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庭教育中的软暴力汇编

合集下载

0520d132cf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d

0520d132cf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2d

【家庭教育】家长不要让孩子承受软暴力家庭暴力,代价都不陌生。

没别的意思。

至少还是听说过的吧。

但是根据现在的定义来讲。

您肯定也不外其中。

因为如今以辱骂、恐吓甚至鄙视、冷漠为形式的家庭暴力出现了。

这都可以算成家庭暴力。

那谁没经历过呢,而其中最受伤害的应该是相对弱势的孩子了。

家庭“软暴力”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与直接形式的暴力有很多相似之处。

它涉及社会生活环境、个人素质、人际交往等方面。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

快速的社会变革和多样化的价值观将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家庭软暴力在家庭教育中更多地表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上。

毕竟一般家庭中父母二人势力对等。

孩子是最终受害者。

如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为了显示自己的威力,随口对孩子说“你脑子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赶快去死吧”或“你怎么这么笨!看人家再看看你”……言语伤害有时比“打”更伤人,对孩子说过激、恐吓、指责性的语言,轻者会造成行为、心理的抵抗,产生逆反心理,重者会导致焦虑、抑郁、恐惧、自闭等各种心理疾病。

当你用温和、暴力的语言来要求他人时,你只能得到不满和怨恨,这无法达到沟通的效果。

此外,如果家长发现他们经常使用软暴力来对待孩子,他们可以考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过度的工作压力或家庭矛盾。

当一个人处于压力或困惑中时,他容易发生无意识的暴力行为。

当我们面对我们的孩子时,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克制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们平静、平等地交流。

一般的情况就是这样了,家长把各种压力和情绪带到家庭里来。

有这种情况的话就应该反思了。

并且对自己的压力和问题要认真的去处理,不能让孩子承受或者共同承受本不属于他的压力和责任。

一个家长在家庭中的各种行为对子女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己不正,何以正人。

”也难怪孩子会出问题。

什么是软暴力?软暴力的种类有哪些

什么是软暴力?软暴力的种类有哪些

什么是软暴力,软暴力的种类有哪些?家长们,教育孩子而不是虐待孩子一、什么是软暴力一切区别于肢体暴力造成伤害他人的行为,都可以算作“软暴力”。

这种暴力还有一个更显着的特点,那就是它潜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甚至有时候会被界定为一种“习惯”。

这种暴力作为武器,代替不宽容的心将愤怒投射到我们身上,它不能够把我们打得鼻青脸肿,但足以让我们的心灵受伤。

也许心灵的伤和肉体的伤一样,忍忍也就疼过了。

二、软暴力的种类目前的“软暴力”呈现增多态势,主要表现为几种类型。

1、高标准、严要求“高标准、严要求”看起来不错,但是高标准不是无限拔高,严要求也不能不顾现实。

每个孩子,他的遗传基因、原有基础、智力上的接受能力、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是千差万别的。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高标准、严要求已经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能力。

小学一定要考双百,中学一定要进重点中学,大学是非清华、北大不上。

过重的压力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2、是冷漠有些家长处理亲子之间的矛盾,子女没按自己的要求去做,或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他们不愿闹得不可开交,于是与子女展开长时间的冷战。

有的家长因为生孩子的气,几小时、一两天不搭理孩子,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犯错误,使父母痛心、失望,从而自我约束,自我矫正错误。

更多的是使孩子感受到难以忍受的心理折磨,对自己的信心也会大打折扣。

本身具有叛逆性格的孩子还可能对他人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强烈的敌意,进而形成反社会人格。

3、精神控制“你的生命都是我给的,所以,我让你怎么着,你就得怎么着”;“你年龄还小,不懂事,社会经验不足,所以,听家长的绝对没错”。

长此以往,孩子也养成了温顺、乖巧、老实的性格特征,习惯了由家长来安排一切,一家人看起来和和睦睦,波澜不兴。

其实,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描绘为家庭中的“假性互惠”:表面看父母替孩子着想,孩子也朝父母期待的方向顺利发展,实际上孩子失去了自由成长的空间,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许多发展独立性、自主性的机会。

当他(她)长大成人时,人格可能不够健全,心智可能不够成熟,谨小慎微,优柔寡断,精神上总想依赖别人,遇到重大事情很难独立做出决断,遇到困难、挫折、挑战总想逃避,心理承受能力差。

学前儿童家庭“软暴力”的表现及危害

学前儿童家庭“软暴力”的表现及危害

学前儿童家庭“软暴力”的表现及危害随机选择S园小中大班进行问卷发放,总共发放120份,回收110份,有效回收率为92%。

软暴力是指通过非暴力手段对他人心理和精神上造成伤害的一种形式。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软暴力”是在家庭教育环节中,家长不与幼儿对话和对孩子使用歧视、嘲笑等侮辱性语言从而使幼儿内心受到伤害的形式。

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学前家庭“软暴力”的存在。

通过笔者调查对S幼儿园106个幼儿家庭的调查发现,有50.9%的幼儿家长表明自己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软暴力”不是很清楚的,有36.8%的家长表明自己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软暴力”是听说过的,有一点的了解,只有12.3%的家长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软暴力”有一定的了解,这说明,让家长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软暴力”是刻不容缓的。

描述统计结果如下表:(一)学前儿童家庭“软暴力”的表现笔者通过调查发现,59.4%的家长在幼儿犯错误的时候,会指出他的错误,并让其改正,39.6%的家长说自己有时候会忽视幼儿的感受,有1%的家长在很生气的时候有可能对幼儿进行冷处理。

通过对研究数据的比对可以发现,很多家长还是很注重家庭教育的,他们可以包容幼儿的错误,有一些家长在幼儿犯错误时,有时候会忽视他们的感受,这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

幼儿的心灵单纯,内心脆弱,家长是幼儿的依靠,在孩子的心目中占据很高的地方。

家长的语言在孩子的心理上占很重的分量。

在发放问卷的同时,笔者也对幼儿园的一些老师进行了不记名的访谈,从而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软暴力”的一些具体情况。

通过访谈可以发现,学前儿童家庭“软暴力”还有以下这些表现:1.家长忽视幼儿的感受,急于求成,进行一些轻微的辱骂等在研究中发现,有的家长忽视幼儿的感受,经常进行一些轻微的辱骂会对幼儿进行一定的伤害。

学前期的孩子正是自尊心发展的时期,他们希望得到别的尊重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所以家长要时刻注意幼儿,不能忽视他们的感受,这个时候幼儿渴望得到肯定。

孩子自卑多是源于家长的软暴力

孩子自卑多是源于家长的软暴力

孩子自卑多是源于家长的软暴力软暴力,即心理暴力,是指用言语、表情、态度等对他人的内心造成伤害的形为。

软暴力对孩子在精神和心理层面上都造成了影响,实际上是对孩子的一种精神上的摧残和情感上的虐待,长时间实施容易导致孩子自卑、自闭、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女孩被班主任老师叫到办公室靠墙站着,这个班主任当着所有办公室其他的老师在数落这个女孩,还告诉其他的老师这个女孩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就是因为妈妈杀死了爸爸然后被关进了监狱。

一个没人管的孩子怎么可能好,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之类的话。

而在整个的批评过程中,小女孩都站在那里晃啊晃,面带着微笑。

听完这个故事,不禁想到这个小女孩要用多大的勇气和自制力才能用微笑去面对老师当众的羞辱,她的内心不是不痛苦。

而更可悲的是老师却以为这是为了孩子好才这么说她的。

故事的后来,小女孩还没上初中就已经和一批社会上的小混混玩在了一起。

心理咨询师指出,不打孩子不等于孩子就没有忍受家长的暴力攻击。

家长可以回顾一下自己的育儿经历,看看有没有对孩子说过“你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让外人把你领走算了”、“这个小孩怎么这么烦人”、“我没有时间陪你玩,有玩的时间你不如去多看会书”、“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别问了,你记住就好了,都被你问烦了”等等话语。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当中,这些话出现的频率相当的高。

而在临床的儿童青少年咨询案例中可以发现,大量的孩子问题行为往往就来自于之前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述,和由此而产生的矛盾和误解。

当一个孩子长期处在这种言语的软暴力环境中,他的问题行为有可能固化或延伸。

许多软暴力的产生,往往都是家长或老师随口的一句“抱怨”传递出来的,就是这小小的随口一说,就很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

孩子的内心往往是很脆弱的,他们会很看住教育者的态度,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个暗示,在孩子看来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而在家长软暴力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多表现出自卑、无目标、敏感、多疑的性格,就想一只躲在枝头的惊弓之鸟,小心翼翼地做着他人要求自己的事情。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软暴力”危害及消除的研究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软暴力”危害及消除的研究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软暴力”危害及消除的研究(一)选题缘由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巨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的教育也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家庭教育这个词也慢慢的进入家长们的心中。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长们通过言行举止等一些外在的表现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的是显性的影响,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一定的反馈,有的是隐性的影响,它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显现出来,影响你孩子的一些言行。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候家长的无意识的一句话可能会被孩子有意识的记住,并进行模仿。

比如家长们夸别人家的小孩子多懂事,会帮妈妈做一些事,帮爸爸盛饭,你的小孩子也可能会默默的记住,然后可能会在你的面前也表现一番。

再比如,你们夫妻在家里拌嘴,说了一些不好的词语,你的也可能会默默的学着。

家长不但要在言行举止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还要参与到幼儿的生活中去,进入他的小世界,陪他一起成长。

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了解它。

2.软暴力现象屡见不鲜虽然孩子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但是我通过实习观察发现很多孩子的心灵世界受到压抑和折磨,身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在新闻上,我们发现不乏有家长对孩子的家庭软暴力,“你怎么这么笨”“你再说一遍”这样的话我们经常在生活中发现。

有时候是因为孩子犯了一些错误,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或者是因为孩子调皮,把家里弄的很乱,有些家长就会很生气的责罚或者骂孩子,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

但是,这种现象对孩子的危害是很大的。

3.学前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的思考方式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很容易模仿家长老师或同伴的行为。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

在学前期,幼儿开始形成个性倾向,在这个时期,如果幼儿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不能得到及时的改正,很容易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甚至会影响幼儿以后的性格。

所以,在这个时期里吗,家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深刻着影响幼儿的发展。

软暴力的概念

软暴力的概念

软暴力的概念软暴力是指一种非物理性的暴力行为,它通过心理或情感的操纵来对他人进行控制和施加压力,而这种行为往往隐蔽且不易察觉。

软暴力可能以言语暴力、社交媒体暴力、虚假赞美等形式存在,其目的是通过剥夺个体的权利、自由或尊严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中,软暴力的普及程度逐渐增加,并对个人的心理、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

首先,软暴力可通过言语暴力进行。

这种形式的软暴力是指通过言辞的侮辱、威胁、挑衅等方式来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和尊严。

例如,骂人、诽谤、人身攻击等行为都属于言语暴力。

这种暴力虽然没有直接的身体伤害,但却能够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

被言语暴力侵害的人往往会感到羞辱、恐惧、愤怒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自卑、自闭等长期心理问题。

此外,言语暴力也会破坏人际关系,导致个人孤立和社会脱离感。

其次,软暴力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空间中交流的方式和频率也不断增加。

然而,社交媒体也成为软暴力行为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匿名或使用假名进行言论,这为软暴力提供了更大的运作空间。

通过网络,个人可以对他人实施网络暴力,如网络欺凌、恶意评论等,这些行为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并且,网络暴力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旦涉及到个人隐私和声誉,很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此外,虚假赞美也是软暴力的常见形式之一。

虚假赞美指的是对他人进行虚伪或不真诚的赞美,以达到操纵和控制他人的目的。

虚假赞美可以使他人产生误解和对他人的依赖,为自己谋取私利。

虚假赞美的受害者往往容易被欺骗,并且难以意识到赞美背后的真正意图。

虚假赞美可能导致受害者在感情和情感上受到伤害,对他人的诚信和信任产生负面影响。

软暴力的危害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首先,软暴力会阻碍人们的个人发展和自由表达。

受到软暴力的人可能会出于恐惧或其他原因而选择保持沉默,不敢言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意见。

家庭软暴力

家庭软暴力

家庭软暴力所谓家庭软暴力(Soft family violence),即是指用非暴力手段对家庭成员,在心理和情感上进行长期的、反复的精神折磨的一种无形伤害形式。

家庭软暴力的特点在于其非肉体性、长期性。

家庭软暴力的伤害性在于其精神性、无形性。

如果说暴力是对人肉体上的伤害,那家庭软暴力就是对人精神上的折磨,可以说,家庭软暴力所造成的精神伤害远远大于一般暴力造成的肉体伤害。

家庭软暴力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具体方面:(1)情感施暴——表现为态度冷漠、奚落,让对方感受到无言的伤害与折磨。

不与之交谈、视其无存,对对方的话语与交谈听若罔闻。

(2)性施暴——一以各种借口故意推脱其应该履行的正常的性生活,目的是通过性手段达到折磨对方的效果,让其处于无性生活的痛苦深渊。

(5)责任施暴——故意放弃是家庭责任,经常有家不归,忽视家庭成员中对方的感受。

家庭软暴力往往是导致家庭破裂的重要原因,更是家庭关系走向崩溃的前兆。

在目前的许多影视中,家庭软暴力也日渐成为一个凸显的主题,其主要又以女性遭受家庭软暴力为主。

如为大家熟悉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就是家庭软暴力题材影视作品的代表;此外还有反映婚姻生活的剧目《中国式离婚》。

以此可见,家庭软暴力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也的确是现实中存在的现象。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软暴力并非仅仅表现为家庭男性对女性的施暴,同时,家庭女性对男性“施暴”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

随着社会贫富分化和妇女地位的不断提升,加之男性男子汉气概的日益缺损,男性越来越成为家庭软暴力的受害者。

以此,我们一方面要关注家庭软暴力,更要关注日益严重的男性成为家庭软暴力的受害者这一客观事实。

浅议小学教育中的“软暴力”现象

浅议小学教育中的“软暴力”现象

教育研究53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浅议小学教育中的“软暴力”现象缑万义(甘肃省秦安县兴丰学区范山小学 甘肃 秦安 741600)一、小学教育中“软暴力”现象普遍存在“软暴力”是与“肉体暴力”相对应的概念,又称“精神暴力”,指不通过肢体接触而对他人造成的精神上的的伤害。

小学教育中的“软暴力”主要是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

由于小学生处于特殊发展阶段,“软暴力”会带来严重危害,比如否定自我、自卑、缺乏自信、敏感多疑、神经质、不懂得表达需求和控制情绪、怯懦、逃避、有暴力倾向和受虐倾向、过度依赖物质等,“软暴力”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和人际交往都会产生相当消极的影响。

然而,小学教育中的“软暴力”现象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还在伤害着孩子的心灵。

二、小学教育中“软暴力”的表现小学暴力中“软暴力”表现在很多方面,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语言软暴力”、“行为软暴力”。

1.语言软暴力小学教育中的“语言软暴力”是指教育者表现出来的让小学生感到感情受伤、精神痛苦、心灵折磨的语言、神态、文字、表情等。

常见的有语言上的挖苦、讽刺、侮辱、嘲笑、谩骂,比如“怎么那么笨!”、“笨的像头猪一样”、“蠢得跟头牛一样”、“蠢死了!”、“没药可救了”等等,神态上表现出不屑、鄙夷、嫌弃、厌烦等,文字上使用一些出格的描述,比如有教师在小学生的作文评语里写“你妈为什么要生下你”,在调皮的单亲孩子的检讨书上批语“没有教养”,故意在小学生作业重复犯错的地方写“朽木不可雕也”等等。

“语言软暴力”是小学教育中小学生最容易、最经常、最主要遭受的“软暴力”,对小学生造成的伤害极大,可能引起小学生的情感受伤、自卑、严重孤独感、自闭等,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

2.行为软暴力小学教育里“行为软暴力”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教育者刻意的对小学生的冷漠、疏远、不与之亲近和交流,不回应学生,当学生不存在不闻不问等。

比如,有报道某小学教师因为与班上一个学生的妈妈有过节,一年下来没有和那位学生说过一句话,对那位学生的问好也从不回应,从没有请这位经常举手的学生回答过一个问题,包括全班只有这位同学举手的时候,久而久之,同学们都不和那位同学玩,该学生也不在举手和问好,成绩快速下滑,最后学生的妈妈只能让孩子转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家庭教育中的软暴力汇编
近年来,教育硬暴力现象越来越少,这无疑是我国教育的进步.然而,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教育暴力现象,那就是教育软暴力.这类暴力行为对学生的伤害毫不亚于硬暴力,因此,应引起广大家长的警醒和深思.
教育中的那些软暴力:妈妈你何时才会夸奖我
女儿:妈妈,我要如何才能得到你的夸奖
小张今年读初二,成绩中下。

她最怕的就是妈妈带她到亲友家去,因为一见面,妈妈就会数落她的缺点,如不按时完成作业、数学成绩差等,而自己的点滴进步却从得不到妈妈的表扬,她的内心充满了恐惧和自卑感。

小张还清晰地记得,从小学4年级起,妈妈就喜欢用成语接龙的游戏考她,但无论能否接上,她都得不到妈妈的夸奖。

记得有一次,我妈妈说到了龙腾虎跃。

我想了3分钟想起跃跃欲试,当时我内心很兴奋,以为终于接上了,肯定会赢得妈妈的夸奖。

但是,妈妈却说你怎么接的这么慢啊!我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

玫瑰小学五年(4)班常欢宁说:我爸爸的脾气很躁,如果我表现不好,他就会骂我,有时还动手打我,但就算我表现好,他也不会表扬我。

我要上很多补习班和兴趣班,很少有时间休息和玩耍。

当我古筝弹得不好时,爸爸就会在旁边唠叨,拿眼睛瞪我,这是我最怕的。

挨训后,只得一个人躲在房间里,抱着布娃娃哭。

妈妈虽没多少时间管我,但每天给我做饭,还会抱抱我,我觉得很亲切。

温柔软暴力普遍存在
专家认为,小张和欢宁的遭遇其实是一种软暴力。

与体罚式暴力不同,家长[微博]施行软暴力不需动手动脚,只需动口。

但它的伤害力甚至超过肉体上的折磨,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压力远比体罚的后果更令人恐惧。

调查显示,这种软暴力在佛山的家庭中普遍存在。

在小学生子女中,有受过父母大声责骂的占40.98%,遭受过父母不关心经历的占7.23%,被父母说你是捡来的等令人害怕的句子的占10.55%。

而作为初中生,被父母责骂、感觉父母没有关心自己的比例都上升了,初中生超过六成,为60.73%,高中生也有58.42%;被父母说是包袱、累赘、多余的,也有上升趋势。

小学生只有占4.96%,初中生则上升到12.03%。

报告总结,低年级的小学生,遭受的暴力以肢体接触类的硬暴力为主,初中生则以语言上的软暴力为主,而对于高中生而言,则是言语上的软暴力和行为意愿类暴力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