安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5—5 各行业按建设性质项目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2018年)
安徽稳经济情况汇报

安徽稳经济情况汇报近年来,安徽省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首先,安徽省GDP持续增长,2019年全省GDP达到了3.8万亿元,同比增长8.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其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迅速,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民间投资增速明显加快。
再次,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2万亿元,同比增长5.8%,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大宗商品出口明显增长。
另外,安徽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省实现财政收入2.5万亿元,同比增长6.2%,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重点领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安徽省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支持力度,推动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安徽省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加强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推动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民生水平,努力实现全面脱贫。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大部分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总的来说,安徽省经济稳步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安徽省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安徽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华东腹地,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本文将从经济、产业、人口、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介绍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逐年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安徽省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2024年,安徽省的GDP达到3.97万亿元,位列全国第8位。
安徽省的经济结构日益优化,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逐年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安徽省的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在农业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
安徽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畜牧业和渔业发展也比较突出。
此外,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是中国煤炭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安徽省还发展了一批先进制造业,如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等。
随着科技创新的推进,安徽省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安徽省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增长趋势平稳。
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的常住人口已超过7000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安徽省的人口结构特点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城市人口比重相对较小。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安徽省的城市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成就。
安徽省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安徽省拥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安徽省的基础教育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质量提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
近年来,安徽省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等重要举措,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安徽省的医疗卫生事业也不断进步。
近年来,安徽省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安徽省有一批三甲医院和综合性医疗机构,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安徽省还积极推进健康扶贫和农村合作医疗等重要项目,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卫生状况。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

安徽省经济发展状况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中国的中部省份之一、安徽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农田,以及快速发展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推动了其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安徽省的经济结构分为三个支柱产业:第一产业即农业,第二产业即制造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
农业是安徽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主要农产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油菜、茶叶等。
此外,安徽省还以畜牧业和养殖业为辅助产业。
制造业是安徽省的经济支柱,特别是钢铁、汽车、电子、化工等行业。
服务业在安徽省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特别是旅游业、金融业、教育业和卫生保健业。
经济发展动力: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动。
安徽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制造业占安徽省GDP的比重较高。
安徽省的工业以轻工业和重工业为主,包括纺织、电子、汽车、机械等行业。
此外,安徽省还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保障。
城镇化也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城镇化的推动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增加了城市劳动力供给和消费需求。
同时,城市化也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增长。
经济发展成就:近年来,安徽省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24年,安徽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8.1%。
在全国各省份中,安徽省的经济总量位居前列。
安徽省还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例如,安徽省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
安徽省的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现代化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其次,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安徽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之处,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此外,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也是当前面临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安徽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民收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改善环境保护等。
统计局-2023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5%!

统计局:2023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5%!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5%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5%,二季度增长6.3%,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8%。
安徽省gdp增长率据中国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安徽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910.1亿元,同比增长5.5%。
gdp目标5%左右意味着什么gdp目标5%左右意味着我国经济预期持续向好。
5%左右的经济增长年度预期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把握:首先,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需要在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基础上长期保持合理经济增长。
其次,5%左右的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运行走势,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第三,各地区发展信心和劲头很足,各地人代会都确定了今年本地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我们作了统计和分析,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省份预期目标高于全国,其中有23个省份为5.5%或以上,各地的发展信心、采取的务实举措,为全国目标实现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
2023年上半年我国gdp根据202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6264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所以2023年上半年我国gdp 是562642亿元。
全国城市上半年gdp排名北京首次超过上海。
根据各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上半年GDP排名前100的城市中,有6个城市GDP超万亿元,位居第一梯队。
今年上半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52.2亿元,同比增长0.7%。
上半年,上海GDP总量达到19349.31亿元,同比下降5.7%,未达到去年2万亿元的门槛。
总量上,北京上半年GDP首次超过上海,高出3亿左右,历史罕见。
二季度上海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主要原因是不可抗力。
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2014年2月19日2013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健康较快发展,圆满完成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2] 1903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48.1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0404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6286.8亿元,增长9.5%。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7:54.6:32.7调整为12.3:54.6:33.1,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上年的46.6%提高到46.9%。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44889元/人,比上年增加3553元/人。
人均GDP31684元(折合5116美元),比上年增加2892元。
全年民营经济[3]增加值10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GDP比重由上年的56%提高到57%。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7%。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3%。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9%。
年末全省从业人员4275.9万人,比上年增加69.1万人。
其中,第一产业1469.7万人,减少61.5万人;第二产业1169.2万人,增加61.9万人;第三产业1637万人,增加68.7万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705.1万人,增加56.8万人。
全年城镇实名制新增就业67.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1%,比上年下降0.27个百分点。
全省农民工总量为178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288万人。
合肥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根据合肥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是中国安徽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在2024年,合肥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合肥市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5326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12.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77亿元,增长了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3382亿元,增长了12.3%;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767亿元,增长了12.9%。
这一数据显示了合肥市经济的整体稳定和快速发展的态势。
其次,合肥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2024年,合肥市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802亿元,占全市GDP的33.8%;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328亿元,占全市GDP的24.9%;先进制造业增加值达到了1001亿元,占全市GDP的18.8%。
这些数据表明,合肥市正朝着高新技术、现代服务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努力。
第三,合肥市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
合肥市积极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不断延伸,城市道路和桥梁得到了改善。
此外,合肥市还加大了水利设施建设,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了水环境质量。
同时,合肥市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提高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总的来说,合肥市在2024年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
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合肥市政府的正确决策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
未来,合肥市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中心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2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经济发展方面,安徽省实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以下将对安徽省2024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在经济增长方面,安徽省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
据统计,2024年安徽省GDP增长了8.5%,总量达到了3.6万亿元,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为全省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主要得益于安徽省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取得的重要成果。
其次,在产业发展方面,安徽省实现了全面协调发展。
2024年,安徽省各个主要产业均实现了较快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了3.2%,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8.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8.8%。
特别是装备制造、新能源、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为安徽省经济增长贡献了巨大动力。
再次,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安徽省实现了全面协调推进。
2024年,安徽省全面深化区域发展战略,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平衡,区域发展差距有所缩小。
其中,合肥、芜湖等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五大发展战略区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安徽省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果。
此外,在社会发展方面,安徽省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2024年,安徽省实现了高质量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
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有了显著改善。
此外,安徽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大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改善。
此外,安徽省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加大了引进外资和外商投资力度,争取外资和外商投资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各类经济合作区、开发区的建设也逐步完善,为安徽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综上所述,2024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良好。
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各产业实现了全面协调发展,区域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2024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2024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持续用好“1128”经济工作主抓手,进一步深化“六大举措”,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市经济呈现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
一、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1-6月份,全市经济持续回升、稳中向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97亿元,增长7.5%,分别高于全国2.5个、全省0.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好于全国全省,顺利实现“双过半”任务。
(一)工业经济增势良好。
1-6月份,5581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088.3亿元,增长8.3%,增速继续保持全省第1位;增加值增长10.9%,分别高于全国3.8个、全省1.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①主导产业增长强劲,五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2778亿元、增长7.3%。
②骨干企业支撑有力,477家过亿元企业实现产值1987.8亿元、增长7.5%,拉动工业产值增长5.4个百分点;其中38家过10亿元企业产值增长10.4%,拉动工业产值增长3.2个百分点。
③行业扩面增长加速,38个行业大类中,有32个行业保持增长,产值增长面88.9%。
(二)项目投资稳步推进。
①重点项目加快建设,1010个省市县实施类重点项目开工961个、完成投资753.3亿元,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95.1%、32.2%。
其中,222个省级重点项目开工212个、完成投资240亿元,开工率、投资完成率为95.5%和31%,分别居全省第6位和第2位;479个市重大项目开工449个、完成投资523.8亿元,开工率、投资完成率分别达到93.7%和33.1%。
②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投资增长16.3%,占比45.1%、同比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7.1%、高新技术投资增长15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5 各行业按建设性质项目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
况(2018年)
单位:%
改 建 和
行 业新 建扩 建
技术改造
总 计10.51-3.4147.98农、林、牧、渔业34.43 4.4832.32 农 业26.412.04315.6 林 业-20.19412.44-84.48 畜牧业85.72-24.1735.55 渔 业31.2814.27-77.53 农林牧渔业及辅助性活动34.34-59.0830.03采矿业199.9864.8634.89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30.6832.12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481.81685.67-8.0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8.9321.28-3.71 非金属矿采选业173.13361.83119.72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89.32
其他采矿业-30.77-86.47制造业19.8317.5565.39 农副食品加工业39.42-8.8417.99 食品制造业11.360.89129.09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0.4910.14210.77 烟草制品业-31.05 纺织业99.0897.0778.6 纺织服装、服饰业31.7192.363.61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19.2915.6276.52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99.428.7443.48 家具制造业69.238.27129.25 造纸及纸制品业47.24160.9526.33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25.52-24.3189.56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10.7772.45 4.23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48.58131.4285.5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140.633.57 医药制造业43.2266.26100.68 化学纤维制造业132.888.06-45.23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7.7272.553.1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75129.35124.71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3.289.33-19.6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0.31-40.6848.37 金属制品业47.04 2.5936.31 通用设备制造业41.89-0.26100.37 专用设备制造业18.94-4.0953.13 汽车制造业-8.88 4.0980.9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3.1116.53142.03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5.5915.1977.4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9.18-2.5862.41 仪器仪表制造业 4.29270.97178.11 其他制造业69.13663.61-4.82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84.6955.18101.69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66.98541.2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27.59 3.357.67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39.47 4.57-2.42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8.53-25.4825.98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6.73 5.8254.76建筑业36.92-75.7-19.96 房屋建筑业-64.02
土木工程建筑业88.09-69.82-27.97 建筑安装业1046.96
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业-75.3183.06批发和零售业12.71-56.910.71 批发业10.15-53.9319.31 零售业14.14-61.19-11.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1.39-23.17-8.45 铁路运输业-4.32-84.18 道路运输业11.35-22.01-6.27 水上运输业-20.359.95-31.86 航空运输业1642.75-86.52 管道运输业837.63
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36.58252.93 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17.79-71.03-36.85 邮政业-9.5415.78
住宿和餐饮业7.41-1.0316.51 住宿业 4.6423.12-27.85 餐饮业16.05-21.96403.7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8.45-0.83-46.71 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2.8511.05-36.22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20.819.65-92.61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8.3-86.7-21.29金融业-16.431223.1-78.82 货币金融服务-45.28808.87
资本市场服务71.14-9.41 保险业-8.25
其他金融业-36.4
房地产业-3.1417.863.9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9.62-14.65303.05 租赁业38.55-42.36
商务服务业29.26-13.42303.0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25.22-54.76-17.93 研究和试验发展28.73-91.88-70 专业技术服务业-30.8 6.1-42.33 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135.55-70.14756.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6.39-37.5122.14 水利管理业9.35-43.536.91 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43.89-68.89091.11 公共设施管理业18.02-33.1110.31 土地管理业-32.85-98.31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1.87169.18483.4 居民服务业-36.52891.1556.02 机动车、电子产品和日用产品修理业-41.31
其他服务业-78.03
教 育 3.18-10.92-43.41卫生和社会工作-0.72-38.34-26.39 卫 生 2.15-41.22-2.66 社会工作-9.78-21.45-70.9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2.7517.02-58.8 广播、电视、电影和影视录音制作业78.8791.06172.31 文化艺术业-1.265.42-85.33 体 育-16.5143.18
娱乐业96.92-84.171455.56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0.65-44.26-46.6 中国共产党机关-52.82-19.33 国家机构-3.23-42.47-57.45 社会保障-15.76-76.33108.56 群众团体、社会团体和其他成员组织-53.157.53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及其他组织-72.59-7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