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教案
苏教版五下等式的性质(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下等式的性质(二)教学设计The nature of the five lower equations in Jian gsu Education Press (2) teaching design苏教版五下等式的性质(二)教学设计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
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教案苏教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等式的性质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概念,掌握等式的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等式的概念:等式是由等号连接的式子。
2. 等式的性质:性质1: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字母),等式仍成立。
性质2:等式的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数(或字母),等式仍成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等式性质2中“同一个不为0数(或字母)”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等式的性质。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等式的性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等式的性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等式的重要性。
2. 讲解等式的性质1: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1的含义。
3. 讲解等式的性质2: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2的含义。
4. 练习: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6. 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等式性质的理解程度。
2.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检验学生运用等式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以及思维发展。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等式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购物、烹饪等方面的应用。
2. 介绍等式与不等式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不等式。
八、教学资源:1. 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等式的性质。
2. 练习题: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3. 小组讨论工具:如白板、卡片等,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空间。
(完整版)苏教版五数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例3、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方案:一、自主练习:1.看图填一填。
观察上面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观察上面的式子,你有什么发现?2.读一读: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是等式的性质。
3. 看图列方程并学会解方程:仔细观察天平图,列出方程: x+( )=( )根据等式的性质,怎样求x? x +( )-( )=( )-( )算一算,x的值是多少? x=( )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要学会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左边=x+10=( )+10=( ),右边=50。
左边和右边都等于( ),说明x=40是正确的。
4.试一试:ⅹ-30=80二、拓展练习:根据等式的性质,在○里填运算符号,在□里填数。
ⅹ-25=60 ⅹ+18=48ⅹ-25+25=60○□ⅹ+18-18=48○□教学过程:一、分组自学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二、交流展示1.交流例3⑴出示第一组的两个天平图,全班交流:右边的天平和左边的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怎么用式子表示这两个天平图的状况?(板书:20=20 20+10=20+10)⑵出示第二组天平图,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表示这组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板书:x=50 x+20=50+20)小组讨论:观察这两组图及黑板上的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小结: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简易方程第3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2教案苏教版

第3课时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5、例6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性质,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2.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初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性质。
难点: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运用等式的性质正确解答只含有乘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解方程:(1)68+x=105(2)x-=9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一些性质,谁来说一说?教师小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3.引导:这就是我们刚学习的等式的性质,你觉得等式除了具有这样的性质外,还会有其他性质吗?教师小结:同学们都进行了大胆的猜测,我们需要对它进行验证。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等式的其他性质,看看大家的猜测是否成立。
(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5。
(1)出示教科书第4页例5第一组天平图。
①教师出示左图,提问:谁能说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根据图意,你能列出什么样的等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20。
出示右图,提问:谁能说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天平两边的物体都发生了变化,天平为什么还保持平衡?把两幅图结合起来看,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等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x=20×2。
②比较这两个等式,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小组交流讨论后全班汇报。
小结:比较两个等式,第二个等式是由第一个等式的两边同时乘2得到的。
③谈话:第一个等式的两边同时乘2,得到的结果还是等式,那么其他的等式是否也具备这个性质?我们来举例验证。
例如:3×3=9,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还是不是等式?请你试着写出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看看所得结果是不是等式。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苏教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苏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等式的性质展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等式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解方程的基本方法。
首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存在和等式两边的关系。
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例题,让学生逐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知道等式两边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来保持相等。
2. 让学生学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够将未知数移到等式的一边,将已知数移到等式的另一边。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等式的性质的理解,特别是对“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的理解。
2. 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特别是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3. 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找到未知数和已知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步骤。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和笔,用于做练习和笔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等式的存在,例如“我有5个苹果,你比我多3个苹果,你有多少个苹果?”2. 讲解等式的性质:通过PPT展示等式的性质,让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来保持相等。
3. 讲解解方程的步骤:通过PPT展示解方程的步骤,让学生知道如何将未知数移到等式的一边,将已知数移到等式的另一边。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练习,巩固对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步骤的理解。
5. 小结: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知道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板书设计1.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来保持相等。
2. 解方程的步骤:将未知数移到等式的一边,将已知数移到等式的另一边。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做书后的练习题,巩固对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步骤的理解。
2. 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找到未知数和已知数。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等式的存在和等式两边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例题,让学生逐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等。
苏教版五数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5、例6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会用这个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3.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结果仍是等式”,会用等式的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难点:运用等式的性质正确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据案自学:1.先看图填空,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1)等式的两边同时(2)等式的两边同时2.想一想:等式两边可以同时除以0吗?为什么?3.读一读: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二、拓展训练:1. 试一试:2. 花园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下图),求试验田的宽。
(1)你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吗?(2)检验:三、反思创新:你认为这节课应学会什么内容?还有什么疑问?教学过程:一、据案自学提问:同学们,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二、交流展示1.交流例5。
⑴出示例5中的天平图,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用式子表示各图中天平左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⑵小组讨论:你有什么发现?⑶全班交流: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任意一个相同的数都可以吗?为什么?等式还具有什么性质呢?⑷自己任写一个等式,验证是否符合等式的性质。
⑸全班交流小结:我们一共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一个适用与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等式,一个适用于只含有乘法或除法的等式,要注意区分。
2.交流“试一试”。
⑴出示“试一试”,同桌交流:方程左边乘6,方程的右边该怎么办?方程左边除以0.7,方程的右边该怎么办?⑵展示学生课前作业,组织订正。
【教育资料】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等式的性质(二)教案(第一单元 方程)

【教育资料】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等式的性质(二)教案(第一单元方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解含有乘、除法的方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等式的性质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根据左边的图,你能列出等式吗?(x=20)右边的图与左边的图比较,有什么变化?你认为天平还会平衡吗?你能根据右边图物体的质量相等关系再列出一个等式吗?(2x=202)这个等式又告诉我们什么呢?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
小组中互相说想法,汇报。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想像一下,如果20=20的左右两边同时乘3,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吗?用等式如何表示呢?(203=203)如果左右两边同时乘0呢?可以吗?2、出示第二组图:左边的图能看懂吗?用等式怎样表示?(3x=203),也就是3x =60。
左边的图与右边的相比,物体的质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天平还会平衡吗?你能根据质量的变化情况列出等式吗?这又说明了什么?(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你能自己写一个等式,并把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看看结果还是等式吗?尝试练习,汇报。
有什么发现?两边同时除以0呢?为什么?指出: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1.3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1.3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等式的性质,包括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同时,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性质来解方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等式的性质,能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式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
2. 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等式的性质,通过举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
同时,让学生尝试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加深对等式性质的理解。
3. 练习:布置一些关于等式性质和解方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方法。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 解方程:运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变形,求出未知数的值。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等式的性质建立方程并求解。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等式的性质,让学生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让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顾盼盼备课时间:2015.3.1上课时间:总课时数:3
教学内容:课本P4~P5例5例6、“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6~8题。
复备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8.试一试
(1)指名读题。
(2)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 2x=20×2
3x=60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8.练一练
(1)出示x÷0.2=0.8。
(2)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6、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复备栏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第3页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 2x=20×240x=960
3x=60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
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教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