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解释
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
它描述了儿童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对父母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主要由无意识的爱和敌意欲望组成。
这种情结表现为儿童对异性父母的性欲望和对同性父母的敌意冲动。
俄狄浦斯情结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俄狄浦斯。
据传说,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
后来,他知道真相后,承受不了内心的痛苦,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放了自己。
弗洛伊德用这个神话故事来解释儿童对父母的爱恨情绪。
俄狄浦斯情结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在婴儿期和幼儿期,儿童对父母产生强烈的情感依恋,同时对父母的爱恨情绪也在无意识中形成。
这种情结在儿童3-5岁时达到高峰,然后进入潜伏期。
在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会再次出现,但可以通过对象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克服。
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心理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个体的性格形成、欲望倾向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人在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受到俄狄浦斯情结的困扰。
然而,在现代文明和社会规
范的约束下,这种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抑制和转化。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病理学解读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病理学解读俄狄浦斯情结是指在个体心理发育过程中,儿童对父亲的欲望与母亲的竞争的焦虑,以及对儿童性欲望的禁忌等心理因素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
它是由儿童时期的家庭关系和性发育经历对个体心理产生的一种影响。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病理学解读主要关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关系与心理发展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与个体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在传统的家庭结构中,父亲作为权威的象征,母亲则是儿童的主要依恋对象。
儿童在与父母的相处过程中,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分化会渐渐形成。
父亲在儿童的心理中具有权威和竞争对手的双重身份,而母亲则是被儿童欲望与竞争的对象。
二、禁忌与焦虑的发展俄狄浦斯情结的核心是儿童对性趋向和禁忌的认识与体验。
儿童在性发育过程中会产生与父母性关系相关的各种情感与需求。
然而,社会文化对于儿童性欲望的表达有所禁忌,并通过道德规范与社会制度对其进行抑制。
这种社会禁忌与儿童性欲望的冲突引发了儿童心理上的焦虑。
三、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为了应对来自禁忌与焦虑的冲动和冲突,儿童会形成一系列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个体为了防止冲突与焦虑的自动心理过程。
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的形式包括否认、投射、倒退等。
四、心理成长与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是个体心理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要促使个体解决俄狄浦斯情结,有利于儿童性发育的良性成长。
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合适的家庭教育和性教育,以及适度的社会支持和接纳,个体可以逐渐摆脱对父母的竞争焦虑和性欲望的禁忌,从而实现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结:俄狄浦斯情结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结构,它关注于家庭关系、禁忌与焦虑的发展、心理防御机制的形成以及心理成长与解决等方面。
理解俄狄浦斯情结对于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和解决相关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个体可以更好地解决俄狄浦斯情结,实现心理健康的发展。
论俄狄浦斯情结

论俄狄浦斯情结摘要俄狄浦斯王,这一英雄人物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虚构出来的。
该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从小被自己生父生母丢弃的孩童,阴错阳差的长大成人后,在一次偶然的争斗中毫不知情的杀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而后娶了自己生母的故事。
后来,活跃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神经病理学界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得提出俄狄浦斯情节。
从时空跨度和虚实真伪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超凡智慧夹杂着自我灭亡、显赫荣誉伴随着离经叛道的命运却是相差无几的。
更进一步来说,他们都甘冒性命之臾,努力摸索着人类心理的秘密,都在尝试说破由斯芬克斯之谜引出的更多人性机密。
在这恋母情节的背后,我们其实都能见到虐待性父亲的形象。
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中在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中,较早地反映了父亲虐待儿子这一母题。
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哪吒、孟君等弃子英雄故事,也有这个母题出现。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虐待性父亲原型第一章俄狄浦斯情结,通俗地讲就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节。
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忒拜城的国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儿子。
他生下来就被抛弃了,因为在他尚未出生时,阿波罗的神谕便昭示他注定会成为杀父娶母的凶手。
拉伊俄斯将刚出生的婴儿(即俄狄浦斯)交给一个牧羊人,让他把婴儿弃于森林。
但是牧羊人出于怜悯之心,把婴儿交给了邻国科任托斯国王的仆人,那仆人又把婴儿转交给了他的主人科任斯托国王。
国王收养了婴儿并认作自己的儿子。
因为婴儿有一双肿脚,取名为“俄狄浦斯”(俄狄浦斯在希腊语中有肿脚的意思)。
长大后,俄狄浦斯偶然得知神谕昭示他以后注定要弑父娶母。
为了逃避神谕,俄狄浦斯毅然选择离开。
在出走途中,他遇到了生父拉伊俄斯,双方在互相不知道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发生争执,俄狄浦斯杀死了拉伊俄斯。
随后,俄狄浦斯走至忒拜城,而且解开了斯芬克斯的谜语,拯救了忒拜城人。
因忒拜城人曾允诺说,任何人只要能够解开斯芬克斯的谜语,就可以成为国王。
试析于连的“俄狄浦斯情结”

试析于连的“俄狄浦斯情结”文/田丽娟“俄狄浦斯情结”是肉体剖析学中的概念。
于连的潜看法中也存在这类情结,它构成于其所生活的家庭情况,在与德?瑞那夫人和与德?拉莫尔蜜斯的恋爱中具体表现出来。
1、“俄狄浦斯情结”弗洛伊德在剖析《俄狄浦斯王》时首次说起“俄狄浦斯情结”,“或许我们一切的人都射中注定要把我们的第一特点激动指向母亲,而把我们第一个仇恨和搏斗的欲望指向父亲……”[1](P15)对此,约瑟夫?洛斯奈在《肉体剖析入门》中也做过说明,“因为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情况状况,每个孩子都欲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自上满足性欲,而仇恨与他异性的父亲或母亲。
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支撑乱伦的严格忌讳,每团体都知道这个忌讳;因此,这些欲望在黑暗被觉掉掉落,却毕生永久地埋藏在潜看法深处……有时分,潜抑的俄狄浦斯情结打破潜看法的封闭,溜到看法里来了。
不外,它们是以捏造的方法出现的。
”[2](P30)2、于连“俄狄浦斯情结”的成因(一)家庭情况的影响老索莱尔的两个大年夜儿子都生得膀大年夜腰圆,漆黑强健,小儿子于连,看上去肥大年夜孱弱,脸部轮廓很是清秀,一双眼睛又大年夜又黑。
从长相上看于连是个引人怜爱的孩子,然则老索莱尔最不爱好的就是他。
自年幼起,于连那极端深思的神情和极其苍白的神情,就使老索莱尔认为他活不长或许将会成为家庭的担当。
长大年夜后,老索莱尔又关于连爱好读书甚为反感,因此总是老拳相向。
临时以来,因为母亲在家庭中的列席,父亲的厌恶、友好乃至敌视,他们的关系异常主要。
一朝一夕,这类心思上母爱的缺掉,抱负中父爱的友好,使他愈发渴求母爱,渴求找到母爱的替换物。
(二)对年善于自己的贵妇人的偏心于连的学问、才干都使他试图凭此来取得因家世低下而没法享遭到的特权,“宁可逝世上一千次也要青云直上”是他不时崇奉的准绳。
然则,作为一个只要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讲,究竟还有太多情面的乳臭。
当父亲通知他去市长家做家庭教员时,他起首关心的是和谁一同吃饭,而不是能挣若干法郎。
浅析俄狄浦斯情节

浅析俄狄浦斯情节摘要: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的术语。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
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即是由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
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
同理,女孩也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占的地位。
关键字:弗洛伊德俄狄浦斯情节一、俄狄浦斯情节的来源俄狄浦斯情节源自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预言:底比斯王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
王对这个预言感到震惊万分,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鳏死。
但是有个牧羊人发现了他。
把他送给邻国的国王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谁。
长大了以后,他创下许多英雄事迹,而赢得伊俄卡斯忒女王为妻。
不久,有场可怕的瘟疫降临底比斯,然后他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那是很久以前死在他手下的一个旅行者。
他也发现原来与他共事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
预言实现了,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之交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发现者、命名者,他根据《俄狄浦斯王》在性本能的基础上以精神分析学为工具,在《梦的解析》中提出了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即弗洛伊德 1900 年在《梦的解析》一书中 Oedipus Complex 意为恋母妒父心理,发出对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的终极追问,诠释“人之谜”的隐喻,解读出人类永恒的“宿命”。
“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在精神分析学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对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直到今天这种影响依然存在。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doc

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解读“俄狄浦斯情结”(又译为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从其“力比多”理论和人格学说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格发展的第三阶段即生殖器阶段,儿童身上发展出一种恋母情欲综合感,这种心理驱使儿童去爱异性双亲而讨厌同性双亲,于是男孩就把母亲当作性爱对象而把父亲当作情敌,这样男孩就产生了“俄狄浦斯情结”。
⑴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杀父娶母罪过的人物,索福克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忒拜国瘟疫盛行,天神宣告,只有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伏法,才能消灾祛祸。
前王外出,与卫兵一起遇害,至今不知凶手是谁。
国王俄狄浦斯严厉诅咒凶手,并号令全国追查。
先知却说,凶手就是俄狄浦斯本人。
俄狄浦斯出生时有神谕,说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于是他被抛弃在荒山上,辗转成了科林斯国王之子。
成年后他得知神谕,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预言,逃出科林斯国,在途中与人抢道,将主仆数人打死。
他来到忒拜国,制服了狮身人面怪,被拥立为王,并娶寡后为妻。
俄狄浦斯这些经历恰好符合当初神谕所说的杀父娶母。
经过一番追查,事实俱在,俄狄浦斯正是凶手。
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
俄狄浦斯是由于受制于双重“上帝”即命运女神和无意识而误入了杀父娶母的绝境,他在尚未出生之前,太阳神就曾预言,他将要杀父娶母,未出生就被预言要“杀父娶母”,这似乎是他命中注定要经历的。
但是他也曾尝试逃避。
在第三场中,俄狄浦斯曾说:“罗克西阿斯曾说我命中注定要娶自己的母亲,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因此多年来我远离科林斯国”。
⑵这可以表明俄狄浦斯的理智的,理性的自我战胜了快乐至上的本我。
但是命运捉弄了他,他在无意识来到忒拜的路上,却与自己的生父拉伊俄斯王不期而遇,并发生口角致使他误杀了自己的生父,后来又被拥为新国王,并与国王的遗孀结婚,真正的走上了“杀父娶母”的道路。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俄狄浦斯都是不知情的,是在他的无意识中进行的。
俄狄浦斯情结的心理学解读

作者: 安安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25
出版物刊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6-127页
主题词: 俄狄浦斯情结 心理学 《俄狄浦斯王》 解读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 中心思想 剧作家
摘要:精神分析学派有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器期(大约3~6岁)的后期,将经历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这个词来自于古希腊著名剧作家索福克罗斯的《俄狄浦斯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俄狄浦斯的王子,讲述了他没有逃脱预言而弑父娶母,最后落魄流浪的故事。
而狭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中心思想就是男性儿童(或成人)内心弑父娶母的欲望。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

七大视角全面理解俄狄浦斯情结引言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或成人)对于养育双亲的爱与恨欲望的心理组织整体,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呈现为三角人际关系结构,即个体自身,所爱的客体对象,执法者(禁忌的制度)三者,伴随爱与恨,及恐惧等等冲突矛盾的情绪。
它存在的外在条件是人类的两性差异和乱伦禁忌。
中文语境有时也有说成“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虽然这不够精确。
1910年,弗洛伊德在对精神分析所作的五次演讲中,首次将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神经症的核心情结”提出。
之后,克莱因在英国开展了客体关系理论工作,鉴于儿童精神分析的观察和个人理解,强调俄狄浦斯情结发生在一周岁内,并将俄狄浦斯情结的基石解释为好客体和坏客体的整合所造成的。
这导致了客体关系学派和古典精神分析激烈地争论。
1981年,忠实于弗洛伊德早期环境创伤论的科胡特,再次对俄狄浦斯情结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承认俄狄浦斯情结的确存在,并且是构成冲突性神经症核心情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俄狄浦斯情结其实是父母对于儿童同理失败的结果。
阿奢世王情结是由日本的精神分析分析家小泽平作(Heisaku Kozawa)提出,他应用了流传在东方的古代传说,来对应解释于西方社会的俄狄浦斯情结。
之后,小此木齐吾(Keigo Okongi)、河合隼雄(Hayao Kawai)对此也作了讨论。
但这在西方人占有主导地位的精神分析界,很少为精神分析界所注意。
人类学家对俄狄浦斯情结也曾有各种讨论,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在相对西方文化的异文化田野工作背景下,质疑俄狄浦斯情结具有全球普遍化的观点,但有学者回应道,田野工作的经验只说明俄狄浦斯情结表现的差异,而对于俄狄浦斯情结三角结构的叙述上并没有动摇,这引申更广泛的讨论,来促进俄狄浦斯情结的认识广度。
例如中国云南泸沽湖地区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制度下,俄狄浦斯情结是如何存在的。
本文试图简介索福克勒斯的古代文本、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古典精神分析视角、以克莱因为代表的客体关系学派、以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心理学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俄狄浦斯情结1000字
俄狄浦斯情结是指个体通常在儿童时期,到达性快乐阶段时,曾被
周围的人以及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批判、期待等心理力量所束缚,导致心灵深处不断出现非法欲望。
这些欲望不能公开表露,却对自
己产生无法抵挡的吸引力,从而发展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冲突和内向
的挣扎状态。
俄狄浦斯情结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为了解释汉斯的恐惧症所提出的
一个概念。
弗洛伊德按照汉斯的描述构建了一个故事:一个少年式
独生子,家里有一个新生婴儿,他曾经拥有的母爱就分流到了新生
儿身上,因此少年就产生了父亲是个威胁自己的人的想法,产生了
一种渴望婚姻又害怕的矛盾感觉。
他在梦中看到一头大马,这头马
本身可能是代表父亲的符号,后来这头马又变成了一个女孩的化身,于是汉斯心中就产生了既想娶这个女孩,又害怕她会比较亲近自己
父亲的矛盾心态。
俄狄浦斯情结并不只是适用于男孩或少年,女孩或女性同样具有类
似的内心冲突和抵抗。
然而弗洛伊德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种情结更
多发生在男孩身上,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男性在早期的发育阶段往往
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剥夺、强加等压力,从而导致了一种被迫压抑自
我的矛盾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很难找到适当的解决方式来处
理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很多时候,这种困境可能会演化为一
种长期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伴随个体一生,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精神
健康。
理解俄狄浦斯情结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内
心的冲突和寻求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
许多具有类似性质的问题,比如:情感上的矛盾、自我身份认同、
追求自由又惧怕失去、自己期待、家庭和教育中的受限等等。
这些
问题的传统解决方式可能是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承担更多的责任
或寻求更多的建议来缓解自己的困境。
然而,这些方法有时可能无
法直接解决问题的根本,因此个体可能需要进一步思考自己的内心
感觉,以及矛盾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种内省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
却是必要的,只有在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后,个体才能真正摆脱自
己的束缚,拥有更健康自由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个体在成长过
程中所需要面对的一种心理冲突。
因此,对于这种情结的认识与掌握,对于我们构建健康、自由、自信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并有
助于我们在人际关系、生活选择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