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3】中国的元气论
中国人讲“气”

中国人讲“气”中国人讲“气”(元气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人体脏腑机能的活动,都要依靠气。
《黄帝内经》中说”真气者,经气也。
”“所授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这种“气”在体内运行周身,成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也可以发于体外作用于他人,成为治病的一种手段。
一、气的生成1.先天精气:来自父母。
脏腑定位在肾(命门)。
2.后天水谷之气:乃消化吸收之物质。
脏腑定位在脾胃。
3.清气:呼吸而入,主要是氧气。
脏腑定位在肺。
二、气的种类根据它分布在脏器的部位和不同功能,因而有不同名称。
气在阳叫阳气,气在阴叫阴气,在脾叫脾气,在经络叫营气,在中焦叫中气,在上焦叫宗气,在下焦叫元气。
依气的来源作标准划分1.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
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及肺中清气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
2.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
“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的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的。
它形成于肺而聚之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
因此,呼吸声音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
都与宗气有关。
“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滞”。
3.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
“营气”是脾胃转输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它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随血液运行于周身。
它的功能除了发生血液外,还有营养全身的作用。
4.卫气:水谷之悍气也。
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卫气是肾中阳气所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
卫气在发挥其功能时,必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都有一种温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
卫气虚则易汗易感冒。
5.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
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
元气论

风气 升 散 云气 降 聚
无形之气聚散 形成、毁坏万物
电闪雷鸣 降雨 正常
过大
毁坏万物
产生、滋润万物
即《老子· 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 《周易· 乾凿度》所谓的“有形生于无形”
这类无形无状之物则被 进一步抽象为 “气”
2、气本原论
所谓气本原论,是指以元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 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元气是哲学逻 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原始 的本原 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称“元 气”,因而凡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 想,皆可称为“气本原论”,或“气一元论”, 或“元气一元论”。
《医门法律》“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1.精气运动具有普遍性. 《素问· 六微旨大论》“是以升降出入,无 器不有” 《素问· 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 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 致一也”。
(二)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精气运动根源在于其本身固有的阴阳相互 作用。 阳 升、浮、动、散、排斥
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 既生,它们之间就是相对独立的物体。但它们不是彼 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由于气是宇宙万物化生的共同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 存在和充斥着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气,而且这无形之气 还能渗透于有形物体之中,与已构成有形物体的气进 行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构 成本原,而且还是宇宙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中介性物质;气不仅是宇宙万物构成的物质材料或 元素,而且还充当宇宙万物之间各种信息的传递载体。
阴—下、内 夜
秋冬 寒凉 湿润 重
晦暗
降、静、抑制、衰退
普遍性例子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5】古代的地理学、医学和生理学思想

古代的地理学、医学和生理学思想(一)古代的地理学思想在地中海流域希腊化时代和中国古代,地理学也很繁荣,出现了一批地理学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理论思想。
一、埃拉托色尼埃拉托色尼(前275-前195)曾任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他第一次用“地理学”的名称来代替传统的“地方志”,并建议在地理学研究中采用物理学的原理与教学的方法。
他认为地球同整个宇宙一样是球形的,地表的地震、蒸发等变化都不会改变地球总的形状,因为在这样巨大的范围内,任何显著的变化都是看不出来的。
但他又强调地球表面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他说他常在陆地上发现贝壳、古代海船的碎片和含有海水的湖泊。
他赞同被人称为“物理学家”的斯特拉唐的看法:海洋干旱后就变成了陆地。
在我们居住世界的周围是海洋还是大陆?这是古代地理学家有争论的一个问题。
埃拉托色尼是海洋论者。
他根据印度洋与大西洋潮汐的相似,主张两洋相通,欧亚非三大洲连成一片,因此乘船从西班牙出发,绕过非洲南端,就可以到达印度。
他错误地认为里海是北冰洋的一个海湾。
尤其宝贵的是他计算了地球的大小,他所用的方法简单而又科学。
夏至的正午,在距离亚历山大约5000斯塔季亚的塞恩城(现今的埃及阿斯旺水坝附近),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所有直立的物体都没有影子。
而这时的亚历山大城,直立物体都有一段很短的影子,说明照在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体形成了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应当同假想的从地心出发,引向塞恩城与亚历山大城的两根直线所形成的夹角相等。
那么测出亚历山大直立物体与阳光的夹角,再利用两地相隔的距离就可以计算出地球的圆周长度了。
他测出这个夹角大约是7度,约为地球圆周的1/50。
因此地球圆周长是25200斯塔季亚。
这个数值约为40000千米,实际上地球赤道的长度是40076千米。
在那样的时代埃拉托色尼能对地球大小测得如此准确,实在难能可贵。
二、辛尼加古罗马地理学家辛尼加(前4-后65)的主要著作是《自然科学诸问题》,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水、气、风、地震等各种地理现象。
略谈中国古代的“元气论”

元气
”
。
“
元 气论
”
认为
,
宇宙 夭 地 和 世 界万 物都 是 由 一 种
。
气
”
构成 的
,
,
“
气
”
希 微无
形 气
,
人 眼 察 觉不 到
但 是它 却充 满宇宙大 空
,
元气 的聚集 生成 万物
万物 离 散 而 为 元
,
。
元 气 还 处在 不 停 的 运 动 状态 之 中
。
由 于 元 气 巾 阴 阳两 种 属 性 的 矛 盾 冲突
。
阴阳
思 想 十分 鲜 明
,
阴阳说
还 广 泛 地 用 来解 释 各 种 自然 现 象
阴 不 可 以 乘 阳也
“ ”
。
《 淮
南子
说 山 训 》 解 释 月食
,
“
月望
日夺 其 光
“
阴阳 说
“
”
后来 发
为 两 个方 向 展成
一是 与
“
五行说
”
结 合而 成 为
阴 阳 五行 说
”
;
一是与
元 气论 ” 结
67
合 而 成 为 我 国 古 代 独 特 的 科 学 思 想 休系
逐 渐 形成 的
,
集 中
,
并 用 来 比 拟 人 间涡 福
”
,
形 成 了 原 始 的 宇宙
,
生 成 观 和 对立 统 一 观 点 腹背
. 、
“
易有 太 极
。
,
是生 两 仪
“ “
“
两 仪生 四 象
”
第四讲 元气论与中医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 究一而已”。
(二)道家(道教)
张君房
张君房,字尹方(或作尹才、 允方),岳州安陆人(今湖 北)。北宋景德道士。生卒 年不详。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生命之 根本,决在此道”,“以有极之性命,逐无穷之 嗜欲,亦代医学家(1693-1771年)。原名大业,字 灵胎,晚号洄溪道人。江苏吴江(今属江苏) 人。前后行医五十年,经验丰富,曾两次被召 入京为皇室治病。毕生著述甚丰,尤注重阐发 经典医著。
编成《大宋天宫宝藏》4565 卷。又撷取其精要,辑成 《云笈七签》122卷。道藏菁 华,备具如是,对于保存古 代道教典籍贡献颇大。
张君房《元气论》的几个观点
1.元气即道,是化生万物之根本,包含阴阳、五行 之气。
“元气本一,化生有万,万须得一,乃遂生成;万若失一, 立归死地,故一不可失也。一谓太一,太一分而为天地, 天地谓二仪,二仪分而立三才,三才谓人也,故曰才成人 备。人分四时,四时分五行,五行分六律,六律分七政, 七政分八风,八风分九气,从一至九,阳之数也;从二至 八,阴之数也。九九八十一,阳九太终之极数;八八六十 四,阴六太终之极数也。一舍五气,是为同包;一化万物, 是谓异类也。既分而为三为万,然不可暂离一气。五气者, 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唯万 数……夫一含五气;软气为水,水数一也;温气为火,火 数二也;柔气为木,木数三也;刚气为金,金数四也;风 气为土,土数五也。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 之混沌,亦谓混元,块如卵,五气混一。一既分元,列为 五气,气出有象,故曰气象。”
气一元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

气一元论:元气未分,混沌为一!气的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其核心思想是用一元论来认识世界。
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学说,渗透并融入中医学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由于气的学说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相关理论的发展。
气的学说气一元论,即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是曰气一元论。
而又有关键,心气也,心与气对,心与气相应相感。
粗心有粗气,冷心有冷气,细微心有细微气,而浊气能令心浊,躁气能令心躁。
气的概念的形成关于气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气部》说:“气,云气也,象形。
”可见,气的原意是对云气的表述。
春秋战国时期,气作为哲学概念逐步形成。
最初,以《管子内业》为代表的宋钘、尹文学派主张“精气学说”,认为“精者也,气之精者也。
”当时,精、精气、气的概念基本相同。
精气学说提出,气(精气)是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即“气一元论”的思想。
精气学说是气的学说的早期概念。
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之一的《黄帝内经》,在其成书的时期正是精气学说风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领域的时代。
因此,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内,至今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精气学说的思想。
东汉时期,以王充为代表的古代哲学家继承“精气学说”,创立“元气学说”。
《论衡·谈天》说:“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又在“言毒”篇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说明宇宙开始是一个混沌状态气在宇宙巨变中产生,作为产生和构万宇宙万物的元始物质,由无形之气变化而生成有形之物。
同时代的《难经》也相应地第一次使用“原(元)气”的概念。
其后,唐宋明清的哲学家几乎言必称气,例如,宋代张载《正蒙》等著作,提出“太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构成万物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
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和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气一元论,使气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
气的哲学概念中国古代哲学关于气的基本概念:气是物质,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
【推荐】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疏释

【推荐】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疏释所谓气一元论,是指以气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即认为气是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原始的本原,在气之上,没有道、太极等的存在。
由于把气作为宇宙的最初本原,故称元气。
因而凡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想,皆可称为气一元论,或元气一元论,或气本原论。
元气说始于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该书《王道》认为,气即是本始之气,说:元者,始也。
同书《重政》又指出,元气存在于天地之前,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原,说:元者,为万物之本。
东汉时期,元气思想广为传播。
张衡主张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地万物由元气产生,而元气由玄产生。
《全后汉文-玄图》说:玄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包含道德,构掩乾坤,橐龠元气,禀受无原。
玄是万物的最初本原,包含天地最大的道德,故又称为道。
道经过长久的运动,产生元气,元气是一种未成形的气体,但蕴含万物,又称为太素。
可见张衡的元气,是一种原始物质,是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还未发展到元气本原论。
《古微书-春秋纬》认为:元者,气之始。
但元气并不是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太易。
如《周易乾凿度》说:夫有形生于无形。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元气生于太易,无形而动,产生天地,也并非宇宙之最初本原。
王充的《论衡》认为气即元气。
元气自然存在,没有任何东西在元气之前存在,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支配元气。
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构成本原,也是人类智慧的产生本原。
此元气是王充哲学逻辑结构的最高范畴,是宇宙的最初本原。
故说王充确立了元气本原论,标志着元气一元论的形成。
何休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生成的最初本原,《公羊传解诂》说:元者,气也。
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
两汉以前的有关气的各种思想、各种学说,至此也多被元气本原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同化。
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整理-古代-【1】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天文学在中国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神话传说,就生动地体现了我们祖先对宇宙的丰富想象,也包含了对天体运行规律的一些猜测。
天象观测的记载也很早,在殷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不少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春秋鲁庄公七年(前687年)记述了流星雨现象,春秋鲁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就对哈雷彗星作了记录。
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资料之丰富,在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天文学史上的光辉记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
在这些丰富的天象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宇宙理论。
从周代到晋代,就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学说。
这些学说的共同课题是探索天地的形状,研究天地之间的关系。
宇宙是什么?天与地的形状是怎样的?古埃及人设想宇宙像一个箱子,稍凹的箱底是大地,箱盖是天,其形状有人说是圆的,有人说是方的。
古巴比伦人认为天像个圆罩,地是个圆形平面。
天空之上、地面之下全都被水包围着。
天空上有一个天窗,天窗打开,就会下雨。
太阳每日沿着天穹东升西落,然后又在夜里通过地下管道再回到东边,而天穹本身是不动的。
中国古代的宇宙理论也对天地的形状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
这些看法是直观的产物,是观测经验的总结,同时义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中国古代宇宙理论所依据的主要是如下三方面的事实。
第一,重物下落。
人们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每天都要碰到这样的现象:重的物体若没有东西支撑,就必然直线下落。
古人认为天有形,有形就会有重量,因此中国占代的各种宇宙理论都要回答天为何不往下坠落的问题。
杞人忧天的故事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杞人之忧在今天看来显然幼稚可笑,但在古代它并不是毫无认识根据的。
第二,水成平面。
水总要从高处流向低处,最后当各处都一样平时,就停止流动。
这就使一些人由此想象大地也应当是平的,即使是主张大地球形的人,也要认真考虑为何水会成平面的问题。
第三,天体作圆周运动。
“斗转星移”,说明北斗围绕北极星作圆周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元气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它比较早地提出了一些关于天体演化的思想,这是古代天文学采用气的概念的必然结果。
气态物质不断改变它的形状和体积,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物态的变化。
在古人看来,物态的变化是物质最显著的变化,用气的概念能较好地解释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形成与转换。
因此能解释自然界许多变化。
承认气是世界的本原,很自然地会承认事物的变化。
元气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演化的理论。
气化论是古代的发生之学,演化之学,生化之学,变化之学,它试图对自然界做动态的描述。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只要把“气”用于天文学,往往都要讨论天体的演化问题。
一、元气论的自然观早期道家就把“气”引入世界的演化过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一章)这是主张先有天地,然后有气,再生万物。
庄子曰:“通天下元气耳。
”这实际上是认为先有气,然后才有天地.这才有可能用“气”来说明天地的形成过程。
所以《鹖冠子》曰:“天地成于元气。
”(《泰录》)气可派生出“形”的概念。
“气”和“形”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被看作足天地发生和变化的基本机制。
宋代的吕坤说:“形气混而生天地,形气分而生万物。
”(《呻吟语·天地》)有人认为,成书于汉代的《淮南子》记述了我国最早的天体演化的理论。
“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漏漏,故同‘太始’。
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
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
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
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气精者为星辰。
”(《淮南子·天文训》)空廓生字宙,宇宙生元气。
清轻的气互相摩荡向上成为天,重浊的气逐渐凝固向下成为地。
清轻之气容易聚集,故天先成;重浊之气不易凝固,故地后定。
阳的热气积聚久了产生火,火的精气变成太阳;阴的寒气积聚久了产生水,水的精气变成月亮;日月多余的精气变为星辰。
这段文字概述了太始、虚霩、宇宙、气、天、地、日月、星辰的演化过程,并且提出天地形成的机制是“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一直为后来的元气论者所继承。
轻物上浮,重物下沉,这符合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
关于天地日月形成的机制,朱熹说:“天地初间,只有阴阳之气。
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
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
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朱子全书》卷四十九)整个宇宙都是气不断运行的结果,除地以外,日月星辰仍运转不止。
这同笛卡儿的以太旋涡颇为相似。
中国古代思想家还把天体的演化分为几个阶段。
成书于汉代的《易纬·乾凿度》写道:“夫有形生于无形。
天地之初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日浑沦。
”这把天地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一无所有,后三个阶段分别出现了气、形和质。
张衡说:“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
厥中惟灵,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
斯谓溟滓,盖乃道之根也。
道根既建,自无生有。
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
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
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
如是者又永久焉。
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
道干既育,有物成体。
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
”(《灵宪》)张载认为弥漫在宇宙空间中的气,可以凝聚为一个个天体;天体又可分散为弥漫在宇宙中间的气,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正蒙·太和》)有生于无,有形生于无形,气不断运行,轻者为天,重者为地,气聚为物,物散为气,这就是元气论的自然观。
二、中国式的气不可能成为机械力学研究的对象连续的、弥漫的、无形的气,不可能成为牛顿力学所要求的机械运动的物质载体。
这种形态的物质不可能用牛顿力学来描述。
中国式的气不可能成为机械力学研究的对象。
1、所谓“气”气是一种连续性、整体性物质,弥漫于整个空间,没有明确的空间范围。
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管子·心术上》)孟子曰:“其为气也……则塞于天地之间。
”(《孟子·公孙丑》)王夫之说:“气充满太虚.……亦无间隙。
”(《正蒙注·太和》)气无边无际,亦无间隙,同分立的微粒属两种不同的物质形态。
机械运动的物质载体,应当是有明确空间界限的宏观物体或分立状态的微粒,而不可能是没有明确空间界限的、连续的气。
从元气论出发,无法形成牛顿力学的质点、刚体概念。
若没有这些概念,就不可能建立牛顿力学体系。
由于气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它也就没有明确的空间位置,我们不可能像描述粒子和分立的实物那样,用一个坐标系来确定气的位置。
关于位置,元气论一般只笼统地讲上与下,内与外。
“一气充溢,分为两仪。
……轻清者上为阳为天,重浊者下为阴为地。
”(《无能子》)《易传》说:“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系辞传》)《内经》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这里上与下只是相对的方向。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
”(《彖传》)这儿的内与外也只是表示一种相对的空间关系。
对气的上与下、内与外部无法作确定的量的描述。
2、气的聚散元气论常讲到气的聚散。
张载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由于元气论没有粒子的概念,不认为气是由微粒构成的,所以即使讲到气的聚散,也不会涉及粒子的接近或分离,不会提出牛顿力学中的“中心力”概念。
元气论谈论气的聚散,是从演化和发生的角度来谈的,而不是从位置移动的角度来讲的。
“聚则为生,散者为死”,是元气论谈论气的聚散的本意。
既然元气论不可能对气作定量的位置分析,当然也就无法讨论气的位置移动。
因此,在元气论的影响下,中国不可能有描述位置移动的牛顿力学。
3、元气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事物的变化元气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讨论事物的变化,即主要讨论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的相互转化,讨论有形之物的发生和演化。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太极图说》)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元气论看作一门“化学”一一“化生之学”。
何谓“化”?张载提出了一种界说:“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
”(《正蒙·神话》)他认为“变”与“化”有区别,“变言其著,化言其渐。
”(《易说·乾卦》)前者比较显著、激烈,后者则比较含蓄、缓慢。
化,即“潜移默化”之化。
庄子曰:“寨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亲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庄子·至乐》)后来的元气论主要是讨论从无形到有形的问题。
宋应星则把“气化形”和“形化气”这两个过程合称为“形气生化”。
由此可见,“气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气化是指未成有形物质的气的变化以及向有形物的转化。
广义的气化是指气化形、形生形以及形化气等各种同气有关的变化。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气化有“演化”与“变化”二义。
气化二字,首先由《黄帝内经》提出。
“各从其气化也。
”(《素问·气交变大论》)《内经》把气化过程分为化始、成形、布散、化终四个阶段。
“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无论各位元气论者对气化做何种解释,都没有机械位移的意思。
元气论是思辨的“演化学”和“转化学”,它同西方近代研究位移为主的力学真有天壤之别。
中国的元气论者像这样讨论下去,无论如何也得不出牛顿动力学三定律的结论。
气本身具有运动的能力。
无需外在推动者的推动,所以也无需力的概念。
机械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可以分解为作用一方(推动者)与接受作用一方(被推动者)。
这作用的一方,就是形成力的概念的根据。
元气论认为,气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这种永恒的运动是气本身所具有的,而不是外物推动的结果。
王克一再强调“气自出”,“气自起”,“气自变”。
“天地台气,万物自生。
”“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出,物自成藏。
”(《论衡·自然》)“物之变,随气也。
”(《论衡·无形》)柳宗元说;“山川者,持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
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非国语·三川震》)在中国的元气论中,没有“惯性”的概念。
既然气能自动、自变,那它就不需要一个能克服它的惯性使其产生运动的力。
4、自然感应“自然感应”是元气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根据这种观点,物体可以相隔很远而产生相互作用。
阴阳五行家认为,万物“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
王充说:“同类通气,性相感动。
”(《论衡·偶会》,后来元气论推广了感应的范围,认为不仅同类相感,异类也可相感。
唐代孙颖达说:“各从其类者,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
……其造化之性,陶甄之器,非惟同类相感,亦有异类相感者。
若磁石引针,琥珀抬芥,蚕吐丝而商弦绝,铜山崩而洛钟应,其类烦多,难一一言也。
皆冥理自然,不知其所以然也。
感者动也,应者报也,皆先者为感,后者为应。
”(《周易正义·乾卦·文言》)张载等人把各种作用都看作是感应作用。
张载说:“声者,形气相轧而成。
两气者,谷响雷声之美;两形者,桴鼓叩击之类。
形轧气,羽、扇、敲矢之类;气轧形,人声笙簧之类。
是皆物感之良能,人皆习之而不寨尔。
”(《正蒙·动物》)北宋哲学家程颐甚至说:“天地间只有一个感应而已,更有甚事?”(《二程遗书·卷十五》)有些元气论者认为,感应的速度极快,不受空间距离的影响,也不需要传播时间。
《淮南子》写道:“同气相动,不可以为远也。
”张载说:“感如影响,无复先后,有动必感,成感而应,故日咸速也。
”(《横渠易说·咸》)用西方近代的科学语言来说,感应是一种超距作用。
自然感应是一个极为广泛的相互作用的概念,常被用来作为例证并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就有五类自然现象:乐器共振、共鸣现象;阳燧召火现象;磁石吸铁,琥珀抬芥现象;日月吸地海为潮汐,天地相互吸引现象;生物钟现象。
有些元气论者认为感应作用由气来传导,这又像近代西方的近距说。
在这里气就作为一种传递感应的媒介,起着类似于西方科学的“以太”的作用,王夫之说:“气有动之性,犹水有渡之性。
”(《庄子解·达生》)宋应星用类似西方的波动说来解释感应作用:“物之冲气也.如其激动,……以石投水,水面迎石之位一拳而已,而其文浪以次而开,至纵横寻丈而犹未歇,其荡气也犹是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