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绪论

1.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现场展演的文学样式。

2.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

1)民间文学是民众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一种方式,满足民众的表达需要和创作

欲望,也是民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化的手段。

2)民间文学可以使民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娱乐和放松。

3)民间文学是民众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一种有效工具。

4)民间文学是了解民情民风的有效途径和进行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

3.民间文学与民俗的关系:

1)民间文学与各种活动相融合

2)民间文学活动本身形成娱乐民俗

3)民间文学反映了民俗生活

4.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民间文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2)民间文学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3)民间文学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5.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

2)历史追溯法

3)共时比较法

第一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作家文学的关系

1.民间文学根本特征:口头性、群体性、传承性、变异性、表演性。

2.群体性又叫“集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区别性的特征。

1)民间文学的群体性体现在它是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

2)民间文学的群体性表现在其内容上,反映着特定群体的生活、思想、感情、观念

等。

3)民间文学集中体现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众人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群体性的表现:

1)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合作式、综合式)

2)在流传过程中

3)在民间艺术创作、表演方式上

4)在思想内容上

5)在艺术形式上

4.变异性:指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

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

5.变异的原因:

1)口耳相传,难保原样

2)讲究著作权,传播者可以改动

3)作品异地流传,因环境不同而变异

4)因时代变化而变异

6.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

1)创作主体不同

2)创作流传的形成不同

3)思想、情趣有所不同

4)功能作用有所不同

7.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1)民间文学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对作家文学影响。比如中国第一个大诗人屈原的创

作在题材和内容等方面就受到民间文学的很大影响。《离骚》有些文字涉及神话

内容、《九歌》差不多就是对楚地民歌的整理和再创造。

2)民间文学为作家文学提供典型形象的素材。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西游记》

等中的不少人物都直接脱胎与民间版本。

3)民间文学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上对作家文学有很大影响。在中国古典诗歌方

面,诗歌的主要形式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都源于民间。

4)在语言上,作家创作也常借鉴民间口语。民间口头语汇是一个蕴藏丰富的宝库。

民众口语不仅浅显易懂,而且在长期的语言表述活动中,提炼、积累了很多包含

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或高超的艺术性的词语、说法。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搜集、记录与整理

1. 1.1990年10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

2.民间文学搜集、记录和整理的原则:“全面搜集、忠实记录、慎重整理”

第三章神话

1.神话:是人类在远古时期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高度幻想性的故事。

2.图腾:图腾就是原始人认为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

的徽号或标志。

3.神话的本质:(笔记)

1)是原始初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解释

2)通过人格化的幻想同化自然

3)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4.神话的本质:(课本)

1)就神话产生的原动力和其内容实质而言,神话的产生源于原始人类解释自然和征

服自然的愿望,其内容是对当时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变形反映。

2)就神话艺术构思的方式而言,原始人类是在一种充满神奇幻想的天地里,用人格

化的方法去同化自然力。

3)就神话创作状态的特点而言,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是一种“不自觉的艺

术方式”。

5.神话:自然神话和社会生活神话

自然神话:天地开辟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自然万物神话

社会生活神话:文化发明神话、部落战争神话、民族族源神话

8.神话的艺术特征:

1)庄严虔诚的虚构

2)奇丽荒诞的幻想

9.如何理解神话中幻想:

3)神话中的幻想是在社会生产力低下,未能客观认识自然和社会时的人类童年的思

维活动。

4)原始先民通过神话的幻想解释自然和社会表达思想感情

5)神话中的幻想是一种由己及物的人格化的幻想

6)神话中的幻想是一种不自觉的幻想。

第四章传说

1.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描叙特定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地方风物或

习俗的传奇故事。

2.传说产生的途径:

1)神话的传说化

2)史实的传奇化

3)与实有人物、事物相联系的虚构

3.传说的艺术特征:(笔记)

1)煞有介事的叙述方式

2)富于人文情趣的解释

3)鲜明的地方、民族色彩

4)引人入胜的传奇性

4.传说的艺术特征:(课本)

1)表述方式的“可信性”与主要情节的虚构性

2)故事情节的传奇性

3)解释世界的人文情趣与艺术构想

4)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类型化

5)流传演变中的成长性

第五章民间故事

1.民间故事:指民众口头创作的内容具有泛指性、虚构性和生活化特征的散文叙述作品,

是指神话、传说以外的散文叙事作品。

2.民间故事:神奇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笑话

3.民间故事的特点:贴近生活、泛指性、类型化

4.中国主要经典童话的情节类型:

天鹅处女型、田螺姑娘型、灰姑娘型、狗耕田型、蛇郎型、狼外婆型、怪孩子型、神奇宝物型、画中人型、问活佛型

第六章民间歌谣

1.从民歌的思想内容角度:情歌、生活歌、劳动歌、仪式歌、时政歌、儿歌

2.从民歌形式:山歌和小调

山歌:花儿(甘肃、青海、宁夏)、爬山歌(内蒙古西部和晋陕北)、信天游(陕北)

第七章史诗

1.世界四大史诗:古希腊《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罗摩衍那》、《摩柯婆罗多》

2.中国的三大史诗: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

3.史诗的特点:(笔记)

1)史诗一般产生在各民族形成的初期

2)史诗与神话、传说有密切联系

3)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

4)史诗是一种庄严的叙述

5)史诗在口头流传

4.史诗的特点:(课本)

1)史诗是各民族幼年时期的产物

2)以神话世界观为基础,又有逐渐增强的现实性

3)史诗是民族的特殊的知识总汇

4)风格崇高,叙述庄严,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5.中国的史诗可以分为: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

第八章民间长诗

1.民间叙事长诗:第一类是爱情婚姻叙事诗(汉族《孔雀东南飞》傣族《娥并与桑洛》、

彝族《阿诗玛》);第二类是社会斗争叙事诗

第九章谚语、谜语、歇后语

1.谚语:是民众口头流传的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教育作用的通俗而精辟的定型化语句。

2.歇后语:是为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俗语形式,它轻松活泼,幽默俏皮,在民族间的社

交场合广泛使用,表达着民众旷达乐观的胸怀,有着强烈的戏剧性交际效果。

第十章民间说唱

1.民间说唱的特点:(笔记)

1)评说是非

2)多角色转化

3)艺人表演

2.民间说唱的特点:(课本)

1)叙述为主,表演为辅

2)说唱艺术是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后才成熟起来的,其内容和情趣受

市民文化影响较大,其受众也以市民为主体。

3)说唱在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样式之后,由于它的演出需要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

性,同时也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其演唱者虽然也有出于自娱目的的各阶层民众,

但以靠此谋生的艺人为主,故比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更为商业化和职业化。

第十一章民间小戏

1.民间戏剧形成的民俗途径:

1)在生产劳动习俗中形成的戏剧:白族“吹吹腔”

2)在宗教信仰习俗中形成的时期:道情戏、壮族“师公戏”

3)在民间娱乐习俗中形成的时期:壮剧、侗戏、采茶戏

2.民间戏剧的艺术风格:

1)载歌载舞,以虚拟实

2)诙谐风趣,以小见大

3)乡音土语,民族格调

3.民间曲艺的特点:

1)表演者大多以“读书人”的身份说唱故事,评说是非

2)叙述与代言相结合,表演者常一个模拟多个人的角色,在叙述与代言或多个角色

间进行评话

3)多由专业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表演

4.民间小戏的艺术特色:

1)具有浓郁的戏剧色彩

2)情节集中,结构单纯

3)人物形象简约而鲜明

4)使用口语化、生活化的乡音土语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神 话)【圣才】

第3章神话 3.1 复习笔记 一、神话的界定与分类 (一)含义 神话是人类各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既是一种经典性的文学体裁,也是远古人类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二)神话在历史上的存在方式 1.作为综合文化现象的神话 神话作为各民族早期历史上的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在创作和讲述过程中往往结合着宗教祭祀、巫术操作、文学叙事、音乐和舞蹈表演等多种活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2.作为单纯文学体裁的神话 (1)“活态神话”:学术界把现代依然在口头流传的神话称为“活态神话”。 (2)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3)神话和原始宗教关系密切。 (4)从思维机制上看,神话具有艺术创作的不自觉性。 (三)神话的分类

1.神话内容庞杂,如果将世界各民族神话资料汇集起来,数量十分巨大。 2.目前,国内外研究者主要从民族、题材、母题三个角度来考察神话的基本形态进而作出科学分类。 3.三种分类方式各有长短: (1)按民族划分神话的方式简便但笼统,不能深入内容; (2)按题材划分神话可以归纳各族神话的共同主题,但不能进入细节; (3)按母题划分能深入神话内容的细节,但比较繁琐。 二、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 中国神话按照其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宇宙起源神话、人类起源神话、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族群起源神话、文化发明神话、战争神话六大类。 (一)宇宙起源神话 宇宙起源神话是原始人解释宇宙来源和宇宙基本面貌的神话,一般包括天地的形成,日月星辰的出现和运行,以及其他自然现象起源的神话。 (二)人类起源神话 1.所有民族的神话都会讲述人类如何起源及其最初发展的过程,这就是人类起源神话。 2.关于人类如何起源大体分为三类:(1)自然变化;(2)神灵生育;(3)神灵创造。 (三)洪水再生神话和其他灾难神话 1.这类神话讲述的是人类在遭遇洪水几乎灭绝之后重新繁衍的故事。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情节:洪水的起因、结果,以及人类如何重新繁衍。

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中国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摘要 中国历史悠久,地广人多,长期的创作与积淀,使中国民间文学成为一个令世界钦羡的巨大宝库。中国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从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周代的民歌民谣开始,各民族历代都有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产生、流传。中国的民间文学是扎根于本土文化之上、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间文学,它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根”。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的起源、传承与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当代,对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作简要梳理。 关键词:民间文学发展历程 一.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与起源——原始社会 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口头文学活动。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文化还是混沌一团的统一体,所以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活动,它与初民的劳动、语言、宗教、游戏、风俗、阶级斗争和人际交往等紧密连成一体。 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在劳动节奏基础之上,渗透于生活各个方面的歌谣活动;二是宗教活动中与仪式行为相伴随的神圣叙事,我们今天称之为“神话”;三是休闲时借以消遣的传说与故事。原始的口头文学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保留到今天,我们现在只能根据考古文物、古籍上的零星记载和当代原始民族的口头文学来推测它们的形态。 关于原始歌谣的起源,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民曾经有过无数的歌谣创作,可惜他们那原始的歌声,与他们那粗犷彪悍的舞姿一起早已随着时间飘逝了。而神话的起源,既与先民们为争取生存而与大自然的斗争有关,也与人类心理的特定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对民间传说和故事的起源,原始人关于神的故事即神

话,其讲述多与特定的宗教活动有关。因为对神的虔诚,使他们在讲述这类神圣故事时存在着许多禁忌,这一点已为大量的田野调查所证实。因此,他们在平时的闲暇中,很可能会讲一些较为轻松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与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始的神话逐渐衰亡,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逐渐成为民间文学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叙事作品。 中国民间文学的源头,发轫于原始时代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那些直系先祖们的创造。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出土的古人类文化遗迹,从腊玛古猿到北京猿人,从旧石器文化到青铜时代,从无文字社会到狭义的历史时代,有一条较明晰的文化进化链,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一个文化传统。 二.先秦古籍对民间文学资料的记录与保存 先秦时期,古籍杂陈,很多民间文学资料从这时起就有了零散的记载。先秦古籍里,记载神话资料最为丰富的,当首推《山海经》。很多重要的神话都赖此书得以存其大概,这些神话,脉络清晰,情节生动,不仅富于想象,而且包含有部族观念、图腾信仰,展现出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质和不同时期的神话形态。但这些先秦古籍并不是专门的神话书籍。 与神话相比,先秦古籍中所保存的歌谣更为丰富。除后人记录的生动概括了古人狩猎活动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以及《孟子》引《尚书·汤誓》所载相传为反对夏桀虐政的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等外,《周易》里还保存了不少周以前的民间歌谣。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被认为是我国采风之始。《诗经·国风》号称十五国风,有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曹、桧、豳等地民歌一百五十多首,包括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湖北等地区,是中国古代民歌的总汇。《国风》绝大部分内容都来自各地的民间创作,内容相当广泛,反映了当时民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和愿望。《诗经》可以说是先秦时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民歌,与之相隔大约四百年左右的《楚辞》,则可以看做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民歌的代表。《楚辞》在我国歌谣学方面的一大贡献是保存了楚歌,即楚地民歌。 除古代神话、民歌外,先秦古籍中还记载有大量的寓言。战国时代是寓言产生和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

民间文学复习 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民间文学的特征 是多方面的,这里所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作家书面创作相比较而言,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即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 一、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1、含义及表现: 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文学作品创作的整个过程都由作家独立完成,创作成果有版权的保护。民间文学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创作者,它是集体创作、集体传承的。 表现在创作和流传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2)由个别人编出作品雏形,许多人添枝加叶,逐步完善。(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 2、集体性特征形成、发展及其具体内涵 (1)集体创作,集体流传; (2)体现在内容上,反映着群体的生活特点、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3)体现了特定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集体智慧和才艺的结晶。 3、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的意义: (1)研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对我们理解民间文学的特殊本质具有理要意义。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民间文学的巨大生命力,都必须联系集体性方能求得科学的认识。 (2)由于它是劳动人民自己集体创作的成果,直接而充分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他们的爱憎情感和道德观念、他们的理想愿望和人生哲学等,因而具有直接的人民性。(3)由于它所表达的是活动于广大时间空间范围之内的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所以它是研究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民众心理状态的生动材料。 二、民间文学的口头性 1、口头性含义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又常被称作“人民的口头创作”或“口头文学”。因为它是一种活跃在人民口耳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人民大众用口头语言进行文学创作,并通过口头语言将这种创作传承下来,由此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民间文学的这些适宜于口头创作和口头流传的特征叫口头性。 2、口头性的形成及发展 (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这种最古老的文学就具有口头性的特征,它们是口头文学,也是最早的民间文学。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凝冻的优质载体”。 ?一是群众以口语为媒介,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使最广大民众能够欣赏这种学并立即参与创作。二是灵活性,这种文学活动能灵活简便地贯穿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之中。 3、民间口头创作和书面文学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交融。 三、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1、变异性特征及其表现: 民间文学是活的语言艺术,它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耳间,永远没有定稿。纵然有时被整理成文,出版发表,也并非定稿,不过处于暂时的稳定状态,一旦回到民间,又继续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民间文学的这种不断变化的特征叫变异性。变异性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语言变化上,同时也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情节、主题、形象、结构等要素的变化上。 2、变异性的形成: (1)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变异性形成的内在因素是传承者心理机制的差异。因为民间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神话)【圣才出品】

第3章神话 一、填空题 1.记载我国神话的古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山海经》;《淮南子》;《列子》 【解析】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由于是集体口头创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较晚,并且缺乏系统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所以系统完整的神话保存下来较少。收录神话较多的古籍主要有《山海经》《淮南子》《列子》《庄子》《楚辞》等。 2.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所说“事无形”,即“________”,这是巫的原型。(中山大学2012年研) 【答案】事看不见的鬼神 【解析】许慎《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又称祝,专事鬼神,“事无形”,即“事看不见的鬼神”。 3.屈原吸收楚地民歌和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离骚》;《九章》;《九歌》;《天问》 【解析】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

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 4.写出下列作品所属民族:《创世纪》________,《梅葛》________,《密罗陀》________,《开天辟地》___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案】纳西族;彝族;瑶族;布依族 【解析】《创世纪》是纳西族原始神话中最出名的部分,共有二十个章节,热情歌颂和赞美了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梅葛》是彝族民间歌舞和民间口头文学的总称,几乎反映了彝族人民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全貌,被视为彝家的“根谱”、彝族的“百科全书”、长篇叙事史诗。《密洛陀》是流传于广西都安、巴马等地瑶族聚居区的神话古歌,融神话、创世、英雄为一体,描述了女神密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壮烈业绩。《开天辟地》是布依族的神话史诗。 二、选择题 1.神话资料最为丰富,情节原始而完整的文献是()。 A.《庄子》 B.《国语》 C.《山海经》 D.《左传》 【答案】C 【解析】《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是保存神话资料最完整的著作。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

911 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3 万 建 中 内容提要 以往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大多都以作家文学为参照。其实,民间文学并不是以作家 文学为对应的一种文学,这一现代学科概念也不是以作家文学为参照提出来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相对独 立的学科和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都不是由“文学”分化出来的,它有着完全独立的形成和演进轨迹,并 不完全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讨论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应该突破一般“文学”的纬度。本文从民间文 学的实际存在状况出发,对民间文学的现实意义作了重新认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生活 历史 知识 教育 民间文学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涉及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 一、讲述者的魅力 民间文学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结果”,也显示于其演说过程本身。任何民间文学活动都不是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具有强烈的展示性。过去,民间文学表演和民间文学力量的释放主要集中在神庙、祭祀、竞技等公共场所。人们常常在这些公共场所表演、祭祀、聚集、歌舞、庆贺等等,举行场面宏大的公共仪式。所有的人都是仪式的参加者,也是民间文学的表演者,没有专门的观众。此时,所有的能量在瞬间聚集、释放,人们在刹那间融为一体。这种高度的集体性使得民间文学的传统力量得到极大的发挥,似乎威力也更为强大。 古往今来的不少批评家都注意到了讲故事作为人类生活中一项不可少的文化活动的意义,“不讲故事则不成其为人”①。正像世人皆知的《一千零一夜》所喻指的:从人最终的命运来看,“叙事等于生命,没有叙事便是死亡”。《一千零一夜》除了山鲁佐德讲故事这一线索贯穿始终外,故事中的一些人物也讲故事,形成了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它用无穷无尽的故事赞美了故事本身,赞美了讲故事的人。将这部百科全书般的故事集译成中文的纳训先生在“译后记”中提到,伏尔泰说,读了《一千零一夜》四遍以后,算是尝到了故事体文学作品的滋味。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 alter Benja m in)在《讲故事的人》(1936年)一文中说:“民间故事和童话因为曾经是人类的第一位导师,所以直至今日依旧是孩子们的第一位导师。无论何时,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②在这篇著名文章中,本雅明解释了民间文学教育作用的来源:故事讲述者拥有丰富的生活经 3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文学的生活特征及其理论建构”系列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05BZ W062。

8第八章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网络版)(1)

第八章少数民族民间文学 第一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概述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概念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是相对于汉族民间文学而提出的,一般简称为民族民间文学,从范围上看,它包括我国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各种民间文学作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又是一个集合概念,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和承传的文学,它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表现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特征 第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民族化特征是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以本民族的艺术形式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的特点。 从内蕴到艺术形式的民族化正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内尺度和外标识。 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也就成了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又可以称之为本民族的心灵史,因为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总是努力的塑造着本民族的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 第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地域化特征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受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形成某个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地域化特色的先天因素,社会和文化环境是适生于本地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人文生态系统,它们共同使某一地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化特征。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地域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各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属于某地域的民间文学,因为是直接由某地域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共同孕育而成,所以它在内容题材上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二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相互交流和影响的过程中会出现地域化改造现象。原产生于某地域的民间文学传承到其它地域时,往往在内容题材及细节因素上会发生地域特征的改变,这种改变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学之间形成交流的必要条件。 第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多功能化特征是指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所具有的民族史、宗教信仰、文化教育、娱乐审美等等多方面功能的特点。 第二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分类 为了更全面的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面貌和独特性,我们主要采取了从代表样式、民族属性、语系等三个角度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进行分类的方

民间文学的研究

民间文学的研究 作为学科的民间文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民大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这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必然是田野调查和文本研究的结合。 田野作业,又称野外作业,或田野调查,是与案头作业相对应的到被调查对象所在地搜集实际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直接进入自然生态环境或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观察、了解、记录、调查的方法。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展演性的特点决定了民间文学的研究必须有田野调查的参与。田野作业要求研究者深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努力和当地人融为一体,尤其要参与观察当地民间文学演述的全过程,使自己能够真正地感受和体会其中的精彩和美妙。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切身感受到鲜活的民间文学形态,了解某种民间文学形式和作品诞生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从而进一步认识研究对象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变迁及其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案头的文本研究同样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除了可以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的民间文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外,通过对前人整理的民间文学采风资料的研究,可以对研究对象有较为系统和整体的把握,从而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和基本的研究方向,从而为后续的田野调查工作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此外,对于大部分研究者来说,田野调查的时间和可调查的地区都是有限的,往往只能关注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民间文学形式和作品,在研究的覆盖面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配合调查所进行的文本研究就是对此必不可少的补充,它可以使研究者利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在空间跨度上,能够将研究对象进行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对比,在时间跨度上,能够了解研究对象的历史沿革从而对其发展过程和原因进行分析。 目前民间文学的研究基本可以划分为搜集整理和研究评论两大板块,在研究和学习民间文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会基本的民间文学的评论鉴赏方法,也要了解如何进行民间文学的整理和保护工作,对于一个合格的民间文学研究者来说,二者缺一不可。当前,民间文学的研究有几个较为热门的领域。第一,是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者能够更好地发现民间文学的从性质和特点,以及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民间文学的联系,找出它们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对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既可以是跨国、跨民族的文学比较,以探究世界各地区文化的共性和不同及其原因,揭示出其中包含的规律;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横向比较,综合宗教、民俗和文学的知识,考察它们的异同之处及其联系,以更好地揭示这几种民间文化事象的特质,探求文化演进的轨迹。第二,是历史地理学派的民间叙事文学研究,通过研究和整理某一故事的丰富异文,历史地理学派的研究者得以将它们解析归纳出若干亚型,并对其中包含的历史地理因素进行探析,从而还原一个个故事类型完整的生活史。第三,结合文化人类学进行的民间文学研究,通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吸收其文化研究中积累的丰富成果,研究者可以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来考察民间文学,从中探求具有普同性的文化要素。第四,即民间文学的评论研究,通过对相关民间文学作品和相关语境材料的收集整理,结合文献记述和田野调查成果,研究者得以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从而从中引申出相应的科学结论来。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哪种民间文学研究,都需要文本研究和田野调查两种工作方法的综合,各研究领域对这两种研究方法只是侧重不同,而不能专门使用一种方法而摒弃另一种方法。在当代,一些学者认为过度重视田野调查使得民间文学从对象到方法皆与人类学、民族学等强势学科重合,无形中消解了民间文学的特点,被边缘化乃至于涵化,,因此呼吁“告别田野”,然而,因为过度关注田野而彻底放弃田野,本身也是令一种极端。不可否认,在当代民间文学界的确存在一些研究者将民间文学在生活中的展演而不是民间文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_陈友康

2009年1月 河北学刊 Jan.,2009第29卷第1期 H ebe i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1 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实困境与未来出路 陈友康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陷入低谷,研究队伍和生存空间萎缩,学术关注度降低,彻底走向人文科学的边缘。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二是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含混不清而导致自我消解。现行的民间文学价值观存在着一定错位和越位现象,需要作重新思考和定位。在民间文学跨学科研究中,要坚守文学本位,强化学科自觉,从丰富社会精神资源、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高度来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文学;价值错位;文学本位;发展思路 [作者简介]陈友康(1963 ),云南省宾川县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民间文艺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1-0105-04 [收稿日期]2008-08-10 一、民间文学研究步入低谷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大体上是与五四新文学运动同步进行的,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为开端,民间文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1950年,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学术团体。这一事件具有象征意义,它表明民间文学研究受到国家重视。尽管在以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民间文学研究像其他学科一样也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总体上保持了在文学研究中的显要地位。 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的近十年间,民间文学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点,研究队伍壮大,学术期刊增多,学术活动频繁,学术成果丰富,学科建设成效明显,成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史上的黄金时期。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研究一方面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虚热态势,变得更加学理化,并在某些领域向纵深稳步拓进。例如,刘守华对比较故事学和中国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吕微对神话的新阐释,刘亚虎对史诗的研究,户晓辉对民间文学现代性的追寻,陈建宪对民间文学理论的思考,朝戈金、尹虎彬对口头程式理论的译介和研究,高有鹏、陈勇超对中国现代作家民间文学观的梳理等,标志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在这一时期所达到的新高度。民间文学 三套集成 的陆续出版, 格萨尔王传 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则是一些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另一方面,与本学科历史上曾有的辉煌和其他学科的发展相比,民间文学研究走入了低谷。 一是发表民间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的专业期刊或停刊,或转向,一般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发表的民间文学论文极少,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研究的生存空间迅速缩小,出版界印行的民间文学出版物也大为减少。 二是研究队伍萎缩。老一辈研究者的辞世或逐渐淡出研究领域本属正常现象,但耐人寻味的是,原来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在该领域占有一定地位的学者却转向了其他学术领域。这表明,民间文学研究丧失了其应有的吸引力。有志于从事民间文学研究并具有深厚功底和优良资质的后继者骤然减少,是这一学科遭遇危机的突出表现。 三是学科地位尴尬。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民间文学作为独立的二级硕士专业,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并列,设置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1998年,专业调整取消其独立性,把它作为民俗学的一部分放置在社会学之下。这种处理方式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与国际接轨,按照通行方式,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于是把民间文学并入民俗学;二是民间文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作为中文专业的独立课程设置的,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和传统。为了照顾到这种情况,设计者没有断然否认民间文学的学科合法性。这反映了专业设计者的谨慎,更反映了民间文学在当前学科体系中的模糊身份和尴尬地位。但是,它客观上削弱了民间文学的独立性,导致民间文学研究主体从文学专业向社会学或其他社会科学的转移。这种转移又会产生两种负面影响:一是民间文学研究被淡化;二是不能充分探寻民间文学的精神价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学科分类,文学属于人文科学,社会学属于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人文 105

民间文学的艺术特征

浅谈《巧女故事》的艺术魅力 【摘要】:德国作家马克斯?韦伯说:“科学的研究领域不以“事物 ..”的“实际”联 系为依据,而是以“问题 ..”的“思想 ..”联系为依据。凡在以新方法探索新问题并且揭示意义重大的新观点的真理借此而被发现的地方,一门新的“科学”就形成了。” [1](p19)而我则认为民间文学就是这样一门新的“科学”,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作并传承的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以及民众理想愿望的口头文学作品。在我国民间,各地民众对讲述民间故事有各种称呼,如“讲瞎话”、“讲古”、“讲经”、“说白话”、“摆龙门阵”等等,那么现在我就浅谈一下《巧女故事》艺术魅力的理解。 【关键词】:故事情节;丰富想象;情节程式化;艺术魅力;叙事艺术 在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宝库中,巧女的故事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创作。早在晋人裴启所撰的《语林》中,已经记录了两则巧妇能言善辩而压倒文人的故事(原书已佚,见《北堂书钞》卷一三七、《艺文类聚》卷二十五引)。从巧女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民间故事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巧女故事》体现我国民间故事非凡艺术魅力有哪些呢?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传奇的故事情节 (一)、从故事情节来看,《巧女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张古老的老头儿为自己第四个儿子找媳妇的故事,故事一开头指明了张古老其他三个儿子跟儿媳都不大灵活,随后就说张古老想要找一个聪明的姑娘做四媳妇来帮自己管理家事。于是他就想了个巧妙的法子让三个儿媳回娘家探亲,告诉她们说:“大媳妇住三五天,二媳妇住七八天,三媳妇住十五天。三个人要一同去一同回来。”[2](p476)要三个媳妇带东西孝敬他,他说:“大媳妇替我带一只红心萝卜回来;二媳妇替我带一只纸包火回来;三媳妇替我带一只没有脚的团鱼回来。”[2](p476)三个媳妇没想太多就答应了,可是后来才发现她们没法做到公公要求的事就大哭起来,正好遇到巧女就把张老古要的东西告诉了他那三个媳妇,结果到他的三个媳妇返家时,真的带回了他想要的东西,并且是一块回来的。张老古就纳闷他的媳妇们没那么聪明怎么会知道她想要的呢,于是就问他的三个媳妇知道真相后,就这样把巧女说给了四儿子。 就上述的故事情节而言则充满着很大的偶然性、传奇性和戏剧性,新巧奇妙。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而这句话里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民间故事的奇巧就在巧女故事中得以体现,就在张老古三个儿媳妇遇到困难而无计可施时,碰巧就遇到巧女从此经过,便是故事得到进步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1、口头文学和语言; 2、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 4、传统手工艺 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 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 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 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 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 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 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 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 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 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 (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 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 (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3、历史研究法:主要是从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状况进行纵向研究; 4、实践研究法:主要是注重实际的调查和搜集整理工作,以掌握第一手资料。 五、民间文学的范围 英国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威廉·汤姆斯第一次把民间文学一词引用到科学中来。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概论 一、单选题 1.(B),起源于民间巫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怕的面具表演。 A.秧歌戏 B.傩戏 C.采茶戏 D.道情戏 2. 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看到人类道德败坏,于是后悔自己造了人,他准备降下大洪水将人类毁灭,但是顾念到一个名叫(C)的人,于是教他如何造一只巨大的方舟,让他的一家人躲到方舟避难。 A.孔德 B.伊阿宋 C.挪亚 D.宙斯 3. 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A)。 A.第三人称叙述体 B.第一人称叙述体 C.第二人称叙述体? D.自传体 4. 盘古神话是一个(A)母题。 A.太极图 B.人鱼互生 C.宇宙卵 D.世界末日 5. 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之为(C)。 A.典型人物形象 B.平面人物形象 C.箭垛人物形象 D.历史人物形象 6. 在中国关于音乐发明的神话中,发明中国古典乐器之最高代表——琴的是(D)。 A.女娲 B.伏羲 C.黄帝 D.神农 7. “尚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D)。 A.西藏 B.新 C.四川 D.云南 8.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事是出自于(D)。 A.《楚辞》 B.《庄子》 C.《尚书》 D.《山海经》 9. 《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D)。 A.幻想故事 B.生活故事 C.民间笑话 D.民间寓言 10.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打夜铁……”属于(C)。 A.仪式歌 B.生活歌 C.儿歌 D.劳动歌 11. 中国古代的民间寓言产生和繁荣于(A)。 A.先秦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宋时期 12. 芬兰人埃利亚斯.伦洛特搜集整理的芬兰民族史诗(A)成为了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A.《卡勒瓦拉》 B.《勒俄》 C.《伊利亚特》 D.《俄索折怒王》 13. 对于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进行的调查属于(B)。 A.专项调查 B.专题调查 C.专访调查 D.随机调查 14. 水浒故事在(D)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A.明末清初 B.唐初 C.魏晋南北朝 D.宋末元初 15. (B)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界观与价值观。 A.民间故事 B.神话 C.史诗 D.民间谚语 16. 在西方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D)。 A.Literature B.Anthropology C.History D.Folklore 17.“连缀式”民间故事的典型代表是(C)。 A.《蛇郎》 B.《灰姑娘》 C.《一千零一夜》 D.《田螺姑娘》 18.(C)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史。 A.民歌 B.歌谣 C.史诗 D.神话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79225.html, 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题参考 1、新中国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1949~1966 2、论中国民间文学 3、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4、回归民间: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百年反思 5、中国民间文学的西西弗斯——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读后 6、现代性论争中的中国民间文学史写作 7、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学科归属及地位的历史与现状 8、郑振铎在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上的意义——为郑振铎诞辰110周年而作 9、中国民间文学的文化价值 10、“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述史模式的可能性探索 11、刘绍棠小说与中国民间文学 12、中国民间文学史 13、中国民间文学采录研究的黄金时期 14、面向21世纪的中国民间文学史 15、从文化翻译看中国民间文学英译中诸悖论的统一 16、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传奇 17、中国民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18、苏联汉学家李福清对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 19、佛教与中国民间文学

https://www.360docs.net/doc/62579225.html, 20、世纪描述:民间文学学科的历史风貌——《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座谈会纪要 二、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民间文学经典论 2、表演理论对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意义 3、中国民间文学论文选 4、高校中国民间文学导入课教学设计新探 5、中国民间文学中“鱼”的意象 6、20世纪以来中国民间文学文体研究史略 7、试谈《中国民间文学史》中的两个问题 8、喜读刘守华著《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兼谈道教对谚语、谜语的影响 9、新中国民间文学五十年 10、作为学科的中国民间文学——兼及对胡适白话文学的新阐释 11、论中国民间文学的多元一体格局 12、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13、中国民间文学的符号学阐释 14、我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 15、对《中国民间文学史》的几点看法 16、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历史丰碑 17、关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学术意义 18、中国民间文学影响力评价问题研究--以愚公移山故事影响力为中心的考察

民间文学概论

民间文学 1.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受蛇的引诱偷吃了伊甸园中的智慧果,从而发现了对方的性别差异,上帝只好将他们放逐到了人间。 2.首先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著名学者是(马林诺夫斯基)。 3.民间说唱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属于(第三人称叙述体)。 4.对于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进行的调查属于(专题调查)。 5.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 6.“连缀式”民间故事的典型代表是(《一千零一夜》)。 7.盘古神话是一个(太极图)母题。 8.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以文人创作的(通俗文学)为中介,对元杂剧和明清文言小说和长篇章回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9.芬兰人埃利亚斯.伦洛特 搜集整理的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成为了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10.民间文学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的语气语调是(强音、假嗓)。 11.在20世纪初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中,最早使用“神话”一词的学人是(梁启超)。 12.个体传承人对于民间文学的贡献,最重要的体现在 (在传承过程中的主观创 造性的发挥)。 13.各族文学的源头与“奶 娘”指的是(神话)。 14.(巧媳妇)属于生活故事。 15.汉族第一首民间叙事长 诗《孔雀东南飞》是(两汉) 时期的民间叙事诗。16. “尚 未崩溃的民间王国”指的是 (云南)。 17. 民间文学必须使用田野 作业的方法是由民间文学 的口头性和(展演性)所 决定的。18. 屈原在吸收(楚 地民歌和神话传说)的基础 上,创作了《离骚》、《天问》、 《九歌》等一系列作品。 19. (史诗)是原始社会或 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 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 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 史。 20. 水浒故事在(宋末元初) 时期就广为流传,并成为讲 唱艺人表演的重要内容。 21. 木偶戏由演手操纵木偶 进行戏剧表演,属于(道具 戏)系统。22. 民间文学 讲唱者在表达愤怒、不耐烦 或强烈不满的情绪时使用 的语气语调是(强音、假 嗓)。23. 远在2500年前结 集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中,就收录了 许多古代民歌。24. 与作家 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不需 要文字作为中介,民众直接 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 25. 在民间传说的讲述中, 民众往往将一些同类情节 集中安置在某一个人物形 象身上,这样的人物形象称 之为(箭垛人物形象)。26. 鄂西汉族的《黑暗传》以其 具有(创世史诗)的基本 特征,受到学界的广泛关 注。27. 精卫填海的神话故 事是出自于(.《山海经》)。 28. 在中国神话中,(射日神 话)的出现,标志着人类 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逐渐 积累着文化的创造,逐步获 得越来越多的安全与自由, 终于成为大地的主人。29. 《狐假虎威》的故事属于 (民间寓言)。30. (梁子) 是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 是通过口传心授得来的。31. (傩戏),起源于民间巫 术,主要功能是驱逐疫鬼, 其特点是演员戴着狰狞可 怕的面具表演。32. 在西方 国家,民间文学一般称之为 (Folklore )。33. 机智人 物故事在汉族和少数民族 中都很发达,汉族以(徐文 长)和谎张三的故事流行最 广。34. 女娲神话中,女娲 是用(泥土)造人。35. 从 体裁来看,民间寓言主要是 在寓意型的(动物故事)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6. (孟姜女)是千里寻夫、 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37. (神话)是一个民族的集体 记忆,凝聚着他们的基本世 界观与价值观。38.“天皇皇, 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 过路君子念三遍,一夜睡到 大天光。”属于(仪式歌)。 39. 在(故事)中,讲述人 往往有习惯运用的一些开 头用语,如“很久很久以 前……”。

中国民间文学概论

绪论 关键概念 1、民间文学 答:概括地说,民间文学就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对于该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民间文学是一种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其次,民间文学是民众的创作。 第三,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艺术形式。 2、民间文艺学 答:从文艺属性着眼研究民间文学,就是一种文艺学的研究。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就是民间文艺学。但是“民间文艺学”这个术语到目前为止还很少用,通常称作“民间文学”。“民间文学”这个说法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民间文学作品,另一种含义就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学问,也就是“民间文学学”或“民间文学之学”。所谓的民间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第二种含义,即“民间文学之学”,也就是民间文艺学。 3、民俗 答: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集体创造、共同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包括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分。 4、语言民俗 答:语言民俗是个广义的概念,指以语言为载体的民俗文化,包括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狭义的语言民俗仅指民间语言,包括俗语、称谓语、流行语、吉祥语、暗语、咒语等短小、不成篇的语言成分。谚语、歇后语、谜语、绕口令等既可以看做民间语言,也可以看做民间文学。 5、民间 答:什么是“民间”,也就是什么是民俗学之“民”的问题,是近年来被中外民俗学者普遍关注,并引起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西方民俗学史上,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作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的“民”的概念在外延上经历了一个由窄到广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一下一段演变轨迹:民是以承载着“大众古俗”的乡民为主的民众——乡民和野蛮人——乡下人和流入城里的乡下人和他们的后代——任何人组成的任何群体,只要这个群体有一个共同点并有自己的传统。 在我国,民“民”的内涵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大体上可总结为是这样一个过程: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或“民众”,重点指下层平民——“人民”或“劳动人民”,是与“反动统治者”、“剥削阶级”相对的一个群体,是以农民、工人等直接生产者为主的并富于革命性的阶级群体——打破很长时期以来关于“民”的阶级论,重要的民俗,在一个民族里具有广泛的共同性,它不仅仅限于哪一个阶级。 6、田野调查法 答:这是民俗学领域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方法。就是指民俗学工作者包括民间文学工作者深入民间,特别是深入到农村、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它是社会调查的一种。 7、采风 答:就是用一天到几天的时间到民间去采集民间文学作品,称为“采风”。 8、历史追溯法 答:就是在研究现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时,通过文献资料的考证,追溯它在历史上的演变过程,以获得对这种现象的更全面的认识。 9、共时比较法 答:就是在研究某个地方的一种民间文学现象时,将它与别的地方的同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以更好地分析该作品的主要特征、传承规律、演变情况等。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民间文学的双重属性? 答:从根本上说,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这就是它的双重属性。 (一)民间文学的文艺属性 民间文学首先是一种文艺现象,它是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区别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传说)【圣才】

第4章民间传说 4.1 复习笔记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与分类 (一)民间传说的界定 1.德国民俗学家格林兄弟于1816年出版了《德国传说》。1835年,他们将民间叙事划分为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并进行了初步的区分。 2.1971年,美国学者乔治斯认为,民俗学家尽管对于民间传说的界定有不同看法,但有三点是共同的: (1)传说是故事或叙事; (2)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置于发生过的历史中; (3)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它的讲述者和听众相信是真实的。 3.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几种民间传说的定义,这些定义的表述方式大同小异,即认为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4.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提出:“传说这个词,既有人用于广义,也有人用于狭义。” (1)广义,是指把所有古来的传承,自然包括人们记忆流传在口上的说谈,以及较为奇特的信仰或习俗,只要问起就能得到某种说明的,都看着是传说。 (2)狭义,只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即仅限于我国发展起来的,分布各地,广泛流传的

有情节的故事才称作传说。民间传说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5.根据我国传说理论研究进展,将民间传说定义加以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 1.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 (1)以情节为核心编制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明显受到芬兰学者阿尔奈和美国学者汤普森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影响,并且这个索引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 (2)以情节为中心的民间传说分类并不强调民间传说的思想内容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而是聚焦于叙事情节的展演,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2.以民间传说的内容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 (1)以内容为核心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奥尔里克曾将民间传说分为两种,即起源传说和轶闻趣事。他认为起源传说用于解释一件事情的起源,而且因为这件事情的真实存在而被相信。最为常见的起源传说类型是当地起源传说。轶闻趣事是一种没有被地方化的叙事,它表现的是一个人(通常是名人)处于一种特有的情形中。 (2)我国民间传说的分类: 我国学者对于民间传说的分类主要以内容为标准,将民间传说分为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五类: ①人物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