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科学上第四章第四节《变阻器》教学设计
八年级科学浙教版变阻器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欧姆定律的含义,能够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理解什么是变阻器,知道变阻器的结构、分类和原理。
(3)能够理解和应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案例分析、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欧姆定律的含义,能够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理解什么是变阻器,知道变阻器的结构、分类和原理。
2.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推理来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情景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使用手机充电的情景向学生引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一想:手机能正常充电是因为什么?2.导入问题、思考讨论(10分钟)教师提问:手机充电是需要一定的电压和电流的,那么我们如何控制手机充电的电压和电流呢?学生思考、讨论。
3.欧姆定律讲解和应用(15分钟)(1)教师向学生讲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教师通过相关实例的讲解,引导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4.变阻器的引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变阻器的定义、分类和原理。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5.实验探究(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2)学生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欧姆定律进行比较。
6.小结和拓展(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变阻器之外,还有其他的什么元件可以用来控制电流、电压呢?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我认为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初中科学精品教学设计—第四章第4节变阻器

第五节变阻器的使用【教学分析】(定值)电阻器和变阻器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实验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题材,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对生活生产的关注,提高实践能力。
本节难点可从电流路径突破,每次电路连接后,帮助学生搞清电流的路径、理解接入电路的有效长度,分析每次接法中的有效长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变阻器;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会使用滑动变阻。
二、过程与方法:体验观察、实验过程;体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过程;初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意识,通过体验过程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
难点:滑动变阻器的连接。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软件一套(能展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变阻器的连接及应用等。
),带变阻器的演示电路一套;(2)学生:每二人一桌准备好一套设备(电池阻、滑动变阻、小灯泡及灯座、电流表、开关和一个;导线若干。
)【教学策略】利用仪器及多媒体软件,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科学探究上来,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达到和谐的统一。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用运用观察、实验来验证猜想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1、新课引入:【活动安排】: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元件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师生对话】:师:现在,在我这里有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一个开关,以及几条导线。
你能把它们连接成一个简单电路,让小灯泡发光吗?请一位学生上来连接电路。
师:这位同学很快就连接好了电路,我现在闭合开关,看小灯泡能否发光。
小灯泡发光了,但是,你能不能让小灯泡的亮度变成可调节的呢?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在我这里有一个已经设计好的电路,大家可以看一下,他是怎么做的。
讲解:在原来的电路中,串联一段导体。
一端固定连接,而另一端是可调。
当我们活动可调的这端(p端)时,你觉得小灯泡的亮度会发生变化吗?学生:会。
初中科学变阻器教案

初中科学变阻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变阻器的概念、构造和作用。
2. 掌握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及其应用。
3. 学会使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教学重点:1. 变阻器的概念、构造和作用。
2. 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及其应用。
3. 使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教学难点:1. 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
2. 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1. 实物:变阻器、导线、灯泡、电流表、电压表等。
2. 课件:变阻器的构造、作用、应用等方面的图片和动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电阻知识,让学生举例说明电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可以改变电阻大小的装置,它叫做变阻器。
你们猜想一下,变阻器是如何实现电阻的变化的呢?二、探究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15分钟)1. 教师展示变阻器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变阻器的构造,并讲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变阻器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学习变阻器的符号及其应用(15分钟)1. 教师讲解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及其含义。
2. 学生结合实物,理解变阻器符号的应用。
3. 教师出示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变阻器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
四、动手实践,学会使用变阻器(15分钟)1.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要求学生使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2.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变阻器的概念、构造、作用和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变阻器的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设计一个电路,使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变阻器的构造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符号及其应用,并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使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的能力。
八年级科学上册4_4变阻器教案新版浙教版

小结:当触头P向左滑动时,电阻线AB接入电路部份变短,接入电路部份的电阻变小 ,电源电压 必然,因此电路 中的电流增大,电流表示数变大 ,灯变亮.用触头在电阻线上滑动,改变接入电路部份电阻线 的长度来改变电阻,这确实是一个最简单的“变阻器”.改良方式:把电阻线绕在 绝缘的瓷管上,而且瓷管上各匝线圈之间相互不接触,使触头P在线圈上滑动.
【试探】改变导体的电阻有哪些方式?最方便的方式是什么?--改变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减小导体的长度、增大导体横截面积,选用电阻率更小的材料制成导体,降低导体的温度);其顶用改变导体的长度来改变导体的电阻简即可行。
二、滑动变阻器
一、原理:利用改变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 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
实验:按图4所示电路串联起来.其中P是金属夹制 成的触头,当 P向左滑动时,电流表示数慢慢变大,灯慢慢变亮;P向右滑动,电流表示数慢慢变小,灯慢慢变暗.
提问:触头P移动时显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分析:当触头P向左滑动时,电阻线AB接入电路部份变短,接入电路部份的电阻变小,电源电压必然,因此电路 中的电流增大,电流表示数变大,灯变亮.
课题:4.4变阻器
教学目标:1.白得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
二、正确连接和利用滑动变阻器
教学课时:2课 时
教学进程:
【引入】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么慢慢变暗的?(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做演示实验观看小灯泡亮度的转变.)
3、利用:(1)串联在电路中(2)弄清滑片移动时,变阻器接入电阻线长度如何转变,电阻如何改变,电路中电流如何转变?(3)利用前应将滑片放在变阻器阻值最大位置.(4)利用前要了解铭牌.铭牌上标有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和变阻器许诺通过的最大电流
教案: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4.4变阻器

课题:4.4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目标:1、经初步分析能猜测影响电阻的一些因素。
2、知道在与一个物理量的相关因素较多时,能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3、能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
4、能从实验结果定性得出导体电阻与其长度、粗细和组成材料之间的关系。
5、知道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和超导现象。
6、能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影响。
重点难点:1、根据实验思想设计需要的实验方案2、从实验结果得出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粗细、材料之间的关系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是什么?--导电能力的差异这说明什么?--说明各种材料的导电能力是不同的。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之一:材料【猜测】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还有哪些?--生答:导线的粗细、长度、温度等。
一、研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控制导体的材料和粗细相同,用镍铬合金导线CD和EF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示数填入表2内.表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的关系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导体的材料、粗细(横截面积)都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二、研究导体的电阻与粗细的关系控制导体的材料和长度不变,用镍铬合金线CD和GH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3内.表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导体的材料、长度都相同时,导体的越细(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可以用人在街上行走作比喻,街道越长,街面越窄,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多.同理,导体越长、越细,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受到碰撞的机会就会越多.三、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在本研究中应该控制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不变,研究当导体的长度发生变化时,导体电阻的变化情况。
加以归纳,用图2所示的装置做演示实验.(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制作它的材料是否有关.实验所用的导线是锰铜线AB和镍铬合金线CD,将电流表示数填入表1内.表1:研究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八年级科学上册 4.4 变阻器教案2 (新版)浙教版-(新版)浙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自然科学教案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教学目标: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制造原理。
2.能画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符号。
3.能正确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
4.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
5.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滑动变阻器是如何改变电阻的。
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接线法。
教学方法:实验仪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电池组、开关、电流表、导线等教学过程:实验引入:问:同学们到剧场里看过演出吗?我这里准备了一个小舞台。
看,演出就要开始了!演示:大幕徐徐拉开,灯光渐渐变亮,音乐响起,舞台上的人随着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
问:在刚才的演出中,灯的亮度发生怎样的变化?说明通过这盏灯的电流变大还是变小?,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流过这盏灯的电流改变了呢?学生:改变电阻。
师:他们是改变了导体的哪一个因素来改变电阻的。
师:在实际生活中,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我们常常就是靠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完成的。
能够改变电阻的仪器我们称之为变阻器。
师:若电阻线很长,使用起来会很不方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拿出圆纸筒,引导学生想出将电阻线绕在纸筒上,制作成简易变阻器。
这就是我们桌子上放的滑动变阻器。
1 / 8看到滑动变阻器,你想知道什么呢?你想不想知道滑动变阻器的电阻真能改变吗?它是通过电阻的长度来改变导体的电阻吗?师:我们先来了解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一、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1.(每桌均有一个滑动变阻器)要求学生跟我一起来观察结构,(为了同学们了解更清楚,我借助课件和实物介绍,所以要求你们边看屏幕边对照手中的滑动变阻器观察)元件符号:把电阻的符号是矩形,这里多了个滑片P。
理解结构示意图:把金属杆、电阻丝、滑片、四个接线柱示意出来。
2.启发:滑动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我们先统一将下面的两个接线柱分别从左到右命名为AB,上面两个接线柱分别命名为CD,这是为了我们探究的方便,而接入电路只需两个,你觉得应该共有哪几种接法?学生回答,我整理。
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优秀5篇

初中物理变阻器教案优秀5篇变阻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各种定值电阻实物。
2、理解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
3、能画出滑动变阻器的结构示意图和符号。
4、能正确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
(二)情感与价值观1、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掌握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的原理难点:2、正确连接和使用滑动变阻器教学过程【引入】剧场里的照明灯是怎么逐渐变暗的?(将滑动变阻器、小灯泡串联后接入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片,做演示实验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在不改变电源电压的条件下,在电路中串联了一个叫滑动变阻器的元件,移动滑片就能使小灯泡的亮度改变.这节课研究的课题就是变阻器.提问:在日常生活、生产和实验中,你知道变阻器有什么方面的作用吗?一、变阻器原理的学习: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舞台电路中改变了电流(学生已学过相关内容,可较易得出)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要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比如,调节收音机或电视机的音量,电灯的亮暗,电话铃声的大小等等。
那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改变的呢?(改变电阻)启发学生猜想:哪些方法可以改变电阻大小?哪种方法最简单?实验探究:用铅笔芯使电路中的电流连续的变化方案目的(改变长度):在导线间夹入一段铅笔芯,使一端在铅笔芯上自由滑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铅笔芯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大小,观察并记录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并加以比较。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数据的来源。
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做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揭示科学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流评价:让学生动手完成并在小组相互交流,归纳筛选出这样一个结果:改变导体的长度能改变小灯泡的亮度。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灯泡的亮暗实质上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小灯泡的亮度的。
《第四章第4节变阻器》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上册

《变阻器》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变阻器”,是初中科学课程中电学知识的重要一环。
本课将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变阻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简单应用,为后续电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变阻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分类。
2. 技能与操作:学会使用变阻器,能够进行简单的电路连接和调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变阻器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2. 技能操作评价: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变阻器,观察其调整过程中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评价学生的操作技能。
3. 综合应用评价:布置相关实验报告或小制作项目,评价学生对变阻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调光台灯)引入变阻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验演示等方式,详细讲解变阻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分类。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变阻器,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小组讨论:学生就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变阻器在电学中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变阻器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对变阻器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3. 课外拓展: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变阻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拓展知识面。
六、学后反思1. 学生反思:学生应反思本课学习过程中自己的表现,包括知识理解、实验操作等方面,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今后改进。
2. 教师反思:教师应对本课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生反应等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