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成果发布【一】

合集下载

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报告

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报告
一、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数据
1. 本次有效评估品牌的基础数据 本次评估中,有效评估品牌共有 98 个。其 中,江南产区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共计 55 个,占 本次有效评估品牌总数量近 6 成。其余依次为以 贵州省为代表的西南产区品牌 21 个,以福建省为 代表的华南产区品牌 15 个,以山东省为代表的江 北产区品牌 7 个,具体数据见图 1。按照省份划 分,参评品牌数量最多的为浙江省,共计 21 个, 其次是福建省和四川省,各有 11 个品牌。 按照茶类划分,如图 2 所示,本次有效评估的
关键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价值评估
2018 年 , 是 贯 彻 党 的 十 九 大 精 神 的 开 局 之 年,是改革开放 40 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年。 2017 年,我国茶园面积已达 293.33 余万 hm2,茶 叶产量 255 万 t,茶叶种植遍布我国 20 个省 (市、 自治区)。茶叶品牌化,是推动茶业兴旺,实现脱 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3 个,3.06% 4 个,4.08%
2 个,2.04%
2 个,2.04%
4 个,4.08%
3 个,3.06%
10 个,10.20%
70 个,71.43%
绿茶 红茶 黄茶 黑茶 白茶 乌龙茶 花茶 其他
图 2 2018 年有效评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类分布
2. 品牌价值:同比增长率突飞猛进 如图 3 所示,本次有效评估的 98 个品牌的品 牌总价值为 1 598.53 亿元,相比 2017 年有效评估 的 92 个品牌的品牌总价值 (1 368.05 亿元),增加 了 230.48 亿元,增长了 16.85%;本次 98 个有效评 估品牌的平均品牌价值为 16.31 亿元,相比 2017 年的平均品牌价值增加了 1.44 亿元,增长幅度为 9.68%。2017 年评估结果显示,品牌总价值和平均 品牌价值相比于 2016 年分别增长 29.93 亿元和 0.33

汉中仙毫和紫阳富硒茶分列区域公用品牌第20位和第25位

汉中仙毫和紫阳富硒茶分列区域公用品牌第20位和第25位

226月2日,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发布,陕西两品牌上榜:汉中仙毫以18.99亿元列第20位,紫阳富硒茶以16.75亿元列第25位。

由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等联合开展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专项研究,已连续开展6年,每年公布一次评估结果,已成为各地检阅品牌建设成效的重要参考。

此次共完成了对92个中国大陆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

92个有效评估品牌总价值超过1338亿元,其中安溪铁观音品牌价值最高,60.04亿元;三清山白茶品牌价值最低0.59亿元。

文/杨佳汉中仙毫和紫阳富硒茶分列第20位和第25位汉中仙毫品牌价值18.99亿元,紫阳富硒茶品牌价值16.75亿元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发布——汉中是陕西第一产茶大市。

全市11个县区中8个县产茶,茶园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有6个。

围绕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80万人。

截至去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106万亩,茶叶总产量4.67万吨,产值62.36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9.1%、64.9%和62.4%。

2004年,汉中市整合茶叶品牌,主打汉中仙毫。

经过10年的发展和推介,品牌知名度大为提升。

紫阳县地处安康市,是陕西著名的产茶大县。

截至去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20万亩,茶叶总产量5200多吨,产值7.8亿元。

紫阳地处富硒带,被评为“全国十大富硒之乡”,并成功创建全国第一个茶叶类“知名品牌示范区”。

近年来,紫阳富硒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十大富硒品牌等30余项殊荣。

此外,“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专项研究通过对有关数据展开分析,结合2014—2016年的数据变化,更为全面地展示出了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成长脉络:1、品牌价值出现群体性提升;2、品牌收益增长速度放缓;3、未来收益能力将持续提升;4、品牌忠诚度稳定增长。

总面积106万亩49.1%占全省总产量4.67万吨64.9%占全省产值62.36亿元62.4%占全省总面积20万亩总产量5200多吨产值7.8亿元2016 / 07 / VOL.187【】产业基础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年茶叶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茶叶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茶叶行业分析报告2016年9月目录一、行业监管体系与政策法规 (4)1、行业监管体制与主管部门 (4)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和政策 (4)二、行业上下游的关系 (5)三、行业现状 (6)1、行业概述 (6)2、行业规模 (7)(1)在茶园种植方面 (7)(2)茶叶产量方面 (8)(3)茶叶销量方面 (10)四、行业发展趋势 (11)1、产业逐渐实现一体化、规模化 (11)2、产业链延伸,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 (11)3、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 (12)4、主流消费市场转变,大众化茶叶市场广阔 (12)5、流通渠道多元化 (12)6、市场经营品牌化 (13)五、行业发展前景 (13)1、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扶持 (13)2、国民消费能力显著提高 (13)3、茶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健康结合的食品将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14)4、电子商务渠道崛起拓展了茶叶行业的销售渠道 (14)5、原料供给较充足 (14)六、行业壁垒 (15)1、资金门槛 (15)2、产品质量、技术水平要求 (15)3、品牌制约 (15)4、地理标志产品政策限制 (16)七、行业风险特征 (16)1、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风险 (16)2、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整体竞争力不强 (17)3、假冒伪劣产品的不良影响 (17)4、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风险 (17)一、行业监管体系与政策法规1、行业监管体制与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局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含茶树在内的经济林等森林资源的管理;研究提出林业发展的经济调节意见;监督国有林业资产;审批重点林业建设项目;指导各类商品林和风景林的培育。

农业部负责茶叶种植业的行业管理;拟订茶叶种植发展战略、政策、规划、计划并指导实施;起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并监督实施;指导茶叶种植结构和布局调整及种植标准化生产;拟订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组织实施;组织监测发布植物疫情等。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我国精制茶生产加工的主管部门。

2016年茶叶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6年茶叶行业深度分析报告

2016年茶叶行业深度分析报告前言在第一篇茶叶专题深度报告《国信证券-食品新品类深度研究系列之一:烹罢还知何处去,清风送我到蓬莱一茶叶产业专题研究-150716》中,我们已经对茶叶行业进行了详细梳理。

在此,我们对一些信息进行更新,并重点讨论行业本质、最新趋势变化等。

投资摘要关键结论与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受国家经济政策以及整体消费环境影响,茶叶行业经历结构性调整,行业增速自 2012 年出现开始放缓。

随着大众茶叶消费崛起,行业将开启新发展。

这种新发展,是一种健康的良性循环发展,茶叶价值被深度挖掘,消费者更加追求品牌、品质对自身的满足,有望在国内催生几家大型品牌茶企。

2015 年 1-10 月精制茶行业收入增速为 12.5%,同期相比基本持平。

同时,茶叶价格还处低位,有望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们对行业的一些思考如下:1)行业本质:愉悦、健康与情感载体的有机结合茶叶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认为其本质在于三方面的价值:愉悦价值、健康价值、情感载体。

其中,愉悦价值和健康价值是茶所能直接展现出来的,而情感载体则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对消费者更深层次的满足,这三者有机结合形成茶独特的价值体系。

2)行业趋势分析:内外环境改变带来发展新气象在集中化提升的过程中,茶叶行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给行业发展带来新气象:大量茶叶行业外企业介入其中,带来营销与管理的提升以及更多衍生品; 供给模式上,电商的快速发展以使其成为本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面临其许多特有问题的同时,艺福堂等一批茶叶电商企业正脱颖而出;技术创新可推动行业快速发展,保证茶叶口感稳定,以及降低饮茶成本成为茶企制胜关键;茶叶行业资本化率正快速提升,目前 A 股及新三板市场已经诞生 11 家企业,未来将会有更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3)投资建议:资本化率快速提升蕴含巨大投资机会,应重点关注虽然茶业行业资本化率十分低,而且仅有的几家上市公司规模十分小。

但是,这种资本化率提升速度正加快,我们建议重点关注。

茶叶区域品牌价值揭晓 品牌塑造仍是中国茶短板

茶叶区域品牌价值揭晓 品牌塑造仍是中国茶短板
行业观 察 茶叶


茶 叶 区域 品牌价值 揭 晓 牌塑造仍是 中国茶短板
■ 文 施 建平

期 , 中 同 茶 叶 流 通 协 会 发 布 了 最 新 的
研究[ f | 心 联 合 中 国 茶 叶 研 究 所 《『 l f 1 同茶I f - f 一 杂
= 】 【
结 果) )
品 牌 ;青 茶 和 黑 茶 各 为 4 个 品牌 ;黄 茶 、 花 茶各
占3 个 品 牌 ; 白茶 以及 苦 丁 茶 等 其 他 茶 类 品牌 各 占2 个 品 牌 。 从 参 评 品 牌 的 茶 类 差 别 可 见 , 绿 茶 类 品牌 占据 了 大 半 壁 江 山 ,其 他 茶 类 占 比较 少 。 这 符 合 中 国 茶 类 品牌 的 发展 现 状 ,绿 茶 依 然 占据 绝 对 地 位 。


虽 然 存 茶 行 业 , 小 罐 茶 、 喜 茶 等 新 品 牌 涌
以普 洱 茶 为 代 表 的 黑 茶 类 品 牌 在 域 带 动 、 史脉 传 承 、 产 业 经 营 、 品牌 传 播 、发 展 趋 势 等 多 方而 均 有 不 俗 的表 现 , 尤 其 是 在 历 L 史 资 源 、 艾 化 资 源 、环 境 资 源 . 卜 . 1黑 茶 类 品 牌 有 较 火 的 优 势 ,在 品 牌 的 未 来 持 续 性 收 益 L,有 较
普 洱 茶 价 值 最高
绿 茶 品 类 依 然 最 多
本 次 评 估 南 浙 I 人 7 : CARD巾 围 农 业 品 牌
在9 2 个 有 效 评 估 的 品 牌 巾 , 米 自浙 汀 、江 西等江 南产 区的茶 叶区域 公川晶牌共 计5 0个 , 占整 体 有 效 评 估 品 牌 数 量 的 5 4 - 3 5 % 。 其 余 依 次

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1 0
5 5 00


45 ∞
的 目标还有较 长的一段路要走 。像 “ 西 湖龙 井” 这类历史名 牌, 在具有高知名度后 , 地方政府仍会为了传统技艺的传承 , 品牌 名誉 的持续 , 做诸 如 白2 0 1 1 年起连 续六 年每年投 入 1 O 0 万用于手 丁炒 茶中心的建设 等事 务 ; 此外, 西 湖龙井每年用 于打假维权 的费用更是数额庞大。
据浙大 C A R D农业品牌研究 中心的定义 , 茶 叶区域公用 品牌 就是特定 区域 内各类相关组织所共有 的, 在茶叶生产地域范 同、 品种 品质管理 、 品牌使用许可 、 品牌营销与传播等方面具 有共 同诉 求与行动 , 以联合提 高区域 内外消 费者 的评 价 , 使
茶 叶 产 品 与 区 域 形 象 共 同 发 展 的茶 叶 品牌 u 。它 是 茶 产 业 在 整 体 经 营 呈 现 分 散 态势 , 产 业 规模 基 础 小 , 缺 乏 品牌 建 设 所 需 的 资 本 支 持 下 的 发展 选 择 ; 一 般 由政 府 主 导 , 在 相 应 政 策 和 资金扶持下 , 降低茶农进入 市场的成本 , 促 进 生 产 企 业 的 创办 和产业集群 的形成 , 进 而获得市场突破 , 带 动 地 方 经 济 发 展 。 当然 , 我 国 茶 叶 区域 公 用 品牌 的创 建 和 管 理 中也 存 在
二、 原 因分 析
1 . 产 权 设 置
系列 的问题 , 特别是 随着知名度 的提升 , 其 间的矛盾也 口
问题 与 原 因进 行 了 分 析 , 并 由 此 提 出相 关 的 建 议 , 希 望 为 有
益 突出尖锐 。本文 对我 国茶 叶区域公 用品牌管理 中存 在的

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201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1 2 27 %

\ \
… ,
75 % .6
\ … …

.5% 6 4 .
牌价值 的认识不断加深 , 以品牌价值衡量 茶产业 的综合实力
及健康程度已成为毋庸置疑 的重要标准 。
I l I I
20 ̄- 07
20 ̄ 08
2 0年 09
21% 00
二 、数据 : 成长 ・ 累积 ・ 稳定 , 彰显品牌价值
( 2 。 图 )
在 中国茶业品牌化 的实践过程 中, 区域公用 品牌作为特 定 区域 内生产主体共 享的品牌 , 在茶业 增效 、 增收 、 茶农 茶产 业转型升级 以及竞争力提 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正是我们一直关注 、 研究这个领域的重要 因素之一 。
2 1 始 ,浙 江 大学 C R 中 国农 业 品牌 研 究 中心 和 0 0年 A D
( 于公 顷 )
1 7 90
《 中国茶叶 》 杂志 、 中国农业科学 院茶叶研究所 中国茶叶 网
联 合组建课题组 , 采用 “ 浙大 C R A D农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模 型”, 在全国范围内连续 开展茶叶 区域公用 品牌 的价值评估 T作。2 1 年 年底 , 01 在前两轮研究 的基础上 , 课题组继续开 展相关研究 。在近 20个 中国内地 的茶 叶区域公用品牌 中, 0
( 亩 ) 万
3 ,1 4l
; 4
收 益 为 12 8 6万 元 ,0 1 为 33 46 元 ,0 2年 有 94 . 6 21 年 18 . 9万 21
2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 0 1 2
口 浙江大学 C R 中国农业品牌研 究 中心 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 组 A D

我国茶叶区域品牌资产评估模型及实证研究_以安溪铁观音为例_卢秀龙

我国茶叶区域品牌资产评估模型及实证研究_以安溪铁观音为例_卢秀龙

摘要:茶叶是我国最早具有品牌意义的农产品之一,茶叶品牌效应不断得到营造与发展。

以安溪铁观音作为测试品牌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构建我国茶叶区域品牌资产评估模型及相关假设的基础上,运用信度、效度以及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实证了我国茶叶区域品牌资产的品牌知名度、产地联想、品种联想、品质认知、品牌关系五个维度之间的相关关联关系,以期对我国茶叶品牌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茶叶;消费者;区域品牌资产;评估模型;安溪铁观音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2)09-0075-03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作者简介:卢秀龙(1980—),女,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吴声怡(1961—),男,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施生旭(1981—),男,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博士。

我国茶叶区域品牌资产评估模型及实证研究———以安溪铁观音为例卢秀龙1,吴声怡1,施生旭2(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2)茶叶作为我国具有悠久种植历史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种植地域辽阔分布在四大区域118个县(市、区),年产量全球第一,出口量全球第二。

我国茶叶品牌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1700多年前。

[1]从1978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全国范围内名优茶的开发,90年代全国范围品茶评比的开展,2000年后消费者观念的不断成熟,在我国各个地区产生了一批具有区域品牌和良好口碑与市场认可的茶叶,其中最具有品牌代表的茶叶有福建安溪的铁观音、福建武夷山的岩茶、云南省的普洱茶、湖南省的洞庭碧螺春、浙江杭州的西湖龙井等,使得我国茶叶市场由价格、成本竞争向品牌竞争时代转移,也积极带动了当地茶叶产业和经济的循环发展。

本文将通过消费者视角,以福建安溪铁观音作为测试品牌,对茶叶区域品牌资产评估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为茶叶区域品牌建设提供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报告|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成果发布
【一】
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
排名品牌名称品牌价值(亿元)
1 安溪铁观音60.04
2 信阳毛尖57.33
3 普洱茶57.09
4 福鼎白茶33.8
5 大佛龙井31.77
6 安吉白茶31.74
7 福州茉莉花茶28.52
8 祁门红茶26.55
9 武夷山大红袍25.75
10 坦洋工夫24.38
11 蒙顶山茶23.68
12 都匀毛尖23.54
13 白芽奇兰23.34
14 越乡龙井23.33
15 太平猴魁21.74
16 武当道茶20.07
17 松阳银猴19.52
18 勐海茶19.25
19 安化黑茶19.13
20 汉中仙毫18.99
21 开化龙顶18.95
22 正山小种18.75
23 庐山云雾茶17.86
24 径山茶17.31
25 紫阳富硒茶16.75
26 湄潭翠芽16.38
27 滇红工夫茶15.91
28 六堡茶15.79
29 武阳春雨15.54
30 霍山黄芽15.45
31 永春佛手14.84
32 安溪黄金桂14.63
33 英山云雾茶14.62
34 浮梁茶14.56
35 英德红茶14.54
36 婺源绿茶14.45
37 嵊州珠茶14.35
38 千岛湖茶13.82
39 岳西翠兰13.76
40 政和工夫13.7
41 梵净山茶13.57
42 狗牯脑茶13.44
43 恩施玉露13.28
44 宜宾早茶13.21
45 长兴紫笋茶13.14
46 磐安云峰12.93
47 雅安藏茶12.81
48 马边绿茶12.1
49 金奖惠明茶12.09
50 日照绿茶11.87
51 凤冈锌硒茶11.86
52 福鼎白琳工夫11.39
53 恩施富硒茶11.32
54 宁红工夫茶11.18
55 天山绿茶11.17
56 泰顺三杯香10.94
57 龙谷丽人茶10.93
58 南江大叶茶10.28
59 岳阳黄茶9.91
60 桃源大叶茶9.46
61 七佛贡茶9.38
62 梵净山翠峰茶9.13
63 金山翠芽9.05
64 桐庐雪水云绿茶9
65 石阡苔茶8.98
66 茅山长青8.94
67 松溪绿茶8.51
68 犍为茉莉花茶8.42
69 万源富硒茶8.29
70 余姚瀑布仙茗8.07
71 望海茶7.91
72 仪征绿杨春茶7.89
73 沂蒙绿茶7.81
74 石门银峰7.79
75 修水双井绿7.47
76 仙都笋峰茶7.43
77 筠连红茶7.29
78 桃源野茶王7.03
79 政和白茶 6.88
80 天台山云雾茶 6.81
81 舒城小兰花 6.02
82 江山绿牡丹茶 5.82
83 余庆苦丁茶 4.12
84 霍山黄大茶 3.72
85 平阳早香茶 3.53
86 苍南翠龙茶 3.31
87 筠连苦丁茶 2.82
88 资溪白茶 2.81
89 霄坑绿茶 2.47
90 烟台绿茶 1.42
91 缙云黄茶 1.02
92 三清山白茶0.59
声明:本研究中所估算之品牌价值,均基于茶叶品牌持有单位提供相关数据及其他公开可得信息,且运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专用评估方法对采集的数据处理的结果。

本评估所涉的品牌只包括在中国内地注册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

前言
2016年初,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提出“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体现了国家对农产品从质量到品牌、从品牌到优质品牌不断深化的发展要求,强调了品牌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由此,农业部对全国茶叶品牌建设情况展开了深入调研,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出“加快打造国际知名的茶叶强势品牌”。

依托现阶段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基础,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东风,中国茶产业的品牌化迎来了新的春天。

在过去的六年里,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中茶所中国茶叶网等权威机构,连续开展公益性课题——“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专项研究。

每年的茶叶品牌价值评估活动及结果,已经成为各地检阅品牌建设成效的重要参考,也已成为中国茶业发展的风向标。

本年度,中心依然联合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叶》杂志、中茶所中国茶叶网,并联合了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等权威机构,一起携手进入了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程序。

自2015年12月起,课题组采用科学、系统、量化的方法,对品牌持有单位、消费者、专家等众多对象进行了多方调查研究;并根据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等标准,从中国大陆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征集、筛选了108个品牌,通过文献研究、品牌主体调查、专家调查、消费者调查等多重调查之后,对获取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最终完成了对92个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评估。

文章来源于农业品牌研究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