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体感应照明灯的设计
人体感应智能灯课程设计

人体感应智能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人体感应智能灯的基本原理与功能。
2. 使学生理解智能灯电路的组成,包括传感器、微控制器和执行器。
3. 帮助学生了解智能灯在节能、环保和智能家居领域的重要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人体感应智能灯的组装与调试。
2.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分析并解决智能灯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智能灯在节能环保方面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描述人体感应智能灯的工作原理,并解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独立组装并调试人体感应智能灯,达到预期效果。
3. 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特长,共同解决组装与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生活的影响,培养节能环保意识,并激发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介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别是人体红外传感器。
- 智能灯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包括微控制器和执行器。
- 智能灯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及其优势。
2. 实践操作:- 智能灯组装指导,包括电路连接和组件安装。
- 调试技巧,确保人体感应智能灯的正常工作。
- 故障排查,学习分析并解决常见问题。
3. 教学大纲:- 第一课时:介绍传感器原理,分析人体红外传感器特点。
- 第二课时:学习智能灯电路组成,探讨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 第三课时:动手实践,分组进行智能灯组装。
- 第四课时:调试智能灯,掌握故障排查方法。
- 第五课时:总结反馈,分享学习心得和改进建议。
4. 教材关联:- 《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章:传感器及其应用。
走廊感应灯改造方案

走廊感应灯改造方案1. 简介走廊是人们在建筑物或公共场所中经常使用的空间,然而传统的照明系统在走廊中存在一些不便之处,例如需要手动开关灯,容易忘记关闭,造成能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走廊感应灯改造方案。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走廊感应灯改造方案的设计原理、硬件需求和软件实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理解和实施该方案的指导。
2. 设计原理走廊感应灯改造方案主要基于人体红外感应技术。
该技术通过检测人体红外辐射来感知人的存在,进而自动开关灯光。
整个方案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安装红外感应器:将红外感应器安装在走廊入口处,以便能够及时感知到人的存在。
2.控制电路:将红外感应器与控制电路连接,通过控制电路实现灯光的开关。
3.电源供应:为控制电路和灯光提供稳定的电源供应。
3. 硬件需求实施走廊感应灯改造方案需要以下硬件设备:•红外感应器:用于感知走廊中的人体红外辐射信号。
•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灯光的开关。
•电源供应:为控制电路和灯光提供稳定的电源。
•灯具:用于照明走廊。
4. 软件实现走廊感应灯改造方案的软件实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硬件连接:将红外感应器连接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口,将控制电路连接到电源和灯具。
确保所有硬件设备连接正确。
2.程序编写:使用适当的编程语言(如C语言或Python),编写一个简单的程序来控制红外感应器和灯光。
程序应该具备以下功能:–初始化红外感应器和控制电路。
–检测到人体红外辐射时,打开灯光。
–一段时间内没有检测到人体红外辐射时,关闭灯光。
3.软件测试:在实际走廊中测试软件的功能和性能。
检查是否能够准确地感知到人的存在并自动控制灯光的开关。
5. 注意事项在实施走廊感应灯改造方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红外感应器的安装位置应该选择在走廊入口处,以确保能够及时感知到人的存在。
•控制电路的设计和连接应该符合电气安全标准,确保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
•程序编写时,需要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如走廊中可能存在其他干扰源和光线变化等因素。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一、引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智能家居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其中,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又是智能家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设计为主题,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功能实现和应用效果。
二、设计思路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家庭照明设备的智能控制。
其主要设计思路如下:1. 空间感知模块系统采用相机、声纳、温度传感器等设备,通过获取环境信息,实现对房屋内部、外部空间的感知。
该模块可以获取空间光照、温度等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
2. 智能控制模块系统通过聚类分析算法对空间感知模块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确定对不同时间段和功能要求下的照明亮度和色温值。
3. 电动控制模块智能控制模块的结果传输到电动控制模块,控制家居照明设备的亮度、色温等参数。
4. 用户接口模块系统可以实现多种模式和场景模板设定,通过用户接口模块实现远程控制。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和语音控制实现对家庭照明设备的调节。
三、功能实现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家居照明控制系统的功能如下:1. 自动调光根据房间的光照度和使用习惯,自动调整灯光的亮度,达到合适的光照效果。
2. 夜间模式在晚上或睡觉时,自动将灯光调暗或关闭,让家居环境更加舒适。
3. 人体感应在进入房间时自动开启灯光,离开时自动关闭灯光。
4. 多组件传感器集成利用多组件传感器集成,将空间中的温度、光照、湿度等数据进行监测和调整,以实现住房空间的环境自动化优化。
5. 声控模式采用语音识别技术,通过语音控制开关、调光等,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控制方式。
四、应用效果本系统应用效果良好,在家庭空间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实现了空前的进步。
通过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智能调光、自动开关、语音控制等功能。
同时,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控制的功能,通过APP便可轻松掌控家庭空间的照明控制。
《2024年基于GD32智能人体感应灯的控制设计》范文

《基于GD32智能人体感应灯的控制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智能照明系统在家庭和公共场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基于GD32微控制器的智能人体感应灯以其高效、节能、便捷的特点,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流产品。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GD32智能人体感应灯的控制设计,包括其设计原理、硬件构成、软件实现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
二、设计原理基于GD32的智能人体感应灯主要依靠人体红外感应技术实现自动控制。
该技术通过感应人体散发的红外线来检测人的存在与否,从而实现灯具的自动开关。
当人进入感应范围时,红外感应器会检测到信号,然后通过微控制器(MCU)进行信号处理,进而控制灯具的开关状态。
此外,该系统还可以根据环境光线的变化,自动调节灯具的亮度,以达到节能和舒适的效果。
三、硬件构成1. 微控制器(MCU):本系统采用GD32系列微控制器,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的特点,可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和实时控制。
2. 红外感应器:用于检测人体存在与否,并将感应信号传输给微控制器。
3. 驱动电路:负责将微控制器的控制信号转换为驱动灯具的电源信号。
4. 灯具: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灯具,如LED灯、白炽灯等。
5. 其他辅助电路:包括电源电路、通信接口电路等,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与其他设备的通信。
四、软件实现软件设计是实现智能人体感应灯功能的关键。
本系统采用C 语言进行编程,以实现以下功能:1. 初始化:对微控制器、红外感应器等硬件进行初始化设置。
2. 信号处理:当红外感应器检测到人体信号时,微控制器对信号进行处理,判断是否为有效信号。
3. 灯具控制:根据信号处理结果,微控制器控制驱动电路,实现灯具的自动开关和亮度调节。
4. 环境光检测:通过光敏传感器检测环境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灯具亮度。
5. 通信接口:实现与其他设备的通信功能,如与手机APP进行联动控制等。
五、实际应用基于GD32智能人体感应灯的控制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人体自动感应灯课程设计

人体自动感应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人体自动感应灯的工作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和生物知识,如人体红外辐射、传感器转换等。
2. 学生能描述人体自动感应灯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其在节能减排和智能控制方面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简单的人体自动感应灯电路。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测试并优化人体自动感应灯的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沟通与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3. 学生通过学习人体自动感应灯,提高环保意识,关注节能减排,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注重实践与创新。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生物知识基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好奇心,善于合作与分享。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知识准备:- 介绍人体红外辐射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 概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自动感应灯中的应用。
- 引导学生复习电路基础知识,如电路的组成、电流、电压等。
2. 实践操作:- 设计并展示人体自动感应灯的电路图。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搭建人体自动感应灯电路。
- 指导学生测试并优化电路,观察人体自动感应灯的工作效果。
3. 应用拓展:- 分析人体自动感应灯在公共场所、家庭等不同场景的应用。
- 探讨人体自动感应灯在节能减排、智能控制等方面的优势。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知识准备,介绍相关概念和原理,明确学习目标。
第二课时:实践操作,设计电路图,分组实验,搭建人体自动感应灯电路。
第三课时:实践操作,测试并优化电路,观察人体自动感应灯的工作效果。
基于GD32智能人体感应灯的控制设计

基于GD32智能人体感应灯的控制设计智能家居的发展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其中智能灯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基于GD32智能人体感应灯的控制设计,将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舒适和节能的居家体验。
一、控制设计背景在传统家居中,人们需要手动控制灯光的开关,这种方式既繁琐又浪费能源。
而基于GD32智能人体感应灯的控制设计,可以通过感应用户的活动自动开关灯光,省去了手动操作的过程,实现智能化的家居管理。
二、硬件设备选型为了实现基于GD32智能人体感应灯的控制设计,我们需要选取合适的硬件设备。
首先,我们选择GD32系列的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其具有高性能和低功耗的特点,非常适合此类智能设备的应用。
其次,我们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人体感应模块来感知用户的活动。
最后,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灯具进行配套。
三、控制设计原理基于GD32智能人体感应灯的控制设计原理如下:1. 人体感应模块通过红外传感器感知用户的活动,一旦检测到用户进入感应范围,将发出感应信号。
2. 主控芯片接收到感应信号后,通过程序判断用户是进入还是离开,并控制灯光的开关。
3. 当用户进入感应范围时,主控芯片将发出控制信号,打开灯光,使用户能够更加便捷地使用环境。
4. 当用户离开感应范围时,主控芯片将发出另一个控制信号,关闭灯光,以节省能源。
四、电路连接和程序设计为了实现基于GD32智能人体感应灯的控制设计,我们需要进行电路连接和程序设计。
具体步骤如下:1. 将人体感应模块与GD32主控芯片进行连接,确保信号的传输正常。
2. 编写相应的程序代码,实现人体感应信号的接收和控制信号的发出。
3. 设计合适的电路板,将GD32主控芯片、人体感应模块和灯具进行连接,并将电路板进行固定。
五、控制功能实现在基于GD32智能人体感应灯的控制设计中,我们可以实现以下功能:1. 灵敏度调节:通过调节感应模块的参数,控制灵敏度,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需求。
2. 延时设置: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设置灯光的亮度和延时关闭的时间,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
“人体感应灯”教学设计(18组)

“人体感应灯”教学设计(18组)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敏电阻和热释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掌握输入输出管脚的设定与连接;3.理解电路的基本结构;4.学会使用Mixly进行代码的编写。
过程与方法:1.通过代码的编写与电路的搭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培养协作能力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学生合作的意识,产生代码编写与操作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光敏电阻与热释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2.Mixly中相关代码的编写。
难点:光敏电阻、热释电传感器与灯泡在短路中的关系三、教学环境和资源:实验室(多媒体与装有Mixly软件的电脑) Arduino Uno套件四、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的起点水平:本课程内容面向九年级学生。
九年级学生通过先前的学习已经对Mixly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他们已经学习了物理有关电路的知识,能够完成一些简单的电路的连接。
学生的一般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处于不断提高的阶段,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锻炼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贴合生活的项目实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提高创新创造能力。
五、教学策略:教法:讲授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学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张华的爷爷视力不好,半夜起床的时候经常找不到灯的开关。
为此,张华想找到一种方便的开灯的方法。
你能运用Mixly的相关知识,提出一个解决方法吗?”2. 讲授新课:•教师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简单介绍光敏电阻和热释电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讲解模拟输入输出、数字输入输出的概念及使用方法;3. 合作探究:•探究电路的连接方法;•讨论Mixly中相应的模块代码编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最终完成实验。
4. 总结交流:•各小组进行作品展示,并说明电路连接方式和代码的编写思路;•教师总结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教师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
基于改进型HC-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的智能灯系统设计64

基于改进型HC-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的智能灯系统设计摘要:世界性的能源危机使得节能变得愈加重要。
为了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需要设计出可附加在普通荧光灯上的控制系统,通过感应人体位置以及光线亮暗来智能调节荧光灯的亮灭。
本文在传统的HC-SR50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上进行了外部改进,实现了全方位的人体检测,不仅可对人体动作进行感知,还可感知静止不动的人体。
充分体现了人走灯灭的控制要求,实现了电能的充分利用。
关键词:HC-SR501;智能调节;人走灯灭;设计在科学技术逐渐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提高了对智能家居的认识。
而智能化实现的关键一环即传感器的精准检测与智能系统的精确控制。
于是,我们根据热释电感应模块的工作原理对其进行了外部改装,使其可以全方位感知人体,实现了传感器的精准检测。
我们采用微处理器将光敏元件、红外传感器采集到的光信号和感应信号通过算法处理来控制电源供电,实现荧光灯的智能开关和亮度调整,极大地减少了电能的损耗。
且采用了算法改进措施,避免了黑暗状态下突然开灯引起的眼睛不适、闪光等现象。
1人体红外感应模块HC-SR501的改进方案与设计1.1 HC-SR501的原理红外感应源通常采用热释电元件,这种元件在接收到人体红外辐射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失去电荷平衡,向外释放电荷,后续电路经检测处理后就能产生信号。
人体都有恒定的体温,所以会发出特定波长10um的红外线,该波长的红外线通过菲涅尔滤光片增强后聚集到红外感应源上,即输出感应信号。
所谓热释电效应,即当一些晶体受热时,在晶体两端将会产生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
这种由于热变化而产生的电极化现象称为热释电效应。
1.2模块优缺点优点:本身不发任何类型的辐射,器件功耗很小,隐蔽性好,价格低廉。
缺点:被动红外穿透力差,人体的红外辐射容易被遮挡,不易被探头接收。
环境温度和人体温度接近时,探测灵敏度下降。
1.3 HC-SR501的改进方案结合红外感应源的工作原理,我们利用其缺点对其进行改进,我们采用小型直流电机带动黑色遮挡物放置于红外感应源之前,通过PWM控制电机旋转速度,即调节遮挡物遮挡频率进而实现静止人体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sign for human body induction latury,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gradually improved, along with the ri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of the environment is gradually improving.Thedesign for human body induction lamp to turn the light on or off when humans come or go, which can prevent the waste of election.
1)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2)可观的节能效果。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使用了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进行智能调光。当室外光较强时,室内照度自动调暗,室外光较弱时,室内照度则自动调亮,使室内的照度始终保持在恒定值附近,从而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实现节能的目的。除此之外,智能照明的管理系统采用设置照明工作状态等方式,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节能;
热释电传感器利用的正是热释电效应,是一种温度敏感传感器。它由陶瓷氧化物或压电晶体元件组成,元件两个表面做成电极,当传感器监测范围内温度有ΔT的变化时,热释电效应会在两个电极上会产生电荷ΔQ,即在两电极之间产生一微弱电压ΔV。由于它的输出阻抗极高,所以传感器中有一个场效应管进行阻抗变换。热释电效应所产生的电荷ΔQ会跟空气中的离子所结合而消失,当环境温度稳定不变时,ΔT=0,传感器无输出。当人体进入检测区时,因人体温度与环境温度有差别,产生ΔT,则有信号输出;若人体进入检测区后不动,则温度没有变化,传感器也没有输出,所以这种传感器能检测人体或者动物的活动。传感器主要有外壳、滤光片、热释电元件PZT、场效应管FET等组成。其中,滤光片设置在窗口处,组成红外线通过的窗口。滤光片为6mm多层膜干涉滤光片,对太阳光和荧光灯光的短波长(约5mm以下)可很好滤除。热释电元件PZT将波长在8mm-12mm之间的红外信号的微弱变化转变为电信号,为了只对人体的红外辐射敏感,在它的辐射照面通常覆盖有特殊的菲涅耳滤光片,使环境的干扰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3)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维护费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将普通照明人为的开与关转换成了智能化管理,不仅使大楼的管理者能将其高素质的管理意识运用于照明控制系统中去,而且将大大减少大楼的运行维护费用,并带来较大的投资回报。
1.2
人的眼睛能看到的可见光按波长从长到短排列,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其中红光的波长范围为0.62~0.76μm;紫光的波长范围为0.38~0.46μm。比紫光光波长更短的光叫紫外线,比红光波长更长的光叫红外线。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能检测人或动物发射的红外线而输出电信号的传感器。
Key words:Human body sensing module;Photoresistor;Signal Processing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引
人体感应灯是一款利用红外线、热释电原理感应人体活动信息的新技术设计、研发而成的,专门用来检测和感应人体活动信息。当人或有温度的物体进入模块感应范围内时,感应模块就会输出一个高电平脉冲信号、或高电平延时信号,输出的感应脉冲或延时信号可以直接驱动LED灯指示灯、LED照明灯,本课题从实际出发,准备对红外线楼道自动照明系统进行探索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可以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四)能在分辨白天和夜晚,只要在夜晚的时候电路才动作,大大降低了电能的损耗。
第1章
随着光电子技术的发展,照明系统越来越趋于智能化,而从节能的角度看,智能照明系统能过达到“人来灯自亮,人走灯自灭”的功能,从而实现便捷、节能的效果。目前馆内一些公共场所的“长明灯”,不仅浪费电能,也降低了灯具的使用寿命.虽然声控开关可以解决这一现象,但在图书馆这种不能大声喧哗的场所,使用这种开关不合适.所以设计就提出了使用热释电控制自动节能灯来实现人来灯亮、人去灯灭,来减少不必要的耗电开支。
人体感应照明灯设计
摘要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伴随着环保事业的兴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的提高。节能减排成为了我们生产生活中必须要注意和重视的一个问题。人体感应照明灯设计通过对人体散发微量红外线的监控可以达到人至灯亮、人走灯灭的效果,避免灯具长时间工作对能源的浪费。
这样的好处在于,白天,由于光线照射,该灯始终处于关闭状态,一到晚上,在黑暗中,该灯只要收到一个人体红外信号,灯就自动点亮,而后人离开时,自动熄灭,可以达到节电的目的,其装置省去了能耗大、笨重、极易产生热量的电源变压器,具有结构简单、自耗电轻微、性能稳定、灵敏度高、通用性强的特点。
There is good atdaytime,duetothelight,thelightisalwaysturned off,onenight,in the dark,thelightsjustreceiveda human bodyinfraredsignallightautomaticlights,thenleft,automatically turns off, you can achievethe purpose of saving,thedeviceeliminates the need forenergy consumption,heavy,easy to produceheatpower transformer,has a simple structure,consumablemild, stable performance, high sensitivity,versatile features.
1.2.2
它是由一块薄玻璃片镀上多层滤光层薄膜而成的,滤光窗能有效地滤除7.0-14um波长以外的红外线。例如,SCA02-1对7.5-14um波长的红外线的穿透量为70%,在6.5um处时下降为65%,而在5.0um处时陡降为0.1%;P2288的响应波长为6-14um,中心波长为10um。
物体发射出的红外线辐射能,最强波长和温度的关系满足λm*T=2989(um.k)(其中λm为最大波长,T为绝对温度)。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6-37.5。C,即309-310.5K,其辐射的最强的红外线的波长为λm=2989/(309--310.5)=9.67--9.64um,中心波长为9.65um。因此,人体辐射的最强的红外线的波长正好落在滤光窗的响应波长(7-14um)的中心。所以,滤光窗能有效地让人体辐射的红外线通过,而最大限度地阻止阳光、灯光等可见光中的红外线的通过,以免引起干扰。
一般人体都有恒定的体温,一般在37度,所以会发出特定波长10UM左右的红外线,被动式红外探头就是靠探测人体发射的10UM左右的红外线而进行工作的。人体发射的10UM左右的红外线通过菲尼尔滤光片增强后聚集到红外感应源上。红外感应源通常采用热释电元件,这种元件在接收到人体红外辐射温度发生变化时就会失去电荷平衡,向外释放电荷,后续电路经检验处理后即可产生报警信号。人体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以下简称:传感器)由敏感单元、阻抗变换器和滤光窗等三大部分组成。热释电传感器是对温度变化敏感的传感器。它由陶瓷氧化物或压电晶体元件组成,在元件两个表面做成电极,在传感器监测范围内温度有ΔT的变化时,热释电效应会在两个电极上产生电荷ΔQ,即在两电极之间产生一微弱的电压ΔV。由于它的输出阻抗极高,在传感器中有一个场效应管进行阻抗变换。热释电效应所产生的电荷ΔQ会被空气中的离子所结合而消失,即当环境温度稳定不变时,ΔT=0,则传感器无输出。当人体进入检测区,因人体温度与环境温度有差别,产生ΔT,则有ΔT输出;若人体进入检测区后不动,则温度没有变化,传感器也没有输出了。所以这种传感器检测人体或者动物的活动传感。
1.2.1
当一些晶体受热时,在晶体两端将会产生数量相等而符号相反的电荷,这种由于热变化产生的电极化现象,被称为热释电效应。通常,晶体自发极化所产生的束缚电荷被来自空气中附着在晶体表面的自由电子所中和,其自发极化电矩不能表现出来。当温度变化时,晶体结构中的正负电荷重心相对移位,自发极化发生变化,晶体表面就会产生电荷耗尽,电荷耗尽的状况正比于极化程度,图1-2表示了热释电效应形成的原理。能产生热释电效应的晶体称之为热释电体或热释电元件,其常用的材料有单晶(LiTaO3等)、压电陶瓷(PZT等)及高分子薄膜(PVFZ等)
(一)在生活智能化的现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更舒适和便利的环境;
(二)在电力日益紧张的现在节能已经放在人们生活的首位,本设计从实际出发,当行人从楼道经过,自动点亮照明灯并延时一段时间后自动关闭,大大解决了,照明灯平时浪费电的问题;
(三)现在建筑中的照明不仅要求能为人民的工作,学习,能为生活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
从设计的要求来分析该设计须包含如下结构:热释电红外传感探头电路、发光电路、单片机、复位电路及相关的控制管理软件。它们之间的构成框图如图1-1总体设计框图所示:
图11总体设计框图
处理器采用51系列单片机AT89C51。整个系统是在系统软件控制下工作的。设置在监测点上的红外探头将人体辐射的红外光谱变换成电信号,经放大电路、比较电路送至门限开关,打开门限阀门送出TTL电平至AT89C51单片机。在单片机内,经软件查询、识别判决等环节实时发出控制信号。驱动电路将控制信号放大并驱动发光设备完成相应动作。当发光延迟2min后自动解除,也可人工手动解除发光信号。
综上所述,传感器只对移动或运动的人体和体温近似人体的物体起作用。
1.3
本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部分,电路结构划分为: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单片机控制电路、发光器控制电路及相关的控制管理软件。用户终端完成信息采集、处理、数据传送、功能设定等功能。
当有人进入红外探测区域时,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将探测到动作,设置在监测点上的红外探头将人体辐射的红外光谱变换成微弱的电信号,经放大电路、比较电路送至门限开关,打开门限阀门送出TTL电平至AT89C51单片机,经单片机处理运算后驱动执行发光器控电路使发光器发光,满足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