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教材精品示范34张)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中国主体功能区的问题与走向刘栋(41406057,法学)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以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甚至唯一目标导致了当今中国的资源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

面对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的冲突,国家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划这一全新的协调经济与环境的方案,但是主体功能区划却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划,资源环境,经济,问题,解决方案一、中国主体功能区出现的背景改革开放后,我国将加速经济增长作为重要的发展内容。

在国民经济整体实力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各地都将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致力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

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的地域差异很大,对于不适于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加速经济增长就意味着要付出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也将受到极大威胁。

樊杰、洪辉(2012)认为主体功能区的宗旨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功能,包括引领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优化开发区,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点开发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限制开发区,以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禁止开发区。

二、中国主体功能区的现状张玉娴、黄剑(2009)认为主体功能区最早由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前司长杨伟民提出。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2006年10月11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07 年年底前编制完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草案。

由此,主体功能区筹划工作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体功能区划和建设将成为我国国土区划和国土开发整治的主要形式。

目前四川省、浙江省、江苏省等省级单位都积极响应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办公厅的号召,开始了省级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教材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教材
表2 怒江州适宜建设用地规模与比重
西海固地区虽土地资源未受地形条件显著约 束,但土壤贫瘠、蒸发强烈、水资源稀 缺, 北部干旱区资源型、水质型缺水并存,降水 稀少、苦咸水分布广泛,而南部山区资源型、 工程型缺水突出,水量较为丰富的泾河由于 六盘山山脉相隔且缺乏大型调水工程,使本 来量少质差的水资源可利用量更少。
废水处理
污废水排除
河流径流
氨氮排放
家畜生产
研究揭示了青岛资源环境的超 载现象,并提出未来缓解人地 矛盾的环境修复任务
人工堤防清淤
扩大公共污水处理系统
自然海岸线修复
增加污水处理量
调整产业结构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方法进展
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兴起,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研究的发展。目前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 DPSIR(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等分析框架和概 念模型在文献中使用频率较高。
图3 1960年以来怒江州与西海固地区人口 密度变动情况
人 口增长的压力集中反映在了资资源环境 负荷上,怒江州人均适宜建设用地仅 441.81 m3/人, 而现状人均建设用地达 447.29 m3/人,表明怒江州的用地发展空间 已经超出可承载规模。
同时,通过水资源承载指数测算,西海固地区水资源负
载指数为18.07,表示水资源利用程度很高、开发潜力
承载力提升潜力受限
相关标题文字
以水资源为例,西海固地区水资源 利用结构同宁夏其他区域相似,以 灌溉农业为主,农业灌溉用水占总 用水量的比重均在90%以上, 但西 海固地区主要供水来源为本地水。
环(如图4)。
图4 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要素响应示意图
以怒江州为例,州内人口分布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空间上部分重叠,人类活动的轻微扰动 就可能对保护区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影响。其中,能源消费需求过剩带来的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具 有很强的典型性。长期以来,怒江州能源结构单一,主要靠砍伐树木来满足基本的燃料需求, 对当地森林植被和生态系统造成明显破坏。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同步教学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共34张PPT)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同步教学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1.3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共34张PPT)
有人曾计算出下列有趣的结 果:当前全世界所有的人口 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 岛——怀特岛上,而且人人 有“立足”之地。当前世界 上所有的人,若按每人1.70 米高、0.40米宽、0.30米厚 计算,全都可以放进一个长、 宽、高分别为1100米的大箱 子里。那么,人类是否可以 无限制的增长呢? 显然,人类是不能这样“零 距离”生活的。人类生存的 空间要远远大于立足的空间
地球的环境承载力是不确定的和动态的,但地球 的有限性(空间的固定性和资源利用的局限性)决定 了人口的极限值是存在的。
二、合理人口容量:
精确的定义: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 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 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简单的定义:一个地区的适度人口或理想人口
材料二: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
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的 人口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 控制在10亿之内;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 在7亿之内。
1.材料一是指
环境承载力
;材料二是指
合理人口容量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 生活消费 负相关 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 境人口容量越大 水平
活动 五:根据以下两段材料区别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
能力及人口容量的研究工作。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 地面积保持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 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 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人口的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最 多能养活16亿人。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PPT

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PPT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 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能够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什么 2.学生结合材料,能够说出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照片中这位婴儿是“地 球村”的第七十亿位居 民,于2011年10月31日 凌晨在菲律宾马尼拉的 一家公立医院出生,并 在那儿迎来了大家的欢 呼,随着“第七十亿宝 宝”的降生,地球正式 进入了“后70亿人口” 时代,一个问题再次引 发了世人的关注和讨论: 我们的地球家园到底可 以承载多少人口?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
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 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 口数量。
人口稳定 资源环境和谐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控制

时间
情景a
饥荒 疾病 污染 资源枯竭
人口激增 人口暴跌 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 口
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时间
情景b
自 然 资 源 状 况
在既定的条件下,某区域 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就如 同木桶能容纳多少水一样, 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 所决定的。
国土狭长 自然资源少 人口密集高
进口其他国 家和地区的 资源
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2000元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以制定可行的资源环境政策,保证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对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揭示其能够承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及其发展潜力、发展趋势和发展风险的一种方法。

该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资源环境的关键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研究。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资源方面资源方面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等。

针对自然资源,可以从资源的数量、品质、可再生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例如,水资源的评价可以从水量、水质、水文气候特征、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来评价。

人力资源评价可以从劳动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方面来评价。

社会资源评价则可以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服务水平、社会安全等方面来评价。

经济资源则包括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具体可以从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总量、市场利润等指标来评价。

2.环境方面环境方面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生态环境评价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来评价。

自然环境评价包括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质量评价。

人文环境评价可以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来评价。

3.区域方面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特征和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区域特征也是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

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因素: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等。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所研究的物质和能量系统进行评估和优化,从而达到优化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的。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研究一、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资源环境约束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某地区或某系统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下,可以容纳的资源和环境的限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在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资源时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不仅包括自然因素,还考虑了社会、经济等因素对环境影响的综合因素。

三、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和关键。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应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指标。

生态指标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等指标;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向型经济等指标;社会指标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教育水平、生活质量等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需要不断地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

四、评价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指标体系的完善密切相关。

粗糙集-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降低隶属度的位次,从而计算出综合评估值。

现代统计学方法、数学模型方法等也被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和研究的对象而定。

五、应用案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世界各地都有广泛的应用。

中国丰都县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该县生态环境状况较为好,但也存在一些环境承载能力低下的区间。

澳大利亚北部城市达尔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表明,该城市的能源、水、土地和交通等方面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都存在一定的限制。

马来西亚森林覆盖率下降的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也是重要的分析方法。

六、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应用案例等方面都呈现出较为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概述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概述
系统因素间的关联作用,通过因果反馈图和系统流图,建立系 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发展战略实现对系统结构、功能乃至 发展趋势模拟和预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二、评价方法
✓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 2000 年黄宁生等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传统相对资源 承载力模型主要包括:综合承载力,相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 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
•其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被评价地区的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j 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的类型 ,该方法将地球表面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6 大类:耕地、草地、森林、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海 洋;i 为消费品和投入的类型;cji为第j 类第 i 种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pji为第j 类第 i 种消费品的年(全 球)平均土地生产力;nj为第j类消费品的品种数,随j的不同而变化;rj为均衡因子,因为单位面积耕地 、草地等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一个可比较的标准,有必要在各类生物 生产性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以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概念
•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承载力的概念和意义发生着相 应的变化。目前对于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 仅关注自然资源禀赋,还应当考虑人类发展需求和人 类对区域环境施加的影响,即考虑承载力的综合性。 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一定时期和区域范围内,在维持 区域资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 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 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概念 二、评价方法 三、应用方向 素 •评价
ü 封志明等研究采用区域粮食生产力所能供养的人口规模来度量,构 建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承载指数模型,揭示区域现实人口数量与土 地资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 ü 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就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和环境的承载 状态进行单要素评价;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共34页PPT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共34页PPT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内容
自然资源变量
社会条件变量
环境资源变量
资源维度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 资源、生物资源的种类、 数量和开发量
社会经济维度
工业产值、能源、人口、
交通、通讯等
生态环境维度
水、气、土壤的自净能力
02 国内外研究前沿
资源及环境综合承载力研究的主要方向
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指标体系的 扩张及综合性
03 评价方法概述
主要评价方法
01 02
标题
03 04
人口论系列 生态足迹系列 初级资产账户系列 其它评价方法
人口论系列
人口论系列研究采用资源环境所能支撑的最 大人口量表征承载力,即人口承载力。
人口论的鼻祖Malthus认为,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 料以算术级数增加,人口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人 口过剩和食物匮乏是必然。
综合的定量评价方法包括:生态足迹法、能值分析法、系 统动态模型等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方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信息论等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时空动态研究
当前,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呈现出长期监测结果与多因子预测相融合的研究趋 势。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的因子分析方法表明:不同区域的综合承载力呈现出动态变化区域及 空间分异特征。
资源环境综合承 载力与人地关系 的调适
综合研究方法在 相关研究领域的 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 的时空动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扩展及综合性
目前,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研究中指标体系包含内容愈加广泛。 根据承载对象的不同,研究者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条件等 方面进行不同目标层或要素层的设定。
针对近海环境,Lin等(2011)在中国转型发展迅速的环 渤海地区的13个城市,选取水资源、大气、地表水和 近海环境四大要素,通过整合的综合指数来定量表征 资源环境承载力。
所谓资源环境承载力 ,是指在一定的时 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 源结构符合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 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 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 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实质上就是寻 求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区域资源环境进行 深入研究,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表 征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 目前人类所依存的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资源 系统,一个是环境系统,资源环境承载力就 是这两种系统的复合承载力。
举 例 : 201素进行了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
在时间维度,变异系数呈 明显扩大趋势:2000年到 2008年,土地及水资源承 载力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 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
在空间上呈显著的 梯度变化:上海、 苏州、杭州、宁波 等发达城市面临较 高的承载力压力
生态足迹系列
任何已知人口(个人、国家或地区)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 些人口消费的所有资源及吸纳这些人口产生废弃物所必需 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总和
不足
该方法存在区域尺度问题,由于涉 及跨区占用问题,未能反映本地生 态环境的承载状态(对当地的压 力)。例如一个高收入的城市或国 家的生态足迹会超出其自身的土地 或水域面积,但其当地的资源环境 可能并未超载。
Peter 等学者从生物学角度提出初级净产出(NPP)(或称
初级资产账户)概念,用于度量人类对地球生物圈层的影 响。NPP是生物(通常为植物)吸收太阳能减去其呼吸 作用消耗的能量而剩下的能量。
不足:
该方法评价人类活动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情况,可用于比较不同地区的能值消耗, 但对于区域当地资源环境的承压状态未 作关注。由于地区的开放性,其消耗资 源可能来自于其他地区,即压力不在本 地,因此该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于区域资 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与人地关系的调适
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交互是人地关系的典型表现形式。近年来, 城市发展的超承载力问题已呈蔓延趋势,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生活 环境,合理的对人地关系进行调适已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案例举例
Wang S P等(2017)建立了沿海地区污染源、汇、运移及转换等自然 关系的综合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21个控制因素中的5个高级 别控制因子
优点:
生态足迹是提供了一个资源利用清算工 具,用于计算特定的人口使用了多少的 生态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而不论其 发生在地球的哪里 。生态足迹可用于
计算特定区域生态盈余和生态赤字,在 计算全球生态环境承载力、国家或地区 自然资源负债情况以及比较不同人群的 生态消耗方面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初级资产账户系列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研究
汇报人:张彭 尚晓梅
指导老师:梁友嘉
目录
01 区 域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力 内 涵 02 国 内 外 研 究 前 沿 03 区 域 资 源 环 境 承 载 力 评 价 方 法 04 案 例 分 析 05 总 结 与 思 考
01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
针对大型煤矿矿区,吴良兴(2009)以综合评价法为手段, 通过分析研究区的资源环境现状,构建矿区资源环境承 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 林业资源、旅游资源、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8个 方面;并选取了储采比、人均煤炭资源占有量、人均耕 地面积占有量、森林覆盖率、单位面积年客流量、 CO 2 年排放总量、COD排放总量、工业固废处置利 用率等20个主要评价指标,评价其资源环境承载力 水平。
废水处理
污废水排除
河流径流
氨氮排放
家畜生产
研究揭示了青岛资源环境的超 载现象,并提出未来缓解人地 矛盾的环境修复任务
人工堤防清淤
扩大公共污水处理系统
自然海岸线修复
增加污水处理量
调整产业结构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方法进展
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兴起,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研究的发展。目前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DPSIR(驱 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等分析框架和概念模型在文 献中使用频率较高。
马氏理论包含有三个基本假设: 1: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并且是人口增长的唯一限制 因素; 2:人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 3:食物生产只能线性速度增长。
Malthus理论中人口的增长只会受到自然资 源的限制,进行分析时需要剥离出社会经 济系统对本地资源环境的影响,而这正是 目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回答的问 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