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圣才出品】

第15章民间文学的审美价值一、简答题1.民间文学的语言有什么特色?(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民间文学的语言特色主要有:(1)口耳相传的独特性民间文学是一种活跃在广大民众口耳之间的特殊的语言艺术,因此又被称为“人民的口头创作”“口传文学”。

民间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不需要文字作中介,更不需要造纸、印刷等技术媒介来传播,广大民众直接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讲述和传播,将自己对生活最真切、最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表现出来,这种表现直接明快,没有过多的条件限制,人们可以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口头语言进行较为自由的创作活动。

而且,这种创作活动诉诸于口头媒介,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生活场景被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讲唱者与听者之间平等地双向交流,整个创作与传承活动充满了生活意蕴。

(2)未经雕琢、朴实无华民间文学的语言,是劳动人民从生活、习俗、环境中得到的活生生的语言,总是能够从即时即景中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它未经任何的雕琢,具有朴实无华的特点。

在民间文学创作中,充斥着大量的乡间土话、口头语,这些“家常话”从劳动人民的口中表达出来,富有表现力。

(3)体现生活美体现生活美是民间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特色。

民家文学语言虽然简洁、朴素,但是,简洁、朴素中却蕴含着塑造形象的雄壮力量。

民间文学创作不同于文人创作,民间文学创作善于从身边的人、事、物、景中“引类譬喻”。

民间文学作品中,天地万物、自然山川、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无一不被民间文学取用,因此,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现成的语言表达,就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常常能够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沟通。

总之,民间文学的语言魅力是丰富的,在整体上呈现出亦庄亦谐、雅俗共赏的美学风格。

2.简述民间文艺的美学蕴涵。

答:民间文艺的美学蕴涵主要表现为:(1)民间文艺美学的悠久历史积淀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学负载着民间审美文化的历史积淀。

各民族自成一体的远古文化根脉,历经沧桑,经久不变,生生不息,流注于各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中国民间文学史略)【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国民间文学史略一、名词解释1.《民俗》周刊(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民俗》周刊是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刊物之一。

1928年3月始刊,至1930年4月出到110期暂时停刊。

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编印。

其前身是《民间文艺》周刊。

《民俗》周刊刊载民间文学作品、风俗、信仰资料以及研究、评论、通讯、消息等。

共发表有关民间文学的文章100多篇,传说故事300多个,歌谣、谚语、谜语200余组,来自20余省。

不少歌谣附有注释或说明。

2.顾颉刚(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3.俗文学(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俗文学是内容和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也是近代人对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称呼。

俗文学经常与雅文学相对,俗文学包括民间文学作品和文人作家创作的通俗说唱体裁的文学作品。

如话本、章回小说、戏曲剧本、变文、弹词、子弟书、小曲唱词、灯谜、相声、鼓词、宝卷等。

近人郑振铎编有《中国俗文学史》。

二、简答题1.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

(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校园民间文学往往以大学生自己的生活为题材,透露他们的情感、心理状态和情绪,表达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校园民间文学的主要类型有顺口溜、笑话、流行语、鬼故事、智力游戏和怪谈等。

(1)校园顺口溜校园顺口溜一般远离政治,只是学生拿自己开涮。

由于大学生活中恋爱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因而女生成为被关注和调侃的主要对象。

围绕她们产生了“大一至大四女生不同风貌”“某大学女生几回头”“从后从旁从前看”等重要题材。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圣才出品】
2.神话学 答:神话学是一门关亍神话研究的学科,也指关亍神话敀事的研究。其主要任务是对大量的 神话资料迚行理论概括,探讨其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创作和流传上的特色。此学科是在 神话创作和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最初不原始宗教有着密切联系,如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和万物有灵观念,就在丌自觉地指导着口头的神话创作。中国神话学的兴起,开始亍五四新 文化运劢。目前中国神话学的研究,逐渐由古代典籍资料的研究,转向对民间传承资料的研 究。少数民族神话资料的搜集、整理、翻译不研究受到神话研究者的格外注意。
③与题调查
a.含义:民间文学与题调查是指为研究的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民间文学中的某个方面的作
品迚行较全面、深入的调查,像对某一民间文学类型和母题、某种结构形式等迚行的调查。
b.优点:调查的内容集中,采录的资料与一,能使研究更深入。
④与访调查
a.含义:民间文学与访调查是指对民间文学领域中具有一定影响或代表性的人物迚行的全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14 章 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
一、名词解释 1.田野作业 答:田野作业是民间文艺学研究方法之一。在社会科学中,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诧言 学等学科也常使用这种方法。民间文艺学采用的田野作业法。丌同亍一般的社会调查,而是 对民间传承的各类文学作品做出科学的记录和描述。这种记录和描述除了对民间文学作品作 忠实的记录外,还要对这种文学创作和传承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传承渠道、传承路线、 讲述和演唱特点等各类物质和精神文化事象作详悉的记录。
2/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活劢 b.优点:偶然性、即兴性的特点和方便、灵活的优点。 ②定居采录 a.含义:民间文学定居采录一般是指采录者长期定居某个地区,对所在地区的民间文学迚 行全面、深入的采录工作。 b.优点:由亍采录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置身亍被采录的对象之中,能够较为全面地了 解当地民间文学活劢,熟悉当地敀事讲述者和歌手的情况,因而采录工作深入扎实。 ③采风队采录 a.含义:民间文学组织采风队采录是一种由政府或有关单位(部门)出面组织的集体采录 形式。 b.优点:这种形式的最大优点是人力、时间都比较集中,计划性和目的性也比较强,可在 较短期内,按照既定的目的集中迚行采录,因而能取得较多的收获。 c.注意事项:参加采风队的人员丌宜多,采录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明确每个人 的具体任务,加强组织协调,以便采录工作能顺利迚行。 2.试述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的原则。(中山大学 2011 年研) 答:民间文学作品由亍长期在群众中流传、加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群众基础和生命力, 因此,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很重要。一般来说,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主要是民间传说和民 间敀事的收集和整理。收集工作一般称为“采录”:采,就是采访;录,就是记录。在采录 时,首先要选择民间传说及民间敀事的“富矿”去采录。 民间文学作品搜集整理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全面搜集,丌设禁区 全面搜集,指的是对口头文学创作、流传的实际形态迚行全面的考察和采录。这既是从空间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的定义(1)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2)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语言艺术。

2.文学的分类(1)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古典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2)从体裁上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剧本;(3)从国别上可以分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4)从民族上可以分为汉族和苗族、壮族、白族、满族等许多民族的文学;(5)依据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流传方式以及其他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

3.民间文学的特点(1)在漫长的历史中,人民在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以独特的艺术方式创造了大量美丽动人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等,人们统称为“民间文学”。

(2)民间文学作为一个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固然包含了该民族各个阶层的共同创造,但从创作主体来讲,它主要还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官方文化和作家文学之外的一种民间文化形态。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

(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与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它是一种“活”着的、与时俱进的、始终保持着新鲜生命力的文化现象。

(4)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主要体裁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2.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界限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常混淆不清,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传说)【圣才】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传说)【圣才】

第4章民间传说4.1 复习笔记一、民间传说的界定与分类(一)民间传说的界定1.德国民俗学家格林兄弟于1816年出版了《德国传说》。

1835年,他们将民间叙事划分为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并进行了初步的区分。

2.1971年,美国学者乔治斯认为,民俗学家尽管对于民间传说的界定有不同看法,但有三点是共同的:(1)传说是故事或叙事;(2)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置于发生过的历史中;(3)传说的故事或叙事被它的讲述者和听众相信是真实的。

3.在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几种民间传说的定义,这些定义的表述方式大同小异,即认为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相关的故事。

4.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传说论》中提出:“传说这个词,既有人用于广义,也有人用于狭义。

”(1)广义,是指把所有古来的传承,自然包括人们记忆流传在口上的说谈,以及较为奇特的信仰或习俗,只要问起就能得到某种说明的,都看着是传说。

(2)狭义,只认为其中的一部分,即仅限于我国发展起来的,分布各地,广泛流传的有情节的故事才称作传说。

民间传说定义: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5.根据我国传说理论研究进展,将民间传说定义加以充实,表述为:民间传说是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

(二)民间传说的分类1.以民间传说的情节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1)以情节为核心编制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明显受到芬兰学者阿尔奈和美国学者汤普森编制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影响,并且这个索引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民间传说。

(2)以情节为中心的民间传说分类并不强调民间传说的思想内容的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描述,而是聚焦于叙事情节的展演,这种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方法,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2.以民间传说的内容为核心编制的分类系统(1)以内容为核心的民间传说分类系统受到很多学者的青睐,奥尔里克曾将民间传说分为两种,即起源传说和轶闻趣事。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年民间文学概论(代码803)真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金枝》2.顾颉刚3.《民俗》周刊4.历史地理学派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民间故事在内容上有哪些特征?2.民间叙事长诗的艺术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3.民间谚语有哪些特色?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试举例论述神话的文化史价值。

2.试举例论述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四、阅读分析题(共50分)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答题:1.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10分)2.你是如何理解“神于天,圣于地”这句话的?(10分)3.对这篇神话作一分析。

(30分)盘古开天辟地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后乃有三皇。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年民间文学概论(代码803)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金枝》答:《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

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

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2.顾颉刚答: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

他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

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

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圣才出品】

刘守华《民间文学教程》  章节题库 (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圣才出品】

第16章民间文学的鉴赏与研究一、填空题1.《保护民间创作建议草案》是在芬兰学者________的主持下起草的。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劳里·航柯【解析】1989年联合国第二十五届大会向委员国提交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草案》是由芬兰学者劳里·航柯主持下起草的。

2.日本学者柳田国男提出“________”,用以研究民间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那些情节;“________”,认为距离文化发达的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得越多。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重出立证法;文化周圈论【解析】“重出立证法”即比较研究法,又称“蒙太奇式照相法”。

这种方法是从多次重复出现的民族现象中去分析哪些是基本部分,哪些是有所变异的派生部分。

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先后关系,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横断面来书写历史。

柳田国男认为“方言的地方差异大体标明古语退化的过程”,这就是说,语言的变化一般从文化中心开始,发生于文化中心的新词语像圆形波纹一样不断向四周传播,其影响力越来越小,因此边远地区保存着较多的古语。

这个研究方法应用到一般民俗事象上,用以研究文化传播的规律,就发展为“文化周圈论”。

3.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________。

【答案】田野调查法、历史追溯法、共时比较法【解析】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奠定的。

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

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

二、名词解释1.神话学派(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的第一个流派。

由格林兄弟创立,兴起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以谢林的浪漫主义美学为理论基础,认为民间文学是各个民族的集体的和无意识的创作,其源头则是神话。

运用历史比较研究法,可以在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中发现某些共同的重要形象和情节,进而可以复原印欧语系各民族的原始共同神话。

语言是神话学派研究民俗文化的切入点,然而这一学派的缺陷也正是其过于重视语言而忽略了神话的其他因素。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语境)【圣才】

刘守华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笔记及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间文学的语境)【圣才】

第13章民间文学的语境13.1 复习笔记一、语境民间文学的传承既具有相对稳定性,也具有可变性与不确定性。

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民间文学的这种传承特点与传承人进行表演的语境息息相关。

(一)语境的类别1.功能学派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分类(1)情景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

(2)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

2.美国表演理论的代表人物理查德·鲍曼的分类(1)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①文化语境,理解文化需要了解的信息,主要指意义系统和符号性的相互关系;②社会语境,主要指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层面。

(2)在文化语境与社会语境上的进一步划分①意义语境,理解“这意味着什么”需要了解的信息;②风俗制度语境,主要回答文化各方面如何相互关联、如何相互适应的问题;③交流系统语境,主要回答一个文化中的特定民俗形式如何与别的形式相关联的问题;④社会基础,回答“该民俗关联到何种社会认同的特点”,需要了解的信息包括地域、民族、职业和年龄集团、家庭和社区等;⑤个人语境,包括个人生活史、个人讲述资料库的结构和发展等;⑥情境性语境,事件的结构是由许多情境性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和角色、表演的文化背景原则、互动和阐释原则、行动发生的顺序等。

这些因素将决定选择什么来表演、表演的策略、新生文本的形态,及特定情境的自身结构;⑦历史语境。

(二)语境的两层含义1.首先是指话语、语句或语词的上下文,或前后关系、前言后语;2.其次是指话语或语句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说明言语和文字符号所表现的说话人与周围世界相互联系的方式,可扩展为事物的前后关系、境况,或者扩展到一个特定“文本”、一种理论范式以及一定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二、语境的构成(一)时间1.含义即传承人表演过程中共时态的自然时间。

2.具体内涵(1)传承人表演过程中的时间是自然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一、简答题
1.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山大学2010、2011年研)
答: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并流传的反映人们思想感情和生活、表达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文学。

它随着人作为人的出现而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的分工而分化。

新时期我国传统民间文学的特征发生了一定变化,具体表现为:
(1)作者的范围扩大了。

知识分子成了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采用民间文学形式创作的作品,只要得群众的承认,也应列入民间文学范畴。

由于群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群众创作队伍不断扩大,其中就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

(2)作品的内容,已经不是确定民间文学的重要条件,传统形式反而更为人们重视。

但是,也必须注意到,传统形式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3)流传形式发生了变化。

书面与口头流传并存,相对而言,书面流传加强了,口头流传减弱了。

(4)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出现了“合流”的端倪,但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我国传统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品类繁多,其中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都可堪称瑰宝,它们在长期的农耕时代,对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等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从而为传统民间文学奠定了充足的文化基础。

即使是在飞速发展的新时期,传统民间文学仍可以接受来自社会生活快速变化的种种挑战,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其自身的内容、形式、特点等,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社会大环境和文学大背景。

2.简述现代社会中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相互影响和深入发展。

答:(1)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在现代社会进一步深入发展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对作家纯文学的影响:
①作家创作中对民间文化形态的自觉靠拢,作家的这种自觉意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汇合成为一股文学潮流——“寻根”文学思潮。

在寻根文学作家的创作中,描写乡土风情,吸取民间文学手段成为重要特征。

②对传统文化的归依,民间文学以及由它所带给作家的审美感受是寻根文学风格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民间”批评的崛起与深入影响
①与官方相对,国家权力控制较为薄弱的领域,保存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和传统;
②自由活泼的审美风格;
③糟粕与精华共在的民间所在。

④现代原型批评
现代原型批评作为重要的文学批评流派,在更为深广的层面上揭示了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a.原型批评的确立
原型批评最初被称为“神话批评”,1957年意大利学者弗莱在其《批评的剖析》一书中对这一批评流派进行了进一步的阐发,确立了以“原型”为核心的原型批评。

b.原型的内涵
原型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既包括了一些人类无法释怀的心理情结如俄狄浦斯情结,也包括了民间叙事中那些较为固定且富于生命力的母题、观念、主题等。

3.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答:(1)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不利影响
①艺术形式上
a.把民间文学由口语化转化为书面化
口语化的民间文学自由述说,不拘一格,而书面的民间文学则往往用语规范,这就在不自觉中改变了民间文学的语体特征。

语体特征的改变,一方面使民间文学作品变得规范,语体上与作家文学差别很小,而歌谣、民间小戏等歌唱性民间文学作品的音调也无法全面反映;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文化上的误读甚至无法解读。

b.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哲学化和历史化
历史化和哲学化只能损害神话的原貌,增加我们正确解读的困难。

c.作家文学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损害和对民间文学作品思想的扭曲
作家文学从民间借鉴来的艺术形式,往往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之后,会使这种形式的发展日趋局促以至断送。

②文人、作家文学也往往扭曲民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文人作家作为上层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喉舌,出于主观或客观上的原因,对本属刚健清新的民间文学作品的损害更为常见。

(2)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积极影响
①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理性改编。

②文人学者对民间文学的保存主要有两种方式
a.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把它们辑录成册。

b.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留还存在于他们的创作中。

二、论述题
1.试述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答: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借鉴
①就诗歌形式而言,《诗经》三百篇孕育了后来四言、五言、七言诗的萌芽;词的兴起也与民间俗曲的发现和传播密不可分。

散曲同样是源于民间的一种诗歌体裁。

②韵文文学如此,散文体叙事文学小说的源头同样在民间,肇始于民间文学形式。

③戏剧文学的最初形式也在民间。

宋元时期,中国戏曲的产生有两个源头,一是以中原为中心的元杂剧,一是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戏。

(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融入
①直接嵌入,作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直接纳入作家的叙事之中
民间文学作品本身保持了自己整个作品或某一作品片段的相对完整性,在叙事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特征或形成文体的某种特色(活跃叙事),作家往往会有意识地插入民间文学的整个作品或某个片段。

②题材利用:解构与结构。

③原型的借用与再造:小说的人物与叙事模式
a.直接的运用,即顺承民间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人物特征和思想倾向,进行重新加工;b.民间文学作为一种“隐形结构”对文学叙事起着结构作用。

(3)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理论建设的作用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创作实践上,还表现在作家文学理论的建设上,而且这种传统对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2.鲁迅先生曾说:“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

”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试举例加以阐释。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1)题干文字的含义
上述文字的主要意思是:歌、诗、词、曲,原先是民间普通人表情达意的真实流露,后来被文人采用,使原本歌、诗、词、曲表达的淳朴自然的特点发生变化,文人的歌诗词曲表达的艰涩隐晦难懂,失去了生活的简单本真的源泉,失去了对生活真情流露的单纯,变得如僵硬的石头一样,毫无生活鲜活的气息。

鲁迅先生认为劳动人民是艺术的创造者,民间文艺孕育了作家;然而,作家却将民间鲜活的文艺变得毫无生气,形如僵石。

实际上,作家文学借鉴了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作家文学也对民间文学产生过消极影响;但是,作家文学也对民间文学产生过积极影响。

(2)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艺术形式借鉴
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少文学体裁的兴起,都发端与某种民间文学题材样式的发现。

a.就诗歌形式而言,《诗经》三百篇是先秦时期北方及中原地区文学的代表作,已经孕育了后来四言、五言、七言诗的萌芽;《离骚》《九歌》等楚辞作品作为南方文学的代表,它们的形成与屈原对民间祭祀歌谣的发现是分不开的。

唐宋时期,词的兴起也与民间俗曲的发现和传播密不可分。

产生于宋金时期的散曲,则是在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胡乐番曲”的精华,配人通俗化语言而形成的新诗歌样式,同样是源于民间的一种诗歌体裁。

b.韵文文学如此,散文体叙事文学小说的源头同样在民间,肇始于民间文学形式。

小说是口传故事传统发展的结果,最初的口传故事是神话和各种民间故事、传说。

c.戏剧文学的最初形式也在民间。

宋元时期,中国戏曲的产生有两个源头,一是以中原为
中心的元杂剧,一是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戏。

元杂剧脱胎于宋金时期的大型说唱艺术形式—诸宫调,与此前的说唱文学相比,诸宫调有两个特点,一是唱念结合以唱为主,二是由传统叙事体转变为代言体。

这种形式的确立为元杂剧的形成奠定了文学体制上的基础。

中国现代文学中某些体裁的形成、发展也有相似的经历。

②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作品的融入
作家文学常常有意或无意地融人民间文学作品或其艺术手法,这大致有三种情形:
a.直接嵌入,作为作品内容的一部分直接纳入作家的叙事之中。

这类直接嵌入的方式有一个重要特点,即民间文学作品本身保持了自己整个作品或某一作品片段的相对完整性,在叙事中,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特征或形成文体的某种特色(活跃叙事),作家往往会有意识地插入民间文学的整个作品或某个片段。

b.题材利用:解构与结构。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题材运用,或者说两种文类有机融合的典型事件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开启了这一先河。

“故事新编”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新型文体,由鲁迅先生开创并推向成熟。

c.原型的借用与再造:小说的人物与叙事模式。

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古老的叙事传统,形成了相对定型的叙事模式和人物类型,如难题求婚故事类型、英雄成长叙事模式等;机智型人物、清官类型人物等,这些类型人物和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习惯,成为一种“日用而不知”的集体无意识—原型。

(3)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消极影响
在保持民间文学生态平衡的意义上,文人、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影响的第一个特征在于把民间文学由口语化转化为书面化;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哲学化和历史化;作家文学对民间艺术形式的损害和对民间文学作品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