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文化产业园区
文艺小镇

艺术区意在引申出的一种全新文化概念,以及LOFT这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创造出适应威海的全新艺术生活方式。
目标成为威海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艺术家文化机构进驻后,可以成规模地租用,进而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聚合,形成具有国际化色彩的“SOHO式艺术聚落” 和“LOFT生活方式”。
将当代艺术、建筑空间、文化产业与历史文脉及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机结合,并且突出休闲海洋艺术特色,逐渐演化为一个文化概念,对各类专业人士及普通大众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并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影响大众。
吸引大批入驻者,包括设计、出版、展示、演出、艺术家工作室等文化行业,也包括精品家居、时装、酒吧、餐饮、蛋糕等服务性行业。
将原有的区域进行重新定义、设计和改造,带来对于建筑和生活方式的创造性的理解。
这些空置区域经他们改造后本身成为新的建筑作品,在历史文脉与发展范式之间,实用与审美之间与厂区的旧有建筑展开了生动的对话,用精致的造型,展现人生心路历程的情感名称,体现美味、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丰富其文化内涵。
而这批入驻者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经济改革的产物,他们展示了个人理念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新的关系—在乌托邦与现实,记忆与未来之间。
形成的文化将是地方资源的国际化,是个人理想的社会化。
新的艺术街区意味着先锋意识与传统情调共存,实验色彩与社会责任并重,精神追求与经济筹划双赢,精英与大众的互动。
普及到都市发展、生产和消费模式等广泛的层面艺术区将会对人们的心灵、情操、艺术感、知识、创造力等所产生作用,艺术区,对威海而言,决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一个区域,而是意义重大、功效独特的一个地区进而成为威海市形象的一张名片。
微而言之,它也是当代艺术家尤其是先锋、实验、前卫艺术家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舞台,是那些对文化艺术有兴趣、文化层次较高者放松自我、拓展视野、激活思想、启发灵感的场所,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于国、于民、于社会均有利而无害。
海阳、文登、威海工业新区、潍坊滨海新区简介

海阳市打造蓝色经济先行区简介:海阳市居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城市之间的中心地域,辖11镇3区3个街道办事处,732个行政村,人口69万,面积1886.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30公里。
是“地雷战”的故乡;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环保模范城、中国和谐之城、国家节水型城市、山东省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是胶东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江北最大的毛衫加工基地、中国毛衫名城、2012年亚沙会举办城市、胶东节点城市。
关键词:1、四区定位:临海临港高端产业先行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旅游休闲度假区。
2、“一带三区五大板块”发展布局:“一带”,就是南部沿海经济带,建成技术、知识、人才、商贸、服务密集的高端产业聚集带。
“三区”,一是依托海阳核电站,以全省首个核电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为平台,打造成为核电综合服务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
二是依托亚沙会独有资源,加快推进亚沙城建设,擦亮“沙滩运动休闲之城”的城市品牌。
三是依托海即跨海大桥,加快推进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开发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效生态旅游区和海洋科技新城。
“五大板块”,就是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思路,集中突破核电装备制造、涉海临港、旅游度假、中央商务、海洋文化科技五大产业板块,为突破发展蓝色经济提供有力支撑。
3、“一核、一岛、两区、两组团”的丁字湾开发空间布局结构。
力争到2015年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建设成为省级蓝色经济特色产业园区。
“一核”:是在虎脚山北侧区域,依托鲁口湾,规划布置形成管理中心、商务办公设施、商务旅游接待设施、商务旅游休闲设施,形成以商务旅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商务核心区(RBD),作为规划区域内科技、文化、旅游聚集区的核心。
“一岛”:指位于湾口的欢乐岛,规划建设一组高档旅游设施。
岛上配套发展休闲旅游、海洋运动等产业,打造大型海洋主题公园、游艇码头、形成既有浓厚文化色彩,又有生态、动感现代气息的海岛。
威海市新增5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威海市新增5家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007-3-29 0:00:00近日,经国家旅游局批准,威海市又有5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其中工业旅游示范点2家:威海清华紫光科技园、山东云龙绣品有限公司;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威海城子村老虎山生态园旅游区、乳山大陶家渔家乐、威海沟北村鸣翠山庄。
至此,威海市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总数达到10家,我市工农业旅游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威海清华紫光科技园是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药品、生物制品及保健品的科研开发与销售,该公司推出厂区参观、生产线参观、多功能展厅参观等六处工业旅游观光项目;山东云龙绣品有限公司是全国轻工业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和我国最大的出口工艺家纺产品生产基地,素有“中国鲁绣之乡”的美誉,目前,形成了以参观产品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旅游园区;威海城子村老虎山生态园依山傍海,景色宜人,是目前威海市体验农家旅游休闲、生态养生的理想之地,并开办了我市首家生态餐厅;大陶家渔家乐大力发展以“渔家乐”为主的民俗旅游业,在那里可以体验赶海、冲浪,拔蟹子笼、垂钓、划船……等各种乐趣;鸣翠山庄以“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赏雪”、“住农屋、吃农饭、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着力打造集观光、浏览、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休闲圣地。
加快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是威海市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途径之一。
近几年,市旅游局在发展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一是积极引导,鼓励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开发工农业旅游项目,并动员有条件的单位积极参与创建全国和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二是帮助企业做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规划、策划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我们的人才、网络优势,积极帮助企业引进高水平的项目策划、规划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旅游示范点项目的规划建设,保证出精品、有特色;三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组织有参与积极性的企业到外地考察学习,吸收先进经验与理念,招徕客源,并邀请国内、省内各大旅行社实地考察。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的意见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9.28•【字号】威政发〔2016〕24号•【施行日期】2016.09.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的意见威政发〔2016〕24号各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为进一步促进创新型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国土资源部等6部委《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5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鲁政办发〔2013〕36号)等文件精神,现就加强创新型产业用地管理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创新型产业范围及土地用途分类本意见所称创新型产业,是指文化创意、信息软件、物联网、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以产品研发、核心技术产品生产试验为主的产业,其土地用途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标准实施分类。
其中,用于各类教育以及独立的科研、勘测、设计、技术推广、科普等用途的土地,按科教用途落实用地,出让价格可参照所在区域同级工业用地价格标准确定。
创新型产业用地要严格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确需改变用途,环翠区、国家级开发区范围内的,按程序报市政府批准;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范围内的,由所在区市政府批准。
二、切实提高创新型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严控用地标准,除规划控制区域内有特殊标准和要求外,创新型产业用地属于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不低于1.0;属于科教用地的,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2.0。
投资强度不低于360万元/亩。
创新型产业用地布局应以园区集中模式为主,着力推进创新型产业在现有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
在城市建成区内,可利用工业或科教用地发展创新型产业。
鼓励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供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研发、设计、经营多功能复合利用。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情况简介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情况简介2010年10月18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19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辖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67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总人口16.7万,其中户籍人口12.4万。
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威海出口加工区,面积1.34平方公里,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
建区18年来,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设创新开放富裕和谐的现代化经区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了船舶及零部件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轻纺服装、食品医药、电力能源、新材料八大工业支柱产业和现代商贸中心、城郊休闲度假旅游中心、物流集散中心、韩国人来威创业消费居住文化中心、现代商务运营中心服务业“五大中心”,全区城乡协调、一二三产业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成为威海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胶东半岛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59亿元、人均13万元,工业总产值3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8亿元,进出口总额26.4亿美元,财政总收入20.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1支配收入201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74元,经济质量效益全市领先。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紧盯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动向,把握经济发展科学规律,把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与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结合起来,把引进外资与发展内资结合起来,把振兴工业与繁荣服务业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坚实步伐。
今年 1至9月份,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0.6亿元,同比增长15%;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242.8亿元,增长19.7 %;固定资产投资94.2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3亿元,增长20%;进出口总额25.3亿美元,增长35.9%;财政总收入26亿元,增长74.3%;地方财政收入17.4亿元,增长140.9%;一般预算收入8.2亿元,增长14.2%;税收收入、工商税收收入、四税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4.75%、82.23%和58.18%;社会用电量9.3亿千瓦时,增长25.8%,其中工业用电量6.8亿千瓦时,增长26.1%。
威海港规划

威海港规划威海市位于山东省中南部,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是我国滨海旅游城市,威海港又名山东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所辖的威海国际机场。
目前,世界上除中国外拥有直航直飞欧洲航线的航空母舰俄罗斯联邦航空公司以外,世界上同时经营直飞美国、英国、法国等七个国家和地区航线的航司。
截至2015年末,威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5.8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7万标箱;其中集装箱内支线达到1540标箱。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山东省在港口建设、发展方面的大力支持,威海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威海港作为沿海重要的经济城市港口之一;作为全国沿海开放城市威海市政府实施东拓西进战略后开工建设的港口项目,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十二五”期间,威海市将进一步加强港口规划体系建设;争取上级政策支持;持续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港口服务水平和效益;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提升发展环境和保障能力。
一、规划思路威海港以国际贸易为主,兼有民用运输和液体运输,是胶东半岛地区重要航空枢纽和沿海重要港口之一。
规划以“水铁联运+水运”为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大型船舶码头设施,提升港口综合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
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完善港口功能,加快推进港区的综合开发和升级规划力度,不断提高各港区的服务水平,增强威海市及周边地区对全国乃至世界的辐射能力,努力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综合性对外交通枢纽之一。
在规划思路上,规划确定了以国际航运中心为龙头的“东拓西进”战略,明确了在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要求下,未来5年威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为基础,以保障区域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以完善的航道网为保障,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新思路、新目标。
以“五个转变”为基本原则大力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进程。
加快港口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步伐。
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综合竞争力。
威海旅游和文化产业

威海旅游和文化产业一、威海市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一)旅游产业旅游业被列为威海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建设旅游度假基地作为建设“三大基地”之一,建设旅游项目作为打造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内容。
2013年,我市旅游总体满意度指数名列全省17地市之首,旅游业发展交上了一份优异答卷。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996.7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38.85亿元。
成功入选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生态城市。
(二)文化产业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发展影视服务业、新闻出版业、软件动漫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文化娱乐业、工艺美术业、休闲体育业、会展业和对外文化交流业十大行业。
目前,拥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4480家,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处--刘公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处--山东华夏城,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处--威海梦海演艺公司、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0处。
重点企业有威海市梦海演艺公司,威海刘公岛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威海市光远影视动画有限公司,威海影城有限公司等。
二、威海市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一)旅游产业1、独特资源优势。
具备“海、岛、泉、山、城”等资源。
全市海岸线长达1000公里,占山东省三分之一,全国十八分之一。
大小岛屿100多个,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诞生地的刘公岛,“海鸥王国”海驴岛,“北方小桂林”小青岛以及南黄岛、鸡鸣岛等。
温泉资源丰富,胶东半岛14处温泉威海有9处,日出水量达5000M3/D,多项医疗指标位居全国温泉之首。
山海拔不高,有“东方好望角”成山头,“海上仙山之祖”昆嵛山,“东方圣母”大乳山,“一寺连三国”佛教圣地赤山法华院。
生态化海滨花园城市,公园环绕整个市区,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构成城市风貌。
2、区域比较优势。
威海和青岛、烟台等地市一块被纳入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规划范围内,旅游业被定位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规划》确定发展目标:以海洋生态旅游开发、城市旅游开发和度假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动旅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和集群化发展,在“好客山东”总体形象品牌的指引下,塑造“蓝色度假”的区域子品牌,建设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海滨度假旅游连绵带和国际海滨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威海华夏城文化谷简介

威海华夏城文化谷简介威海华夏城文化谷是位于山东威海市环翠区的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该园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集艺术表演、文化创意产业孵化、文化展览、文化传媒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成为威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华夏城文化谷占地面积约500亩,园区内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园区内设有艺术表演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文化展览馆等多个场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艺术表演中心是华夏城文化谷的核心场所之一。
该中心配备了先进的音响设备和舞台设施,能够举办各类演出活动。
这里经常举办音乐会、舞蹈表演、戏剧演出等,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观众前来参与。
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是华夏城文化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基地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办公场所和创业支持服务。
在这里,年轻的创业者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资源支持,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文化展览馆是华夏城文化谷的文化交流与展示平台。
这里举办了许多主题展览,展示了各种艺术作品、文化遗产和创意设计。
通过展览,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动态。
除了以上场所,华夏城文化谷还设有文化传媒中心、文化创意产业展示中心等。
这些场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华夏城文化谷不仅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是威海市的文化地标。
园区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每年,这里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和欣赏。
华夏城文化谷的建设为威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园区内的企业和创业者通过创新和合作,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这里成为了各类文化创意企业的集聚地,为威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威海华夏城文化谷作为一个集艺术表演、文化创意产业孵化、文化展览、文化传媒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威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支持。
园区内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成为威海市的文化地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位:首尔Mapo-gu城的新千禧城内,距离首 尔国际机场30分钟车程。 简介:2002年5月动工,2010年完工,总建面 56万㎡,预计将创造27万个工作机会, 每年120亿的收入。 目标:世界数字媒体内容制作基地;世界第一 个数字媒体技术研发中心;世界各高校 间的合作;媒体研究和业务中心。 功能:包含IT商务、研发、商业、居住、酒店 会展等多种功能空间。 主要产业:媒体娱乐广播、游戏、电影、动画 制作、音乐和远程教育。 数字媒体城的主要设施:教育研发中心、创业 办公区、剧院、科技艺术博物馆、科技 娱乐中心、公共绿地、音乐咖啡馆、活 力动感街道
报业集团新建办公大楼:建筑面积约2.5-3万平方米。
(群文广场:室外活动广场,面积可根据场地情况和规划方案研究确定)
四、规划设计要点
(五)建筑规模:
3、非文化类商业及其他配套建筑面积要求:
预计园区运作成熟后将提供约2万个就业岗位,每年吸引近200万人次,规划应充分考虑园区 就业人员的日常生活需求与园区吸引人群的休憩娱乐需求。
二、上位规划简介
威海市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2011修编版)
文化设施:“ 一廊、二轴、三主、四副、 三区、多点以及均衡分布”的文化服务网络。 群文广场中心:以群众基础化娱乐为 主要功能的文化中心,将建设包括威海市 图书馆、方志馆、群艺馆、群文广场、书 城、传媒基地以及动漫产业城等文化设施, 今后将成为威海市民群众文化活动的基地。
131
127 139
131
139
100% 80% 60% 40% 20% 0%
7
2001
32
33
34
28
24
29
29
34
37
37
39
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59
59
60
65
69
65
65
61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增长趋势
58
率计算)。
四、规划设计要点
(五)建筑规模:
2、公益性文化设施新建建筑面积要求: 图书馆:威海市中心图书馆,藏书量90万册以上,建筑面积不超过3万平方米 (含方志馆5000平方米); 群艺馆: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含500座音乐厅); 广电演播大厅 :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 (含1200~1600平方米演播厅1个, 200~600平方米不等的演播厅6个);
58
56
6
2002
7
2003
7
2004
7
2005
6
2006
0
6
2007
5
2008
5
2009
5
2010
2000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增长趋势
2009
2010
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市区三产比值
一 二 三 四
城市概况 上位规划简介
目 录
规划范围及现状概况
规划设计要点
围绕“外延拓展,内涵提升”的增长方式, 十一五期间,威海市经济快速稳定发展。
市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51.42亿元增长到 2010年的492.33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三 产比例由6.9:64.5:28.6发展为4.88:55.91: 39.20。( 2011年威海市统计手册)
500 400 300 200 100 0
文化设施用地(A2)
中小学用地(A33)
文物古迹用地(A7) 消防用地(U31) 二类居住用地(R2)
商务用地(B2)
公园绿地(G1)
一 二 三 四
城市概况 上位规划简介
目 录
规划范围及现状概况
规划设计要点
三、规划范围及现状概况
设计范围:
规划用地南至昆明路, 东南至崇文路,北起文化路, 东至古寨东路,西接古寨西 路。 研究范围总面积38.40 公顷,其中规划用地面积 30.09公顷。
其中 居住建筑 工业建筑 博物馆 图书馆 日报社 威海广播电视台 办公楼 平房 消防建筑 77154㎡ 1403㎡ 4538㎡ 5249㎡ 23180㎡ 25928㎡ 8981㎡ 156
三、规划范围及现状概况
现状权属分析:
规划地块有博物馆、图书馆、日 报社、威海广播电视台、消防等单位 和神道口、阮家寺等集体土地。 现状权属统计表
高程分析
坡度分析
坡向分析
可建设用地分析
古 寨 西 路
古 寨 西 路 东 侧
三、规划范围及现状概况
现状用地分析:
现状主要为农林、文化设施用 地和居住用地,还有少量办公用地、 文物古迹用地、消防用地和工业用 地。
现状用地统计表
三、规划范围及现状概况
现状建筑分析:
规划地块内北侧沿文化路以公共 建筑为主,沿崇文路以居住建筑为主, 南部为消防特勤中队及其家属楼。 总建筑面积约16万m2。
利”。
四、规划设计要点 (三)项目建议:
应涵盖图书、方志、出版、报纸、影视、平面、动漫、广告、文化创意、文化互 动和交流等多项内容,并适当建设为文化产业配套服务的商业设施以及为市民提供文 化休闲、文化体验、消费和健身娱乐活动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 充满活力的特色街区。
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领地 珍视遗址保护与体验的-------文化现场 大众文化传播与参与的-------文化乐园 鼓励文化创新与互动的-------文化基地 文化产业孵化和成长的-------文化引擎
四、规划设计要点
(五)建筑规模:
1、各类建筑面积所占总建筑面积比例
(文化产业区范围内): 文化事业建筑:约占总建筑面积的25%, 包含图书馆、方志馆、群艺馆、广播电视台; 文化产业建筑:约占总建筑面积的 55%~60%,如动漫基地、创意大厦等; 非文化类商业及其他配套建筑:约占总 建筑面积的15%~20%,如餐饮、超市、酒店 等; 地下商业建筑规模可根据场地情况和地 下建筑形式灵活设置(其面积不如计入容积
《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
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成本 中国城市环境竞争力 中国城市环境舒适度 中国城市就业全球排名 中国城市经济国际化程度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排名 中国城市资源优势度 中国城市企业管理经济效益 威海、沈阳、西安、泉州、潍坊、扬州、厦门、台州、嘉兴、南通 苏州、威海、香港、杭州、东莞、厦门、扬州、无锡、大连、绍兴 香港、大连、威海、苏州、中山、嘉兴、烟台、杭州、柳州、南宁 泉州、深圳、惠州、威海、北京、东莞、珠海、温州、潍坊、广州 香港、苏州、珠海、青岛、深圳、威海、厦门、东莞、大连、上海 包头、呼和浩特、烟台、东莞、中山、惠州、潍坊、芜湖、威海、合肥 南通、潍坊、呼和浩特、扬州、嘉兴、徐州、长春、绍兴、威海、烟台 南昌、成都、佛山、香港、中山、烟台、徐州、扬州、威海、潍坊
二、上位规划简介
威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2006—2020)
文化路: 主干路,道路红线60米; 古寨西路:主干路,道路红线40米; 古寨东路:主干路,道路红线35米; 昆明路: 崇文路: 主干路,道路红线40米; 次干路,道路红线30米;
规划道路:次干路,道路红线30米;
二、上位规划简介
威海市威海市政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体验中心 IT艺术公园 媒体广场 展示中心
IT商务
商业
居住
研发
酒店会展
四、规划设计要点 (六)总体形象要求:
该区域建筑色彩与空间形象应具 有鲜明的标识性,反映时代精神、地 方特色,弘扬城市整体美,充分展示 精品城市形象和风貌。
四、规划设计要点 (七)空间布局:
充分利用地形,研究该地块的 空间特色和景观特征,形成序列分 明的空间效果,并处理好南部山体 与城市空间的视线通廊。注重城市 公共空间的连续性、开敞性,保证 公园的视觉透绿性,形成收放有致 的街道格局。
四、规划设计要点 (四)指标要求
6、建筑后退道路红线:
文化路道路红线60米,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30米;
古寨西路道路红线40米,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20米; 崇文路道路红线30米,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5米; 规划道路道路红线30米,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15米。 7、停车位指标: 图书馆群艺馆按0.7个/100平米建筑面积; 文化产业按0.8个/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文化娱乐按1.0个/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商业按0.5个/100平方米建筑面积。 8、其他标准按照《威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
《威海市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规划》 项目概况及设计要求
一 二 三 四
城市概况 上位规划简介
目 录
规划范围及现状概况
规划设计要点
一、城市概况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 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 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 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 辖荣成、文登、 乳山3市和环翠区, 并设有国家级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 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总人口为280.5万,市区户籍人 口71.3万,常住人口90.8万。 (“六普”)
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 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 第一个“省级园林城市群” 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 两度荣获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
一、城市概况
600
492.33 433.29 386.21 342.29 291.39 251.42 217.86 187.06 126.82 161.8 141.39
规划用地范围
体育场 古寨西路 威海体校 威海一中
环翠国际中学
崇文路
研究范围
高新花园 会计学校 昆明路 文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