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赏析之费加罗的婚礼

合集下载

费加罗的婚礼音乐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音乐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音乐赏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莫扎特歌剧赏析—《费加罗的婚礼》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我们很高兴学习了由许科老师知道的环境音乐课,增加音乐方面的修养,在许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对音乐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在课后我独立观看莫扎特着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并做一下赏析。

一、作品介绍:《费加罗的婚礼》是四幕歌剧,达·蓬泰编剧,莫扎特谱曲,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

1824年5月10日,在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

法国戏剧家博马舍在18世纪70年代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的三部戏剧,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

前两部被谱成了曲,18世纪的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19世纪的罗西尼选择了第一部。

剧情介绍由于理发师费加罗在阿尔马维瓦伯爵的恋爱和结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成了伯爵的仆人;曾被伯爵苦苦追求、终于作了伯爵妻子的罗西娜,现在已经受到了丈夫的冷落;伯爵此时的兴趣在一位名叫苏姗娜的女仆身上;苏姗娜,就是费加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罗用智谋扞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福。

剧中人物:阿尔马维瓦伯爵男中音罗西娜伯爵夫人女高音费加罗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男中音苏珊娜费加罗之情人女高音巴尔托洛医生男低音巴西利奥音乐教师男高音凯鲁比诺伯爵的侍仆女高音马尔切琳娜管家婆女高音安东尼奥园丁男低音巴巴里娜安东尼奥的女儿女高音古兹曼法官男低音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二、剧情介绍:第一幕:伯爵府第的阁楼,房间里。

第二幕:伯爵夫人的房里第三幕:伯爵家的大客厅里第四幕:城堡中的庭园三、音乐内容剧本原作者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称作《狂欢的一日》,因为整个剧情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莫扎特似乎以此为切入点,用一首速度飞快的序曲向听众预示剧情发展变化的急剧性。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

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欧洲古典音乐的影响《费加罗的婚礼》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创作的一部著名歌剧,也是其最后一部完成的歌剧作品。

这部作品在其时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对欧洲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费加罗的婚礼》在以下方面对欧洲古典音乐所做出的贡献:1. 音乐风格和形式创新《费加罗的婚礼》在音乐语言方面展现了莫扎特独特而创新的才华。

他将意大利歌剧传统与德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创造出新颖而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

例如,他巧妙地使用了合唱、三重唱和四重唱等形式来丰富剧情表达,这在当时是非常前卫和突破性的。

2. 对声乐技巧和表演要求提升《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角色呈现了宽广的音域和复杂的唱法要求,挑战了歌手们的技巧和表演能力。

这一新颖的声乐设计激发了许多歌手追求更高水平的演唱技巧,促进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3. 对歌剧叙事结构的拓展《费加罗的婚礼》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了浪漫喜剧情节,突破了当时传统歌剧常用的神话、历史或神圣故事题材。

莫扎特对细节描写和角色塑造非常精细,使得该作品成为后来浪漫主义歌剧创作上重要的参照点。

4. 文化影响力《费加罗的婚礼》不仅在音乐界产生重要影响,在文化领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它将欢乐与智慧相结合,成为经典中包含着深层意义和道德寓意的作品之一。

因此,这部歌剧不仅在当时取得了极大成功,并且至今仍受到人们喜爱和赞誉。

综上所述,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对欧洲古典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音乐风格和形式创新、声乐技巧和表演要求提升、歌剧叙事结构拓展以及文化影响力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成为了引领古典音乐发展潮流的作品之一。

分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手法

分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手法

分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手法摘要在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音乐发展史中,莫扎特都是一个天才级的音乐神童,在他幼年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其非凡的音乐天赋,这为其以后的音乐道路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在莫扎特的音乐创作中,涵盖了非常广阔的领域,歌剧在他的创作中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众多的歌剧作品中,《费加罗的婚礼》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过程中,莫扎特对原有的批判精神做了大量的保留。

在创作手法上,传统的意大利歌剧比较注重表面夸的手法,但是在《费加罗的婚礼》中,莫扎特对这一方面进行了修改与删减。

在新的创作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抒情性的手法。

抒情性的音乐更加符合歌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重唱”的运用,是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一大重要特色,运用“重唱”的形式,将歌剧情节一一展开,让戏剧性的冲突达到高潮。

关键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创作手法目录绪论 (3)一、《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背景 (3)二、《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分析 (5)(一)序曲的音乐分析 (4)(二)歌剧容中音乐的整体运用 (4)(三)《费加罗的婚礼》中的音乐特征 (5)1.把音乐创作与人物情感相结合 (5)2.用重唱的手法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用音乐来营造戏剧氛围 (5)3.序曲和戏剧的情感主题进行结合 (6)三、浅谈选段《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6)(一)选段容赏析 (6)(二)《你不要再去做情郎》的艺术特征 (7)(三)《你不要再去做情郎》的唱法分析 (7)结论 (8)参考文献 (8)绪论在莫扎特的歌剧作品中,《费加罗的婚礼》是比较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晚期歌剧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剧作之一。

在这部歌剧的装作过程中,在音乐语言和人物刻画方面都使用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手法,音乐语言更加通俗与个性,人物刻画更加符合现实,与现实人物表现的惟妙惟肖。

重唱成为这部歌剧中最大的特色。

在《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是伯爵的男仆理发师,珊娜是伯爵夫人的女仆,两个小人物之间演绎了一段纯洁的爱情。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一.作品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先接触的散步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9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

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

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就开始 了歌剧 的创作 , 直 到生命 的最后 一年 ,歌剧 一直是 他创作 的主 莫扎特对于不 同人物不 同环境 的唱段 用 了不 同的节奏 和音调 ,以 要 领域之一 ,他的歌剧创 作可 以分为两 个时期 ,前 一时期 基本是 创作 表现不 同的性格和感情 。从 这个 意义上说 ,莫 扎特 的音 乐创作符 合启 意大利的正歌剧 ,后一 时期 ,在维 也纳 的十年 ,他 的歌剧创作 达 到 了 蒙思想家对音乐 的要求 :在质朴与 自然 中寻求情感表现的深度 。
关键 词 :莫 扎特 ;《 费 加 罗的婚 礼》 ;音乐 表现 ;人 物 塑造
中 图分类 号 :J 6 0 5 1 莫 扎特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7 )0 3— 0 1 5 7— 0 1
在歌 剧 《 费加 罗 的婚 礼 》 里 ,改 编 后 的 歌剧 语 言 具 有 音 乐 的 莫 扎 特 ,1 7 5 6年 1月 2 7 日 出生 于 奥 地 利 西 北 部 城 市 萨 尔 茨 抒情 性 。其简 练 的语 言 更 适 于 歌 唱 ,如 在第 一幕 第 二 场 中 ,莫 扎 堡 。是 一位 富有 个 性 和 才 华 的作 曲 家 ,古 典 主 义 音 乐 杰 出 大 师 。 特运 用歌 谣 曲 的形 式 ,用 简 练 的语 言加 上 恰 当的 音乐 表 达 ,生 动
顶峰,主要的有四部:《 费加罗的婚礼》 、《 后宫诱逃》 、《 唐璜》 、《 魔
2 .3 用 重 唱推 动剧 情 发 展 ,增 加 戏 剧 氛 围 更 好 的 塑造 了人 笛》 ,其 中 《 后宫诱逃 》 和 《 魔笛 》是 用德语 写 的,是 属于德 国歌唱 物形 象
剧 体裁 的 ,《 费加 罗的婚 礼》是用意 大利喜 歌剧体 裁写 的 。 莫扎 特在 歌剧 中采 用 了 多种 演 唱形 式 ,其 中 重 唱手 法 的运 用 2 歌剧 《 费加 罗的 婚礼 》 异 常精彩 ,歌 剧 中重 唱几乎 都 发 生 在 主 要 戏 剧 角 色 之 间情 感 交 融 2 .1 创作 背 景及 内容 或是 凸显 矛盾 冲 突的 时刻 ,运 用 重 唱 可 以 在 同 一 时 刻反 映不 同人 《 费加 罗 的婚礼 》 是莫 扎特 最 著名 的 一部 喜歌 剧 ,取 材 于法 国 物完 全不 同 的心理 情感 。 戏 剧家 博 马舍 的 同名喜 剧 , 由意 大 利诗 人 达 ・ 蓬 特 改 编 为歌 剧 本 , 在 《 费加 罗的婚 礼 》 剧 中 ,莫 扎 特 不仅 用 重 唱 的 手 法来 刻 画 四幕二 十八 曲 ,莫 扎特 在 《 费加 罗 的 婚 礼 》 中创 造 性地 发 展 了意 不 同角色 的性 格 ,而 且 赋 予重 唱 以表 达 戏 剧 冲 突 的重 任 。如 在 第 大 利喜 歌剧 的体 裁 ,使 它 成 为 有 深刻 的戏 剧 性 的性 格 喜 剧 。他 用 二幕 的结 尾处 ,音 乐不 问断 地提 供机 会 ,让 众 多 的角 色进 入 剧 情 , 生 气蓬 勃 的音乐 塑 造 了第三 等级 典 型人 物 费 加罗 和 苏 珊娜 的形 象 , 使得 从伯 爵和 伯 爵夫 人 的二 重 唱 、到 苏 珊娜 加 入 的三 重 唱 、费 加 刻 画 了他们 聪 明 、机 智 、热 爱 生 活 、热 爱 自由 的性 格 和 坚 强 的斗 罗加 入 的四重 唱 ,一 直 发展 成 为 最 终 的 七重 唱 ,将 冲突 矛 盾 和 各 争性 。剧 中每个 人 物 ( 除法 官 库 尔 济 奥 和 园 丁安 托 尼 奥 以外 ) 都 色 的心理 表现 的淋 漓尽致 ,从 而把 戏剧 推 向高潮 。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费加罗的婚礼》一.作品背景《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先接触的散步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9年,意大利语脚本由洛伦佐·达·彭特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博马舍的话剧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第三等级”地位的上升,歌颂人民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时的莫扎特也已从萨尔兹堡大主教的樊笼中解脱了出来,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创作激情。

莫扎特的歌剧保留了原作的戏剧宗旨,在作品中对伯爵妄图恢复农奴制的作法加以挞伐,表达了对自由思想的歌颂。

博马舍是18世纪后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剧作家。

博马舍喜剧的出现意味着古典主义喜剧向资产阶级喜剧的过渡完成。

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资产阶级意识到戏剧作为宣传手段在革命中的作用,提出“戏剧应该教育民众”的口号。

革命派还有意建立人民剧院。

1791年1月31日,立宪议会公布取消王室的戏剧审查制度,答应演出自由。

本年内有数十家剧院呈请开业,其中的共和国剧院以专门演出支持革命的新剧目而闻名。

这时期创作了大批配合或直接宣传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悲剧和时事剧。

资产阶级革命使演员终于获得了公民权,彻底结束了过去受歧视被欺侮的悲惨处境;成立了保护剧作者合法权益的剧作家协会。

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礼》是他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创作了总称为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于1784年4月27日在巴黎法兰西剧院首演,其时法国正处于大革命的前夕,这部喜剧对揭露和讽刺封建贵族起了很大的作用。

虽然这部喜剧在整个欧洲都获得好评,但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却禁止在维也纳上演这一剧目。

莫扎特所请的脚本作家洛伦佐·达·彭特是当时的宫廷诗人,由于他多次出面争取,最终皇帝于第二年为了缓和国内的一些冲击而口头批准改编后的歌剧可以上演。

莫扎特用了一年时间谱曲,他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思想,那愚蠢而又放荡的贵族老爷同获得胜利的聪明仆人之间的鲜明对照即为整个剧情发展和音乐描写的基础。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赏析作者:田春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田春华(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声乐系,辽宁大连 116650)摘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改编的,主人公费加罗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与伯爵斗智斗勇,最后伯爵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而费加罗也得到了自己的爱情。

其中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鲜明地体现了费加罗的内心情绪,音乐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咏叹调;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5-0213-02一、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莫扎特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

1767年3月,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第一条戒律的责任》在萨尔茨堡上演。

5月,他又推出了另一部拉丁喜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

1768年,莫扎特创作了一部小型的喜歌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

1769年5月,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装疯卖傻》上演。

1775年创作的两部相当成功的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和《牧人王》。

1780年创作了第一部浪漫主义代表歌剧《伊多美钮》。

后写有歌剧《扎伊德》、歌曲《鸟儿如果整整一年》、《心满意足》、《来吧,亲爱的齐特尔》等。

1782年7月,莫扎特应邀创作了歌剧《后宫诱逃》,并在公演时获得巨大成功。

1786年5月1日,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度公演,虽没有引起轰动,但在布拉格的演出却得到了巨大成功。

1787年12月28日,莫扎特另一部优秀的歌剧《唐·璜》在布拉格歌剧院首演。

1791年初,莫扎特为一家即将倒闭的德国歌剧院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咏叹调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咏叹调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凯鲁比诺咏叹调莫扎特是享誉世界的音乐大师,他的作品涵盖交响乐、室内乐、器乐曲和歌剧等多种形式,深受世人喜爱。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被认为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而其中的凯鲁比诺咏叹调更是被誉为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凯鲁比诺咏叹调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它的音乐特点、情感表达以及艺术价值。

莫扎特于1786年创作了这部歌剧,它以喜剧形式探讨了爱情、婚姻和人性的主题。

在剧情中,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场景和乐曲,而凯鲁比诺咏叹调就是其中之一。

这首咏叹调出现在第一幕中,由男高音演唱,表达了凯鲁比诺对自己所爱的女子蒂迪亚的感情之深。

这首咏叹调以其高亢的音域和激情澎湃的旋律成为了歌剧中的一大亮点。

我们来探讨这首咏叹调的音乐特点。

这首咏叹调的旋律轻盈而婉转,又不失其华丽和深情的特色。

歌唱部分的旋律线条流畅优美,音域宽广,既展现了男高音的高亢飘逸,又表达了凯鲁比诺内心深处的爱意。

伴随乐器的编配也极富情感,交响乐队与歌唱部分相得益彰,将凯鲁比诺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个乐曲旋律流畅,情感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听觉享受。

我们来谈一谈这首咏叹调表达的情感。

凯鲁比诺咏叹调表现出了男主角深沉的爱情和对命运的无奈。

在剧情中,凯鲁比诺深爱蒂迪亚,但却被父母强迫和一个他不爱的女子结婚。

这首咏叹调中充斥着对未来的绝望和对爱情的无比痴迷,整个乐曲展现了凯鲁比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令人为之动容。

莫扎特通过旋律的悠扬和编配的精妙,将凯鲁比诺的心声表达得淋漓尽致,使人对他的遭遇产生共鸣,这也是这首咏叹调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我们来谈一谈这首咏叹调的艺术价值。

凯鲁比诺咏叹调作为《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经典乐曲之一,展现了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上的高超技巧和丰富想象力。

这首咏叹调既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又兼顾了音乐的美学价值,体现了莫扎特对音乐和戏剧完美结合的追求。

通过这首咏叹调,莫扎特将歌剧的情感表达发挥到了极致,使得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共鸣和深刻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音乐赏析—序曲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采用交响乐的手法,言简意赅地 体现了这部喜剧所特有的轻松而无节制的欢乐,以及进展神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速的节奏,这段充满生活动力而且效果辉煌的音乐本身,具
有相当完整而独立的特点,因此它可以脱离歌剧而单独演奏, 成为音乐会上深受欢迎的传统曲目之一。 序曲虽然并没有从歌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 本身有深刻的联系,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开始时,小提 琴奏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接下 来是全乐队刚劲有力的加入; 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 优美如歌 。最后全曲在轻快的气氛中结束。 另外,这里还 选录了歌剧中最著名的两段咏叹调:费加罗的咏叹调和苏珊 娜的咏叹调。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考核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一,背景简介
《费加罗的婚礼》是四幕歌剧,达·蓬泰编剧,莫扎 特谱曲,1786年5月1日在维也纳国家剧院首次公 演,30岁的莫扎特亲自指挥。1824年5月10日,在 纽约国家公园剧院,以英文歌词演出。法国戏剧家 博马舍在18世纪70年代创作了“费加罗三部曲”的 三部戏剧,分别是《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费加 罗的婚礼》和《有罪的母亲》。前两部被谱成了曲,
四、音乐赏析—经典唱段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 男仆凯鲁比诺的咏叹调 这部歌剧中最脍炙人口的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者不是主角苏珊娜而是由女高音扮演的年轻男仆凯 鲁比诺。这种角儿在18世纪30年代还由阉人歌手担任着。此时的维也纳已向前迈了一步,由女声取而 代之。 这是凯鲁比诺被叫到伯爵夫人房间里去,女仆苏珊娜让他把写好的一首歌当面唱给夫人听时唱的。 在剧中,童仆凯鲁比诺由女中音扮演。 在演出时,这一段选曲是用吉他伴奏的,它的情调好似一首小夜曲,但是内容更丰富,感情更复 杂。它把凯鲁比诺这个情窦初开,天真的小青年幻想得到伯爵夫人的爱情,而又有些害怕表白的心理, 表现得十分生动细腻。 这段选曲是2/4拍行板,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开始是B大调,前面的八小节前奏,是选用唱段第一, 三句的旋律,情意甜蜜,描写苏珊娜在一旁拨动吉他琴弦为之伴奏。 当凯鲁比诺唱到第二句时,由于曲调里出现了#4这个音,给下一段离调作了准备。B段转F大调, 十四小节之后,又转成了降了A大调,十小节之后,又回到F大调。它的后半部用了一系列断断续续, 急促而又不稳定的音型,表现凯鲁比诺为寻求爱情而心绪不宁。 歌曲又回到降B大调,A段主题再现。最后一句重复了一次,但第三句结尾在音符上稍有变化,歌 词也多了一句:“甜蜜的爱情在我胸怀”。 此曲是女中音最喜爱演唱的歌剧选曲之一。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四、音乐赏析—经典唱段
《再不要去做情郎》<Non piu andrai>--费加罗的咏叹调 这是第一幕快结束时,费加罗规劝童仆凯鲁比诺时的一段咏叹 调。凯鲁比诺来找苏珊娜,求她到伯爵夫人那里为他说情,因为 伯爵把他辞退了。凯鲁比诺很想留下,原因是他很钟情于伯爵夫 人。正在他们谈话时,门外传来伯爵的脚步声,凯鲁诺慌忙藏在 大椅子后面。伯爵进屋,向苏珊娜求爱,这秘密被凯鲁比诺无意 中偷听到了,等伯爵发现凯鲁比诺时,他恼羞成怒决定让凯鲁比 诺马上离开他的家,到军队里去服役。伯爵走后,凯鲁比诺很难 过,这是, 费加罗象大哥哥一样唱了这段选曲规劝他。 这首乐曲是C大调,4/4拍,急速的快板,用三段体,分节歌形 式写成。A段前十二小节)基本上是主和弦和属七和弦的分解和 弦上构成的曲调,明快有力;B段曲调变得比较温柔,它带有宣 叙调性质。这是费加罗亲切地劝导凯鲁比诺不要天天想谈情说爱, 讲究修饰,打扮,然后A段曲调再现,C段又带宣叙调性质,然 后A段再现,最后接尾声。接下去是雄壮的音乐,到这时,凯鲁 比诺终于被费加罗说服,愉快地到军队去了。 《再不要去做情郎》这段选曲,在音乐创作上和对人物的心理 刻画上都十分成功,它已成为男中音歌唱家们最喜爱演唱的歌剧 选曲之一。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三、剧中人物
四、音乐赏析—整体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剧本原作者博马舍曾把这部作品称作《狂欢的一日》,因为整个剧情都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莫扎 特似乎以此为切入点,用一首速度飞快的序曲向听众预示剧情发展变化的急剧性。序曲虽然并没有从歌 剧的音乐主题直接取材,但是同歌剧本身有深刻的联系,是用奏鸣曲形式写成的。开始时,小提琴先奏 出的第一主题疾走如飞,然后转由木管乐器咏唱,接下来是全乐队刚劲有力的加入,整体速度如车轮飞 转;第二主题带有明显的抒情性、优美如歌,最后全曲在轻快的气氛中结束。序曲由突然开始至迅速结 束,仅有短短四分钟左右时间,虽然仅有两个主题但却以紧凑的节奏贯串,活泼、喜悦的气氛就在这种 看不见、来不及进一步了解的状况下被营造出来,成功的为此后的剧情做好了情绪上的铺垫。 费加罗这一角色是全剧的亮点,莫扎特以传统的喜歌剧手法为其谱曲,在急口令式的歌唱同时又赋予了 人物坚定机智的性格,他在第一幕第八场中送凯鲁比诺去当兵时所唱的咏叹调“从军歌”最有名,因其 曲调轻松活泼,耳熟能记,所以广为传唱。罗西娜这个角色不同于其在《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是花腔 女高音,此处她属于抒情女高音,优雅而矜持,因为这个人物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所以较难把握,如在 第二幕中的摇唱曲。与她相对的是苏珊娜,其相当于歌剧中丫鬟的角色,因此莫扎特给出的唱段比较活 泼质朴,其中还用了大量的宣叙调。此剧中另一个女高音是童仆凯鲁比诺,她的咏叹调比较天真可爱。 莫扎特用轻快跳跃的旋律、简洁明快的乐句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那不安定的心态。在《费 加罗的婚礼》中有着多处重唱,对于剧情的展开及人物性格的刻画都启着重要的作用。在第三幕的第十 场,罗西娜与苏珊娜写信时的两重唱不仅曲调,歌词也极为优美。做着同一件事的两个人所怀着的不同 的感情在重唱中的到了充分的体现。另外,在第二幕中有一段很长的重唱,一重一重的把剧情推向戏剧 冲突的高潮。从伯爵怀疑夫人的房间里藏有男人而开始的两重唱,到门打开后苏珊娜出现的三重唱,接 着园丁加入成为四重唱,最后以七重唱结束。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四、音乐赏析—经典唱段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 男仆凯鲁比诺的咏叹调 这部歌剧中最脍炙人口的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者不是主角苏珊娜而是由女高音扮演的年轻男仆凯 鲁比诺。这种角儿在18世纪30年代还由阉人歌手担任着。此时的维也纳已向前迈了一步,由女声取而 代之。 这是凯鲁比诺被叫到伯爵夫人房间里去,女仆苏珊娜让他把写好的一首歌当面唱给夫人听时唱的。 在剧中,童仆凯鲁比诺由女中音扮演。 在演出时,这一段选曲是用吉他伴奏的,它的情调好似一首小夜曲,但是内容更丰富,感情更复 杂。它把凯鲁比诺这个情窦初开,天真的小青年幻想得到伯爵夫人的爱情,而又有些害怕表白的心理, 表现得十分生动细腻。 这段选曲是2/4拍行板,用复三部曲式写成。开始是B大调,前面的八小节前奏,是选用唱段第一, 三句的旋律,情意甜蜜,描写苏珊娜在一旁拨动吉他琴弦为之伴奏。 当凯鲁比诺唱到第二句时,由于曲调里出现了#4这个音,给下一段离调作了准备。B段转F大调, 十四小节之后,又转成了降了A大调,十小节之后,又回到F大调。它的后半部用了一系列断断续续, 急促而又不稳定的音型,表现凯鲁比诺为寻求爱情而心绪不宁。 歌曲又回到降B大调,A段主题再现。最后一句重复了一次,但第三句结尾在音符上稍有变化,歌 词也多了一句:“甜蜜的爱情在我胸怀”。 此曲是女中音最喜爱演唱的歌剧选曲之一。 《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罗西娜的咏叹调
罗用智谋捍卫了自己的婚姻,最终获得了幸福。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二、剧情简介
该剧分为四幕: 第一幕:伯爵府第的阁楼房间里 第二幕:伯爵夫人的房里 第三幕:伯爵家的大客厅里 第四幕:城堡中的花园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三、剧中人物
阿尔马维瓦 伯爵 男中音
罗西娜 伯爵夫人 女高音
费加罗 阿尔马维瓦之仆人、理发师 男中音 苏珊娜 费加罗之情人 女高音 巴尔托洛 医生 男低音 巴西利奥 音乐教师 男高音 凯鲁比诺 伯爵的侍仆 女高音 马尔切琳娜 管家婆 女高音 安东尼奥 园丁 男低音 巴巴里娜 安东尼奥的女儿 女高音 古兹曼 法官 男低音 农民们、客人们、狩猎者、仆人等。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费加罗的婚礼
—莫扎特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一,背景简介 二,剧情简介 三,居中人物 四,音乐赏析
一,背景简介—莫扎特
莫扎特 初露锋芒(1762~1773)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 庭。 成熟时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 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 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 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 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 演出。 维也纳时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 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 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 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 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 《费加罗的婚礼》(Le Nozze di Figaro)是莫扎特最杰出 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喜歌剧,完成于1786年 。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 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2部。其中《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18世纪的莫扎特选择了第二部,19世纪的罗西尼选
择了第一部。
《西方音乐名作欣赏》期末考核
二、剧情简介
由于理发师费加罗在阿尔马维瓦伯爵的恋爱 和结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成了伯爵的仆人; 曾被伯爵苦苦追求、终于作了伯爵妻子的罗西娜, 现在已经受到了丈夫的冷落;伯爵此时的兴趣在 一位名叫苏姗娜的女仆身上;苏姗娜,就是费加 罗的未婚妻--所以,这部歌剧的中心,就是费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