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普遍存在着问题。

从概念上讲,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有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始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的叙述,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随后引入了亚星化学案例,基于前部分的分析,对该公司背景、盈余管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梳理。

研究结论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普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企业、行业与政府多方出力共同解决。

【关键词】:盈余管理、问题、对策、亚星化学【正文】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理论综述(一)盈余管理的相关概念国外学者最开始研究“盈余管理”时,并没有给“盈余管理”下定义,后续研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学者在各自的著作中提出了几种观点。

Da vi ds on认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的会计准则范围之内,所采用的合乎谨慎性的步骤,目的是为了达到所希望的盈利水平”Sc hi ppe r认为,盈余管理与企业管理人员的意图相关,它指企业管理人员为了获得某种私利,有目的的控制财务报告披露范围的一种行为。

S co tt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管理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H e al ya nd Wa hl en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定义了盈余管理,他们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有意识的选择会计估计、会计政策操纵企业盈余,粉饰财务报告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或公司目标的行为。

总的来看,国外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从盈余管理的操纵范围和信息论的角度界定的。

(注1)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是从分析论证其与盈余作假的区别入手的。

我国学者宁亚平通过对比盈余管理与盈余作假,认为盈余管理与企业管理层目的密切相关,它带有明确的自利目的,指的是通过调节收益的期间分配对账面盈余进行修饰,使账面达到预期标准的行为;盈余作假是管理层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它的显著特点是管理层行为违背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摘要:盈余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上,它是管理者为了满足自身及公司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的集合,但在实际操作中,盈余管理往往存在过度操纵的问题。

管理者会利用会计准则内容滞后的缺陷或关联方关系复杂的特点,通过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来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这种以牺牲大部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来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的行为,容易使人们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混为一谈。

为此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征、动机、手段和完善盈余管理措施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全面客观的认识盈余管理,希望将其与财务舞弊区分开来,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Abstract:Earnings management is to establish a legal basis, it is the managers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pany to meet its own series of actions taken to maximize the collection, but in practice, there is often excessive manipulation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sues. Managers will use the contents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lag complex defects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ed party relationships, through accounting methods or means to carry out over accoun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most of this at the expense of the interests of investors and creditors to satisfy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desires of the behavior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s easy so that people willconfuse the fake with the surplus. Through this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ation, mean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described the four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and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earnings management, hoping to distinguish false and earning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positive for .Keywords:Listed Companies;Earnings Management;Motivation目录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及特性 (1)(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1)(二)盈余管理的特性 (2)二、盈余管理动机 (3)(一)资本市场动机 (3)(二)债务契约动机 (3)(三)报酬契约动机 (4)(四)政治成本动机 (4)三、盈余管理的手段 (5)(一)会计政策选择 (5)(二)关联方交易 (7)(三)非经常性损益 (7)四、完善盈余管理的措施 (8)(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诚信黑名单 (8)(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8)(三)转变审计交易模式,强化中介机构的监督职能 (9)(四)改进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减少盈余管理的政策诱因 (9)参考文献 (1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策 选择 方面 很大 的 随意性 ,同时 , 由于 公 司经济 业务 的不 断更 新 ,
从 公 司 内部 分 析 : 由于 股 份 制 公 司 制 度 方 面 的缺 陷 , 公 司
经 营 者 和 股 东 之 间委 托 代 理 关 系 的 存 在 , 双 方 利 益 主 体 不 仅 存
在 着 利 益 冲 突 , 双 方 的信 息 也 是 不 对 称 的 ,信 息 之 间 的 交 流 受 到 了影 响 和 阻 碍 ,足 盈 余 管理 的 出 现 的 基 本 条 件 , 也 是 其 存 在 的基 本 原 因 ; 公 司 的 管 理 者 当 局 为 了 上 市公 司 的整 体 利 益 进 行
其 二 ,由于 委托代 理 问题 ,公司 管理层 和股 东之 间存 在信 息不
3 .规范我 国上 市公 司盈余 管理 的对策 和建议 3 . 1 股权 制度 改革
对称 现 象 ,使得 公 司管理 层有 动机 进行 盈余 管理 来追 求 自身利益 的 分 离推动 了盈余 管理 的产生 和发展 。 2 .我 国上市公 司进 行盈 余管理 的 原因分 析
在 完成 审计 工作 阶段 ,注册 会计 师应 当取得 企 业的 书面 说明 ,
通 过对 各种 来源 的证据 的分 析评 价 ,得 出审 计结 论 。 都 需要 就有 关事 项进 行 必要 的沟通 ,对 此 时段 的工作 可 以进行 必要
的整合 。在 沟通 过程 中,注册 会计 师可 用充 分 的证据 ,说 明企 业 内
上 市公 司利用 会计 政策 变更 和 以权 责发 生制 为基 础 的应 计项 目
豳 内外一 些学 者通过 实证研 究 发现 ,股权 结构 以及治 理结构 对
的流通股 比例 对盈 余 管理都 是不 利 的,而 我国 的股权 制度 恰恰 是股

关于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对策探讨

关于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对策探讨
计 师在 进 行 审 计 时 , 保 持 应 有 的 职业 谨 慎 , 重 现 场 调 研 , 应 注 不 要 过分 相 信 管 理 当局 。 2 关 注 非 主 营业 务 在 利 润 来 源 中所 占的 比 重 。 主 营业 务 、 非 利 润则 往 往 带 有 偶 然 性 , 具 有 长 期 性 和 稳 定 性 , 而 易 被 管 不 因 理 当局 操 纵 以 达 到调 节 利 润 总 额 的 目的 。 于 那 些 主 营业 务 利 对 润 比重 较 小 而 非 主 营业 务 利 润 比重 较 大 的 公 司 , 册 会 计 师应 注
20 0 5年 被 出具 非 标 准 审 计 意 见 的 上 市 公 司 很 少 ,只 占全 部 上 市 公 司 的 92 % , 与 我 国存 在 严 重 的 盈 余 管 理 问题 是 不 .1 这 符 的 。 出 现 这种 现象 , 能 与 我 国 的惩 罚 机 制 息 息 相 关 。尽 管 可 《 法 》 《 券法 》 《 司 法 》 《 册 会计 师 法 》 《 票 发 行 与 交 刑 、证 、公 、注 、股 易 管 理 暂行 条 例 》 都 有 关 于会 计 信 息 虚 假 责 任 方 应 负 担 的行 中 政 责 任 、 事 责 任 的 规定 , 根 据证 监会 公 开 披露 的处 罚 信 息 , 刑 但 我 们 可 以发 现 对 违 规 事 务 所 及 相 关 注 册 会 计 师 的处 罚 主 要 局 限 在行 政 责 任 方 面 。在 我 国 , 少 数 有 注 册 会 计 因执 业 质 量 而 很 招 致法 律 责 任 , 因而 在 揭 示盈 余 管 理 与 不 揭 示 盈 余 管 理 之 间 , 注 册会 计 师 一 般 倾 向于 选 择保 持沉 默 , 由于 提 供 低 质 量 的 审 计 服务 需 要 承 担 的风 险 较 低 , 一 定 程 度 也 上 打 击 了部 分 会 计 事 在 务 所 追 求 高 质 量 审 计 服 务 的积 极 性 。 因此 , 大 注 册 会 计 师 的 加 法 律 责 任 、 善惩 罚 机 制 势 在 必 行 。可 以 采 取 的 措 施 主 要 有 以 完 下几个方面 : 1完 善 《 司法 》 《 券 法 》 《 册 会 计 师 法 》 会计 信息 、 公 、证 和 注 对 失 真 责 任 的 认 定 和惩 处 , 大 对 审 计 造 假 行 为 的 打击 力度 。对 加 于 注册 会 计 师 因 串通 舞 弊 或 重 大 过 失 而 不 能 发 现 上 市 公 司重 大 盈 余 管 理 行 为 . 件 , 册 会 计 师 协 会 、 监 会 、 券 交 易 所 案 注 证 证 等 要 一 查 到 底 . 严 格 按 照 法 律 法 规 给 予 惩 罚 . 使 投 资 人 或 并 致 债 权 人 蒙受 损 失 的 , 当 承 担 民事 责 任 . 还 要 承担 刑 事 责 任 应 若 的, 决不手软 , 也 只有 这 样 才 能 给 注 册 会 计 师强 大 的威 慑 力 。 2 完 善 审计 诉 讼 体 制 。 报表 使 用 者 因会 计 信 息 失真 而 导 、 在 致 决 策 失 误 时 。 鼓 励 报 表 使 用 者 向 注册 会 计 师 起 诉 , 大 的 应 强 起 诉 压 力 将 对 提 高 注 册 会 计 师 的执 业 质 量 起 到 很 大 的 推 动 作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
况 来 看 .由于 试 点 的 企业 基本 上 按 照 利 润 总
西 方政 治活动 理论得 出 了政 治活 动要 利用会计数据 的结 论 ,如征税 、行业监管和 反托拉斯监管等。公司为避 免由于政治原因 而负担的支出即政治成本支出,往往采取 有
利于 自己的盈余管理行为 首先是从政府手
中寻求 会计 准则 的制订权 和具体准 则的选
维普资讯
孟 艳 琼
f 武汉理 工 大学管理 学院 , 湖北
摘 要
管理 问题 是 目前 我 国财 务 会 计领 域 的新 课 题 , 需进 行研 究 阐述 了盈 余 管理 的产 生 , 亟 分析 了
盈余管理的三大假设 厦其 中国特 色, 而在论述盈余管理 负面影响的基 础上 , 进 对如何有 效防范盈余管理进行 了系统的研
究。
关键词
盈 余 管理
会 计 信 息 公 司治 理 结 构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0 — 38 2 0 )4—17— 3 0 1 7 4 (0 20 2 0
中图 分类 号 F 3 809
盈 余管理 一 直是 国外会计学 和经 济学 专家广泛研究的课题 。 日前 。由于我 国资本 市场处于祈步发展 阶段 ,有关法律及会计制 度规范不完善 ,上市公司产权模糊 ,尚未建 立起 有效 的激励 与约束 相制衡 的现代公 司 治理结构 , 致使公司管理 当局追求 自身利 益 最大化的盈余营理行为呈愈演 愈烈之势 ,有 的甚至已变质为 “ 利润操纵 、会计作假 “ 等 违法行 为 .引起政界 、学界及实务界人士 的
广泛美注。
方 ,股 东支付给管理当局的酬金通常包括 : 薪金 、奖 金 、期股 、股票期 权及其他收人项
目。
的实证研 究表明 ,在其 他条件 相同 的条 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一、引言作为上市公司的经营者,盈余管理已成为他们在财务报告中一种常见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在一定范围内通过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或调整会计估计值,以达到影响财务报告盈余数额或趋势的目的。

虽然盈余管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合理和合法的,但滥用盈余管理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1.扭曲财务报表: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可以掩盖实际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以改善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看法。

这可能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进而影响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2.降低信息透明度:盈余管理使得财务报表难以理解和分析,投资者很难准确评估公司的价值以及未来的盈利能力。

这可能降低市场参与者对公司真实价值的认识,增加投资风险。

3.短期主义:盈余管理往往注重短期利益,将公司的长期发展置于次要位置。

这可能导致公司对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忽视,最终损害公司的长期利益和持续竞争力。

三、应对策略1.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和制度,严格执法,加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应加强企业财务报告的审计力度,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提高信息披露水平:上市公司应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全面和及时披露。

同时,应主动披露与盈余管理相关的信息,将盈余管理的可能影响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明确说明。

3.加强内部控制: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完善的会计政策制定流程、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以遏制盈余管理的可能行为。

4.提升企业文化意识:上市公司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诚信经营、稳健经营的理念,培养员工诚实守信的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标准。

只有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四、结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可能导致财务报表的扭曲、信息透明度的降低以及短期主义的产生。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析
发挥 。
几点 : 第一 , 报酬 和业绩相对称的激励机 制。 建立 在激励 相容的报酬契约中 , 经营者 的业绩衡量 不仅应 采用会计 数据 , 同时 还需采用股 价和其他 非财务数据 衡量 , 减少 会计数据的依赖 , 增强业绩指标 的客观性 和全 面性 。第
二, 提高股东 大会 的代表性 。 由于股权结构的分散 , 小股 东并不参 与股东 大会 的投票 , 股东大会实质上成为大股 东操纵的工具 。 我们建议 引入 网上投票和代理投票等维


引起 有关部 门的高度重 视 ,加大对 上市公司 的监 管力 度, 进一步规范上市公 司的行 为。
三、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措施 近年来 , 上市公 司盈余 管理 行为的盛行已经使得编 制财务报告几乎变成了一种数字游戏 。 上市公 司盈余管 理严重危及 了财务信 息的可信 性 , 对资本市场的正常运
_ 会讨 |, 上市公司披露 的会计信息一直是证券 市
的具体表现 。 财政 部财政科 学研究所 的吴江涛认 为盈余管 理是 企业管理者基于主体 的利益 , 利用可控制手段 , 对企业经 营成果进行调节 , 以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 国外学 者对盈余 管理 的研 究主要集 中于对盈余 管 理动机 的研究 , 国内学者并没有对盈余管理 的动机进 而 行研究 , 本文将对 这一 问题 进行深入 研究 , 一方 面是对 现有盈余管理成果的一个有益补充 , 另一方面也希望能
管理行 为的研究 , 提醒投资者在做 出投资决策之前 不仅 要关注传统 的盈 余指标 , 更要综合 考察公 司业 绩 , 而 从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了投资者不必要的损失。 2有利于上 市公 司的长远发展 。对上市公司盈余管 . 理行为 的规 范可 以督促 上市公 司通 过正 常的途径改善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盈余管理是指公司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财务报表,以追求更高的利润表现。

尽管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吸引投资者,但过度和不当的盈余管理行为,往往导致信息不对称、诈骗行为、甚至产生系统性风险。

本文将重点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财务报表失真。

为了掩盖真实财务状况,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虚构营业收入或缩小负债规模等手段,虚假地塑造公司财务健康状况。

这不仅误导了投资者,也对市场秩序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同时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其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导致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个别公司会通过优化财务报告、隐瞒公司风险等手段来控制信息流动,使得内部人员可以更早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则处于劣势地位。

要解决这一问题,监管部门应建立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对披露信息的监管,确保及时、公正、全面的信息披露,保障投资者的权益。

第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信任危机。

当投资者意识到公司存在盈余管理问题时,他们往往会对公司失去信心,导致投资者抛售股票,进而影响市场稳定。

为了恢复投资者信任,上市公司应通过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增加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力度,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透明度和披露标准也要得到进一步提高。

最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金融稳定产生潜在风险。

过度盈余管理有可能掩盖公司风险,给投资者带来误导,进而扩大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

为了防范这种潜在风险,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共同努力来解决。

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审核,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大对违规公司的处罚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盈余管理是现代会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会计理论界就针对盈余管理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客观揭示了关于盈余管理过程中某些具有规律性的现象,而我国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自二十世纪末才开始,起步较晚。

但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上市公司的大量涌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愈来愈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因而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分析第一,盈余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契约动因。

从契约角度,可以将盈余管理视为管理人员在面临薪酬和债务契约时,为最大化其效用而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公司的管理层拥有经营权,投资者拥有所有权,但两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期末业绩考核较好时,管理层将得到较高的薪酬奖励,而考核不达标时,管理层就会面临丧失奖励或被解雇的威胁,因此,管理层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进行盈余管理。

希利(Healy ,1985)对盈余管理的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

希利观察到,在进行盈余管理前,管理人员拥有关于公司净利润的内部信息,外部的利益集团包括董事会本身可能都无法准确了解公司利润,所以管理人员就会乘机操纵净利润,以使他们在公司薪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最大化。

实证会计理论中债务契约假设,就预测盈余管理会因契约而产生。

如果违反合同的代价是高昂的,公司管理层就会想方设法避免违约,甚至尽量避免出现违约的可能性,因为一旦出现这种状况,管理者的经营自由就会受到限制。

因而,管理层就存在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斯威尼(Sweeney ,1994)对由于债务合同导致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后发现,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更愿意尽早地采用那些可增加报告净利润的新会计准则,因此,盈余管理就作为降低违反借款合同可能性的一种手段而出现。

第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

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着“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股的现象,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股东大会形同虚设,中小股东无力对公司施加影响。

此外,监事会的监督能力不强,独立董事难以真正发挥其职能的现象也依然存在。

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并对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第三,会计准则体系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

目前,许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都给管理当局提供了较多的判断空间和选择空间,同时这也为其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因此,利用会计准则中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可变更性是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方法。

第四,IPO 业务也会诱使公司进行盈余管理。

由于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必须符合我国《公司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条件,于是,一些经营业绩不佳、不够资格上市的公司,其管理当局会为了获得上市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

另外,IPO 企业并没有一个已确定的市场价格,那么在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财务会计信息是确定股票价格的重要信息源,为了使公司股票有一个理想价位,获得较多融资,其管理人员很可能会对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盈余信息进行管理。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盈余管理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如有利于降低企业契约成本,有利于树立良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河南大学潘宗英况,进行控股比率的调低,这样可以减少很多老制度带了的不便。

其三,及时准确地披露会计信息。

首先,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一个很大缺陷就是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的时间过于宽松。

根据我国证券监管部门的规定,年报可以在会计年度完了的第二年的四月份披露,中期的报告在每个会计年度前半年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对外报出,而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最快的也就是季报。

财务报告的不及时给了管理当局很多时间对报表盈利进行操纵,最后导致报表上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披露出来的信息也是在管理当局的掌控之中,这样的信息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无任何实质意义。

另外会计信息的披露也存在披露模糊的问题,有关监管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督促上市公司有关信息披露的详细性,注意一些事件明细化的披露,只有这样才能使财务报表发挥其作用。

其四,德治才能治本。

国际上的安然事件,国内的银广厦、ST 黎明等会计舞弊造假的恶性案件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在前文中我们也探讨过盈余管理的终极动因是管理当局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

所以在这个问题的治理上德治才能治标治本。

当然传统的一些治理的方案,如加大监管力度和惩处力度也失为好的方法,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惩罚永远只能在事后进行弥补无法在事前进行控制,惩罚只能是针对个别典型暴露出来的公司,无法对所有进行不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实施,所以会有存在“漏网之鱼”。

管理者谋求私利、会计人员造假归根结底都是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问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还是要依靠德治辅以法制,从实施盈余管理的主体着手,提高其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纠正其错误的价值观,使其树立强烈的职业道德观念,这样才能逐渐减少舞弊现象。

最终到达自我约束不合法的行为。

参考文献:[1]William ·k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2003.01[2]Kathehne ·Schipper .Commentary on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Horizons ,1989,3(4):91~91[3]郭泽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4]袁晓初:《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影响辨析》,《商业经济》2008年第5期。

(编辑刘姗)35·的企业形象吸引投资者,有利于保持上市资格等。

但是盈余管理给企业和报表使用者带来更多的是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影响相关利益者的决策准确性。

会计目标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各种会计信息,以帮助其做出正确决策,因此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根本特征,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会计的生命力。

盈余信息是重要的会计信息,其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用户评价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但在盈余管理行为下,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往往缺乏客观真实性,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程度大大降低,不仅对信息使用者没有帮助,甚至还可能会误导信息使用者,使其做出不利决策。

其二,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其有害的一面。

盈余管理为规避税赋、转移利润或支付、取得公司控制权、形成市场垄断、分散或承担投资风险等提供了在市场外衣掩盖下的合法途径,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可以误导投资者,使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受到损害,从而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

而当投资者依据会计信息做出错误决策时,会使投资者对会计信息失去信赖,甚至直接导致对整个资本市场财务信息可靠性的质疑,进而对整个资本市场失去信心,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三,不利于会计人才市场的发展。

在现实中,由于协助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会计人员的报酬往往会比遵纪守章的人员高,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守法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会计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

其四,盈余管理是一种短期化行为,会对公司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经营者甚至企业利益,但是也存在较大风险。

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获得上市配额,得以上市融资,短期来看,确实有利于公司发展,但当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公司进行了对其不利的盈余管理,就会对管理当局的道德和履行责任与义务的能力失去信任,从而加剧公司融资困境,不仅使企业管理当局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甚至还可能会导致企业被市场所淘汰。

盈余管理的运用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还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目前的负面作用远大于其正面作用。

因此,需要采取恰当的治理和防范对策,将盈余管理置于一定的控制之下。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防范对策第一,完善会计准则和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会计准则本身具有不完全性和可选择性,因此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地缩减准则中的“真空地带”,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和范围,尽量减少模糊性语言和概念,最大程度地减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在不断完善会计准则体系的同时,要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在公司披露各项信息的基础上,要求其披露更多的做出职业判断和会计估计的理由及其对报表中信息的影响,在公司改变会计方法和原则时,应尽可能详细地披露其改变对利润的影响。

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难度,对于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提高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素质,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因此笔者认为应从相关人员的思想源头抓起,加强对企业管理层及会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使其充分意识到盈余管理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危害以及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危害,增强其责任意识,从而从思想上减少盈余操纵的驱动意识。

第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经常会出现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从而导致会计信息披露的不真实,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首先,优化股权结构,杜绝“一股独大”的现象发生,只有从根本上减少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才能使其他投资者积极介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国有股权适当分散持有,相互制衡的国有持股结构;其次,完善监事会监督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虽然依法设置了监事会,但在现实中却往往无法约束董事会的决定,因此应赋予监事会独立的监督权,使其发挥真正的作用;最后,健全董事会,在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我国的相关法律已规定了上市公司必须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来加强对公司的监督管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独立董事基本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规范独立董事在我国的适用。

总之,要通过完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利益者相互制衡机制,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的产生。

第四,完善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法律制度。

目前,我国关于公司上市、配股、停牌等事项做了一些法律制度的规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规定条件,从而获得配股资格或避免停牌就存在着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对此,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完善公司上市及配股的考核条件,避免由于指标的单一性导致管理者进行利润操纵。

在决定暂停或终止某上市公司上市交易时,应结合公司的行业特点、成长性以及亏损的主要原因等进行综合考虑。

第五,加强外部监督,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