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养生指导痰湿质
痰湿体质的调理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痰湿体质的调理方法
导语:痰湿体质的人其实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群体,这种人的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还会因为常见的吃了一些没消化的食物,而造成身体过于肥胖和虚胖,这
痰湿体质的人其实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群体,这种人的五脏六腑,阴阳失调,还会因为常见的吃了一些没消化的食物,而造成身体过于肥胖和虚胖,这里身体的人都比较虚弱,那么在本文当中为大家介绍的是关于痰湿体质的调理方法以及目前中医看来痰湿体质的人又存在于哪些特点呢!
(1)痰湿体质的人体征特点:
形体肥胖、嗜食肥甘、神倦、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口中粘腻或便溏、脉濡而滑、舌体胖、苔滑腻。
若病则胸脘痞闷,咳喘痰多;或食少,恶心呕吐,大便溏泄;或四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或浑浊;或头身重困,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或妇女白带过多。
(2)痰湿体质的人调理方法:
环境调摄: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在阴雨季节,要注意湿邪的侵袭。
饮食调理:少食肥甘厚味,酒类也不宜多饮,且勿过饱。
痰湿体质的人如何调理身体?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更应多食之,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批杷、白果、大枣、扁豆、薏苡仁、红小豆、蚕豆、包菜等。
运动锻炼:痰湿之体质,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散步、慢跑、球类、游泳、武术、八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均可选择。
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疏松的皮肉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之肌肉。
气功方面,以动桩功、保健功、长寿功为宜,加强运气。
中医体质里的“痰湿”怎么理解?

中医体质里的“痰湿”怎么理解?展开全文冬天的雾霾,春天的沙尘暴……太多环境因素对肺构成伤害,而去医院一看,往往能看到病历上写着“痰湿阻肺”“痰湿困脾”这样的证型,今而对于“痰湿”一词,相信很多朋友也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但是你的理解与中医理论相符吗?中医又是如何认识痰湿?如何应对痰湿的呢?金华佗中医为大家揭开这些疑惑。
一个“痰湿”,两种概念中医理论中,痰湿包括两个方面的概念——即痰湿体质和痰湿证,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痰湿指的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
中医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均相关。
痰湿体质的先天因素是痰湿的病理因素积累——这与遗传、地域、性别等有关,例如少数民族出现痰湿体质比汉族多(我国西部、华北和中部人群痰湿体质所占比例较其他地区高)。
后天因素主要包括不控制饮食和生活作息不规律,如喜欢吃油腻食物,平时运动量少,熬夜或嗜睡等。
痰湿也可指种病理证型,主体是“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痰湿体质因为体内潜在有“痰湿”的病理基础,对痰湿证具有易感性或者有患上某些痰湿证相关疾病(如肥胖、高脂血症等)的倾向性,主体是“人”。
“痰湿”从何而来?而痰湿体质和痰湿证的共同病理因素都是痰湿,那痰湿是怎么产生的呢?1. 感受外邪:若受风寒,肺则不能通调水道,水液停聚而成痰湿;若受湿邪,伤及脾,脾不能运化水湿,或热邪使津液凝结,都能导致痰湿内生。
2. 饮食不节:吃东西不控制或喜欢吃油腻、甜食或嗜酒,都可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水湿不化,变生痰湿。
3. 情志内伤:爱生气、性情急躁的人肝气旺盛,身体气机紊乱,或肝气过盛伤及脾,都能化生痰湿。
4. 劳逸过度:劳倦太过或久病体虚损伤脾肾阳气,脾阳虚则不能运化输送水液;过度安逸,如久坐、久卧等,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也呆滞,都能导致痰湿。
痰湿的产生,不外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情志内伤等因素,导致脾、肺、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致。
“痰湿”有何表现?《丹溪治法心要》记载“肥白人多痰湿”,即肥胖的人体内痰湿较多。
《中医养生保健养生方案设计:一例痰湿体质的养生方案3600字》

喜、怒、忧、思、悲、恐、惊均有异常变化,也可形成痰湿体质。例如,如果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就郁郁寡欢,总是生闷气,那么对肝脏脾脏造成的危害也会非常大,痰湿就容易堆积在身体里面,痰湿体质就容易形成。
3.脏腑功能衰退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老,体内阴平阳秘的状态被打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句话:“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脏腑功能失调,尤其是脾胃功能的失调是导致痰湿内生的主要原因。脾胃虚弱,脾失健运,体内水湿无法正常运化,水湿痰浊则会因此而产生。再加上老年活动量的减少,而每天必须消耗的气不会减少。有痰时,必然会影响气血的运行,气血的运行不畅,痰就会变得浑浊。年龄与痰的形成密切相关。内脏功能的强弱会影响痰的形成。隋朝医生赵元芳说:“脾胃虚弱,出不了水,出不了浆,饮痰。”清代医生王延长在他的《养生:痰与肥胖》一书中说:“肥胖是脾胃痰湿所致。”正常情况下,胃内无痰时,气常降而上;胃空时,可食;当脾空时,气常升而上。当脾湿且不能消化食物时,食物储存在胃里,产生痰;脾虚湿陷时,气不能热,胃生痰,气反降而不清。脾胃虚弱,忽略了人痰运化机制。因此,健脾养胃能有效促进脾的运化功能,从而减少内痰。
(1)区域环境影响:中医认为“地势高低,空气温冷,上冷下热”。苏。“武昌正大轮”除了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有机习惯外,这些空间和区域差异限制了人口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代谢模式和心理行为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人类具有主动适应的能力,形成适合自身生存环境条件的自我调节机制和适应模式,从而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产生并形成自身的物理性质。痰湿的成分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以南湿地潮湿,长期有人居住。内湿和外湿是相互关联的。湿气、脏腑失衡、积水称为痰,也是痰湿的重要因素。
中医体质养生指导痰湿质

痰湿质的人容易感到焦虑、抑郁、情 绪不稳定,有时会出现失眠、多梦、 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舌象与脉象
舌象
痰湿质的舌象通常为舌苔厚腻,舌质淡红或暗红。
脉象
痰湿质的脉象通常为脉滑或弦滑。
03
痰湿质的养生方法
饮食调养
01
02
03
04
痰湿质的人宜选用温阳化痰、 去湿的食物,如冬瓜、黄瓜、
芹菜、山药、豆腐等。
05
案例分享与总结
成功案例分享
患者情况
王先生,45岁,体型肥胖,长期感到 身体沉重,容易疲倦,大便黏滞,舌苔
厚腻。
实施过程
王先生在实施养生方案的过程中,积 极配合,按照要求调整饮食、增加运
动量,并接受中医调理。
养生方案
根据中医痰湿质的特点,制定了一套 综合的养生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 动锻炼和中医调理。
可进行一些中医养生功法,如太极拳 、八段锦等,以调和气血、舒缓身心 。
避免剧烈运动和大量出汗,以免耗伤 阳气,加重痰湿。
运动时应选择舒适的环境和气候,避 免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运动。
起居调摄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 干燥,避免潮湿环境,有助于
祛湿调理。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淋雨等 ,以免寒湿入侵影响气血运行
02
痰湿质的表现
生理表现
形体特征
分泌物和排泄物
痰湿质的人通常形体肥胖,肌肉松软 ,腹部肥满。
痰湿质的人的痰多且粘稠,大便粘滞 不爽或溏薄,小便浑浊。
常见表现
痰湿质的人容易感到身体困重,疲倦 乏力,经常头晕、胸闷、心悸,且易 患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等心脑血 管疾病。
心理表现
性格特征
痰湿质的人通常性格温和,易于相处 ,但容易受到外界环间,有助于身体新陈代谢和排 湿。
痰湿体质的8个调理方法

痰湿体质的8个调理方法前几天讲的都是虚证的体质,也就是身体中缺少该有的,接下来几天,咱们来谈谈实证的5种体质。
什么是痰湿?体内的水湿太多,无法运化,聚集在一起,形成的浓稠物质,就是痰湿。
痰湿体质的人体内环境,就像雾霾天气,终日阴郁,湿气蔓延,气机流通不畅。
这样的环境会影响体内脏腑的功能,体内更容易形成痰湿,从而成为恶性循环。
1.痰湿体质的7大表现1.脸色暗沉发黄、出油、浮肿2.舌头大而胖,舌苔厚白滑腻,舌边有齿痕3.身体臃肿肥胖,腹部松软胖大,容易困倦乏力4.身体容易出现各类炎症5.脾胃运化能力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容易腹胀6.咳嗽反复发作,咳嗽痰多7.百病皆由痰作祟,还有很多怪病,比如莫名其妙的头晕、胸闷、晕车、打呼噜,都是因为痰湿导致的。
2.痰湿体质的8个调理方法方法1:饮食保健痰湿体质的人,应该吃一些祛湿的,化痰的,行气的食物,饮食中适宜多吃:陈皮,赤小豆,薏苡仁,冬瓜,生姜,洋葱,白萝卜,山药等。
痰湿体质的人,要少吃甘肥油腻,少吃滋阴的食物,少吃寒凉伤阳的食物。
道理很简单,身体里已经很多痰湿油脂了,当然要少油。
滋阴的食物就容易生湿,当然也要少吃。
寒凉的食物伤阳,要化掉痰湿这类阴成形的物质是需要阳气的,所以寒凉食物要少吃。
方法2:穴位保健:阴陵泉、地机、三阴交、水分、水道、丰隆穴。
湿气重的人,推荐一组穴位:这组穴位叫做“天地人三皇穴”,分别阴陵泉+地机+三阴交。
这三个穴位都是脾经上的穴位,是调理脾虚湿气重的最佳组合穴位了。
身体水太多的话,加上“水分”“水道”这两个穴位。
如果是痰湿重的话,再配上“丰隆”穴。
痰湿气重的人,常灸这几个穴位,就能将体内的痰湿祛掉。
方法3:泡脚方:温胆汤温胆汤是最适合痰湿体质泡脚的方子。
痰多、多梦易醒、容易出油、头部昏沉、晨起口苦、湿疹脚气、妇科带下、阴部潮湿的人都适合用温胆汤泡脚。
温胆汤:法半夏9,陈皮6,茯苓30,炙甘草6,竹茹6,枳实6。
为了将温胆汤的作用机理说清楚,我要用到黄元御先生的这张气机升降图。
痰湿体质不仅会带来肥胖,还会带来疾病,痰湿有什么表现?又该如何去除?

痰湿体质不仅会带来肥胖,还会带来疾病,痰湿有什么表现?又该如何去除?在九种体质中,痰湿体质是现代人中十分常见的一种,且我国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体质的患者不仅需要祛痰湿,还需要注意肺脾的日常养护。
一般来说,痰湿体质的患者体型多半比较肥胖,如果是原来很瘦现在却很胖的人,则很可能是痰湿造成的,这也是为什么这类人一直致力于减肥,却丝毫不见效果的原因。
痰湿体质的患者不仅体形肥壮,且肚子和腿部的肉比较松软,不像正常肥胖者的肉比较紧实。
痰湿体质除了会导致患者肥胖,还会给患者带来诸多疾病,比如常见的甲状腺肿大、高血压、糖尿病等。
所以,一旦患有痰湿症,就需要及时调养,日常预防和调理痰湿体质,需要了解以下3大常识,助你远离痰湿体质。
1.痰湿是什么?“痰湿”是中医专用术语,是病理性的产物,多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而导致。
“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有形之痰多半指咳嗽的痰,而中医通常提及的是无形之痰,是指人体津液的异常积留;“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入人体从而诱发疾病。
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时常,对体内水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饮食水分过多,或因饮酒、乳酪、生冷饮料,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
2.痰湿的表现是什么?简单来讲,可以将痰湿理解成身体的“污垢”,身体是一个不断运转的机体,就像油垢会影响发动机运转一样,身体一旦出现“污垢”,便同样会阻碍人体脾脏的运转,从而出现食欲不振、营养无法输布、全身乏力、疲劳、嗜睡等症状。
同时,脾脏无法正常运转会导致体内废物无法排出,而废物的长期堆积则会出现肥胖,成为一个虚胖的胖子。
此外,人体的肺脏像一个空气净化器,吸入空气清洁过滤后进入机体,再将废物通过气体排出体外,痰湿像污垢一样影响着肺的正常运转,废物排不出去便积攒在肺中,影响肺的功能,从而出现咳嗽、咳痰甚至气喘等症状,然而这些症状是痰湿在肺的一个外在表现,即使很多人没有这些症状,也很可能是痰湿体质,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痰湿和咳痰理解为一个概念。
痰湿质体质如何调理呢

痰湿质体质如何调理呢或许大家的生活当中经常会感觉到身体方面容易出现疲惫,很多时候总是爱吃甜食,突然感觉非常劳累,这些症状都非常的常见随着秋天的季节,天气忽冷忽热,人体的肠胃方面也会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变得忽高忽低,那么为什么身体会出现这些特征呢,就是分为痰湿体质,有关于痰湿质体制,如何来调理了解一下。
气郁型体质属于郁火。
肝气郁结,久而化火(郁火) 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如肝气郁结不散,久而发展化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亦即木能生火之义。
要预防肝火旺,除了睡眠足够、心情放松,一些简单的药材或食物也有助于清火或“降”火。
郭美伶中医师说,预防肝火上升或是要清肝火,中医常用夏枯草、桑叶、菊花或金银花、绵茵陈调治,效果不错。
方法如下:1、夏枯草12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将夏枯草、桑叶加入适量的水浸泡半小时后煮半小时,最后加入菊花煮3分钟,即可代茶饮。
可用冰糖或蜂蜜调味。
(注:以上为1至2人的分量,可根据人数增加。
)2、金银花15克、绵茵陈15克将金银花、绵茵陈加入适量的水浸泡半小时后煮半小时,即可代茶饮。
可用黑糖或片糖或蜂蜜调味。
痰湿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调,易形成痰湿时,便可以认为这种体质状态为痰湿体质,多见于肥胖人,或素瘦今肥的人。
该体质的人常表现有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胸闷,痰多,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甜,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
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此种体质类型有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倾向。
如何调节痰湿体质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糖显著高于非痰湿体质者,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头晕目眩,多痰,浮肿,睡时鼾声如雷等.在养生方法上应多注意:1,加强运动,强健身体机能,健康脾胃功能.2,不宜在潮湿的环境里久留,在阴雨季节要注意避免湿邪的侵袭.这类体质的人平时还应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压;3,嗜睡者应逐渐减少睡眠时间,多进行户外活动,让日光使得身体机能活跃起来;4,洗澡应洗热水澡,适当出汗为宜;穿衣尽量保持宽松,面料以棉,麻,丝等透气散湿的天然纤维为主,这样有利于汗液蒸发,祛除体内湿气.在中医看来对于痰湿质体质的患者,通常我们可以采取强身健体的方式来给自己身体锻炼,平时这类人群不宜待在长期潮湿的环境下,特别是阴雨天气,可以多喝一些大补汤来滋补身体,到的时候一定要用热水,以免太过于寒冷造成身体方面湿气过重。
痰湿体质调养方案

中医体质辨识报告体质类型您的体质是痰湿质,属于偏颇体质。
●体质含义痰湿质是由于先天遗传,或后天饮食失衡,喜食肥甘,缺乏运动等原因,导致水液内停而痰湿凝聚,以黏滞重浊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偏颇体质。
> 体质分析。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体质原因}1、先天禀赋受之于父母。
2、不良生活习惯:暴饮暴食,爱吃冰冻寒凉、膏粱厚味,对肺、脾、肾造成克损害,水液传导功能失司,壅滞于体内则形成痰湿。
3、久坐:长时间含胸塌背,压迫肺部呼吸,空气质量差,氧气不足体内食物难以代谢,致使痰湿堆积于体内。
4、减肥药服用过多或不吃早餐,喜吃宵夜,损伤脾胃。
5、长期口味偏咸:食盐过多,口味过重,加重水湿,既伤脾,也伤肾。
6、情志不舒,经常发怒。
7、常用空调冷气。
8、饮酒过多。
(●健康风险1、肥胖:“胖人多痰湿,瘦人多内热”,痰湿者极易发胖。
2、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梗、中风:这些都和粘稠的血液有关。
3、糖尿病:健脾化湿对痰湿质的糖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4、脂肪肝:饮酒,饮食肥腻,熬夜引起的脂肪肝,多数与痰湿体质有关。
5、痤疮:痰湿质油皮肤居多,容易生痤疮。
6、不育、颈椎病、美尼尔综合症.,7、皮肤疾患:皮肤膨胀纹、睑黄瘤、多发性脂肪瘤、皮肤擦烂红斑、皮赘;8、肿瘤:痰湿体质有腺瘤,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倾向。
●改善方式饮食有原则:1、多吃具有健脾、消食、祛湿效果的食物作用的食物。
(1)谷物类:薏米,赤小豆,粳米,玉米,豆类。
(2)蔬菜类:白萝卜,红薯,紫菜,香菇,豇豆,冬瓜,香椿,包菜,韭菜,辣椒。
(3)荤腥类:河虾,鳝鱼,泥鳅,海蜇皮,鹌鹑,鸡肉,鲢鱼,羊肉,鳟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孙穴: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 底部的前下方。
2020/4/22
经常轮流按压腹 部穴位
促进腹部脂肪的 分解
日 常 养 生 建 议 与 方 药 干 预:
五、方药干预:
中成药: 平胃散、香砂平胃散或参苓白术散
【作用】燥湿祛痰,行气健脾。 【用法】口服,一次6克,一日2~3次。
汤剂代表方:参苓白术散 【组成】太子参或党参20、白术15、茯
一、膳食建议:
适合体质的食物:多吃清淡的天然食物、 蔬果,多摄取能够健脾利湿、宣肺化痰 的食物,遵守“五低一高”的原则(低 热量、低糖、低盐、低脂、低蛋白、高 纤)
日 常 养 生 建 议 与 方 药 干 预:
饮食宜忌:
①肥胖者远离油炸食物,少吃肥肉、 黄油、动物内脏、速食面、糕点、 汉堡、炸鸡、汽水、可乐、果汁、 冰淇淋、炒干货、巧克力、各种酱 菜及腌制食品。
②家族有痛风病史者,应避免进食高 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骨髓、海 味、虾蟹、浓汤(浓肉汤、鸡汤)等 含嘌呤最丰富;菇类、豆类、菠菜 及发酵食物等亦含一定量嘌呤。
日 常 养 生 建 议 与 方 药 干 预:
二、起居调摄建议 :
避免抑郁恼怒,以防肝郁气滞而致 气滞津停,痰湿内生而发本病。
在阴雨季节,避免湿邪侵袭;避免 凉水沐浴,坚持洗热水澡;不宜居 住在阴冷潮湿的环境里;衣着尽量 宽松,并用棉、丝、麻等透气散湿 的天然纤维,以助于津液的循行、 减少肌肤的湿气。
主要是从控制食欲及调 整内分泌方面着手。
日 常 养 生 建 议 与 方 及内分 泌的功能。
➢三阴交穴:内踝沿胫骨后缘上 行3寸,约4横指宽处。 ➢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当胫 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日 常 养 生 建 议 与 方 药 干 预:
➢丰隆穴: 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 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處。
日 常 养 生 建 议 与 方 药 干 预:
晚上睡觉前用温热水(40~50℃) 泡脚15~20分钟,泡脚时水量要没 过脚面,泡后双脚要微微发红,能 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高血压、心脏 病及中风等疾病。泡完脚后要多喝 水,及时补充水分。
日 常 养 生 建 议 与 方 药 干 预:
四、推拿按摩法:
耳穴按压:穴位一紧一 松有节奏地按压,每次 轮流按压穴位5分钟, 每日3次。
痰 湿 质 的 特 点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 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 ➢ 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 。 ➢ 现代医学的肥胖、冠心病、糖尿病、高
脂血症、高血压病、脂肪肝、痛风、月 经不调、脑中风、慢性支气管炎等病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 环境适应能力差。
日 常 养 生 建 议 与 方 药 干 预:
痰 定义:
湿
由于水液内停而痰湿凝
质
聚,以粘滞重浊为主要特征
的
的体质状态。
特
点
痰 湿 质 的 特 点
形体特征:
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
常见表现:
➢ 主项: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粘, 胸闷,痰多。
➢ 副项:面色淡黄而暗,眼胞微浮,容易 困倦,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口粘 腻或甜,身重不爽,脉滑,喜食肥甘甜 粘,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