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与革新

合集下载

曹禺_雷雨_叙事模式中_俄狄浦斯情结_的生命观照

曹禺_雷雨_叙事模式中_俄狄浦斯情结_的生命观照
·2·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 年第 8 期
此情绪俱来的 “那便是我性情中郁热的氛 围 ”, 它的主 基调是 “极端 ”和 “矛 盾 ”, 表现在人身上 , 就是 “时常不由己地 , 更 归回原始的野蛮的路 , 流着血 , 不是恨便 是爱 , 不是爱便是恨 , 一切都是走向极端 , 要如电如雷地轰轰地烧一场 , 中间不容易 有一条折中的路 ”。[ 5 ] 这表明作者对人世间 命运的 悲悯和 对 天 地 间 “残 忍 ”的 疑 惧 , 认同人是极端可怜的动物并生活在 “狭的 笼 ”中且不自知 , 而整天 “盲目地争执着 , 泥鳅似的 在情感 的火坑 里打着 昏迷的 滚 , 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 ”, 然而人生悲剧命运 却像只无形的黑网使之 “愈挣扎 , 愈深沉 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并且永远也无法 “逃脱这黑暗的坑 ”。[ 5 ] ( P77)
关键词 : 曹禺 ; 《雷雨 》; 俄狄浦斯情结 ; 叙事模式 ; 生命情韵 中图分类号 : I207134 文章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7406 ( 2010) 08 - 0001 - 06
《雷 雨 》是 曹 禺 的 处 女 作 , 可 以 说 , 《雷雨 》作为曹禺的第一部震惊文坛 的剧 目 , 始终体认着作家哲学思辨的孤寂清冷 、 觅求生活的敏锐视角 、浓郁厚重的悲悯情 怀以及激情梦幻的诗学禀赋 、凄凉坎坷的 人生阅历和温雅恬适的生命意蕴 。
弗洛伊 德注重 将其 “精神分 析 学 说 ” 用于文艺批评领域 , 且认为 : 文艺创作的 原始动力是来源于人类本能的性的欲求和 社会文明之间的激烈冲突 。当人的性本能 无法得到满足时 , 就试图探寻其他途径释 放自己生命的内在能量 , 故而 “梦 ”和艺 术就是这种人类下意识释放能量的精神产 物 。如此观之 , 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的行为与冲突 , 也就是因乎性本能萌发而 产生嬗变的结果 , 诸如恋母的 “俄狄浦斯 情结 ”即为最好的明证 。古希腊悲剧作家 索福克勒斯的 《俄狄浦斯王 》, 它讲述了俄 狄浦斯在 诞生伊 始就有 神灵告 知其父 母 , 说他们的儿子将犯下 “杀父娶母 ”的弥天 大罪 , 于是其母就让牧人将他弄死 , 而牧 人出于怜悯把他送给了报信人 。结果他长 大之后果真 “杀了不该杀的父亲 , 娶了不 该娶的母亲 ”, 犯了不该犯的罪孽并导致自 我惩罚 , 弄瞎了双眼 , 放逐他乡而流浪终 生 。由此 , 弗洛伊德则 “根据自己对古希 腊悲剧的知识 , 提取了这个杀父娶母故事 的相 似之处 , 从而 为乱伦 的 欲 望 发 明 了 ‘俄狄浦斯情结 ’这一术语 ”。[ 6 ] ( P350) 弗洛伊 德认为 : “根据一个众所周知的观点 , 弑父 是人类的 , 也是个人的一种基本的和原始 的罪恶 。”[ 7 ] ( P155)

漫谈《雷雨》中周萍的俄狄浦斯情结

漫谈《雷雨》中周萍的俄狄浦斯情结

漫谈《雷雨》中周萍的俄狄浦斯情结冯俨(浙江师范尢学文化创意传播学院浙江金华321000)摘要:俄狄浦斯情结。

即恋母情结。

在《雷雨》中.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的性格特点。

他们的关系也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网。

用萍是《雷雨》中的线索人物.本文从用萍的两段畸恋中谈论用萍的俄狄浦斯情结。

关键词:用萍;瘩母;崎恋;家庭伦理周萍,是‘雷雨》中的一个中间人物.也是中心人物之一。

说他是中间人物,是因为他和其中的主要人物。

都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他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儿子,是蘩猗的继了兼情人,是四风的情人”:…他是个中庸型的人物。

他并不如父亲周朴闻那股强势,却也有自己的坚持:他并不如母亲般软弱,但是他也会妥协:他有反叛的+面,但是他的反叛不彻底。

周萍和蘩漪——命运的吸引,伦理的背叛周萍和繁漪足继子与继母的火系,同时也足乱伦的情人。

从深层次来说,更像是在压抑中的男女相互寻找感情发泄的出口。

在周家的沉重氛围中,他们两人同样是被雎迫和控制的。

蘩漪被一直关在房里。

周朴园执意认为她有病,强迫她吃药。

在这种精神压力下,周萍“引诱”了她,和她年龄并不相差多少的周萍也许本来只是出于对继母的同情,对蘩漪进行安慰,这是蘩漪在周家的唯。

温暖。

所以蘩漪爱上了他,并且一直抓住他不放手。

而周萍自幼丧母(周家一直传言侍萍已死),他对蘩漪,有的不止是年轻男女的惺惺相惜,更多也有种对自己母亲的向往之情。

他所有关于母亲的记忆都是父亲传达给他的一个模糊印象,就像“俄狄浦斯情结”一样,无论到什么年纪,男性都总是依恋母亲。

而繁漪足他父亲的妻子.也是周萍接触的第‘个成熟的女性。

蘩漪自.娇美的外貌,良好的家世。

不落俗套的思想,敢爱敢恨的个性,对于周萍来说,是新鲜的血液,也符合了周萍自己对母亲的想象。

‘就像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周萍与餐漪的畸恋,另。

个推动力就是周朴同。

周萍他对父亲有畏惧、有钦佩,更有深刻的恨意。

浅谈《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悲剧意识比较研究

浅谈《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悲剧意识比较研究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悲剧意识比较研究悲剧是文学和戏剧最为重要的一种类型,它通过呈现人生的悲惨和灰暗,向读者和观众展现出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

同时,悲剧也是文化的载体,在各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本篇文章将对两部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和《雷雨》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它们在悲剧意识方面的异同。

一、《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背景不同《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时期的悲剧作品,由古代文学巨匠索福克勒斯所撰写。

主要讲述了一个被神谕降咒的国王俄狄浦斯在追查杀父之罪时,逐渐发现真相,最终面临悲惨结局的故事。

而《雷雨》则是现代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闻一多所著。

作品背景设定在1920年代南方小城,以财主邱笃庵家中悲剧事件为引子,展现出一段充满矛盾和挣扎的人生经历。

这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不尽相同,表现方式和文学思想也不同,这导致了两部作品在悲剧意识的表现上产生了一些差异。

二、《俄狄浦斯王》和《雷雨》的悲剧意识不同在悲剧意识方面,《俄狄浦斯王》和《雷雨》各有侧重。

《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刻画上。

作品中的俄狄浦斯被视为一位英雄般的人物,为了追查杀父之罪而努力探寻真相,结果却发现自己就是凶手。

这无疑将人性的本质曝露无遗,甚至让人们怀疑人性的善恶性质。

同时,《俄狄浦斯王》中对命运的强调也非常明显,作品认为命运是不可逆转的,而人们面对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这种强烈的宿命感深深地打击了人们的心灵。

而在《雷雨》中,则更多的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作品通过描写不同社会阶层人物之间的心理自卑和对抗,揭示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建矛盾和文化危机。

作品主人公赵雷雨,其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想再回到底层生活,而想要改变命运,最终却被命运所击败,无奈地看着自己的人生在痛苦和无望中走向终点。

而在这种无奈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助感中,作品所流露出的悲剧意识也就更加深刻。

三、《俄狄浦斯王》和《雷雨》的结构和表现方式有所差异除了悲剧意识的不同外,两部作品在其结构和表现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试比较《俄狄浦斯王》与《雷雨》悲剧的异同

试比较《俄狄浦斯王》与《雷雨》悲剧的异同

摘要命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悲观命运又是命运的一大主题。

无论是遥远的古代,还是当今的现代;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悲观命运这一主题受到许多文人的青睐。

古代西方有《俄狄浦斯王》,现代中国有《雷雨》,这俩部作品让人回味无穷,悲剧的结尾震撼人心。

曹禺是名扬中外的剧作家,是我国文坛史上的一员大将,他的作品曾多次被国外翻译和演出,尤其是《雷雨》,更是开创了我国剧作的文风。

他的剧作不仅继承了希腊悲剧的特点,更是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现实生活,对封建社会、封建制度进行了最根本的揭露和批判,走在了中国戏剧的最前沿。

从国外到国内,多少人被命运缠身而就此折服,又有多少人为了和命运斗争不惜舍弃一切。

不论结果如何,后者总是令人敬畏的。

本文就《俄狄浦斯王》与《雷雨》悲剧的异同进行比较,感受曹禺在对西方话剧继承上的发展。

关键字:《俄狄浦斯王》;曹禺;《雷雨》;悲观命运;AbstractDestiny is the human eternal theme, but pessimistic fate is one of the main themes of fate. No matter when it in ancient times or nowadays; no matter when it in western country or in China, the topic of pessimistic fate which is gets famous by many scholars. There are two famous works, the one is the King Oedipus which is in ancient western country, the other one is Thunderstorm which is famous in modern China, this two famous works have given us deeply and unforgettable impression, but the end of this two works are full of tragedy, and it shocked down many people. Caoyu who is a famous Chinese and foreign dramatist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is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and performed many times by foreigners, especially the Thunderstorm which is created a style of play in China. His plays not only inheri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reek tragedy, but also combined with China's reality life, especially on this basis, and exposed and criticized to the feudal society and feudal system which have carried on the most fundamental, walking in the forefront of Chinese drama. How many people from abroad to domestic are stranded and defeated by the fate, and how many people are willing to give up everything to fate and struggle. Regardless of the result, the latter is always formidable.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wants to compare the characters how to treat the behavior of the pessimistic fate and feel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n the western drama form the King Oedipus and ThunderstormKey words: the King Oedipus Thunderstorm pessimistic fate Caoyu引言中国近代话剧从创始阶段的文明戏到五四新剧,是中国话剧的一个摸索过程,直到曹禺《雷雨》的问世,打破了这一格局,中国的话剧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雷雨》对《俄狄浦斯王》的继承与发展看《雷雨》的艺术魅力

从《雷雨》对《俄狄浦斯王》的继承与发展看《雷雨》的艺术魅力
2 0 1 5年 第 2期
( 总第 1 4 3期 )
J o u r n a l o f Qi q i h a r J u n i o r T e a c h e r s ’ Co U e g e
No . 2, 2 01 5
齐齐哈 尔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Ge ne r  ̄. NO . 1 4 3
力。
关键词 : 《 雷雨》 ; 《 俄狄浦斯王》 ; 命运 ; 悲剧 ; 社会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3 9 5 8 ( 2 0 1 5) 0 2 — 0 0 6 3 — 0 3
A Re s e a r c h o f t h e A r t i s i t c C h a r m o f T h u n d e r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i t v e o f i t s I n h e i r t a n c e a n d De v e l o p me n t f r o m Oe d i p u s t h e K i n g
J I NG X i a o - j u n
( L i n f e n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 L i n f e n S h a n x i 0 4 1 0 0 0 , C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Oe d i p u s t h e Ki n g i s a ma s t e r p i e c e o f t h e An c i e n t Gr e e k T r a g e d y , a n d T h u n d e r i s t h e p a r a d i g m o f C h i n e s e t r a g e d y . T h e l a t t e r , o n o n e h a n d , i n h e r i t e d t h e f o r me r a n d o n t h e o t h e r d e v e l o p e d i t . T h e s e t wo d r a ma s h a v e a l o t i n c o mmo n a b o u t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 t h e me a n d p l o t . h e T y a l l a d o p t t h e l o c k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 r e a c h i n g c o n v e r s i o n b y d i s c o v e r y , a n d r e v e a l i n g t h e t r u t h i n t h e e n d . T h e p l o t s o f t h e s e t wo d r a — ma s a l l c o n t a i n a l o t o f c o i n c i d e n c e s .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 r e g a r d i n g t h e t h e me , T h u n d e r d e v e l o p s a ̄ a g e d y o f f a t e i n t o a t r a g e d y o f s o c i e t y . I t c o n t mn s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 i n he t c o i n c i d e n t p l o t s , w h i c h e n d o ws T h u n d e r wi t h a u n i q u e a r t i s t i c c h a m. r

俄狄浦斯神话与《雷雨》的解读

俄狄浦斯神话与《雷雨》的解读

俄狄浦斯神话与《雷雨》的解读摘要:曹禺借鉴俄狄浦斯神话,在《雷雨》中通过一群鲜活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人的悲剧命运以及人类无论怎样挣扎都摆脱不掉毁灭结局的生存困境。

这种悲剧命运和生存困境,好似有“猎手”、“猎物”双重身份的俄狄浦斯,无法得到拯救。

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雨》是一个现代的俄狄浦斯神话。

关键词:曹禺《雷雨》悲剧命运俄狄浦斯神话30年代,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出现了一位大师级的剧作家曹禺。

他的《雷雨》《日出》《原野》,使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地位得以确立,并从此走向成熟,也使得“人及人类命运”的主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在除小说之外,有了新的形式的关注、思考和探索。

一曹禺在《雷雨·序》的开篇这样说:“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纵然在人前我有时也显露着欢娱,在孤独时却如许多精神总不甘于凝固的人,自己不断地来苦恼着自己,这些年我不晓得‘宁静’是什么,我不明了我自己,我没有希腊人所宝贵的智慧——‘自知’。

”这段“我知道我一无所知”模式的叙述话语暗示我们,由于受到“宇宙间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诱惑,《雷雨》成了曹禺对人(人类)生存状态的一次探索。

剧中浓郁的神话色彩、深刻的象征意义已显示出《雷雨》是一部现代人(人类)的神话。

在专横的周朴园身上,在苦痛的繁漪身上,在软弱的周萍身上,在天真的周冲身上,在无辜的四凤身上,曹禺表现的是人(人类)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共同命运。

由此看来,《雷雨》这部话剧建立在一个神话故事的基础上。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瘟神降临到忒拜城,城里到处是痛苦的呻吟,人们坐在宫门口,要求俄狄浦斯再一次拯救这个城市。

十几年前,外邦人俄狄浦斯从狮身人面的女妖手中救了这个城,忒拜人拥戴他为王,他又娶了前国王的寡妻伊俄卡斯忒。

现在他派克瑞翁去请求神谕,问问要如何才可以救这城。

神谕吩咐,杀害国王拉伊俄斯的血腥的罪恶使全城陷于沉沦,要抉除藏匿在城内的一切罪恶。

于是他向全城宣告,要检举凶手,不许任何人接待那个罪人,人人都得把他赶出门外。

论述《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比较

论述《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比较

论述《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比较论述《俄狄浦斯王》与《雷雨》的比拟希腊著名的戏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杰作《俄狄浦斯王》主要描述了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这样一个复杂的故事,而《雷雨》是中国现代作家曹禺的不朽作品,它讲述了周家和鲁家两代人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前者反映的是西方古代社会事态〔雅典民主时期〕,后者展示的是社会的矛盾”【1】,它们都描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剧。

《雷雨》和《俄狄浦斯王》堪称中西方戏剧史上永盛不衰的艺术奇葩,从很多方面都可以进行比拟,本文将从两部作品中悲剧命运的产生类型,主人公的“恋母情结”以及这两部戏剧的结构进行比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悲剧的不同之处。

二虽然《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发生在古希腊,而《雷雨》发生在中国近代,但是二者都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主人公的命运悲剧,而蹴就它们悲剧的共同根源就是主人公的“恋母情结”,在精神分析学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

俄狄浦斯和周萍都被“恋母情结”所深深困扰,而“恋母情结”也导致了他们共同的悲剧。

在《俄狄浦斯王》中,虽然俄狄浦斯千方百计地要逃脱命运的摆布,但是最终还是杀父娶母,然而从“恋母情结”的角度来看,俄狄浦斯最后的结局,一切都应该是他潜意识里对母亲的爱恋所造成的;而在《雷雨》中,“恋母情结”那么明显地表达在周萍身上,周萍从小就被告知母亲死了,虽然父亲取了继母繁漪,但是这个所谓的继母只比周萍大几岁,并没有给周萍他应得的母爱,从繁漪的角度来说,她相对于周朴园,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而周朴园一心扑在他的事业上,没有给繁漪应有的关心和保护,一个偌大的周公馆,只有周萍、繁漪和周冲,那么周萍和繁漪这对饱受命运摧残的男女坠入爱河也就成了“合情合理”的事情了,当然最后周萍和繁漪的恋情带来了整个家族的悲剧,而“恋母情结”在他们身上的开展也就是导致家族悲剧的罪魁祸首。

虽然《俄狄浦斯王》和《雷雨》都有“恋母情结”的表达,但是二者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的。

仔细分析故事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可以发现,俄狄浦斯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恋上自己的母亲,自始至终,“是俄狄浦斯潜意识里那股不可逆转的力量和欲望一直把他推向‘恋母情结’的罪恶深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俄狄浦斯是全剧中最无辜的,他对周遭一无所知,在他的潜意识里并不得知眼前杀死的就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自己的妻子居然就是亲生母亲,周遭的一切都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神谕安排了一切,不管他如何努力,最终的陷阱只能是他的‘恋母情结’”【1】,而周参考文献:【1】屈姝言《恋母情结在俄狄浦斯和周萍身上的交融——从命运角度分析和》发表于《法制与社会:旬刊》2022年第12期萍却是明明知道繁漪是自己的继母还不可救药地和她发生了关系,相对于俄狄浦斯的无知,周萍就显得“罪恶”了,不仅仅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悖伦理的,还因为他对繁漪的“爱”根本就是他不满父亲的一种宣泄,是他想替代父亲的一种欲望,这是一种畸形的感情,是周萍人性扭曲的表达。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悲剧主题之比较

《俄狄浦斯王》与《雷雨》悲剧主题之比较

况之下应验了他命运的第一步——杀父!其后,俄狄浦斯的命运
似乎比较顺利.破解谜语,成为国王.治理城邦,万人拥戴,十六年 中,他以一个成功的、贤明的、“救星”式的国王身份平静而安逸地 生活着,噩运,似乎已离他远去!可是,一场瘟疫的降临改变了这一 切!瘟疫发生后,神示又一次出现,俄狄浦斯重被推上了命运的风 头浪尖。作品中的三次“回顾”、三次“突转”层层递进,揭示出了俄 狄浦斯的真实人生。而在这过程中,俄狄浦斯对命运的态度已经不 再是逃避,而变成了反抗。他,坚强、刚毅、有自己的独立意志、自主 意识,不屈服于命运,敢于与命运作不懈斗争,但也正是如此,命运 之神的威力才更显巨大,命运之神才更加无法抗拒! 在这部作品中,命运无所不在地左右着主人公的命运,并且从 一开始就用神谕的方式暗示,让主人公在一种清醒的状态中去体 验自己的悲剧命运。在命运面前,人变得异常渺小无力,一切的努 力都是徒劳,最终只能证明的是神的万能。这样,作品处处诠释着 命运,命运。威为这部悲剧作品表现的最大主题。 再来看一下《雷雨》o在《<雷雨>序》中,营先生这样说到: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 宇宙里种种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 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我始终不能绘它以适当的命名,也没有 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确实,一部《雷雨》 包含了众多的复杂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命运。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部作品中表现的“命运”。著名评论家李健 吾曾说:“这出长剧里面,最有力量的一个隐而不见的力量,却是处 处令我们感到的一个命运观念。”作品中,鲁妈年轻时在周家做仆 人并与周家少爷(周朴园)相恋,结果被赶出周家,岂料30年后她 竟然又走进了周家:女儿四凤在周家做仆人,岂料又与周家少爷 (周萍)相恋,而这少爷又居然是她同母异父的哥哥;鲁妈一再担心 女儿会重蹈自己的覆辙,岂料女儿不但如此,而且“蹈”的还是一个 让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覆辙”!而作品的主人公之一周萍,爱上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与革新摘要: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概念之一,自二十世纪初由弗洛伊德提出至今,一直对学术界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的《雷雨》便是将俄狄浦斯情结植入中国文学作品的代表。

本文试从俄狄浦斯情结内容本身、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以阐释《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和革新。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雷雨》;继承;革新一、俄狄浦斯情结综述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分析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的妒忌、仇恨的心理。

【1】心理学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

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这一主题也的确反复出现在众多文学作品中。

弗洛伊德以希腊悲剧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为例,详细阐明了他提出来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是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达的儿子,出生时,神谕预示他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随即被生父抛弃,后来他被人收养,并在异邦做了王子。

当他对自己的身世产生怀疑去求助于神谕时,神警告他要远离家乡,因为上天注定他要杀父娶母。

而碰巧俄狄浦斯在离开他养父母家的途中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王,并在偶然发生的冲突中杀死了他;随后,他因解除了狮身人面像对底比斯城的围困,被百姓拥戴为王并与生母伊俄卡斯达结婚育子。

直到后来底比斯城瘟疫流行,神谕告知只有把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驱逐出境,瘟疫才能停止。

当俄狄浦斯知道自己杀父娶母这一令人厌恶的罪恶行径时,他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自戕双眼,远走他乡。

弗洛伊德指出“这种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情结,就叫做俄狄浦斯情结。

”【2】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具有普遍性和深刻性。

因此,这种分析方法的提出,引起了众多文学创作者和读者的共鸣。

当这种理论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中国作家的极大的兴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运用于作品中。

《雷雨》正是这些作品中的代表,更有甚者将《雷雨》视为中国的《俄狄浦斯王》。

《雷雨》将俄狄浦斯情结理论充分展现,但同时又不是对它的简单翻版,而是结合中国社会现实情况,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理论。

一、《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1、以杀父娶母为理论原型《雷雨》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俄狄浦斯王》,是因为它淋漓尽致地将以杀父娶母为原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展现出来。

杀父娶母原型的主要内容为父弃子、子杀父以及子娶母,在《雷雨》中,周朴园对大儿子周萍的不关心、对二儿子鲁大海的遗弃表现了父弃子的内容;周萍对父亲的憎恨并表示“愿他死,就是犯了灭伦的罪也干”、鲁大海持枪与周朴园谈判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自杀父的内容;而周萍和周蘩漪之间的乱伦关系则是对子娶母内容的展现。

2、浓厚的悲剧色彩《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其主人公俄狄浦斯因不能挣脱命运的捉弄而自残,王后伊俄卡斯达自杀了。

而《雷雨》的结尾,周萍开枪自杀,四凤跑出周公馆触电身亡并殃及周冲,周繁漪和鲁侍萍病倒、鲁大海消失,让原本好好的两家人家破人亡。

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两部作品悲剧发生的原因,不难发现作品中人物的悲剧都是通过自我惩罚的方式的实现的,或是自杀或是自残。

而这样一种方式更是加剧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3、命运之神的巧合安排在《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竭尽全力避免杀父娶母的发生,首先是被生父抛弃,然后远离养父母使其免遭神谕言中,后来却冥冥之中误杀生父娶母为妻。

命运似乎一张天罗地网,任他逃往何处、用何方法都不能摆脱命运冥冥之中的神秘安排。

同样,《雷雨》中的周萍引诱了继母周繁漪,当他为了摆脱继母爱上侍女四凤时,并欲与之厮守时却发现四凤是其同母异父的妹妹,这种看似不可能的巧合在命运之神的安排下又一次降临了。

两部作品中的人物均想要利用自身力量避免悲剧的发生,却在最终毫无躲闪之力跳入了命运之神事先挖好的陷阱中。

二、《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革新《雷雨》虽然以俄狄浦斯情结为原型,在结构和结局方面与《俄狄浦斯王》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雷雨》绝不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简单模仿,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而这些特性正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革新和发展。

1、对俄狄浦斯情结的丰富俄狄浦斯情结本身的内容用“弃子杀父娶母”便可概括,但《雷雨》并不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简单模仿,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现实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首先,在《雷雨》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内容是委婉展现在作品中的,作品并没有以讲述周萍和继母周繁漪的乱伦终结,而是进一步描述周萍和同母异父妹妹四凤的唯美爱情,事实上,周萍对四凤的爱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延续和发展。

如果说《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所表现出来的恋母情结为第一恋母情结,那么《雷雨》中周萍对继母周繁漪的感情则称为第二恋母情结,对同母异父妹妹四凤的感情则是第三恋母情结。

第二、第三恋母情结的出现形式上是第一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的变迁,实则是对俄狄浦斯情结内容和实质的丰富与发展。

2、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更具现实意义俄狄浦斯情结在《俄狄浦斯王》中产生是由于命运的捉弄以及神谕的不可侵犯,俄狄浦斯在作品中的遭遇是无辜的。

而在《雷雨》中,俄狄浦斯情结产生却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作为作品主人公的周朴园是造成悲剧发生的根源,他为了自己的野心和权威,抛弃鲁侍萍和鲁大海,压抑儿子周萍和妻子繁漪,为了一已私利,不择手段,违背道德和伦理,最终陷入悲剧,落得家毁人亡。

首先,周萍作为周朴园的长子年幼时母亲被逐出家门,父亲为了迎娶继母将他送到乡下,直到成人才回。

然而,回家之后的周萍却没有享受到家庭的温暖,父亲一贯严肃的面孔缺少对子女的关心和问候,而他对父亲有的只是表面上的敬畏,实际二人之间无话可说,缺少心与心之间的交流。

弟弟周冲年龄尚小,况且弟弟有继母关心爱护,无法体会周萍心中的苦痛,唯一能够让他感受到温暖的人便是继母繁漪,他们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同时这位思想解放的继母与自己有着一定的共同话题,更重要的是,她对他有着超乎母女关系的关心和疼爱,这便形成继母吸引他的理由。

虽然与继母发生关系是违背道德伦理的乱伦,但在他的意识中有着报复父亲的快感,这从周萍说恨自己的父亲,愿他死,就是犯了伦灭的罪也干可以看出来。

周萍与继母周繁漪发生乱伦关系并不单纯因为他对父亲的憎恨,还与他从小缺乏母爱有关系,儿童时期缺乏的母爱会让他对母爱有深深的渴望。

其次,繁漪所处的环境和性格决定了她也有俄狄浦斯情结的可能:繁漪本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新时期女性,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是在比她岁数大很多又思想古董的周朴园身上得不到的。

繁漪表面上充满了一个年轻妇人对爱情失望的痛苦,但她的心里有一股按捺不住的热情和力量在翻腾着。

由于终日待在苦闷的家里与两个儿子为伴,心里的空虚以及年龄的相近使得她和周萍的乱伦得以成为可能。

这样,她既实现了对丈夫的报复,也满足了自己对爱情的渴望。

再次,周萍的亲兄弟鲁大海刚出生就和母亲一起被逐出家门,从小跟随母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继父的刻薄和冷密让他对失去父亲的悲哀有着深切的体会,和母亲相依为命的经历使他产生“仇父”的心理。

作为周朴园矿上带领罢工的工人,斗争失败后他拿着手枪去和周朴园拼命,表层是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冲突,而深层则蕴涵着儿子对父亲的报复意识,他的“杀父”的意识是明确的,只是他不知道他想杀的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这正是弗洛伊德笔下无意识的存在。

倘若周朴园没有为了迎娶门当户对的妻子而抛弃鲁侍萍和鲁大海,就不会有周繁漪的出现;倘若周朴园对周繁漪关心爱护,繁漪也许不会抓住周萍的手不放;倘若周朴园给予周萍足够的父爱,也许周萍就会健康成长,而不是整日烂醉如泥,与继母发生乱伦关系。

由此可见,《雷雨》中俄狄浦斯情结产生的原因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暴露了大家庭的罪恶,揭露了资本家的残忍和追求财富的不择手段,同时也展现了社会普通工人与资本家斗争、争取自我权利的现象,以及女性追求个性解放的现实生活事件,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大家庭生活的缩影。

3、故事情节更加复杂故事情节的复杂性首先体现在故事人物的设置上。

俄狄浦斯情结主要表现儿子俄狄浦斯、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达一家人之间的故事,以俄狄浦斯为主要描写对象;而《雷雨》则将整个故事的发展放置在一个大社会的背景下,围绕周朴园一家人和鲁侍萍一家人展开。

其次便体现为故事情节本身的丰富和复杂。

俄狄浦斯情结主要包含弃子、杀父、娶母、自残四个方面,《雷雨》对其中每个部分的内容都进行了丰富。

弃子方面:《雷雨》中周朴园为了赢取门当户对的媳妇而把私生子周萍送到乡下,直至其成人才被带回家,在乡下,周萍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形同被弃;而周朴园的大儿子鲁大海刚出生就和母亲一起被赶出家门,遭到遗弃,这是对弃子情节的直白表现。

无论是周萍还是鲁大海都从隐性和显性两个方面表现了弃子情节的存在。

私生子鲁大海被弃这一内容的增加是《雷雨》与俄狄浦斯情结本身这一方面内容的显著不同。

同时,与拉伊俄斯国王为了躲避神谕应验而遗弃儿子俄狄浦斯不同的是,《雷雨》中周朴园对鲁大海和周萍的遗弃均是因为自身的原因。

这就使得《雷雨》反映的故事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

杀父方面:《雷雨》从周萍和鲁大海两人身上分别表现了对父亲周朴园的憎恨,虽然没有让杀父这一情节成真,却更能引人深思。

作为资本家的周朴园,一心忙于自己的生意,缺乏对家中亲人的关爱,而他的严厉、不近人情使得从小被赶到乡下,缺乏父爱,在孤寂苦闷的怨恨中长大的周萍对他产生了恨意。

这种恨在作品中主要通过他曾经对蘩漪说过的话表现出来:“希望他死,即使犯灭伦的罪也干。

”这正是周萍身上非常明显的杀父娶母的心理倾向,是周萍身上俄狄浦斯情结的有力佐证。

同时,资本家周朴园为了聚敛财富,不惜以其矿上工人的生命为代价,获得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产,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私生子鲁大海作为他矿上的一名普通工人代表工人罢工和周朴园谈判,甚至预备了手枪与周朴园对抗。

由于鲁大海自幼被生父遗弃又不被继父疼爱,因此他在潜意识中对“父爱”只有质疑,没有认同,他甚至产生了“仇父”的心理。

作为工人的鲁大海与作为资本家的生父周朴园发生冲突时,其“杀父”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

娶母方面:与《俄狄浦斯王》中直接描写俄狄浦斯娶母的情节不同,《雷雨》通过描写周萍和继母的乱伦关系将这一方面的内容展现,但《雷雨》的情节对“娶母”这一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延伸:将周萍对继母周繁漪的感情转移到鲁四凤身上。

周萍为了逃避自己与母亲周繁漪乱伦的事实,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周公馆十八岁的侍女四凤身上,四凤的单纯美丽、温柔善良吸引了周萍,他甚至想要客服一切障碍将四凤娶回家。

但是他没想到四凤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他对四凤的感情在我看来是他潜意识里的恋母情结在发挥作用。

他与四凤之间的血缘关系使得他们之间在冥冥之中多了一种吸引和诱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