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对宋代书法的影响
中国书法史(5)

《集古录跋》
欧 阳 修 《 灼 艾 帖 》
欧阳修《自书诗文手稿》
蔡襄
• 蔡襄(1011~1078年)字君谟,仙游人, 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时年19九岁 。 • 书法上,则为当代实际上的书坛领袖,对 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蔡襄的书法
• 蔡襄的楷书出自颜真卿,兼及欧阳询、虞 世南,汲取各家精髓,成一家风貌,端庄 沉着,姿媚不乏,精妍端丽,温良敦厚。 墨迹名作有《谢赐御书诗》、《跋颜鲁公 自书告身》等 。传世碑刻有《洛阳桥碑》 、《昼锦堂记》等 。
米芾 的书法
• 书法初学二王,深得王献之笔意,连写小 楷也悬腕悬肘。篆书学史籀,隶书学师宜 官。收藏了很多历代名家精品真迹,对存 世的名家名迹几乎临摹殆遍,且长年不辍 ,以致临仿各家字体无不神形毕肖,成了 精于鉴赏和造假的能手。他在接受传统的 基础上创新,按自己的见解书写,形成著 名的“集古字”。
蔡 襄 《 谢 赐 御 书 诗 》
蔡襄《自书诗卷》
蔡襄对宋代书坛的意义
• 在蔡襄和欧阳修的倡导,特别是蔡襄的理 论、实践成果的带动下,宋代书法在宋哲 宗时期进入了一个繁荣的顶峰,几乎同时 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三大书法家, 以及蔡京蔡卞兄弟。
苏 东 坡 像
苏轼
•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嘉佑二年进士,考官是 欧阳修,于是尊欧为师。先后任史官、湖 州知事、黄州团练副使、中书舍人、翰林 学士、龙图阁学士、杭州知事、吏部尚书 、兵部尚书兼侍读学士、端明殿学士、礼 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因新旧党争而遭 贬,身死常州毗陵 。
苏轼的书法
• 苏轼的书法也是从传统入手的,先学大王 的《兰亭序帖》,后学颜真卿,继出于杨 凝式,用笔丰腴跌宕,不拘成法。楷书略 带行意,自由奔放,用笔圆润,稳健流丽 。行书笔意雄健,潇洒飘逸,以韵见胜, 人称“宋代第一名家”。
宋朝的历史名人

宋朝的历史名人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有许多杰出的人物涌现出来,他们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将介绍几位宋朝的历史名人。
陆游(1125年-1210年)陆游是宋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被誉为"南唐之龙"。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小聪明好学。
陆游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咏史抒怀之作,也有描写自然山水之美的作品。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尤其擅长咏史抒怀,对宋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持有强烈批评态度。
陆游的书法造诣也很高,他所写的字体秀丽优美,流派独特,给后代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欧阳修(1007年-1072年)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史学家,他被誉为"楚州新亭先生"。
欧阳修在政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曾出任过宰相等高职。
他努力提倡政治教育,推动政治改革,颇有建树。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的文章雄浑有力,作为散文家,他的散文风格简练明快,意境深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骈文也为后世所借鉴,被视为骈文的代表之一。
欧阳修的书法也很有特色,他的字体秀丽清朗,遒劲有力,给人以美感和品位。
苏东坡(1037年-1101年)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他被誉为"嘉州先生"。
苏东坡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的作品领域涉及文学、政治、历史、书法等各个方面。
他的词作深受后世人喜爱,他的词风格纯朴自然,直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苏东坡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水平,他的散文作品既史实丰富,又意境深远,使人回味无穷。
苏东坡的书法堪称一绝,他善于行、草两种字体,并在醇美的风姿中保持其个性特点,雅俗兼具,给人以一种高妙的艺术享受。
范仲淹(1017年-1097年)范仲淹是北宋末年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被誉为"操琴先生"。
他在政治上有过很高的职位,他在抗击外族入侵和治理国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宋八大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唐宋八大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和贡献一、简介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和宋朝时期的八位杰出文学家,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作家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创作成就,在诗歌、散文和文言小说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地位。
二、杜甫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巨擘,被尊称为“诗圣”。
他以其深情厚意、关注社会民生和表达人民疾苦的作品而闻名。
杜甫的诗歌以写实主义风格著称,继承了骚体传统,注重描写社会现实,并表达了个人苦难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思想。
三、李白李白是唐代最具传奇色彩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以其豪放洒脱、奔放自由的风格而享誉后世。
李白擅长以雄浑奔放的笔触描绘壮丽景象,并表达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
他的作品对后世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唐代诗歌的新风格。
四、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散文大家,以其纵横捭阖、饶有情趣的散文而闻名。
他倡导“近体诗”,运用口语化和白话化的写作风格,使散文更加平易近人,深受士人和民间读者喜爱。
白居易的散文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家,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上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五、苏轼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被尊称为“东坡先生”。
他以其独特才思和博学多才而闻名于世。
苏轼擅长诗、词、散文等多种形式,兼具豪放和细腻两端,具有极高创作天赋。
他注重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在宋代文坛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和理论家,被誉为“文学鬼才”。
他是唐宋时期最重要的文艺批评家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欧阳修注重诗歌的音律和格律,提出了“词赋无边”的理论,为宋代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七、苏洵苏洵是北宋文学家和思想家,也是著名文献学家。
“二苏”中的老子,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苏洵擅长散文和历史著述,他的作品以笔力雄健、语言简练而著称。
他强调经世致用与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
八、黄庭坚黄庭坚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以其奇特的个性和创作风格而知名于世。
作为一位杂剧演员和文学评论家,黄庭坚在诗歌创作方面底蕴深厚,并强调抒发真情实感。
宋代书法“趋时贵书”现象探究

宋代书法“趋时贵书”现象探究【摘要】“趋时贵书”是宋代书法的一种特殊现象,主要表现为以权贵的大小来作为书法审美的标准之一,显而易见,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如果书法不以其字法、笔法和章法等内在层面来作为标准,而是以权力大小为主要标准,那么就很难判断出真正好的书法。
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趋时贵书”的本质及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宋代书法;趋时贵书;科举;书法审美;一、“趋时贵书”的含义及提出“趋时贵书”,即权贵意识大于艺术意识,群起而趋时仿效权贵书家,从而形成了千人一面、千笔一体的雷同局面,书法艺术的创造意识萎缩了,阻碍了新的风格流派的产生。
[1]米芾在后来揭露过这种弊病,他说:“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
肥扁朴拙,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
”[2]他说自从李宗谔主持文坛后,天下的读书人都去学习他的字迹,大多数人的考卷都是肥肥扁扁的字体。
这种通过模仿权贵字体而不是书法大家的行为,米芾称为“趋时贵书”,认为这样的现象阻碍了宋初书法的发展。
之后的《书林藻鉴》中也写到:“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
……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
”[3]这一段话可以形象的描绘宋朝当时的状况,意思是说:宋高宗一开始学的是黄庭坚的书法,天下人都学习去学黄庭坚,后面高宗热衷米芾的书法,天下人又都转去学米芾。
宋高祖是南朝的开国皇帝,可见,这种现象持续到了南朝还很流行。
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当时人学习的一般都是一些政坛或文坛的权贵,如王著、宋绶、王安石等人的字,他们的字在书法层面还都算不上最上等。
例如,宋绶做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宋朝的副宰相,满朝文武都争相去学他的书法。
宋绶并没有因为书法有巨大提升而吸引的众人学习,而是因为宋绶做了宋朝的宰相,宋人对他的书法的看法有很大的转变,任官之前学者寥寥无几,任官之后,甚至“倾朝学之”。
前面提到的李宗谔也不是什么书法大家,他长期任职宋真宗时期的考试主考官,当时的读书人,为了投其所好,高中状元,都去模仿他的书法。
欧阳修

欧阳修生平简介欧阳修在其父欧阳观任绵州推官时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 四岁丧父,随叔父欧阳晔在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写字、画画,还教他识字。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庚午年)中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
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
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
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五年,拜枢密副使。
次年任参知政事,进乐安郡开国公。
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
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作者:杨洪来源:《美与时代·中》2022年第05期摘要:书法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作为独立存在的艺术形式,依托于汉字经历了多年的发展。
不同朝代的书法艺术家都会将自身的书法审美、技法等加以探索与记录,姜夔便是南宋书法家的代表人物。
姜夔影响力最大的书论是《续书谱》,此书论既是姜夔书法作品中价值最高的一部,同时也是南宋时期成就最高的书论之一。
在这部书论中,姜夔融入了个人书法经验和技法,体现了其书法思想观念及独特艺术特色。
因此,对姜夔的《续书谱》展开研究,探讨姜夔的书法创作时代文化背景、书法思想观及其审美观念。
关键词:姜夔;书法思想;审美观念;《续书谱》姜夔不仅是南宋诗人、词人,同时在书法、音乐等方面也有着极高造诣,被称为宋朝小楷第一人,是我国历史上的词坛领袖之一,在文学领域有着重要地位。
姜夔将书法技法、思想、学说等通通糅合进《续书谱》中,该书论影响着南宋之后的中国书法艺术,并且姜夔十分擅长总结与发明,在书法艺术领域有着精深的研究。
除《续书谱》之外,《绛帖平》《跋王献之保母帖》等都是姜夔的书法佳作,至今仍然有着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一、姜夔的书法创作时代文化背景(一)姜夔生平姜夔出生在一个破落官宦家庭,父亲名为姜噩,在汉阳任知县时病亡。
从小姜夔和父亲一同生活,父亲病亡时姜夔年仅十四岁,由于年龄尚小,失去经济来源的姜夔一直跟随姐姐生活到成年。
姜夔一共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但都以失败告终,在最后一次科举失败后,姜夔便前往扬州、湖南等多地流寓,后来与萧德藻相识,并成为忘年之交。
庆元二年(1196年),姜夔从湖州前往杭州生活,并依傍于知己张鉴,姜夔用“十年相处,情甚骨肉”来形容他和张鉴两人的友谊[1]。
嘉泰四年(1204年),杭州发生大规模火灾,姜夔所居住的房屋也被烧毁,包括家中所有的纸质书籍。
这场火灾使姜夔的生活雪上加霜,进入花甲之年的姜夔为了生计再次游历于扬州多地。
嘉定十四年(1221年),姜夔于杭州逝世,终年六十七岁。
宋代的文学和艺术有哪些特点?

宋代的文学和艺术有哪些特点?宋代的文学和艺术有哪些特点?宋代文学和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的变迁。
文学方面,宋代作家热情响应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使古文成为具有强烈政治功能和实用性的文体。
艺术方面,宋代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均达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宋代文学的特点古文运动的延续:宋代作家继续发扬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强调文章应言之有物,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
这一时期的古文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承载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古文运动的延续使得宋代的文学作品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现实,许多作家通过古文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歌的新变:●反映现实:宋代诗歌更加注重反映现实生活,题材和风格趋向通俗化,使文学作品更加贴近民众生活。
诗人们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生的思考,作品中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平淡为美:宋代诗人追求以平淡为美,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诗人们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简练和意境的营造,使得诗歌作品在平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情感。
题材拓展:诗歌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
宋代诗人不仅关注传统的山水田园题材,还将目光投向市井生活、家庭琐事等,使得诗歌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
词的兴盛:词这种新诗体在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成为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宋代词人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词风多样,既有豪放派的壮志凌云,也有婉约派的柔情似水。
词的兴盛不仅丰富了宋代的文学形式,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爱国主义主题:由于民族矛盾激烈和外患不断,爱国主题在宋代文学中得到高度弘扬。
许多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和热爱。
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词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论欧阳修“龙门十五题”的结构艺术

论欧阳修“龙门十五题”的结构艺术【摘要】欧阳修作为宋代文学家,其作品“龙门十五题”被认为是结构艺术的典范之一。
本文首先介绍了欧阳修的简介以及“龙门十五题”的背景和特点。
接着分析了这些题目的设置与排列艺术,探讨了欧阳修如何通过题目的选择和排列来营造意境,运用精湛的笔墨表现。
文章还探讨了作品对传统文学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在结构方面的创新手法。
文章总结了欧阳修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强调了“龙门十五题”结构的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启示。
通过对欧阳修“龙门十五题”结构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精妙之处,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欧阳修、龙门十五题、结构艺术、题目设置、排列艺术、意境营造、笔墨运用、传统文学影响、创新手法、作品价值、意义、艺术价值、启示、总结。
1. 引言1.1 欧阳修简介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诗人、书法家。
其生于河南洛阳,是北宋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欧阳修早年以文才著称,深谙经史子集,擅长诗文词赋,尤擅长于文赋之作。
他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备受推崇,被誉为“文昌”。
欧阳修的文学风格独具匠心,融合了唐代文学传统,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新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注重情感表达,善于运用修辞,给作品增添了更深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共鸣。
欧阳修的文学作品广泛而丰富,包括诗词、赋文、散文等多种形式,其中以《醉翁亭记》、《采桑子》等脍炙人口。
欧阳修不仅在文学上有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的行书和草书书法作品,被誉为宋代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
欧阳修的书法作品潇洒流畅,飘逸自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欧阳修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书法艺术造诣,成为北宋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2 “龙门十五题”简介“龙门十五题”是欧阳修所创作的一组诗题,共有十五个题目,分别是《新声》、《夜雨》、《秋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杂兴》、《题竹枝词二首》、《西江月》、《碧云天对花》、《晚泊岭头》、《菊花》、《水调歌头》、《浪淘沙》、《青玉案》、《致酒行》、《临安春雨初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对宋代书法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欧阳修对宋代书法的影响:1、编撰《集古录》开启了金石学研究的先河2、掀起论书高潮——促进了宋代书学的中兴3、欧阳修的书学思想及对宋代大多书家的影响。
关键词:金石学;论书;尚意书风;道德修养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少孤家贫,母教以荻画地练字。
天圣八年及进士第。
景佑间为馆阁校勘,范仲淹反对宰相吕夷简被贬,他作书斥司谏高若讷,因责夷陵。
庆历三年知谏院,擢知制诰,同行“庆历新政”。
新政失败,出知滁、扬、颖等州,在野11年。
召还任翰林学士。
嘉祐二年知贡举,拣拔英才,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天下文风为之大变。
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神宗初,出知数州。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坚请致仕。
主编《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修一生不以书家名世,常自谦“非知书者”,其实他亦工书,深谙学书之法。
他无意作书家,认为某些人“至或弃百事,弊精疲力,以学书为事业,用此终老而穷年者,是真可笑也”。
但他认为“字书之法虽为学者之余事,亦有助于金石之传”,由名家所写的题跋更是能使金石不朽,“仆之文陋矣,顾不能以自传,其或幸而得所托,则未必不传也。
由是言之,为仆不朽之托者,在君谟一挥毫之顷尔”。
欧阳修虽然不以书家名世,但他对宋代书学的发展却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编撰《集古录》开启了金石学研究的先河《集古录》是欧阳修的一伟大贡献,作为目前所存金石碑帖著录类书籍中最早的一部,在中国学术史上有开创之功。
《集古录》是欧阳修“因感夫物之终弊,虽金石之坚不能以自久”,因“汉之金石之文存于今者盖寡,惜其将遂磨灭”,比十八年之功力和心血而著称的。
其目的是“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
其中集录三代以来古器物铭及各朝石刻之文多至千篇,并为之考订年月,辨伪纠谬。
其间,他虽经多次受贬,饱尝艰辛,但收集、著述之志未尝稍减,他总是把集古当作一种喜好,“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常小有所获便欣喜异常。
为求得那些断纸残碑,他抛弃了俗务的干扰,常常“水陆奔走,颠危困踣”,足迹遍于僻陋之地、郊田野冢,真可谓是苦心孤诣,达到忘我之境。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史料的不足及个人闻见的局限,《集古录》在考订年月、论证铭文内容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疏漏、错误和缺陷,且“有卷帙次第而无时世之先后”。
但这些同其价值相比,只能说是白玉微瑕,不足以言其夺目的光辉。
《集古录》反映出在金石学和史学方面的深厚功力。
除为后世书学、史学和其他国学研究保存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史料,补正史不足,考订旧籍的讹谬外,其引证的翔实,立论的精辟,对于后来的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学乃至文字训诂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在其《金石录》中说过: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以广异闻。
后得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读而贤之,以为是正伪谬,有功于后学甚大。
惜其尚有漏落,又无岁月先后之次,思欲广而成书,以传学者。
现代学者金文明对《集古录》价值的评价较为甚当:根据前人的记载,我国古代对于金石遗文的研究,在三国魏时已发其端——-但还没有人专以此学名家的。
到了北宋初年——亦出现了几部有影响的著作,如刘敞的《先秦古器图》、吕大临的《考古图》、李公麟的《古器图》、王黻的《宣和博古图》以及欧阳修的《集古录》等,使金石研究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
以上诸书,前四者所载只限于钟鼎彝器,而《集古录》则金文石刻兼收并蓄,“自周穆王以来,下更秦汉隋唐五代,外至四海九州,名山大责,穷崖绝谷,荒林破冢,神仙鬼物,诡怪所传,莫不皆有”(《集古录序》),凡所收录达千卷之多,跋尾亦在四百篇以上。
它的问世,对于当时方兴未艾的金石考古之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赵明诚的《金石录》,正是在继承前辈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耕耘,发扬光大,成为有宋一代金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的。
成书于北宋中叶的《先秦古器图》、《考古图》和《集古录》等著作,在金石研究上是有着开创之功的。
上面赵明诚和金文明那些言语,我们可以看到,从欧阳修的人开始,金石研究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从而有了专以金石研究名家的人,其中欧阳修所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他的《集古录》收录范围、研究领域比同时的同类著作要广的多,开创了宋代碑版和书帖考证之学的先河。
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欧阳修的《集古录》,可能就没有赵明诚夫妇的集大成之作《金石录》。
二、掀起论书高潮——促进了宋代书学的中兴在欧阳修之前的宋人文集中,论及书法的内容寥若晨星,欧阳修出现后,我们读到了较多关于书法方面的论述。
尽管它们大多随感而发,尚未具有书论的学术品位,但这种初始时期的铺垫,正如大野拂晓的雄鸡一唱,迎来的是一个生机勃发的黎明。
作为一个敏感的文艺家,欧阳修对当时“自学久而不振”、“几于中绝”、“无复继者”的现状,常常“叹息”、“每以为恨”。
可见他时时想着如何改变宋初书坛这种尴尬的局面,而且身体力行的去倡导书法、发扬书法。
其中重要的一面就是“喜论古今书”,作了大量的题跋、杂记,如《集古录跋尾》,另有《欧阳公试笔》一卷共三十条,是后世“杂集欧阳修随笔手稿成者”。
倘翻阅一本《唐宋八大家散文集﹒欧阳修散文全集》,便可发现,其书论涉及辞赋、杂说、书帖、序跋及杂记等多种体制,其中序跋和杂记尤多。
其内容涉及书学研究的各个层面:既有援据宏博的碑帖考证,也有委婉含蓄的创作论、风格论;既涉及书作的材质,如笔墨纸砚等,又旁及其他的艺术门类;时而对书家人物进行定位品评,时而对书作文辞作精要的评析;或论及史实,或论及当时学界的状况。
其书论与其文章、诗词一样,亦可谓洋洋大观。
其中的观点在继承前人对书法认识的基础上,更多的糅进了自己进行书法实践的理解和体会。
故其书论虽为吉光片羽,却内蕴无穷,旨趣深邃,极具鲜明的个性。
最重要的是:他以论书的方式使宋初书法的衰落走向中兴,掀起了宋代论书的高潮。
三、欧阳修的书学思想及对宋代大多书家的影响欧阳修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及其在文艺上的领袖地位,影响了围绕在他周围的那些文人们,正是因为直接或间接的受了欧阳修的教诲或启发,才有意识的进行书学研究和创作实践,从而取得辉煌的成就的。
如集大成的宋四家及一大批相当有功力的书家,他们的书学造诣不同,但他们的书法观及书学渊源都或多或少的有着欧阳修的影子。
(一)开启宋代“尚意”书风历来书论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
什么是“意”?“意”就是内心感受和丰富联想。
那末“尚意”也就特别注重作者的主观情感的作用,也就格外追求创作心态的自由。
关于宋朝的“尚意”书风,梅松有一段评论:“在儒风光盛的宋朝,开始有意识的把文人的思想、情趣带进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出现‘文人画’和‘尚意’的书风。
‘文人画’、‘尚意’书法的思想启蒙于欧阳修,而实光大于苏轼,但追溯其渊源,实受启发于杨凝式。
”考辨源头,宋朝的“尚意”书风,实源于五代的杨凝式,如其《韭花帖》是夏日昼寝乍醒答谢友人馈赠韭花的一通手札,信手写来,萧散淡远,可谓其书风的代表作。
然这种艺术思想的发扬光大,又实得力于欧阳修的启蒙。
事实确实如此,欧阳修的书论中,有大量的论述暗合“尚意”书风的思想。
欧阳修主张书法创作要重情感体验,重气质神韵,重才情禀赋,重自我表现,而不必斤斤于点画之工拙,不为实用,不为俗媚,这正是尚意书风的思想内核。
从他的书法作品上也相应的体现着“尚意”思想,看他的作品《集古录跋尾》,虽为楷书,但每一笔画都率意自然,不像柳体那样生硬、规矩,也没有颜体的丰腴、厚重,所谓天真自然、不计工拙。
可见欧阳修对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有着继往开来的贡献,苏轼等人只不过继承了他的这种艺术思想的精髓,在实践和理论上加以完善和发扬。
(二)书艺与道德修养并重欧阳修认为,不是自古贤哲一定就工书法,但却只有贤人的书迹才能留存久远,更注重比书法远为重要道德修养问题。
从其大量的题跋中,可以看出欧阳修往往将书作和书家的人品紧密联系。
如:“吾家率更兰台世有清德,其笔法精妙,乃其余事。
岂止世人模楷,虽海外夷狄,皆知不贵。
而后裔所宜勉旃,庶几不损其美也。
”“余谓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岂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故虽其残缺,不忍弃之。
”欧阳修对唐五代的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人品特别称赞,因及其书迹,认为他们的书法之所以受人喜爱,其人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论影响了其同时乃至后世的书家,尤其成为苏黄等人评判前代书家的主要标准。
如苏轼在中国书法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论书及人”的批评观点,把人品与书品并提,他评欧字时,用的就是这一尺度,可以看作是对欧阳修的最好回报。
四、结语总而言之,在书法上欧阳修虽然没有像其诗文那样开宗立派,但是他对宋代书学的筚路蓝缕职工却是不可埋没的。
这其实也是历史对他的选择:他身处宋初这个历经多年战乱、刚刚得到统一的特殊朝代。
这个时代,艺术归于沉寂(书界尤其如此),特别需要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能站出来打破这个局面。
而欧阳修正适合这种需要,一方面因其文坛领袖的地位,一方面他有着高尚的道德、开阔的胸襟和广博的学识,他的言论一言九鼎,最能够将当时最优秀的艺术家、文人学者们团结到自己身边。
自然,承前启后、开创一代书学空前繁荣局面的重任,就历史性的落到了他身上。
参考文献:[1]欧阳修.新唐书:卷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2]曹宝麟.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3]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4]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5]黄惇,李昌集,庄熙祖.书法篆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