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痰临症
中医关于“痰饮”的临证备要

中医关于“痰饮”的临证备要
一、扶正与祛邪相宜
痰饮为病,阴盛阳虚者,健脾温肾为正治之法,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权宜,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
若痰饮盛,其证属实,可相机采用攻下逐饮、理气分消等法,以祛其邪。
因攻下伤正,因此在攻下之后又当扶脾益气以固其本。
二、注意病证转化
痰饮的病机常表现为脾病及肺、脾病及肾、肺病及肾。
若肾虚开阖不利,痰饮也可凌心、射肺、犯脾。
此外,痰饮多为慢性病,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
而且饮积可以生痰,痰瘀互结,证情更加缠绵。
故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治疗,久病者应痰瘀并治。
三、辨别痰的形质
痰的形质,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本节之痰饮属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亦由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致,并以无形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中多种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
如痰滞在经所导致的或痒或麻或痛痹,痰浊上犯清窍所致头昏、眩晕、耳鸣、口眼歪斜,痰闭胸阳所致胸痹胸痛等,均属无形之痰。
古人所谓百病多有兼痰者、怪病多从痰治等,多指无形之痰。
中医论痰

中医论痰中医谈痰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
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
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
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
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
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
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陈半夏、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脾为生痰之源,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
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
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脾生之痰,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湿痰嗽,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水谷精微在肺中进行疏布要有气的鼓动,否则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这种气包括脾气、肺气、肾气。
脾气运化水谷精微更加直接,影响明显并且常见。
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
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
痰虽从肺出,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
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它脏腑密切相关的。
水代谢。
中医认为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
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宣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全身。
痰证中医大解读.

痰证中医大解读什么是痰证?痰证是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证。
历代有“痰饮”、“流饮”、“淡饮”等不同名称。
一般有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之分。
狭义之痰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之可出,有形质可辨者,又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为无形之痰,表现症状纷繁,不易被查知。
《诸病源候论》将痰与饮分为两证,即后世所说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这种对痰饮证的分类法,影响较大,一般教材中均列痰饮一证。
张仲景所说的四饮(狭义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与痰证虽均属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的病证,但与痰证却有较大的区别,尤其与无形之痰差别甚大,故应区别。
痰证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
其理论奠基于《内经》,形成于汉唐,充实于宋、金、元,发展于明、清,飞跃于近代。
痰证是中医领域中许多疾病的一个带有共性病机的一类证候,涉及的病种很多,故有“百病兼痰”的说法。
由于其症状纷繁庞杂,尤其是一些无形之痰病证辨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症状不典型,又无明显形质可辨,有些奇病怪病又多责之于痰作祟,故痰证中有相当比例的证候确属疑难。
尽管如此,痰证中大多数病证还是可辨可治的,而且只要积累丰富的辨痰经验和用药经验,疗效比较理想,部分病例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
西医学疾病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胸膜炎、慢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咽炎、肿瘤等,如表现有中医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的症状、特征及相关脉舌者,均可参考中医痰证理论和方药进行辨证论治。
个别奇病、怪病、难病,凡用常法无功而临床又具有痰证的特征或症状时,也可从痰证理论中觅寻一线之光。
[病因] 痰证成因虽然复杂,但总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波及脏腑而致津液代谢失常。
病因上,外感六淫,邪阻气化,津液积聚,可凝结为痰;内伤七情,郁结不畅,气不布津,聚而为痰;贪酒无常,膏粱厚味,湿热熏蒸,灼津为痰;体虚劳倦,房室过度,元气大伤,水谷不化,可反留为痰。
故陈无择谓三因皆可为痰。
(一)六淫生痰,气阻津凝因风生痰: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失宣,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可见咳喘咯痰之症。
中医实证·痰症篇

中医实证·痰症篇A、中医所说的“痰”,并不仅仅是指咳吐而出的粘稠之物,它还泛指一切“非人体生理所需的代谢性分泌物”。
人体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处不需水谷精微及津血滋养,若有阻滞,则膏脂凝聚而生痰浊。
故凡气血不畅之处,即津凝生痰之所。
脾主湿,肺主津,湿聚津凝则为痰,故前人有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痰虽生于脾肺,但随气血潜移默行,于人体周身,可无处不至。
咳吐于肺胃者,乃有形之痰;蕴藏于腠理者,乃无形之痰。
无形之痰伏于体内,随痰浊多少之不同、潜伏部位之不同,而变症百出。
因其病机隐晦,难以辨察,故医者时常感叹:“怪病多痰”、“百病皆因痰作祟”!痰,最初本是病理的产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沦为了致病的因素,是致病最为广泛的实邪之一,欲为良医者,当深究之!B、何以辨知痰湿体质?辨证要点如下:1、舌苔厚腻,脉滑濡 2、口腔粘腻 3、头脑昏朦,沉沉欲睡 4、胃脘痞满,恶饮水 5、面目浮肿 6、肢体困重 7、大便粘滞难解 8、小便浑浊,骚腥味重 9、汗出酸腻,头发油腻,眼屎多、耳垢多。
10、皮下结节包块,或皮肤疮痘赘生。
C、因气机升降出入之异,脏腑寒热虚实之别,痰之特性,亦各不相同。
治痰之法,归纳如下:一、温化寒痰法:阳虚之人,痰从寒生,其痰清稀而色白。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即是言此。
二、清化热痰法:火旺之人,炼液成痰,痰亦化热,其痰粘稠而色黄。
当清解其热,热不去,痰难消。
三、燥湿化痰法:脾主湿,湿聚生痰。
湿气者,当以燥气克之。
四、滋阴化痰法:津液清稀则流畅,浓稠则滞涩。
阴虚者,津液粘稠,凝而生痰,当滋阴以稀释之,而后能化。
五、软坚化痰法:顽痰胶结,或生瘰疬、或生囊肿、或生瘿瘤、或生肿瘤,寻常化痰之法,攻之不克,需软坚散结而化之。
六、降气化痰法:水涨则船高,气逆于上,痰浊不降,治当降气为主,兼以化痰。
七、顺气化痰法: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津凝。
气机宣畅,如风吹云动,痰涎自会消散。
八、开窍化痰法:痰浊壅盛,闭塞心窍则神识迷乱;闭塞上窍则五官不灵,治当化痰开窍。
痰多可导致100种病

痰,大家都了解,是咳嗽、感冒等常见现象。
实际上,如果有痰不治疗,还有可能会引发起码一百种疾病。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痰是百病之源。
古代有这样一句话: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从痰治。
中医认为,不管是哪种痰,都是“因外感风寒六淫之邪,或由内伤七情、饮食之患,致使气逆液浊,津液停滞凝结所致”。
西医治疗痰长期不见效,而从中医的角度来治疗,往往效果都很不错。
痰是怎么来的?从中医的视角,痰是与肺、脾、肾有重大联系的产物,中医的说法是“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
喝水之后,水进入胃部,形成人体所需要的津液。
津液中浑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另外一部分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上注于肺,润养肺金。
痰的本质,其实就是水。
痰会引起那些疾病?百病多由痰作祟,那么痰具体会引起哪些疾病呢?在中医临床上的表现有很多种,有虚有实,具体的有头重、头晕、气闷、气喘、咽喉有异物感、咳嗽、干咳、狂躁、睡眠不好、白带多、便秘等等。
这些从西医的角度就会有咳嗽、咽喉炎、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咽炎等等。
这么多的病症都是由于痰引起的,可见有痰必治多么重要。
痰可够分成哪几种?从中医的角度,痰主要分为5种:湿痰、燥痰、风痰、寒痰、热痰。
湿痰白色、质地比较稀,人的表现是身体沉重、大便稀、舌头白。
燥痰质地比较黏稠,不容易咳出来。
人的表现是舌头比较黄,经常觉得嘴巴干、舌头干。
风痰刚开始是白色的,后面变成黄色的,舌头颜色也从白色变成黄色。
寒痰痰是白色的,舌头也是白色。
受寒引起的痰,人的表现是怕冷,喜欢吃热食物。
热痰质地比较黏稠且颜色较黄,人的表现是高烧、舌头红色舌苔黄色,怕热喜凉。
祛痰应该怎么做?肺的主要作用是呼吸,可以调节“气”,也是储存痰的地方。
中医认为,肺部收到邪气入侵的时候,肺气就会受损,肺部的津液就会凝聚成了我们所说的痰。
对于痰多、咳痰的病人,可以用橘红木丹茶来进行调理,橘红是常见的化痰中药、木丹(栀子)具有抑菌、消炎、解毒之效果,橘红木丹茶具有化痰、止咳、理气的作用。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讲——痰饮

痰饮一、痰饮的概念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二、痰饮的分类——按痰饮停积的部位来分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饮流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饮邪支撑胸肺。
三、痰饮的病因病机(一)病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体虚。
(二)病机基本病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宣,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机体某部位。
饮邪具有流动之性,饮留胃肠,则为痰饮;饮流胁下,则为悬饮;饮流肢体,则为溢饮;聚于胸肺,则为支饮。
病变脏腑——肺、脾、肾、三焦,脾首当其冲。
四、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饮流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饮邪支撑胸肺。
五、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悬饮与胸痹两者均有胸痛。
但胸痹为胸膺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
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溢饮与水肿之风水相搏证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
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
如见肢体浮肿而汗出恶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六、痰饮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首辨饮停部位2.次辨标本主次3.三辨病邪兼夹。
七、痰饮的辨证论治——治疗原则以温化为原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八、痰饮的辨证论治——证治分类(一)痰饮1.脾阳虚弱证候: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痰证

• 中医所说的痰证,除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 如上感、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 炎、肺气肿、肺心病外,还可见于内外妇儿 各科诸多种疾病,如脑血管意外、癫痫、高 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梅》:“痰之为物, 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 为喘为嗽,为呕为泻,为眩为晕,心 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
肿痛,为痞隔,为壅塞,或胸胁间
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
或四肢麻痹不仁。”
痰阻于肺:咳喘咯痰 痰阻于心,心血不畅:胸闷心悸 痰迷心窍:神昏、痴呆 痰火扰心:癫狂 痰浊上泛,蒙蔽清阳:眩晕 肝风夹痰:中风、惊厥 痰在经络筋骨: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阴
中医内科学-痰饮(新教材)

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减。同时 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
诊断分析
此患者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所致。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肾虚不能化气行 水,故出现全身水肿等症状。
05
痰饮研究进展与展望
痰饮研究现状及成果
痰饮理论源流
梳理了痰饮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历代医家的认识, 总结了痰饮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医内科学-痰饮(新 教材)
目录
• 痰饮概述 • 痰饮辨证论治 • 痰饮预防与调护 • 痰饮案例分析 • 痰饮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痰饮概述
痰饮定义与分类
痰饮定义
痰饮是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的病理产物,是继发性病因。
痰饮分类
痰饮分为广义痰饮和狭义痰饮。 广义痰饮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 痰,狭义痰饮则指四饮之一,即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03
痰饮预防与调护
痰饮预防措施
01
02
03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 味,多食健脾利湿之品, 如山药、扁豆、薏苡仁等。
增强体质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 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 体质,提高抵抗力。
避免外邪侵袭
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 免外邪侵袭,诱发痰饮。
痰饮调护要点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 潮湿,以免加重痰饮症状。
痰饮证治研究
对痰饮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 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痰饮证治体系。
痰饮方药研究
对化痰祛饮类中药的配伍、功效及作用机制等方 面进行了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痰饮研究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随着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痰饮研究将更加注重临床实践和疗效评价,同时将与现 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推动痰饮证治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之痰临症中医之痰临症可分为两类,一类乃有形之浊痰,一类乃无形不可见之痰。
中医认为痰性黏腻,病情缠绵难愈,其性属阴,故其致病特点也多病程长,病位广,涉及脏腑、筋骨、皮毛及上下左右,无所不至。
故云“怪病多痰”。
痰之为病,虽症状复杂,但临床上大多就是先有病而后生痰,故临证之时当辨病以求其因,若只重治痰,不重其因,以治痰为治病,而不去探讨因何生痰,其病总难治愈。
《医学正传》指出:“痰证古今未详,方书虽有悬饮,留饮、支饮、痰饮,诸饮之异,而莫知其为病之源。
”可见治痰不求其因,自古有之,纵观临床一些瞧似与痰有关的疾病,从痰治疗,疗效不佳者多。
如单纯用化痰药治疗痹证痛症,能有疗效者少见。
《景岳全书》云:“今举世医流,但知百计攻痰,便就是治病,竟不知所以为痰,及因何而起,就是何异引指使臂,灌汁以救根者乎。
标本误认,主见失真,欲求愈病难也。
”此言不谬。
实际上,这些怪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其症以痰为标。
《明医杂著》指出:“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景岳全书》也云:“怪病之为痰者,正以痰非病之本,乃病之标耳”;“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生”;“盗贼之兴,必由国运之病,而痰涎之作,必由元气之病。
”怪病之痰实则就是脏腑功能失调之结果,故治疗上多以治痰为标,而调治脏腑功能才就是治本之大法。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与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
”从中可以瞧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
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化,致使水液停聚;外因感受风寒,或冒雨涉水,久坐湿地,寒湿浸渍,或食少饮多,思虑,劳倦过度。
在内外因相互作用下致使脾运失司,饮邪停聚,流溢四处,波及五脏,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三焦水道通调失职。
此乃阳气虚衰,饮邪停聚之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温阳以治本,化饮以除标,故当选“温药”补阳气以治疗。
从饮邪的病理特性角度来理解饮为阴邪,轻则阻遏阳气;重则伤人阳气,质地清稀,易于停留人体局部;病机要点责之于脾;饮邪“得温则行,得寒则聚”。
饮为阴邪,遇寒则聚,遇阳则行,得温则化。
同时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则寒饮难于运行。
反之,阳气不虚,温运正常,饮亦自除。
所以,治疗痰饮需借助于“温药”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
阳气振奋,既可温化饮邪,又可绝痰饮滋生之源。
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就是疏通祛邪之要,使饮邪能从表从下分消而去。
从“温药”自身作用角度来理解“温药”就是指甘温、苦温、辛温之品。
甘温药物,能补、能与、能缓,以补脾肾之阳气。
针对“本虚”之脾肾阳不化气,以达到温阳化饮之目的。
苦温药物,能燥湿、助阳化湿,以燥脾土。
针对脾湿饮盛,可达到燥湿化饮,得温则行之目的。
辛温药物,能行、能散,以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
即通过发汗、利水作用的药物,针对“标实”,给饮邪以出路,达到行散水湿的目的。
从运用“与之”的角度来理解《说文解字》云:“与,相应也,从口,禾声。
”取其平与、调与之意。
就就是指用温药不可太过,亦非燥之、补之。
即不可过于刚燥,以免伤正,不可专事温补,以防碍邪,而应以“与”为原则,在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遵《金匮要略方论本义》“言与之,则不可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之意。
行者,行其气也;消者,消其痰也;开者,开其阳也;导者,导饮邪从大小便出也。
以达到温补助阳,行水蠲饮之治疗目的。
从具体治法选方角度来理解温阳化饮法对于脾肾阳虚者,当分轻重,轻者选用泽泻汤以利水补脾;重者选用苓桂术甘汤以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下焦饮逆者,当选五苓散以化气利水;饮积胃脘者,当选小半夏汤以温胃散饮;饮邪较甚,眩悸者,当选小半夏加茯苓汤以导引下行;肾气虚,气化不行者,当选肾气丸以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表里双解法对于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选小青龙汤以化饮解表;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当选大青龙汤以发汗清热除饮。
疏导肠胃法对于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当选己椒苈黄丸以前后分消,攻坚逐饮;支饮腹满者,当选厚朴大黄汤以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泻水逐饮法对于支饮不得息者,当选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饮;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当选甘遂半夏汤以急则治标,因势利导;胸胁积饮,属悬饮者,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皆可选十枣汤以攻下逐饮,祛饮止咳。
扶正祛饮法对于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虚者当选木防己汤以补虚清热,通阳利水;实者当选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以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从这五种具体治法的选方用药瞧,大多选用“温药”以组成“温方”祛除饮邪,其治疗效果肯定,经受了历史的检验。
痰饮病中医治疗验方痰饮病属中医学范畴,《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与之”的治疗大法。
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疗效显著。
患者范某,男,52岁,农民。
背部恶寒月余,口干,但饮水少,喜热饮,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以手触其肩胛下角偏上处,约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
否认近期感冒病史,无发热。
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因患者口干少饮,喜热饮,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弦滑,脉症合参,辨证属脾阳不足,水气上犯之痰饮。
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处方:茯苓2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姜5片。
10剂,水煎服,日1剂。
嘱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药后,患者背部恶寒明显减轻,其她不适症状亦有好转。
药已见效,故采取守方之法,连续服用1月后,患者电话告知“背部已经不感到凉了,但就是感觉嗓子还有痰,其她没有不舒服的”。
笔者嘱其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桔梗10克,半夏10克,继续服1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属《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就是脾阳不足,水饮泛溢,停留心下所致。
清代李珥臣于《金匮要略广注》中亦有论及“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故心下留饮,则阴寒气彻于背,而阳气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下”指胃与胸膈之处。
背部腧穴就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之处,心之俞穴在背部,饮留心下,寒饮注其俞,阳气不能展布,影响督脉温煦功能,故背部寒冷如手大。
病机为饮阻心下阳气,背俞穴失于温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以温运脾阳,补气行水为主,从而达祛痰饮、通经络而诸症得消的目的。
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体现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与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浊,为治饮病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与中益气;葛根升阳,舒筋脉;生姜温阳化痰。
复诊则参入桔梗、半夏加强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诸药为伍,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祛湿化痰痰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最易遏伤阳气,阻碍气机的升降出入,导致脏腑功能的失常,影响津液的敷布,营卫气血的运行。
治当分寒热虚实,或清或温,或补或泻。
但脾主运化水湿,为生痰之源,本《金匮要略》“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与之”的原则, 多用健脾利湿之法为治,可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或二陈汤之类。
待痰湿浊气一消,气机振奋, 经络畅通,则脏腑气化功能正常。
化痰降逆主治偏头痛属痰湿上蒙型处方:天麻、茯苓、竹茹各12 克,姜半夏、陈皮:白术、川芎、柴胡、苍术、厚朴、羌活各9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 剂。
功效:化痰降逆。
主治:偏头痛,中医辨证属痰湿上蒙型。
症见一侧头痛,痛势绵绵, 头重如裹,发止无时,缠绵难愈,伴四肢困重,胸脘满闷,恶心欲吐,苔白腻,脉弦滑。
钟鑫平治偏头痛方处方:丹参15克,蔓荆子12克,赤芍、白芍、自菊花各10克,柴胡、当归、白术、茯苓、川芎、丹皮、山栀子各8克,薄荷4克。
水煎分3次服。
每日l剂。
主治:偏头痛,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型。
症见偏一侧头痛,或左或右,多呈胀痛、钝痛或搏痛,伴恶心呕吐,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冯丹有痰咳不出试试瓜蒂散痰湿体质的人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嗓子里经常有痰堵着,无论怎么用力就就是咳不出,想咽还咽不下去,感觉非常难受。
这种情况就是非常不利于毒素排出的,这时该怎么办呢?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为大家推荐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瓜蒂散”。
瓜蒂散就是将甜瓜蒂(炒黄)、赤小豆研成细末,与淡豆豉一同煎服,可以吐出壅塞在膈上的痰涎与食滞。
具体方法就是:甜瓜蒂4克,赤小豆6克, 淡豆豉5克。
上药研成末,水煎分2 次服。
提醒注意:如果服一次后就吐尽痰液了,就不要再服了。
这种方法主要就是通过催吐,宣发胸中阳气,自然邪去人安。
假如就是老年人或者体质虚弱的人,必须要用涌吐剂时,可用人参芦5~10克研末,开水调服催吐。
这就是元代吴绶的一张方剂,叫参芦散,朱丹溪加入竹沥与服,叫做参芦饮。
(萧旭)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现代疑难杂病多符合中医痰邪黏滞胶结、缠绵难愈的特点。
李士懋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肺、脾、肾三脏,而当从五脏全面考虑,辨证治疗,并贵在加减。
•现代疑难杂病亦多符合中医瘀血特点,李士懋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推崇仲景与王清任逐瘀诸方,并强调应用活血化瘀法必须辨证论治,切不可一味活血。
•现代疑难杂病临床最为多见的就是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加缠绵难愈,故治当缓图,应善于守方,既攻逐邪气,又不伤损正气,方为王道之法。
近年来,因自然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情志的变化、现代制冷设备的广泛使用、现代医学的不当治疗以及误用、过用保健食品等因素的影响,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冠心病、肿瘤等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常见病,其病因越来越复杂、种类越来越繁多、表现越来越多样、治疗越来越棘手、康复越来越缓慢。
国医大师李士懋将这些疾病统称为“现代疑难杂病”,她认为,这些病证多属中医痰证、瘀血证或痰瘀互结证,临证可依此分类进行辨治,兹述如下。
从痰论治李士懋认为,现代疑难杂病的病因符合中医痰邪的形成特点,如朱丹溪所说:“或因忧郁,或因厚味,或因无汗,或因补剂,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糅。
”现代疑难杂病种类的多样性符合中医“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如沈金鳌云:“痰饮其为物,流动不测,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