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

组织 肿胀 、 水肿 、 骨膜下脓肿及骨膜增厚 , 骨周 出现异 常液体积期病变 骨周 围软组 织 内血
流 明显 增 多 , 声 可 发 现 骨 髓 炎 早 期 软 组 织 异 常及 死 骨 。对 骨 髓 超
细菌经动脉侵入骨髓和骨皮质 , 大部分都停 留在近骺板 的干
【 关键词 】 骨髓 炎; 影像 学诊 断 ; 应 用价值
骨髓 炎 为一 种 骨 的 感 染 和 破 坏 , 发 于 椎 骨 、 尿 病 患 者 的 常 糖
33 MR 诊断 . I
MR 诊 断具有 良好 的软组 织对 比度 , I 在确 定骨
足部等部位 , 绝大多数病例 具有典型的临床及 影像学表 现。根据
改变 , 括坏死骨吸收和新生骨形成 。 包 3 骨髓 炎 的 影 像 学 诊 断
在病变早期 x线作为基础诊 断 , 表现大多 为阴性 , 对病 变的 早期诊断没有太大 的意 义。超 声诊断 费用低 、 无创 伤 , 对软组 织 病变具有较高 的敏感性 和准 确性 , 可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 重要 的
渗 出及大量 中性粒细胞浸润使得髓腔 内压力逐渐升高 , 从而形成
骨 膜 下 脓 肿 , 透 骨 膜 蔓 延 至 软 组 织 附近 , 成 软 组 织 脓 肿 , 能 穿 造 还 穿破 皮 肤 形 成 窦 道 。 病 变 骨 周 围 软 组 织 内会 因 各 种 炎 症 介 质 的
时可 以发 现病变 。但是 核素骨扫描空间分辨率差 , 以确定病变 难 的位置 , 临 床 诊 断 中 尚存 在 假 阴 性 , 断 价 值 综 合 来 说 不 在 诊
及 MR 。 I
4 小 结
存在造成软组织肿胀 。局 部软组织 溶解 坏死形成脓肿腔 , 进一步 恶化发展为形成多房性脓 肿。因骨膜掀起及 血栓 性动脉炎 , 使骨 质血供障碍造成骨质坏死 , 与相邻活骨分离 即形成死 骨。死骨 内 易存 留细菌 , 药物 不易 渗入 。一般 骨髓 炎发病 1 出现 修复 0d便
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

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特点是足底溃疡、感染和骨髓炎等严重病变。
其中,足部骨髓炎作为糖尿病足的并发症之一,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
本文将从影像学角度探讨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影像学表现。
I. 影像学检查方法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MRI)。
X线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显示骨质的改变,如骨质疏松、骨质吸收、骨质硬化等。
而MRI则能提供更为细致的影像信息,包括骨髓水肿、骨质破坏、软组织肿胀等。
II. 影像学表现1. X线表现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在X线上表现为以下特征:(1)骨质疏松:病灶部分或整体骨质变薄,骨小梁稀疏,骨密度减低。
(2)骨质吸收:局部或弥漫性骨吸收区域,呈现骨质破坏。
(3)骨质硬化:病灶部分或整体骨质密度增高。
(4)骨膜下反应:骨膜增厚,骨膜下有斑点状或分叶状钙化。
2. MRI表现MRI是评估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提供以下信息:(1)骨髓水肿:在T2加权像上呈现高信号,表明骨髓充血和水肿。
(2)骨质破坏:呈现低信号,表明骨质受损。
(3)软组织肿胀:足部周围的软组织可见水肿和炎性改变。
(4)关节积液:受累关节表现为积液。
III. 影像学诊断与临床意义通过上述影像学表现的评估,可以进行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初步诊断,进一步指导治疗。
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X线和MRI的综合应用,这两项检查具有准确性高、无创伤等特点,可以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影像学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改变治疗方案等。
IV. 治疗与预防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感染治疗、糖尿病控制、创面护理等。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可以帮助医生掌握骨髓炎的动态变化情况和感染范围,指导手术与恢复进程。
为预防糖尿病足的足部骨髓炎的发生,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足部卫生,避免创伤和感染。
骨髓磁共振影像表现PPT

化 疗 前
化 疗 后
Page 29
后期,骨髓不同程度 纤维化,与增多的黄 骨髓一起将骨髓内造 血组织取代,T1上 为高低相间的混杂信 号。
Page 30
多发性骨髓瘤
中轴骨MR信号表现: ①骨髓信号正常:少量散在浸润 ②骨髓弥漫性浸润:大量异常细胞广泛侵犯 ③骨髓灶性浸润:瘤细胞相互聚集形成结节 ④灶性+弥漫性:骨髓广泛浸润基础上局部聚集 ⑤“盐-椒状浸润”:正常脂肪细胞、弥漫性瘤细胞及部
Page 15
Page 16
地图型
Page 17
均匀黄骨髓型
股骨黄骨髓转换: 骨骺和大转子(出生后约6-12月) 骨干 远侧干骺端 近端干骺端(散在高信号)。
10岁时骨干的骨髓转换基本完成;远侧干骺端1020岁T1WI信号升高较明显;20岁以后整个股骨的 骨髓转换基本完成,除近侧干骺端可残留红骨髓 而表现为T1WI中高信号外,其余区域均为高信号。Page 7 Nhomakorabea7
25
岁
岁
42
66
岁
岁
Page 8
Ricci用三型四分法将椎体 信号特点与年龄的相关性 做了归纳:
①Ⅰ型:均一低信号,但 于椎体静脉上、下方可见 线状高信号,多见于20岁 以下的青年人
Page 9
②Ⅱ型:椎体周边邻近终板及边角处带状或三 角状高信号
Page 10
③Ⅲa:椎体呈模糊的 弥漫性点状高信号
黄骨髓:约15%的水、80%的脂肪和5%的蛋白质, 其中有分支稀少的毛细管状薄壁小静脉血管网。
Page 3
红骨髓及黄骨髓的分布随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不同, 由婴儿至成人进行着生理转换:
全红骨髓(胎儿期)
从外周骨向中轴骨以 大致对称的形式向黄 骨髓转换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3、关节囊(内外 10、感染灶向骨干扩
层)
展
4、骨膜(内外层) 11、骨膜下脓肿又进
5、干骺端
入骨皮质脊髓腔
6、关节腔 7、干骺端内骨干
扩展
12、干骺端病灶侵入 关节
13、干骺端病灶破坏
骨骺板及骨骺侵入
关节
精选
3
三、临床症状及体症
发病急,以日计算;高烧;局部红、肿、热、痛
根据发病时间和病理变化分三期:
精选
7
第二节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一、病因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引流不 畅,在骨内遗留感染病变、死骨或脓肿 时,而转变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精选
8
二、X线表现
1、软组织肿胀: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相比较肿胀较局限,经治 疗可逐渐缩小或反复肿胀
2、骨质破坏(死腔形成):为急性骨髓炎破坏残留区域,可见 大小不等,边界可模糊可清晰的骨破坏区
精选
6
(三)骨质破坏
1、早期(10天左右),开始于干髓端见筛孔状,虫蚀状,大小不等斑片状 骨破坏,边界模糊,与正常骨分界不清。
2、病变发展,在髓腔内向骨干伸延,严重者可达骨另一端。 3、骨松质破坏同时可见骨皮质破坏 4、破坏区周围可以增生硬化病变,破坏区内出现大小不等死骨,也可见
骨皮质形成条形大块死骨
1、脓肿周围有完整的包膜,内有脓液,为急性期 2、另一种是病变周围有程度不同的新生骨包饶,内有肉芽组织和脓液,为慢性期
X线表现
1、常见于管状骨的松质骨内,如股骨、胫骨两端,股骨头颈部,桡骨下端和尺骨 上端
2、一般病灶较小,多在1-3cm之内,图形或多叶状骨破坏区称为Brodie脓肿 3、脓肿周围可见较厚的硬化区,称为硬化带,靠近病灶密度较高,逐渐向松质骨
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

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可以初步判断骨骼是否受累。
以下是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1. 骨骼破坏:可见局部骨骼疏松、骨质破坏、骨质腐蚀等表现。
2. 脓肿形成:可见骨质膨胀、骨皮质的膨胀性破坏。
3. 骨髓炎带:周围有增生性骨硬化的骨髓炎带。
CT扫描表现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更详细地观察骨髓和软组织情况。
以下是化脓性骨髓炎的CT扫描表现:1. 骨骼破坏:可见明显的骨质破坏、骨膨胀、骨质硬化等表现。
2. 脓肿形成:可以清楚地显示脓腔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3. 骨膜反应:可见骨膜增厚和骨膜新生等表现。
MRI表现MRI是一种较为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更好地观察软组织和骨髓情况。
以下是化脓性骨髓炎的MRI表现:1. 骨髓信号异常:可见骨髓信号异常,呈现低信号或中低混杂信号。
2. 脓肿形成:可以清楚地显示脓肿的信号特征,如高信号或低信号。
3. 骨膜反应:可见骨膜增厚、骨膜下积液等表现。
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
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可以初步判断骨骼受累情况,但对早期病变不敏感。
2. CT扫描:高分辨率,可观察骨髓和软组织的详细情况。
3. MRI:较为敏感,可以更好地观察软组织和骨髓情况。
细菌培养通过细菌培养可以确认感染的病原体,以辅助治疗和用药的选择。
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X线、CT扫描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信息。
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得出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
及时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更早地发现病变,促进早期治疗。
骨髓炎诊断的四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骨髓炎诊断的四条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骨骼感染疾病,其特点是骨髓腔内炎症反应的持续存在,引起骨组织的坏死和破坏。
这种疾病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骨髓炎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能影响成年人。
它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的骨骼中,但最常见的部位是长骨的干骺端。
骨髓炎的诊断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准确判断是否患有骨髓炎需要依据一系列临床观察和检查结果。
目前,世界各地有许多不同的诊断标准,但其中四条是广泛接受且被认为较为准确的骨髓炎诊断指标。
首先,临床症状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骨髓炎患者常出现局部疼痛、红肿、活动受限、关节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持续数周,并逐渐加重。
疼痛的程度和性质也会随病情变化而有所不同。
此外,患者可能会伴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其次,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髓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X线、CT、MRI等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骨骼的变化情况。
在骨髓炎患者中,影像学常常显示骨骼破坏、骨髓腔扩大、骨膜下积液等特征。
这些特征在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实验室检查也是骨髓炎诊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血常规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炎症反应情况,如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等。
此外,细菌培养和荚膜附着试验也能帮助确认感染的病原体类型,并指导后续治疗。
最后,组织学检查是确诊骨髓炎的最可靠方法之一。
通过对患者骨髓或组织活检标本的检查,可以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骨髓空泡形成以及坏死组织等病理改变。
这种检查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或穿刺,较为侵入性,但对于诊断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鉴于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可以更加明确地诊断出患者是否患有骨髓炎。
准确的诊断有助于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
文章将通过详细介绍这四条诊断标准,以期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骨髓炎这一严重疾病。
脊柱骨髓炎及椎间盘感染影像学表现

2、椎体旁软组织肿胀,早期表现为相应椎间隙有低密度软组织影,以后可显示椎间隙变窄(矢状位重建)。 1、椎体骨质破坏,呈低密度,其中常见相对高密度区(死骨)。
传播途径
1. 经污染手术的器械直接带入椎间隙
最常见的是椎间盘手术后感染,发生率在0.1%~0.5% 之间。经皮穿刺椎间盘抽吸术和经内镜椎间盘切除术器械 消毒不严格等
一般手术后一个月以内出现症状,大部分是由葡萄球 菌感染所致。
2. 经血液途径播散
原发病灶大都来自皮肤、黏膜或泌尿道,可能系通过脊 椎静脉丛的反流而致。以来自泌尿道的感染最为常见。 椎间盘感染的来源与椎体感染的来源相似。
• 腰椎是最常受累部位,最常见的感染来源是上呼 吸道、皮肤和泌尿生殖道。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葡 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 变形杆菌等。
• 严重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较常见,但椎间盘感染 也可见于免疫缺陷、滥用药物及嗜酒者。男女发 病率约2:1。
病理与临床:
• 临床表现包括寒战与高痉挛、僵硬,血沉升高等。
椎间盘改变:在T2上椎间盘呈高信号,早期椎间 脊柱骨髓炎和椎间盘感染是脊柱中一个或多个部分感染,病原体包括细菌、霉菌以及寄生虫。
椎间盘感染的来源与椎体感染的来源相似。
隙无变窄,进展期(2—4周后)多数变窄,高度 严重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较常见,但椎间盘感染也可见于免疫缺陷、滥用药物及嗜酒者。
临床表现包括寒战与高热,腰背痛加剧,并有明显的神经根刺激症状,局部压痛、肌肉痉挛、僵硬,血沉升高等。
3. 邻近感染灶直接蔓延
影像学表现:
• X线表现:
早期无明显改变,感染3-4周后可见椎间隙 变窄,上下椎板边缘毛糙、模糊,椎体骨质疏松 和终板侵蚀性破坏。较晚期,感染部位的上、下 椎体骨质呈溶骨性破坏后逐渐发生骨质增生硬化, 相邻椎体骨性融合。
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影像诊断PPT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影像学表现
MRI: • 骨质增生、硬化、死骨在T1WI和T2WI均
为低信号。肉芽组织和脓液在T1WI上为 低或中等信号,而在T2WI上均为高信号。
慢性骨髓炎的愈合
• 骨破坏区修复,死骨消失,骨质增生硬 化逐渐吸收,髓腔再通。
• 如骨髓腔硬化不消失,虽经长期观察病 变停止,但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仍可突 然复发。
MRI的优越: • 在确定骨髓炎和软组织感染明显优于CT和
X线。 • 易于区分髓腔内的炎性侵润和正常的黄骨
髓,更早确诊骨髓炎。 • 更好显示急性骨髓炎的软组织病变、积液、
骨膜下脓肿。 • 不足是发现骨皮质破坏和死骨,不如CT 。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影像学表现:MRI
• T1加权像:病灶为低或中等信号,与高信号 的骨髓形成对比,脓腔常为低信号。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主要病理表现一
血源性骨髓炎蔓延途径
▪ 细菌栓子经滋养动脉进入骨髓停留于干骺端邻近骺 板的松质骨区域,形成小的骨脓肿
1、炎症向髓腔方向直接蔓延。 2、炎症向外突破干骺端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 3、细菌再经哈氏管进入骨髓腔。 4、骨膜下脓肿进入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脓肿,穿破皮肤形
成瘘管。 5、进入关节引起化脓性关节炎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影像学表现:X线
• 软组织肿胀:发病两周内,骨骼可无明显变化, 仅可见一些软组织改变:①肌间隙模糊消失; ②皮下组织与肌肉的分界变模糊;③皮下脂肪 内出现致密的条纹影。
• 骨质破坏:发病两周后, 干骺端出现局限性骨质 疏松,继而出现散在和不规则的破坏区,边缘 模糊,逐渐向骨干方向延伸。同时有骨质增生, 表现破坏区周围密度增高。
• T2加权像:病灶为高信号,压脂像可抑制骨 髓的脂肪信号,炎症为高信号;脓肿腔为高 信号;死骨及骨质增生T1WI 、 T2WI均为 低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临床发病急,骨质破坏发
展迅速,骨质增生出现早,
X线随诊观察变化大,可
与脊柱结核鉴别。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思考题
1、描绘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感染及蔓延途径? 2、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早期X线表现有哪些? 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 4、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及X线表现? 5、在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病例中如何寻找死骨、
根据发病时间和病理变化分三期:
1、骨膜下脓肿前期,一般在发病10天之内,软组织局限肿胀 2、骨膜下脓肿期,一般在10天以后,软组织肿胀更为明显呈
弥漫性,可见骨膜增生,此期应手术切开排脓 3、骨膜骨质破坏期,一般在10~20天左右,患肢广泛肿胀,
骨膜增生后断裂,骨破坏,可见死骨,此时切开、排脓, 也必将转为慢性骨髓炎甚至造成永久性畸形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3、骨质增生硬化:为慢性骨髓炎修复过程中的必然反应,病灶周围新生骨组织, 广泛骨膜增生改变,无骨结构,厚薄不均
4、骨膜反应,骨包壳与死骨形成:骨膜反应与骨包壳都是由于骨破坏和骨坏死 引起的骨膜新生骨。骨膜反应是存活的骨皮质外而形成的。而骨包壳则是在 大块死骨干的周围被剥离的骨膜形成的。只要死骨存在,这种骨包壳越增生。 死骨清除后,骨包壳经过改建和塑型,可代替坏死的骨干,最后形成正常的 皮质骨
死腔? 6、慢性骨脓肿的X线表现? 7、脊柱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与脊柱结核
的主要鉴别点是什么?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2、骨骺
9、骨膜被脓疡掀起
3、关节囊(内外 10、感染灶向骨干扩
层)
展
4、骨膜(内外层) 11、骨膜下脓肿又进
5、干骺端
入骨皮质脊髓腔
6、关节腔
பைடு நூலகம்
12、干骺端病灶侵入
7、干骺端内骨干
关节
扩展
13、干骺端病灶破坏
骨骺板及骨骺侵入
关节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三、临床症状及体症
发病急,以日计算;高烧;局部红、肿、热、痛
骨内存在着限局性化脓病变,称为慢性骨脓肿
1、脓肿周围有完整的包膜,内有脓液,为急性期 2、另一种是病变周围有程度不同的新生骨包饶,内有肉芽组织和脓液,为慢性期
X线表现
1、常见于管状骨的松质骨内,如股骨、胫骨两端,股骨头颈部,桡骨下端和尺骨 上端
2、一般病灶较小,多在1-3cm之内,图形或多叶状骨破坏区称为Brodie脓肿 3、脓肿周围可见较厚的硬化区,称为硬化带,靠近病灶密度较高,逐渐向松质骨
内移行变淡 4、偶见巨大骨脓肿,可出现巨大骨破坏区,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及瘘道形成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第四节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
多为血行感染,亦有因脊 髓穿刺引起,临床发病急, 脊柱局部扣痛明显
X线表现
1、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 椎旁脓肿形成
2、晚期,椎体内可出现巨大 骨桥
3、椎间隙变窄者,椎体边缘 可出现骨质增生,甚至椎 体骨性融合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如何寻找死骨及死腔
1、观察在骨增生改化区无 骨纹结构区,有病灶
2、在骨改化区寻找骨破坏 区
3、在破坏区内寻找死骨 4、在骨膜反应周围寻找病
灶 5、在软组织肿胀处寻找病
灶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六)慢性骨髓炎治愈标志 死骨、死腔的消失标明慢性骨髓炎的
愈合。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第三节 慢性骨脓肿
第十一章 骨髓炎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第一节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一、病因 血源性:为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主要病因
1、病原菌最多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发病因素:细菌毒力强,身体敏感及身体抵
抗力弱 3、诱因:外伤、邻近感染,也可能无何诱因。
外源性:开放性骨折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二、感染及蔓延途径
1、骺板
8、骨膜下脓肿
端伸延至另一端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三)骨质破坏
1、早期(10天左右),开始于干髓端见筛孔状,虫蚀状,大小不等斑片 状骨破坏,边界模糊,与正常骨分界不清。
2、病变发展,在髓腔内向骨干伸延,严重者可达骨另一端。 3、骨松质破坏同时可见骨皮质破坏 4、破坏区周围可以增生硬化病变,破坏区内出现大小不等死骨,也可见
骨皮质形成条形大块死骨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第二节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一、病因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彻底,引流不 畅,在骨内遗留感染病变、死骨或脓肿 时,而转变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二、X线表现
1、软组织肿胀: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相比较肿胀较局限,经治 疗可逐渐缩小或反复肿胀
2、骨质破坏(死腔形成):为急性骨髓炎破坏残留区域,可见 大小不等,边界可模糊可清晰的骨破坏区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四、X线表现
(一)软组织肿胀(7-10天) 1、软组织密度增高 2、肌肉间隙不清 3、肌肉与脂肪分界不清 4、皮下脂肪层内可见条网状
结构
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二)骨膜增生
1、早期(10天左右)呈线状 2、随病变发展可出现层状,骨膜断裂及骨膜三角 3、骨膜增生由早期局限性,逐渐发展成广泛性,有时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