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及练习
议论文阅读及答案(共5篇)

篇一:中考议论文阅读练习含答案1、幸福没有榜样有时,我们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够幸福,不如人家的日子过得那样滋润甜美,还常常拿别人家的幸福作榜样,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唯独这人追人寻、人见人爱的幸福,没有榜样,常常是求而不得,甚至徒生烦恼。
其实,词典给出的幸福答案是不大准确的。
即使同一境遇,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
生活在大体相似的环境里,一百个人眼中的幸福观,或许还不止一百呢,有时同一个人,不同的时期就有不同的幸福观。
幸福观的模糊,对幸福理解的个性化,这大概也告诉我们:幸福,没有模式;幸福,没有榜样。
幸福,没有榜样。
梁实秋也这样说,“幸福与快乐,是在心里,不假外求。
求即往往不得”。
一位远房的侄女,日子本来过得很快活。
一次同学聚会,看一位当处长的同学,居有豪宅,出有宝马,很是羡慕人家的幸福生活,抱怨自己的男人只会教书,不会捞钱。
原有的快乐也因寻找幸福的榜样,而逃之夭夭。
还有,我们眼中的别人的幸福,有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们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看别人的幸福,常常认为有权势,有财富,有显赫的名声,有骄人的业绩,就会有幸福,有舒心的日子。
其实,幸福有时恰恰与权势、与财富离得很远,与名声、与业绩也并不怎么亲近。
侄女那个同学,近日,婚外恋闹得沸沸扬扬,幸福显然并不在她家。
孟德斯鸠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仅仅希冀幸福,这不难做到;但期望像别人那样幸福,这总是难以做到,因为我们认为别人会比实际更幸福。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感悟又各有各的不同。
这大概与人们的不同追求有关。
勇敢的人,追求刺激,冒着生命危险或是攀登高山,或是漂游湍流,感到是种幸福;沉静的人,喜欢安闲,甘愿生活寂寞,或是一部《庄子》,或是一首古曲,也会心中溢满快乐。
伟大的哲学家康德,把人生的追求归结为:“我是谁?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如何去干?”幸福大概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君子知“怕”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
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
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
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
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
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
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
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
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
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
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
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
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的基本方法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距离说”辩护中国艺术朱光潜①从前有一个海边的种田人,碰见一位过客称赞他门前的海景,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说,“门前虽然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有一园菜还不差,请先生来看看。
”心无二用,这位种田人因为记挂着他的一园菜,就看不见大海所呈现给他的世界,虽然这个世界天天横在他的眼前。
我们一般人也是如此,通常都把全副精力费于饮食男女的营求,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用于生活需要之外,便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看看的。
一看到天安门大街,我就想到那是到东车站或是广和饭庄的路,除了这个意义以外,天安门大街还有它的本来面目没有?我相信它有,我并且有时偶然地望见过。
有一个秋天的午后,我由后门乘车到前门,到南池子转弯时,猛然看见那一片淡黄的日影从西长安街一路射来,看见那一条旧宫墙的黄绿的玻璃瓦在日光下辉煌地严肃地闪耀,看见那些忽然现着奇光异彩的电车马车人力车以及那些时装少女和灰尘满面满衣的老北平人,这一切猛然在我眼前现出一个庄严而灿烂的世界,使我霎时间忘去它是到前门的路和我去前门一件事实。
不过这种经验是不常有的,我通常只记得它是到前门的路,或是想着我要去广和饭庄。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经验愈多,关系也愈复杂,联想愈纷乱,愈难见到它们的本来面目。
学识愈丰富,视野愈窄狭;对于一件事物见的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②艺术的世界也还是我们日常所接触的世界,——是它的不经见的另一面。
它不经见,因为我们站得太近。
要见这一面,我们须得跳开日常实用在我们四围所画的那一个圈套,把世界摆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
同是一个世界,站在圈子里看和站在圈子外看,景象大不相同。
比如说海上的雾。
我在船上碰着过雾,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些戒惧。
耽误行程还不用说,听到若远若近的邻舟的警钟,水手们手慌脚乱地走动以及乘客们的喧嚷,仿佛大难临头。
真令人心焦气闷。
茫无边际的大海中没有一块可以暂时避难的干土,一切都任不可知的命运去摆布。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颜值重要,但不代表一切①当今社会是个看脸的时代,大多数人希望通过提升“颜值”来获得更多的自信与机遇。
然而颜值并不能决定一切。
马云,一个名列福布斯全球科技百富榜亚洲第一的男人,他并没有很高的颜值。
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如今的诸多成就。
即使是在颜值时代,修心亦是很重要的。
②一个没有素质的人,就算穿的多么华丽,一说话一个举动就能暴露自己。
一个非常有涵养的人,即使穿着朴素,和他相处也会觉得清风拂面。
③修心使人睿智。
钱穆,一个没有任何文凭,甚至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通过自学,成了一代儒宗。
他学习古人的治学与为人,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通过修心,有了一番成就。
④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学数学让人周密,学科学使人深刻,学伦理让人变得庄重,学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修心是有好处的。
⑤一个人空有“颜值”却没有内在是不行的。
现在,有很多好看的人只凭自己的高颜值就能得到很多的喜欢与关注。
可是,当有一天颜值不在,自己又没有内在,怕苦又怕累的时候就会明白,颜值不是最重要的,内在才是。
⑥吕布是三国时一位大将,俗话说:“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吕布空有一身武艺,却不曾修心,每当自己失败的时候,就将责任归咎于他人。
他不盖识人,被人玩弄于股掌之中,最终死干曹孟德之手。
若吕布可以修心,重用手下贤才,爱兵如子,未必不能问鼎天下。
可惜,吕布只是将才,成就不了更高的事业。
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当今社会,空有颜值目中无人不予修心是万万不可的。
我认为人们没必要去整容,你的相貌再怎么长久也不过几十年,而你的内在若出名,还可以留名青史,被传颂千年。
⑧再者,如果人人都长的一模一样,还不是靠气质区分吗?(选自《意林》2019年合订本,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请为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及练习

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及练习一、考试要求: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例如: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宿迁2013中考)。
2.对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认识、分析,对论据作用的把握;例如: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宿迁2013中考)3.对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的辨识及作用的把握;例如: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宿迁2013中考),4.对论证结构的整理、划分;例如:根据全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阅读是最有情义的”。
(宿迁2010中考)5.对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的分辨;6.对议论文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的了解;7.对文章思想和内容的理解、认识和评价。
例如: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宿迁2012中考)二、方法指导:1.关于论点:从标题、开头、结尾等处找(也要注意中间),通过分析论题找论点,由语言的表述形式判断论点(肯定或否定句),根据语言标志来判断论点(“总而言之”“我认为”“足以证明”等),根据论据判断论点;2.关于论据: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论据都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这个观点不一定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可能只是一个分论点),补写论据;3.关于论证:列举确凿的事实来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比喻论证可以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于被读者接受;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能更加鲜明的表明作者的观点。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或具体而有力地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4.关于论证结构:语言表述格式,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的例子或名言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中考语文总复习议论文阅读配套练习(含答案)

议论文阅读一、(2018•江苏连云港)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5题。
文化需要相互凝视①当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赢得万千瞩目的时候,一个文化中国的形象似乎仍不清晰,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偏见和不平等现象时有发生。
一位美国汉学家翻译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找到美国一家出版社。
出版社认为小说写得确实不错,但恐怕不卖钱,建议将书名改为《上海小姐》,可以考虑出版。
这显然是一种不平等!要是换一个同样优秀的英语作家,出版社就不会轻易要求他把作品的名字改掉。
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如何做到相互平等地凝视与对话,并且保持自己的尊严,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
③一味的迎合偏见,只能扩大偏见,我们应当鲜明地说出我们的观点。
在一次中美文学论坛上,一位知名的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
在现场提问环节,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坦诚陈述了她的批评和看法,那位教授也由此意识到自己的轻率和偏颇。
这种争论之后的和解,让双方都有收获。
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一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流的结束。
④中国文化目前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处于弱势,原因很多。
首先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远比对方对我们的了解要多得多。
还有历史原因,一边是中国屈辱的近代史,一边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文明迅速勃兴形成的优越感。
也有技术原因,汉语太美太难掌握,世界上精通现代汉语的学者相对还太少,这造成了交流的障碍。
另外由于文化的差异,有些西方学者也容易从某种印象出发作出主观的判断。
这样的现实,并非一日形成。
⑤文化相互凝视可以使双方找到并感受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一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
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充满惊异和好奇,但普通外国民众对中国、特别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真正的活力知之甚少。
中国应该向世界打开自己,特别是最能触动人心灵的文学、文化的交往,这种沟通不是为了让人们变得相同,而是为了理性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也说颜值①过去,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风度潇洒,喜欢用“一表人才”。
现在,网友们又发明了一个热词:颜值。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颜值”呢?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从未被大家忘记,“貌比潘安”的赞誉流传至今。
但潘安被称赞并不单单因为他的相貌,他的德行、他的才华、他对妻子的专情才是他被后人记住的关键所在。
所以,颜值高固然是优势,但仅有高颜值是远远不够的。
③颜值高,让人易于在社会生活中占得先机。
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
放眼当今世界,相貌甚至被当成了一种商品或一个消费符号。
在职场、社交场以及婚恋场上,颜值高的人都比颜值低的人更加如鱼得水;而那些颜值不高的人,却不太容易在第一时间得到别人的垂青。
于是,很多人吐槽说:对这个看脸的世界失望了!④如果仔细研究人类发展史,颜值不高的人,对这个世界大可不必失望。
就长远发展来说,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拥有德行和才华。
⑤貌因德而美。
外表是皮囊,德行才是核心,若非如此,再好的相貌也没有价值。
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可谓“颜值高”,但这样一位相貌出众的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至今仍遭到中国人的唾弃。
德不配颜,徒有“颜值”之虚名,其“高颜值”反倒成了一个笑话。
⑥才补颜不足。
颜值低是一种“先天不足”,才华却是弥补这种“不足”的营养剂。
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对晚清大臣曾国藩有如此描述:个子中等,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可以看出,曾国藩的外貌并不“漂亮”,可谓“颜值不高”,但他却在大风大浪中凭借过人才华,成就一番事业,名留青史,令人敬仰。
⑦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也有流行语“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终于人品”。
无论是一个人如何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值得祢道的只有两样——德行和才华,然后才可能说,这个人还有“颜值”。
初中中考 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下面小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宋威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
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
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
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
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
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
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
“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④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
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
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
“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
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
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议论文阅读指导及练习一、考试要求: 1.对论点的辨析、判断、提取、归纳;例如: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宿迁2013中考)。
2.对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的认识、分析,对论据作用的把握;例如: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宿迁2013中考)3•对论证方法(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的辨识及作用的把握;例如: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宿迁2013中考),4.对论证结构的整理、划分;例如:根据全文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阅读是最有情义的”。
(宿迁2010中考) 5.对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的分辨; 6.对议论文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的了解;7.对文章思想和内容的理解、认识和评价。
例如: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宿迁2012中考)二、方法指导: 1.关于论点:从标题、开头、结尾等处找(也要注意中间),通过分析论题找论点,由语言的表述形式判断论点(肯定或否定句),根据语言标志来判断论点(“总而言之”我“认为”足“以证明”等),根据论据判断论点; 2.关于论据: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论据都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这个观点不一定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有可能只是一个分论点),补写论据; 3.关于论证:列举确凿的事实来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道理论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比喻论证可以使论证浅显易懂,形象生动,易于被读者接受;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能更加鲜明的表明作者的观点。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
(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或具体而有力地来证明……论点。
(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
(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4.关于论证结构:语言表述格式,先通过…… 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 的例子或名言加以论证,最后…… 得出的结论。
5. 关于语言:分析时要从它的具体语境中找依据句子、支撑句子,这些句子的前后往往存在着一些具有诠释、提示、破解作用的词语或句子,我们可以借它来进行阐发;6. 关于文章内容和思想的理解与评价:要读懂文章,准确把握作者观点,把握作者态度。
三、真题引路(一)(2013宿迁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8 分)融张金刚①融,有形,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浸润着时间的味道,演绎着渗透的传奇。
②融,无形,是一种情感的交汇,凭借着心灵的沟通,形成了彼此的默契。
③生活的圈子,是无数个体在不同领域的交集,让邂逅成为永恒的要旨便是“融”④央视2012年《开学第一课》,于丹讲得好:把生鸡蛋、胡萝卜、茶叶分别放在三个锅里煮。
第一个锅里,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邦邦。
生活中有些只固守着自己内心、不肯融合的人,最后变成了孤家寡人,被生活煮硬。
第二个锅里,胡萝卜被煮得软塌塌,成了胡萝卜泥。
有些人因为没有生命的坚持,被生活煮得没了自己。
第三个锅里,茶叶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同时它把无色无味的水变成了一锅香茶,有些人,在煎熬里成全了自己,改变了别人。
⑤其实,这正是社会、个体间正能量、负能量的较量与融合。
社会并不完美,个人也不是完人,学会适应,彼此融入,才会统一。
有时,坚守,并不合时宜,就要尝试接纳和改变;有时,妥协,就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败和抛弃;最佳,便是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荣,做一片既能释放、传递正能量,又能承受煎熬、历炼,涅槃重生的茶叶”这便是做人、处世的通用法则。
⑥一直有人在置疑,仅一些模范、英雄能否撑社会善美的天空。
我无法回答。
但我更希望将他们看作源头活水”在其汩汩喷涌、涓涓流淌间,滋润、浇灌出周边茂盛的花草,融汇、吸纳无数奔流向海的细流,一起融入浩瀚的湖海。
一人、两人、多人,渐渐传递、互融,终可汇成大爱、大德、大义。
人与人,融洽和睦,其乐融融。
社会,被爱包容,和谐祥和,自会一派融融。
13•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分)14•第④段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3分)15•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
(3分)参考答案:13.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共生共荣。
(表述完整,意思对即可)14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弓I用论证(写出其中两个即可)。
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诠释融”的含义,并在对照(比较,对比)中突出了传递正能量,彼此融入的必要性(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15.作者希望英雄模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不断释放自己的正能量(1分),带动(影响,辐射)越来越多的人相互接纳,融入社会(1分)最终达成共生共荣(或人与人融洽和睦,社会和谐祥和)之目的(1分)(得分要点:英雄个人践行一一带动他人践行一一达成目的。
三个阶段各1分,若直接抄句子至段末而不分析得1分)(二)(2012宿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2分)何为书张炜①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而有人却不能——不知从什么时候丧失了这种能力。
后一种人觉得前一种人很奇怪,甚至还有些令人费解;而前一种人却认为自己拥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保有一种充实的幸福。
②现在到处都是书,可是那些书的作者却不尽是前一种人。
书是什么?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③然而许多书并没有感情,或者说没有真切朴实的感情。
这样的书也能算得上书吗?如果仅仅是印上满纸的花言巧语、卖弄、粗鄙的发泄,装订得再好,在我看来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书。
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
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嚼生活,滤过流逝的时光。
是的,在极为有限的生命历程之中,假如没有这样的回顾和思念,没有情感之水循环往复的浸洗,将是多么可怕。
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
④关于童年,田野,小院,那一束不能忘记的小花;还有敬仰和欣悦之情,与别人相似的叹息,以及悄藏起来的温暖……这些既是永恒的东西,又是作者自己的东西。
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⑤当然,如果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些虚假贋品,我们是不会与之交换的。
⑥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
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
苍茫人世,邈邈光阴,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一一份感觉一一只要是给人这种感觉的,无论多么稚嫩的文字我们都欣然接受;而另一类文字,无论多么高深我们都将本能地拒斥。
⑦在拜金时代和数字时代,理应有一些别样的心灵和声音,并以此去寻找、召唤更多的心灵和声音。
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时代被作价卖掉,或被浅薄生硬的技术主义分割禁锢。
我们必须向往诗意地栖居”(摘选自《读者》2012年第5期,有改动)10.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3分)11•请说出诜文第①节句子中加点词语这些”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2分)12.请指出选文第⑥节中划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13.请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感受。
(4分)参考答案:10.(3 分)书是真诚待人的文字,是真正的人才有的心事,是人真切朴实感情的投影。
(3 个点,每答对1个点得1分。
如果答“所以我们常常感谢那些真诚待人的文字,那些真正意义上的书”,或者答“由此看来,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得1分。
) 11.(2 分)能够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或“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的能力”,如果答“思想、怀念、激动和幻想”也可得2分。
) 12.(3 分)对比论证,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了我们欣然接受真正的文字的态度,或者答:通过对比,强调(突出)世上所有的文字,最重要的还是一个真字。
(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
)13.(4分)①我们应该被一个人的心事牵引着,走向很远。
我们于是在这时候也会想起自己的一些事情,咀口爵生活,过滤流逝的时光。
②我们在阅读中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内心的一切与之交换,从而获得特别的欢乐。
③只要真就会诚,就会亲近和亲切。
(3 个点,答对 1 点得 1 分,答对 2 点得3分,答对 3 点得 4 分,每点意思对即可。
)(三)(2013南京)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
(10 分)碑与帖蒋勋碑与帖是汉字书法上两个常用的字。
“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笔写在纸帛上的文字。
魏晋以后,书法界普遍认为“碑”与“帖” 分别代表重拙朴厚和潇洒飘逸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魏晋之后南北朝形成了对峙局面,书法论述也一般习惯把“碑”与北朝连在一起,称为“北碑”。
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主的“帖”,自然就被认为是流行于南朝文人间的南帖”比如北朝著名的《张猛龙碑》,苍劲古朴,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灵动洒脱,两者大有径庭。
碑”还原到原始意义,是指石碑上用刀刻出来的文字。
这些石碑文字,最初虽然也用毛笔书写,但是一旦交到刻工手上,负责石刻的工匠难免会有刀刻技法的介入,这就改变了原来毛笔书写的线条美感。
《张猛龙碑》字体端方,笔画厚重,许多线条的风格就不是毛笔容易表现的,那是石匠在刀刻的过程中融入了刀法的利落、明快、刚硬。
因此,碑”与帖”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
一九六五年在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王闽之墓志》石刻,刻于东晋咸康到永和年间,永和九年正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那年。
王兴之、王闽之也是王氏家族中的精英文人,但是从墓志石碑的字体来看,却与王羲之书风完全不同。
碑文字体方正,拙朴刚健,点捺用笔都明显看出了刻工的刀法,不像南帖”却更接近北碑”笔、墨、纸、砚成为文房四宝”,如果在汉代,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汉代始终以竹简书写为主,纸的使用微乎其微。
魏晋则是竹简书写过渡到纸帛书写的重要时期,王羲之正是纸帛书写到了成熟阶段的代表人物。
用纸”、帛”一类纤细材质书写,增加了汉字线条行走”、流动”、速度”的表现力。
汉字在以纸帛书写的晋代文人手中流动飞扬婉转,或行”或草”,潇洒飘逸,创造了汉字崭新的行草美学。
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运笔的转折,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充分体现了帖”潇洒俊逸的书法风格。
碑”是石刻,帖”是纸帛,从另一个角度看,书法史上碑”与帖的书风问题,或许可以有新的理解。
(选自《汉字书法之美》,有删改)13.从全文来看,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旨什么?(2分)14.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5分)⑴第二段加点词语大有径庭”的含义是什么?(2分)⑵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3分)15.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你更欣赏哪一幅?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笔画的角度说说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