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俗

合集下载

潮汕的生孩子习俗

潮汕的生孩子习俗

潮汕的生孩子习俗
潮汕地区的生育习俗丰富多样,且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习俗:
1.吃喜酒:孩子出生后,家人会设宴庆祝,邀请亲朋好友共聚一堂,
分享喜悦。

2.送红蛋:亲友会送来染红的鸡蛋,表示祝福和庆贺。

3.送衣物:亲友会送给新生儿一些衣物,通常包括婴儿的衣裤、袜
子、帽子等。

4.送金饰:有些家庭会给孩子送一些金饰,如金锁、金手镯等,寓
意着富贵和吉祥。

5.点香火:在潮汕地区,新生儿的祖父母会在家中点燃香火,祈求
祖先保佑孩子健康成长。

6.起名字:新生儿的命名通常会考虑五行、八字等因素,以图吉祥
如意。

7.满月礼:在孩子满月时,家人会举行庆典,邀请亲友前来庆祝,
同时给孩子剃发、洗澡等。

这些习俗体现了潮汕地区人们对生育的重视和对新生命的祝福。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习俗已经逐渐被简化或摒弃,但仍有一些家庭仍然坚持这些传统习俗。

潮汕习俗、文化

潮汕习俗、文化

临产办鸡蛋妇女临产时,必须请来接生婆。

丈夫不能留在产房里服侍妻子,要和全家的男人一样离开产房。

有些人为了分娩顺利,还会到庙宇里去祭拜“催生娘娘”,保佑顺产。

怀孕至十个月,有的孩子尚未呱呱坠地,产妇的娘家就送来一个孰鸡蛋,意思是像母鸡下蛋一样顺利,这就是“送催生”。

产妇产下婴儿后,胎衣不能随便丢,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滨沙滩,据说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

有的地方则把胎衣撒上草木灰,密封在坛罐里,放在床底下。

当做父亲的干完了这些之后,就立刻到产妇的娘家报喜。

于是,产妇的娘家就必须准备鸡蛋送到产妇家。

为其补养。

在过去,“办鸡蛋”是一件颇为隆重的仪式,但日子不一定选择在婴儿初生的时候,而是在婴儿出生1月或1年以至5年期内。

择吉选日之后,即赶紧裁制小衣服。

小衣服的件数视娘家财力而定,少则十二件,多则五六十件。

还有一些金银饰器,诸如手镯、项链、脚镯之类,作婴儿的礼物。

礼物之中,鸡蛋是必不可少的。

当娘家把这些礼物送到女儿家时,产妇家必须煮甜糯米粥招待来客。

有的地方是由娘家送来“乌豆酒”,乌豆酒的制法是将乌豆煮熟后加浓糖,然后和以白醅酒。

但现在这种繁琐的仪式已经少见了。

潮汕民间“尚红”风俗自古以来,潮汕人就有“尚红”习俗。

无论是民间祭祀、宗教活动或民间的红白家事,都与红色分不开,因为红色象征着热烈、喜庆、祥和、兴旺、繁荣昌盛。

在潮汕民间各种风俗活动中,几乎无一不与“红字”相映。

例如春节贴春联,红纸黑字;门口挂红灯笼;做红()桃;燃放满地红鞭炮等,都是以示吉祥喜庆。

农村已婚妇女正月头喜欢穿红衣,讲究的还从春节一直穿到二月初二“龙抬头”为止;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日,农村家庭主妇也有穿红色衣裳的习俗。

结婚的人家,眠床、家具大都是红色的,扁担要漆红或两头抹红,门帘顶挂上红布,象征满堂生辉,瑞气盈门。

亲戚朋友之间互送食品,如面条、粉丝、肉块、禽蛋,甚至甘蔗段等等,都要剪一小块红纸放在赠品上面。

农家存有一点黄金,也要用红纸包裹,如果不用红纸,说会飞走,神秘兮兮。

关于潮汕的风俗

关于潮汕的风俗

关于潮汕的风俗潮汕,位于广东省东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地方。

它的独特风俗和民俗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本文将从潮汕的传统节日、婚俗、饮食文化和民间艺术等方面,介绍潮汕的风俗。

一、传统节日潮汕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潮汕三月三和潮汕二月初二。

潮汕三月三是潮汕地区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花炮比赛。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来自潮汕各地的花炮队伍聚集在潮州市城区的大众广场上,进行花炮比赛。

比赛期间,花炮声不绝于耳,烟花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潮汕二月初二则是一个传统的祭祖节日。

在这一天,潮汕各地的人们都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烧纸、烧香、祭拜祖先。

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活动,如舞狮、舞龙、打太平鼓等,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二、婚俗潮汕的婚俗也非常独特。

在潮汕,结婚不仅是一件家庭的大事,也是一件社会的大事。

在婚礼上,新娘要穿着传统的红色嫁衣,新郎要穿着黑色礼服。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都要穿着鞋子,但在进入新房后,要将鞋子脱掉,然后由新娘的姐妹或闺蜜帮助新郎新娘脱鞋子,象征着彼此之间的互相照顾和关爱。

潮汕的婚礼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就是宴请嘉宾时要用鸡蛋糕。

鸡蛋糕是一种传统的潮汕糕点,由鸡蛋、糯米粉、糖等原料制成,味道鲜美。

在婚礼上,新人要亲手将鸡蛋糕送给宾客,表示对嘉宾的尊重和感谢。

三、饮食文化潮汕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潮汕的美食以海鲜和糕点为主,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潮汕牛肉火锅和潮汕蒸粉。

潮汕牛肉火锅是潮汕地区非常有名的特色美食,以新鲜的牛肉和各种蔬菜为主要原料,配以鲜美的汤底和调料,味道鲜美。

潮汕蒸粉则是一种传统的潮汕糕点,由糯米粉、虾米、肉末等原料制成,口感软糯,味道鲜美。

潮汕蒸粉还有一个特别的吃法,就是用生抽、醋、辣椒油等调料拌着吃,味道更加美味。

四、民间艺术潮汕的民间艺术也非常丰富多彩。

潮剧是潮汕地区最有名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一种以潮汕话为基础的传统戏曲。

关于潮汕的风俗

关于潮汕的风俗

关于潮汕的风俗潮汕,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文化中心,潮汕地区拥有独特的风俗文化,深受人们喜爱和传承。

本文将从潮汕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饮食文化、建筑特色等方面,介绍潮汕的风俗文化。

一、传统节日潮汕地区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潮汕庙会。

潮汕庙会始于唐朝,历经千年沉淀,现已成为潮汕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人们会在当地的庙宇内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并在庙会上观看表演、品尝美食、购买纪念品等,庙会期间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二、婚礼习俗在潮汕地区,婚礼习俗繁多,有“三朝大礼”、“过门”、“拜堂”等传统仪式。

其中,“三朝大礼”是指新娘在结婚前,先要向祖先祭拜三次,表示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激;“过门”则是新娘进入新家的仪式,要由新郎的母亲在门口迎接;“拜堂”则是在新婚夫妇回到新家后,要在家中的神龛前拜祭,祈求家庭幸福美满。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抬花轿”、“搭喜楼”等婚礼习俗,这些传统仪式不仅是婚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传承。

三、饮食文化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以海鲜和糕点为主要特色。

潮汕人喜欢吃新鲜的海鲜,如鲍鱼、海参、鱼翅等,而且烹调方法多样,口味鲜美。

潮汕地区的糕点也非常有名,如普宁糕、潮州糕、鸡粥糕等,这些糕点口感绵软,香甜可口,是潮汕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许多传统小吃,如潮汕牛肉丸、潮汕粉果、潮汕炸鱼皮等,这些小吃不仅美味可口,而且价格实惠,深受人们喜爱。

四、建筑特色潮汕地区的建筑特色也很独特,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形式。

潮汕木楼是潮汕地区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们的特点是结构复杂、层次分明、装饰精美,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

潮汕木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潮汕地区的文化瑰宝。

此外,潮汕地区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庙宇,如潮州八邑祠、汕头崇武古城等,这些古建筑和庙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而且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文化传统民俗

潮汕文化传统民俗

潮汕文化传统民俗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地方。

潮汕文化传统民俗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潮汕人民对传统的热爱和传承。

在潮汕地区,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潮剧和潮汕功夫。

潮剧是潮汕地区的地方戏曲,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表演内容而闻名于世。

潮剧的表演通常包括武打、唱腔和表演,而且潮剧的唱腔有独特的音调和韵律,让人耳目一新。

潮剧的表演内容多样,既有历史传奇,又有现代故事,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除了潮剧,潮汕功夫也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俗之一。

潮汕功夫源自潮汕地区,
它融合了南拳和北拳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拳法体系。

潮汕功夫强调内外兼修,注重内功的修炼,同时也讲究外功的练习。

潮汕功夫的招式多样,有的刚猛有力,有的柔和灵活,让人叹为观止。

潮汕功夫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它承载着潮汕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除了潮剧和潮汕功夫,潮汕地区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民俗活动,如潮汕花灯、
潮汕船歌等,这些活动都是潮汕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潮汕地区的文化符号。

潮汕文化传统民俗是潮汕地区的瑰宝,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潮汕人民对传统的热爱和传承。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潮汕文化传统民俗会继续发扬光大,成为潮汕地区的文化名片,吸引着更多的人们前来领略潮汕的独特魅力。

潮汕地区的风俗

潮汕地区的风俗

潮汕地区的风俗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南部,以其独特的文化风情而闻名。

潮汕地区的风俗习惯深受历史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情。

以下将介绍潮汕地区独有的风俗习惯。

潮汕人热情好客潮汕人以热情好客著称,不论是家庭还是商务场合,都习惯于热情款待客人。

来访客人一到,主人会热情地招呼客人进屋,并端上茶水和小吃款待客人。

这种待客之道体现了潮汕人的亲切和友好,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和重视。

潮汕地区的节庆习俗潮汕地区有许多传统的节庆活动,如新春、清明、端午、中秋等,每逢节庆,当地人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比如,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挂灯笼、燃放鞭炮,希望新一年能够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潮汕人的饮食文化潮汕地区的饮食文化也非常独特。

潮汕菜以地道、鲜美、清淡著称,代表性菜肴有文昌鸡、潮汕牛肉火锅、客家蒸鱼等,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此外,潮汕人还有特别的饮食习惯,如潮汕人喜欢喝早茶,喜欢品尝各式海鲜烹饪,反映了潮汕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潮汕地区的传统手工艺潮汕地区也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潮汕牛车、潮绣、潮州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精致、细腻,传承着潮汕地区的文化传统。

而潮汕的陶瓷制作、刺绣、漆器加工、竹编等手工艺也各具特色,体现了潮汕人勤勉聪明、工匠精神。

潮汕地区的传统习俗潮汕地区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婚嫁习俗、祭祀习俗等。

在潮汕地区举办婚礼时,都会举行一系列传统的仪式,如过堂、拜堂、交杯酒等,这些传统习俗凝聚了家族感情,传承着家族文化。

此外,在潮汕地区,祭祀也是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在传统节日或祭祀活动中,会供奉祖先、神灵,祈求生活顺利、家庭幸福。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潮汕人民的审美情趣,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总的来说,潮汕地区的风俗习惯多样丰富,体现了潮汕人民的独特文化气质和传统精神。

这些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使得潮汕地区成为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地方。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风俗文化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

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

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

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

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

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潮汕人的风俗

潮汕人的风俗

潮汕人的风俗潮汕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地区,其传统风俗深受人们喜爱和传承。

以下是潮汕人的一些传统风俗。

1. 潮汕话潮汕话是潮汕人的母语,也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话是一种独特的方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潮汕人讲话喜欢语调抑扬顿挫,感情真挚,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祭祖活动潮汕人非常注重祖先崇拜和家族意识。

每年的祭祖活动是潮汕人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活动。

在祭祖活动中,人们会向祖先献上香火、鲜花、水果等物品,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此外,祭祖活动还是潮汕人相互联络感情、增进家族团结的重要场合。

3. 潮汕音乐潮汕音乐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

潮汕音乐以其柔和、婉转、悠扬的音乐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令人感受到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

潮汕音乐多以歌唱形式表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木偶戏曲”。

4. 潮剧艺术潮剧是潮汕地区的地方戏曲,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

潮剧历史悠久,曾经是维系潮汕地区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剧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5. 年节庆典潮汕人重视传统节日,每逢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热爱。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春节和中秋节。

春节期间,潮汕人会举行传统的“迎财神”、赛龙舟、舞狮子等活动;中秋节期间则会举行赏花灯、吃月饼、赏月等活动。

总之,潮汕人的传统风俗丰富多彩,表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面貌。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

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汕头素有”美食之乡”美誉,汕头美食体现了潮汕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汕头比较有名的当地小吃有;”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福合埕牛肉丸”,”新兴炒糕”,”飘香小食店的虾米笋”等,还有南澳岛上的多种海产风味.
老妈宫粽球,汕头老妈宫粽球是一种很特别的粽子,它借助妈祖信仰的灵光,由一种普通节食,变成一种适宜四时享用的不普通食物.在1920年前后,一位叫张强德的开始在老妈宫附近摆摊卖粽球.其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精细(选用颗粒饱满的糯米),创意独特(有甜咸双拼料馅),不惜工本(咸料馅有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过去店里还悬挂一块写着”食定正知”的横匾,后来演绎成一句在社会上流传广泛的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过去潮汕人每逢行船出洋都要前来祭拜妈祖,祈求保佑平安.在老妈宫门口,会顺手买几个粽球作供品,祭拜后一路上幔幔将它们吃了,又好吃又耐饥.
潮汕人冬至吃甜丸:古人认为“冬至阳生,万物苏醒。

”虽然还处于寒冷季节,人们却已闻到了春的气息,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

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

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

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

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

“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

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

冬至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至丸”,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传说,有一年冬至,从外地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

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

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圆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

推来让去,父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

”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圆后便分手了。

后来,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

到了冬节时候,更是忧伤万分。

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

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圆,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

”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

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

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