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古诗三首》(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
大致的意思是: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
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路上那些上坟祭扫人的心情。
诗句中的“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
后两句写“断魂”的行人,想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
那么他是向谁“借问”的?能不能找到酒家呢?“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来他是在向牧童问路。
句中的“遥”是“遥远”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
《清明》这首诗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忆”是想念的意思。
重阳节那天,王维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思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前两句中“异乡”指的是他乡,“异乡”和“异客”两个词语凸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用得非常巧妙,表达出他平日对家乡也是念念不忘的,只是在重阳佳节,加倍地思念亲人。
诗人一开头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后两句,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憾啊!好像他自己的孤单寂寞不值得一提,亲人们的遗憾更需要去关心。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17古诗三首第2课时课件新人教版1024194

第 二 课时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当堂检测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宋]苏轼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生字。 2.反复朗读、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大意,背
诵古诗。 (重点) 3.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
热爱之情。(难点)
走近作者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 家、书画家、词人、诗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 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 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 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 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chū
初晴 初
结构:左右 音序:C 部首:刀 组词:初升 大梦初醒 造句:天初晴,一道彩虹挂在天空。
书写指导:衤上点靠右,横 撇起笔稍向上拉、撇要长, 右边中间有短撇和点并相连。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 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 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 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西湖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是中国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 泊,也是中国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西湖三面环山, 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 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 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 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 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 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20 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情分析三年级小朋友已有了学习古诗的经验,也积累背诵了不少古诗,但对学习古诗的方法还不是很明确,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对他们来说也有一定难度。
教学策略1.采取先教后学,有扶有放的教学方式,教给孩子学习古诗的方法;2.采取“乐教”的方式,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朗读,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3.对同类诗歌进行适当延伸,让孩子们在学习诗歌时有迁移。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读出节奏和韵律,背诵两首古诗。
2.运用学习古诗的“四法”学习《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并感受“知诗人”、“晓背景”对领悟诗人感情的作用;3.理解诗意后,想象诗中描写的秋景,体会苏轼对秋天的赞美,以及叶绍翁借秋景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古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通过诗歌学习及延伸,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还记得学习方法吗?对了,学习古诗四步法:读诗歌、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来挑战一下,运用老师教过的方法,来学习苏轼的《赠刘景文》。
二、学习《赠刘景文》很多同学已经自主学习完了,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吧。
1.解诗题:《赠刘景文》,就是送给刘景文。
这首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做了一个小官。
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际遇坎坷,作此诗勉励刘景文。
这是本首诗的创作背景。
2.知诗人,了解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生性乐观豁达,人生中经历多次贬谪,但依然笑谈人生。
所以苏轼写诗给同样经历坎坷的刘景文。
3.明诗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读注释,“擎”的意思是举,向上托。
擎雨盖是指荷叶挺出水面的样子,让我们想起一句诗“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但到了秋天,荷花凋谢,也荷叶也枯萎了。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研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他写的一首诗——《望天门山》(学生齐读课题)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至孤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义。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研究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四、练习背诵古诗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六、总结全诗,深化感悟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断)楚江(开)碧水(回)青山(出)孤帆(来)红日第二课时:研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两个字,会写“饮、初”,掌握多音字“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第二课时,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氛围。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4. 朗读感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板书内容:三首古诗的标题、作者、生字词、古诗描绘的景象。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用自己的话描述三首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3. 摘抄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古诗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17课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创新教案】《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想】独立学习文中的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会默写。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鼓励学生回忆交流积累的苏轼的诗,指名多人背诵。
2.课件出示苏轼的几首诗,学生阅读积累。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了解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4.谈话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古诗,识字解词。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会文中的生字,试着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标出自己学不会的地方。
2.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检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评议,多媒体课件出示:①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②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空蒙:迷茫的样子。
④亦:也。
⑤奇:奇妙。
⑥西子:指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⑦欲:想要。
⑧淡妆浓抹: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
⑨相宜:合适。
⑩总相宜:都非常合适。
三、理解大意,质疑解难。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诗的大意,小组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特别美。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无论是素淡的妆容或是浓重华丽的打扮,都非常合适。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课件

有( 声色
)的映衬
南朝四百八十寺,
虚指
南朝以来兴建的 四百八十座寺庙。
多少楼台烟雨中。
有多少楼台点缀在烟雨迷蒙之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两句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 种深邃的感觉,诗人又特意让它们掩映于迷蒙的 烟雨之中,这就更加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 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使这幅“江南春” 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互动课堂
自由地朗读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 绿映红,水村山郭 酒旗风。
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江南春
注释
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映衬。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依山傍水的村镇。
水村山郭酒旗风。 酒旗风:酒家的九幌子在风中摇动。
南朝四百八十寺:指曾经建都在江
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下列景物加以描绘, 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千里 辽阔的千里江南 莺啼 黄莺在欢快地歌唱 绿映红 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水村 傍水的村庄
山郭 依山的城郭 酒旗 迎风招展的酒旗
寺 数不清的寺庙 烟雨 迷蒙的烟雨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南朝四百八十寺, 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多少楼台烟雨中。
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这首诗抓住哪些景物写出江南春 天的特点的?请你在诗中圈画出来。
(课后第三题)
江南春
读了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听到了什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并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古诗朗读:指导学生朗读《山行》、《江上渔者》、《望洞庭》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古诗理解: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生字词学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其读音、书写和意义。
4. 古诗背诵:引导学生背诵三首古诗,巩固记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对古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指导: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指导学生注意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古诗解析: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
4.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意义,学生跟读并书写。
5.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古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分享感受。
6. 古诗背诵:教师领背,学生跟背,巩固记忆。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1.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古诗内容:分行书写三首古诗,突出生字词。
3. 关键词汇:列出本课的重点生字词,附上解释。
作业设计1. 朗读与背诵:回家后向家长朗读并背诵所学古诗。
2. 书写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加强记忆。
3. 感受分享: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