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合集下载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教案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教案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教案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

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

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义和团运动 教案-教学教案

义和团运动  教案-教学教案

义和团运动教案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

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生:说明义和团和愚昧,没有认清清政府的反对本质。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扶清"虽然有扶国、保国的含义,但也很容易让人们对清政府丧失警惕,后来,清政府果然在背后给了义和团一刀,是镇压义和团的刽子手之一。

那么,"扶清"和"灭洋"义和团更侧重哪方面呢?生:"灭洋"。

初中历史义和团运动的教案

初中历史义和团运动的教案

初中历史义和团运动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 掌握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3. 分析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事件;3. 分析义和团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资料;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教学PPT或教学文稿。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和兴趣。

Step 2:讲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起因(15分钟)讲解义和团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思想的变革对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Step 3:介绍义和团运动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通过PPT或文稿介绍义和团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和目的。

Step 4: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事件(20分钟)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历程和主要事件,包括义和团的组织结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等方面,让学生深入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具体内容。

Step 5:探讨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5分钟)分组讨论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Step 6:总结与评价(10分钟)总结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评价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Step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或思考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定义、发展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24年历史义和团运动教案

2024年历史义和团运动教案

2024年历史义和团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口号、斗争对象、斗争结果;理解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历史意义。

通过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发展原因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引言,掌握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归纳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并掌握其发展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提高爱国热情,明确中国人民必须把侵略者赶出中国,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努力进取。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斗争对象、口号。

难点:对义和团运动性质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请学生回答歌名及曲作者。

由此引出乐曲诞生的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由此导入本课内容。

讲授新课: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1.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 直接原因:教会欺压,导致民间仇视教会的情绪日益高涨。

经过:山东首先爆发,迅速扩展到直隶一带。

斗争对象由外国教士,发展到围攻在华的传教士及其家眷,提出“拆铁路,拔电杆,掀教士,灭洋人”的口号。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斗争对象:由京津地区向外延伸,波及全国。

斗争对象由教士扩大到洋货;由山东向北京转移过程中发展到围攻使馆。

斗争口号由“反清复明”改为“扶清灭洋”。

实质上这是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所采取的被迫反击。

三、义和团运动失败1. 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根本原因)导致失败。

缺乏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组织松散,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领导核心;无法正确对待西方的侵略;对清政府存有幻想;只凭血肉之躯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无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明。

2. 启示:中国人民具有反侵略爱国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必须把侵略者赶出中国;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着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努力进取;明确反帝爱国不是无原则的排外主义。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
教案名称:义和团运动
教案类型:历史教育
适用年级:初中
教案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和影响;
2.理解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
1.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义和团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3.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教学步骤:
Step 1: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课堂上学习过的一些历史事件,并问他们对义和团运动有什么了解或印象。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起因,包括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中国封建社会的
危机和民众的不满情绪等。

Step 3: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义和团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每个小组可以留意一个方面,例如义和团的组织和行动、外国列强的反应、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等。

Step 4:小组报告(15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做笔记,以备后续讨论使用。

Step 5:讨论和思考(15分钟)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并引导他们思考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
的意义。

Step 6: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历史研究和思考。

教学评估:
可以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回顾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和影响,并谈谈他们对这个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延伸拓展: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其他历史事件或运动,例如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等,并与义和团运动进行比较和对比。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材分析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课前准备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起主要侵略方式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为救亡图存。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与此同时,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二、进入新课(一)义和团运动1、背景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组织基础:义和团组织2、兴起:(1)1898年,冠县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主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目标:1. 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背景。

2. 分析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3. 探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教案时长:2课时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段影像素材,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讲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历史背景和运动过程。

侧重介绍义和团对外国势力的抵抗行动,以及清朝政府的态度。

2. 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原因和经过。

重点介绍八国联军的构成和入侵中国的地区。

3. 教师可借助PPT、图片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

步骤三: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例如:对中国社会民众的影响、对中国政府的影响、对外国势力的影响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步骤四:总结和展望(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国家的挫折和觉醒。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意识?步骤五: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总结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并提出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建议。

教学资源准备:1. PPT和多媒体设备。

2. 图片和影像素材。

3. 分组讨论的题目和指导问题。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相关历史遗迹,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 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并撰写小论文或口头报告。

(教学设计)义和团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义和团运动教学设计

义和团运动教学设计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大事和行动,以及对这些大事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争辩。

下面是我给大家共享的义和团运动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阅读。

期望大家能够宠爱!义和团运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 学问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同学了解或把握反洋教斗争的开展;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开展;扶清灭洋和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斗;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2. 力量方面:(1)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培育同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力量。

(2)通过辛丑条约的教学,培育同学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的力量。

3. 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培育同学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义和团运动历史阅历教训的教学,让同学生疏到农夫阶级不行能完成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任务。

4. 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同学将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拟,找出共同点,区分不同点,学会类比方法。

(2)引导同学阅读和理解关于清政府对义和团转变策略的历史材料,分析清政府的真正意图,挂念同学把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引导同学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峻危害,挂念同学完整把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重点、难点分析1. 重点分析:(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节重点之一。

首先要留意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选择。

义和团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冲突锋利的集中反映,具有朴实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发动宽敞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威猛的冲击。

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是本节教材的另一重点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备地要严峻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平安;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转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到达永久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和团运动
八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

平原大捷。

“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

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

“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

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

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

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

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

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

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

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

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 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 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 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

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

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
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

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
战争
时间
条约
危害
鸦片战争
1840——1842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中法战争
1883——1885
《中法新约》
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辛丑条约》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

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