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传说

合集下载

传说的意思

传说的意思

传说的意思传说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 chuan shuo,是指一种民间文学形式。

传说又可以写成小说、故事等。

传说的意思?所谓“传说”是指口头或文字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物的事迹的故事。

换句话说就是关于历史真实人物的虚构的文学作品。

其特点是“虚构性”,与童话、神话、寓言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更注重非科学部分;另外就是没有一定完整的情节(童话和神话除外)。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则神话故事:白娘子和许仙,这是人尽皆知的,那么传说白娘子是谁呢?她为什么叫白娘子?原来,她本名叫白素贞,一开始并无婚嫁,后被许仙的孝心打动,愿与他结为夫妻。

可惜好景不长,金山寺法海和尚利用他俩不能结合之际将他俩拆散。

白娘子乃水妖,为了报仇,在端午节时喝下雄黄酒,显出蛇身,吓死了许仙。

然后他便投胎转世,来到了杭州西湖边的钱塘县,化身为姓钱名青的书生,改名为钱王爷。

他又遇见前世曾救助过自己的小青,小青对他怀着深厚感情。

此时正逢金山寺法海和尚再次施展法术使得钱王爷书生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但两位老婆却认错了人。

最终,经过法海几番折腾,将法力高强的白娘子压在雷峰塔下。

在漫长的五百年中,经过不断地修炼,小青在山里拜师学艺,练得一身武功,出山之日便是白娘子落难之时!最后小青终于战胜法海,打败雷锋塔,救回了母亲。

自此才恢复人身。

从此便有了白娘子,至今还有很多的版本,传说!而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新白娘子传奇》走红的“女演员”白素贞现实生活如何呢?据媒体透露:她早已皈依佛门,近些年来做起了慈善工作.这也给我们提了醒,如果有兴趣加入公益事业,建议先去医院检查一下免疫系统疾病的情况,看你的是否适合吃药;如果想要参加比赛,请记住一切活动安全第一。

人们在传说中赋予他们各种各样的色彩,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对未知事物的敬畏之心,拒绝盲目崇拜,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更应该树立这样的观念。

古代民间传说故事

古代民间传说故事

古代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解并描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溢梦想的叙事体故事,下面为大家细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古代民间传闻故事,欢送查阅。

古代民间传闻故事1很久以前,九曲溪畔有一位老农夫,他酿造的米酒醇美甘冽,只要酒坛一开,武夷山就三天三夜都飘逸着浓浓的酒香。

种田的乡亲喝了老农夫酿造的米酒,干三百六十五天活都不劳累;赶路的喝了老农夫酿造的米酒,走九千九百里都不觉得辛苦。

人们对老农夫,从心底里喜爱,敬重地称他为“田父”。

田父的名字,随着他的酒香漂浮,传遍了四面八方。

那季节,下八洞的八仙,各显神透过了东海,游玩了不少名山大川。

这一天,闻到武夷山的酒香,暗暗称奇。

铁拐李忍不住垂涎欲滴,对同伴嚷道:“错过这等好酒不喝,真枉为一世神仙,我老拐可要到武夷山走一遭了。

”其它仙人一听正合心愿,于是,有的妆扮成贩茶商客,有的妆扮成云游道士,一齐寻到九曲溪畔田父家里来喝酒。

田父象平常一样,舀出自己的美酒,热忱款待这些客人。

八仙喝了田父的美酒,连声称好,赞叹不已。

他们虽然尝过仙家玉液,也尝过人间佳酿,却从来没有喝过武夷山农家如此香浓味美的米酒,真是上品。

打这以后,八仙就不愿到别的地方游山玩水了。

尤其是铁拐李,自喝过田父的米酒以后,可算找到“亲家”了,每天柱着拐杖,一瘸一瘸,到田父家买酒喝,喝完还要装一葫带走。

日子久了,倒和田父交上了挚友。

那天,铁拐李在田父家喝酒,三杯落肚,面泛红光,晃着脑袋问田父:“你怎样能酿造出如此奥妙的上等美酒呢?”田父指着远处的丹山答复:“这酒是武夷山下良田里长出的稻米酿造的。

”铁拐李点点头:“还有呢?”田父指着门前的碧波答复:“这酒是取九曲溪里的甜蜜溪水酿造的。

”铁拐李又点点头:“还有呢?”田父指着桌旁酒坛答复:“这酒是用遇林窑烧制的瓷坛酿造的。

”铁拐李眼睛亮了,兴奋地叫起来:“好啊!这三件都是武夷山的奇珍,难怪你能酿出这么绝好的美酒!”他连连夸赞田父,开心地载歌载舞,竟遗忘了还要和其它七仙一道去赴瑶池的蟠桃宴会呢!等七仙找到田父家中,拉走铁拐李,赶到瑶池的时候,蟠桃宴会已经起先了。

关于民间传说故事大全

关于民间传说故事大全

关于民间传说故事大全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我们可以从中去读懂古人的智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民间传说故事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关于民间传说故事大全篇一清末年间,滕县有个名叫姚诗志的县令。

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

这位县令很有学问,写得一手好字。

据说他是坐着二把手来滕县上任的。

车子除了少量行李衣物外,全是书籍和字帖什么的。

滕县南门里有家卖粥的小市民,一天,五更头,两口子抬着粥缸子、碗架去摆摊儿卖粥。

不巧,被一块大石头绊倒,摔烂了粥缸子和卖粥用的碗。

小本营生,这一下,去了半个家当,两口子就坐在地上哭起来。

这天早晨,县令姚诗志,出了公馆,准备到南门城外游逛,正好碰上卖粥的两口子在痛哭。

他看了看泼得满地的粥和碎缸,又问了问卖粥的家境,就对卖粥的两口子说:“这样办吧,你俩把这块石头抬到衙门里去,老爷我要审问这块石头,叫他赔你的粥缸子。

”卖粥的心里话:俺这就够倒霉的啦,您这位大老爷还开个什么玩笑?!可不抬不行啊,县太爷的命令,谁敢不听!没法,两口子就顺起扁担,用抬粥缸子的架,抬起那块石头,朝县衙门走去。

人们见卖粥的两口子抬着块石头,跟在县太爷后面,朝衙门里去,都感到很稀奇,有的说:“八成大老爷要审石头,这一叽咕,一街两巷的人都跟着去看稀罕,呼啦一下子就挤满了大堂前的院子。

”县太爷命令衙役,看守好衙门口,只许进,不许出。

然后,他就站在大堂前开了腔:“乡亲们,今天本县令遇上这块石头绊了人,砸破了缸。

害得卖粥的两口子哭哭啼啼。

本打算审审这块顽石,估计它不会开口。

可它毕竟引来了众乡亲,这算它将功补过吧。

没说的,请大伙凑个份子,最少一文钱,多者不限,算是大伙周济卖粥的夫妇吧。

”听了县太爷这番话,看热闹的人,纷纷掏钱捐献,功夫不大,就凑了足足有二十多吊铜钱。

县太爷让看热闹的人走了以后,自己又拿来五两散碎银子,连同二十多吊铜钱,一起交给了卖粥的,说:“这足够你的粥和粥缸子钱啦,回家去吧。

”卖粥的千恩万谢回了家。

民间传说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民间传说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民间传说与民间文学的关系在中国,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学是一对相互关联却又独立存在的文化形式。

民间传说是指大众之间口耳相传的传说故事,通常来自于一些古老的神话或传统文化遗产,是大多数普通百姓获得知识的一种渠道,而民间文学则是指以民间传说为基础,经过民间艺人创作、演绎、流传而形成的一种文学体系。

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将从产生背景、传承形式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探讨民间传说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一、产生背景民间传说的初衷是要传递一些在神话、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故事,而民间文学则是经过了演绎、加工、再创作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形态。

在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都有许多专门的艺人为大众群众传播各种短篇小说、民间传说等内容。

到了明清之际,文学兴盛,中外各种文学功夫交融,民间文学也由此发展壮大。

民间文学的发展有赖于民间传说独特的传承方式。

二、传承形式民间传说的传承形式相对于写实小说,更多是基于传统口头文化去传承的,包括谈笑风生、近水楼台、随口说说等等。

这种文化传承方式比较直接,也更有亲和力,民间文学的创作也基于这种方式,通过讲故事来让各种文化元素流传下来。

三、文化内涵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学都富有文化内涵,民间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优秀传统和文化底蕴,而民间文学则将这种文化底蕴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创新,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因此,民间传说和民间文学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方面:传统和更新。

无论是传说还是文学,这些文化形式一直深受大众喜爱,是中国象征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

由此可见,民间文学和民间传说并不独立存在,相反,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作用和影响。

民间传说为民间文学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而民间文学也为民间传说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总之,民间文学与民间传说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互通有无,充分阐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遗产,让它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发展,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

民间传说第一节民间传说概说“传说”一词,是民间文艺学界通用的术语。

英语称之为“Legend”,其意为:“传说、传奇、传奇文学、传奇人物和传奇事件”等。

德语称之为“Sage”,其词义与英文的“Legend”一词相当。

中国和日本学术界都称之为传说。

在中国古代的汉文史籍里,把传说称为“传闻”、“传讹”,这两个词早在《史记》、《汉书》中就已经被使用了。

“传闻”的含义是非亲眼目睹、非亲耳听到的口头传播的事象。

所谓“传讹”就是民间口头传讲的各种荒诞的轶事、奇谈。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学者们试图从学理上界定民间传说的概念,提出了一些看法,例如,认为“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第18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或者认为“传说是一种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地方风物有密切关联的口头故事”(朱宜初等编:《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论》,第7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

);也有人提出“传说主要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第24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还有的学者主张“凡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那些口头作品,可以算是传说”(程蔷:《中国民间传说》,第4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等等。

以上表述虽不一致,但大体含义相同,而且学者们一致认为传说是民间文学领域里散文体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种。

一、义与狭义的民间传说概念回顾并梳理古今有关传说的种种见解,加以理论上的辨析,不难看出,诸多的民间传说概念至少有两种含义。

为了方便,不妨把这两种含义分别称作广义的民间传说概念和狭义的民间传说概念。

广义的民间传说又俗称“口碑”,是一切以口头方式讲述生活里各种各样事件的散文叙事作品的统称,它包括今天人们所说的神话、传说和故事。

所以,在一些论著当中,人们常常能看到诸如“神话传说”、“神话故事”、“传说故事”之类把两个术语连在一起使用,概念含混不清的说法。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

民间文学民间传说

第六章 第三节
• 一、传说与历史的联系 • 有些传说是从历史中汲取的,带有历史性的因素, 因此传说也被称为“民众口传的历史”。比如有 些传说人物在历史中是能找到原型的。比如说孟 姜女,最早的原型是《左传》的杞梁妻,杞梁是 一位齐国将军,也就是说孟姜女实际上是齐国贵 族夫人。《左传》最早记录她哭这件事的本意是 赞扬杞梁妻在悲痛之际,还能遵守礼法神志不乱, 但到了元代,喜欢编故事的人就变成了与秦始皇 有了联系。
• (四)动植物传说 ⒈动物传说。如《牛耕田的来历》 ⒉植物传说。如《五谷的来历》
传说与神话的联系



第一,民间传说与神话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它们的历史关系十分密切。一部 分上古时期的传说与神话是交融在一起的,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传说与神话的界限 十分模糊。 第二,就体裁特征和传播方式而言,传说与神话都是散文体的口述故事。 第三,传说和神话都具有超现实性的幻想。传说的人物和情节有一定程度的超现实 因素。传说的故事追求传奇性,而许多传说效果是靠超现实性的魔幻情节来制造的。
• 二、传说与历史的区别 • 历史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可考性,而传说的可 考性也只能考察他历史真实的那一部分。传说具 有艺术性,他有虚构想象。比如说《杨家将》里 的杨延昭大家都知道,英雄杀经常玩。《宋史》 里记载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而在传说中却说 杨延昭的儿子是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是杨文广, 这样一来,杨文广又成了杨延昭的孙子,所以说 传说中多多少少都有编的成分。
四大民间传说
• • • • 《牛郎织女》 《白蛇传》 《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
第六章 第二节
一、传说产生的动因
• • • 表露 和 发抒。这是传说得以不断产生的原发动因。 民众无权写历史 民众喜欢清官 民众喜欢革命领袖 民乃天下之本,历史发展的主人。 民间传说大多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

民间传说故事精选5篇神话故事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民间传说故事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民间传说故事(一)南诏核桃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

大军跋山涉水,终至大理境内,数日车马劳顿,众人已是疲惫难挡,口干舌燥。

将士行至落马坡处,日沉西山,天色渐黑,又见此地树木繁茂,旁边有一泉眼不断涌出涓涓细流,遂决定就地休整一夜,众人舀来泉水解渴,又采食野果果腹。

次日一觉醒来,300余人竟声音尽失,喉咙疼痛不已。

诸葛亮心急如焚,求助于此地道家名医孟优,孟优急来军营诊视,方知将士们是误食了哑姑泉水,才得此病。

当即对症下药,两日过后,众将士终能开口说话,却感觉身体乏力,食不下咽。

孟优便又采来野核桃给众人食之,众人一尝,其果香脆可口,油而不腻,惊为天赐。

一连几日,将士们每日3餐辅食野核桃,养精蓄锐,身体不适之感渐消,精神焕发,身体复元。

诸葛亮再三致谢孟优,并称赞这种核桃野果的神奇。

孟优告知诸葛亮,自己长年修道行医,来往于巍山和青城山之间,早闻丞相的威仪和仁德,所以才赶来相助。

又说,大理境内多野核桃,将士平常可采摘核桃食用,对水土不服的士兵裨益甚多。

诸葛亮率军一路南下,实行抚慰政策,对当地百姓不侵扰,七擒孟获,诚心感人治乱,终于平定南中。

从此南中蛮族归心,不再叛乱。

后人得知,孟优乃孟获胞兄,至今大理宾川还有孟获被他哥的道家思想感化,从而修行3年的“孟获洞”等地点遗存。

蜀汉过后300多年,隋唐兴起。

当时大理等地也形成势力强大的南诏国。

相传南诏国一位村民上山采药,发现山中野核桃树郁郁葱葱,核桃结满枝头,便摘下敲开外壳,里面的果实肉质白嫩香甜,食而不忘,便采集满筐,带予家中老母食之。

半年后,老母满头银发渐渐变黑,身体状况也日渐改善,恢复了年轻时的欢笑健谈,左邻右舍无不称奇。

后来,此事传到南诏王宫,国王亲尝此果,赞叹连连,视为人间神品。

赐名“南诏核桃”,作为珍品敬献给其他国家。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经典传说大全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经典传说大全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经典传说大全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这些传说故事既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实的解释,也是民间智慧和普通人对人生和道德观念的反思。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经典传说。

一、封神演义《封神演义》是中国民间文学中最受欢迎的传说之一,讲述了商末周初的封神大战。

故事以姜子牙帮助姬昌谋取天下,并封神榜为引子,展开了一系列神仙、妖怪和人类的激烈斗争。

其中姜子牙、商纣王、周武王等传说人物都塑造得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斗争,还传达了一种力量和智慧,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最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白娘子化身为美丽的女子,与许仙相爱并结婚。

然而,由于白娘子是一条白蛇妖,被法海和许仙的相识导致了一系列的纷争和矛盾。

故事以众人的努力和白娘子的智慧,展现了爱情和家庭的伟大力量。

《白蛇传》也被改编成了电影、戏剧和动画片,深受人们喜爱。

三、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爱情传说之一,让人们领略到了美好的神仙爱情故事。

相传,在每年的七夕之夜,牛郎和织女会相会在银河上。

他们分离的日子中,牛郎化身为牛群看顾,而织女则织造美丽的云锦。

这个故事很受年轻人的喜爱,也成为了中国传统七夕节的寓意和象征。

四、嫦娥奔月《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最著名的传说之一,与中秋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故事讲述了贤惠美丽的仙女嫦娥误食了人参果,因而升入了月宫。

嫦娥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实现了人间和月宫之间的联系。

这个传说也寄托了中华民族对团圆和家庭的渴望,成为了中秋节中代表团圆和幸福的象征。

五、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哭长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曾被称为“中国十大悲恸传说之首”。

故事讲述了秦朝时期,丈夫被罗成杀害后,孟姜女为了寻找丈夫的骨灰,在长城边哭倒三丈,长城因此出现了裂缝。

这个故事以其悲痛的情感和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让每一个听到这个传说的人都为之动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说有什么特点?

从文体上看:民间传说一定是一种散文体口述叙
事作品,与神话、故事有联系也有区别。 • 相同点:散文体口述叙事作品。有人物、故事情 节、矛盾冲突、发展变化、幻想等要素。
• • • • • • • •
民间传说与神话: 二者形成的思维机制不同: 不自觉艺术加工——自觉艺术思维 二者形象属性不同: 以人拟神(神性)——以神拟人(社会性) 民间传说与故事: 围绕客观事物叙事——无需围绕 形象的历史性——普泛化 幻想虚构有限——任意幻想虚构
• • • •
• • • • • • • •
白蛇的故事形成最晚,起源: 一说源于唐传奇《白蛇记》; 一说源于《西湖三塔记》。 到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警世通言》), 故事已初步定型。
《白蛇传》情节: 许仙与白娘子游湖借伞 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原形 盗仙草救许仙 水漫金山斗法海 断桥相会 法海将白娘子罩于金钵压在雷峰塔下 小青迫法海进蟹腹
• • • • • • • • •

历史人物的传说化与传说人物的历史化 一、历史人物的传说化 1、什么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人物的传说化” 2、为什么会发生历史人物的传说化: 人类具有对“过去”记忆和叙述的本能和需要。历史人物 自身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民众通过历史人物宣泄情感。民 众实施教化的需求。民众审美娱乐的需求。 3、历史人物传说偏离历史事实的原因 二、传说人物的历史化 1、什么是“传说人物的历史化” 2、传说人物历史化的原因:民众对于前喻文化的信任; 传说人物常常附着于真实的人物和时空。书面文本与口头 文本的互动。集体无意识的支配作用。 三、认识历史人物的传说化与传说
• • • • • • • •
传说产生的路径: 1、历史传奇化:历史——传说 2、神话情节内容现实化和人格化 神话——传说 3、虚构故事对历史人物的粘附性 故事——传说 4、现实事物与民俗形态的想象性解释 风物、风俗——传说
• 传说创作流传的心理基础: • 肯信---肯传,共同信仰与民俗心理基础
传说的价值
• • • • • 1、传说的历史价值(民众口传历史) 传说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口传的历史 具历史性可信性和空间上的相对稳定性。 传说与历史的关系:传说历史化
• 传说与历史的本质区别: • 内容:实录——虚构 • 方式:记录——创作 • 恒定——变更
• • • • • • •
传说与历史的区别:历史传奇化。 在历史被传奇化为传说的过程中,注意: 传说与历史所反映的历史观不同: 统治者官方色彩——民众非正统色彩; 传说与历史所注意的侧重点不同 传说历史化——历史传说化 民间传说的历史价值,寄寓民众对历史人物、事 件的评判,是其历史观念、历史情感的载体;民 间传说能让民众由近(现实)而追溯历史,在有 关乡土民族的叙述中充溢一种至深至切的人文情 怀和生存情结。
• • • • 传说的流传与演变 流传演变是传说的生命力所在。 无传奇性,即无传说; 而无流传性,就谈不上传说的存在。
• 民间传说流变的原因: • 时间—空间—人 • 时代变迁、地域扩大、传播者、外来文化
流变原因与表现
• 原因: • 时代变迁;地域扩展; • 传播者;外来文化的渗透 • 传说流传演变的表现: • 人物身份的下降化趋势; • 故事情节由简单而趋向复杂; • 主题思想的深化与升华; • 传说本身的地方化趋势。
地方风物传说
山川景观、名胜古迹、风俗习惯、特产由来或命名的 • 解释性传说。 • 地方传说、风俗传说、物产传说等。 1、山川湖海自然风物: 珠穆朗玛峰、长江黄河、 2、名胜古迹等人造景物: 长城、黄鹤楼、 3、土特产品物产的传说: 茅台酒、重庆火锅、 4、地方风俗传说: 节日习俗、婚丧习俗、游艺习俗、十二生肖、三媒六证 地方风俗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 民间信仰的类型: • 原始时代遗存的图腾 • 历代人民创造累积的民间信仰:由历史人 物演化的神灵崇拜 • 人为宗教经民众改造转化而来,如观音崇 拜 • 1、民间信仰的基础:万物有灵 • 2、民间信仰习俗化:图腾崇拜 • 3、风物传说与信仰外显化 • 4、历史人物传说与民间情感 • 5、民间信仰制度化:风俗传说
• • • • • •
艺术特征: 表述方式“可信性”与主要情节虚构性 故事情节传奇性 推原说明情趣性和幻想性 情节人物类型化 流变过程衍生性
• 传奇性指故事情节在整体上符合现实生活逻辑, 又通过夸张、巧合、超现实想象等手段构造奇情 异事。
• 夸张型化:指传说不是用个性化情节塑造主体性人 物形象,而是在编造故事上有相沿成习的模式, 在写人上往往集中于其品性能力等的一个侧面。
孟姜女传说
《左传》杞梁妻拒绝齐侯郊吊,遵守礼法的记载, • 檀弓》的“齐庄公袭莒于夺(隧),杞良死焉。 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是故事的雏型。 • 汉〃刘向《列女传》(四)记:“齐杞梁殖战死, 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 • 唐(佚名)《琱玉集》记“秦时有燕人杞良,娶 孟超女仲姿为妻,因良被筑长城官吏所击杀,仲 姿哭长城下,城即崩倒。”可知这个传说在唐代 已盛行,但孟仲姿和杞良,在传说中已改名为孟 姜女和范喜良。
• 史事传说
• 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是历 代起义革命的故事。主要有: • 统治集团内部斗争 • 抵御外来侵略 • 族源和迁徙 • 民族团结,如松赞干布迎娶文 成公主、杨家将、白莲教起义、 捻军、义和团、红军的传说。
传说创作流变的轨迹
• 1、传说的产生及其动因: • 产生:大多萌芽于神话,或由其分离出。鲁迅:“迨神话演进,则为 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传说之道,或为神性之 人,或为古英雄。” • 传说产生的一般原则:钟山川之灵秀, • 赋造物之神韵,依物取形,随类赋彩。 • 原发性动因:民众的历史情感需要得到公开的表露和抒发; • 主体动因:民众对自身创造力与创造精神的肯定与自豪。
• 民间传说在地化造成的效应
• 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现象,就是传说与特定 地域的历史人物事件和山川风物民俗事象 结合起来,而成为当地的一种知识,当地 人民都耳熟能详的“知识”,并乐于传扬 的说法,亦是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知识。 • 于是,各地宣称自己是传说的渊源出处, 竞相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强化当 地的历史感,争夺“文化产权”。
• 传说产生,以现实存在物为基点想象虚构,将历 史人物、事实传奇化,将纯虚构的故事人物粘附 在真实物上。
传说的分类
人物传说: 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 们的事迹或经历,表明 人民对他们的评价。 帝王传说 清官传说 艺术家传说 英雄传说 特殊人物传说 工匠传说 虚构人物传说
• 清官传说,关于廉洁清明官吏的传说。这 类传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关 于包拯、海瑞、况钟等人的传说。清官传 说主人公的最显著特征,是他们刚正不阿, 执法如山。即使面对的是皇亲国戚,也毫无 畏惧,绝不妥协。
•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 • 讲述的是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动了七仙女,下 凡与他结为夫妻。一夜之间织了十匹锦布,帮助 董永偿债赎身。奴役期满,夫妻双双把家还,这 时候玉帝却命令七仙女回到天庭,为了董永,七 仙女忍痛与丈夫决别的爱情故事。 •
七仙女,神话传说中玉帝的七个女儿。《西游记》 里七仙女的名字是:红衣仙女、素衣仙女、青衣 仙女、皂衣仙女、紫衣仙女、黄衣仙女、绿衣仙 女。据说名字分别是天寿、天阳、天荣、天昌、 天显、天庆、天羽。

民间传说与地方旅游
• 旅游资源:物质——非物质、自然——人文 • 现代旅游学认为:凡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能被 利用来开发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 即是旅游资源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 言; • 2、表演艺术; •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改编
• 我康宣,今年一十八岁,姑苏人氏,身家 清白,素无过犯。只 • 为家况清贫,鬻身华相府中,充当书僮。 身价银五十两,自 • 秋节起,暂存帐房,俟三年后支取,从此 承值书房,每日焚 • 香扫地,洗砚、磨墨等事,听凭使唤。从 头做起。立此契为凭。
四大民间传说
• • • • • • 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 四大爱情传说: 《白蛇传》、《董永与七仙女》、 《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传》
民间文学的分类
• • • • • • • • 神话 史诗 传说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民间俗语禁忌语 民间说唱和小戏 民间叙事长诗
民间传说
• • • • • • 1、概念与分类: 2、传说产生及原因 3、传说的流传演变 4、传说与历史 5、传说与当代文化 6、四大传说
概念
• 传说:“口传的历史” • 广义的传说: • folktale,(民间故事)legend(传奇) • old story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 (过去流传下来的记述和民间故事) 文艺学角度:是神话、传说和故事的总和。 狭义传说:是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 种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山川风物、地 方习俗以及生产技艺有关的散文体作品。
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的传说始于《诗经〃小雅。大东》: •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西汉班固《西都赋》:“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右织女,似云汉无涯。” •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称牛郎织女为夫妻。 东汉应劭《风俗通》逸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 首无故皆髡,因为梁(注:桥)以渡织女也。”故事已初步形成,并 与七夕习俗相结合。 曹丕 燕歌行 •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