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宁邦:平民教育家晏阳初

合集下载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晏阳初是现代中国平民教育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被誉为“平民教育之父”。

他在长期的乡村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基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平民教育思想理论。

在当前,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中国城市化战略的应有之义。

农民工的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进程的一个特殊的阶段。

考察当代中国农民工群体,可以发现他们仅仅是实现了地域和职业的转换,但在身份认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转换上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要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成功转化,除了制度安排、体制障碍、社会环境等因素外,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也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因素。

在“农民”与“市民”两个群体的属性差异上,科学文化素质的差异表现最为强烈,也是农民工市民化首先面临的挑战,只有当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提高以后,才会逐步带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并不断适应市民化的内在要求。

而教育是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实现其在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的关键。

因此,在当前深入考察和研究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于农民工通过教育实现市民化转化,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晏阳初将儒家的民本教育思想和西方民主教育思想融为一体,赋予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一古训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国家之盛衰,以平民知识为新”,“除文盲,作新民”的平民教育宗旨。

针对当时中国农村存在的“愚、贫、弱、私”的四大弱点,晏阳初从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出发,开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处方。

1.文艺教育。

包括文字教育和艺术教育。

目的在于发扬脑矿中的“知识力”以“救愚”。

它是平民获求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的有效工具,为他们更多地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感受知识和信息的力量提供可能。

2.卫生教育。

目的在于“防病治病”,培养“健康力”以“攻弱”。

晏阳初主张“普及卫生知识,训练卫生习惯,用公共的卫生力量谋公共的卫生,以提高其健康的生活,使人人成为健康的国民”。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

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晏阳初:平民教育“传教士”生平:晏阳初(1893—1990年)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是中国平民教育的先驱,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四川巴中人,原名兴复,字阳初。

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与乡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改造的探索和实践,力图向全中国、全世界的贫困落后地区推广。

在河北定县的平民教育实践,为定县乃至河北留下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财产。

1950年定居美国,任国际平民教育委员会主席。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蜿蜒起伏的蜀道,盐贩子们背着一两百斤重的盐包,额头青筋暴露,身上汗流如注。

一个10岁大的瘦小男孩,心里蹦跶着对未来求学生活的憧憬和不安,不声不响地跟着这支汗水涔涔的队伍翻山越岭,第一次来到山外世界。

谁能想到,这次与苦力的同行,在他心中埋下了为劳苦大众谋利造福的种子。

“劳力者呀~这是我第一次与你们共同生活,我稍稍体会到你们的痛苦和坚忍”,“我朦胧意识到:民间的疾苦,必须从生活中去了解”。

多年后,世界知道了中国的晏阳初博士,而他开创的平民教育也影响了全世界。

从河北定县到第三世界国家农村,从骑驴下乡的博士到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把百岁人生中的70年奉献给了平民和乡村。

有人说,20世纪的中国,晏阳初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家;21世纪的中国,他的理论和经验依然是不可忽视的财富。

“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跟着苦力队伍走出四川巴中老家后,晏阳初经过15年求学生涯,1918年6月以博士学位毕业于耶鲁大学。

毕业第二天,他即应募以北美基督教青年会战地服务干事的身份,远赴法国北部的一战战场,为那里的华工苦力做翻译。

再次走入苦力们中间,晏阳初深切感受到,这些目不识丁的劳苦大众并非天生愚笨,而是从来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

于是,他开始免费教他们识字写字,还办起了白话文形式的《华工周报》。

他很快成为广受华工尊敬的“晏先生大人”,甚至有华工把省下来的365法郎“巨款”捐给他办报。

“苦力教育了我!”晏阳初后来回忆道:“一切都因为我当年发现了一个新人物,这个新人就是‘苦力’,我不但发现了苦力的‘苦’,还发现了苦力的‘力’——潜伏力。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

晏阳初的教育言论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平民教育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曾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只要愿意学习在一定条件下允许的人,都能接受教育。

但因为社会制度不良,一部分的人得有受教育的机会,一部分的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晏阳初提出平民教育。

在社会组织未经改良之前,只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

因而,人格不平等的原因就可以消除了。

所谓“平民教育”的平民,晏阳初认为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指导这一般失学的青年和成人;从广义上讲,就是一般初通文字没有常识的男女,也应包括在内。

民国期间,全国只有极少数的人民得受教育,其余大多数人都没有受的教育,从而导致国民素质较低,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

晏阳初提倡平民教育运动,为全国人民教育机会平等。

只有每个人教受过教育,才可以平天下的不平,才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通过培养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实现。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整个的人。

”即有知识力,有生产力,有公共心的人。

我们要造就“整个的人”,就必须加强文字教育、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实现真正的人。

自古以来,就我国人对于读书的观念来说,常有一种根本的谬误观念,以为读书是读书人的专业,其他人可不必读书。

士农工权利商之中,惟士可以读书;若农,若工商,就不必读书。

所以,我们应该将此种观念根本推翻,使人人觉悟读书写字是人们共有的权利,无论什么人都应该享受,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当今社会,知识是生存竞争者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个人,无论国家,其优胜者必定是知识的超越,其劣败者必定是知识低下者。

晏阳初认为国家受异族的压迫,人民受军阀的摧残,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我国人民的知识水平低下。

则我们应该努力于提高民智,使我国牛马奴隶生活的民众一变而有知识有头脑的国民。

文字是传播知识的工具,想要宣传平民教育第一步就应该有文字教育。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教育思想。

为中国和世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平民教育专家和乡村建设人才。

晏阳初这个中国四川巴中县人的名字,也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被称作“世界平民教育之父”,被联合国聘为终生特别顾问。

晏阳初从事乡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进行实验研究。

他根据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状况,主张以一个县为实验研究的基本单位。

在进行广泛、深入、科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最终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

在中国乡村教育运动中,首创以一个县为基本单位从事乡村教育实验研究。

在乡村教育实践中,提出“四大教育”、“三大方式”。

“四大教育”即是文艺教育、生机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

“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当时社会存在的四大问题。

其中文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知识力,解决“愚”的问题;生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产力,解决“穷”的问题;卫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健康力,解决“弱”的问题;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团结力,解决“私”的问题。

推行“四大教育”,必须采用“三大方式”,即学校式、家庭式和社会式。

晏阳初还主张要“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晏阳初认为,知识分子到乡村去,为农民办教育,要“化农民”,自己首先必须“农民化”。

要虚心向农民学习,“给农民作学徒”;要与农民共同生活和劳动,只有在同他们广泛深入的接触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晏阳初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理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联环扣合与整体推进,以达到改造乡村实际,创造新的生活,使广大人民成为有创造力、有知识力和公德心的“新民”的目的。

归纳起来有五方面的结合:第一是教育与农民生活、乡村建设相结合。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的目标是适应、改良、创造实际生活,以全体人民的全部生活为起点,以改造民族(或民族再造)为目标。

所以,在农村办平民教育,仅仅教农民识字取得工具而不使他们运用这些工具进行乡村建设是没有用的。

第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晏阳初和平民教育

晏阳初和平民教育

晏阳初----平民教育一、晏阳初简介:晏阳初于1890年10月出生,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著有《平民教育的真义》、《农村运动的使命》等。

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

二、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之路1913-1945于国外学习,毕业后立志献身平民教育。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发起全国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获得成功。

1923年,晏阳初在北京组织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全国多处开展义务扫盲活动。

1926年晏阳初在定县试点初成立平民教育总会,提出以“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结合并举,“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连环并进的农村改造方案。

1930年代初,晏阳初在定县的乡村教育实践得到肯定,并向全国推广,设立了乡村建设育才院,在中国各省划出一个县进行乡村教育试点。

1936年,日本对华侵略,晏阳初和平教总会在战争威胁下离开定县,向南撤退。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晏阳初曾试图游说蒋介石为乡村教育投入更多资源,遭到拒绝,又转而寻求美国的支持,最终美国国会通过了一条名为“晏阳初条款”的法案,法案规定须将“四亿二千万对华经援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百分之五、不多于百分之十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

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晏阳初辗转到了台湾,从此晏阳初和他的乡村教育运动在中国大陆销声匿迹。

晏阳初离开中国大陆后,向第三世界国家推广平民教育思想,协助第三世界国家培训平民教育教师。

三、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意义:(一)让所有的人享受人格上的平等。

平民教育“传教士”晏阳初

平民教育“传教士”晏阳初
超亦作 有 《 民说 》 阐述 公 民教 新
结合 了同仁 ;共事业 ,励精神 …… 务把文盲除尽 ,男女老少 ,一起见
百 岁 的 世 纪 老 人 ,他 用 7 0年 的
时间,只做一件事情——在贫瘠的
土地上 , 用教育 的力量根除“ 、 、 愚 穷
通过 教育去除苦力之 “ ” 苦 ,发 扬
苦 力 之 “ ” 力 。
光 明……” ,他们把识 字运 动拓展 成 四大教育 ,用文艺教育治 “ , 愚” 用生计 教育治 “ ” 穷 ,用卫生教 育
旧邦人 ,大家作新 民”……
“ 作新 民”是 平 民教 育的根本
目标 。晏 阳初在 《 县农 民教 育》 定 中说 : “ 除文盲的识字运动是平 民
( hi )的博爱精神 ,从 四川农村 C rt s
考入香港圣保罗书院,再赴美 国耶 鲁大学 留学 ,在晏阳初 的求学生涯
中 ,一 直 受 到 基督 教 会 人 士 的 热 忱
育改革 , 偏重于城市而漠视乡村 , 于
国家前途大有妨 碍” 。从 1 2 9 6年开
始 ,平 教 会 选取 河 北 定 县 作 为 平 民
教育和乡村 建设 的 “ 社会实验场” , 以期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到各地。 定县 ,位于河北 中部 ,人 口稠
苦 ,因为他们都 目不识丁 ,虽然 时 时思念远方 的亲人 ,但 却从来不 曾 听说过有 “ 烽火连三月 ,家 书抵万 金”的诗句 。晏 阳初因此萌生 了教
( ofcu) 的 民 本 思 想 ,晏 阳初 C nuis
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在参观晏 阳初 的平民学校后 ,大为感 动。这个从 旧时代过来 的缠足女人 ,迈着小脚
奔走 号呼,多方联络有识之士 ,最 终在 12 9 3年促成 中华平 民教 育促 进会 的成立 ,晏阳初任 总干事 。平 民教 育有 了正 式 的组织 和 行 动纲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资料介绍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资料介绍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资料介绍晏阳初1890年出生在四川巴中,是我国有名的平民教育家。

晏阳初1913年的时候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也就是香港大学的前身,后又转去美国的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

晏阳初虽然并没有出生在富贵的家庭,可是他的父亲是一个私塾老师,又是一个医生,从小接受了父亲儒家文化的熏陶以及耳濡目染之下也非常的喜欢读书。

晏阳初的父亲虽然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文化,但他的父亲并不是一个老古板,他的父亲深谙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之道,很早就将晏阳初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接受新学,虽然这所学校在离家几百里的地方。

1918年时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专攻历史,拿到了硕士学位。

晏阳初从大学毕业之后就立志将毕生经历贡献给平民教育。

1920年晏阳初学成回国,他回国后和很多人选择的道路不同,他立志不做官不发财,一定要将自己终身奉献给劳苦的大众。

回国后的晏阳初选择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智育部主持平民教育工作,期间编制刊行了《平民千字科》等教材。

1922年时晏阳初发起了全国识字运动,想要贫苦的接受不起教育的人民也能够识字,除文盲、做新民是他们的口号。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影响非常的大,他也被称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不仅国内,国外一些国家也在他的影响下推行了平民教育。

晏阳初从小就长在一个诗书氛围浓厚的家庭,很早就认识到教育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发誓要将毕生贡献于平民的教育,为劳苦大众做一些贡献,并且不为做官不为发财,后来平民教育运动的成功也说明了晏阳初做到了。

晏阳初教育思想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虽然是一句古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已经很遥远,但话中的道理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

人民就是这一个国家的根本,只有每一个个体的强大才能让这一个国家逐渐强大。

但是看中国,虽然是号称人口四万万人民的泱泱大国,但是其中文盲的居然要占到百分之八十还要多。

中国向来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立国,而绝大多数的农民是不识字的,他们只会面朝黄土背朝天,对外界的东西接受很少很慢。

晏阳初: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奠基人

晏阳初:享誉世界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奠基人

制版 印刷 报 纸 很 受 华工 欢 迎 数 月 后 晏 阳 初 收到 了 位 华 工 写 的信 这位 华 工 为


平 民教 育 思 想是
种 以 现 代 平 民政 治


他 在 爱 国 主 义 精 神 的鼓 舞 下

了表 示 对 晏 阳 初 的 感 激

决定 捐 出他

3

和 民 主 主 义 为 理 论 基 础 的教 育 救 国 思 潮
的根 本 ,本 不 固则 邦不 宁。 这 虽是 几千 日。 一个 国家 办教 育 的最基 本 目的是 培 具 ,促 进 文化 生 活, 并 能对 自然环 境 及 年 的老话 ,但 它却是 历 千年 而不 朽 的真 养 能 对本 国 的强盛 与 可持 续发 展作 贡献 社 会 生活 有相 当的欣 赏与 了解 。 他们 根 理 。 民是 国家 的根 本 ,要建 国 , 人 先要 强 的国 民。 晏 阳初 先 生在 论述 平 民教 育 时 据 定县 农 民的 文化 情况 , 自编 教材 ,先

4 00

年 哥 白尼 诞

结缘 平 民教 育
19 17
华 工 的 2 0 万 人 中就 有 盲帽 子

3 8 % 的人 摘 掉
美 国 百 余 所 大 学 和科 研 机构 的代 表 评 选 晏 阳 初 为 现 代 世 界 最 具
, “
周 年之 际
能够 书 写 家信 和
些 简单 的 华 文





自动地 起来 改造 , 改造 才 能成 功 , 自动 谓 中 国人 民有 8 % 文盲 ” 是 O 。要 解 决 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本宁邦:晏阳初“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理念,奠定了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

晏阳初,从中国一个乡村建设者的角度,提出了第五个人人应享有的自由——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

他于国界外备受推崇,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然而这么一位教育实践者与开拓者,在中国,他却被遗忘多年。

晏阳初,1890年出生于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四代书香家庭。

五岁启蒙,就读私塾。

十三岁进了基督教传教士办的西学堂求学。

在西学堂,一位从英国来的姚牧师对晏阳初影响很大,从他身上晏阳初认识到了爱与善的力量。

四年后,他受洗成为一名基督徒。

晏阳初以后常说3C影响了我的一生,也就是青少年时期他所接受的三种教育:孔子、基督和苦力。

1916年晏阳初远渡重洋到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眼见民主社会种种,他立刻想到幼年读书心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君为轻”这些思想,“为什么中国早有这些道理却不能实行呢?”两年以后,他在法国战地服务中心做志愿者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欧洲弥漫在战火硝烟之中,当时的北洋政府派出了十五万华工奔赴欧洲战场做苦力。

1918年6月,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就应征入伍为欧洲战场的华工做翻译工作和代写书信。

面对这么多劳苦大众,他不禁感慨:这样众多的中国人不识字,都是光眼瞎子,看不到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进化,“本”不“固”,“邦”又哪能安“宁”和强盛呢?于是,他自编《千字课本》教华工识字,并创办《驻法华工周报》。

后来,其中一位华工给他写信,信中说怕他办的报纸卖的太便宜,会办不下去,决定捐出三年在战场积蓄的三百六十五法郎支持他。

晏阳初说,这封信,改变了我的一生。

我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然教育了我。

通过这些活动,他获得两项珍贵的发现:一是中国诚实质朴的农民智慧能力强,只可惜缺乏读书求知的机会;二是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竟是这样愚昧无知,完全不认识自己多数同胞的“苦”与“力”。

于是他决心回国后努力做“固本”工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立志回国以后不做官、也不发财,把我的终生献给劳苦大众。

平民教育、乡村改造运动的缘起如此。

1920年7月,晏阳初回国。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列强割据、军阀混战之中,连年的战乱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当他看到祖国政治、军事、社会、文化教育各种状况,深感推行平民教育刻不容缓。

他认为,平民问题和军队问题为当时中国两大难题。

国内文盲众多,国民素质低劣,贪污腐败的官僚政体继续存在,社会经济没能改善,健全的舆论无从建立,以上种种乃为内乱外患的根源。

因此推行平教育,启发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国家观念是当务之急,必须迅速发动。

他先后在长沙、烟台、杭州及武汉等地宣传平民教育,推动城市平民识字运动。

1923年在晏阳初的倡导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北平成立。

晏阳初认为,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农业大国,85%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平民教育的重点应转向农村。

为了开展平民教育,平教会选择河北省定县作为实验区,进行农业教育、农民研究和农村调查等主要工作。

1929年,晏阳初举家迁居定县,数百名知识精英分子,包括许多博士、教授、大学校长,为了探索一条用教育改造社会的道路,离开生活舒适的大都市,走向条件艰苦的乡村,与贫苦农民生活在一起。

此后不久,晏阳初提出了平民教育的九大信条,这九大信条就是平民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

此后,在不断社践和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成功地创立了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为手段,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进行和整体推行为特征,以提高大多数农民的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造就一代“新民”为奋斗目标,以从根本上铲除“愚、贫、弱、私”四大劣根和救亡图存、建立一个新中国为理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定县实验”。

在定县,晏阳初与同行们不仅教村民读书写字,而且引进品种,改良农作物,改进农具,在那期间他们还举办了一场农产品展览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定县沦陷,实验工作初迫停止。

随之,平教总会人员一部分投入筹敌斗争,一部分陆续迁往长沙,在湘西南继续进行实验。

1940年,晏阳初在重庆成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担任院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院扩充为乡村建设学院,成为平教总会的工作中心。

二战结束后,联合国文教组织在巴黎举行首次会议,会议以中国平民教育的经验为蓝本,制定了基础文教计划,在全世界未开发地区进行基本教育。

据说抗战胜利后晏阳初向蒋介石请求帮助:我们的人民遭受了二十多年的战争,他们流尽了鲜血,现在该是为农村大众干一些事情的时候了,蒋介石回答:你是一个学者,我是一个战士,并说等他消灭了共产党以后要聘晏阳初为中国乡村改造运动的领导。

晏阳初说,委员长,如果你只看到军队的力量,而看到人民的力量,那么你会失去中国。

194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晏阳初条款”的议案,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外国人促成的国会拨款条款。

条款规定,四亿两千万对华经济援助总额中,须拨付不少于5%不超过10%的额度用于中国农村建设与复兴。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中取得胜利,晏阳初被称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平教会被解散。

1949年11月,晏阳初赴美国定居。

从50年代起,他致力于国际平民教育运动,先后在泰国、菲律宾、加纳、古巴等国成立了平民教育组织,推行定县实验中总结出的理论与经验。

1967在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该院主要任务是:“实地工作研究、国际培训、国际推广”,为其他国家乡村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师资力量。

晏阳初因其对社会底层的关心以及身体力行地深入农村开展乡村教育的行动受到广泛的尊敬,获得很多荣誉。

1943年晏阳初被美国「哥白尼逝世四百年全美纪念委员会」评为「对世界文明贡献较大的10人」之一。

1945年被美国旧金山市授予荣誉公民称号。

1967年被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授予最高平民奖章「金心奖章」。

1987年美国总统列根在总统办公室授予晏阳初「终止饥饿终生成就奖」。

1991年1月17日,晏阳初以白岁高龄在美国逝世。

在他的《九十自述》一文中晏阳初做出这样一番自我评价:我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民主思想相结合的产儿,我确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我愿爱,不愿恨,我愿以仁化敌为友,以爱化苦为乐。

伟人虽然溘然长逝,但其精神与思想永垂不朽。

晏阳初不仅仅是平民教育运动的实践者,也是一位独具创建的教育思想家。

概括而言,晏阳初的思想有以下特点。

(一)不仿古、不仿欧,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平民教育体系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是中国社会独创的一种教育体系,它与近代中外教育史上所称的贫民教育概念迥然不同。

它不是以慈善为怀的施米施粥的贫民教育;不是为少数人专有的“贵族教育”;不是欧美式的成人实习教育;也不是社会教育的别称。

平民教育是培养国民元气,改进国民生活,巩固国家基础的,为全民所有的一种新兴教育。

它既不仿古,也不仿欧,而是一种空前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运动。

(二)深入民间,推行四大教育首先。

通过调查,晏阳初发现农村最基本的问题可:愚、穷、弱、私。

然后针对上述基本问题,然后实施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

使中国人特别是最大多数的农民成为富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与团结力的新民。

而要实施四大教育就需要采用三大教育方式:学校式教育,以青年为主要教育对象,并分别设立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

(三)从民本思想出发,将乡村改造与社会本位教育融为一体晏阳初的理论核心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围绕这一核心建立了一套有关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的理论体系。

他说:“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

世界上无论任何国家,都是一样,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国势强大而人民衰弱与人民贫困。

”他在定县推行实验,企图通过乡村改造和平民教育,来再创民族的新生命,结合西方资产阶级所提倡的“民有”、“民享”、“民治”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思想从而使得传统的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和进步意义。

(二)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正如晏阳初所说:“一切的教育工作与社会建设必须有事实的根据,才能根据事实规划实际方案”。

他批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埋首故纸堆,背颂经文注疏,以仿模古人和“抱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迂腐学风和态度。

同时他亦批评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一昧拜倒在西方文化足下和盲目照抄照搬西洋教育制度的错误做法,毫不客气地指斥这类知识分子是“民盲”,是“百无一用”。

他要求乡村改造工作者必须具备四个C:即能力(Ccmpetence),至少有一种专长才能;创造力(Creativity),既能解决书本上查不到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发现民众的潜力并引导发挥出来;奉献精神(Commitment),长期扎根于民间,与平民打成一片,“与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诚心学习”百折不挠;以及品行(Character),以身作则,不为利诱,不为威屈,不为富贵所动心。

总之,他的方法论思想,贯穿了实践(实验)第一的科学性原则。

晏阳初理论与实践并行,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之时,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以固本宁帮,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对晏阳初的贡献几乎一无所知。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念注重教育,提倡逐步改良,这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推进的暴风骤雨式的革命相抵触,加之晏阳初身为基督徒,与鼓吹无神论的共产党格格不入,因而在中国大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宣传中回避、淡化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人进行的平民教育运动,而突出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包括毛泽东和他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

如今人们开始逐渐认识晏阳初和他的平民教育理论,一些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社会学者如温铁军等甚至将晏阳初在中国大陆中断的乡村教育运动继续下去,成立了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委员会、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研究会等非政府组织。

学术界和民间都正在逐步重新认识晏阳初和他的教育理念。

晏阳初先生以鞠躬尽瘁、大公无私的精神在国难当头之际开展救亡图存的平民教育运动,其意义在当时不可估量,对于至今的教育也有这重大的启示。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我想起了威斯敏斯特教堂有这么一句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

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

但是,这也不可能。

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