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例题详解

第1章例题详解
第1章例题详解

第1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例1-1]用管道输送天然气,当输送压力为200kPa,温度25℃,管道内天然气的密度为多少?假设天然气可以看作是纯的甲烷。

解:p=(ρ/M) RT;ρ=pM/ RT

p=200kpa, T=(25+273.15)K, M=16.04×10-3kg/mol, R=8.314 J·mol-1·K-1

代入公式即可,ρ=1.294 kg/m3。

[例1-2]今有104.365kPa温度为300K的含水蒸气的烃类混合气体,其中水蒸气的分压为3.167kPa。

现欲得到除去水蒸气的1kmol干烃类混合气体,试求:

(1)应从湿烃混合气体中除去水蒸气的物质的量;

(2)所需湿烃类混合气体的初始体积

解:(l)已知p=104.365kPa,T=300K,p A=3.167kPa,n B=1kmol

则p B=p-p A =104.365 kPa-3.167 kPa=101.198kPa;

p A=n A/V×RT,p B= n B/V×RT

p A/p B=n A/n B

n A=p A/p B×n B=3.167/101.198×1000=31.30mol。

(2)p=n/V×R T,P、T已知,

n=n A + n B=1000+31.30=1031.30 mol

V=nRT/p=1031.30×8.314×300/(104.365×1000)=24.65m3

[例1-3]始态T=300K,p1=150kPa的某理想气体,n=2mol,经过下属两不同途径等温膨胀到同样的末态,其p2=50kPa。求两途径的体积功:

① 反抗50kPa的恒外压一次膨胀到末态;

② 先反抗100kPa的恒外压膨胀到中间平衡态,再反抗50kPa的外压膨胀到末态。

解:两途径如图所示:

两途径均属反抗恒外压膨胀:W =-p 外×ΔV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出始、终及中间态的体积分别为33.26dm 3、99.78dm 3、49.89drn 3。 途径①的体积功:W =-p 外×ΔV =-3.326kJ 。

途径②的体积功:W =(-p 外’×ΔV 1)+(-p 外’’× ΔV 2)=-4.158kJ

可以看出:①虽然两过程的始终态相同,但功却不相同,说明功与过程有关,功不是状态函数。②保持始、终态相同,两次等温膨胀系统所做的功大于一次膨胀时系统所做的功。

[例1-4] 物质的量为n 的理想气体由始态p 1、V 1、T ,恒温变化压力、体积到终态p 2、V 2、T ,求过

程的ΔH 。

解:ΔH =ΔU +Δ(pV )=ΔU +Δ(nRT )=0

[例1-5] 始态T 1=298K ,p 1=500kPa ,体积为V 1=1dm 3的某理想气体等温可逆膨胀到最后压力为

p 2=100Kpa 。求体积功、热力学能的改变量和焓的改变量。

解:气体的物质的量为: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得n =pV/RT =0.204mol

对等温可逆膨胀:ΔU =0,ΔH =0,Q =-W

2

1

ln

p W nRT p ==0.204×8.314×ln(100/500)=-805.47 J Q = -W =805.47 J

[例1-6] 设有0.1mol 正庚烷C 7H 16(l )在量热计中完全燃烧。在25℃测得放热480.4kJ 。 分别计算

下列两个方程的Δr H m 、Δr U m 。(P151例5.8)

解:在量热计中测出的是等容热效应,即ΔU =Q V =-480.4 KJ

(1)716716()00.10.1()1

n C H mol

mol C H ζν?-?=

==-

480.44804/0.1

r m U kJ U kJ mol ζ?-?=

==-? 114804/(117)8.314298r m r m B B

H U RT kJ mol J K mol K

ν--?=?+=-+-+????∑

4814/kJ mol =-

(2)716716()00.10.05()2

n C H mol

mol C H ζν?-?=

==-

480.49608/0.05

r m U kJ U kJ mol ζ?-?=

==-?

119608/(2214)8.314298r m r m B B

H U RT kJ mol J K mol K

ν--?=?+=-+-+????∑

9628/kJ mol =-

可见,方程(2)的计量系数是方程(1)的两倍。方程(2)的Δr H m 、Δr U m 也是方程(1)的两倍,因此,方程式的写法不同,其Δr H m 、Δr U m 也不同。 [例1-7] 已知下列反应的热效应:

221

2382231 () 393.5/2 393.5/1 (3) ()53+ 4 2219.9/m m m C O CO H kJ mol H kJ mol C H g O CO H kJ mol θ

θθ+=??+=?r 222r 2r ()石墨=-() H + 0.5O = H O(l) =-()H O(l)=- 求:2383()4 ?m C H C H H θ

+=?r 石墨=

解:(1)×3 + (2)×4-(3)即为所求方程

∴ 1234m m m m H H H H θθθθ

??+?-?r r r r =3=-130.93kJ/mol

[例1-8] 利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数据,计算反应:CH 4(g )+2O 2(g )=CO 2(g )+2H 2O (l )的标

准摩尔反应焓变。

解:从附录中查出各物质标准摩尔生成焓

CH 4(g )+2O 2(g )=CO 2(g )+2H 2O (l )

Δf H m θ kJ/mol -74.85 0 -393.5 -285.83 则:m m m H H H θ

θ

θ

???∑∑r f

f 生成物

反应物

-=-890.31 kJ/mol [例1-9] 已知25℃时:

CO 2 (g) H 2O(l) C 2H 5OH(l)

Δf H m θ /kJ·mol -1 -393.5 -285.83

Δc H m θ/kJ·mol -1: -1366.8 求乙醇在25℃时Δf H m θ(C 2H 5OH ,l)。 解:乙醇的燃烧反应为:

)

,(),(3),(2)

,()

(3)(2)(3)(52225222252l OH H C H l O H H g CO H l OH H C H H l O H g CO g O l OH H C m f m f m f m c m r θθθθ

θ?-?+?=?=?+=+

∴ 252225(,)2(,)3(,)(,)f m f m f m c m H C H OH l H CO g H H O l H C H OH l θθθθ

?=?+?-?

=-277.69 kJ·mol -1

[例1-10] 1mol 理想气体在298K 时等温膨胀,体积增大10倍,求系统的熵变。假定膨胀过程:(1)

可逆膨胀;(2)自由膨胀。

解:(1)可逆膨胀

用V 2/V 1=10代入上式得:

1

2

ln

V V nR S =?=1mol×8.314J/K/mol×ln10=19.14J/K ΔS 为正值,并不意味着过程是不可逆的,因为它不是孤立系统。考虑到环境熵变:

10ln ln n 1

2rev nR V V

R T Q S -===?-

环=-1mol×8.314J/K/mol×ln10=-19.14J/K 大孤立系统的总熵变:

(ΔS)总=(ΔS)系 +(ΔS)环=0,所以该过程是可逆过程。 (2)自由膨胀

是不可逆过程,不能用过程的热温商来计算。但这个过程的始态、终态和过程(1)完全相同,所以系统的熵变仍是:ΔS=19.14J/K W=0,ΔU=0,Q =0,则0==?T

Q S -环

大孤立系统的总熵变:

(ΔS)总=(ΔS)系 +(ΔS)环=(ΔS)系=19.14 J/K>0 故理想气体等温自由膨胀是自发过程。

[例1-11] 1mol 理想气体在298K 时由1000kPa 等温膨胀至100kPa ,假设过程为:

(1)可逆膨胀;(2)在等外压力100kPa 下膨胀;(3)向真空膨胀。 计算各过程的Q 、W 、ΔU、ΔH、ΔS 和ΔG。 解:(1)理想气体的等温膨胀,ΔU=0、ΔH=0

Q =-W =J K K J mol p p nRT 7.5707kPa

100kPa

1000ln 15.298mol //314.81ln

21=???= ΔS=Q rev/T =5707.7/298.15=19.14J/K ΔG=ΔH-TΔS=-5707.7J

(2)等外压等温膨胀,ΔU=0、ΔH=0

Q =-W =p 外×ΔV=p 外×(nRT/p2-nRT/p1)=2230.9J ΔS 和ΔG 和过程(1)可逆膨胀相同。 (3)向真空膨胀

Q=0,W =0,ΔU、ΔH、ΔS 和ΔG 均和过程(1)可逆膨胀相同。

[例1-12] 分别计算反应C (s )+CO 2=2CO 在298K 和1173.15K 时(近似计算)的标准吉布斯函数

变,并判断在此条件下能否自发进行。

解:1)计算298.15K 时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查表:C (s )+ CO 2 = 2CO Δf G m θ 0 -394.4 -137.2

,不能自发

)=()-(0mol /kJ 1204.39412.1372 )

({>-?-?=??=?∑B G G m f B

B m r θθν

2)计算1173.15K 时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

)15.298()15.298()(θ

θθm r m r m r S T K H T G ??=?-

查表: C (s )+ CO 2 = 2CO S m θ/J/K/mol 5.74 213.8 197.7 Δf H m θ/kJ/mol 0 -393.5 -110.5

计算得: )15.298()15.298()(θ

θθm r m r m r S T K H T G ??=?-=-34.5 kJ/mol ,自发。

[例1-13] 已知在298.15K 时

(1)CO (g )+ 0.5O 2 (g ) = CO 2(g );Δr G m θ=-257.19kJ/mol (2)C (石墨)+ O 2(g )= CO 2(g );Δr G m θ=-394.36kJ/mol 求反应(3):C (石墨)+ CO 2(g )= 2CO (g );Δr G m θ=?

解:反应(3)=反应(2)-反应(1)×2

则Δr G m3θ=Δr G m2θ-2Δr G m1θ=(-394.36)-2×(-257.19)=121.02 kJ/mol

[例1-14] 分别计算反应C (s )+ CO 2(g ) =2CO (g ) 在298.15K 和1173.15K 时的K θ。

已知:

解:1)计算298K 的K θ

mol /kJ 120)()()(=反应物-生成物θ

θθm f m f m r G G T G ??=?∑∑

)(=15.298315.8303.2/1000120/)(ln ???-?-=RT T G K m r θθ=-48.41

K θ=9.5×10-22

2)计算1173.15K 的K θ

1173.15K 时,温度发生变化,按近似计算。 只要计算出反应温度下的()r m G T θ

?。

(298.15)(298.15)(1173.15)(298.15)(298.15)r m r m r m r m r m H S G H T S θθθθθ??????-??=2(-110.52-(393.51)-0)=172.47kJ/mol =2(197.56-213.6-5.74)=175.78J/mol

==-33.75KkJ/mol

K (1173.15K)=31.83

[例1-15] 反应CO(g) + H 2O (g) = CO 2 (g)+ H 2

(g)的K θ(973K)=0.71,如果各组分分压都为1.5×105Pa ,

说明反应方向。

解:先求分压商:Q=1,K θ(973K)=0.71< Q=1,∴ 逆反应自发进行。

[例1-16] 已知合成氨反应:N 2 (g) + 3H 2 (g) = 2NH 3 (g);Δr H m

θ =-92.22kJ·mol -1

若室温298K 时的K θ=6.0×105,试计算700K 时平衡常数。

解:由)(ln 2

11

212T T T T R H K K m r ?-?=θθθ

得:

325

92.2210700298ln ()6108.314700298

K θ-?-=??? 解得:K 2=3.1×10-4 [例1-17] 1000K 时,将1.00 molSO 2与1.00 molO 2充入容积为5.00dm 3密闭容器中。平衡时有0.85 mol

SO 3生成。计算反应:2SO 2 (g) + O 2 (g) ? 2SO 3 (g)在1000K 时的平衡常数K θ。

解: 2SO 2 (g) + O 2 (g) ? 2SO 3 (g)

起始物质的量(mol ): 1 1 0

变化量(mol ): -2x -x 2x =0.85

平衡物质的量(mol ): 1-2x 1-x 0.85

即: 0.15 0.575 0.85

平衡时的分压: 0.15/RT V ? 0.575/RT V ? 0.85/RT V ?

则:2

20.85/[

]0.15/0.575/[]RT V P K RT V RT V P P θ

θθθ

?=???

,解得:K θ=3.34

[例1-18] 713.15K ,反应: H 2 (g) + I 2 (g) =2HI(g)的K θ =49.0 ,设开始时H 2和I 2物质的量均为1.0mol ,

求平衡时这三种物质的量及I 2 (g)的转化率。 解: H 2 (g) + I 2 (g) = 2HI(g)

起始物质的量: 1 1

平衡物质的量:1-x 1-x 2x

平衡时分压:1.0x

RT

V

- 1.0x

RT

V

-2x

RT

V

则:

2

2/

[]

(1.0)/(1.0)/

x RT V

P

K

x RT V x RT V

P P

θ

θ

θθ

?

=

-?-?

?

解得:x=0.778 mol

平衡时各物质的量分别为:n (H2 ) = n (I2 ) = 0.222 mol,n (HI) =1.556 mol

I2转化率为:0.778/1×100%=77.8%

[例1-19]在[例1-23]达平衡后,若保持其它条件不变,开始时加入3mol H2 (g)计算达到新的平衡时,I2 (g)的转化率。

解:H2 (g) + I2 (g) = 2HI(g)

起始物质的量: 3 1

平衡物质的量:3-x 1-x 2x

平衡时分压:3.0x

RT

V

- 1.0x

RT

V

-2x

RT

V

则:

2

2/

[]

(3.0)/(1.0)/

x RT V

P

K

x RT V x RT V

P P

θ

θ

θθ

?

=

-?-?

?

解得:x=0.963 mol

I2转化率为:0.963/1×100%=96.3%

组合典型例题解析讲解学习

组合典型例题解析 【例1】判断下列各事件是排列问题,还是组合问题,并求出相应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1)10个人相互各写一封信,共写了多少封信? (2)10个人规定相互通一次电话,共通了多少次电话? (3)10支球队以单循环进行比赛(每两队比赛一次),这次比赛需要进行多少场次? (4)10支球队以单循环进行比赛,这次比赛冠亚军获得者有多少种可能? (5)从10个人里选3个代表去开会,有多少种选法? (6)从10个人里选出3个不同学科的科代表,有多少种选法? 解:(1)是排列问题,因为发信人与收信人是有顺序区别的.排列数为A2 10 =90(种). (2)是组合问题,因为甲与乙通了一次电话,也就是乙与甲通了一次电话,没有顺序 的区别.组合数为C2 10 =45(种). (3)是组合问题,因为每两个队比赛一次,并不需要考虑谁先谁后,没有顺序的区别. 组合数为C2 10 =45(种). (4)是排列问题,因为甲队得冠军、乙队得亚军与甲队得亚军、乙队得冠军是不一样 的,是有顺序区别的.排列数为A2 10 =90(种). (5)是组合问题.因为三个代表之间没有顺序的区别.组合数为C3 10 =120(种). (6)是排列问题.因为三个人中,担任哪一科的课代表是有顺序区别的.排列数为A310=720(种). 点评:排列、组合是不同的两个事件,区分的办法是首先弄清楚事件是什么?区分的标志是有无顺序,而区分有无顺序的方法是:把问题的一个选择结果解出来,然后交换这个结果中任意两个元素的位置,看是否会产生新的变化,若有新变化,即说明有顺序,是排列问题;若无新变化,即说明无顺序,是组合问题. 【例2】写出从五个元素a,b,c,d,e中任取三个元素的所有组合,并求出其组合数. 解:考虑画出如下树形图,按给出字母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考虑. a b b c c c d d d d d e e e 根据树形图,所有组合为abc,abd,abe,acd,ace,ade,bcd,bce,bde,cde. 组合数为C3 5 =10(个). 点评:排列的树形图与组合的树形图是有区别的.排列的树形图中其元素不能重复出现但可任意排列,而组合的树形图中其元素也不能重复出现,但元素出现的次序必须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如元素b后面不能出现a,元素c后面不能出现a、b等)来考虑,否则就会出现重复或遗漏.

高数典型例题解析

第一章函数及其图形 例1:(). A. {x | x>3} B. {x | x<-2} C. {x |-2< x ≤1} D. {x | x≤1} 注意,单选题的解答,有其技巧和方法,可参考本课件“应试指南”中的文章《高等数学(一)单项选择题的解题策略与技巧》,这里为说明解题相关的知识点,都采用直接法。 例2:函数的定义域为(). 解:由于对数函数lnx的定义域为x>0,同时由分母不能为零知lnx≠0,即x≠1。由根式内要非负可知即要有x>0、x≠1与同时成立,从而其定义域为,即应选C。 例3:下列各组函数中,表示相同函数的是() 解:A中的两个函数是不同的,因为两函数的对应关系不同,当|x|>1时,两函数取得不同的值。 B中的函数是相同的。因为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故应选B。 C中的两个函数是不同的。因为的定义域为x≠-1,而y=x的定义域为(-∞,+∞)。 D中的两个函数也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定义域依次为(-∞,0)∪(0,+∞)和(0,+∞)。例4:设

解:在令t=cosx-1,得 又因为-1≤cosx≤1,所以有-2≤cosx-1≤0,即-2≤t≤0,从而有 。 5: 例 f(2)没有定义。 注意,求分段函数的函数值,要把自变量代到相应区间的表达式中。 例6:函数是()。 A.偶函数 B.有界函数 C.单调函数 D .周期函数 解:由于,可知函数为一个奇函数而不是偶函数,即(A)不正确。 由函数在x=0,1,2点处的值分别为0,1,4/5,可知函数也不是单调函数;该函数显然也不是一个周期函数,因此,只能考虑该函数为有界函数。 事实上,对任意的x,由,可得,从而有。可见,对于任意的x,有 。 因此,所给函数是有界的,即应选择B。 例7:若函数f(x)满足f(x+y)=f(x)+f(y),则f(x)是()。 A.奇函数 B.偶函数 C.非奇非偶函数D.奇偶性不确定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例题练习及讲解

第一章第一节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班级里学习好的同学 (2)考试成绩超过90分的同学 (3)很接近0的数 (4)绝对值小于0.1的数 答: 否 能 否 能 例2:判断以下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a ,-a (2)12,0.5 答:否 否 例3:判断下列对象是否为同一个集合 {1,2,3} {3,2,1} 答:是同一个集合 例4:42=x 解的集合 答:{2,-2} 例5:文字描述法的集合 (1)全体整数 (2)考王教育里的所有英语老师 答:{整数} {考王教育的英语老师} 例6:用符号表示法表示下列集合 (1)5的倍数 (2)三角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一次函数12-=x y 图像上所有点的集合 (4)所有绝对值小于6的实数的集合 答: (1)},5z k k x x ∈={ (2){三角形} (3)(){}12,-=x y y x (4){} R x x x ∈<<-,66

例如7:用韦恩图表示集合A={1,2,3,4} 答: 例8:指出以下集合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一百万以内的自然数; (2)0.1和0.2之间的小数 答:有限集;无限集 例9:(1)写出x^2+1=o 的解的集合。 (2)分析并指出其含义:0;{0};?;{};{?} 答:(1)?; (2)分别是数字零,含有一个元素是0的集合;空集;空集;含有一个元素是空集的集合。 1.1 随堂测验 1、{x^2,x }是一个集合,求x 的取值范围 2、集合{} 2,1,2--=x x A ,{}2,12,2---=x x B ,A 、B 中有且仅有一个相同的元素-2,求x. 3、指出下列对象是否构成集合,如果是,指出该集合的元素。 (1)young 中的字母; (2)五中高一(1)班全体学生; (3)门前的大树 (4)漂亮的女孩 4、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0422 =--x x 的解集;

一次函数解析式典型例题解析及部分题答案

一次函数解析式典型题型 一. 定义型(一次函数即X 和Y 的次数为1) 例1. 已知函数y m x m =-+-()3328 是一次函数,求其解析式。 解:由一次函数定义知m m 281 30 -=-≠??? ∴=±≠?? ? m m 3 3 ∴=-m 3,故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x =-+33 注意:利用定义求一次函数y kx b =+解析式时,要保证k ≠0。如本例中应保证m -≠30 二. 点斜型(已知斜率和经过的一点) 例2. 已知一次函数y kx =-3的图像过点(2,-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解: 一次函数y kx =-3的图像过点(2,-1) 。 ∴-=-123k ,即k =1 故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x =-3 变式问法:已知一次函数y kx =-3,当x =2时,y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三. 两点型(已知图像经过的两点) 已知某个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y 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2,0)、(0,4),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解:设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kx b =+ 由题意得024=-+=???k b b ∴==??? k b 2 4 故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x =+24 四. 图像型 例4. 已知某个一次函数的图像如图所示,则该函数的解析式为y=-2x+2。 y 2 O 1 x #

解:设一次函数解析式为y kx b =+ 由图可知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像过点(1,0)、(0,2) ∴有020=+=+??? k b b ∴=-=???k b 22 故这个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x =-+22 五. 斜截型(已知斜率k 和截距b ) 两直线平行,则k1=k2;两直线垂直,则k1=-1/k2 例5. 已知直线y kx b =+与直线y x =-2平行,且在y 轴上的截距为2,则直线的解析式为 解析:两条直线l 1:y k x b =+11;l 2:y k x b =+22。当k k 12=,b b 12≠时,l l 12// 直线y kx b =+与直线y x =-2平行,∴=-k 2。 又 直线y kx b =+在y 轴上的截距为2,∴=b 2 《 故直线的解析式为y x =-+22 六. 平移型(向上/右平移则截距增加;向左平移则截距减小) 例6. 把直线y x =+21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图像解析式为 y=2x-1。 解析:设函数解析式为y kx b =+, 直线y x =+21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直线y kx b =+与直线y x =+21平行 ∴=k 2 直线y kx b =+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121,故图像解析式为y x =-21 七. 实际应用型 例7. 某油箱中存油20升,油从管道中匀速流出,流速为升/分钟,则油箱中剩油量Q (升)与流出时间t (分钟)的函数关系式为 Q=+20。 解:由题意得Q t =-2002.,即Q t =-+0220. Q t ≥∴≤0100, 故所求函数的解析式为Q t =-+0220.(0100≤≤t ) | 注意:求实际应用型问题的函数关系式要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八. 面积型 例8. 已知直线y kx =-4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等于4,则直线解析式为 y=2x-4或y=-2x-4。

集合典型例题

集合·典型例题 能力素质 例用符号∈或填空1 ? 1________N , 0________N , -3________N , 0.5N N ,;2 1________Z , 0________Z , -3________Z , 0.5Z Z ,;2 1________Q , 0________Q , -3________Q , 0.5Q Q ,;2 1________R , 0________R , -3________R , 0.5R R ,;2 分析元素在集合内用符号∈,而元素不在集合内时用符号. ? 解∈, ∈,-,,; 1N 0N 3N 0.5N N ???2 1Z 0Z 3Z 0.5Z Z 1Q 0Q 3Q ∈, ∈,-∈,,;∈,∈,-∈,??2 0.5Q Q 1R 0R 3R 0.5R R ∈,; ∈,∈,-∈,∈,; 22?? 说明:要注意符号的规范书写. 例2 (1)用列举法表示不超过10的非负偶数的集合,并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 (2)设集合A ={(x ,y)|x +y =6,x ∈N ,y ∈N},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 分析 (1)中集合含的元素为0、2、4、6、8、10;(2)中集合所含的元素是点(0,6),(1,5),(2,4),(3,3),(4,2),(5,1),(6,0). 解 (1){0,2,4,6,8,10};用描述法表示为{不超过10的非负偶数},或|x|x =2n ,n ∈N ,n <6}. (2)A ={(0,6),(1,5),(2,4),(3,3),(4,2),(5,1),(6,0)}. 说明:注意(2)中集合A 的元素是点的坐标.

计算机网络典型例题分析解答

典型例题分析解答 一、填空题 1网络层/Network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介于运输/TmsPOEt/T层和数据链路层之间。 1.【解析】网络层在OSI参考模型中位于第三层,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具体功能包括路由选择、阻塞控制和网际互连等。 【答案】网络层/Network、运输/TmsPOEt/T 2.在虚电路操作方式中,为了进行数据传输,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要建立一条逻辑电路,称之为____。 2.【解析】虚电路不是专用的,每个节点到其它任一节点之间可能有若干条虚电路支持特定的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两个端系统之间也可以有多条虚电路为不同的进程服务,这些虚电路的实际路径可能相 同也可能不同。 【答案】虚电路 3.虚电路服务是OSI____层向运输层提供的一种可靠的数据传送服务,它确保所有分组按发送____到达目的地端系统。 3.【解析】在分组交换方式中,通信子网有虚电路和数据报两种操作方式,提供虚电路和数据报两种服务。虚电路操作方式中,为了进行数据传输,网络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要建立一条逻辑通路,称之为虚电路。虚电路服务是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的一种使所有分组按顺序到达目的端系统的可靠的数据传送方式。【答案】网络、顺序 4.在数据报服务方式中,网络节点要为每个____选择路由,在____服务方式中,网络节点只在连接建立时选择路由。 4.【解析】在数据报操作方式中,每个分组被称为一个数据报,每个数据报自身携带地址信息,若干个数据报构成一次要传送的报文或数据块.数据报服务是指端系统的网络层同网络节点中的网络层之间,一致地 按照数据报操作方式交换数据。 虚电路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服务,数据报服务是无连接的服务。 【答案】分组/数据报、虚电路

最新整理高一数学集合习题及答案详解.doc

例用符号∈或填空1 ? 1________N , 0________N , -3________N , 0.5 N N ,;2 1________Z , 0________Z , -3________Z , 0.5 Z Z ,;2 1________Q , 0________Q , -3________Q , 0.5Q Q ,;2 1________R , 0________R , -3________R , 0.5R R ,;2 分析元素在集合内用符号∈,而元素不在集合内时用符号. ? 解∈,∈,-, ,; 1N 0N 3N 0.5N N ???2 1Z 0Z 3Z 0.5Z Z 1Q 0Q 3Q ∈,∈,-∈, ,; ∈,∈,-∈,??2 0.5Q Q 1R 0R 3R 0.5R R ∈,; ∈,∈,-∈,∈,; 22?? 说明:要注意符号的规范书写. 例2 (1)用列举法表示不超过10的非负偶数的集合,并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 (2)设集合A ={(x ,y)|x +y =6,x ∈N ,y ∈N},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A ; 分析 (1)中集合含的元素为0、2、4、6、8、10;(2)中集合所含的元素是点(0,6),(1,5),(2,4),(3,3),(4,2),(5,1),(6,0). 解 (1){0,2,4,6,8,10};用描述法表示为{不超过10的非负偶数},或|x|x =2n ,n ∈N ,n <6}. (2)A ={(0,6),(1,5),(2,4),(3,3),(4,2),(5,1),(6,0)}. 说明:注意(2)中集合A 的元素是点的坐标. 例由实数,-,,及-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有3 x x |x|x x 233 [ ] A .2个元素 B .3个 元素 C .4个元素 D .5个元素 分析 当x 等于零时只有一个元素,当x 不等于零时有两个元素. 答 A . 说明:问题转化为对具有相同结果的不同表达式的识别. 例4 试用适当的方式表示:被3整除余1的自然数集合. 分析 被3整除余1的自然数可以表示为3n +1(n 为自然数). 解 集合可以表示为{x|x =3n +1,n ∈N}. 说明:虽然这一集合是无限集,但也可以用列举法来表示:{1,4,7, (3) +1,…}. 例5 下列四个集合中,表示空集的是 [ ]

典型例题分析

典型例题-G-方差分析-2 某企业准备用三种方法组装一种新的产品,为确定哪种方法每小时生产的产品数量最多,随机抽取了30名工人,并指定每个人使用其中的一种方法。通过对每个工人生产的产品数进行方差分析,得到如下表所示的结果。 每个工人生产产品数量的方差分析表 (2)若显著性水平为α=0.05,检验三种方法组装的产品数量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解: (1)完成方差分析表,以表格中所标的①、②、③、④、⑤、⑥为顺序,来完成表格,具体步骤如下: ①求k -1 根据题目中“该企业准备用三种方法组装一种新的产品”可知,因素水平(总体)的个数k =3,所以第一自由度df 1=k -1=3-1=2,即SSA 的自由度。 ②求n -k 由“随机抽取了30名工人”可知,全部观测值的个数n =30,因此可以推出第二自由度df 2=n -k =30-3=27,即SSE 的自由度。 ③求组间平方和SSA 已知第一自由度df 1=k -1=3-1=2,MSA =210 根据公式 1-= = k SSA MSA 自由度组间平方和 所以,SSA =MSA ×(k -1)=210×2=420 ④求总误差平方和SST 由上面③中可以知道SSA =420;此外从表格中可以知道:组内平方和SSE =3836,根据公式SST =SSA +SSE 可以得出SST =420+3836=4256,即总误差平方和SST=4256 ⑤求SSE 的均方MSE 已知组内平方和SSE =3836,SSE 的自由度n -k =30-3=27 根据公式 0741 .142273836 ==-== k n SSE MSE 自由度组内平方和 所以组内均方MSE =142.0741 ⑥求检验统计量F 已知MSA =210,MSE =142.0741 根据 4781.10741.142210 === MSE MSA F 所以F=1.4781

集合练习题及答案-经典

集合期末复习题12.26 姓名 班级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下列四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 ( ) A 某班所有高个子的学生 B 著名的艺术家 C 一切很大的书 D 倒数等于它自身的实数 2、集合{a ,b ,c }的真子集共有 个 ( ) A 7 B 8 C 9 D 10 3、若{1,2}?A ?{1,2,3,4,5}则满足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是 ( ) A. 6 B. 7 C. 8 D. 9 4、若U={1,2,3,4},M={1,2},N={2,3},则C U (M ∪N )= ( ) A . {1,2,3} B. {2} C. {1,3,4} D. {4} 5、方程组 1 1x y x y +=-=-的解集是 ( ) A .{x=0,y=1} B. {0,1} C. {(0,1)} D. {(x,y)|x=0或y=1} 6、以下六个关系式:{}00∈,{}0??,Q ?3.0, N ∈0, {}{},,a b b a ? , {}2 |20,x x x Z -=∈是空集中,错误的个数是 ( ) A 4 B 3 C 2 D 1 7、点的集合M ={(x,y)|xy≥0}是指 ( ) A.第一象限内的点集 B.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C. 第一、第三象限内的点集 D. 不在第二、第四象限内的点集 8、设集合A=}{ 12x x <<,B=}{ x x a <,若A ?B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 }{ 2a a ≥ B }{1a a ≤ C }{1a a ≥ D }{ 2a a ≤ 9、 满足条件M }{1=}{1,2,3的集合M 的个数是 ( ) A 1 B 2 C 3 D 4 10、集合{}|2,P x x k k Z ==∈,{}|21,Q x x k k Z ==+∈, {}|41,R x x k k Z ==+∈, 且,a P b Q ∈∈,则有 ( ) A a b P +∈ B a b Q +∈ C a b R +∈ D a b +不属于P 、Q 、R 中的任意一个 二、填空题 11、若}4,3,2,2{-=A ,},|{2A t t x x B ∈==,用列举法表示B 12、集合A={x| x 2+x-6=0}, B={x| ax+1=0}, 若B ?A ,则a=__________ 13、设全集U={} 22,3,23a a +-,A={}2,b ,C U A={}5,则a = ,b = 。 14、集合{}33|>-<=x x x A 或,{}41|><=x x x B 或,A B ?=____________. 15、已知集合A={x|20x x m ++=}, 若A ∩R=?,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16、50名学生做的物理、化学两种实验,已知物理实验做得正确得有40人, 化学实验做得正确得有31人,两种实验都做错得有4人,则这两种实验都做对的有 人.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解析---- 数列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解析---- 数列 §等差数列的通项与求和 一、知识导学 1.数列:按一定次序排成的一列数叫做数列. 2.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 项,…. 3.通项公式:一般地,如果数列{a n }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4. 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叫做有穷数列. 5. 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叫做无穷数列 6.数列的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或前几项)及相邻两项(或几项)间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则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关健是先求出a 1,a 2,然后用递推关系逐一写出数列中的项. 7.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d表示. 8.等差中项:如果a,A,b这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那么A= 2b a +.我们把A=2 b a +叫做a和b的等差中项. 二、疑难知识导析 1.数列的概念应注意几点:(1)数列中的数是按一定的次序排列的,如果组成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则就是不同的数列;(2)同一数列中可以出现多个相同的数;(3)数列看做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或其有限子集({1,2,3,…,n })的函数. 2.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通常不是唯一的. 3.数列{a n }的前n 项的和S n 与a n 之间的关系: ???≥-==-). 2(),1(1 1 n S S n S a n n n 若a 1适合a n (n>2), 则n a 不用分段形式表示,切不可不求a 1而直接求 4.从函数的角度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 a 1+(n-1)d=d ·n+ a 1-d, a n 是关于n 的一次式;从图像上看,表示等差数列的各点(n,n a )均匀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不难得出,任两项可以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5、对等差数列的前n 项之和公式的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 项之和公式可变形为 n d a n d S n )2(212-+= ,若令A =2d ,B =a 1-2 d ,则n S =An 2+6、在解决等差数列问题时,如已知,a 1,a n ,d ,n S ,n 中任意三个,可求其余两个。 三、经典例题导讲 [例1]已知数列1,4,7,10,…,3n+7,其中后一项比前一项大3.(1)指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2)指出1+4+…+(3n -5)是该数列的前几项之和.错解:(1)a n =3n+7;

集合经典例题总结

集合经典例题讲解 集合元素的“三性”及其应用 集合的特征是学好集合的基础,是解集合题的关键,它主要指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这些性质为我们提供了解题的依据,特别是元素的互异性,稍有不慎,就易出错. 例1 已知集合A={a ,a +b ,a +2b },B={a ,a q ,a 2q }, 其中a 0≠,A=B,求q 的值. 例2 设A={x∣2 x +(b+2)x+b+1=0,b∈R },求A中所有元素之和. 例3 已知集合 =A {2,3,2a +4a +2}, B ={0,7, 2 a +4a -2,2-a },且A B={3,7},求a 值. 分析: 集合易错题分析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3.求不等式(方程)的解集,或求定义域(值域)时,你按要求写成集合的形式了吗? 1、忽略φ的存在: 例题1、已知A={x|121m x m +≤≤-},B={x|25x -≤≤},若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2、分不清四种集合:{}()x y f x =、{}()y y f x =、{},)()x y y f x =(、{}()()x g x f x ≥的区别. 例题2、已知函数()x f y =,[]b a x ,∈,那么集合()()[]{}(){}2,,,,=∈=x y x b a x x f y y x 中元素的个数

为…………………………………………………………………………( ) (A ) 1 (B )0 (C )1或0 (D ) 1或2 3、搞不清楚是否能取得边界值: 例题3、A={x|x<-2或x>10},B={x|x<1-m 或x>1+m}且B ?A ,求m 的范围. 例4、已知集合 {}R x x y y P ∈+-==,22,{}R x x y x Q ∈+-==,2,那么Q P 等于 ( ) A.(0,2),(1,1) B.{(0,2),(1,1)} C. {1,2} D.{}2≤y y 集合与方程 例1、已知 {}φ=∈=+++=+R A R x x p x x A ,,01)2(2,求实数p 的取值范 围。 例2、已知集合 (){}(){}20,01,02,2≤≤=+-==+-+=x y x y x B y mx x y x A 和, 如果φ≠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例3、已知集合()(){} 30)1()1(,,123,2=-+-=??????+=--=y a x a y x B a x y y x A ,若 φ=B A ,求实数a 的值。

集合练习题及答案有详解

圆梦教育中心集合例题详解 1?已知A = {x|3 —3x>0},则下列各式正确的是() A . 3€ A B . 1 € A C. 0€ A D. —1?A 【解 析】 集合A表示不等式3—3x>0的解集. 显然3,1不满足不等式,而0,- -1满足不等:故选C. 【答 案】 C 2?下列四个集合中,不同于另外三个的是( ) A. {y|y = 2} B. {x = 2} C. {2} 2 D. {x|x —4x + 4= 0} 【解析】 {x = 2}表示的是由一个等式组成的集 合 .故选 B. 【答 案】 B 3?下列关系中,正确的个数为 ①* R; ②.2?Q;③| —3|?N*;④|—3|€ Q. 【解析】 本题考查常用数集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显然 1 尹R,①正确;2?Q , ②正确; I—3|= 3€ N* 3|= . 3?Q,③、④不正确. 【答案】2 4.已知集合 A = {1 , x, x2—x}, B = {1,2 , x},若集合A与集合B相等,求x的值. 【解析】因为集合A与集合B相等, 所以x2—x= 2. A x = 2 或x=— 1. 当x = 2时,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 当x = —1时,符合题意. x=— 1.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 )

①0与{0}表示同一个集合;②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或{3,2,1};③方程(x —1)2(x —2)= 0的所有解的集合可表示为{1,1,2};④集合{x|4vx<5}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A ?只有①和④ B ?只有②和③ C.只有② D.以上语句都不对 【解析】{0}表示元素为0的集合,而0只表示一个元素,故①错误;②符合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正确;③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错误;④中元素有无穷多个,不能一一列举,故不 能用列举法表示?故选 C. 【答案】 C 2 .用列举法表示集合{x|x 2—2x + 1= 0}为() A ? {1,1} B. {1} C. {x = 1} D . {x2—2x + 1= 0} 【解析】集合{x|x 2—2x+ 1 = 0}实质是方程x2—2x + 1 = 0的解集,此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为1,故可表示为{1} ?故选B. 【答案】 B 3?已知集合 A = {x € N*| —. 5< x< 5},则必有() A ? — 1 € A B ? 0€ A C. 3€ A D ? 1 € A 【解析】T x € N*, —. 5< x < . 5, 二x= 1,2, 即 A = {1,2},二 1 € A.故选 D. 【答案】 D 4?定义集合运算:A*B = {z|z = xy , x € A , y€ B} ?设 A = {1,2} , B= {0,2},则集合A*B 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A ? 0 B. 2 C. 3 D. 6 【解析】依题意,A*B = {0,2,4},其所有元素之和为6,故选D. 【答案】 D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5?已知集合A = {1 , a2},实数a不能取的值的集合是_____________ .

—浮力典型例题解析(太经典了)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物体浸没在水中越深,受的浮力越大 B .密度较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 C .重的物体受的浮力小 D .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一样大 精析 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为:F 浮=ρ液gV 排,公式表明了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根据公式分析题目叙述的内容,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解 A 选项:物体浸没在水中,无论深度如何,V 排不变,水的密度不变,F 浮不变.A 选项不正确. B 选项: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B 选项不正确. C 选项:重力的大小对物体所受的浮力无影响.例如:大铁块比小铁块要重一些,但将两者浸没于水中,大铁块受的浮力反而大些,因为大铁块的V 排大.C 选项不正确. D 选项:同体积的铁块和木块,浸没于水中,V 排相同,ρ水相同,F 浮铁=F 浮木,铁块和木块受的浮力一样大. 答案 D 注意:物体所受的浮力跟物体自身的重力、自身的密度、自身的形状无关. 例2 质量为79g 的铁块,密度是7.9g/cm 3 ,这个铁块的质量是多少?重多少?将这个铁块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质量是多少?所受浮力是多少?(g 取10N/kg )

精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计算物体重力和计算浮力的公式的区别. 计算物体重力:G =ρ物gV 物 计算物体在液体中受的浮力:F 浮=ρ液gV 排.可以说:从计算的方法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计算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已知:m =79g =0.079kg ρ铁=7.9g/cm 3 求:m 铁、G 铁、m 排、F 浮 解 m 铁=0.079kg G 铁=m 铁g =0.079kg ×10N/kg =0.79N V 排=V 铁= 铁 铁 ρm = 3 7.8g/cm 79g =10 cm 3 m 排=ρ液gV 排=1g/cm 3 ×10 cm 3 =10g=0.01kg F 浮=m 浮g —0.01kg ×10N/kg =0.1N 从上面的计算看出,铁块的重力和铁块浸没在水中受的浮力大小完全不同,但计算方法委相似,关键 是区别ρ液和ρ物,区别V 排和V 物,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计算,而不是死记硬背,乱套公式. 例3 (广州市中考试题)用弹簧测力计拉住一个重为43N 的空心铜球,全部浸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3.25N ,此铜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是________m 3 .(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 kg/m 3 ) 已知:G =43N ,浸没水中F =33.2N 求:V 空 解 可在求得浮力的基础上,得到整个球的体积,进一步求出实心部分体积,最后得到结果. F 浮= G —F =43N —33.2N =9.8N

java集合-练习题解析

1. 填空 Collection 接口的特点是元素是___无序可重复______; List 接口的特点是元素__有__(有|无)顺序,_可以___(可以|不可以)重复; Set 接口的特点是元素__无___(有|无)顺序,____不可以__(可以|不可以)重复;Map 接口的特点是元素是__key、value映射______,其中__value__可以重复,_key___不可以重复。 2. (List)有如下代码 import java.util.*; public class TestLi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Hello”); list.add(“World”); list.add(1, “Learn”); list.add(1, “Java”); printList(list); }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List(List list){ //1 for(int i = 0; i< list.size();i++){ System.out.println(list.get(i)); } for(Object o : list) { System.out.println(o); } Iterator itor = list.iterator(); while(itor.hasNext()){ System.out.println(itor.next()); } } } 要求: 1) 把//1 处的代码补充完整,要求输出list 中所有元素的内容 2) 写出程序执行的结果Hello Java Learn World 3) 如果要把实现类由ArrayList 换为LinkedList,应该改哪里?ArrayList 和LinkedList 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实现上有什么区别? 4) 如果要把实现类由ArrayList 换为Vector,应该改哪里?ArrayList 和Vector 使 用上有什么区别?实现上有什么区别? 3. (List)写出下面程序的运行结果

矩阵典型习题解析

2 矩阵 矩阵是学好线性代数这门课程的基础,而对于初学者来讲,对于矩阵的理解是尤为的重要;许多学生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感觉矩阵很难,这也是因为对矩阵所表示的内涵模糊的缘故。其实当我们把矩阵与我们的实际生产经济活动相联系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用矩阵来表示这些“繁琐”的事物来是多么的奇妙!于是当我们对矩阵产生无比的兴奋时,那么一切问题都会变得那么的简单! 2.1 知识要点解析 2.1.1 矩阵的概念 1.矩阵的定义 由m×n个数a ij(i 1,2, ,m; j 1,2, , n)组成的m行n 列的矩形数表 a11 a12 a1n a2n a m1 a m2 a mn 称为m×n矩阵,记为 A (a ij )m n 2.特殊矩阵 (1)方阵:行数与列数相等的矩阵; (2)上(下)三角阵:主对角线以下(上)的元素全为零的方阵称为上(下)三角阵; (3)对角阵:主对角线以外的元素全为零的方阵; (4)数量矩阵:主对角线上元素相同的对角阵; (5)单位矩阵:主对角线上元素全是 1 的对角阵,记为E; (6)零矩阵:元素全为零的矩阵。 3.矩阵的相等 设 A (a ij )mn; B (b ij )mn 若a ij b ij(i 1,2, ,m; j 1,2, ,n),则称 A 与B相等,记为A=B 2.1.2 矩阵的运算

1.加法 (1)定义:设 A (A ij )mn ,B (b ij ) mn ,则 C A B (a ij b ij )mn (2) 运算规律 ① A+B=B+A ; ②( A+B )+C=A+(B+C ) ③ A+O=A ④ A+(-A ) =0, –A 是 A 的负矩阵 2.数与矩阵的乘法 (1)定义:设 A (a ij ) mn , k 为常数,则 kA (ka ij )mn (2)运算规律 ①K (A+B) =KA+KB , ② (K+L )A=KA+LA , ③ (KL) A= K (LA) 3.矩阵的乘法 (1)定义:设 A (a ij )mn ,B (b ij )np .则 n AB C (C ij )mp ,其中 C ij a ik b kj k1 (2) 运算规律 ① (AB)C A (BC) ;② A(B C) AB AC ③ (B C)A BA CA 3)方阵的幂 ①定义:A (a ij ) n ,则 A k A K A ②运算规律: A m A n A m n (A m )n A (4)矩阵乘法与幂运算与数的运算不同之处。 ① AB BA ② AB 0, 不能推出 A 0或B 0; ③ (AB)k A k B k 4.矩阵的转置 (1) 定义:设矩阵 A=(a ij )mn ,将 A 的行与列的元素位置交换,称为矩阵 A 的转置,记为 A T (a ji )nm , (2) 运算规律 ①(A T )T A; ②(A B)T A T B T ; ③(kA)T KA T ; ④ (AB)T B T A T 。

三年级数学集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三年级数学集合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填空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1979743.html, 1.明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明明排第9,从后数起明明排第4,这排小朋友一共有人。 2.王刚爱吃的水果有:苹果、梨、枣、香蕉、葡萄。李磊爱吃的水果有:桃、苹果、草莓、枣、石榴。他们都爱吃的水果有种。 3.三班参加歌唱兴趣小组的有12人。参加舞蹈兴趣小组有18人,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8人,只参加一个兴趣小组的有人。 4.三班有45人,每人至少订一种刊物,订《漫画大王》的有37人,订《红树林》的有29人,两种刊物都订的有人。 5.看右图回答问题。 一共调查了人。 喜欢篮球的有人,只喜欢足球的有人,两种球都喜欢的有人。 考查目的:通过填空的练习形式,使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得到巩固加深。 答案:1.12.2.14.21.20;9;11;4 解析:①明明无论从前数起还是从后数起,都数到了,

他就相当于维恩图的重叠部分,因此求这一排一共有几人算.式是:9+4-1=12; ③只参加一个兴趣小组的人包括只参加歌唱小组和只 参加舞蹈小组的人数;④37+29-45=21 二、选择 三年级班有56名学生,这个月进行了两次数学测试:第一次得100分的学生的学号是6,9,15,16,27,33,56;第二次得100分的学生的学号是:7,9,16,27,36,40,48,51,53。 1.第一次得100分的有人。 A.B.C.D.3 2.第二次得100分的有人。 A.B.C.D.3 3.两次都得100分的有人。 A.B.C.D.9 4.只在第一次得100分的有人。 A.B.C.D.6 5.只得过一次100分的有人。 A.1 B.1 C.10 https://www.360docs.net/doc/1d11979743.html, 考查目的:根据问题选出正确的答案,使学生进一步 学会熟练分析集合问题中的各种数据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高中数学典型例题解析(第一章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一、知识导学 1.集合:一般地,一定范围内某些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的全体构成一个集合. 2.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简称元. 3.子集: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若A a ?则B a ∈),则称 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为A ?B 或B ?A ;如果A ?B ,并且A ≠B ,这时集合A 称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为A B 或B A. 4.集合的相等:如果集合A 、B 同时满足A ?B 、B ?A ,则A=B. 5.补集:设A ?S ,由S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S 的子集A 的补集,记 为 A C s . 6.全集:如果集合S 包含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这时S 可以看做一个全集,全集通常 记作U. 7.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且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 记作A ?B. 8.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者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并 集,记作A ?B. 9.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Φ. 10.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有限集. 11.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称为无限集. 12.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Venn 图). 13.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 +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 二、疑难知识导析 1.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和“=”两种情况,同样“?”包括“”和“=”两种情况.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要注意两类不同符号的区别. 2.在判断给定对象能否构成集合时,特别要注意它的“确定性”,在表示一个集合时,要特别注意它的“互异性”、“无序性”. 3.在集合运算中必须注意组成集合的元素应具备的性质. 4.对由条件给出的集合要明白它所表示的意义,即元素指什么,是什么范围.用集合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时,要注意分辨是交集还是并集,结合数轴或文氏图的直观性帮助思维判断.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但因为不好用文氏图形表示,容易被忽视,如在关系式 中,B =Φ易漏掉的情况. 5.若集合中的元素是用坐标形式表示的,要注意满足条件的点构成的图形是什么,用数形结合法解之. 6.若集合中含有参数,须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讨论时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典型例题解析

现在完成时专项练习 1. 现在完成时的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完成时的定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have been to, have gone to, have been in 的用法(并说出它们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尽可能多的写出表示用现在完成时的标志性单词或者词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短暂性动词和其对应的延续性动词: buy----- leave------- turn on/off------ borrow----- join--------- finish------- arrive------ die---------- fall asleep---- stop-------- get married--------- catch a cold---- begin/start------- come/go--------- 典型例题解析 1.When I was at college, I _______ up early to do some morning exercises. A. used to get B. used to getting C. used get D. used to get 2.Mr Smith has taught in this university ______ he came here in 1999. 3.----“ Mary has ______ finished the difficult work. What about his classmates?” ----“_________”. A. yet; Not already B. not already; Not yet C. already; Not still D. already; Not yet 4. I’m ____ busy this week that I have to have my dirty clothes ______ nearby. A. so; to be washed B. quite; washing C. so; washed D. very; washing 5.“We are going to the Zijin Mountain tomorrow.” “Have _____ .” A. fun B. time C. wishes D. photos 6.I found my sister greatly ______ after watching the ______ film. A. exciting; excited B. excited; exciting C. exciting; excited D. excited; excited 一. 选择填空 1.( ) Mr. Dong _______ actually _______ in Sunshine Town since he was very young. A. have …lived B. has…lived C. have…live D. has …living 2.( )----Do you know Yao Ming very well? ----Of course !.I _________a lot of news about him on TV so far. A. read B. am reading C. have read D. reads 3.( )---Now Nanjing is so beautiful that I can’t recognize it when I came back. ---Yes. Great changes _______________ in the past ten years. A. has taken place B. have taken place C. took place D. take place 4.( )--Where is my English book ? --I __________it here but I can’t find it now. A. putted B. have just put C. was putting D. am putting 5.( )It’s 7:30. I can’t believe you _______ cooking dinner yet, Sandy. A. didn’t start B. haven’t started C. don’t start D. won’t start 6.( ) Mother ____me a new coat yesterday. I _______ it on. It fits me well. A. had made…have tried B. made…have tried C. has made…tried D. made…tried 7.( ) “He ____to draw horses already”. “When ______ he learn?” “Last year” A.learned...has B. learned...did C. has learned...has D. has learned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