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层次”》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提升练习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提升练习卷及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小楷.(kǎi) 彷.徨(fáng) 污秽.(huì) 深恶.痛绝(wù)B.哽.住(gěn) 选聘.(pìn) 元勋.(xūn) 气冲斗.牛(dǒu)C.无垠.(yín) 赫.然(hè) 涉.猎(shè) 鲜.为人知(xiǎn)D.挚.友(zhì) 衰.微(shuāi) 惩.罚(chéng) 锲.而不舍(qì)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水波粼粼呼朋引伴鉴赏繁密云宵B.绌绌逼人喜出望外决别秕谷贮蓄C.人声井沸花枝招展荫蔽烂熳盔甲D.精神抖擞花团锦簇威慑狡猾狙犷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昨天,郊区支部党员寻访慰问了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的3位老战士,聆听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B.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电影院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场面。
C.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D.侯宝林是当之无愧....的相声界泰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催生了世界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格局。
B.未成年学生玩手机的危害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
C.我国拟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
D.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甘肃省博物馆获得历史文物藏品近82 000多件。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比喻、排比)B.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
(比喻)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问题。
文房四宝古代人写字主要用毛笔,用毛笔离不开墨、纸和砚(yàn)台、他们把笔墨纸砚叫作“文房四宝”。
以前、全国有很多地方出产这几样东西,以安徽的产品最为出名。
古代的文人、画家如果得到安徽的笔墨纸现、就会高兴得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安徽的“文房四宝”是:宣纸、徽墨、宣笔、歙(shè)砚。
安徽泾(jīng)县是宣纸的故乡。
泾县在古代属宣州管辖(xiá),所出产的纸就叫宣纸。
宣纸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造纸要用一年时间,经过大小工序一百多道,造出来的纸又白又光又薄、而且结实,卷、折都不怕、保存几百年也不会变色,被人们称为“纸中之王”。
徽墨有很多品种。
它的特点是色泽黑润,写起字来特别流畅、能分出浓淡层次。
徽墨做得也很精美,上面刻着山水花草图案,是难得的工艺品。
学宣笔和宣纸一样,也是泾县出产,它以选料严格、精工制作著称。
用来制歙砚的材料很稀有,镌刻时很不容易。
一块歙砚。
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才能制成,所以显得来之不易、异常珍贵。
1.短文有________个自然段,主要是绕第________自然段写的。
2.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填在横线上。
①好像得到极珍费的宝物。
________②得到它非不容易。
________③喜爱得舍不得放下。
________3.“宣纸主要原料是青檀树皮和稻草,造纸要用一年时间,经过大小工序一百多道”这句话中的“一年时间”说明________;“一百多年”说明________。
4.根据短文中的介绍,纸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徽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5.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①宣纸制作精美,是难得的工艺品。
(____)②歙砚珍贵的原因是材料稀有,制作不易。
(____)③安徽泾县是宣笔和宣纸的故乡。
(____)二、课外阅读。
小鸟和大树有一棵大树,每日沐浴着阳光,与鸟儿一起欢度美好时光。
中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方法指导(后附例题及答案)

中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方法指导(后附例题及答案)2024年中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方法指导答题技巧+模板历史小论文,集论述、论证和评析于一体,作为一种训练题型,能较全面地考查《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项能力,具有高效率地帮助学生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特点历史小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之别(1)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正确性,或谈谈对某一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2)驳论题,就是对错误的观点或立论进行反驳,否定对方的错误之处,以辩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
2.命题的形式,一般有三类(1)直接提出评论的对象与内容。
评论的对象有人物、事件、制度、著作及现象。
评论的内容不外乎原因、性质、制度、地位、影响、作用等。
(2)提供一些材料进行命题论析。
③提出一种或几种观点,进行立论或驳论。
3.评分的要求,大致有四条规则(1)字数限制,一般在200字以内。
(2)分层次划等第给分。
评定标准为:基本观点正确、全面,基本史实准确,能说明其提出的观点。
(3)史论结合,论证逻辑严谨。
(4)文字表达简洁流畅,条理清楚。
二、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
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①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②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3.语言精炼: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4.答题模板:(1)总结观点(2)寻找事例(寻找两个能证明观点的事例)(3)综上所述5.初中教材常见的观点类型总结(在材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内容,结合关键字确定考察的内容):(1)改革创新类:(如:大化改新、封君封臣制度)模板: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实用类文本汉字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
仓颉的传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他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
至今在中原地区的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洛宁、新郑等地,还可以看到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
关于仓颉其人,我们已不可确知。
不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肯定经过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备,约定俗成,逐步系统化的过程。
文字系统的形成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来完成。
我们推测,大约在黄帝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人。
他不一定独自创造了文字,却可能是最初对文字萌芽进行整理和传播的代表性人物。
历史上对文字最早进行规范化整理的人还有李斯。
他身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字书,曾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
历史上最早把古汉字作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说的是东汉许慎。
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
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学。
近百十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
这里地下出土的古文字门类齐全,资料丰富。
仅殷墟、周原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和河南、陕西、山西诸省出土的8000余件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16000余片温县、侯马春秋盟书,9000余件魏晋隋唐墓志碑刻等大宗资料就足以震惊世界。
它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且也令世人对黄河文明刮目相看。
如今在许慎家乡漯河境内的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有8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刻画符号的重要发现,由此已引起学术界对中华文字起源的新思考。
近几十年河北蒿城台西出土的象形符号及郑州小双桥商代陶器朱书文字,加之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郑州商城二里岗期刻辞甲骨,使我们对商代前期的古汉字又有了新的认识。
《历史的教训》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的挑战: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你是否只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点乐子?你是否比一个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你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我们不时会有这种感觉,而且还有许多疑虑冲击着我们的进取心。
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过去,过去真的发生了什么吗?或者,过去只不过是一堆鲜有“定论”的“荒唐事”?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或者也可能被我们的爱国心或宗教偏见所曲解。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在材料选择和遣词造句上的细微差别,都会暴露出他的私人偏好。
其次,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但是由于变化的加剧,导致这一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
今天一些年轻的物理学博士甚至认为,他们所学习的学科近几十年的改变,超过了此前有历史记载的所有时期。
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都有一些新的发明、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情况迫使人们对行为和观念做全新的调整。
更有甚者,机遇的因素,或者说是自由的因素,似乎会进入到金属和人本身的活动运行中。
我们再也不能确信,原子,更小的有机体,如我们所认为的在过去发生反应那样,将一如既往地会在未来发生相同的反应。
电子,如同库柏的上帝一样,神秘莫测,其奇妙的运行以及一些怪癖的特点或情况,或许就能打乱国家之间的平衡。
正如亚历山大,当他酗酒致死,导致了他的新帝国分崩离析;或者如腓特烈大帝,由于俄国继任沙皇醉心于普鲁士道路,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的灾难。
语文初三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答案100

语文初三语文专项练习题及答案∶语言运用及答案100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
“四书”包括:《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大学》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以“《中庸》”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答案】(1)“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2)示例一:《中庸》论述了儒家人性修养,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例二:《中庸》是为人处事、人性修养的一面镜子,端正着人们的行为。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这段话,可知这段话分别讲了四书的主要内容,文段最后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可把这句话压缩到30字以下即可。
(2)《中庸》是一本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可从“修养”这个词进行生发联想,如可以把他比作一面镜子,一个心灵的导师等。
故答案为:⑴“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⑵示例一:《中庸》论述了儒家人性修养,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例二:《中庸》是为人处事、人性修养的一面镜子,端正着人们的行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
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语文高考模拟古代诗歌赏析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李端公卢纶故关衰草遍①,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②。
(注)①故关:故乡。
②风尘:指社会动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写得平白直露,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感伤的情感基调。
B. 颔联中,“人归”对应“路出”,“暮雪”对应“寒云”,色调和谐,两句勾勒出一幅严冬送别图。
C. 颈联写诗人送走了友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不禁抚今追昔,回忆往事,为友人的经历感慨。
D. 本诗以一个“悲”字贯串全篇,“衰草”等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烘托得凄楚悲切。
15.尾联中的“泪”包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 ______。
”(2)《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了浔阳并非绝对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14.C15.①故乡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遍”写出了故乡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了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幼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的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16.(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3)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初中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4)

初中古文阅读练习(八下)八年级下册(一)吴均《与朱元思书》【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渔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风烟俱.净()②一百许.里()③窥谷忘反.()④有时见.日()2、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3、本文主要描绘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之美,写得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之美——“”;第二段写之美,突出一个“”字;第三段写之美,突出一个“”字。
14、第一、第二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突出水清的句子是“”;表现水急的句子是“”5、美好的景致能净化人的心灵,荡涤人的尘念,使人回归自然,与自然相融,思想得到升华。
文中用两个对偶句表现了这种感情,令人回味和思索,它们是“,;,”【参考答案】1、①都、全②左右(表约数)③通“返”,返回④通“现”,出现2、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个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水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3、山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富春江江水异富春江两岸群山奇4、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渔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5、鸢飞戾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的“层次”
王立群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当下许多影视作品对历史进行篡改,企图通过感官刺激来吸引大众,而人们又常常把这.些.作为审美依据。
但“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②“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
“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惟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③“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
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
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
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
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
④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
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
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
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
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⑤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
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
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⑥“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
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化,二是丑化。
神化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
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⑦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
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
神化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⑧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
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
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⑨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
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化与丑化的现实可能。
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
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化琴挑。
丑化和神化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
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化的反面——丑化。
⑩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
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
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11)可见,人们接受的历史不一定是“记录的历史”,更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传播”。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对历史的阐释有时会大大超过“历史”对历史的阐释。
“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不一定会为人信服,“传播的历史”反倒大受追捧,某些曲意传播的“历史”甚至可以成为“接受的历史”的唯一模式。
特别是当下,利用大众传媒的工具,譬如电影、电视剧等,对历史的传播力量更为强大,由此不得不引起我们更深远的思考。
5.第①段加点的词语“这些”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
6.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记录的历史”在“历史”的构建中处于第二层次,与“真实的历史”最接近。
B.“当事人”是历史事件的经历者,所以依据他的口述记录的历史一般来说是可信的。
C.《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证明了“记录的历史”能够替代“真实的历史”而广为流传。
D.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故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爱情故事的文学作品全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
满足了大众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大众难以接受美丽爱情背后的婚姻真相,是因为他们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解读历史事件产生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这符合“文君夜奔”故事本身多义性的特点。
8.文章提出观点“记录的历史往往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有误差,传播的历史则更为复杂”,并用“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一例加以证明。
请具体分析这一例子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9.根据文意,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当下应该如何“传播”历史的看法。
【答案】
5.由感官刺激带来快感、联想。
6.D
7.C
8.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先对“琴挑文君”一事作出回炉;宋元明清至今的戏剧、小说普遍隐瞒了真相;分析说明显示需要偶像,百姓向往理想婚姻;历史文献本身具有多义性。
9.概括、归纳——本文中提到。
曲意传播的历史会影响人民大众所接受的历史,比如一些传媒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