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之淀粉酶活力测定实验后思考题及淀粉酶实验报告写作提示(2012.3.19上传)
淀粉酶活力测定实验报告

淀粉酶活力测定实验报告淀粉酶活力测定实验报告实验三、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四、淀粉酶活性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α - 淀粉酶和β - 淀粉酶的不同性质及其淀粉酶活性测定的意义;2、学会比色法测定淀粉酶活性的原理及操作要点。
二、实验原理:淀粉酶存在于几乎所有植物中,特别是萌发后的禾谷类种子,淀粉酶活力最强,其中主要是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
根据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特性不同,α-淀粉酶不耐酸,在pH3.6以下迅速钝化;β-淀粉酶不耐热,70? 15min 则被钝化。
测定时,使其中一种酶失活,即可测出另一种酶的活性。
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可生成麦芽糖,利用麦芽糖的还原性与3,5-二硝基水杨酸反应生成棕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测定其吸光度,从而确定酶液中淀粉酶活力(单位重量样品在一定时间内生成麦芽糖的量)。
三、实验用具:1、实验设备研钵,具塞刻度试管,离心管,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电热恒温水浴锅,离心机,电磁炉。
2、实验材料与试剂(1)0.1mol/l pH5.6的柠檬酸缓冲液:A液:称取柠檬酸20.01g,定容至1000ml;B液:称取柠檬酸钠29.41g,定容至1000ml;取A液55ml与B液145ml混匀。
(2)1%可溶性淀粉溶液:1g淀粉溶于100ml 0.1mol/l pH5.6的柠檬酸缓冲液;(3)1%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称取3,5-二硝基水杨酸1g、NaOH 1.6g、酒石酸钾钠30g,定容至100ml水中,紧盖瓶塞,勿使CO2进入;(4)麦芽糖标准溶液:取麦芽糖0.1g溶于100ml水中;(5)pH 6.8的磷酸缓冲液: 取磷酸二氢钾6.8g,加水500ml使溶解,用0.1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6.8,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得。
(6)0.4mol/L的NaOH溶液;(7)1%NaCl溶液。
(8)实验材料:萌发的谷物种子(芽长约1cm)四、操作步骤1、酶液提取:取6.0g浸泡好的原料,去皮后加入10.0mL 1%的NaCl 溶液,磨碎后以2000r/min 离心10min,转出上清液备用。
淀粉酶活力测定实验报告

淀粉酶活力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淀粉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淀粉酶的作用特点及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3、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淀粉酶是能够水解淀粉分子中α-1,4 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
α淀粉酶可以随机地作用于淀粉分子内部的α-1,4 糖苷键,生成麦芽糖、麦芽三糖、糊精等还原糖。
β淀粉酶则从淀粉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依次水解相隔的α-1,4 糖苷键,生成麦芽糖。
在本次实验中,利用淀粉酶水解淀粉生成还原糖,还原糖能与 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反应,生成棕红色的 3-氨基-5-硝基水杨酸。
颜色的深浅与还原糖的量成正比,通过比色法测定吸光度,并与标准曲线对比,即可计算出淀粉酶的活力。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实验材料新鲜淀粉酶提取液1%淀粉溶液(称取 1g 可溶性淀粉,加入少量蒸馏水调匀,然后缓缓倾入沸水中并不断搅拌,最后定容至 100ml)pH 69 的磷酸缓冲液3,5-二硝基水杨酸试剂(DNS 试剂)麦芽糖标准溶液(1mg/ml)2、实验仪器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锅移液器离心机试管、刻度吸管、容量瓶等四、实验步骤1、标准曲线的绘制取 7 支干净的具塞刻度试管,编号,按下表加入试剂:|管号|麦芽糖标准液(ml)|蒸馏水(ml)| DNS 试剂(ml)|麦芽糖含量(mg)|||||||| 0 | 0 | 20 | 20 | 0 || 1 | 02 | 18 | 20 | 02 || 2 | 04 | 16 | 20 | 04 || 3 | 06 | 14 | 20 | 06 || 4 | 08 | 12 | 20 | 08 || 5 | 10 | 10 | 20 | 10 || 6 | 12 | 08 | 20 | 12 |摇匀后,在沸水浴中加热 5 分钟,取出后立即用冷水冷却至室温,再向每管中加入蒸馏水 20ml,摇匀。
以 0 号管为空白对照,在 540nm 波长下测定各管的吸光度值。
实验二:淀粉酶活性测定实验报告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一、实验目的酶的活力是酶的重要参数,反映的是酶的催化能力,因此测定酶活力是研究酶的基础。
酶活力由酶活力单位表征,通过计算适宜条件下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酶催化生成产物的量得到。
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的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
α-淀粉酶是一种典型的内切型淀粉酶,主要作用于淀粉水解的液化阶段,因此又叫液化酶。
作为一种最重要的工业酶制剂,α-淀粉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
其中,微生物α-淀粉酶以其经济易得成为工业生产主要来源。
目前,关于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很多种。
本实验采用杨氏改良法测定α-淀粉酶;掌握测定α-淀粉酶活性大小与温度关系的方法,通过分析得出酶的最适温度范围。
二、实验原理酶促反应中,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时的温度和pH值称为某种酶作用时的最适温度和pH值。
温度对酶反应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随着温度的增加,反应速度也增加,直至最大反应速度为止;另一方面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而使酶逐步变性从而使反应速度降低,其变化趋势呈钟形曲线变化。
不同菌株产生的酶在耐热性、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PH、对淀粉的水解程度,以及产物的性质等均有差异。
α-淀粉酶属水解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可随机作用于直链淀粉分子内部的α-1,4糖苷键,迅速地将直链淀粉分子切割为短链的糊精或寡糖,使淀粉的粘度迅速下降,淀粉与碘的反应逐渐消失,这种作用称为液化作用,生产上又称α-淀粉酶为液化淀粉酶。
α-淀粉酶不能水解淀粉支链的α-1,6糖苷键,因此最终水解产物是麦芽糖、葡萄糖和α-1,6键的寡糖。
本实验通过淀粉遇碘显蓝色,淀粉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用分管光度计检测显色效应大小,通过分管光度值计算酶活力注意:实验中为了消除非酶促反应引起的淀粉水解带来的误差,每组实验都做了相应的对照实验,在最终计算酶的活性时以测量组的值减去对照组的值加以校正。
在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温度及时间,以减小误差。
并且在酶的作用过程中,三支测定管及空白管不要混淆。
三、材料、试剂与仪器实验材料:α-淀粉酶仪器:分光光度计、电热恒温水浴锅、小台秤、研钵、玻璃仪器若干试剂:①0.4M NaOH/0.4M CH3COOH及0.1M HCl:②0.005%工作碘液:0.5克I2和5.0克KI水中研磨,定容至1000mL;③1%糊化淀粉溶液:称取1.0克淀粉,加入25mL0.4M NaOH,60℃5min,冷却后加25mL0.4M CH3COOH,定容至100mL;④稀释α-淀粉酶溶液:待测样品四、实验步骤①10mL1%淀粉溶液加入试管中,室温25/45/65℃保温10min②于每管中各加酶稀释液1mL,在室温25/45/65℃恒温水浴中(水浴温度的变化不应超过±0.5℃)准确加热10min,冷却。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实验报告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实验报告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淀粉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能够催化淀粉的降解为葡萄糖。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对于了解酶的特性以及其在生物化学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淀粉酶的活性,探究其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酶的功能提供基础数据。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缓冲液、I2-KI试剂、洗涤液。
2. 实验仪器:比色皿、移液管、离心机、恒温水浴。
实验步骤:1. 预热水浴至37°C。
2. 准备不同浓度的淀粉溶液(0.2%、0.4%、0.6%、0.8%、1.0%),并分别加入比色皿中。
3. 向每个比色皿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淀粉酶溶液,混匀后立即放入预热的水浴中。
4. 在反应开始后的不同时间点(如0、5、10、15、20分钟),取出一个比色皿,立即加入I2-KI试剂,形成蓝色淀粉-碘复合物。
5. 使用比色计测定各比色皿中的吸光度,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6. 重复实验步骤2-5,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得到各个时间点下不同淀粉浓度的吸光度值,进而计算出淀粉酶的活性。
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淀粉浓度的增加,淀粉酶的活性也随之增加。
这是因为淀粉浓度的增加会提供更多的底物供淀粉酶催化反应,从而增加反应速率。
然而,当淀粉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淀粉酶的活性开始饱和,即使再增加淀粉浓度,反应速率也不再显著增加。
此外,实验结果还显示,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增加,但增加速率逐渐减缓。
这是因为淀粉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结合底物,并催化反应发生。
随着反应进行,底物逐渐减少,淀粉酶与底物的结合也变得更加困难,从而导致反应速率的下降。
此外,实验还可以探究其他因素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如温度、pH值等。
通过调节这些因素,可以进一步了解淀粉酶的特性以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测定,我们得出了淀粉酶活性与淀粉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随着淀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饱和。
实验二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实验二淀粉酶活性的测定预习报告生物094 左宇 0902040409一、研究背景:酶作为生物体内催化剂,测定其活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同种类的酶的活力测定方法不同,我们将通过在细节设计上差异较大的酶活力测定方法的设计细节的分析和具体酶活测定操作,体会分析比较其设计细节的差异,从而获取相关设计理念并完成没活力测定实验操作的训练。
二、研究目标:按照淀粉酶水解淀粉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等。
根据其催化产物的特点和现有测定方法规定酶活力单位为:每分钟每克鲜重麦种所催化生成的麦芽糖毫克数,来对这两种酶进行有效的测定。
三、研究策略:两种淀粉酶特性不同,α-淀粉酶不耐酸,在pH3.6以下迅速钝化;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15min钝化。
根据它们的这种特性,在测定活力时钝化其中之一,就可测出另一种淀粉酶的活力。
本实验采用加热的方法钝化β-淀粉酶,测出α-淀粉酶的活力。
在非钝化条件下测定淀粉酶总活力(α-淀粉酶活力+β-淀粉酶活力),再减去α-淀粉酶的活力,就可求出β-淀粉酶的活力。
四、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两种酶作用淀粉的方式不同。
α-淀粉酶可随机地作用于淀粉中的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麦芽糖、麦芽三糖、糊精等还原糖,同时使淀粉的粘度降低,因此又称为液化酶。
β-淀粉酶可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进行水解,每次水解下一分子麦芽糖,又被称为糖化酶。
淀粉酶催化产生的这些还原糖能使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
淀粉酶活力的大小与产生的还原糖的量成正比。
用标准浓度的麦芽糖溶液制作标准曲线,用比色法测定淀粉酶作用于淀粉后生成的还原糖的量,以单位重量样品在一定时间内生成的麦芽糖的量表示酶活力。
五、具体实验设计1、所需的主要材料、试剂、仪器(1)实验材料:小麦种子(2)实验仪器:离心机、离心管、研钵、电炉、容量瓶(50mL×1,100mL×1)、恒温水浴、分光光度计。
试验二-淀粉酶活性测定预习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预习报告实验二酶活力测定方法的研究(1)―淀粉酶活性的研究一、研究背景酶即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大多数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细胞新陈代谢包括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可调节性以及需要温和的条件。
酶的催化活性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温度、pH、离子强度、激活剂、抑制剂等均会使酶活性发生改变。
另外,酶在工业生产及生活中应用广泛,如酱油、食醋以及酿酒工业都需要酶的参与,洗衣粉加入酶增强去污能力等。
酶活性的测定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例如某些酶活性的变化可以引起特定的疾病,测定这些酶的活性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一个依据。
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糖昔键的一类酶的总称,按照其水解淀粉的方式,可以分为a-淀粉酶与B-淀粉酶等。
休眠的种子中只有B-淀粉酶存在,而a-淀粉酶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才形成。
测定淀粉酶的活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淀粉酶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特别是萌发后的禾谷类种子淀粉酶活性最强,其活性高低可以衡量种子萌发速率,也可以作为水稻抗逆性的生化指标(如干旱、盐、重金属胁迫)。
本实验中我们通过学习经典的淀粉酶活力测定方法,分析具体的实验细节,从而获取酶活力测定的相关理念。
二、研究目标1.掌握酶活力测定的一般思路与方法;2.进一步熟练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浓度;3.测定a-淀粉酶与0-淀粉酶的活性;4.体会并掌握实验细节的设计与分析方法。
三、研究策略两种淀粉酶的特性有所不同,a-淀粉酶不耐酸,在pH3.6以下迅速钝化;0-淀粉酶不耐热,在70c15min钝化。
根据它们的这种特性,在测定活力时钝化其中之一,就可测出另一种淀粉酶的活力。
本实验采用加热的方法钝化0-淀粉酶,测出a-淀粉酶的活力(原因分析见思考题6)。
在非钝化条件下测定淀粉酶总活力(a-淀粉酶活力+0-淀粉酶活力),再减去a-淀粉酶的活力,就可求出0-淀粉酶的活力。
淀粉酶活性测定实验报告

淀粉酶活性测定实验报告淀粉酶活性测定实验报告引言:淀粉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它在生物体内起着关键的消化和代谢作用。
淀粉酶能够将淀粉降解为较小的分子,以供生物体吸收和利用。
因此,测定淀粉酶的活性对于了解生物体的消化系统以及酶的功能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淀粉酶的活性,探究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从而加深对淀粉酶的认识。
材料与方法:1. 实验器材:试管、移液管、恒温水浴、分光光度计。
2. 实验试剂:淀粉溶液、淀粉酶溶液、碘液、磷酸盐缓冲液。
3. 实验步骤:a. 准备一系列稀释淀粉酶溶液,分别为0.1、0.2、0.3、0.4、0.5 mg/mL。
b. 取一定量的淀粉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相应浓度的淀粉酶溶液,混匀。
c. 将试管置于恒温水浴中,保持温度在37°C,反应10分钟。
d. 在反应结束后,加入适量的磷酸盐缓冲液停止反应。
e. 加入适量的碘液,使溶液变为蓝黑色。
f.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的吸光度,记录下吸光度值。
g. 重复以上步骤,分别测定其他浓度的淀粉酶溶液。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定,我们得到了不同浓度淀粉酶溶液的吸光度值,并以吸光度值作为淀粉酶活性的指标。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淀粉酶活性与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淀粉酶溶液浓度的增加,吸光度值也随之增加。
这表明淀粉酶的活性与其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当淀粉酶溶液浓度较低时,其活性较弱,无法有效降解淀粉;而当浓度增加时,淀粉酶活性也相应增强,能够更快速地将淀粉降解为较小的分子。
2. 淀粉酶活性受温度影响较大:实验中将反应温度保持在37°C,这是因为淀粉酶在人体内的最适温度为37°C。
然而,当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时,淀粉酶的活性会受到显著影响。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导致淀粉酶的构象变化,从而影响其催化效率。
因此,合适的温度对于淀粉酶的活性至关重要。
3. 淀粉酶活性受pH值影响:酶活性与pH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心得体会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心得体会淀粉酶活力是指单位时间内酶对底物淀粉水解的能力。
测定淀粉酶活力是分析酶的功能和效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对生物工程、食品工业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淀粉酶活力测定实验时,我结合课堂理论知识,认真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取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测定淀粉酶活力前要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并熟悉其使用方法,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实验时,我选择了新鲜的淀粉样品和淀粉酶溶液,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套精确的酶活测定仪器,如比色计、恒温器等,以确保实验过程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
其次,实验操作中的仪器调试和样品准备是关键。
在实验开始前,我做好了比色计初步校准和温度的调整,以确保实验测定的准确性。
同时,我对淀粉样品进行了精确的称量,确保了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也注意将操作进行到底,尽量避免出现误差,以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加强了对实验现象的仔细观察和记录,以确保实验数据的有效性。
酶活测定实验中常常需要观察淀粉的颜色变化,借此判断酶的活力。
因此,我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观察淀粉的溶液颜色,并根据比色计的读数记录下来。
这样可以避免数据的遗漏和不准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不仅仅是在实验操作层面上,我还深入思考了实验原理和结果分析的问题。
在实验前,我详细研究了淀粉酶的作用机制和测定酶活力的原理,以确保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和正确解释。
在结果分析中,我重点关注淀粉酶活力的测定值与理论上预期的值之间的差异,找出可能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这样有助于提高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解释,为后续的实验改进提供思路和建议。
同时,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和失误,我总结了教训,从中吸取了经验。
例如,在实验操作时由于比色计未及时校准导致最后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给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下次实验操作中,我会更加注重仪器的调整和校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萌发麦苗淀粉酶活力及水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报告写作提示及思考题)
注意:实验二整体是为了完成如何在正确的总体思路的指导下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及其细节。
所以我们首先以对生物催化剂-酶的基本认识确定了酶活测定实验的总体设计思路,并在其指导下,明确了总体方案及最关键的设计细节。
然后以我们比较熟悉的禾谷类种子的萌发状态及其代谢途径为具体思考对象,进行了淀粉酶活力测定相关的分析,然后认可并已完成了前人设计的实验。
所以淀粉酶活力测定实验报告的结果就绝不仅仅是计算得出的两个酶活力数据,或说那两个数据只是一个必然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我们设计并完成了对淀粉酶,这类在禾谷类种子萌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酶的活力的测定,即,是实验设计本身。
所以结果分析应该是围绕实验设计展开。
根据实验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的特点、操作误差对结果的可能影响,以实际材料完成实验后得到的具体结果数据结合相关生理功能一起思考判断,是否能初步确定该实验设计不仅理论上可行而且实验后的结果也可信,从而最终确认整个实验设计的基本合理可行可信。
实验后思考题:
1.α-淀粉酶活性测定时70℃水浴为何要严格保温15分钟?保温后为什么要立即于冰浴中骤冷?而经如此处理,为什么在随后的40℃温浴和酶促反应中就能保证β-淀粉酶不会再参与催化反应。
2.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一般都是生理温度)和最适保存温度(一般0℃以下)为什么不一样?而这两个状态都是需要维护酶的空间结构。
3.为什么3,5-二硝基水杨酸与还原糖的反应要先沸水浴然后再稀释测定?
4. 在设计酶活测定的实验时,要求酶促反应初速度对底物浓度的小量变化不敏感,具体要求为:在底物浓度有10%的变化幅度范围内,而所测初速度的变化幅度小于1%。
则【S】/K M应该大于多少才能保证这一点?(设定为米氏酶)
5.转氨酶在细胞内的作用及生理意义?细胞内有众多的转氨酶,但相关研究及医学临床应用中却几乎都是只检测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活力,而极少测定其它转氨酶活力,你推测可能的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
6、转氨酶催化的是双底物可逆反应,根据酶活力测定的总体思路,要保证测定反应的初速度,根据实验指导所提供的资料,你认为是否保证了这一点?是如何保证的?
7、指导所提供的两个转氨酶活力测定实验方案,设计的酶促反应时间是多少?终止酶促反应用的什么试剂?与淀粉酶活力测定规定的酶促反应时间相比是否有差异?差异可能的原因你分析认为会是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