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的生理
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生理学

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生理学人类和动物都是生命的形式,和动物一样,我们的身体也需要血液为我们供应能量和氧气。
因此,心血管系统对于我们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生理学,讨论他们的相似点和差异点。
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中心,它向全身脏器供血,并将二氧化碳输送到卫生间排出体外。
和人类一样,动物的心血管系统也由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组成。
人类的心脏位于胸部中央,有四个腔室,分别是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
和人类不同的是,一些动物如鱼的心脏只有两个腔室,分别是心房和心室。
这些动物需要通过吸氧来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
心脏收缩和松弛的作用导致心脏在整个心血管系统中的循环。
这个过程叫做心脏的收缩和松弛。
当心脏收缩时,心脏内的血液被推入动脉,然后进入血管系统,为身体供血。
当心脏松弛时,血液通过静脉回到心脏。
人类和动物的心脏收缩和松弛循环的时间和频率也有所不同。
人类的心律大约是60-100个心跳每分钟。
然而,小型哺乳动物的心律可以达到200个心跳每分钟,而象只有30-40个心跳每分钟。
正常心脏循环是非常重要的,但有时心脏可能会发生问题,如心脏瓣膜疾病。
这种疾病会导致心脏收缩时发生漏瓣或瓣膜狭窄等问题。
因此,人类和动物都需要进行心血管检查以确保健康的心血管系统。
总之,在人类和动物的生理学中,心血管系统是重要的。
它为我们的身体供应氧气和能量,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虽然人类和动物的心血管系统有些不同,但它们的作用和意义相似,都是生命名贵的保证。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心血管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命系统之一,负责输送氧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位,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从解剖和生理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解剖学1.心脏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器官,位于胸腔中央略偏左的位置。
它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
心脏内部有心瓣膜,主要包括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这些瓣膜的作用是控制血液的流动方向。
2.血管血管是心血管系统的管道,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静脉则将含有代谢废物的静脉血回输到心脏。
毛细血管是动脉和静脉之间的细小管道,负责氧气和养分的交换。
3.主要血管(1)主动脉:起源于心室,将氧合血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
(2)肺动脉:起源于右心室,将二氧化碳生成的静脉血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3)上下腔静脉:将全身的静脉血回输至心脏。
二、生理学1.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的工作循环包括舒张期和收缩期。
在舒张期,心脏充满了静脉血,心房和心室放松,此时心瓣膜开放,血液通过肺动脉和主动脉进入肺部和全身。
而在收缩期,心脏肌肉收缩,心瓣膜关闭,防止血液逆流,将氧合血推送到全身。
2.心电图心电图是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的方法。
它反映了心脏在收缩和舒张过程中的电信号变化,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为波形图。
心电图的主要指标包括心率、心律和心室肥厚等,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3.血压调节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
血压的调节涉及到多个因素,如心输出量、血液容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等。
通过调节血管收缩和舒张、心脏收缩力和心率的变化,人体可以维持正常的血压水平。
4.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的循环路径。
在心脏的驱动下,氧合血从左心室通过主动脉进入全身组织,经过毛细血管进行氧气和养分交换,然后通过静脉回流至右心房,最后经过肺循环重新进行气体交换,循环往复。
三、心血管系统的意义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于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稳定至关重要。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与生理学特点【一】心脏的解剖结构心血管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
首先,我们来看心脏的解剖结构。
心脏位于胸腔中央,靠近胸骨的位置,呈锥形。
它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心房与左心室组成左侧,右心房与右心室组成右侧。
【二】循环过程与生理学特点1. 心脏收缩期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经历了舒张期和收缩期两个阶段。
在收缩期间,充满氧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从左心房进入左心室,并通过主动脉被输送到全身供应器官。
2. 心肌的特点这一流程是通过消化系统摄入进入体内大量的氧和营养物质及新陈代谢所释放出来大量二氧化碳有关系里完成某些器官所需要进入体内物類資源在机械撬提供载流体内派發给全身其他各器官。
3. 血压的控制对于维持循环功能而言,正确控制血压非常重要。
血压由心脏泵血和动脉管壁的阻力共同决定。
当心脏收缩时,推动血液通过动脉进入体内各个部位,此时血压升高;而在心脏舒张期间,血液静止,此时血压较低。
4. 微循环的作用微循环是指身体中小血管(如毛细血管)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微循环起着将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到组织细胞并将废物运出的重要功能。
它对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心血管系统健康的因素在了解了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特点后,我们来看一下影响其健康的因素。
1. 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内持续性增加的压力。
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疾病等严重问题。
2.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供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心脏问题,如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
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是其主要原因。
3.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跳的节奏异常,可能太快或太慢。
这可能是由于电信号传导障碍、神经调节异常或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的。
4. 其他风险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吸烟、饮酒过量、肥胖、缺乏运动以及遗传因素都会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风险。
【四】保持心血管健康的方法为了保持心血管健康,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方法:1. 健康饮食选择低盐低脂肪的食物,并注重摄入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和蔬菜。
心血管生理学研究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心血管生理学研究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负责输送营养和氧气到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体内的稳定环境。
心脏作为心血管系统的核心,主要功能是泵血、维持血液循环。
而血管则属于心血管系统的管道,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
心血管生理学的研究就是探究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与调节机制,准确理解其工作原理。
一、心脏的结构功能心脏是人体内部的一个肌肉器官,位于胸腔中央。
它具有四个腔室: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
心房主要接受来自全身的静脉血,而心室则将血液推送到全身。
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起到控制血液流向的作用。
在心肌细胞的收缩过程中,心脏发出电信号,使心脏按照一定的节奏和顺序收缩。
这个电信号源自窦房结,它是心脏内的起搏点,能够自主产生电信号。
信号从窦房结传到心房,引起心房收缩,然后传到房室结,进一步传导到心室,引发心室收缩。
这种有序的收缩和松弛过程使心脏能够有效地泵血。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保证了心脏可以高效地泵血,并保持全身血液的流动。
当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二、血管的结构功能血管是心脏通过泵血推送血液到全身的管道。
它们分为动脉和静脉两大类。
动脉将氧合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而静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从组织返回心脏。
血管的结构具有特定的特征,包括内皮层、中层和外层。
内皮层是血管内膜的一部分,平滑而细腻。
中层主要由平滑肌组成,可以控制血管的收缩和舒张。
外层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提供保护和支持。
血管的功能是输送血液,并调节血液的压力和血流量。
在动脉中,血液通过心脏的推动力,以较高压力流动,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器官和组织。
然后,血液通过静脉回流至心脏,这时的血压较低。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相关。
例如,动脉硬化是血管中层的变化,导致血管弹性降低,血压升高,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三、心血管调节机制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在生理条件下需要通过多种调节机制进行维持和调整。
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生理学是研究心脏和血管系统功能的学科,它探索了人体中心血液的运输和循环过程。
通过研究心血管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血管系统是如何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并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一、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也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
它由左右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构成,通过心房收缩和心室收缩的协调运动,完成了血液的泵送。
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节律主要由心脏内部的电气传导系统调控,保障了心脏的正常功能。
二、心脏的电生理学心脏的电生理学研究心脏内部的电信号传导系统,包括心脏节律调控和传导异常等方面。
心脏的节律由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共同调控。
起搏细胞能自发产生电信号,传导细胞则将电信号传递到心脏的各个部分。
当心脏电传导发生异常时,就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等疾病。
三、心脏收缩与舒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是心脏泵血的基本过程。
心脏收缩被称为心脏的收缩期,主要发生在心室内。
心脏舒张被称为心脏的舒张期,主要发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受到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影响,保持了心脏泵血功能的平衡。
四、血压的调控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施加的压力,是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血压的调控主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系统实现。
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心率和血管收缩程度,从而影响血压的变化。
体液调节系统则通过调节体液容量和盐水排泄来维持血压的稳定。
五、血管的生理学血管是心血管系统的管道,负责输送血液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
血管的内皮细胞具有调节血管舒缩和血小板聚集的功能,维持了血管内环境的平衡。
血管的舒缩调节主要受到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影响,保持了血流量和血压的稳定。
六、心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通过研究心血管生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找到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例如,了解血压调节的机制,有助于制定针对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了解心肌收缩和舒张的过程,有助于寻找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
心血管生理学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与调节

心血管生理学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与调节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它由心脏和血管组成,承担着输送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的重要功能。
心血管生理学是研究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学科,对了解心脏和血管的功能与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脏的功能与调节心脏是血液泵的核心器官,它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中的流动。
心脏的功能与调节包括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率的控制和心排血量的调节。
1. 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由心肌细胞的电活动驱动,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电生理过程实现。
心脏的收缩通过收缩力将血液推送到动脉系统,而舒张则为心室休息和充盈提供时间。
2. 心率的控制: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它受到多重因素的调节。
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起到调节作用,其中交感神经使心率增加,而副交感神经则使心率降低。
3. 心排血量的调节:心排血量指的是心脏每分钟排出的血液量,它由心脏泵出的血量和心率决定。
心脏前负荷、后负荷和收缩力是影响心排血量的重要因素,它们通过调节心脏的充盈和收缩力来调节心排血量。
二、血管的功能与调节血管是心脏输送血液的通道,包括动脉、静脉和微血管。
除了承担血液输送的功能外,血管还具有调节血流量和血压的重要作用。
1. 动脉的功能与调节:动脉是从心脏出发,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组织的血管。
动脉的收缩和舒张受到多种调节机制的影响,如交感神经和局部调节因素等,以确保组织器官获得足够的血流。
2. 静脉的功能与调节:静脉是将经过组织代谢后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静脉的功能包括容量储备、血液回流与保持心脏充盈等。
静脉系统的舒张与收缩能力较差,它主要依靠静脉瓣和肌肉收缩的帮助来推动血液回流。
3. 微血管的功能与调节:微血管包括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在组织间起到输送氧气、养分和代谢产物的重要作用。
微血管的内皮细胞对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的调节至关重要,同时也受到局部调节因子的影响。
心血管生理学

心血管生理学心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维持系统之一,负责输送氧气和养分到各个组织器官,并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心血管生理学研究的是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将从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心脏收缩与舒张的调节、血管阻力的控制、心血管循环中常见的调节机制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机制等方面,阐述心血管生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心血管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两部分。
心脏是一颗位于胸腔中的肌肉器官,由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组成。
它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微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将氧气和养分丰富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而静脉则将含有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的血液返回心脏。
微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是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的场所。
二、心脏收缩与舒张的调节心脏的收缩与舒张是由心脏起搏控制中枢发出的电信号所驱动的。
这个起搏控制中枢位于心脏的右心房上部,称为窦房结。
窦房结的电信号会按照特定的频率传导到心室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收缩。
在心脏收缩时,电信号会先通过心房,引起心房肌的收缩,然后传到心室肌,引起心室肌的收缩。
而在心脏舒张时,电信号停止传导,心肌细胞恢复到舒张状态。
三、血管阻力的控制血管阻力是指血液流过血管时遇到的阻碍,它直接影响到血液流动的速度和压力。
血管阻力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血管的直径、血液的黏稠度和血管壁的弹性等。
在血管阻力的控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血管的直径。
血管的直径可以通过血管壁的平滑肌调节,在平滑肌收缩时血管收缩,血管直径变小,血管阻力增加;而在平滑肌松弛时血管扩张,血管直径变大,血管阻力减小。
四、心血管循环中的常见调节机制在心血管循环过程中,体内有一些重要的调节机制能够保持血液流动的平衡和稳定。
其中,自律性调节机制是心脏自身通过调节收缩节律来控制心率。
体液动力学调节机制通过调节心脏的收缩力和血管的阻力来控制心输出量和血压。
荷尔蒙调节机制则通过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

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一、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心血管系统是人体内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系统,包括了心脏和血管两个部分。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核心,通过收缩和舒张来推动血液在全身循环。
而血管则负责输送和分配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
1. 心脏心脏位于胸腔中,约占胸廓约2/3的位置。
它由四个相互连接的腔室组成:左右两个心房和左右两个心室。
每个房室之间通过瓣膜相连,保证了血液流动的方向性。
左右两侧的房室之间则通过半月瓣进行连接。
2. 血管血管主要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是将含有氧合后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组织的管道;静脉则是将二氧化碳和废物等物质带回到心脏;毛细血管是动、静脉之间微小而密集的网状结构,起到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的作用。
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是保证全身组织细胞获得氧气、营养物质,同时排除代谢产物和废物。
它包括了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液流动、血压调节和微循环等多个方面。
1. 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心脏通过收缩(收缩期)和舒张(舒张期)来完成一个完整的心跳周期。
在收缩期,心房将氧合后的血液推送到左右两个心室;在舒张期,心室收缩将新鲜血液推向主动脉供应全身。
2. 血液流动血液在整个循环系统中不断流动,由于心脏的泵送作用以及血管本身对流量和阻力的调节,使得新鲜的含氧血液通过动脉分支传递给各组织器官,并重新汇集起来经过静脉返回到心脏。
3. 血压调节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通过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以及血管收缩和扩张的调节,心血管系统能够保持适当的血压水平。
具体而言,心脏收缩时,将血液推入动脉中,使其内壁受到压力;而在舒张期,则让动脉的内径扩大,降低压力。
4. 微循环微循环是指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交换给细胞组织的过程。
在微循环中,毛细血管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其他类型的血管不同,毛细血管具有极小的直径和高度分支联接,这使得它们可以从最大程度上覆盖每个组织细胞,并实现有效地气体、营养物质和废物交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信号系统介导的自主神经调节通路在运动后低血压中的作用心血管的生理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
心脏将血液泵出,并由血管将血液分配到各器官、组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的方向流动,最后回入心脏。
这一个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即运输营养物质、代谢产物、氧和二氧化碳等,并在机体各个部位通过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从而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
此外,血液循环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以及机体防卫功能等也起重要作用。
心血管系统不仅是体内的循环系统,而且具有重要的内分泌能,如心肌细胞课合成和分泌心房钠尿肽,血管内皮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等,肾脏入球和出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可合成和分泌肾素等,这些激素和生物活性物质参与体内心血管系统以及其他系统的功能调节。
在体内,心血管系统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同时,心血管系统自身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也有一定的适应性反应。
机体通过这些调节活动,使血液循环与机体的代谢需求相适应,保证机体的整体协调。
一、心脏的生理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
心房和心室不停地进行有顺序的、协调的收缩和舒张交替的活动,是心脏实现泵血功能,推动血液循环的必要条件,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则是触发心肌收缩和泵血的动因。
1,.心肌细胞的分类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组成。
心肌层是构成心壁的主要部分。
根据组织学和生理学特点,可将心肌细胞分为两类:(1)工作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功能:含丰富的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这类细胞主要执行收缩功能。
(2)自律细胞:主要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
功能:含肌原纤维很少或完全缺乏,基本丧失收缩功能。
它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整个心脏的节律活动。
即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
为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和浦肯野(Purkinje)纤维网。
2、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①静息电位:人和哺乳类动物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约-90mv。
形成机制:静息电位的数值与静息细胞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有关。
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而对其他离子的通透性很低,因此,K+顺其浓度梯度由膜内向膜外扩散所达到的平衡电位,构成静息电位的主要成分。
②动作电位: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在于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动作电位降支和升支不对称。
通常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0期、1期、2期、3期、4期五个成分。
I、去极化过程:又称动作电位的0期。
在适宜的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发生兴奋,膜内电位有静息时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形成动作电位的升支。
0期去极化特点:持续时间很短,仅1-2ms;幅度大,约120mv;速度快,最大速率Vmax可达200-400v/s。
机制:在外来刺激作用下,部分电压门控式Na+通道开放和少量Na+内流部分去极化阈电位水平(约-70mv)膜上Na+通道开放概率明显增加再生性Na+内流进一步去极直至接近Na+平衡电位II复极化过程:当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顶峰后,由于Na+通道的失活关闭,立即开始复极。
该期特点:过程比较缓慢,历时200-300ms,包括动作电位的1期、2期、3期三个阶段。
1期(快速复极化初期),膜电位由+30mv下降至0mv左右,历时10ms。
此期和0期间膜电位的变化速度都很快,在记录的动作电位图形上表现为尖峰状,故常把这两部分称为峰电位。
其机制是Cl-内流。
该期过程中快Na+通道失活,且在去极化过程中又发生一次性外向电流的激活,主要成分为K+,由K+负载的Ito是心室肌细胞1期复极化的主要原因。
2期:又称平台期。
此期复极过程缓慢,膜电位停止于0mv水平,形成平台,历时100-150ms。
其机制是Ca2+内流和K+外流。
此期是心肌动作电位较长的主要原因。
也是区别于骨骼肌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化末期):2期过后,复极化过程加速,膜电位由0mv较快下降到-90mv,完成复极化过程,历时约100-150ms。
其主要机制是K+外流。
III静息期:又称4期,也称电舒张期。
此期心肌细胞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离子泵要将内流的Na+、Ca2+排出,将外流的K+摄入,恢复膜内外静息时正常的离子浓度。
(3)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心胞与工作细胞跨膜电位的最大区别是在4期。
在工作细胞,4期的膜电位是基本稳定的。
在自律细胞,动作电位3期复极化未达到最大复极电位之后,4期的膜电位不稳定,立即开始自动去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后,就爆发一次新的动作电位。
4期去极化特点:随时间的递增,去极化的速度远较0期缓慢,4期自动去极化是自律细胞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基础。
3、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基本的生理特性。
其中收缩性是心肌的一种机械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都是以细胞膜的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属于生理特性。
(1)兴奋性:指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
①衡量心肌兴奋性高低的指标:阈刺激。
阈值高则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则表示兴奋性高。
②影响兴奋性的因素:I、细胞的膜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包括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和阈电位的水平。
II、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的激活③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肌细胞每产生一次兴奋,其膜电位就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变化,膜上的离子通道由静息状态下、经历激活、失活和复活等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也随着发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
I、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从动作电位的0期开始到3期复极化至-55mv这一段时期内,膜的兴奋性完全丧失,即对任何强度的刺激都不能产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反应。
这个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3期复极化过程中,在膜电位由-55mv继续恢复到-60mv这一段时间内,如果给予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肌膜可以产生局部去极化反应,但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这一时期成为局部反应期。
由于从0期开始到3期膜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时期内,心肌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因此,将这段时间称为有效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产生的原因:这段时间内膜电位的绝对值太小,Na+通道完全失活(绝对不应期),但还没有恢复到可以被激活的静息状态。
II、相对不应期:3期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在膜电位为-60mv至-80mv的这段期间,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阈刺激,仍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
原因:此期膜电位的绝对值虽已大于有效不应期末时的膜电位,但仍小于静息电位时的水平。
故心肌细胞的兴奋性虽比有效不应期时有所恢复,但仍低于正常。
III、超常期:3期复极化过程中,膜电位从-80mv恢复到-90mv,膜电位基本恢复,Na+通道也已经复活至静息状态,而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即与阈电位水平之间差距较小,所以若在此时给予心肌一个阈下刺激,就可能引起一个新的动作电位,表明心肌的兴奋性高于正常,故将这段时间称为超常期。
④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相比,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延续到心肌细胞的舒张期开始之后。
因此,心肌细胞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完全强直收缩,而始终作收缩和舒张相交替的活动,从而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
1、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II、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比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然后再恢复窦性节律。
(期前兴奋后的一次窦房结兴奋传到心室时,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形成一次兴奋和收缩的脱失)⑵自律性:心肌组织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
①窦房结细胞的自动节律性最高,可达100次/min,purkinje纤维的自动节律性最低,约25次/min;房室交界和房室束介于两者之间。
②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部位。
安静状态下,窦房结的兴奋性通常处于迷走神经适度抑制之下,使安静时的心率不至于太高,约为75次/min,⑶传导性: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传导性的高低可用兴奋的传播速度来衡量。
①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心脏内兴奋的传播是以心肌细胞的缝隙连接为基础的。
兴奋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通过这些低电阻通道直接扩布至相邻细胞,实现心肌细胞的同步性活动。
心肌细胞之间有低电阻的闰盘,可通过缝隙连接,将局部电流直接传给相邻细胞,导致整个心脏兴奋。
②房—室延搁:房室交界区细胞的传导性很低,其中又以结节区为最低(0.02m/s)。
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因此兴奋由心房传至心室要经过一段延搁,这个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生理意义:能使心房兴奋结束后,心室再兴奋;保证了心房初级泵的功能,有利于心室充盈。
⑷收缩性:心肌细胞在刺激作用下能够产生收缩的特性。
心肌收缩的过程,机制与骨骼肌基本相似,但也有区别,主要表现为:①“全或无“式的收缩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心脏的所有肌细胞就会全部收缩一次,即使再大的刺激也不会使其收缩的幅度增加,如果刺激达不到阈值,心肌细胞就不收缩。
这就是心肌细胞收缩的“全或无“现象(”all or more“phenomenon)。
这主要是由于心肌细胞间闰盘的存在,实现了心肌细胞间直接的电传递。
当然,心肌的“全或无“收缩,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心肌的收缩幅度都不能增加。
如运动时,由于神经与体液因素的作用,虽然还是所有肌纤维参与收缩,但每一根肌纤维收缩的强度增加,于是整个心脏的功能也就大幅度提高了。
②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很长,保证了心肌细胞的收缩只能使单收缩,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
这对心脏有规律的交替的收缩和舒张,实现其泵血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③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4、体表心电图在正常人体,由窦房结发生的兴奋按一定的途径和时程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引起整个心脏的兴奋。
心脏各部分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生物电活动,可以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传导到身体表面。
(1)心电图: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可以记录到心脏兴奋过程中发生的电变化,所以记录到的图形称为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心电图可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兴奋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而与心脏的机械收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2)正常心电图各波和间期意义心电图记录纸上有由横线和纵线画出的长和宽均为1mm的小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