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体蟾蜍心脏灌流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分析

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分析两栖类循环系统解剖于路遥 121140072一.实验目的:1. 观察心脏传导系2. 循环系统比较解剖(3.心脏泵血的解剖生理要点)二.实验原理:三.动物与器材:实验动物:蟾蜍一到两只一组(每人一只)实验器械:手术器械(两把解剖剪刀/两把镊子/一把普通剪刀/六只图钉/一只锥子),解剖盘,棉线,蛙钉,秒表等四.方法与步骤:1:对蟾蜍进行双毁髓并用蛙钉将其固定在解剖盘上(仰卧固定)。
2:游离心脏(剪开胸骨)。
3:辨别心脏相连血管。
4:肝门静脉(生理功能)。
5:斯氏一结扎;斯氏二结扎。
对照:静脉窦,心房,心室。
6:计数方法:二十次所需秒数五.实验结果:1:观察到蟾蜍心脏如下(附图):2:观察到蟾蜍肝门静脉结果如下(附图):六.实验结论:无七.问题解答:1.问:蟾蜍心房、心室、动脉圆锥及静脉窦是什么样的?答:心脏位于体腔前端胸骨背面,被包在围心腔内,其后是红褐色的肝脏。
在心脏腹面用镊子夹起半透明的围心膜并剪开,心脏便暴露出来。
从腹面观察心脏的外形及其周围血管:【1】心房为心脏前部的2个薄壁有皱襞的囊状体,左右各1。
【2】心室 1个,连于心房之后的厚壁部分,圆锥形,心室尖向后。
在2心房和心室交界处有一明显的凹沟,称冠状沟,紧贴冠状沟有黄色脂肪体。
【3】动脉圆锥由心室腹面右上方发出的1条较粗的肌质管,色淡。
其后端稍膨大,与心室相通。
其前端分为2支,即左右动脉干。
用镊子轻轻提起心尖,将心脏翻向前方,观察心脏背面,可见静脉窦。
【4】静脉窦为心脏背面一暗红色三角形的薄壁囊。
在心房和静脉窦之间有1条白色半月形界线即窦房沟。
其左右2个前角分别连接左右前大静脉,后角连接后大静脉。
静脉窦开口于右心房。
在静脉窦的前缘左侧,有很细的肺静脉注人左心房。
2.问:蟾蜍肝门静脉是什么样的?答:肝门静脉将肝脏翻折向前,可见肝后面的肠系膜内有1条短而粗的血管入肝,此即肝门静脉。
仔细向后分离追踪,可见此血管是由来自胃和胰的胃静脉、来自肠和系膜的肠静脉和来自脾脏的脾静脉汇合而成的。
离体蛙心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离体蛙心的生理特性,了解心脏在离体条件下的收缩和舒张规律。
2. 探讨神经递质、激素等对离体蛙心功能的影响。
3. 掌握离体蛙心灌流实验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离体蛙心灌流实验是研究心脏生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灌流装置向蛙心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可以观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情况。
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灌流液成分、温度、pH值等条件,观察心脏功能的改变,从而了解心脏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蛙心套管、蛙心夹、蛙板、蛙类手术器械、二道仪、任氏液、氯化钙、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
2. 实验仪器:手术显微镜、蛙心灌流装置、注射器、秒表、滴管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准备工作:将蟾蜍置于蛙板上,用手术剪剪开胸腔,暴露心脏。
用蛙心夹固定心脏,并连接灌流装置。
2. 灌流液准备:配制任氏液、氯化钙溶液、肾上腺素溶液、乙酰胆碱溶液等。
3.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对照组、氯化钙组、肾上腺素组、乙酰胆碱组。
4. 实验步骤:a. 对照组:灌流任氏液,观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情况。
b. 氯化钙组:灌流氯化钙溶液,观察心脏功能的改变。
c. 肾上腺素组:灌流肾上腺素溶液,观察心脏功能的改变。
d. 乙酰胆碱组:灌流乙酰胆碱溶液,观察心脏功能的改变。
5. 记录数据:观察心脏的收缩和舒张频率、收缩幅度等,并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对照组:心脏呈现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收缩幅度适中,频率约为60次/分钟。
2. 氯化钙组:心脏收缩幅度明显增大,频率加快,收缩时间延长,舒张时间缩短。
3. 肾上腺素组:心脏收缩幅度增大,频率加快,收缩时间延长,舒张时间缩短。
4. 乙酰胆碱组:心脏收缩幅度减小,频率减慢,收缩时间缩短,舒张时间延长。
六、实验结论1. 离体蛙心在灌流条件下可以维持一定时间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2. 氯化钙和肾上腺素可以增强离体蛙心的收缩功能,使收缩幅度增大、频率加快。
离体蟾蜍心脏收缩能力和心率的实验研究实验报告

离体蟾蜍心脏收缩能力和心率的实验研究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生理科学实验实验类型:动物实验实验项目名称:离体蟾蜍心脏收缩能力和心率的实验研究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12 离体蟾蜍心脏收缩能力和心率的实验研究(浙江大学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1B班第5组,浙江,杭州,310058)【摘要】目的了解离体心脏灌流的方法,观察钾、钙离子浓度、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对离体蟾蜍心脏活动的影响并探讨作用机制。
方法取离体蟾蜍蛙心,分别用任氏液、无钙、高钙、高钾、乙酰胆碱、肾上腺素等灌流。
结果蟾蜍离体心脏在1ml任氏液加25ul任氏液灌流前后,终末舒张张力(g)分别为0.84±0.16,0.81±0.17,两者有显著差异;1ml任氏液加25ul任氏液灌流前后,终末收缩张力(g)分别为3.95±1.53,3.89±1.49,两者无显著差异;1ml任氏液加25ul任氏液灌流前后,心率(次/分)分别为49.00±6.09,48.90±6.81,两者无显著差异。
蟾蜍离体心脏在无钙任氏液灌流前后,终末舒张张力(g)分别为0.80±0.16,1.18±0.29,两者无显著差异;无钙任氏液灌流前后,终末收缩张力(g)分别为 3.83±1.38,1.58±0.42,两者有显著差异;无钙任氏液灌流前后,心率(次/分)分别为48.50±5.95,54.60±14.84,两者无显著差异。
蟾蜍离体心脏在22×10-4mol/L高钙溶液灌流前后,终末舒张张力(g)分别为0.61±0.23,0.53±0.23,两者有显著差异;22×10-4mol/L高钙溶液灌流前后,终末收缩张力(g)分别为3.74±1.17,5.39±1.62,两者有显著差异;22×10-4mol/L高钙溶液灌流前后,心率(次/分)分别为50.20±7.87,49.90±8.32,两者无显著差异。
离体蟾蜍心脏灌流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离体蟾蜍心脏灌流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LT
步骤二:在任氏液中加入1:100000肾上腺素溶液1-2滴,心搏曲线稳定后记录45s。
步骤三:用任氏液洗脱3次,加入1-2ml任氏液,待曲线稳定45s后,向灌流液中加5% NaCl溶液2-6滴,心搏曲线稳定后记录45s 。
步骤四:用任氏液洗脱数次,曲线基本恢复后,加入1-2ml任氏液,待曲线稳定45s后,在任氏液中加1% KCl溶液1-2滴,心搏曲线稳定后记录45s 。
步骤五:用任氏液洗脱数次,曲线基本恢复后,加入1-2ml任氏液,待曲线稳定45s后,在任氏
1-2滴,心搏曲线稳定后记录液中加2%CaCl
2
45s 。
步骤六:将上述溶液吸出,用新鲜任氏液换洗数次,加入1-2ml任氏液,待曲线稳定后记录45s ,在任氏液中加1:1000000 的 ACh溶液1-2滴,心搏曲线稳定后记录45s 。
离体心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离体心脏灌流技术的操作方法。
2. 观察和分析不同理化因素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3. 理解心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如离子浓度、温度、酸碱度、激素等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心脏的正常节律性活动依赖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改变离体心脏灌流液的理化成分,会影响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从而影响心脏的舒缩活动。
本实验通过改变灌流液中的离子浓度、温度、酸碱度、激素等,观察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心脏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蟾蜍2. 实验药品:任氏液、NaCl溶液、CaCl2溶液、KCl溶液、乙酰胆碱溶液、肾上腺素溶液、乳酸溶液、NaHCO3溶液3. 实验仪器:BL-420生物信号分析系统、张力换能器、铁支台、试管夹、蛙类手术器械、蛙心插管、滴管、大烧杯、棉线、双凹夹、滑轮四、实验步骤1. 暴露心脏:取蟾蜍一只,用蛙类手术器械暴露心脏。
2. 心脏插管:将蛙心插管插入心脏,用棉线固定。
3. 摘取心脏:用镊子将心脏从蟾蜍体内取出,置于装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4. 连接仪器:将张力换能器连接到心脏插管,并通过BL-420生物信号分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
5.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以下几组:空白对照组:用任氏液灌流心脏。
Na+浓度改变组: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灌流心脏。
K+浓度改变组:用不同浓度的KCl溶液灌流心脏。
Ca2+浓度改变组:用不同浓度的CaCl2溶液灌流心脏。
乙酰胆碱组:用乙酰胆碱溶液灌流心脏。
肾上腺素组:用肾上腺素溶液灌流心脏。
乳酸组:用乳酸溶液灌流心脏。
NaHCO3组:用NaHCO3溶液灌流心脏。
6. 数据采集:观察并记录每组心脏的舒缩节律、幅度和持续时间。
7. 结果分析:分析不同理化因素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1. Na+浓度改变组:随着Na+浓度的增加,心脏的舒缩幅度和持续时间逐渐增加,但超过一定浓度后,心脏活动减弱。
机能实验蛙心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离体蛙心灌流的方法。
2. 观察理化因素对蛙心活动的影响,如离子浓度、药物等。
3. 掌握实验记录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蛙心灌流实验是生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将蛙心置于人工灌流系统中,模拟心脏在体内的生理环境,研究各种因素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蛙心无营养性血管,离体后采用人工灌流的方法,仍可保持其新陈代谢,心脏仍能有节律的自动收缩、舒张,并维持较长时间。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蟾蜍2. 实验器材:蛙心夹、常用手术器械、蛙板(或蜡盘)、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双针形露丝刺激电极、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棉线、任氏液、0.65%NaCl、2%CaCl2、1%KCl、1:10000肾上腺素、1:10000乙酰胆碱、3%乳酸。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蛙心制备:- 使用手术刀将蛙麻醉,然后破坏蛙的中枢神经系统。
- 暴露心脏,固定蛙心,将动脉圆锥下方穿一线,用于连接灌流装置。
- 游离心脏,将心脏的主动脉和肺动脉分别插入蛙心夹。
2. 连接实验装置:- 将蛙心夹固定在支架上,连接张力传感器。
- 将灌流液(任氏液)置于培养皿中,通过滴管控制灌流液的流速。
- 将灌流液通过动脉圆锥下方的线,连接到蛙心夹的主动脉。
3. 观察记录:- 观察蛙心的收缩和舒张情况,记录心脏跳动频率和幅度。
- 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以0.65%NaCl溶液替换任氏液,观察心脏跳动频率和幅度变化。
- 在灌流液中加入2%CaCl2(50ul)溶液,观察心脏跳动频率和幅度变化。
- 在灌流液中加入1%KCl(50ul)溶液,观察心脏跳动频率和幅度变化。
- 在灌流液中加入1:10000肾上腺素(50ul)溶液,观察心脏跳动频率和幅度变化。
- 在灌流液中加入1:10000乙酰胆碱(50ul)溶液,观察心脏跳动频率和幅度变化。
4.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蛙心收缩活动:- 在任氏液中,蛙心以正常节律收缩和舒张,跳动频率和幅度适中。
生理学实验报告-蛙心灌流-(2)

蛙类离体心脏灌流一、【目的要求】1、学习离体蛙心灌流法。
2、观察Na+,K+,Ca2+及肾上腺素(Adr),乙酰胆碱(ACh),乳酸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二、【原理】将离体蛙心(失去神经支配的蛙心)保持在适宜的环境中,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然能够保持节律性收缩,心脏正常的节律性活动需要一个适宜的理化环境,离体心脏也是如此,离体心脏脱离了机体的神经支配和全身体液因素的直接影响,可以通过改变灌流液的某些成分,观察其对心脏活动的作用。
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及收缩性,都与钠、钾及钙等离子有关。
外源性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或乙酰胆碱可产生类似心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兴奋时对心脏的作用。
三、【实验仪器】青蛙、常用手术器械、蛙板(或蜡盘)、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双针形露丝刺激电极、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棉线、任氏液。
套管夹、0.65%NaCl、2%CaCl2、1%KCl、1:10000肾上腺素、1:10000乙酰肌碱、3%乳酸。
四、【方法与步骤】1、斯氏蛙心插管法(1)一只青蛙,双毁髓后背位置于蜡盘中,按前面的方法暴露心脏。
仔细识别心脏周围的大血管(见右图)。
在左主动脉下方穿一线,于动脉圆锥处结扎(动物个体小时,结扎位置可靠上些)。
再从左右两主动脉下方穿一线,并打一活结备用。
左手提起主动脉上的结扎线,右手用眼科剪在结扎线下方、沿向心方向将动脉上壁剪一斜口。
选择大小适宜的蛙心套管,然后将盛有少量(套管内2~3 cm高度)任氏液(内加入一滴肝素溶液)的斯氏蛙心套管,山开口处插入动脉圆锥(见右图)。
当套管尖端到达动脉圆锥基部时,应将套管稍稍后退,使尖端向动脉圆锥的背部后下方及心尖方向推进,经主动脉瓣插入心室腔内(于心室收缩时插入,但不可插得过深,以免心室壁堵住套管下口)。
此时可见套管中血液冲人套管,并使液面随心脏搏动而亡下移动,表明操作成功(否则需退回并重新插入)。
用滴管吸去套管中的血液,更换新鲜任氏液。
离体心脏灌流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离体心脏灌流技术的基本操作。
2. 观察和分析不同生理、病理因素对离体心脏功能的影响。
3. 掌握记录和分析心脏功能指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离体心脏灌流实验是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将心脏从机体中取出,在体外模拟生理环境条件下进行灌流,观察和分析心脏功能的变化。
实验中,通过改变灌流液的成分、温度、pH值等条件,可以研究不同因素对心脏功能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青蛙、蛙心夹、蛙板、蛙类手术器械、二道仪、任氏液、长滴管、铁支架、玻璃管、量筒、秒表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电子天平、恒温器、恒温水浴箱、高压消毒锅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准备(1)取一只青蛙,用蛙类手术器械进行解剖,暴露心脏。
(2)将心脏夹在蛙心夹上,用线固定在蛙板上。
(3)在心脏主动脉下方穿一线,结扎并留出一段备用。
(4)将心脏主动脉左支结扎,于动脉圆锥处剪一向心斜切口,插入灌流管。
2. 灌流实验(1)将灌流管一端插入恒温器中的任氏液中,另一端与心脏主动脉相连。
(2)调整恒温器,使任氏液温度保持恒定。
(3)开启灌流泵,使任氏液以恒定速度灌流心脏。
(4)观察心脏收缩情况,记录心率、收缩幅度等指标。
(5)依次改变灌流液的成分、温度、pH值等条件,观察心脏功能的变化。
3.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记录不同灌流条件下心脏的心率、收缩幅度等指标。
(2)分析不同生理、病理因素对离体心脏功能的影响。
(3)绘制心脏功能曲线,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灌流液中加入肾上腺素后,离体心脏心率加快,收缩幅度增强。
2. 灌流液中加入乙酰胆碱后,离体心脏心率减慢,收缩幅度减弱。
3. 降低灌流液温度后,离体心脏心率减慢,收缩幅度减弱。
4. 提高灌流液pH值后,离体心脏心率加快,收缩幅度增强。
六、实验结论1. 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对离体心脏功能具有调节作用,肾上腺素使心脏兴奋,乙酰胆碱使心脏抑制。
2. 温度和pH值对离体心脏功能有显著影响,低温和碱性环境有利于心脏功能的维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离体蟾蜍心脏灌流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步骤一:向插管中加入1ml任氏液,心搏曲线稳定后记录正常的心搏曲线45s。
步骤二:在任氏液中加入1:100000肾上腺素溶液1-2滴,心搏曲线稳定后记录45s。
步骤三:用任氏液洗脱3次,加入1-2ml任氏液,待曲线稳定45s后,向灌流液中加5% NaCl 溶液2-6滴,心搏曲线稳定后记录45s 。
步骤四:用任氏液洗脱数次,曲线基本恢复后,加入1-2ml任氏液,待曲线稳定45s后,在任氏液中加1% KCl溶液1-2滴,心搏曲线稳定后记录45s 。
步骤五:用任氏液洗脱数次,曲线基本恢复后,加入1-2ml任氏液,待曲线稳定45s后,在任氏液中加2%CaCl21-2滴,心搏曲线稳定后记录45s 。
步骤六:将上述溶液吸出,用新鲜任氏液换洗数次,加入1-2ml任氏液,待曲线稳定后记录45s ,在任氏液中加1:1000000 的ACh溶液1-2滴,心搏曲线稳定后记录45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