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口头禅”: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轨迹

合集下载

背景_1979_2001_流行语_的流变

背景_1979_2001_流行语_的流变

(周晓虹调查,样本数404)
我做起,从现在做起;(3 )团结起来,振兴中
华;(4 )体制改革,转轨变型;(5 )实现自
1998 年“十大流行语”调查结果
我 价 值;( 6 )“ 上 山 ”( 书 山 )与 “ 下 海 ”;
( 1 ) 下 岗 ;( 2 ) 抗 洪 ;( 3 ) 再 就 业;
(7 )献爱心;(8 )自费上学,自主择业;(9 ) ( 4 ) 房 改 ;( 5 ) 世 界 杯 ;( 6 ) 彩 票 ;( 7 )
迪斯科、回扣、跳槽、生猛海鲜、电脑、白领、
(摘自《风流一代》,孔章圣 /文)
兼职、大款、卡拉 O K 、快餐、休闲、减肥、打
假、商品房、市场经济、转换机制、两个转变、
1999 年“十大娱乐流行语”
东西联动、费改税、资本运作、资产重组、软
( 1 ) 官 司 ;( 2 ) 新 生 代;( 3 ) 盗 版 ;
1993 年大学生评选出的“十大大众流行
语”
1999年中学生最喜欢的十个口头禅
( 1 ) 下 海 ;( 2 ) 申 办 奥 运;( 3 ) 发 ;
(1 )O K ;(2 )随便;(3 )神经病;(4 )
( 4 ) 大 哥 大;( 5 ) 第 二 职 业 ;( 6 ) 电 脑 ; 去死吧;(5 )我是天才;(6 )S O R R Y ;(7 )
着 陆 、 降 息 、 年 薪 、 回 归 、 知 识 经 济 、下 岗 、 ( 4 ) 上 网 ;( 5 ) 绯 闻 ;( 6 ) 做 游 戏 ;( 7 )
分流、按揭、克隆、上网。
做广告;(8 )拍写真;(9 )打假;(1 0 )贺
(摘自《青年研究》1999 年 10 期,郑欣 /文) 岁 。

网络流行语的演变

网络流行语的演变

网络流行语的演变网络流行语的演变从“恐龙”到“给力”行走的网络热词网购要喊“亲”、好友点个“赞”。

如今,网络语言已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从以“给力”为代表的网络热词登上权威媒体,到网络语言出现在春晚舞台,再到宅男、宅女等昔日的网言网语进入《现代汉语词典》,网络语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到优的过程。

“在聊天室年代,很多人都希望遇到自己的‘轻舞飞扬’或是‘痞子蔡’。

可现在看来,‘MM’‘恐龙’这些当年的流行词,如今真的成了史前生物了。

”回忆起自己的网络生活经历,“80后”小伙刘玮说。

“轻舞飞扬”和“痞子蔡”是台湾作家蔡智恒1998年创作的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的角色。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因网络论坛相识相爱的故事,成为当时不少年轻人向往的“网恋”样本。

历数20多年来网络语言的变迁,网络聊天室的兴起可谓是网络语言流行的发端。

“MM”“886”“恐龙”“大虾”等众多新词正是在网聊中产生。

而在2005年前后,词类生成模仿成为网络新词的主要形成方式。

“范跑跑”“躲猫猫”等三字词,“男默女泪”“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四字缩略词逐渐流行,风靡至今。

2009年7月,一个标题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网帖引发网友的“狂欢”和创作高潮。

此后,网络语言的模仿发展呈现多种样式,一些经典的诗词、文章等被凝练为网络语言。

与此同时,社会热点事件同样催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语句从网络空间进入寻常生活。

网络语言直观、简洁的表述方式,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交流速度的需要,同时也呈现出一种不受羁绊、崇尚自由的文化心理形态。

网络语言不仅承载着社会变迁,也显示出各种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

事实上,社会舆论对于网络语言的高雅与低俗以及能否登上大雅之堂一直颇有争议。

2000年,文汇报一篇题为《网络语言不规范引起关注》的文章引发热议,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对传统语言文化的一种污染。

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网络语言是新的文化创造,理应得到肯定与鼓励。

流行语与时代的口号(组图)

流行语与时代的口号(组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55个年头。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1949年至今每一年的流行语作一 梳理,可以直观地观照新中国的变化和发展。
பைடு நூலகம்
1
1949年,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天安门广场,宣告了新中 国的成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发出的“新中国”、“人民政府”、 “毛主席”的欢呼声回响在神州大地,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的流 行语
5
1979年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法制”、 “社会主义民主”、“体制”、“精神文明”、“物质文 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一国两制”等纷纷成为流行语,
6
1979年以后,情况起了变化。流行语在不经意中,悄悄 地从一元变成了多元。1980年,“电视机”、“住房”进入 了当年流行语;紧接着,“旅游”、“录音机”、“电脑”、 “名牌”、“明星”、“时装”、“彩电”、“冰箱”、 “卡拉OK”、“空调”、“VCD”等远离政治的词语纷至沓 来,一举成为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家喻户晓的时尚语言。
7
刚刚学会了开“电视机”,又面临着学“电脑”; 刚刚学会玩“卡拉OK”,又来了“多媒体”;刚接触 “硬件”,又碰上“软件”;刚上了“网站”,又说 要“电子商务”;刚建了“小区”,又要建“社区”; 刚结束“申奥”,又开始“申博”;人们忙碌并兴奋 地说着各种时髦的流行语,这就是生活。
8
2
1958年,急于摆脱“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沉浸在一 片“大跃进”、“人民公社”、“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调声中,全国“大搞群众 运动”,追求“高速度”,迎来的却是当时的一句流行 语——“自然灾害”。于是,坚持“自力更生”,发扬 “革命传统”,又成为全国人民面对困难的精神追求。
3
这场充满“牛鬼蛇神”、“阶级敌人”、“两条路线斗 争”、“全面专政”、“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字眼的“革命” 过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一句流行语将此“革命” 表述为“浩劫”。

从“赶英超美”到“蓝瘦香菇”——新中国流行语变迁记

从“赶英超美”到“蓝瘦香菇”——新中国流行语变迁记
请你指

E 两 叁 指 请 你
星 爷
下 锅 菜
E两会
长孙 美堂表示 , 这 显示人们关 于利益 、 财 还使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创造力获得
教学 的巾 人 民大 学 文 学 院 副教 授 骆 讲 , 月 月讲 , 天天讲 ” “ 路线 是个纲 , 纲举 n 带来一场 大的经济体制变 革,更带来
这样的话成为人们那时的n头禅 峰,回到湖南老家看望9 H D 多岁的姑妈。 计 张”
她惊讶 的是 , 虽然 老人 年事 已高 , 但依 然
耨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政治价值主导社会流行语
值后 , 其另一种表现形式——强 调阶级和 阶级 斗争 的流行语 从 ㈠世 纪6 0 年代 开始
改革开 放 至 今 社会转型进发多元词汇
1 9 7 9 年 以后 ,改 革开放 的春风 不仅
今年 国庆 节期 间 ,长期 从事 语言学 蔓 延 最明 的表 现是 “ 阶级斗 争要 年年


切 听 从党 召唤 ” “ 到 革 命最 需 要 的 地
方去 ” ,强 调社 会公平 公正 的 “ 宁 要社 会
新” “ 五 讲 四美 _ 二热爱 ” “ 万元户” “ I 服了 Y o u ” “ 同” “ 给 力” “ 蓝瘦 香菇 ” … …有哪些

如果给新 中 国6 0 多年来 的流 行语做 主义 的草 ,不要 资本 主 义的苗” “ 割资 本 个简单 的划 分 ,会发现 这样 一个奇 特 主义的尾 巴” .强调勤俭 节约 的“ 新 年 ,
了人们思想 和社会价值观的 大变化 ,
身为“ 6 0 后” 的骆峰将这一时期的流 流行语开始变得 丰富 ,
“ 那时 候 ,几乎所 有 的报 纸 、广播 ,

65年来国家宣传口号的变迁

65年来国家宣传口号的变迁

65年来国家宣传口号的变迁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必须严格镇压反革命
1952年,三反五反
1953年,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1954年,一定要解放台湾
1955年,走合作化道路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7年,大跃进万岁。

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1958年,人民公社好
1962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4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1964年,备战备荒为人民
1966年,革命无罪,造反有理1966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1968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1969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1974年,批林批孔
1975年,四个现代化
1976年,打倒四人帮
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80年,改革开放
1980年,只生一个好
1981年,五讲四美三热爱
1982年,翻两番
1984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6年,理解万岁
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89年,稳定压倒一切
1990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92年,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5年,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1997年,国企三年解困
2000年,三个代表
2003年,和谐社会
2006年,八荣八耻
2007年,科学发展观
2009年,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2013年,中国梦
2013年,老虎苍蝇一起打。

近十年流行语的变迁与流行语的未来

近十年流行语的变迁与流行语的未来

近十年流行语的变迁与流行语的未来作者:叶桐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11期摘要:语言是人类社会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

随着经济的发展,语言词汇也在不断变化。

流行语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更新速度比一般词汇更快。

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各地,流行语已经浸透到民众生活的各个角落。

关键词:流行语;变迁;未来据最新报道“中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络用语达到8亿2900万人次,网络普及率高达60%。

在中国人接触网络的这25年来,同音汉字”美眉(妹妹)“,或者是超越方言和领域的解释产生的”盘他“、”硬核“以及新词汇和新短语,对其的解释和使用方法不断更新。

语言生活发展至今,如何看待流行语的变迁,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流行语就是现在大家应该探讨的话题。

那么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流行语究竟是什么。

根据第六版《辞海》的解释,“流行语“是指迅速传播并在一定时间段内流行的词汇。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写道:“流行语传播迅速并且广泛。

“另外,在《当代汉语词典》中是这么解释流行语这一词汇的。

“在某个时期,某个团体中流行的语言和词汇。

”也就是说流行语是一种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突然很多人接受并频繁使用的。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应出当前一段时期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事务,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流行语。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

中国流行语追溯至二三十年前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一次将流行语正规化的就是在2001年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联合会,汉语信息学会这三个机构主办的“总过主流新闻十大流行语”这次活动。

其后2007年以北京语言大学为首的6个机关每年都发布“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并与2008年开始在中国语言文字类出版物《咬文嚼字》中选出“年度十大流行语”。

每年选出的结果都是人津津乐道。

至此,年度十大流行语到今天为止已经十年有余了。

令人震惊的是,2012年《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收录了“粉丝”“山寨”“雷人”等流行词汇。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
经济价值的转化
部分网络流行语具有商业价值,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成为文化产 业的一部分。
社会稳定的反映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稳定程度和公众对政治经济 的态度,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05
中国网络流行语未来发展趋势与 展望
语言规范化和监管加强
语言规范化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语言规范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 社会和学术界将共同推动语言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确保交流的准确性和一致 性。
03
中国网络流行语的流变特点与趋 势
从文字到图片、短视频
1 2
文字
早期的网络流行语主要通过文字表达,如 “886”(拜拜啦)、“MM”(美眉)等。
图片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图片逐渐成为网络流行语 的主要载体,如“暴走漫画”、“兔斯基”等。
3
短视频
近年来,短视频成为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传播方式 ,如“抖音神曲”、“短视频APP热梗”等。
第二阶段(2000s-2010s)
总结词
社交媒体繁荣,网络流行语井喷
详细描述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流行语数量激增,涉及范围广泛。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基于社交媒体 平台的流行语,如“火星文”、“咆哮体”、“凡客体”等。同时,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山寨” 、“雷人”、“打酱油”等词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的二十年流变史中,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性 特征。从早期的论坛、博客到后来的微博、微信,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方 式和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同时在不同地区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紧密相连。随着社交 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同时也更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研究
现代园林的发展和创新,同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内容摘要
总之,史学流变下的中国园林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从古代 到近代,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园林史研究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园林史研究,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 园林文化,并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
如粗俗语言、恶搞文化等。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网络流行语的和讨论。
中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中国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中国网络流行语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群体性等特点。它紧扣时代脉搏,反 映了当下社会热点事件和现象。同时,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创新的语言表达方式, 突破了传统的语言规范,给人们带来了新鲜感和幽默感。此外,网络流行语还具 有明显的群体
流变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技术发展的推动以及网民群体更 迭等。
中国网络流行语二十年流变史
在流变过程中,网络流行语由最初的简单符号和缩写,逐渐发展为涵盖图片、 短视频、表情包等多种形式。其传播范围也从虚拟网络扩展到现实生活,成为人 们日常交流的重要部分。然而,伴随网络流行语的繁荣,一些负面现象也随之出 现,
内容摘要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一种反映社会现象和人们心态的重 要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女性气质方面,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和传播更加广泛和多样 化,这些流行语不仅代表了女性的声音和诉求,也体现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地 位和角色。
内容摘要
本次演示以反映女性气质的网络流行语为分析对象,探讨网络流行语视域中 的女性气质流变。
2、性别歧视词汇的消解
一些传统的性别歧视词汇在网络流行语中逐渐被消解,例如,“三从四德”、 “红颜祸水”、“妇人之见”等,这些词汇不仅代表了性别歧视的思想,而且也 严重影响了女性的地位和形象。而现代的网络流行语则更加注重女性的独立自主 和平等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口头禅”:新中国流行语的变迁轨迹
作者:彭训文
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17年第02期
流行语,一个国家的“口头禅”。

它们在大众中口口相传,承载着各个时代群体的集体记忆。

它们像社会生活中一根根敏感的神经,潜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肌理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汉语流行语经历了哪些变化?其中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何在?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是很有意义的。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政治价值主导社会流行语
2016年国庆节期间,长期从事语言学教学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骆峰,回到湖南老家看望90多岁的姑妈。

让她惊讶的是,虽然老人年事已高,但依然清晰地记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些歌曲的歌词,譬如“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而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就说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大二公”,对“个人修养”的看法就是要“狠斗私字一闪念”等等这些“流行语”,老人更是记忆犹新。

如果给新中国60多年来的流行语做一个简单的划分,会发现这样一个明显的特点:以1979年为界,在此以前,社会流行语一般与政治相联。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有了自己的社会文化理想——共产主义,充满了建设激情;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有明显的乌托邦色彩。

”骆峰表示,“同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流行语,都是当时人民精神面貌和生活常态的真实反映。

当政治价值成为社会认可的本位价值后,其另一种表现形式——强调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流行语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蔓延。

最明显的表现是“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这样的话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身为60后的骆峰将这一时期的流行语特征归纳为:一致的精神认同、口号式的统一的表述口径和整齐划一的话语格局。

像强调社会的整体秩序和利益的“一切听从党召唤”“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强调社会主义道路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强调勤俭节约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些流行语都体现了当时的主导价值观。

“持续不断的运动带来了政治词语的爆炸式增加,让这一时期的社会流行语充斥着某种斗争性和反智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正大对记者表示,这些词句基本来自最高领导层的政令和宣传,它们被制作和传播的目的,就是要成为流行语,具有清楚鲜明的目的性和与党中央决策的高度一致性。

另外,这些流行语语义鲜明、表达清晰,具有高度的语义
透明性,直接指称那个特定时代的重要主题、事件和日常的政治生活方式。

同时,从表达层面来看,没有也不可能有诙谐戏谑的色彩。

这些都是后来的流行语所不具备的特点。

改革开放至今:社会转型迸发多元词汇
1979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带来一场巨大的经济体制变革,更带来了人们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流行语开始变得丰富。

“那时候,几乎所有的报纸、广播,都会讲‘脱贫致富’这4个字。

”如今已退休在家的北京市民王阿姨,对于上世纪80年代印象最深的是人们对致富重燃希望。

“我的老家在江西农村,村里要是出个万元户,那整个村都会感到光荣。

”在那个时期,“万元户”不仅成为了衡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更代表着当时人们的幸福指数。

这一时期,语言系统中的热词开始集中反映社会各领域新事物新观念。

像经济领域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勤劳致富”“万元户”“下海”“市场经济”“下岗”;文化领域的“迪斯科”“摇滚”“春晚”“炒作”;教育领域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留学”“托福”;通信领域的“大哥大”“BP机”“电脑”“软件”;金融领域的“炒股”“牛市”“熊市”等。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美堂表示,这显示人们关于利益、财富等方面的观念开始变化,人们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以富有为荣,而且这是与国家整体的经济体制改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全面兴起,一些地方的流行语开始借助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上升为全国流行语。

像北京流行语中的“大款儿”“大腕儿”“托儿”“没戏”,港台流行语中的“老公”“老爸”“打工”“埋单”“炒鱿鱼”“哇噻”等词语广为流传。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的发展让网络流行语在中国的迭代速度日益加快。

“在我开始接触网络的聊天室时候,很多人都希望遇到自己的‘轻舞飞扬’或是‘痞子蔡’。

但是现在,你看谁还用‘MM’‘恐龙’这些当年的流行词?”80后小伙杜峰,如今在北京一家网络公司任职。

在他看来,网络聊天室的兴起可谓是网络流行语的发端,“‘MM’‘886’‘大虾’这些词都是在网聊的时候产生的。


随后,模仿成为网络新词的主要形成方式。

“范跑跑”“躲猫猫”等反映社会热点事件的三字词,“男默女泪”“十动然拒”“人艰不拆”等四字缩略词逐渐流行,风靡至今。

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中,“重要的事情说三
遍”“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主要看气质”等,成为2015年度网络流行用语。

这已是中国连续第11次向社会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2016年与2017年的年底年初,更多的媒体和机构都在盘点和评选此类“流行语”,“供给侧”“洪荒之力”“小目标”“葛优躺”等都有当选。

“全民造词现象的确是新世纪以后流行语的一大转型。

”在唐正大看来,这些流行词的出现充分体现和发挥了身处现代社会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在语言文字创造过程中的智慧、才能、情感,它反映的更是一种具有个体自我参照性的集体情绪。

流行语的“镜子”作用:健全社会心态疏导系统
“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镜子。

”唐正大表示,从总的趋势来看,流行语的逐渐丰富,是国力日渐强盛、改革开放红利逐渐出现等因素在语言文字中的体现。

换句话说,改革开放不只是解放了生产力,还使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创造力获得空前解放。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社会学家已经意识到流行语对于社会心态的折射作用。

例如,“点赞”“给力”“正能量”反映公众积极向上、充满信心的状态;“躲猫猫”代表公众对获知事件真相的迫切;“拼爹”反映大众对社会不良现象的不满;“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放满了杯具”则说出了一些新生代对人生的悲观主义看法。

一些流行语所代表的负面心态也反映了人们参与公共讨论的能力不足和目前公共讨论的渠道不畅。

有学者认为,流行语作为一定时期内大家共享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共同态度,应纳入到社会心态的测量指标当中,以便及时了解人们对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热点事件等的认知和态度。

同时,应当通过培养人们参与公共讨论的能力,开辟更多更畅通的参政议政渠道,让人们的正式言说能够发表出来,提升解决社会问题的效率和效果,这将有利于疏导目前一些人焦虑、不满的负面社会心态,也就自然减少反映负面情绪的流行语。

流行语对汉语的意义何在呢?唐正大表示,流行语的产出量、新词构词方式、词语内涵、所涉及的方面等包罗万象。

对于这些新词新语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反思汉语更深层次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更好地发挥汉语创造新文化的作用。

不过,骆峰同时提醒,一些粗鄙化、低俗化、反文化倾向的流行语,应受到严肃的文化批判。

“这需要媒体应用的规范、教育领域的节制、出版行业的谨慎。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这些流行语污染社会文化,保持汉语基本的规范与社会心态的健康。

”骆峰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