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温病学_关于_卫气营血辨证_表述中存在的问题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 主表证 气分证 主里证
病位最浅 病位较浅
功能失调为主
营分证 主里证 病位较深
实质损害为主
血分证 主里证 病位最深
功能失调更重
二、卫气营血的证侯与病机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二、卫气营血的证侯与病机
(一)卫分证 含义
温邪初袭动物机体,引起以卫外功能失调为 主要表现的一类证候,属于外感病表证的范畴。
②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邪热更甚
3、正虚邪少——阴液大伤(正气得复,病渐向愈) 影响因素:病邪渐衰,阴液大伤
二、卫气营血的证侯与病机
(三)营分证 含义
营分证是温邪犯于营分,引起以邪热盛于 营分,灼伤营阴,扰神窜络为主要病理变化的 一类证候,也属于外感病里证范畴。
病变部位
病变部位主要有肝肾等。
温邪深入营分,动物机体脏器组织的实质损害较为明 显,而有关的功能障碍更为严重,病情较为危重。
3、多具季节性和地区性
4、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5、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①起病急,传变快;
②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
③易化燥伤阴
④易内陷生变
二、卫气营血的证侯与病机
卫气营血 含义
卫气营血都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卫 卫敷布于体表,主捍卫肌表
气 气则充养全身,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和功 能的体现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

卫气营血辨证综述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所创立的一种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所反映的证候,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以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
温热病邪由卫分一→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卫气营血辨证就其病位及层次、病变发展趋势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为外感温热病的开始阶段;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为邪正斗争的亢盛期;医学教育网整理营分证为邪热陷入心营,病在心与心包络,病情深重;血分证则为病变的后期,邪热已深入心、肝、肾等脏,重在耗血、动血,病情更为严重。
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一、辨卫气营血证(一)卫分证指温热病邪侵袭肤表,卫气功能失调,肺失宣降,以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表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头痛,全身不适,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有咳嗽、咽喉肿痛。
【证候分析】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温热之邪侵及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发热,微恶风寒;卫阳与温热邪气郁蒸,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
医学教育网整理温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上灼咽喉,气血壅滞,故咽喉红肿疼痛;上扰清窍,则头痛;邪在肺卫之表,津伤不重,故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本证以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辨证要点。
(二)气分证指温热病邪内传脏腑,正盛邪炽,阳热亢盛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
根据邪热侵犯肺、胸膈、胃肠、胆等脏腑的不同,而兼有不同的表现。
10第五章 卫气营血辨证总结

41
(三)湿热在卫证
见于湿温病的初期。 湿温病是外感湿热病邪引起的温热病, 以起病较缓、病变以脾胃为中心、病势缠绵、 病程较长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
相当于现代医学夏秋季的病毒感染、流 行性感冒、某些类型的传染性肝炎、胆道感 染等。
42
(一)病因
湿邪
湿热病邪 热邪
如油入面
阴邪
阳邪
43
湿重
湿热病邪
偏于卫者(发热、恶风寒为著)——银翘
散(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 草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鲜苇根 ) 偏于肺者,“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 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温病 条辨》——桑菊饮(杏仁 连翘 薄荷 桑叶 菊花 桔梗 苇根 生甘草 )
35
问题二:芦根在此是否为生津之功?
传变:①外出气分,即叶氏:“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②内入血分,顺传于血,病转危重。
17
4、血分证
(1)生理功能:血为营气所化,是人体的主要阴
液之一,血的生理功能大概可分 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心主血脉,藏神明,乃总统于心,运行脉中,周 而复始,环流不息。 ②血为营气所化生,有濡润筋脉,营养五脏六腑之 功用。
9
2、气分证
(1)生理功能:气是人体赖以生活的物质之一,是五
脏六腑,四肢百骸活动的力量的基础, 又是人体整体的防御机能,根据《内 经》对气的论述,其生理功能可分为 以下三个方面。 ①输布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 ②抗御外邪,维持体温; ③是全身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
10
(2)定义:气分证是指病邪入里,未传入营血分影 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所产生的一类病变。
(6) 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炽
津伤(邪正均盛,剧烈抗 争)。源自(7) 证析:略12
温病学题库之简答问答题

34.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在晋唐以前称为什么阶段?有何特点?晋唐以前的温病学阶段为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对温病虽有一定的认识,即在《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已有对温病的病名、病因、证候及治疗等方面的初步记载。
但理论上尚较简朴,而且概念上温病与伤寒未有明确划分,把温病隶属于伤寒的范围。
35.请列举民国时期对温病学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三名医家的姓名及其著作?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吴锡璜《中西温热串解》丁甘仁《喉痧证治概要》36.吴鞠通在温病学方面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①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②制定了三焦分证治疗大法;③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进行归纳,组创了许多温病方药。
37.什么是温病学?温病学的定义: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其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既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而其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又是中医临床各科基础之一。
38.刘河间在温病学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的观点;认为热病初期,不可单用辛温解表;组创新方,主张治疗温热证应以寒凉药为主,创制了双解散等方。
39.何谓“伏寒化温”?指感受寒邪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40.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在宋金元时期有关温病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举出该时期两名主要医家对温病的贡献。
.①这一时期为温病学的成长时期。
在理论上,划清了伤寒与温病的界限,为温病学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在治疗上,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主张灵活运用经方,强调治疗温热证应以寒凉药为主。
其中:刘河间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的理论,认为热病初期,不可单用辛温解表,并创制了双解散等方剂。
王安道认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提出温病发热是沸热自内达外,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
36.何谓广义伤寒?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属于狭义伤寒和温病。
37.试述温病的概念。
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刘景源)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一:卫分证的辨证标准

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一:卫分证的辨证标准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标准与理法方药一:卫分证的辨证标准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温病学说的核自内容。
本标准主要依据叶天士《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整理而成,参考了与温病相关的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用以明确叶天士所论卫气营血各阶段病症的辨证要点、证候特征、诊治与用药,为可归属于温病的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诊治提供理论指引。
卫分证的辨证标准1.卫分证本证的辨证标准(l)新病。
(2)犯肺证:①卫表证:症见发热、恶风恶风寒、头胀、脉如浮数/脉右搏数、苔薄白等。
②呼吸系统证:症见咳嗽、喉痒、呛咳/咳不爽、失音、咽痛等。
2.卫分证本证的特点①以表热证为主,不似伤寒: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胀、脉数/浮数/脉右搏数、苔薄白、舌边尖红等。
②易伤津:症见咽干、舌干、喉间痒、咳不爽等。
③病程短,多在1一3日以内。
3.卫分证挟证的辨证标准挟证指病邪中挟有风、湿等病邪。
(1)符合卫分证本证辨证标准。
(2)常见的两个挟证的辨证标准①卫分证挟风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②卫分证挟湿证: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胀、首如裹、咽痛、身痛、胸闷、咳嗽、苔白腻等.4.卫分证兼证的辨证标准兼证指具有兼夹证,兼夹证的发生可以是宿疾新感,可以是特殊体质,也可以是本证发展所致。
①符合卫分证本证辨证标准;②兼证的辨证标准:胃热兼卫分证:症见无汗恶寒、齿若光燥如石。
5.卫分证转归①向气分证发展,最为常见。
可以转化为气分证,或卫气合病;②逆传心包:症见神昏、谵语、甚或昏聩不语、肢厥、舌蹇等;③向愈6一些传染性疾病卫分证的辨证标准①符合卫分证辨证标准;②不同传染病的特殊表现:发热、畏寒、头痛/头昏、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声嘶、喷嚏、咳嗽、目赤、流泪、畏光、乏力、面赤、尊麻疹、腹痛、腰痛、眼眶痛、弱视。
温病学题库之简答问答题

34.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在晋唐以前称为什么阶段有何特点晋唐以前的温病学阶段为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对温病虽有一定的认识,即在《内经》《伤寒论》等书中已有对温病的病名、病因、证候及治疗等方面的初步记载。
但理论上尚较简朴,而且概念上温病与伤寒未有明确划分,把温病隶属于伤寒的范围。
35.请列举民国时期对温病学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三名医家的姓名及其著作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吴锡璜《中西温热串解》丁甘仁《喉痧证治概要》36.吴鞠通在温病学方面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①创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②制定了三焦分证治疗大法;③对温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进行归纳,组创了许多温病方药。
37.什么是温病学温病学的定义: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其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既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而其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又是中医临床各科基础之一。
38.刘河间在温病学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的观点;认为热病初期,不可单用辛温解表;组创新方,主张治疗温热证应以寒凉药为主,创制了双解散等方。
39.何谓“伏寒化温”指感受寒邪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40.温病学发展过程中,在宋金元时期有关温病的主要学术成就是什么举出该时期两名主要医家对温病的贡献。
.①这一时期为温病学的成长时期。
在理论上,划清了伤寒与温病的界限,为温病学术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在治疗上,有了根本性的突破,主张灵活运用经方,强调治疗温热证应以寒凉药为主。
其中:刘河间提出“六气皆从火化”“六经传受,由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证”的理论,认为热病初期,不可单用辛温解表,并创制了双解散等方剂。
王安道认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提出温病发热是沸热自内达外,治疗应以清里热为主。
36.何谓广义伤寒广义伤寒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包括属于狭义伤寒和温病。
37.试述温病的概念。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盛,易于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辨证2013-11-13 12:06阅读: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即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用以说明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和传变的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
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及后世医家对温热邪气致病的认识,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叶氏借用《内经》中关于卫、气、营、血四种物质的分布、功能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生理概念,将温热之邪侵袭人体分为由浅入深传变的四个阶段。
温热病邪由卫分→气分→营分→血分,说明病情逐渐加重。
就其病变部位而言,卫分证主表,邪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邪热已深入心、肝、肾,重在耗血、动血。
因此,卫气营血在辨证理论中已不是物质概念了。
故《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有三:①是温热病发展的四个不同阶段中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
也是反映病邪由表入里的四个层次;②标明了温热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机体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或损害;③说明了温热病以病情的轻重,病位的深浅,正邪的盛衰,作为论治的依据。
(一)卫分证卫分证是指温热病邪侵犯肺卫,致使卫外功能失调,肺失宣降所表现的证候。
卫气敷于人体的肤表,有卫外作用,病邪侵入,必先犯及卫分,所以,卫分证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病因】外感温热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邪气经口鼻传入体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头痛,咳嗽,口干微渴,咽喉肿痛等症。
【病机分析】温热之邪侵犯肌表,卫气与之相争则发热。
卫阳被邪所遏,肌肤失却温养则恶寒。
温热之邪属阳,故多为发热重而恶寒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探讨】《温病学》关于“卫气营血辨证”表述中存在的问题靳红微,王振瑞(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91) 关键词:温病学;卫气;营血;辨证 中图分类号:R25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250(2007)0420257202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表述,自有《温病学》教材以来就存在着与叶天士《温热论》原文相悖之处。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以第五版、六版教材为例)指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
叶氏根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自己的实践观察,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其引申发挥,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进行了高度概括,以指导温病的治疗。
[1]”继而分别论述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和临床特点:“卫分证是指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引起卫外功能失调出现的一种证候类型。
其主要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其中以发热,微恶寒,口微渴作为卫分证的辨证要点”[1]。
“温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2]。
“气分证的病变较广,凡温邪不在卫分,又未传入营血分,皆属气分范围,涉及的病变部位主要有肺、胃、脾、肠、胆、膜原、胸膈等。
气分证的主要症状因病变部位及其证候类型的不同各异。
在复杂多样的症状中,有其共同特点,这就是既无发热恶寒等卫分症状,又无斑疹、舌绛等营(血)分症状,多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口渴饮冷、尿赤、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邪入气分一般以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为辨证要点。
[3]”“营分证是指温邪入营,是以实质损害为主要病机变化,以营热阴伤、扰神窜络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证候类型。
其主要症状为: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其中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3]”“血分证是指温邪深入血分,病变已属极期或后期,病情危重,以动血耗血、瘀热内阻为主要病机变化。
血分证的主要症状:身热,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其中以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斑疹密布及舌质深绛作为血分证的辨证要点。
[3]”上述观点自有温病学教材以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今天的《温病学》第七版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仍然沿袭了上述观点。
然而,结合临床实际和《温热论》原文加以深入分析和研究,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必要加以辨析。
例如:给卫分证下的定义告诉人们,温邪是从人体肌表侵入人体的,而此说显然与叶天士所说的“温邪上受”相矛盾。
在病邪侵入途径方面,叶天士继承了吴又可邪从口鼻而入的观点,否定了邪从皮毛而入的传统说法,这一点是应该予以充分强调的。
诚然,叶氏也认为卫分证属于表证,但他不认为是邪在肌表。
他说:“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
[4]”可见其所谓“在表”,实指在肺。
关于气分证的论述,则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气分证是不是里证?叶天士认为“肺主气属卫”,“卫之后方言气”,气分诬显然是在卫分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证候类型,但其病位仍然在肺,而“肺主气,其和皮毛,故云在表”,所以气分证虽较卫分证为深重,但仍属于表证。
表证转化为里证,需要经过半表半里阶段,温病的半表半里阶段是邪在手少阳三焦,所以叶天士说:“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
里结于何?阳明胃与肠也”。
如果带着读《伤寒论》时养成的习惯来读《温热论》,很容易在理解表里证的界限上产生错误。
第二,将气分证定义为邪气“影响人体气的功能所出现的一类证候类型”,那么“人体气”指何而言?《温病学》教材说:“气是人体赖以生活的物质之一,是脏腑百骸活动力量的基础,又是人身整体的防御机能,《内经》形容它如雾露一样地灌溉全身,有‘熏肤充身泽毛’的作用。
[5]”据此而言,“人体气”显然包括了卫气,卫气的功能失调理当属于气分证,而前面给卫分证下定义时却说:卫分证是温邪“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个证候类型”,前后的自相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教师本身在讲解过程中也很难自圆其说。
7522007年第13卷第4期20071V ol.13.N o.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第三,既然气分证的病变部位广泛,证候表现各异,那就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临床特点和辨证要点,而现行《温病学》均以“热盛阳明”之偏,以概气分证之全,表现出明显的逻辑错误。
《温病学》指出:“阳明热盛仅是邪在气分的一种证候,凡病邪由表入里而未入营动血的一切病证,皆属气分范围。
[6]”若以此理解《温热论》的气分证,叶天士关于“到气才可清气”的治法论述就完全失去了指导意义,因为如此广泛的病证是决不可能用同一个“清法”来治疗的。
《温病学》关于营、血分证概念的表述还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没有强调热邪深入到什么部位,而只是强调了病理变化和临床特征。
《温病学》在分别论述了卫气营血证候概念、临床特点和辨证要点后指出:“人体卫气营血四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卫与气以躯体脏腑生理功能活动为主,营与血是营养全身的物质,故卫、气属阳,营、血属阴。
卫与气虽同是指功能活动,但其作用范围有表里之分,卫主表而气主里,故卫是气的浅层。
营与血同源于水谷之精微,但二者有区别,营为血中之气,故营为血之浅层。
[7]”这段文字企图从《内经》关于卫气营血生理功能的论述中推导出解剖层次概念,显然是不成功的。
什么“卫是气的浅层”、“营为血之浅层”,实在令人百思不解。
概念是由词语来表达的,但同一个词语可以表达多个不同的概念。
在学习和研究《温热论》时,如果把叶天士的“卫气营血”与《内经》生理学的“卫气营血”等同起来,那就要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引起思维的混乱。
实际上,叶天士温病辨证体系中的“卫气营血”,是以病理变化和临床特征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不同证候类型,之所以分别用“卫气营血”命名这4个证候类型,是因为其病变部位分别在肺和心(心包),即如叶天士所言:“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8]。
在某些外感病的演变过程中,卫、气、营、血4种证候可以相继出现,因而表现为4个发展阶段。
从临床实际来看,卫分证与气分证之间,营分证与血分证之间有着更密切的联系,因为在“首先犯肺”的温病中,卫分证转为气分证者较多,进而转为营分证者却较少;而一旦转入营分证,则往往相继转入血分证。
所以,《温热论》中往往卫气并称,或以气概卫;营血并称,或以血概营。
实际上,《温热论》辨证体系的核心是脏腑辨证。
通常所说的“卫气营血”辨证,只是脏腑辨证的一部分,无论这一部分多么重要,也不能替代脏腑辨证体系的整体。
如果对此产生误解,则前述《温病学》关于“卫气营血辨证”表述中出现的问题势必难免。
《温热论》中的脏腑辨证,主要涉及肺、心、三焦、胃肠、脾、膜原,肝脏基本未及;讲肾,但不是说邪气入肾,而是说肾阴亏虚,与脏腑定位诊断不同。
对此笔者将有另文专论,读者如能摆脱传统解法的束缚,认真学习原著,自当能领略《温热论》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1] 彭胜权.温病学(第6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2] 孟澍江.温病学(第5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3] 彭胜权.温病学(第6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3225.[4] 王孟英.温热经纬(卷三)[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41.[5] 孟澍江.温病学(第5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6] 彭胜权.温病学(第6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4.[7] 孟澍江.温病学(第5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6.[8]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卷三)[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40.收稿日期:2006203214(上接第256页)容推卸的责任。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十八反,十九畏”,“细辛不过钱”,“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汁”,以及种种妊娠禁忌等,其合理性及实用价值都值得认真研讨和重新评估。
如果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对这些不尽合理的条条框框依旧不加分析、验证地接受、传习,必然是自缚手脚、裹足不前。
而如果加之以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全面验证,并且实事求是地剖析、判断验证结果的话(不为其曲加辩护),我相信应不难发现其中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的成分。
况如上文所示,有些问题的出现甚至可归因于传承过程中概念理解的偏差及逻辑推理的不严谨,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研究,正本清源,就可轻易消除,尚难解决的也可提示进一步研究的线索,这就节省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及科研人员的宝贵精力。
故而,我们不能对中医学中那些缺乏根据、不负责任的提法继续熟视无睹下去,以致重蹈前人“以讹传讹,流毒无穷”的覆辙,而要利用各种手段努力进行研究、评判,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中医学术不断得到提高和进步!参考文献:[1] 吴又可.瘟疫论.温病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14.[2] 杨栗山.伤寒温瘟条辨.于伯海.伤寒温病名著继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762.[3] 戴天章.瘟疫明辨(一名《广瘟疫论》).曹炳章.中国医学大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71.[4] 严世芸.内科名家严苍山经验集[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141.[5] 朱良春.“通利疗法”在温热病中的应用.方药中,许家松.温病汇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562162.[6] 张云鹏.姜春华学术经验精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8223.[7] 许家松.伏邪学说及其评价[A].方药中,许家松.温病汇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2.收稿日期:200620322385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2007年第13卷第4期20071V ol.13.N 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