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
中医体质里的“痰湿”怎么理解?

中医体质里的“痰湿”怎么理解?展开全文冬天的雾霾,春天的沙尘暴……太多环境因素对肺构成伤害,而去医院一看,往往能看到病历上写着“痰湿阻肺”“痰湿困脾”这样的证型,今而对于“痰湿”一词,相信很多朋友也都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但是你的理解与中医理论相符吗?中医又是如何认识痰湿?如何应对痰湿的呢?金华佗中医为大家揭开这些疑惑。
一个“痰湿”,两种概念中医理论中,痰湿包括两个方面的概念——即痰湿体质和痰湿证,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痰湿指的是一种常见的中医体质类型。
中医认为体质的形成与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均相关。
痰湿体质的先天因素是痰湿的病理因素积累——这与遗传、地域、性别等有关,例如少数民族出现痰湿体质比汉族多(我国西部、华北和中部人群痰湿体质所占比例较其他地区高)。
后天因素主要包括不控制饮食和生活作息不规律,如喜欢吃油腻食物,平时运动量少,熬夜或嗜睡等。
痰湿也可指种病理证型,主体是“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痰湿体质因为体内潜在有“痰湿”的病理基础,对痰湿证具有易感性或者有患上某些痰湿证相关疾病(如肥胖、高脂血症等)的倾向性,主体是“人”。
“痰湿”从何而来?而痰湿体质和痰湿证的共同病理因素都是痰湿,那痰湿是怎么产生的呢?1. 感受外邪:若受风寒,肺则不能通调水道,水液停聚而成痰湿;若受湿邪,伤及脾,脾不能运化水湿,或热邪使津液凝结,都能导致痰湿内生。
2. 饮食不节:吃东西不控制或喜欢吃油腻、甜食或嗜酒,都可损伤脾胃功能,导致水湿不化,变生痰湿。
3. 情志内伤:爱生气、性情急躁的人肝气旺盛,身体气机紊乱,或肝气过盛伤及脾,都能化生痰湿。
4. 劳逸过度:劳倦太过或久病体虚损伤脾肾阳气,脾阳虚则不能运化输送水液;过度安逸,如久坐、久卧等,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也呆滞,都能导致痰湿。
痰湿的产生,不外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情志内伤等因素,导致脾、肺、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致。
“痰湿”有何表现?《丹溪治法心要》记载“肥白人多痰湿”,即肥胖的人体内痰湿较多。
《黄帝内经》——痰湿体质

《黄帝内经》——痰湿体质
体质特征:痰湿体质者最典型的特征是形体肥胖、嗜睡不醒、皮肤油腻。
嗜食肥甘,慵懒体怠,身重如裹,反应迟钝,胸闷咳喘,出汗多或者无汗,小便混浊气泡沫,便溏,不喜喝水,喝水容易腹胀,女子月经量少或迟,甚至闭经。
四肢浮肿,按之凹陷。
关节疼痛重、肌肤麻木、妇女白带过多等症状也是痰湿体质者的特征。
引发原因:脾、肺、肾三脏对人体的水液有很多的调节作用,如果缺少运动,并且生活习惯又不良,极易使水液无法排出,形成痰湿体质。
久坐,且坐姿不良,再加上空气污染会伤肺。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爱吃寒凉甜腻食品,发怒、熬夜、饮酒会伤脾。
口味偏重,食盐过多会伤肾、伤脾。
引发的疾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痤疮、胃病、月经不调、哮喘、气管炎、都有可能是痰湿体质引起的。
养生原则:痰湿是由气虚引起的,单纯的食疗,疗效不好。
治疗
痰湿,需从健脾胃入手,用中药治理,配以药膳。
痰湿者的养生方法:
痰湿者不宜居住在潮湿的环境里,因体型多肥胖,应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球类运动、游泳、武术、八段锦、五禽戏以及各种舞蹈。
饮食上,宜清淡,少饮酒,食勿饱。
多吃些蔬菜、水果、可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食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比如白萝卜、荸荠、紫菜、海蜇、洋葱、大蒜、枇杷果、桔子、白果、雪梨、扁豆、薏仁、红小豆、蚕豆、陈皮、杏仁、无花果等。
夏天到了,切勿贪凉。
我是闫医生,祝大家身体健康。
中医对痰湿的认识

中医对痰湿的认识痰湿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状态,它是由于人体内湿气过重,导致体内湿气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痰湿的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头晕、口干、胸闷、咳嗽、喉咙痒等。
痰湿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它的发生与人体的脾胃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痰湿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气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就会导致湿气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痰湿。
中医治疗痰湿的方法主要是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湿气的排出。
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中枢”,它的功能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因此,治疗痰湿的关键是要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湿气的排出。
中医治疗痰湿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理脾胃功能: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中枢”,它的功能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因此,治疗痰湿的关键是要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湿气的排出。
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等方法来调理脾胃功能。
2. 祛湿化痰:中医认为,痰湿是由于湿气过重,导致湿气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因此,治疗痰湿的关键是要祛湿化痰,促进湿气的排出。
可以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等方法来祛湿化痰。
3. 运动锻炼:中医认为,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加速湿气的排出。
因此,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帮助治疗痰湿。
中医对痰湿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它认为痰湿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气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
治疗痰湿的关键是要调理脾胃功能,祛湿化痰,促进湿气的排出。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运动锻炼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治疗痰湿,恢复人体的健康。
痰湿体质二陈汤大概服用多久

痰湿体质二陈汤大概服用多久
痰湿体质是中医学中的一种体质类型,其特点是体内湿气重、痰湿聚集,容易
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水液代谢不畅等问题。
而二陈汤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痰湿体质的中药方剂。
什么是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是中医认为的一种体质类型,其主要特点包括体内湿气重、痰湿聚集。
痰湿体质的人往往容易面容浮肿、胸闷、倦怠无力、消化不良、便秘或腹泻等。
痰湿体质的形成与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环境气候等因素有关。
二陈汤的功效
二陈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有石膏、炙甘草等。
二陈汤具有清热
燥湿、健脾和胃的功效,对痰湿体质的调理具有一定效果。
二陈汤的服用方法
一般来说,服用二陈汤的剂量和疗程需根据个体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下,建议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每次服用,可以根据药剂量将中药煎煮后分次服用,一般每日
2~3次。
服用期间
对于痰湿体质的人群而言,服用二陈汤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根据病情
和个体差异来决定疗程。
一般情况下,连续服用数周至数月是比较常见的做法,但具体的时长还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痰湿体质的人在使用二陈汤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
和疗程,持续跟踪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平时还需注意饮食起居,保持身心健康,有助于改善痰湿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医嘱。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调理方法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调理方法痰湿体质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其特点是体内湿气较重,容易出现痰多、口苦、腹胀等症状。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介绍一些调理痰湿体质的方法。
一、饮食调理饮食是痰湿体质调理的重要方面。
中医认为湿气多来自于饮食,因此应该选择清淡、健康的饮食方式。
1. 避免食用寒凉生冷的食物,如冰淇淋、生冷水果等。
这些食物容易使体内湿气更加重,加重痰湿症状。
适量食用温热食物,如姜、葱、大蒜等,可以有助于湿气的排解。
2. 少食油腻食物和甜食。
中医认为油腻食物和甜食容易产生痰湿,因此应该尽量少食或者避免。
3. 适量食用一些具有湿气影响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红小豆等,可以起到调理湿气的作用。
二、草药调理中医草药对于痰湿体质的调理也有很好的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草药:1. 祛湿草药:苍术、茯苓、陈皮、白术等有助于排除湿气,使体内痰湿得以消散。
2. 祛痰草药:半夏、桔梗、葶苈子等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痰涎。
3. 健脾草药:党参、山药、白扁豆等有助于健脾化湿,改善痰湿体质。
三、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痰湿体质也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适合的运动方式:1. 散步:每天散步30分钟,有助于大腿内侧、下腹部的脂肪燃烧,改善湿气困扰。
2. 慢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慢跑速度和时间,每周2-3次,有助于加速新陈代谢,改善体内湿气。
3. 瑜伽:通过瑜伽的呼吸和伸展动作,可以加强脾胃功能,排除体内湿气。
四、穴位按摩中医通过按摩穴位可以调理痰湿体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穴位:1. 手三里穴:位于手臂内侧,肘横纹外侧,用拇指按压该穴位有助于消化湿气。
2.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髌骨下方三寸,用拇指按压该穴位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气。
3. 关元穴:位于脐中央,用手指顺时针按摩该穴位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减少湿气困扰。
综上所述,痰湿体质的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草药调理、运动调理和穴位按摩等。
中医的疗法强调整体调理,因此应该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调理方法。
9种体质——痰湿质

9种体质——痰湿质中医所说的“痰”,不是单指呼吸道里排出的痰,而是指人体内水液代谢不畅所产生的废物,它随着气血的运行散播到全身各处,淤积在不同的部位会引发不同的疾病。
•痰湿停留在肝脏可能导致脂肪肝。
•痰湿停留在肺,可能导致气管炎或支气管炎、肺气肿。
•痰湿混杂在血液中可能导致高血脂。
•痰湿向下可能导致水肿。
•痰湿泛溢在肌肤上,表现为肥胖,集中在腹部内脏多表现为中心性肥胖。
形成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等脏器关系密切,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发生障碍或配合失调都会影响水液的通畅运行,导致痰湿。
脾居其中,主运化,是最为关键的水利枢纽。
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减弱,会导致水湿淤积或进出不畅,泛滥成灾,使人体出现痰湿症状。
痰湿体质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痰湿体质形体特征形体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痰湿体质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痰湿体质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痰湿体质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痰湿体质对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痰湿体质症状身体肥胖,腹部尤为严重;行为怠惰,反应能力差;常胸闷、头晕、嗜睡;小便浑浊、气泡,皮肤油腻粗糙。
痰湿体质原因•伤肾、伤肺导致痰湿多吃少动的生活方式会损害肾、肺、脾的功能,导致痰湿体质。
遗传或饮食口味过重(如甜食、咸食)会损害肾脏功能,影响水液运行,形成痰湿。
空气污染、长期伏案工作,会使肺饱受压迫,功能减退,引起水液运转不利,也会导致痰湿。
•伤脾促生痰湿脾主运化水液,脾胃的功能减退会促生痰湿。
嗜食肥甘油腻的食物,暴饮暴食、贪图凉食,以来减肥药,都会伤害脾胃功能,加重痰湿。
肝气郁结会影响到脾胃的功能,也会促进痰湿。
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
经常发火生气,会伤害到肝,肝气得不到疏泄,会影响到脾,所以长期情绪抑郁的人,脾胃功能也不好,易形成痰湿。
痰湿体质易患疾病痰湿体质者易患单纯性肥胖,并发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代谢综合征,易患慢性胃炎、结肠炎、梅尼埃病、颈椎病、体位性低血压和顽固性痤疮。
中医体质养生指导痰湿质

痰湿质的舌苔厚腻,脉 象濡滑。
痰湿质的常见症状还包 括大便不成形,小便浑 浊,易出汗等。
痰湿质的养生方法
03
饮食调养
01
02
03
饮食原则
以温阳化痰、健脾祛湿为 主,少食生冷、油腻食物, 多食健脾利湿之品,如山 药、扁豆、薏苡仁等。
推荐食材
冬瓜、黄瓜、芹菜、豆腐、 瘦肉、鸡肉等。
饮食禁忌
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食 物,如辣椒、姜、蒜等, 以及寒凉食物,如冷饮、 雪糕等。
针灸调理
可选用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位进 行针灸调理,以健脾化湿、调理气机。
痰湿质的日常保健
04
起居调护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 干燥,避免潮湿环境,有助于 祛湿调理。
适量进行运动,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有氧运动,以促进身体 新陈代谢,排出湿气。
尽量避免在阴冷、潮湿的环境 中停留,中医认为久居在阴冷、 潮湿环境中易感寒湿之邪。
避免潮湿环境
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 保持室内通风干燥。
改善方法
增加水平,促进 湿气排出体外。
适当增加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冬瓜、黄瓜 、芹菜、山药、豆腐等,减少高热量、高 脂肪食物的摄入。
中药调理
针灸推拿
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使用一些健脾利湿 的中药进行调理,如茯苓、白术、泽泻等 。
痰湿质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饮食不当、缺乏运动、环境潮湿等。
痰湿质的人容易患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痰湿质的特点
01
02
03
04
形体特征
痰湿质的人通常形体肥胖,肌 肉松软,腹部肥满,身体沉重
。
心理特征
痰湿质的人性格温和,情绪稳 定,善于忍耐。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痰湿体质

中医养生如何调理痰湿体质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中医养生注重通过调理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保持健康与预防疾病的目的。
其中痰湿体质是一种常见的体质类型,容易导致身体不适和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原因分析、养生方法、饮食调理等方面介绍中医养生如何调理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是什么?痰湿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较重,容易导致痰湿症状的一种体质类型。
中医认为,湿气是一种寒,多则易聚而成痰湿。
痰湿体质的人常常面部肥胖、皮肤暗黄,容易出现困倦、头晕等症状,还容易发生食欲不振、胸闷、咳嗽、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病症。
因此,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调理湿气是非常重要的。
痰湿体质的形成原因中医认为,痰湿体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先天禀赋,即体质遗传与先天禀赋不良有关;二是后天饮食、生活习惯等不当导致的。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普遍缺乏规律,饮食偏好油腻和寒凉食物,长期积食不化,加上久坐少动,不易排出湿气,容易导致湿气内生。
中医养生调理痰湿体质的方法1.合理饮食合理饮食是调理痰湿体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痰湿体质的人要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生冷、甜食等食物,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杂粮等。
此外,在饮食调理中,还可以适量添加一些中草药,如山楂、薏米、茯苓等,有助于祛湿和健脾。
2.适度运动适度运动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抵抗力。
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此外,注意保持室内外的空气流通,避免潮湿环境的滋生,对改善痰湿有一定的帮助。
3.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调理痰湿体质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熬夜等不良习惯。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尽量放松心情,保持身心的平衡。
4.中医调理除了养生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中医调理来改善痰湿体质。
中医中有很多经络调理方法,如拔罐、刮痧、艾灸等,可以帮助体内湿气的排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始于《内经》,其中的一些相关表述,是后世痰湿体质提出和分类的基础。
《内经》将体形肥胖的人称为“肥人、脂人、膏人、肉人”,或称为肥贵人、肥美之人以及太阴人、土形人等,并对形体肥胖、丰满这一痰湿体质表现特征和性格特点进行了表述,是后世痰湿体质理论形成的源头,后世“肥人多痰湿”理论正源于此,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表述。
痰湿体质的基本概念是指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脾不散精,精微物质运行输布障碍与转化失调,痰湿凝聚、互蕴,迁延日久而逐渐形成的以黏滞重浊为主的偏颇体质状态[’}。
痰湿泛于肌肤,则见其形体特征为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有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黄胖而黯、眼胞微浮、多汗且黏。
“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停肺,肺失宣降,则胸闷、痰多。
“‘脾为生痰之源’.,故痰湿者多喜食肥甘痰湿困脾,阻滞气机,困遏清阳,则容易困倦、身重不爽。
痰浊上泛于口,则口黏腻或甜;脾湿内阻,运化失健则大便不实,小便微混;水湿不运,则小便不多。
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为痰湿内阻之象痰湿内盛,阳气内困,不易升发,故性格偏温和,稳重恭谦,和达,多善于忍耐;痰湿内阻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证;痰湿内盛,同气相求,对梅雨季节及湿环境适应能力差,易患湿证。
禀赋遗传是痰湿体质形成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包括饮食、劳逸、情志、环境、气候是产生痰湿体质的外界条件。
其中,遗传是关键,饮食、劳逸与情志失调等生活习惯则是痰湿体质形成的主要因素。
在现代生活中,营养失衡、运动不足、情绪紧张为痰湿体质的产生创造了充分的社会背景,在多因素的复合作用下,共同构成了痰湿体质的形成基础。
王琦教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影响痰湿体质的因素按影响程度的大小排列是:患有生活习惯疾病、不太运动、肥胖、嗜烟、血压偏高、早睡晚起、喜油腻、混合嘴养和人工喷养、睡眠不规律等。
研究结果显示血压特别是舒张压偏高、患有生活习惯疾病与痰湿体质有显著相关,饮食起居失常也是痰湿体质后天形成的重要因素,肥胖与痰湿体质显著相关,与中医传统理论和近年的研究结果一致。
肥胖是遗传、饮食、代谢、运动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痰湿体质者体内出现的“痰湿”停滞,既是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也是一种致病因子或病理产物。
痰湿在体内形成之后对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若痰湿较轻,但并未消除,长期潜伏于体内,对生理机能产生影响,逐渐形成特殊的机体状态,即痰湿体质;若痰湿较重,痰湿雍盛或在内因外因的刺激下发病则会形成痰湿证,就转变为一种病理状态。
这就提示,痰湿体质可以作为以痰湿证为主要表现的相关疾病如代谢综合征的易发体质,影响这些疾病的发病和病机从化,从而表现出相应的证型。
《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消瘴、仆击、偏枯、痪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临床调査表明,痰湿体质者,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的发生率高于非痰湿体质,通过化痰祛湿法对体质进行调理,可以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因此,临床实践中从体质入手就可预见疾病发展的信息,从而做到尽早发现,及时调理,逆转病程。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旨,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原因、状态、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的预防,是传统理论在现代人体状况评估中应用的典范。
体质的形成离不开先天享赋,更需要后天生活的调养。
根据体质,可以选择养生之宜忌,可以权衡补泻之轻重。
如新兴的体质食疗学,就是立足于体质特性的个体化养生保健理论,它可以改变人们盲口食补的旧饮食习惯,按个人体质特征选择合理饮食。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巨大系统,以五脏为中心,以气、血、津、精为基本物质,以经络为气血津液的运T于途径。
而且中医体质学说早在《伤寒》、《内经》等经典著作就有论述,历代医家有关体质学说的论述也散见于各书之中,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不仅可以决定能否发病和对某种致病凤险因素的易感性,还可以决定疾病的种类以及疾病的预后情况。
因此,对体质状况的观察、辨识、分型以及调理,不仅有助于积极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指导中医辨证治疗,具有广泛的价值。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高脂血症的提前预防及生活调控。
寻找出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防治方法非常重要。
中医体制学说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新思路,某些特殊体质类型是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辨体论治预测疾病发展趋势。
改善体质将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新途後,对早期预防.提高疗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重要意义。
中医的“治未病”理论是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实行多样的个体化干预手段,预防措施比西医更为积极,在血脂异常的防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中医体质学说是临床用于指导血脂异常防治的有效武器,尤其是在其预防中。
中医健康管理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切入点”,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来指导生活调养,将对疾病的预防和传变的改善发挥更大的作用。
研究资料表明,高血脂症是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还可导致脂肪肝、胰腺炎、眼底出血、周围血管疾病、高尿酸血症等疾病。
而当血脂升高幅度不大时,病人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忽视,但它却是众多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尤其是中老年人更应提高警惕。
食物中的成分对血液组分的影响很大,高胆固醇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会导致血脂升高,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相关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会随着动物性脂肪的摄入而升高;而摄入植物性脂肪,伴随了膳t纤维、植物蛋白等物质,则可使血脂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植物性食物中必需脂肪酸的含量相对高一些,适当的食用会对人体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也不是绝对的认为植物性脂肪就会好于动物性脂肪;营养学专家比较一致的认为,两种脂肪混合食用,达到一个合理的比例时会更好。
因此合理控制脂肪的摄入比例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对人体最健康的。
高血脂症患者调整饮食非常重要,特别要控制高脂肋食物的摄入,尤其是动物脂肪.内脏等。
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决定脂肪酸的作用,饱和脂肪酸会导致胆固醇升高,而不饱和脂肪酸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胆固醇。
洛杉矶的一项实验研究,给人膳食中增加植物脂肪的合量,减少不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含量,结果发现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水平都下降。
随访8. 5年以后,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发生总数明显下降。
可见合理调整饮食习惯对血脂和脂蛋白的含量会产生较大影响,也会密切影响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
提升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在预防高脂血症及心脑血管疾病上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饮食不节是高脂血症的原因。
摄入过多外源肥甘厚味之品,会导致湿困脾胃,脾胃消谷运化功能失调,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反为浊膏,转化为痰湿.再由痰湿内滞,浸淫脉管,血行受阻而致血瘀为病。
这同样说明中国传统医学非常重视饮食在高脂血症中所起的作用,与现代医学观点相符。
3. 4血脂异常与中医体质的关系韩丽菩等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判定其中医体质并检测血脂指标,研究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症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湿热质患者TC、LDL-C在各体质类型中最高。
陶亮””等对85例血脂异常患者和85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中医体质与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认为痰湿质、血疲质、阳虚质可能是判断血脂异常发病的另一危险因素。
王智玉选择高脂血症的患者342例作为观察组,与正常对照组279例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平和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4种体质所占的比例与对照组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气虚质、痰湿质与高脂血症的患病呈正相关(P<0. 05)。
推导出气虚质与痰湿质最有可能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赵文霞等通过调査116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I))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及血脂等相关项目的体检,结果表明NAFLD患者痰湿质较气虚质更易出现血脂异常。
2013年11月6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并指出,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随着社会人口的不断老龄化,老年人的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病率不断提升的老年性痴呆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病变,属中医学“善忘”、“健忘”、“呆病”、“痴呆”等范畴。
该病发展呈慢性进展性,具有不可逆的特点,最终导致的高致残率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如何防治老年性痴呆成为医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关系到每家每户的重大社会问题。
提前预防及生活调控、寻找出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防治方法非常重要。
西医治疗的局限性,使得更多的目光投注到中医。
体质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医学期望通过辨别体质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中医体制学说为我们带提供了新思路,某些特殊体质类型是相关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辨体论治预测疾病发展趋势。
体质因素影响着老年人对痴呆的易感性、疾病发展的倾向性、证候的类型个体对治疗的差异等,因此,临床应重视对老年人体质的研究,改善体质对老年性痴呆早期预防.提高疗效、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有重要意义。
中医学认为老年性痴呆的病因虽多,但基本上不外乎虚实两类,虚实夹杂,以虚为主。
属虚者,多因气血亏虚,髓海不足,脾肾两虚。
属实者,多缘于痰浊内蕴,瘀血阻络,上蒙清窍所致。
1老年人的体质特点(1)脏腑日虚。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脏腑功能逐渐衰退,真元之气日渐不足,阴阳气血耗损。
(2)易生痰湿。
老年人随着脏腑日渐虚衰,水液代谢功能失常,脾不健运,则为生痰之源;肾主水,气化功能失司,导致水湿泛滥而成为痰湿体质。
近年来饮食中动物蛋白和脂肪等肥甘厚腻之品大量摄食则易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
当代老年人中肥胖者远比过去为多,提示以“痰湿”为体质特点的老年人数亦增加。
痰是津液代谢失衡的病理产物,且一旦形成以后则又可变生为其他疾病的继发性致病因素。
所以说痰不仅是衰老的病理产物。
也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
2体质因素和老年性痴呆的易感性相关。
阳虚、气虚、痰湿,瘀血体质是老年性痴呆的易感体质。
阳虚体质者主要表现为肾阳虚,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肾虚则五脏六腑亦虚,继而脏腑功能低下,气血紊乱,致痰致瘀,变生诸病。
老年性痴呆和五脏虚损都有关系,但与肾关系最为密切,肾虚为其基本病机。
阳虚体质者平时即表现为代谢低下,怕冷喜热,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以智能减退为核心的各种老化征象,故易发展为痴呆。
气虚体质者平素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健忘、头晕、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胆小怕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格上的缺陷越来越明显,故而越发的孤僻少动而发展为痴呆。
痰湿体质中,痰湿阻碍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影响经脉血液的周流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