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为例论国际经济制裁的有效性

合集下载

《美国对外经济制裁问题研究》评介

《美国对外经济制裁问题研究》评介
美 国与其 他 国家之 间 国家 利益 关 系 的国 际政治 功
能 。如果从 经 济与 政 治相互 影 响 与相互 转 化 的观 点 来看 ,发生 在对 外经 济领 域 中的美 国对 外经 济
响 的 情 况 下 ,我 国应 积 极 采 取 有 效 对 策 化 解 由此
带 给 我 们 的 风 险 ; 在 我 国 已 逐 步 具 有 一 定 经 济 实 力 的 情 况 下 ,我 们 也 有 必 要 审 慎 地 对 其 他 一 些 破
治 化 问题 的研 究 具有启 发 意 义 。
长 期 以 来 .对 外 经 济 制 裁 一 直 与 西 方 大 国 的 强 权政 治 联 系在 一起 ,以致 于我们 始 终没 有深 入
地 分 析 经 济 制 裁 的 本 质 特 征 .更 没 有 探 讨 具 有 一 定 经济 实力 的热爱 和 平和 维 护正义 的国家 能否 对
作 为 一 种 对 外 经 济 政 策 和 行 为 ,x  ̄- 济 制 lt , '经 裁 从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结 束 后 大 规 模 兴 起 之 日起 ,
就被 深 深地 打上 了政 治 的 “ 印 ” 作 为对 外 实 烙 。 施 经 济 制 裁 最 多 的 国 家 ,美 国 更 是 赋 予 了 对 外 经 济 制 裁 明 确 的 政 治 目标 .对 外 经 济 制 裁 不 仅 成 为 实 现 美 国 国 际 政 治 目标 的 手 段 . 而 且 还 具 有 调 控
《 美国对外经济制裁问题研究》 评介
陈 继 勇
2世纪 7 O 0年 代 初 以 来 ,在 生 产 力 不 断 发 展 和 国际格 局 逐步 变化 的背景下 ,国际经 济关 系政 治 化 的趋 势 E益 明 显 。对 国 际 关 系 领 域 中 出 现 的 t 经 济 政 治 化 现 象 ,国 内外 学 者 进 行 了深 入 的研 究 .并 取 得 了许 多 有 价 值 的成 果 。这 些 成 果 尽 管 从理 论上 较 为详 细地 分 析 了当代 国际经 济关 系政 治 化 问题 .但 还 是 缺 乏 实 证 研 究 的具 体 案 例 和 微 观 数 据 的 支 持 。 由柳 剑 平 、刘 威 著 、人 民 出 版 社 20 0 9年 2月 出 版 的 《 国 对 外 经 济 制 裁 问 题 研 美 究— — 当代 国际经济 关 系政 治化 的个 案 分析 》一 书 以 美 国 x  ̄- 济 制 裁 为 个 案 ,在 现 有 研 究 成 果 l f , '经 的 基 础 上 . 进 一 步 研 究 了 当代 国 际 经 济 关 系 政 治 化 问 题 ,该 书 堪 称 是 当代 国 际 经 济 关 系 政 治 化 问 题研 究 的又 一佳作 。

国际国际制裁与经济制裁的效果与限制

国际国际制裁与经济制裁的效果与限制

国际国际制裁与经济制裁的效果与限制国际制裁是一种国际行为,旨在通过限制目标国家的经济、金融、贸易等方面活动,来施加压力,改变其政治行为或捍卫国际法和公共秩序。

经济制裁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其重点是通过限制贸易和金融来对目标国家施加压力。

一、国际制裁的效果1.施加外部压力:国际制裁可以通过给予目标国家的外部压力,迫使其采取朝向与自身期望相符的政策。

例如,在波黑战争期间,联合国对南斯拉夫实行了制裁,压迫该国结束战争。

制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标国家的行为,使其不得不面对外部压力。

2.经济影响:经济制裁对目标国家的经济活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一方面,制裁可以削弱目标国家的经济实力,限制其发展和扩张能力。

另一方面,制裁可能迫使目标国家转变经济政策,以缓解经济困境。

例如,对伊朗实施的经济制裁迫使该国在核问题上作出一定妥协。

3.国际声誉问题:国际制裁可能会对目标国家的国际声誉造成负面影响。

制裁是国际社会对目标国家不符合国际准则行为的回应,可能导致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遭受损害。

这可能迫使目标国家重视国际社会的关切,并采取措施改变政策。

二、国际制裁的限制1.竞争国家利益:国际制裁可能会受到竞争国家的干预和利益制约。

一些国家可能不愿意参与制裁,或通过逆向行为规避制裁的影响。

例如,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面临来自与之有经济合作利益的国家的抵制。

2.制裁遗漏:国际制裁往往难以完全阻止目标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和贸易活动。

例如,在对伊朗的制裁期间,一些国家仍与其进行贸易往来,减轻了制裁的压力。

3.损害无辜民众:国际制裁对目标国家的民众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苦难。

制裁限制了该国的进口和出口活动,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失业等问题。

这直接影响民众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引起社会动荡。

4.制裁的有效性:国际制裁并非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目标国家可能通过各种手段绕过制裁,继续进行其不受欢迎的行为。

此外,部分国家可能会选择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减缓制裁的影响。

伊拉克的经济重建问题

伊拉克的经济重建问题

伊拉克的经济重建问题伊拉克作为一个重要的中东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战争和动荡局势的摧残。

这些事件导致了该国经济的几乎完全崩溃。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第一次波斯湾战争、美国入侵伊拉克和伊斯兰国崛起在内的一系列冲突,给伊拉克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伊拉克的经济重建问题以及相关的挑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基础设施的重建战争和冲突对经济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破坏。

道路、桥梁、发电厂、水电站和油田等基础设施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工作。

这些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然而,由于冲突仍在继续,安全和稳定的环境并不存在,这使得经济重建难以进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社会可以提供援助,包括资金、技术和专家知识。

同时,国内政府也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政策,以吸引外资和外国投资者。

只有在稳定和安全的环境中进行经济重建,伊拉克才能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二、多样化经济结构伊拉克的经济主要依赖于石油出口。

然而,石油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给伊拉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风险。

为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伊拉克应该努力实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这包括发展其他产业,如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促进国内投资和创业精神。

此外,伊拉克还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水力发电、太阳能和风能等,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

通过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伊拉克不仅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还可以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三、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了实现经济重建和多样化,伊拉克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技能丰富的劳动力。

在战争和冲突期间,教育系统几乎崩溃,许多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伊拉克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系统的投资,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此外,国际社会可以提供援助,为伊拉克的年轻人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

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伊拉克可以更好地适应经济重建所需的要求,并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四、改善商业环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伊拉克的商业环境一直受到内战和恐怖主义的威胁。

制裁法律案例(3篇)

制裁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伊朗与美国之间的关系一直紧张。

2003年,伊朗被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指控秘密发展核武器项目。

此后,美国和其盟友对伊朗实施了多轮制裁。

本文将以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法律为例,分析制裁法律的相关问题。

二、制裁法律概述1. 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法律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主要包括经济制裁、金融制裁、贸易制裁和军事制裁等方面。

其中,经济制裁和金融制裁是最为严厉的。

(1)经济制裁:美国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旨在限制伊朗的石油出口,削弱其经济实力。

具体措施包括禁止伊朗石油出口、限制伊朗银行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往来等。

(2)金融制裁:美国对伊朗实施金融制裁,旨在切断伊朗的资金来源,阻止其支持恐怖主义活动。

具体措施包括禁止伊朗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市场开展业务、冻结伊朗在海外的资产等。

(3)贸易制裁:美国对伊朗实施贸易制裁,旨在限制伊朗的进口和出口。

具体措施包括禁止伊朗进口某些商品、限制伊朗出口某些商品等。

(4)军事制裁:美国对伊朗实施军事制裁,旨在阻止伊朗发展军事力量。

具体措施包括禁止向伊朗出售武器、禁止伊朗购买外国武器等。

2. 制裁法律的实施主体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法律由美国国务院、财政部、商务部等政府部门负责实施。

这些部门根据总统的指示,制定具体的制裁措施,并负责监督制裁的实施。

三、案例分析1. 制裁法律的效果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

首先,制裁限制了伊朗的石油出口,导致伊朗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其次,制裁切断了伊朗的资金来源,使其难以支持恐怖主义活动。

最后,制裁阻止了伊朗发展军事力量,维护了中东地区的安全稳定。

2. 制裁法律的争议尽管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法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诸多争议。

(1)合法性争议: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认为,美国对伊朗的制裁法律违反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他们认为,制裁侵犯了伊朗的主权,不利于地区和平与稳定。

(2)人道主义影响:制裁导致伊朗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加剧了贫困和社会不平等。

假定处理制裁的例子

假定处理制裁的例子

假定处理制裁的例子制裁是国际关系中常见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在国家之间存在矛盾和利益冲突时。

制裁的目的是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限制和惩罚来促使被制裁方改变其行为或政策。

然而,制裁并非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手段,它往往会对被制裁方以及制裁方自身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

本文将通过几个例子来探讨制裁的效果和影响,以及如何假定处理制裁。

例一:对伊朗的制裁自2006年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对伊朗实施了一系列制裁,主要包括军售、金融和能源等领域的限制。

这些制裁旨在迫使伊朗放弃其核计划并改善其人权状况。

然而,制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伊朗仍然坚持其核计划,而且制裁还给伊朗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导致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此外,伊朗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规避制裁,例如通过非法贸易、与其他国家合作等方式来绕过制裁。

因此,对于伊朗的制裁,我们需要假定处理。

一方面,制裁方需要认识到制裁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需要通过对话和谈判等方式来解决。

另一方面,制裁方需要考虑减轻制裁的压力,例如放宽某些限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方式来缓解伊朗的经济困境。

例二:对俄罗斯的制裁自2014年以来,欧盟和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主要是针对克里米亚危机和乌克兰问题。

这些制裁包括对俄罗斯高层官员和企业的制裁、对俄罗斯能源、金融和军事等领域的限制。

然而,制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俄罗斯仍然坚持其立场,并通过对外贸易和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来弥补制裁带来的影响。

此外,制裁还给欧盟和美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例如失去俄罗斯市场、经济衰退等问题。

因此,对于俄罗斯的制裁,我们需要假定处理。

一方面,制裁方需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避免制裁过于过激,以免引起反制和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制裁方需要寻找其他解决方案,例如加强外交和对话、通过组织国际会议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例三:对朝鲜的制裁自2006年以来,联合国和美国对朝鲜实施了一系列制裁,主要是针对其核试验和导弹试验。

这些制裁包括对朝鲜的金融、贸易和军事等领域的限制。

从法律制度看美国对外经济制裁

从法律制度看美国对外经济制裁

从法律制度看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是指美国政府采取法律手段限制、阻碍或禁止与特定国家、实体或个人进行经济交往的做法。

本文将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探讨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背景原因、实施方法及其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背景及原因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强国,通过对外经济制裁来影响他国的行为已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一部分。

其背景原因有以下几点:1. 国家安全考虑:美国认为某些国家或实体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通过限制其经济活动来削弱其实力并提高自身安全保障水平,例如对伊朗的核制裁。

2. 人权及民主价值观:美国将民主、人权等价值观作为其全球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严重侵犯人权或不符合其价值观的国家实施制裁,试图通过经济手段改变其政权或行为,例如对朝鲜的制裁。

3. 反恐斗争:在全球范围内打击恐怖主义是美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美国对被认定为支持恐怖组织的国家、实体或个人实施经济制裁,旨在削弱其恐怖活动的能力,例如对伊朗和叙利亚的制裁。

二、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法律基础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美国作为主权国家,在国际法与国内法发生冲突时,可依据其国内法作出有关制裁的决策。

美国国内法中,主要包括《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民主通过制裁法》(DPA)等。

这些法律赋予美国总统对外经济制裁的权力,并规定了制裁的具体程序和范围。

2.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的作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决议拥有国际强制力,因此,美国常常通过引用安理会决议的内容作为对外经济制裁的法律基础。

例如,美国在对伊朗实施制裁时常常引用联合国安理会第1696号决议等。

三、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实施方法美国对外经济制裁的实施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贸易和投资限制:美国通过限制与被制裁国家或个人的贸易和投资来阻碍其经济活动。

例如,禁止与朝鲜、伊朗等国家进行贸易或投资。

关于当前国际经济制裁的法律思考

关于当前国际经济制裁的法律思考

关于当前国际经济制裁的法律思考当前国际经济制裁是国际政治和经济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国际经济制裁可以被视为一种外交手段,用来促使目标国改变政策或行为。

通常情况下,国际经济制裁是由国际组织或者国家组成的联盟实施的,以对目标国产生经济上的压力,从而迫使其改变政策或行为。

国际经济制裁也引发了众多法律问题和争议。

本文将从法律的视角出发,对当前国际经济制裁的法律思考进行分析和讨论。

国际经济制裁的合法性是目前备受争议的一个问题。

国际经济制裁的合法性可以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角度来看。

国际法上,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有权在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上采取强制行动,包括制裁措施。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制定的国际经济制裁措施在国际法上是合法的。

国际经济制裁往往会影响到目标国的国内利益和民众的生计,因此其合法性也受到质疑。

部分国家或组织单方面实施的经济制裁措施是否合法也是一个争议点。

从国内法的角度看,目标国对国际经济制裁措施可能会提出违宪或者违反国际法的指控,要求撤销制裁措施。

国际经济制裁的合法性需要在国际法和国内法之间进行平衡和协调,以避免出现法律上的争议和冲突。

国际经济制裁的实施可能会损害目标国和第三国的合法权益。

国际经济制裁通常会对目标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例如阻断贸易、影响人道主义援助、限制金融交易等。

这些措施可能会使目标国的民众陷入生计困境,受到不必要的苦难。

部分第三国也可能因为目标国的国际经济制裁而受到间接的影响,例如贸易伙伴关系受到影响、金融交易受到限制等。

在国际经济制裁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国和第三国的合法权益,避免过度损害其利益。

国际经济制裁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

尽管国际经济制裁是一种常用的外交手段,但是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却备受质疑。

一方面,目标国往往会采取各种手段规避国际经济制裁的限制,例如与其他国家合作、改变贸易模式、采取非法手段等。

国际经济制裁可能会引发目标国政府和民众的反抗和抵制,加剧国际紧张局势,甚至导致冲突升级。

美国金融制裁机制研究与启示

美国金融制裁机制研究与启示

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美元,确立了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控制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支付清算基础设施。

在此基础上,美国对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国家实施了金融制裁,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战略遏制的作用,迫使被制裁国在对外政策上不得不做出被动调整,甚至推动了个别国家的主权变更,影响了地缘政治的格局。

目前,全球单边主义抬头,全球化进程受阻。

特朗普执政后,美国将中美关系由“合作伙伴关系” 重新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关系”,中美经贸摩擦日益凸显,未来不能排除美国利用美元优势地位对中国施压甚至实施金融制裁的可能。

对美国金融制裁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跨境人民币支付体系建设为核心,提前着手应对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金融制裁是指国际组织或主权国家为维护国际秩序或实现特定的国家利益,根据国际法或国内法律法规形成的制裁决议,针对特定国家、组织、实体或个人所采取的一系列金融惩罚性措施。

金融制裁是最严厉的经济制裁手段,是服务国家意志、在全球推行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

美国的金融制裁制度通常具有很强的单边主义色彩。

美国实施金融制裁的基础长期以来,美国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在60%以上,在全球资金交易中的占比达90%。

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都与美元挂钩,利率市场也跟随美联储的利率政策进行操作,美元在国际交易中被大多数国家用作报价、支付和清算工具。

同时,美国控制了国际支付清算的主要通道,即环球银行间金融电讯协会(SWIFT)和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

SWIFT是世界级的金融电文传送网络,为全球金融机构提供支付结算信息传输服务。

一旦金融机构被SWIFT列为制裁对象,无论采用任何代理银行、代理账户,凡是其发出的支付结算指令都将被中止,美元资金交易将被切断。

CHIPS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美元支付系统,承担了95%以上的银行同业美元支付清算,每日通过CHIPS清算的资金量超过1.9万亿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美国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为例论国际经济制裁的有效性摘要: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经济外交成为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经济制裁逐渐成为世界大国尤其是以美国和欧盟为主的西方大国处理外交事务的常用手段。

但是,在这个所谓的“制裁的时代1”,经济制裁是一把双刃剑,好的结果是解决国际争端获得短暂的和平,同时埋下冲突的祸根;坏的一面是引发的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而使得经济制裁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面临着越来越多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以90年代以来美国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失败而在2003年诉诸军事武力而结束为案例来探讨国际经济制裁所面临的有效性危机和政治成本过高,并进一步就国际经济制裁机制的规范性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制裁;美国;伊拉克;人道主义危机进入冷战以来,由于“大众民主”、“大众战争”和“大众传播”的不断发展,军事战争与冲突的残酷本性已经越发深入人心,使得当代民族国家行为体进行军事战争选择的决策成本大大加重,因此,对民族国家而言,经济制裁便成为军事行动的一个相对来说有吸引力的和可接受的替代选择。

另外,由于人类对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破坏力的担忧,民族国家在解决政治和安全冲突时,也更容易倾向于以经济制裁来取代其他强制性方法2。

但是,从多年来各国的制裁实践来看,经济制裁的效果相当有限,而且由于制裁所造成的人道主义灾难有时一点也并不亚于战争所带来的后果。

经济制裁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一、美对伊经济制裁的案例美国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是冷战后历时最长(1990-2003年)、范围最广、人道灾难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制裁3。

从1990年8月2日到2003年5月23日,美国对伊拉克实施了长达13年的经济制裁。

虽然一直都是顶着联合国的旗号,但是,美国自身的利益和政策取向在整个过程中显露无疑。

根据制裁的目标不同,美国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1David Cortright and George Lopez, The Sanctions Decade: Assessing UN Strategies in the 1990s (Boulder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0), p. 2.2张曙光:《经济制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3石斌:《有效制裁与“正义制裁”》,《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8期,第44页.阶段是从1990年8月2日到1991年1月17日,这一阶段的制裁目的是为了敦促萨达姆政府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兵,因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拥护;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2月28日到2003年5月22日,这一时期制裁的表面理由是检查并清除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实际上美国只是为了要削弱萨达姆的政治经济实力,推翻其在伊拉克的统治。

(一)阶段一: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1月17日1990年以前,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关系比较特殊。

早在1982年,美国国务院就已经将伊拉克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中除去。

1982-1990年期间,美国同伊拉克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和交流,向后者提供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武器装备。

由于苏东剧变和两伊战争的结束,伊拉克在美国中东地区的战略地位开始大幅下降,而这一时期的萨达姆政府称霸中东地区的野心人尽皆知,越来越与美国在此地区的一贯主张和防止地区大国崛起的冷战后总战略相冲突4。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使得美伊关系迅速下降到最低点。

入侵事件发生后,美国便立即表示强烈反对,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全面撤军,并宣布对伊拉克全面实施经济制裁,禁止除医药等人道主义屋子之外的所有的对伊拉克的出口,以及从伊拉克的所有进口,冻结伊拉克的全部海外资产。

此外,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还切断了其国际信贷来源,停止技术合作,关闭伊输出石油的陆上输油管道,以及通过海上拦截和空中封锁实施贸易禁运。

正如美国时任总统布什演说中提到的,如果世界最大的石油储备落入萨达姆一个人之手,将对美国及整个西方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5。

于是,在美国的号召下,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授权联合国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经过43天的战斗,迅速迫使伊拉克军队无条件投降,撤出科威特境内。

(二)阶段二:1991年2月28日至2003年5月22日海湾战争结束一个月后,联合国于1991年4月3日通过了第687号决议,该决议提出了关于解除对伊经济制裁的必备条件,包括摧毁伊拉克生产大规模杀4柳剑平、刘威:《美国对外经济制裁问题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5阮建平:《战后美国对外经济制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伤性武器的军事工厂,抛弃恐怖主义,战争赔偿等等。

因此,武器核查便成为海湾战争后决定是否继续进行经济制裁的关键。

通过687号决议成立的特别委员会,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生产设施和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弹道导弹进行核查和销毁。

来自25个国家的100多名生化专家组成的联合国特别委员会(UNSCOM)在54个导弹设施设置了900个监视器,在其中的16处设置了40多个摄像机,在7个化学场所设置了500多监视器和不间断的视频监视。

对具有双重用途的真空设施、实验室、大学等地点设立86处监视点6。

特别委员会每两个月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一份报告,作为考虑取消对伊拉克经济制裁的依据。

1991-2003年期间,伊拉克与美国之间围绕武器核查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使得对伊经济制裁一直不能最终解除。

这一时期,长期制裁所导致的人道主义灾难引起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要求放松甚至解除经济制裁的呼声越来越高;法国、俄罗斯等大国,约旦、土耳其、沙特等伊拉克邻国,都开始走向美国所主导的制裁联盟的对立面,呼吁解除对伊经济制裁。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于2003年3月发动伊拉克战争,迅速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接下来的5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通过了美国、英国和西班牙提交的解除对伊拉克经济制裁的第1483号决议。

至此,对伊拉克长达13年的经济制裁正式宣告结束。

二、美对伊经济制裁的功效分析经济制裁究竟是不是一种有效的外交工具?对此,国际政治经济学界的观点不一,大致有两种。

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制裁总的来说是富有成效的,或者说其失败不是必然的;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经济制裁是一种效率低下的外交手段,多数制裁持续时间过久,效果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对目标国精英阶层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7。

但是,就经济制裁的实际功效而言,其实单纯从功利角度的高效与低效之分有时不免有些孤立,并未能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角度来评判其实际功效。

经济制裁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其功利层面的政治理由,而且也受其自身的价值层面的合理性的影响,即何种条件下的制裁才是合理的,正义的。

6Operational Activies, Achievements. Compliance Monitoring, Export and Import Control Mechanism, UNSCOM, March 1, 1998.7石斌:《有效制裁与“正义制裁”》,《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8期,第35页.因此,对于经济制裁的实际功效应该至少从以下两个不同层面进行分析。

(一)层面一:制裁国的立场和功利的层面从功利层面来看,评判经济制裁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判断其是否达到了制裁国实施制裁的主要政治初衷,是否政治成本过高,而如果该制裁包含多重目的的话,对于功效的分析则应当区分完全与局部,各个目标之间当有所侧重。

作为主导制裁国,美国在经济制裁的第一个阶段与其他成员国一样,主要目的是为了迫使伊拉克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但进入第二个阶段以后,美国便开始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利用联合国通过的界限模糊的687号决议一再拖延解除制裁的时间,置国际社会的人道主义呼吁而不顾。

因此,美国对伊经济制裁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潜藏的政治意图:利用经济制裁来削弱和颠覆萨达姆政权,防止伊拉克称霸中东,维持其在中东地区一贯主张的战略平衡8。

按照传统的经济制裁理论,伊拉克是经济制裁的一个理想对象:对外部依赖程度高,进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一旦美国和国际社会其他国家达成制裁联盟,并持续制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经济制裁便可以通过被制裁国国内的经济困难而引发民众对国内当局的不满,爆发叛乱,产生社会动荡,进而导致被制裁国的政策行为的改变9。

然而,这一传统逻辑却在伊拉克经济制裁案例中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和原本的政策目的相悖。

随着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并迅速取得军事胜利,这次对伊长达13年的经济制裁因最终不得不转向军事战争而宣告失败。

但是,这次经济制裁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美国不够有耐心,迫不及待地寻求军事手段,而在于传统制裁理论的因果逻辑链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它忽视了被制裁国作为制裁对象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例如民族主义对外来压力强有力的和近乎本能的抵制、现代国家管理体制化解内外困难的能力以及统治精英转移矛盾、转嫁危机与负担的巨大空间等10。

像伊拉克这样社会开放程度较低、经济集中、政治集权的国家来说,经济制裁的影响力肯定会大打折扣,一旦出现外部制裁,军人政府和独裁政权会很容易将危机进行转移11,进而给民众造成巨大灾难,却对上层政府影响8Hilary Charlesworth and Jean-Marc Coicaud ed., Fault Lines of International Legitima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316.9David Baldwin and Robert Pape, “Evaluating Economic Sanc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 ol. 23, No.2, 1998, pp. 193-197.10Robert Pape, “Why Economic Sanctions Do Not Work”,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 ol. 22, No.2,1997, pp. 93-106. 11Steven W. Hook and Christopher M. Jones ed., Routledge Handbook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Routledge, 2012), p. 341.甚微。

(二)层面二:国际社会的立场和价值的层面从价值层面来看,评判经济制裁的效果需要对制裁所造成的实际后果和制裁本身的性质做全面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