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再结晶-1

合集下载

AZ31镁合金静态再结晶过程及机理的研究

AZ31镁合金静态再结晶过程及机理的研究

AZ31镁合金静态再结晶过程及机理的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学位)学生姓名:陈建指导教师:刘天模教授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门类:工学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O一二年十月Study on Static Recrystallization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AZ31 Magnesium Alloy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Master’s Degree of EngineeringByJian ChenSupervised by Prof. Tianmo LiuSpecialty: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ollege of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October 2012摘要镁合金因其优越的物理性能如密度小,比强度高等,在工业上尤其是汽车和航天航空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是由于其密排六方晶体结构室温下滑移系较少且不容易开动,导致了了它的延展性和冷加工性能比较差而限制了它的应用。

因此为了得到复杂的镁合金零件,我们通常使用铸造的方法,但是铸件存在夹杂、成分偏析等难以克服的缺点。

而焊接方法通过将简单的部件组装成复杂件因而丰富了镁合金的应用,但是如何提高焊接件的可靠性又是一个难题。

在镁合金产品加工成型过程中,再结晶过程能既能软化金属、提高其组织均匀性又能控制金属晶粒尺寸因而有重要作用。

而本文对再结晶的研究分为理论和应用两个部分。

论文首先研究了孪晶界对镁合金静态再结晶过程的影响,我们将铸态AZ31镁合金进行4%、8%和12%的压缩和锻造后,再在200和300℃下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退火保温实验,然后通过金相、XRD和EBSD等实验手段比较了不同变形方式和变形量对孪生的影响以及不同退火保温条件下再结晶现象的差异,最后着重研究了不同的孪晶界对镁合金静态再结晶影响并探讨了其形核与长大的机制。

2、钢的奥氏体形变与再结晶

2、钢的奥氏体形变与再结晶

c0.83p p 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上应力峰值p所对应的应变量 p的大小与钢的奥氏体成分和变形条件(温度、速度)有关。
ε Aσ exp( Q/RT)
n

Z exp(Q / RT ) A
A:常数 R:气体常数 Q:变形活化能 T形速率因子,可表示
控制轧制方式示意图
(a) 奥氏体再结晶区控轧;(b) 奥氏体未再结晶区控轧;(c) (+)两相区控轧
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动态软化不能完全抵消加工硬化。随着变形量的 增加,位错密度继续增加,内部储存能也继续增加。当变形量达 到一定程度时,将使奥氏体发生另一种转变—动态再结晶。 动态再结晶的发生与发展使更多的位错消失,材料的变形应 力很快下降。由再结晶形成的新晶粒又发生了变形,产生了加工 硬化,加上新晶粒得到了细化,金属材料的变形应力仍然高于原 始状态的变形应力。 发生动态再结晶所必需的最低变形量称为动态再结晶的临界变 形量,以c表示,临界变形量的大小表征了奥氏体发生动态再结 晶的难易程度,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工艺参数找出影响临界变形量 的各种因素,因此研究临界变形量是研究奥氏体动态再结晶的一 种好方法。
• 热加工中的软化过程分为:
(1)动态回复; (2)动态再结晶; (3)亚动态再结晶; (4)静态再结晶; (5)静态回复。 • 动态:在外力作用下,处于变形过程中发生的。 • 静态:在热变形停止或中断时,借助热变形的余热,在无 载荷的作用下发生的。
2.1 热变形过程中钢的奥氏体再结晶行为
热塑性加工变形过程是加工硬化和回复、再结晶软化过程 的矛盾统一 ,加工硬化和高温动态软化过程同时进行,根据这 两个过程的平衡状况来决定材料的变形应力。
48
64
– 静态回复
– 静态再结晶 – 亚动态再结晶

工业生产中细化晶粒的方法

工业生产中细化晶粒的方法

工业生产中细化晶粒的方法
1.静态再结晶法:通过热处理使晶体重新排列,达到细化晶粒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种金属和合金。

2. 动态再结晶法:在金属加工过程中,利用变形热处理和加工热处理使晶界发生再结晶,从而细化晶粒。

3. 热机械处理法:通过机械加工和热处理相结合,使原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和再结晶,细化晶粒。

4. 晶界工程法:通过控制金属内部晶界的结构和组成,改善其性能,从而细化晶粒。

5. 热处理法:利用热处理时的相变和再结晶作用,调整材料的组织结构,从而细化晶粒。

6. 化学方法:通过改变材料的成分或添加特定的元素,控制晶体生长过程,从而细化晶粒。

这些方法在不同的工业生产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塑料材料等。

细化晶粒可以改善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能,增强其强度和韧性,提高其稳定性和耐磨性,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 1 -。

再结晶与位错密度关系

再结晶与位错密度关系

再结晶与位错密度关系再结晶是一种材料加工技术,通过热处理将已经变形的晶粒重新排列,消除原有的位错密度,使材料恢复到近似初生状态的一种方法。

位错密度是指在晶体中存在的位错的数量和分布密度。

位错是晶体中的线状缺陷,其存在对材料的塑性变形和机械性能有重要影响。

当材料被加工后,大量的位错会在晶体中形成,位错互相相互作用产生弹性和塑性变形。

这些位错在经过热处理过程中,会因为材料或晶体的重结晶而消失。

再结晶是通过加热晶体到一定的温度,然后保温一段时间,使原来的位错消失,晶体再排列形成新的晶粒的过程。

再结晶分为动态再结晶和静态再结晶。

动态再结晶是在材料的变形过程中发生的,通常发生在高温下快速变形。

静态再结晶是在变形后的材料中在较低温度时发生的,通常发生在缓慢变形或保温过程中。

再结晶的过程主要包括晶粒长大和位错迁移两个阶段。

在晶粒长大阶段,原来的高位错密度晶粒会逐渐长大,消失原有的位错,一部分位错聚集在晶界附近形成特殊晶界位错。

在位错迁移阶段,原来晶界附近的位错逐渐沿晶界迁移,导致原有的位错消失,最终形成面积更大的晶粒。

再结晶的过程对位错密度有明显的影响。

经过再结晶处理后,材料的位错密度会大幅度降低。

这是因为在晶粒长大和位错迁移的过程中,原有的位错会被消除,晶粒重新排列。

新形成的晶粒相对较大,位错会逐渐从晶界向晶内迁移,导致位错的数量和分布密度大大降低。

位错密度的降低对材料的机械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位错是晶体中的重要缺陷,会阻碍晶体中原子的位移,导致材料的塑性变形受到限制。

位错密度的降低可以增加晶体的连续性,提高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

此外,位错密度的降低还可以减小材料的内部应力,提高材料的抗蠕变能力和疲劳寿命。

在再结晶处理过程中,位错密度的降低还与处理温度、保温时间、应变速率等因素有关。

较高的处理温度和较长的保温时间可以促进位错的消除和晶粒的长大,进一步降低位错密度。

较快的应变速率可以增加位错的密集度,促进位错的迁移和消除。

热变形

热变形

一、热变形间隙时间内或变形后钢的奥氏体再结晶行为——静态再结晶热加工过程中的任何阶段都不能完全消除奥氏体的加工硬化,这就造成了组织结构的不稳定性。

在热加工的间隙时间里(如轧制道次之间) 或加工后在奥氏体相区的缓冷过程中将继续发生变化,力图消除加工硬化组织,使金属组织结构达到稳定状态。

这种变化仍然是回复、再结晶过程,但是它们不是发生在热加工过程中,所以称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

以铌钢为例 (图2-5)〔5〕,当热加工变形达到ε1时,对应的应力为σ1,这时如停止变形,恒温停留τ时间,再次变形,就会发现奥氏体变形应力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降低的程度与停留时间的温度、停留的时间以及停留前的变形速度、变形程度有关。

如果以σy及σ1分别表示奥氏体的屈服应力及达到变形量为ε1时的应力,以σy′代表变形后恒温保持τ时间以后再次变形发生塑性变形的应力值,则σy′总是低于或等于σ1。

如以在两次变形中间奥氏体软化的数量 (σ1-σy′)与 (σ1-σy)之比称为软化百分数,以x表示之,则:图2-5 奥氏体在热加工间隙内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铌钢,1040℃,=8.0×10-2,ε1=0.10)当x=1时表示奥氏体在两次热加工的间隔时间里消除了全部加工硬化,全部回复到变形前的原始状态,σy′=σy这是全部再结晶的结果。

当x=0时表示奥氏体在两次热加工的间隔时间里没有任何程度的软化。

当x处于零到1之间时表示奥氏体在两次热加工的间隔时间里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回复与再结晶。

下面讨论在热加工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不同的奥氏体组织结构在热加工的间隔时间里将继续发生怎样的变化。

以0.68%C钢在各种变形量下进行高温变形后保持在780℃时的软化曲线来说明其变化(图2-6)〔5〕。

1) 当ε1远小于εs时 (a点,a曲线),曲线a表示两次变形间隔时间里软化情况与软化速度。

曲线表明形变一停止软化立即发生,随时间延长软化百分数增大,达到一定程度后软化就停止了。

2-钢的回复、再结晶与控扎

2-钢的回复、再结晶与控扎

在一定应变下,铁素体还可能发生晶粒的弓出形核,发生 不连续动态再结晶。 形变开始后,原始晶界 发生弯曲,并且伴随着亚晶 界的发展; 形变继续进行,部分原 始晶界发生切变,导致局部 应变的不均匀分布; 形变到一定程度后,由 晶界切变和(或)晶粒转动引 起弯曲晶界的弓出和应变诱 导亚晶界的发展,导致新的 动态再结晶晶粒的形成。
再结晶晶核的长大
热形变过程中奥氏体的再结晶行为
当钢在高温奥氏体状态下形变时,其流变应力先升高 到最大,然后降低到恒定状态。在应力峰左侧的应变范围 内,动态回复在起作用;而在恒定状态范围内,则是动态 再结晶在起作用。
应力——应变曲线
三种静态复原过程:即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和亚动态 (准动态)再结晶。
(1) 再结晶晶核的形成与长大
再结晶时通常是在变形金属的能量较高的区域(如晶界、孪晶界、
夹杂物周围)优先形核。 亚晶长大形核机制 在大变形度下发生,有两种
可能: 亚晶移动形核。靠某局部位 错密度高的亚晶界移动,吞并相 邻变形基体和亚晶而成长为晶核。
亚晶合并形核。相邻亚晶粒 某边界上位错攀移和滑移到周围 晶界或亚晶界,使原亚晶界消失, 经原子扩散和调整,导致两个或 更多亚晶粒取向一致,合并成大 晶粒,构成大角度晶界,所包围 的无畸变晶体成为晶核。
(2)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动态软化抵消不了加工硬化,随着形 变量的增加金属内部畸变能不断升高,畸变能达到一定程度后 在奥氏体中将发生另一种转变,即动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的 发生与发展使更多的位错消失,材料的形变应力很快下降。随 着形变的继续进行,在热加工过程中不断形成再结晶核心并继 续成长直到完成一轮再结晶,形变应力降到最低值。从动态再 结晶开始,形变应力开始下降,直到一轮再结晶全部完成并与 加工硬化相平衡,形变应力不再下降为止,形成了真应力-真 应变曲线的第二阶段。

0.75C-0.11V微合金钢的静态再结晶行为

0.75C-0.11V微合金钢的静态再结晶行为
试真应 力 - 应 变 曲线 。试 验 用 钢 为 真 空 感应 炉冶 真
模拟实际热轧生产中各阶段 的轧制温度: 10 1 5 ℃开始轧制 1 0 左右粗轧结束 9O℃左右 0o 0 C 5
炼, 浇铸成 5 g Ok 铸锭 , 铸锭尺寸为 d 7 m× 5 P 0m l 30
Ab t a t 田1 otn n e a i r 0 7 C . 1 e o U y s e s t e ma e o i g a u tn t ra 8 0 一l 0 sr c es f i gb h vo . 5 1 V mir a o t l oh r l f r n ta se i e a e 5 e f o e i d m i 0 0 ℃ wti nev fp se a e n su id b o bep s o rsin ts u igT e e ma trZ te a i lt n i n itra o a ssh s b e tde y d u l. asc mpe s et s h r e so. h r l smuai h l o n m m o ma h n . R s lsi d c t d t tw t 0 c ie e u t n iae h i 3 % d fr t n a d 3 S d fr n a e s d fr ai n tmp r t r ≥ l0 0 o a h eo mai n ~ eo mig rt .a e o o m t e e au e o 0 c. h ea a o i f e omigr rs iai s terlx t n t rp r r n cyt lzt nWa ≤ 1 0 S n da eomain tmp rtr ≤ 8 0 ℃ ,i W iiut i me o f e l a o 0 ,a d r t s f o e eau e 8 t a dfc s l e e xe d n lx t n t o p tf r r e r s lz t n o te. v n e tn i g r a ai i t u owad r c y t iai se 1 e o me l a o f M a e a n e V Mi maly n g a b n S e 1 e o a o e e au e。S a c Re r sal ain tr lI d x i c l o i g Hih C r o te .D fr t n T mp r tr m i tt c y t i t i l z o

静态再结晶-1

静态再结晶-1
静态再结晶
1. 静态再结晶行为
在七十年代,人们对静态再结晶已进行了许多研究, 在七十年代,人们对静态再结晶已进行了许多研究,田 中用冻结热轧后的奥氏体组织直接观察的方法; 中用冻结热轧后的奥氏体组织直接观察的方法;弄清下列几 点: 在现象方面,根据温度、 (1)在现象方面,根据温度、变形量可化分为完全再结 部分再结晶、未再结晶区。 晶、部分再结晶、未再结晶区。 静态再结晶所需要的临界变形量与温度、 (2)静态再结晶所需要的临界变形量与温度、初始晶粒 尺寸有关系,温度越低,晶粒越粗,所需要的变形量越大。 尺寸有关系,温度越低,晶粒越粗,所需要的变形量越大。 多道次轧制时, (3)多道次轧制时,即使每道次变形达不到再结晶的临 界变形量,但由于形变积累的效果也能产生再结晶。 界变形量,但由于形变积累的效果也能产生再结晶。 虽然再结晶是在加工后极短的时间内开始的, (4)虽然再结晶是在加工后极短的时间内开始的,可是 进行的速度和温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 进行的速度和温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 压下量越大,初始晶粒直径越小, (5)压下量越大,初始晶粒直径越小,奥氏体再结晶晶 粒直径越细小。 粒直径越细小。 加入微量的Nb 明显的抑制再结晶。 Nb, (6)加入微量的Nb,明显的抑制再结晶。
对于不同的应变量材料的静态复旧过程可由静回复静态再结晶和准动态再结晶组成过程可由静回复静态再结晶和准动态再结晶组成而准动态再结晶的存在要以产生动态再结晶为前提而准动态再结晶的存在要以产生动态再结晶为前提当予变形量小于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时静回复是唯一当予变形量小于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时静回复是唯一的软化机制其特点是回复产生不需要孕育期不能的软化机制其特点是回复产生不需要孕育期不能引起引起100100的软化如曲线的软化如曲线aa所示
4. 微合金元素对静态再结晶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静态再结晶动力学及晶粒尺寸
微合金钢在变形后的退火过程中发生静态 再结晶,静态再结晶的速度和晶粒尺寸受预应 变ε、变形条件 z 值和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 的影响。在ε<εc的情况下,㏑t0.5 与㏑ε、 ㏑drex与㏑ε存在线性关系,预应变量越小, 材料储存能越多,静态再结晶越快,晶粒尺寸 也越细小。当应变量超过εc后,静态再结晶 速度和晶粒尺寸对预应变的依赖关系有所减弱, 当变形进入稳定流变状态时,材料储存的能量 不随预应变发生变化,因此 t0.5和drex也不随 预应变发生变化。
t 0.5 = Aε d z exp(Q / RT )
−n p −q 0 − n1
d rex = A1ε
d z
p1 0
− q1
式中A 式中A、A1、n、n1、p、p1、q、q1为常数,Q为静态 为常数,Q 再结晶激活能。文献求的 0.37% C、0.026% Ti钢 C、 Ti钢 的 p1 =0.48 、q1=0.16,对于一些低合金钢 =0.16,对于一些低合金钢 q1=0.13、p1=0.67、n1=0.67、n=4、p=2。 =0.13、 =0.67、 =0.67、n=4、p=2。
静态再结晶
1. 静态再结晶行为
在七十年代,人们对静态再结晶已进行了许多研究, 在七十年代,人们对静态再结晶已进行了许多研究,田 中用冻结热轧后的奥氏体组织直接观察的方法; 中用冻结热轧后的奥氏体组织直接观察的方法;弄清下列几 点: 在现象方面,根据温度、 (1)在现象方面,根据温度、变形量可化分为完全再结 部分再结晶、未再结晶区。 晶、部分再结晶、未再结晶区。 静态再结晶所需要的临界变形量与温度、 (2)静态再结晶所需要的临界变形量与温度、初始晶粒 尺寸有关系,温度越低,晶粒越粗,所需要的变形量越大。 尺寸有关系,温度越低,晶粒越粗,所需要的变形量越大。 多道次轧制时, (3)多道次轧制时,即使每道次变形达不到再结晶的临 界变形量,但由于形变积累的效果也能产生再结晶。 界变形量,但由于形变积累的效果也能产生再结晶。 虽然再结晶是在加工后极短的时间内开始的, (4)虽然再结晶是在加工后极短的时间内开始的,可是 进行的速度和温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 进行的速度和温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 压下量越大,初始晶粒直径越小, (5)压下量越大,初始晶粒直径越小,奥氏体再结晶晶 粒直径越细小。 粒直径越细小。 加入微量的Nb 明显的抑制再结晶。 Nb, (6)加入微量的Nb,明显的抑制再结晶。
对静态复旧过程,Jonas等采用中断压缩试样的 对静态复旧过程,Jonas等采用中断压缩试样的 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静态组织变化受应变量 的影响,如图1 的影响,如图1。对于不同的应变量材料的静态复旧 过程可由静回复、静态再结晶和准动态再结晶组成, 过程可由静回复、静态再结晶和准动态再结晶组成, 而准动态再结晶的存在要以产生动态再结晶为前提, 当予变形量小于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时静回复是唯一 的软化机制,其特点是回复产生不需要孕育期,不能 引起100%的软化,如曲线 引起100%的软化,如曲线 a所示。予变形量大于静态 再结晶临界应变时,除静回复外,静态再结晶起了更 为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再结晶产生需要一 定的孕育期,孕育期随变形量增加而减小,静再结晶 可以引起100%的软化,如曲线 可以引起100%的软化,如曲线 b所示。


• •
4. 微合金元素对静态再结晶的作用
(Recrystallization-Precipitation-Temperature-Time) Recrystallization-Precipitation-Temperature-Time) 图 3 Nb刚中的RPTT曲线 T0 :析出物的固溶度温度 TR:明显的表现出再结晶 /析出物之间关系的上限 温度 PS,PSD:静态、形变诱 发析出的开始曲线 Rs,Rf:再结晶的开始。 终了曲线 RsD,RfD:形变诱发析出 物的实际Rs,Rf 曲线
2. 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准动态再结晶 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
予变形量大于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但小于ε 予变形量大于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但小于εs 时,曲 线形状较为复杂,此阶段的特点是静态再结晶和准动 态再结晶的联合作用。准动态再结晶是以动态再结晶 核心的直接长大,它的成长不需要孕育期,但准动态 再结晶不能使材料发生100%软化。由于变形量的增加 再结晶不能使材料发生100%软化。由于变形量的增加 以及准动态再结晶的产生,使静态再结晶孕育期缩短, 减少了材料完全软化时间,如曲线c 减少了材料完全软化时间,如曲线c 所示。变形量超 过 εs 后,材料内发生全面动态再结晶,此时准静 态再结晶数量增多,进一步加快了软化过程,如曲线 d 所示。以上结果可归于图2中。 所示。以上结果可归于图2
4. 微合金元素对静态再结晶的作用
图4. V、M 0、Nb对钢静 Nb对钢静 态再结晶的影响(a) 态再结晶的影响 1000℃,b)900℃
4. 微合金元素对静态再结晶的作用
图5. C-Mn, 0.1V,0.2V钢的 再结晶(软化) 与析出(硬化)的HTT曲线
5. 微合金元素在奥氏体区的沉淀动力学
3.静态再结晶动力学及晶粒尺寸
在一定的预应变条件下,变形条件z值越大,材 料内储存的能量越大,因而静态再结晶速度越快,静 态再结晶晶粒尺寸也越小。一般 t0.5和drex与变形条 件Z 值之间有如下关系:
t 0.5 = A Z-q d rex =A1 Z-q1
3.静态再结晶动力学及晶粒尺寸
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 d0 也影响静态再结晶的速 度和晶粒尺寸。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越小,静态再结 晶的形核位置越多,再结晶速度越快,晶粒尺寸也越 小。t0.5 、drex 与d0存在如下关系: t0.5 = B d0p drex = B1 d0p1 综合以上分析,t0.5 、drex 与ε、Z 、d 0之间有如 下关系:
• I.WEISS等考虑到微合金元素的析出物对εp的推 迟作用而利用一种新的机械方法研究了微合金元 素在钢中的静态沉淀,应变诱发沉淀和动态沉淀 的动力学曲线。
5. 微合金元素在奥氏体区的沉淀动力学
5. 微合金元素在奥氏体区的沉淀动力学
另外文献用电镜和定量化 学相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碳 氮化物在等温保持过程中 碳氮化物的颗粒尺寸和数 量的的变化。得出碳氮化 物颗粒尺寸的变化与变形 温度和形变量有关,受析 出颗粒的形核率和生长率 的控制。碳氮化物的数量 与时间的关系的关系曲线 如图 2.15。可见析出的 2.15。可见析出的 碳氮化物存在一个回溶过 程。 图7. 在应变诱导条件下Nb的等温析出量(980℃)
1. 静态再结晶行为
为基础,根据十年来组织观察, 以这些知识 为基础,根据十年来组织观察,一直反复 的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此外,使用高精度的加工设备, 的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此外,使用高精度的加工设备,根 据分段加工时的S 曲线形变应力变化, 据分段加工时的S-S曲线形变应力变化,研究了在加工后极 短时间内发生的静态复原过程。 短时间内发生的静态复原过程。这时静态复原的进展程度能 用软化(x 表示: 用软化(xs)表示:
2. 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准动态再结晶 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
图1. 形变量对1060钢(0.68%C) 软化过程的影响 a-ε=0.055;b-ε =0.098; c-ε= 0.24;d-ε=0.41
图2. 软化率与形变奥 氏体状态的关系
3. 预应变 、变形条件 z及原始 预应变ε、 及原始 奥氏体晶粒尺寸 d0对静态再结晶 动力学及晶粒尺寸的影响
4. 微合金元素对静态再结晶的作用
在钢中加入的微合金元素V、Ti、Nb抑制静态再 结晶过程,其抑制作用有两种:一是由固溶元素产生 的溶质阻塞作用;另一是析出相产生的钉扎作用。 奥氏体中析出相有:加热时未固溶的析出相;变形中 产生的动态析出相;在轧制道次之间再结晶奥氏体晶 粒中生成的静态析出相或者未再结晶奥氏体中形变诱 发析出相。 已经确认,未固溶的碳氮化物尺寸过大,对再结晶晶 粒没有钉扎作用,而微合金钢在高应变速率的热轧条 件下,不能发生动态析出,只有在未再结晶奥氏体中 因形变诱发析出的碳氮化物才强烈的抑制静态再结晶。 形变诱发析出的地点是由于热加工而产生的位错或者 奥氏体晶界处。 随退火温度的增加,析出相开始以与温度相应的速率 长大,钉扎作用消失,再结晶才得以进行。
σm −σ2 xs = ..................(5) σ m − σ1
在这里, 分别是第一阶段、 在这里,σ1、σ2分别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加工时的屈服应 是单级的变形中断时的变形应力。 力, σm是单级的变形中断时的变形应力。
2. 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准动态再结晶 静态回复、静态再结晶、
4. 微合金元素对静态再结晶的作用
图3是 RPTT图,是描绘形变诱发析出相抑制再结晶的 RPTT图,是描绘形变诱发析出相抑制再结晶的 示意图。在Nb(CN)的固溶温度(T0)以下被分为三个区: 示意图。在Nb(CN)的固溶温度(T0)以下被分为三个区: (1)是在开始析出之前再结晶已完成,析出对再结 晶没有影响的区域。 (2)是在再结晶进行的过程开始析出,推迟了再结 晶终了的区域。 (3)析出于再结晶之前开始,推迟再结晶开始与终 了的区域。特别是在(3)区,由于析出相与再结晶 之间的相互作用,明显的抑制再结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