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动与静止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精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成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久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开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成认静止的存在,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久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开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开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1)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
静止指事物的位置和性质未变的状态。
成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成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成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2)运动和静止是互相浸透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是永
久的。
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狡辩论。
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及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指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和物质变化。
二、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①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②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③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否认相对静止存在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和否认绝对运动的形而上学不辩论的错误。
四、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从而区分和利用不同的事物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事物才能进行分化,生命才有可能,如果所有事物都瞬息万变,物质的分化就缺少了必要条件,生命也就无法存在和发展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系。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条件和途径。
具体表现: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c)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重要影响作用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条件和途径:①认识和尊重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正确和充分发挥意识能动的作用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重要条件③正视并处理好事物和环境的关系,才能使意识的能动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④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辩证法用连续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承认矛盾的客观性,肯定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客观性,这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二者对立的根本和焦点。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中的高频考点。
不仅要厘清运动与静止的含义,还要理解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首先,用表格的方式给大家梳理一下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
然后,总结一些相关的考察方式。
最后,结合真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考点清单先从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和特征阐述二者的区别,再引出的二者的联系。
然后,从割裂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角度,归纳两种错误的倾向。
二、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根据以往事业单位的真题,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考察方式一共有四种:1.直接考察运动与静止的特征或者辩证关系。
考察最多的就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只是空间位置和性质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稳定和平衡的状态,但并不是说处在静止状态的事物就不运动了。
2.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的绝对性,即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
”就体现了运动的绝对性。
3.结合古代诗词或名言考察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比如,“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就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此外,“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是能够体现运动与静止辩证关系的经典名句。
4.从反面来考察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倾向。
一方面,考察形而上学的错误倾向。
比如,刻舟求剑的故事很明显体现形而上学,即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此外,“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也体现了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考察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比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就体现了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真题回顾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静止是()A.运动的普遍状态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衡量尺度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C。
解析:从“舟行洲不行”和“鸽飞阁不飞”中的关键词“行”和“不行”,还有“飞”和“不飞”就可以从表面看出动和静的辩证统一关系。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运动与静止(共24张PPT)

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呢?
你发现了什么?
两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
1、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
6、下列运动中,属于直线运动的是
(①பைடு நூலகம்④⑤
)
①打算盘时,算盘珠子在杆上的运动
②推铅球时,铅球离手后的运动
③没有风时,雨滴的下落运动
④在同一种均匀物质里光的运动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312021/8/312021/8/312021/8/318/31/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31日星期二2021/8/312021/8/312021/8/31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312021/8/312021/8/318/31/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312021/8/31August 31,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312021/8/312021/8/312021/8/31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的里 呢的这 ?人幅
是图 静中 止的 还观 是光 运电 动梯
飞机在向前运动吗?
这是训练驾驶员模拟着陆的情景.
《运动与静止》教案

《运动与静止》教案.doc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定义。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3 教学方法:观察和思考: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思考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
教案章节二: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参照物。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概念。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坐在行驶的车辆中观察窗外的景物。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现象。
教案章节三:运动和静止的转换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之间的转换。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和静止的转换。
3.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转换原理。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转换。
3.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推动一辆停车的汽车。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转换现象。
教案章节四:运动和静止的测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的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习测量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4.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的测量方法。
实验和观察运动和静止的测量。
4.3 教学方法:实验: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实验中的运动和静止测量方法。
教案章节五:运动和静止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运动和静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5.2 教学内容:运动和静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例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5.3 教学方法:实例分析: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运动和静止实例,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运动和静止应用的理解。
1.运动与静止

1. 运动与静止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2. 时间与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3. 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 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定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5. 本质与现象概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关系:一方面,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另一方面,本质与现象又6. 原因与结果概念: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上的经典问题,其辩证关系原理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其原理展开讨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一、运动和静止的概念1. 运动:运动是物体位置、形态、状态等在空间和时间上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物理学中,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
在哲学上,运动是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事物自身的属性。
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
2. 静止:静止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形态、状态等没有发生变化的状态。
在物理学中,静止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不发生位置变化。
在哲学上,静止是一种相对于运动的状态,是物体的一种状态。
静止也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1. 运动和静止的统一:运动和静止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表现。
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
没有静止就没有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静止。
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通联、相互渗透。
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是一对辩证统一体。
2.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运动和静止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在内容上是统一的。
运动和静止在表面上相互排斥,但在深层次上相互包容。
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它们的对立绝对地统一,统一也绝对地对立。
这种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原理1. 辩证法的原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辩证法的具体运用。
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范畴,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的方法。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以矛盾为动力,以对立统一为基本规律的。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正是辩证法在物质世界中的具体体现。
2. 矛盾规律:运动和静止作为对立统一体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个事物的发展,不仅仅是运动的过程,也是静止的过程。
一个事物发展的结果,既包含了运动的因素,也包含了静止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运动与静止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2.时间与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3.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定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事物的变化发展
发展的定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5.本质与现象
概念: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关系:一方面,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
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另一方面,本质与现象又
6.原因与结果
概念: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关系:一方面,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
另一方面,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在事物因果联系的长链中,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有“无因之果”;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
7.必然与偶然
概念: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事物的发展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的方面。
关系:一方面,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制约着偶然的作用形式及其变化。
另一方面,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
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
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
在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中,包含有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的相互转化。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概念: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只有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措施去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
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0.人民群众的范畴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在当代中国,凡是拥护、参加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