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膜分子讲义

合集下载

4.2特异性免疫(讲义)-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同步精讲系列(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2特异性免疫(讲义)-2024-2025学年高二生物同步精讲系列(2019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2 特异性免疫知识点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知识点2:体液免疫 ★★★1. 概念:B 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因此这种主要靠 抗体 “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 基本过程(1)B 细胞活化:通常情况下,B 细胞的活化需要 病原体 与B 细胞接触形成的第一信号及 辅助性T 细胞 传递的第二信号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 细胞因子 的作用。

(2)抗体的作用: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 循环 并与特定 病原体 结合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一些病原体直接接触病原体 摄取 抗原呈递细胞 传递 辅助性T 细胞 结合 B 细胞 增殖分化 记忆B 细胞 浆细胞 增殖分化产生分泌 抗体结合病原体 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吞噬消化),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3)B细胞的特异性和多样性:通常情况下,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

人体内B细胞的种类在109以上,至少可以产生109种独特的抗体,可以识别自然界存在的种类繁多的病原体。

3.记忆细胞和二次免疫(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二次免疫反应:记忆B细胞可以长时间保持对相应抗原的记忆,当再次接触该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新的记忆B细胞,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3)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导致人或动物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如图。

【微点拨】➢记忆细胞能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其能够长期保留对相同抗原的记忆。

【典例1】(2022秋•即墨区校级期末)下列免疫反应中,属于体液免疫反应的是()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破坏侵入人体的细菌B.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可吞噬病原体C.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从而抑制病菌的繁殖D.免疫细胞清除进入机体的麻风杆菌【分析】体液免疫的具体过程是: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的特有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刺激产生淋巴因子,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 细胞,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

4.固有免疫 分子免疫学讲义

4.固有免疫 分子免疫学讲义

二、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 NK细胞 固有样淋巴细胞 其他细胞
三、固有免疫分子
➢ 补体系统: 旁路途径、MBL途径-溶菌、溶病毒 补体片断:趋化作用、炎症反应、调理作用、免 疫黏附作用
➢ 细胞因子:IFN、IL-1、IL-6、IL-8等抗病毒、 抗肿瘤、介导炎症反应
防御素
防御素(defensin):是一组耐蛋白酶的多 肽,具有广谱的非Ag特异性的杀伤作用。
❖ 种类:人体内有α-防御素, β-防御素,分别由 Neu,上皮细胞产生。
❖ 作用:杀伤某些细菌、真菌和有包膜V。 ❖ 机制:与病原体带负电的成分结合,致膜通透性
改变;刺激细菌产生自溶酶;诱导CK产生,致 炎和趋化作用;阻止包膜V复制。
➢ 溶菌酶:裂解G+菌的细胞壁 ➢ 乙型溶素:裂解G+菌的细胞膜
• 内吞型的PRR:表达在Mφ
• 甘露糖R,结合甘露糖/岩澡塘残基; • 清道夫R,结合乙酰化LDL/损伤凋亡细胞/细菌. • β葡聚糖特异性R(Dectin-1)、 Dectin-2
• 信号转导型PRR:TLR,NLR,RLR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1.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APC提呈抗原,表达黏附 分子,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提供CKs
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e
Linqiaoai
固有免疫
固有免疫:种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能遗传 的、具有种属特异性的而非抗原特异性的免疫。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固有免疫的识别机制 第三节 固有免疫的生物学意义
第一节 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
固有免疫系统
屏障结构 固有免疫细胞 固有免疫分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1册同步精品讲义 3.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第1课时)(学生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1册同步精品讲义  3.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第1课时)(学生版)

3.1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1)1.通过类比,说明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

2.通过实例了解细胞膜的主要功能,了解细胞膜出现的必要意义。

3.分析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历程,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知识点01 细胞膜的功能1.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一般来说,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

3.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功能的协调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有赖于信息的交流。

图例信息交流方式示例[a]内分泌细胞分泌的[c]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b]靶细胞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随血液运输到肝脏细胞,与肝脏细胞知识精讲目标导航【易错提醒】①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细胞膜是细胞的系统边界,对于植物细胞来说,细胞壁不是细胞边界,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

②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有些病毒、病菌也可能侵入细胞。

③用台盼蓝染色,台盼蓝为细胞不需要的物质,活细胞不吸收,死细胞膜失去了活性,丧失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台盼蓝进入细胞,细胞才会被染成蓝色。

【知识拓展】①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细菌-肽聚糖;真菌-几丁质。

②主要功能:保护,支持,植物细胞壁对于植物体起着骨架的作用,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知识点02 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索1.欧文顿实验 1895 年,欧文顿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不容易穿过细胞膜。

据此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戈特和格伦德尔实验 1925年,戈特和格伦德尔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层分子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他们由此推断: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丹尼利和戴维森实验 1935年,丹尼利和戴维森他们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

免疫调节讲义

免疫调节讲义

- 1 - 免疫调节讲义一、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包括 和 )的生理活动,以维持 。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脾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抗体淋巴细胞表面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三、非特异性免疫(一)体表屏障—第一道防线1.物理屏障皮肤角质层和黏膜的阻挡作用;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2.化学屏障皮肤分泌物(如汗液)和黏膜分泌物(消化液如胃酸,唾液等)的杀菌作用3.生物屏障皮肤或呼吸道消化道表面共生菌的抑菌作用(二)体内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 特点:在血浆中杀菌1.炎症反应组织损伤,使细胞释放 诱导的一系列反应,疼痛,发红,肿胀,发热2.血浆蛋白的杀菌作用3.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4.化脓四、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第三道防线(一)免疫分子的功能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特点:①异物性:各种“非己”的物质,包括外来病原体、体内变异的细胞(如癌细胞)、外来移植的器官或血液、过敏原(如引起过敏的花粉、青霉素等各种物质)、外毒素、蛇毒。

②大分子性 注意:维生素、氨基酸、葡萄糖和水等小分子物质不属于抗原③特异性2.抗体: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又称免疫球蛋白。

常见抗体:抗毒素、凝集素化学本质:作用:与抗原 结合。

存在位置:主要分布于血浆中,还分布于 、淋巴和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作用方式:①特异性中和抗原:如抗毒素和外毒素特异性中和②使细菌发生特异性凝集:如通过凝集素特异性凝集细菌3.淋巴因子由T 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常见的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4.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可以与抗原特异性结合5.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又称MHC ,作用是:(1)“自己”的标志 (2)呈递抗原(二)体液免疫:主要依靠体液中的抗体“作战”的方式1.图示2.详细图解(1)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 3 - (2)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过程3.流程图直接刺激 (浆细胞)效应B 细胞 记忆B 细胞 抗原再次刺激(二次免疫)分泌或产生抗体 特异性结合 抗原 中和抗原凝集抗原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被吞噬细胞吞噬4.引发体液免疫的抗原①外毒素,蛇毒②过敏原③病毒:先引发体液免疫,侵入组织细胞后引发细胞免疫5.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1)记忆细胞的特点:快速增殖分化、寿命长、对相应抗原十分敏感。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讲义—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新人教版)课标要求概述细胞都由细胞膜包裹,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并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考点一细胞膜的功能1.细胞膜:也称质膜,是细胞的边界。

2.功能源于必修1 P40“问题探讨”: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常用台盼蓝染液,用它染色时,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着色。

这种鉴别动物细胞是否死亡的方法叫作“染色排除法”。

1.植物细胞的边界是细胞壁吗?提示任何细胞的边界都是细胞膜,细胞壁有全透性,不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如图是细胞间的三种信息交流方式,据图分析回答:(1)图中物质或结构的名称:①受体;②信号分子;③胞间连丝。

(2)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过程、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分别属于上面的哪种方式?提示分别属于图C、图A、图B所代表的方式。

(3)图中受体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受体和信号分子的结合有没有特异性?提示受体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受体和信号分子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4)是否所有信号分子的受体都在细胞膜上?并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有些小分子如脂溶性的信号分子(如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部。

(5)细胞膜上的受体是细胞间信息交流所必需的结构吗?并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如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时不需要细胞膜上的受体。

1.如图是细胞膜部分功能模式图。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功能①在生命起源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B.功能②表示进入细胞的物质对细胞都有利C.胰岛素调控生命活动可用图中③表示D.相邻的高等植物细胞可通过功能④进行信息交流答案 B解析功能①是指细胞膜具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的功能,在生命起源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A正确;进入细胞的物质对细胞不一定都有利,B错误;③表示细胞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胰岛素调控生命活动可用图中③表示,C正确;相邻的高等植物细胞可通过功能④(如胞间连丝)进行信息交流,D正确。

高中生物第一册 第3章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讲义

高中生物第一册 第3章 第1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讲义

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细胞都由质膜包裹,质膜将细胞与其生活环境分开,能控制物质进出,并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生命观念——通过对细胞膜的学习建立生命的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探究——领悟细胞膜结构探索过程的科学方法。

3.科学思维——流动镶嵌模型及其解读。

一、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膜使细胞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1)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

(2)细胞内合成的抗体、激素等物质和代谢废物要排到细胞外,细胞内有用的成分不会轻易流失到细胞外。

(3)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病菌和病毒有时候也能进入细胞,说明这种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过程通过体液的运输信号分子通过血液的运输到达靶细胞,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如胰岛素细胞间直信号分子和细胞膜结合在一起,只能和相邻细胞的细胞膜上的受体1.探索过程(1)脂质(约占细胞膜总质量的50%)⎩⎨⎧磷脂(主要)胆固醇(动物细胞膜) (2)蛋白质(约占40%):与细胞膜的功能密度相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就越多。

(3)糖类(2%~10%):与蛋白质分子或脂质结合。

三、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1.提出暗—亮—暗的三层结构(1)科学家:罗伯特森。

(2)模型假说:①所有的细胞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②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2.对静态结构提出质疑: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细胞膜是静态的观点提出质疑。

3.1970年荧光标记细胞膜实验 4.科学方法——提出假说科学家首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提出解释某一生物学问题的一种假说,再用进一步的观察与实验对已建立的假说进行修正和补充。

一种假说最终被接受或被否定,取决于它是否能与以后不断得到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相吻合。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讲义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讲义

《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讲义一、引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细胞膜就如同细胞的“边界卫士”,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来。

细胞膜不仅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还在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信息传递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二、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组成。

脂质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其中磷脂是最主要的成分。

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它们在水环境中能够自发地形成双层结构,就像一个“夹心饼干”,亲水头朝外,疏水头朝内,从而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框架。

蛋白质则镶嵌、贯穿或附着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这些蛋白质具有多种功能,有的作为运输通道,帮助物质进出细胞;有的作为受体,接收外界的信号;还有的具有催化作用,参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

糖类通常与蛋白质或脂质结合形成糖蛋白或糖脂,它们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如同“身份标识”,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细胞膜的结构模型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细胞膜结构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

该模型认为,细胞膜中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能够运动,使得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这种流动性对于细胞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例如,在细胞摄取外界物质时,细胞膜可以通过变形将物质包裹进来;在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受体蛋白能够快速地移动与信号分子结合。

同时,细胞膜的流动性也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和控制,以保证细胞膜的稳定性和功能的正常发挥。

四、细胞膜的功能1、分隔与保护细胞膜将细胞内部与外界环境分隔开,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使细胞内的各种生化反应能够有序进行。

同时,细胞膜还能够阻挡外界有害物质的进入,保护细胞不受损害。

2、物质运输细胞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以获取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

细胞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

简单扩散是一种被动运输方式,一些小分子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等可以直接通过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教案讲义: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含答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人教版)教案讲义: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含答案

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学习目标] 1.概述细胞免疫的过程。

2.认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互关系。

一、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1.细胞免疫的概念: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

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

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判断正误(1)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2)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直接将病原体消灭()答案(1)×(2)×任务一:分析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1.探究细胞免疫的研究历程资料1:1883年,俄国学者梅契尼科夫提出原始的细胞免疫学说,他认为吞噬细胞是执行抗感染免疫作用的细胞。

资料2:1942年,蔡斯和兰德施泰纳用致敏豚鼠血清给正常动物注射后做结核菌素免疫实验,结果没有出现阳性反应。

当转输淋巴细胞后,结核菌素反应出现阳性结果。

证实了此免疫反应是由淋巴细胞引起的。

此后,科学家将细胞免疫的概念改为由淋巴细胞引起的特异性免疫,这是现代的细胞免疫概念。

资料3:1974年,辛克纳吉和杜赫提证实小鼠T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时,不仅需要特异性识别抗原种类,而且同时需要识别MHC分子,这种现象也称为MHC限制性。

注:当细胞被病原体感染时,细胞降解抗原并将其加工成抗原多肽片段,再以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

资料4:1980年莱因茨和斯基洛斯曼根据分化标志和功能将T细胞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两个亚群。

此外,研究发现被抗原呈递细胞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可以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进而分化为具有效应功能的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3b、C3d 与信号传导 EBV
CD 别名 主要分布 配体
功能
CD80/CD86 B7
CD19 CD40
B、DC、APC
内皮细胞 CD28 --正调节(T活化) CTLA4 -负调节(抑制T)
B 细胞
B、DC、 APC、内皮
各种激酶 加强信号 传导
CD40L
参与信号传导
(B细胞活化 的必须条件)
• CD4分子--HIV • CD21分子--EBV • CD155---HCV
CD分子与自身免疫病
CD4 分子: 类风湿性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银屑病 多发性硬化 移植排斥反应
治疗:CD4单抗
Fas
正常--机体的组织不表达或低表达Fas 病理--机体的组织高表达Fas
触发Fas-FasL
淋巴细胞
内皮细胞
促使淋巴细胞归巢到外周淋巴结,黏膜淋巴组 织,炎症部位。
其他作用 • 参与生殖和胚胎发育 • 参与凝血、创伤愈合 • 参与细胞的伸展与移动 • 参与肿瘤细胞转移等。
AM与临床的关系
• AM分子缺陷与疾病 白细胞黏附缺陷病 (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 , LAD) LAD-1,LAD-2
• 参与免疫学作用 • 参与炎症反应 •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 参与调节免疫细胞的调亡 • 其他作用
细菌感染细胞或被Mφ吞噬
参与炎症反应

释放CKs:TNF-α IFN-γ,趋化性CKs等
白细胞
内皮细胞
LFA1 -------ICAM-1 VLA-4 ------ VCAM-1
CD15S ------ P,E 选择素
类风湿性关节损伤
(a) 健康关节
滑膜 滑液与 滑膜腔
关节软骨
(b) 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质损伤 炎性滑液 关节软骨 受损变薄 滑膜增厚
RA 患者手指关节实质性损伤
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由于型别众多 (100多型),难以预防。
发现:90%以上型别的鼻病毒均能与宿主细胞 膜上的ICAM-1结合,感染致病。
治疗设想:阻断AM分子与AM配体结合 采用抗LFA-1、抗ICAM-1、抗LM抗体治疗
结果: 类风湿、支气管哮喘获满意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机体
沉积 小关节滑膜
抗自身IgG抗体 (IgM为主)
激活补体等 (III型超敏反应)
自身IgG抗体
对称性、进行性、 破坏性关节病变
中等大小 IC
类风湿性关节炎
概念
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 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 的分子。
性质:跨膜蛋白 作用形式:受体-配体对应形式。
分类
根据结构特点分: ❖ 整合素家族(integerin family) ❖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 ❖ 选择素家族(selectin family) ❖ 黏蛋白样家族(mucin-like family) ❖ 钙离子依赖的细胞黏附家族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 概念:是一类与Ig的V区或C区具有相似的折 叠结构,其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的同源性的 黏附分子。
• IgSF黏附分子的种类、分布和配体
IgSF黏附分子的分布和配体
LFA2
胸腺细胞,NK
LFA3
广泛
ICAM1、2、3 广泛
CD4
辅助性T细胞亚群
CD8
杀伤性T细胞亚群
MHC-I 广泛
CD4
部分T细胞
TCR-CD3复合体 参与信号传导
胸腺细胞 MHC-II 参与信号传导
(Th )
HIV gP120受体
CD8
部分T细胞
胸腺细胞 (CTL)
MHC-I 参与信号传导
• CD3 与T细胞 受体组成TCR / CD3复合物, 分布于T细胞
和部分胸腺细
胞表面,在 TCR信号转导
过程中起关键 作用。
活化T细胞 B7分子 抑制T细胞活化
起负调节作
CD154 活化T
CD40 参与协同刺
(CD40L) γδT细胞
激信号传导
与B细胞识别有关的CD分子
CD 别名 主要分布 配体
功能
CD79a/CD79b Igα/Igβ
B细胞 浆细胞
CD21 CR2
EBV受体 B、DC 上皮细胞
与BCR构成: BCR-Igα/Igβ 参与信号传导
常用的CD分子
• 参与抗原摄取与提呈的CD分子: IgFc受体、补体受体、CD1
• 参与T细胞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 • 参与B细胞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 • 参与免疫效应的CD分子:
免疫球蛋白Fc受体 凋亡相关的CD分子
与T细胞识别与活化的有关CD分子
CD 别名 主要分布 配体
功能
CD3
成熟T细胞
保守序列,与细胞死亡有关,称死亡结构 域(DD) • CD178 (FasL): 分布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
与Fas结合后启动Fas死亡信号介导靶细 胞凋亡
CD分子与临床
• CD分子与病毒感染 • CD分子与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 • CD与免疫诊断 • CD与免疫性疾病的防治
CD分子与病毒感染
CD分子为某些病毒受体
• 结构 • 成员
选择素家族黏附分子结构
选择素家族黏附分子成员
• P选择素(platelet-selectin): 血小板选择素
• L选择素(leukocyte-selectin): 白细胞选择素
• E选择素(endothelium-selectin): 内皮细胞选择素
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
B7 ------------- CD28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L-选择素--------- PNAD
(外周淋巴结地址素) CD44 ----------- Mad CAM-1
(黏膜地址素细胞黏附分子) LFA1 ----------- ICAM-1、2、3
VLA4 ---------- VCAM-1
促使白细胞向内皮细胞黏附向炎症部位游走。
参与免疫细胞的识别与活化
共同组成协同刺激分子,提供刺激 信号,参与抗原提呈,识别及免疫 细胞的活化。
APC
Th/CTL
MHC-II/I------ CD4/CD8 第一信号 +
抗原肽--------TCR-CD3
LFA3 --------- LFA2 第二信号 ICAM-1 --------- VLA4
-钙黏素(cadherin)
整合素家族
▪ 概念 ▪ 分子结构 ▪ 成员
整合素概念
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 黏附,使细胞得以附着以形成 整体 。
整合素家族分子结构
• αβ亚 单位组 成
• 跨膜蛋 白
整合素家族主要成员
VLA4 ----- VCAM1 LFA1 ----- ICAM1、2、3
Very Late Antigen ------VLA Vascular cell adhersion molecule-1--VCAM Lymphon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1
• AM分子参与疾病的病理过程 类风湿、支气管哮喘 普通感冒 肿瘤免疫
• AM检测
LAD-1
80年代报道: 一种由于白细胞LFA-1缺乏的先天性疾病。
LFA-1 : β2亚单位不能与α亚单位组装---完整的LFA1分子----白细胞不表达LFA1---白细胞不能进入炎症区----不能形成脓液。
表现:反复严重感染,致死性。 通常采用骨髓移植治疗。
思考题
• 何谓CD、AM、IgSF • 参与T、B细胞识别和活化的
常见CD分子 • 选择素家族成员的组成、分布、配体
和功能 • AM有何生物学作用 • AM有何临床意义
清除免疫复合物
介导吞噬作用
(2) IgA Fc受体: FcαR
CD89, 分布于吞噬细胞,部分T、B细胞 介导吞噬作用,ADCC,释放炎症介质
(3) IgE Fc受体:
FcεRI
FcεRII
无CD编号
CD23
肥大、嗜硷性粒细胞 B、单核细胞
介导I型超敏反应 调节IgE合成
凋亡相关的CD分子
• CD95 (Fas): 表达于不同细胞表面 Fas分子胞内含有的60~70个氨基酸的
MHC-II APC,活化T细胞
B7
活化B,单核细胞
CD28 T,活化B
VCAM-1 APC
LFA3 LFA2 LFA1 MHC-II MHC-I CD8 CD4 CD28 B7 VLA-4
Hale Waihona Puke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附分子特点:
IgSF黏附分子,相互识别, 互为配受体关系。
选择素家族
• 概念:指表达于白细胞、活化内皮细胞及 血小板表面,可在血流状态下介导白细胞 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进而介导白细 胞向炎症部位游走,参与炎症反应。
治疗设想: 采用可溶性ICAM-1或抗ICAM-1抗体 阻断鼻病毒与ICAM-1的结合,预防感冒。
肿瘤细胞
MHC TCR 肿瘤抗原
CTL
CD28
导入B7基因
MHC TCR
肿瘤细胞
肿瘤抗原
CTL
B7 CD28
由于肿瘤细胞 不表达B7, CTL因缺乏 第二信号不能 活化
CTL在双信号 的刺激下活化 ,具杀伤活性
----LFA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
整合素家族
分布特点: • 一种整合素可分布于多种细胞,同一种细胞可表达
多种整合素 • 一种整合素可识别几种不同配体,同一种配体可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