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民间文学专题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第七章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第二节 民间谜语
• 按字义作的谜,如“这个字真希奇,池 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一边大, 一边小,一边跑,一边跳,一边路旁吃 青草,一边偷偷把人咬”;“去头是字, 去尾是字,无头无尾,还是个字”; “牛过独木桥”。会意:“重逢”; “水落石出”;“多出一半”“八九不 离十”。
第二节 民间谜语
• 谜语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植根于人民 生活之中,谜底和谜面所涉及的事物, 都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熟悉 的,不仅如此,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态度、 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也都编织在谜语 之中谜底和谜面所涉及的事物,都是人 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熟悉的。不 仅如此,人们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思想 感情、兴趣爱好,也都编织在谜语之中。
第一节 民间谚语
• 谚语与歌谣的区别点在于:谚语重哲 理,不重抒情;重讽诫,不重生活描绘; 重传言,不重歌咏;重概括,不重铺陈 叙述。 • 谚语的作用在于向劳动人民传授生产 知识和生活经验。它在指导人们分清善 恶是非、鼓舞斗争意志、培养高尚的道 德情操等方面,都发挥了而且将继续发 挥着主要的作用。
第七章 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
• • • 第一节 民间谚语 一、民间谚语的含义、范围及其作用。 民间谚语是人民口头创作中一种很有 特点的体裁。它形式短小,形象生动, 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包 含着丰富的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有的 还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教训的意味。
第一节 民间谚语
• 谚语源远流长,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 我国先秦的《易经》、《诗经》、诸子 著作以及少数民族古老的史诗中,都保 存和引用了许多古代人民的谚语。后魏 的《齐民要术》、宋代的《农书》、元 代的《农政全书》和《田家五行志》、 明代的《古今谚》、清代的《古谣谚》 等书中,不同数量地收录了我国古代谚 语。每一时代都有谚语产生。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课件第7章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编选、研究(可编辑)

彝族民间文学概论课件第7章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编选、研究(可编辑)

第七章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编选、研究一、历史概况我国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有悠久的历史,有优良的传统和极为丰富的遗产。

远古两、三千年前的周代即已有了自觉的民间文学搜集工作。

古代的历史学家、哲学家、阴阳家、地理学家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记录下不少谣谚、神话传说、寓言笑话、童话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在许多野史笔记、各地方志、诸子百家以及农医杂著之中保存了很多零散的民间文学原料,其中有不少真品。

以科学的方法搜集民间文学作品是从“五四”前后开始的。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广大文艺工作者明确了向工农兵学习、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开始自觉地、大规模地学习和搜集民间文艺作品。

二、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目的与任务1.为党政领导部门和各类社会研究人员、哲学、文艺学研究工作者,提供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2.调查搜集民间文学作品,经过选择、整理,再推广到群众中去,使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发挥更广大的教育作用。

3.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和推广,可以活跃群众的文艺生活,促进民间文学的健康发展。

三、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基本原则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

第一、全面搜集。

就是要求搜集的作品在时代上包括当代、现代、近代乃至古代流传下来的作品,在地区上从南到北、各个民族都要在内容上,从革命的、进步的到落后的乃至某些反动的伪造品;在体裁上,从长诗、戏曲到谚语、俗语,不分长短,只要是群众中流传的都要进行搜集。

第二、忠实记录。

这是搜集工作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1.韵文作品要一字不动地记录下来。

不能在记录时擅自改动、增删。

如果是唱的,最好记下曲谱。

2. 散文作品应尽可能按原来的语言风格进行记录,如不逐字记录而改述则非原貌,只剩下骨架子。

第三、慎重整理。

原始记录是庞杂的。

抄写誊清之后,要集中分类,并印成资料本,以作为研究或整理的基础原料。

但是资料本并不能作为向群众普遍推广的文学读物。

这就要进一步进行慎重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恢复劳动人民创作的本来面目,然后再大量印行。

第七章 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标准版文档

第七章 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标准版文档

三、文人根据民间文学的改编与创作。
第一节 进入汉语世界的多民族文学
舞剧的基本情节是,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揭 穿地主莫海仁企图霸占茶山的阴谋,地主派人说 媒,企图娶刘三姐为妾,被拒绝后便以逼债威胁 刘三姐的哥哥,刘三姐只好答应结亲,但结亲先 要摆歌台,唱不过她,则既不能娶亲,也不能霸 占茶山。地主雇了三个秀才,装满两船书来对歌, 被刘三姐驳得哑口无言,狼狈而去。于是设计加 害刘三姐,结果被爱慕刘三姐的小牛杀死。
地主雇了三个秀才,装满两船书来对歌,被刘三姐驳得哑口无言,狼狈而去。
历史叙事诗 歌》、《泪瀑》、魔童》等等,还有十几个 于是设计加害刘三姐,结果被爱慕刘三姐的小牛杀死。
于是设计加害刘三姐,结果被爱慕刘三姐的小牛杀死。
,如
《海陵王》、《敕勒人悲歌的一代》、《桐琴歌》等。
汉族作家也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的材料与灵感,如诗人艾青、闻捷、唐湜等。
式与潜藏其下的民间隐形结构。 地主雇了三个秀才,装满两船书来对歌,被刘三姐驳得哑口无言,狼狈而去。
所谓“新民歌”,其运作过程及基本精神显示出主流意识形态对民间形式的粗暴入侵。
三、文人根据民间文学的改编与创作。
三、文人根据民间文学的改编与创作。
在这个明显的意识形态化了的作品中,民间趣味、
于三是、设 文计人加根害据刘民三间姐文民,学结的间果改被编意爱与慕创识刘作三。、姐的民小牛间杀死的。声音不论在表层还是在深层都有充分
的保留,表层如刘三姐的带有浓厚民间鲜活生命的唱词, 地主雇了三个秀才,装满两船书来对歌,被刘三姐驳得哑口无言,狼狈而去。
于是设计加害刘三姐,结果被爱慕刘三姐的小牛杀死。
俗文艺形式与潜藏其下的民间隐形结构。
汉族作家也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的材料与灵感,如诗人 虽然在歌舞剧《刘三姐》的改编过程中,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支配了改编程序,但促使其成功的因素,却是显形的现代通

第七章地域文化题目及答案

第七章地域文化题目及答案

A. 故事B. 山歌、单项选择题1. ( )是青海文化的标志性文化。

A. 河湟文化 B. 环湖文化 C.柴达木文化D.昆仑文化答案 :D2. 在昆仑神话中最有影响的是有关( )的神话故事。

答案: B3. 有关撒拉族族源传说的历史传说是()。

A. 《古兰经》B.《南京珠玑巷》C.《牧鞭的来历》D. 《骆驼泉》答案 :D4. 《格萨尔》史诗是著名的() 族英雄史诗。

A.蒙古族 B.土族C.藏族 D.撒拉族答案 :C5. 《拉仁布与吉门索》是()族著名的爱情叙事诗。

A. 蒙古族B. 土族C. 藏族D. 撒拉族 答案 : B 6.《马五哥与尕豆妹》是()民间叙事诗的代表作品。

A. 蒙古族B. 土族C. 回族D. 撒拉族 答案:C 7. 《祁家延西》是土族人民著名的( )。

A. 历史传说 B. 英雄叙事诗 C.英雄史诗D.爱情叙事诗答案 : B8. 花儿是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各民族当中的一种()。

C. 小说D. 传说 答案 : B 9. 玉尔是撒拉族传统()。

A.青海湖 B. 黄帝和西王母 C. 夸父 D. 黄帝A. 故事B. 乐器C. 小说D. 情歌答案:D10. 《巴西古溜溜》是一首古老的()情歌。

A. 土族B. 撒拉族C. 藏族D. 回族答案: B11. 《库咕笳》是流行于青海互助和青海民和()中的情歌。

A. 土族B. 撒拉族C. 藏族D. 回族答案: A12. “藏族婚宴十八说”是流传在青海省()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

A. 黄南藏族聚居区B. 东部农业区藏族聚居区C. 玉树藏族聚居区D. 海南藏族聚居区答案: B13. 青海民和的目连戏据传是明初由移民从()带过来的。

A. 南京B. 苏州C. 河北D. 兰州答案: A14. 青海传承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影响的是地处河湟的()皮影。

A. 乐都B. 平安C. 湟源D. 大通答案: D15 .藏戏起源于()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A.7B.8C.6D.9答案:B16. 青海藏戏最早是由云游僧侣、朝圣香客自西藏传到青海的,它诞生于()区寺院。

民间文学7PPT课件

民间文学7PPT课件
幻想的“距离”:
“从前”(童话常见的开头):故事被 从现在、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
“童话一般以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的胜 利结尾,并且保证‘从此以后他们过着幸 福的生活。’这也同样造成了距离,将故 事带到了结尾。罗马尼亚民俗学家米哈 依·波普提出,童话的开头将儿童从现实引 进非现实之中,而童话的结尾则把他们从 非现实带回现实之中。”——阿瑟·阿萨·伯杰
定型(程式化特点) 单纯式故事 复合式故事: “三迭式” “连缀式”
3、情节构思的类同性(二项对立的美学原则)
25
故事的类型化 母题或情节单元( motif )
“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 续存在于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 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和动人的力量。”
——[美]斯蒂·汤普森
26
“情节单元”是英文或法文中“motif” 一词在民间文学里的对应词,指的是故事 中小到不能再分而又叙事完整的一个单元。 这里所谓的“情节”,是指生活中罕见的 人、物、或事。所谓“单元”,就是扼要 而完整地叙述了这罕见的人、物或事。例 如:“有一只生了角的兔子”是一个情节 单元,这是静态的;“那个大力士单手拖 动了一架飞机”也是一个情节单元,这是 动态的。
4
一、生活故事
几种生活故事类型 交友道德与家庭伦理故事 奇巧婚姻故事 长工斗地主及民斗官的故事 巧女故事 呆女婿(傻姑爷)故事 傻儿子故事 机智人物故事
5
丁乃通
一个熟悉中国民间故事的人可以发现中 国社会和国民性中有许多方面是其他学科 的专家不太看得到的。例如,一般人通常 认为中国旧社会传统上以男性为中心,但 若和其他国家比较,就可以知道中国称赞 女性聪明的故事特别多。笨妻当然也有, 但仅是在跟巧妇对比时才提到。
笑话的喜剧结构方式:归谬法、学样法、巧计法、 对照法、突转法、误会法、巧合法、重复法、递 进法等等。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第一章结论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三章神话第四章民间传说第五章民间故事第六章史诗第七章民间长诗第八章民间歌谣第九章民间谚语与民间谜语第十章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第十一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第十二章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整合第十三章民间文学的语境第十四章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第十五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第十六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第十七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第十八章世界民间文学泛述第一章绪论1、识记:民间文学的含义、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领会: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新发展(试述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这个多元文化大比拼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在努力高扬自己的文化旗帜。

于是,民间文学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鲜明的符号,受到了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重视。

民间文学可以分成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三种类型。

原生态民间文学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

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形态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播更加广泛。

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与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意。

借助电脑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民众生活的各种民间文学创作,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3.领会:民间文艺学的性质(谈谈对民间文艺学性质的认识)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语言艺术,民间文艺学则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一门科学。

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但不包括民间工艺美术和民间舞蹈。

013第七章 民间史诗

013第七章 民间史诗

3、史诗的语言表现形式上:史诗充分采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深深植根 于藏族人民心中。唱词大量吸收鲁体民 歌和自由体民歌的格律,使用了许多民 间谚语和民间诵词,因而生动活泼,富 有生活气息。
后妃梅萨
例如:A.在语言修辞上,《格萨尔》引用了数不 胜数的藏族谚语,全书所容纳谚语的数量之多, 令人惊叹。有的原文引用,有的还经过加工,如: 春三月若不播种, 秋三月难收六谷; 冬三月若不喂牛, 春三月难挤牛奶; 骏马若不常饲养, 临战逢敌难驰骋。 虽饿不食烂糠, 乃是白唇野马本性; 虽渴不饮沟水, 乃是凶猛野牛本性; 虽苦不抛眼泪, 乃是英雄男儿本性;
例如,史诗《霍岭大战》之部描述霍尔国三王 兴兵去抢岭国格萨尔的王妃珠牡时,是因为霍 尔国白帐王派霍尔国四乌去遍寻天下美女,乌 鸦给他带回了消息: 美丽的姑娘在岭国, 遍身芳香赛花朵。 她往前一步能值百匹骏马,蜜蜂成群绕身旁; 她后退一步价值百头肥羊; 人间美女虽无数, 冬天她比太阳暖, 只有她才配大王; 夏天她比月亮凉; 格萨尔大王去北方, 如今她正守空房。
申报地区或单位
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云南省梁河县 云南省思茅市 新疆苏柯尔克孜州、新疆文联民协 新疆和布克赛尔县、博尔塔拉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文联民协 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新疆
中国社会科学院
Ⅰ—60 Ⅰ—61 Ⅰ—62 Ⅰ—63 Ⅰ—64 Ⅰ—65 Ⅰ—66 Ⅰ—67
• “父亲。” • “什么比风还快?” • “思想。”
• ‘谁是异乡漂泊者的攀友?” • “学识。” • “谁是居家者的知音?” • “妻子。” • “谁是风烛残年者的贴心人?” • “德行,因为它与死者永相伴。”
• • • • • • •
什么是幸福?” “善行的结果。” “人舍弃了什么便可得到一切人的爱?” “骄傲。” “人放弃什么能变得富有?” “贪欲。” “明确回答,一个真正的婆罗门是基于出身、学 识还是善行?” ‘善行。一个行为卑鄙的人即使博学多识,通晓四 部“吠陀’,他也只不 过是个无耻之徒。”

第七章 民间长诗

第七章 民间长诗

第七章民间长诗(不重要)
一、民间长诗的含义。

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
?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以第三人称进行叙事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并注重人物刻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也称“故事歌”或“故事诗”。

?民间抒情长诗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往往采用第一人称歌唱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结构也比较灵活,以抒情为主的长篇韵文或韵散相间的诗歌作品。

二、民间叙事长诗的发展。

在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中,民间叙事长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至晚近才臻于发达繁荣。

其中,少数民族的叙事长诗尤为丰富多彩。

?产生于周至春秋中叶的《诗经》已有叙事诗的萌芽。

?汉代乐府民歌中的一些小叙事诗,较之先秦的叙事诗雏形,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直到汉代乐府中出现了《焦仲卿妻》这样的作品,我国古代叙事诗才趋于成熟。

?隋唐以降,受民间叙事诗的影响,文人叙事诗逐渐繁荣,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十分引人注目;民间叙事诗则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于很少被人采录,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大段空白。

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民间叙事诗在百姓中并没有断流。

?明清之际,我国民间叙事长诗进入空前繁荣阶段,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反映当时生活的叙事长诗。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搜集整理,大量的少数民族民间叙事长诗得以问世,为我国民间文学宝库增添了亮丽光彩。

三、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

?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

?叙述曲折故事,抒发浓烈情感。

?塑造人物形象,多用诗歌表现方法。

四、在生活中应用民间抒情长诗
五、赏析民间长诗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国洪水神话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四个亚型:
a.神谕奇兆亚型
神谕与奇兆。 石龟(石狮)的眼睛出血(或发红);城门出血; 臼出水…… 遗民。 钻进石龟(石狮)肚子里;上山…… 兄妹成亲。 再造人类 生育;捏泥人;…… 这类神话多见于吉、辽、冀、鲁、豫、苏、浙等 省。
b.雷公报仇亚型
女始祖下了12个(或6个)蛋,,孵出龙、蛇、虎、 雷公、魔鬼以及人类始祖江央,分管天地。 雷公与姜央闹矛盾。 雷公被捉与被放。 雷公出逃。 雷公发下大洪水。 繁衍人类,兄妹成婚。 妹妹生下一个葫芦。
第六讲
民间文学专题
第一节 概说
一、民间文学的基本内容
(一)概念 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人民大众中 流传,主要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 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 艺术特色。
(二)历史形成的民间文学的基本特点
民间文学创作是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 学形式,适合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能在人民大 众中口头流传。
如: 《水浒传》、《西游记》中的典型人物; 莎士比亚的《奥赛罗》、《哈姆雷特》、塞外提斯 的《堂吉诃德》等 (三)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1.各种文学体裁大都来自民间; 2.六朝民歌中双关语的学习和运用。 《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古代作家对民歌艺术手法的学习。
(三)民间文学语言的共同特点
朴素、简洁、形象 民间文学以真实为生命,所谓“但有假诗文, 无假诗歌”,“山歌无本句句真”。
(四)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1.集体性
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 融汇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 存
2.口头性
是民间文学显著的特征之一。
3.变异性 (1)民间文学的采集和传播方式,直接决定了它 的这一性质。 (2)变异形成的内外因素 a.劳动人民的作品是口传心授的作品。 b.民间创作作者从来没有著作权观念,这是形成变 异性的内在原因。 c.民间口头作品流传的环境不同,是形成变异性的 外在原因 d.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是形成变异性的重要 客观因素。 4.传承性
——《烛龙的神通》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 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级五 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肤为田土, 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 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 化为黎甿。 ——《盘古化生万物》
3.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
(1)世界各国的洪水神话,其形态无论是怎样千 差万别,都由两个主要内容组成: a.湮灭世界的大洪水; b.洪水后幸存的少数遗民重新繁衍出新的人类。
(2)把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或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 互相联系起来,构成神话——原始的接近联想。 神树、雷公和电母配偶……
(3)把对立的事物经过对比联系起来,构成神 话——原始的对比联想。 天和地、男和女、白天和黑夜…… (4)把并无因果联系的事物,按因果关系相互联 系起来,构成神话——原始的因果联想。 履大人迹、吞卵、吞朱同原始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与大自然作斗争紧密 相连。 2.受“万物有灵论”思想的支配,自然力被神化、 人格化。 3.神话的产生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性质,人与自然 的斗争构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三)神话系统的思维方式
1.联想是神话系统的思维方式。 通过广泛多样的感性认识,运用“想象”的 “形象化”手段进行“判断推理”。 如: 大洪水(感性认识)——是天帝发怒惩罚世人 (借助想象的“判断”和“推理”) 大人足迹(感性认识)——被女踩后怀孕生子 (借助想象的“判断”和“推理” )
(四)神话分类
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神话 自然起源神话 洪水和人类再繁衍神话
1.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神话
(1)这类神话是古人对宇宙和人类来源的探索。 (2)相对而言,天地开辟神话的发生晚于人类来 源的神话。 (3)各民族天地开辟的神话有不同类型。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 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盘古 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 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地动山摇(感性认识)——是大地下的鱼在翻身(借 助想象的“判断”和“推理” ) 火(感性认识)——是从天帝那里盗来的(借助想象 的“判断”和“推理” ) 林中最高大的树(感性认识)——是通往天界的路 (借助想象的“判断”和“推理” )
2.原始神话时期的联想的四种类型:
(1)把不同事物的相似特点联系起来,构成神话— —原始的相似联想。 如日月、雷声……
——《盘古开天辟地》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 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 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 絙人也。 ——《女娲造人》
2.自然起源神话
西北海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 神,人面蛇身面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 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 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三、民间文学的分类
(一)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二)韵文的民间诗歌
抒情诗、叙事诗、歌谣、谚语、谜语
(三)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
民间戏曲
第二节 神话与传说
一、神话 (一)概念 1.神话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是远古时代人民 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 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东西。 2.神话最主要的特质,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现 象起源的解释。这种解释不仅指示出世界在时间意 义上的“开始”,而且指示着现存世界秩序所以如 此的“根据”与“前提”。
二、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一)民间文学的题材和思想内容对作家文学的影 响。 历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过程中, 很大程度上,在题材和思想内容方面吸取了民间创 作的人民性。 如: 屈原的《九歌》、《天问》、《离骚》等; 陶潜的《读山海经》; 李白的《东海有勇妇》
(二)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了典型 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