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合集下载

数学秋季激趣版教案 5年级-2 乘法运算定律

数学秋季激趣版教案 5年级-2 乘法运算定律
5.2×2.24+2.24×4.8
16.12×99+16.12
0.78×101
1.25×88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2.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对于小数乘法的简算掌握的还不错,那同学们,你们敢挑战下面这些题吗?
三、我挑战
(一)我挑战1
1.填空。
(1)2.4+2.4+2.4+2.4=2.4×(4)=(9.6)
4、拓展延伸
(一)拓展延伸1
1.用简便方法计算。
5×1.03×0.2 8.57×103-8.57×3
3.84×9.6+0.96×61.6 5.4×3.7+5.4+5.4×5.3
(本题是对学生简便运算的巩固,学生独立完成即可,教师酌情出示解析。)
(2)拓展延伸2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并写出计算过程。
我挑战:
1. (1)4 9.6 (2)728 0.728 72.8
(3)0.5 3.12 12.5 0.8 8.7 2.5 4 0.6 4 4.1 5.9 1.5
(4)< = >
2. 两个都错误,正确:
2.4×3.9-3.8 0.26×0.85+7.8
二、巩固练习
(一)我学会1
1.根据乘法运算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0.12×6=(6)×(50.12)
(2.7×1.25)×8=2.7×(1.25×8)
5.2×0.9+0.9×4.8=0.9×(5.2+4.8)
(二)我学会2
2.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34×0.4×2.5
2.5×32×0.125
1.36×4.8+( )×4.8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

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简便运算是一种高级的混合运算,是混合运算的技巧,学好了简便运算,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能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也就是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慢为快。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乘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习四第1题。

教学目标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探索新知1、教学例1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8×5=5×8……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2、教学例2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户)=1152(户)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8×24)×6=8×(24×6)。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下学期四年级学生将要学习乘法运算定律,作为老师的你要先写好教案。

那么大家知道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查看。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乘法运算定律,会根据不同算式的特征,正确灵活、合理选择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提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

出示上节课总结出来的本单元的框架,指出本节课要复习的内容,并提出要求,掌握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并能灵活的运用于简便计算。

(二)复习定律1、简算。

4×13×25125×(8+80)全班练习、两位学生板演,完成后反馈校对,并说明计算的理由。

教师板书运算定律的名称。

2、掌握定律。

简要的叙述运算定律和字母表示,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相应的字母公式。

根据字母公式,比较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有什么区别?根据字母公式说说他们的结构特征。

(三)定律运用1、课本第6题(1)归类,各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画出具有特征的数学运算符号。

(2)全班练习,完成上面一行3题,完成后反馈校对,指出每一题的特征。

(3)全班练习,完成下面一行3题,完成后反馈校对,指出每一题的特征。

2、判断、改错练习。

(1)400×(25+1)=400×25+1(2)(64+4)×25=64×25+25(3)25×32=25×(4×8)=25×4+25×8(四)综合练习1、练习第7题。

(1)找出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算式,并各自归入相应运算定律类型中。

(2)余下的两题:32+144+68+56,1230-216-184,为什么不能归入相应的类型?他们可以简算吗?(3)练习。

(4)反馈矫正。

2、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练习。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3《运算定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这三种运算定律。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应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定律,并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

但是对于运算定律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定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

2.培养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运算定律;通过分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运用运算定律;通过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练习题。

2.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目,引导学生发现运算定律的奥秘。

例如:25 + 35 + 45 = ?,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从而引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呈现(10分钟)讲解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概念,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例如,讲解乘法交换律时,可以展示(2 × 3) × 4 = 2 × (3 × 4)的计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所学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检验学生对运算定律的掌握程度。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请大家参考以下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了解如何科学制定一份高效的教学计划。

乘法结合律教案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的运算规律中的一个难点,容易和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混淆,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紧扣课本中的例题,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课本上例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横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横式能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学生很快的发现,能用等号,接着顺势总结乘法结合律。

本节课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接下来的习题我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个环节习题很丰富,但后来发现有孩子在做题时,能把(a+b)某c=a某c+b某C横式类型的题从前往后做,而不会从后往前做,这使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举一反三的看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

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组算式中发现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己总结字母表达式。

然后我通过两组算式,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算一算,仔细观察,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的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得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引出乘法结合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 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 乘法运算定律(3课时)教案与反思

2 乘法运算定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1课时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材第24~25页例5、例6)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比较、举例验证等活动,发现并概括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规律。

2.初步学会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观察算式和归纳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发展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1.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几个运算定律?明确: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追问: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b=b+a(a+b)+c=a+(b+c)2.我们学习这些运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呢?明确:为了使计算更加简便。

揭示课题:好,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一些新的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我们的计算更加简便。

(板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二、学习新课1.乘法交换律。

出示教材第24页例5情境图。

(1)提问:仔细读题,图中告诉了哪些信息?要求什么数学问题?明确:①已知条件: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②所求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如何列式解答?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指名汇报。

板书:4×25=100(人)25×4=100(人)(3)请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25=25×4(4)看看这组算式有什么规律?你能归纳出这个规律吗?明确: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5)有谁能模仿这道题目的形式,举出类似的例子?同桌相互交流。

(6)根据我们举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提示:这些例子都是几个数相乘?两者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归纳:①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案》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案》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案》教案三篇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案》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卡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整数混合运算顺序适用于小数,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适用于小数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不适用于小数(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谁来说说你们在整数乘法中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用定母表示。

生: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的分配律:(a+b)·C=ac+bc。

(板书)0.7×1.2=1.2×0.7(0. 8×0.5)×0.4=0.8×(0.5×0.4)(1. 4+3.6)×0.5=2.4×0.5+3.6×0.5师:(手指算式)这些算式各说明了什么呢?生1:第一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生2:第二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结合律;生3:第三行算式运用了整数乘法的分配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些算式说明了什么?生4:说明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教案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教案
们要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的基本概念。这种乘法是通过对多位数进行分解,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将结果相加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它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计算345×4,我们可以先将345分解为300+40+5,然后分别与4相乘,最后将结果相加得到答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表现得相当积极,他们乐于分享自己的观点,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这让我深感欣慰。不过,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稍显被动,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还不够熟悉。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讨论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重点和难点时,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来进行阐述。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有些地方可能还是讲得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课程进度。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教案
一、教学内容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教案,本章节内容依据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五章第一节“多位数乘一位数”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计算法则;2.能熟练运用口算乘法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乘法运算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多位数乘一位数中的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形成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能力,提高数学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巩固提高
=35×(5 ×20) =25×4+25×8 =35×100 =100+200 =3500 =300
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5×5 ×20 25×(4+8) 36 ×99
=36×(100-1) =36×100-36×1 =3600-36 =3564
典型例题
“一副”是几支?
我买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 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桶32元。
=300
5×99+5
=5×(99+1) =500
评价体验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谢谢大家!
探究规律
330÷5 ÷2 =66 ÷2 =33(元)
330÷(5×2) = 330÷10 = 33(元)
探究规律
330÷5 ÷2
=
330÷(5×2)
一个数 可以用这 连续除 个数除以 以两个 这两个数 数。 的积简便。 计算时,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探究规律 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不同的数。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第六课时 运算定律 解决问题 何春光
授课教师:阳东广雅小学
复习提问
我们学习了那些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率
你能用语言叙述吗?用字母又怎样表示呢?
乘法交换律:a×b=b×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c+b×c
a÷b÷c=a÷(b×c)
a÷(b×c)= a÷b÷c
巩固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5 ×(5×20) =35×100 =3500
35×5×20
2000÷125÷8 =2000÷(125×8) =2000÷1000 =2
巩固练习
25×(4+8) =25×4 + 25×8 =100 + 200
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新知探究
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我是这样 计算的。
330÷5 =66 ÷2 =33(元)
÷2
先算出每副球拍花多少钱,再计算出每支羽毛球 拍多少钱。
新知探究
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330÷5 ÷2 = 330÷(5×2) = 330÷10 = 33(元)
我是这样计算的。
先算出王老师一共购买了多少支羽毛球 拍,再计算出每支羽毛球拍多少钱。
新知探究
一打
一 筒 羽 毛 球
“一打”是12个
新知探究
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我是这样计算的。
12×25 =(3×4)×25 =3×(4×25) =3×100 利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300(个)
新知探究
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我是这样计算的。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利用了乘法的分配律 =300(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