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 (一)这个宰相不寻常

合集下载

王安石个人资料

王安石个人资料

王安石资料王安石简介(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谥文,又称王文公。

生平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四年(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

早年的播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

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

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

庆历二年(1042)登杨□榜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

庆历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与民,受到人民爱戴。

嘉□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

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

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

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

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

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

元□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病死。

王安石事迹,见•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诗纪事‣、•宋人轶事汇编‣、•宋稗类钞‣等。

文学主张与创作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

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轶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轶事

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轶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以下收藏了王安石的几则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1、"害"爹挨雨淋王安石从小聪明伶俐,邻居们都夸他心眼多,脑瓜灵。

他爹听了,自然喜上眉梢,甜进心里。

有一年秋天,正下着毛毛细雨,他爹穿着单衣,坐在屋里,于是把王安石叫到跟前说:“安石啊,大家都说你聪明,我不信。

如果我坐在屋里,你能叫得我站到院子里去挨雨淋,才算你真聪明。

”王安石知道父亲在考自己,就笑着说:“爹,落雨天当然是坐在屋里,我怎么能叫你站到院子里去淋雨呢?”他爹说:“哪你不算聪明。

”王安石接着说:“爹,你要是站到院子里,我就能把你请到屋里来,你信不信?”他爹连声说着“不信”,就走到院子里去了。

王安石在屋里来回走着,就是不喊爹进屋来,让他爹挨淋雨。

他爹等了好久好久,实在不耐烦了,催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王安石说:“爹,这不是‘叫你站到院子里挨雨淋’了吗?”他爹这才恍然大悟,笑着说:“还真有两下子。

”王安石说:“爹,快回屋里来,要不淋雨受凉会生病的。

”他爹立即回来了,王安石又说:“爹,又‘把你请到屋里来’了。

”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

2、对联成婿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富户人家在对诗选婿,难住了许多人。

他细一打听,这上联是小姐出的: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求对下联。

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众人齐声称好。

于是,王安石约定科考后完婚。

巧的是,考场上收毕试卷,主考官又另出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

”求对上联。

王安石灵机一动,对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

”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

不久,王安石与小姐举行婚礼,正进行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

正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非常兴奋,亲自下厨房烹饪菜肴,招待贺喜的四亲八邻。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故事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故事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故事一:拗相公王安石的执拗性格在那时是出了名的,为人极其固执,自己做了决定后这是三头牛都拉不回来。

固执说的好听点是对于原则的遵守,说的难听点就是刚愎自用。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王安石的性格缺陷。

这种固执让王安石听不进劝,刚愎自用,有错也不改,当所有人都在抨击新法的缺陷时,他不闻不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的决心,一心变法。

所以在变法期间,出现了很多用人不当的典例,甚至还出现了很多的天灾人祸,但是面对这种变量王安石没有着手解决,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伤害,这也让王安石带上了拗相公的称号。

二:王安石待客王安石一生简朴这是出了名的,他崇尚节俭杜绝奢侈浪费。

王安石做宰相期间,有一个亲戚来到京城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则礼貌的请他吃饭,到了约定时期,那个客人盛装相见,认为王安石肯定会大排场的宴请宾客。

但是那天客人等了很久也不见有宴请的阵仗,临近饭点也不见有果品蔬菜上桌,等了很久才终于开饭,开饭后上来就只有酒水,胡饼和切的很小的肉块,最后上饭伴着很简陋的菜羹。

王安石就用这样的待客之道来宴请宾客,足以看出王安石的清廉朴素。

王安石辞妾的故事王安石辞妾是一个文言文故事,出自《邵氏闻见录》,《邵氏闻见录》是一本历史笔记,宋朝的邵伯温执笔创作。

这本笔记共有20卷,前16卷主要记述了宋太祖开始的故事,期间更有北宋文人豪客欧阳修,王安石,柳开等人的故事,这些记载有助于后人全面了解北宋的古文运动,包括其兴起与发展。

这本笔记中,对于王安石变法有着多篇幅的记载,更有发生于北宋年间的奇闻趣事。

王安石辞妾就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记载中主要讲述了以下内容:1061年,王安石任知制诰,这段期间王安石可谓是顺风顺水,家庭和谐,兄弟都已成家立业,家中负担减少,他自己的事业也是如日中天,不仅当知制诰还兼工部郎中,纠察在京刑狱,俸禄高职位好且有升职机会。

王安石一夜步入上层社会,王安石的妻子吴夫人就思考着活了这大半辈子,现在日子好过了,也该享受生活了,让他体会体会什么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生平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生平简介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生平简介作为北宋时期的名臣,王安石在政坛上翻云覆雨,好生潇洒,王安石在文坛上也是颇有建树。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王安石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个人恩怨说到苏东坡的政敌,最难措辞的莫过于王安石了,然而事实上又绝对无法回避王安石,因为两人不但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又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纠缠不清的私人恩怨。

王安石去世后,中书舍人苏轼为其撰《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足见关系的不一般。

东坡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党争,他的父亲和弟弟、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东坡本人的政治观念与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忠鲠谠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党魁王安石发生冲突。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

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东坡对其父写《辨奸论》是不以为然的,认为有些话说得太过分。

东坡对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是东坡对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的行为非常不满,曾在祭刘敞的祭文中予以讥刺。

熙宁二年(1069),东坡上疏论贡举之法不当轻改,神宗非常重视,当天就予接见,然后又想让东坡修中书条例,王安石阻拦并力荐吕惠卿。

王安石个人简介

王安石个人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

其诗“学杜得其瘦”,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深刻独到,还在于其诗歌形象的理性概括和见解的独到深刻,体现出鲜明的特色。

王安石出生于临江军府治清河县(今江西省樟树市)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王益是临江军判官,母亲吴氏是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乌石冈人,也出身于诗书衣冠之家,优渥的家境让吴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吴氏的母亲即王安石的外婆黄氏也是一位有文化的妇女,且兼喜阴阳数术之学。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多子女家庭,上有两个哥哥安仁、安道,下有四个弟弟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和三个妹妹。

两个哥哥为父亲前妻徐氏所生,后都在30多岁时英年早逝。

母亲吴氏是金溪(今江西抚州市金溪县)乌石冈人,也出身于诗书衣冠之家,优渥的家境让吴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丰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早年经历: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字介甫,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他的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他考中进士第四名,从此步入仕途。

2.地方官经历:在宋仁宗末年,王安石曾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宋初以来的法度提出全面批评和改革建议,但未被采纳。

之后,他在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位上担任地方官,表现出色。

3.推行新法:在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得到重用,开始大力推行新法。

他相继制定并实施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新法。

这些新法的实施,旨在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改变封建士大夫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的局面。

4.担任宰相:熙宁二年(1068年),王安石被召入京,升任参知政事。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一)这个宰相不寻常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一)这个宰相不寻常

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一)这个宰相不寻常康震《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讲稿(一)这个宰相不寻常【画外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留给后人的传世名句。

然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成员,王安石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文学,更在于政治,在于改革,在于变法。

作为北宋神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以主持“熙宁变法”闻名于世。

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又戛然而止的大改革,将王安石这个名字与“变法”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他生前位极人臣,身后骂名滚滚的传奇命运。

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卒于公元1086年,这位66岁的江西老人究竟是如何将传奇进行到底的?他的是非成败、千秋功罪,到底应该如何评说呢?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走近王安石这个“唐宋八大家”中最为独特的传奇人物,揭开一段你不得不看的历史真相,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一集《这个宰相不寻常》,敬请关注。

【康震】朋友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唐宋八大家里面最独特也是最不寻常的一大家,王安石。

王安石为什么独特?因为在这八大家里边,他的官做得是最大的,而且他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王安石一生两次担任宰相(国务院总理),又先后两次被罢免宰相之职。

所以他的经历是非常独特的,人们对他的褒贬也不统一。

又为什么说王安石这个人他不寻常呢?他不寻常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今天一讲到王安石这个名字,一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另外一个词,是什么呢?变法。

所以王安石和变法,基本等于一个固定词组,就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的王安石变法影响力更大。

不但对他当时的影响力大,而且一直影响到了八九百年以后的二十世纪。

所以我们说他的第一个不寻常是他的历史评价力不同寻常。

他的历史评价的不寻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古今中外,赞不绝口。

我们先来看中国,在1908年的中国,这一年是“百日维新”失败的十周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光绪皇帝和他的姨妈慈禧太后去死了。

王安石清廉轶事

王安石清廉轶事

王安石清廉轶事王安石清廉轶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清廉轶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安石是北宋的政治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为官清廉,一生锐意改革积弱成习的朝政,虽然因为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从而功败垂成,但他忧国忧民、不计个人毁誉的精神,仍为后世所推崇。

北宋的大文学家王安石很珍惜时间,年轻时曾在韩琦手下当幕僚,因经常熬夜读书,从不参加当时官场上极为重视的宴会,一度使韩琦怀疑他是否沉迷于酒色,才不参与关系自己未来前途的应酬。

王安石不但是一位儒者,对于佛、道两家也有相当的造诣,他对诸子百家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所谓“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

此外,他知道作者的原意,很容易被后人所曲解,因此在读诸子百家的著作时,从不拘泥于注释,尽量自己去理解原文。

苏东坡评王安石读书为“网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

”由此可知,他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只是单纯的接受书上的知识而已。

他写作的态度非常严谨,脍炙人口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中的“绿”字据说改了十几次才定下来。

他诗文方面的成就,对北宋文学影响很大,故被后人推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平生行止,清白无污王安石虽贵为宰相,却生活简约,且“不溺于财利酒色,视富贵如浮云”。

他为官清廉的事迹很多,甚至连攻击他的政敌,也不得不承认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无一污点”。

有一回,有人送王安石两件古物:古镜和宝砚。

他看了以后,问道:“这镜子和砚台有何用处?”对方回答说:“这镜面光滑透明,不但近照人影一致,且可远照两百里的景物;还有这砚台石质又细又密,只要呵一口气,就能得水磨墨。

”他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两件都算是稀奇宝物,但对我而言却没有什么用处。

吾面不及碟子大,哪要什么能照两百里的古镜?再说我有个习惯:写字前必先取水磨墨。

你这砚台就算能呵得一担水来又如何?”说完后就把古镜和砚台还给对方了。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资料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资料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的资料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以及改革家。

王安石还与韩愈、柳宗元还有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一同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出生在官僚家庭,从小跟父亲游历各地,目睹了宋朝的民生疾苦,立下改变世道的志向。

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身份前往淮南上任节度判官,后调任鄞县知府,任职四年时间,注重水利建设,并扩建学堂,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1501年,宰相文彦博向宋仁宗推荐王安石,王安石辞不前往,后来欧阳修又推荐王安石,王安石以侍养老母回绝。

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认识周敦颐并成为知己。

1058年,王安石被调往京城,此次进京,王安石以《上仁宗黄寺言事书》提出了自己变法的内容,但宋仁宗并不采纳。

1063年,王安石辞官回乡守丧,宋英宗多次召王安石进京,王安石都回绝了。

一直到1067年,宋神宗继位,王安石得以重用,1608年。

王安石向宋神宗提出自己的“治国之道”,次年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一直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废除新法,1086年王安石病逝。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他不仅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文学家,王安石将其政治理想与文学创作进行了一个紧密的结合,王安石一生作品颇丰,流传到现在的诗共有1531首之多。

王安石的诗前期作品有政治诗,咏史诗,送别诗,寓言诗等。

政治诗:如代表作《河北民》这是一首政治诗,当时辽和西夏入侵北宋,但是朝廷委屈求全,忍辱求和,不断的搜刮民脂民膏来求和平,造成底层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从而提出自己的主张,应该要改革弊政。

这类作品均以议论的形式为诗,但是情感真挚,思想深邃而被后人所喜欢。

咏史诗:《明妃曲二首》、《孔子》、《孟子》、《商鞅》、《张良》、《范增》、《贾生》、《谢安》、《杜甫画像》这些作品则是属于咏史作品,借古讽今,这是一种思想与艺术结合的作品。

寓言诗:《同昌叔赋雁奴》、《秃山》等是借助寓言故事的来历来表达主旨,构思巧妙,耐人寻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一、这个宰相不寻常画外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留给后人的传世名句。

然而,作为“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成员,王安石给这个世界最大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文学,更在于政治,在于改革,在于变法。

作为北宋神宗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以主持“熙宁变法”闻名于世。

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又戛然而止的大改革,将王安石这个名字与“变法”永远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他生前位极人臣,身后骂名滚滚的传奇命运。

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卒于公元1086年,这位66岁的江西老人究竟是如何将传奇进行到底的?他的是非成败、千秋功罪,到底应该如何评说呢?从今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走近王安石这个“唐宋八大家”中最为独特的传奇人物,揭开一段你不得不看的历史真相,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第一集《这个宰相不寻常》,敬请关注。

康震:朋友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讲唐宋八大家里面最独特也是最不寻常的一大家,王安石。

王安石为什么独特?因为在这八大家里边,他的官做得是最大的,而且他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个人物。

王安石一生两次担任宰相(国务院总理),又先后两次被罢免宰相之职。

所以他的经历是非常独特的,人们对他的褒贬也不统一。

又为什么说王安石这个人他不寻常呢?他不寻常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今天一讲到王安石这个名字,一提到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另外一个词,是什么呢?变法。

所以王安石和变法,基本等于一个固定词组,就是“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的王安石变法影响力更大。

不但对他当时的影响力大,而且一直影响到了八九百年以后的二十世纪。

所以我们说他的第一个不寻常是他的历史评价力不同寻常。

他的历史评价的不寻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古今中外,赞不绝口。

我们先来看中国,在1908年的中国,这一年是“百日维新”失败的十周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光绪皇帝和他的姨妈慈禧太后去死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当年的百日维新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写了一本书,这本书是为王安石立传的,在这本王安石的传记里边,梁启超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他说王安石是什么人呢?说王安石这个人就像千万公顷的湖泊一样广大,就像万仞的高山一样高尚。

说从夏商周一直到现在1908年,过去几千年了,你要说中国有一个最完美的人,这个人是谁?就是王安石。

王安石的改革变法不仅对当时的北宋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现在梁启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二十世纪的中西方的各国的政治体制都在产生在很大的影响,对他的评价特高。

梁启超说:“我们应该给他塑一个特大号的金像,把他供起来。

”这是在中国。

在国外对他什么评价呢?1906年,这一年,距离俄国的十月**还有十年。

当时的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在和他的同志们讨论俄国土地政策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话,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王安石实行土地的国有政策表示赞同。

还是在二十世纪,不过已经到了1944年,我们来看,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是怎么评价王安石的?这一年,华莱士来到了正处在抗战中的中国,访问中国。

中国的高官们谁都没有想到,这个华莱士来到中国访问却对王安石大加地赞赏,特别的感兴趣。

他说什么呢?说王安石当年搞改革变法的时候实行的青苗法对于1929年前后处于大萧条时代的美国的经济危机的扭转,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时美国政府给农民实行农业贷款,这就很像当年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

中国的官员很震惊,不知道这个美国总统对王安石还有这么重的情结。

我们说呀,在中国古代十一世纪的一个宰相王安石,他推行过一次变法,却对二十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袖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副总统有着这样大的影响。

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我还在想,能够对美国农民兄弟都发生作用的政策,那得是多么好的一个政策,对不对?我们应该为王安石鼓掌,即便现在已经过去将近一千年了,掌声依然应该存在,叫好声依然应该不断。

但是我要负责任地,很认真地告诉大家,我们全都错了。

从王安石推行改革变法到现在这八九百年的时间里边,骂王安石的人要比给王安石鼓掌的人要多得多得多。

这些骂声不断,骂声很大,骂的水平很高,而且给他定的罪名是石破天惊,骂得惊心动魄。

所以王安石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很大,他接收到的评价也很独特,也很不寻常。

这是第二个方面:身后骂名,空前绝后。

这里边比起什么商鞅,这不也是改革家嘛,张居正、康有为,包括梁启超,跟这些改革家相比,王安石接受到的骂声,范围广、程度深、骂声大、罪名大。

这其中骂他的级别最高的一个人,就是杀死岳飞的宋高宗赵括。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

两个愚蠢的、无能的皇帝被人家金国人抓走了。

现在一个问题:谁应该为北宋的灭亡买单?谁应该负起这个责任?得找一个冤大头。

找!赵构多聪明啊,追根溯源,一找就准。

“都是因为王安石搞改革变法,我们北宋才灭亡的。

”原话是这个说的: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神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

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

——宋高宗赵构“王安石一意孤行,他蛊惑宋神宗,他诽谤前辈,诽谤祖宗的法度,他就是北宋灭亡的万恶之根源。

”还有人干脆认为王安石就是“天下第一小人”。

这话是这么说的: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灵为一人者也。

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

此言最公最明矣。

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

——明·杨慎“你要问我从古到今哪个皇上最昏庸、最无能?就是宋神宗。

天下所有皇帝里面最昏庸的加在一起,等于宋神宗。

王莽、曹操、司马懿,这些个坏蛋,这些个最坏的奸臣(这当然是当时人的看法),所有最坏最坏的奸臣加在一起就等于王安石,又等于‘天下第一小人'。

”对王安石的诋毁以至于此,他们恨不能说王安石不是人。

宋代的时候有一个笔记,里面编了一个故事,说王安石出生的时候,有一个小动物叫獾,民间有叫獾猪的,有叫獾狗的,从他们家门旁屋里头跑过去了。

跑过去完了之后,王安石出生了。

所以王安石的小名叫“獾郎”。

用农村现在的话说要么叫猪崽崽,或者小狗子。

就这名字。

中国古代历来的圣贤出生的时候那都是满室生辉、长虹贯日,都有吉兆的。

而且生下来这孩子都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直口方、大耳垂肩、两手过膝,怎么着也是伟岸的形象。

王安石,一直小獾猪从他们家穿过,他落生了。

糟蹋人也就糟蹋到这一份上了。

王安石作为一个宰相,基本这些评价对他等于是全面的否定了。

所以这是王安石的第一个不寻常,那就是有的人把他捧到天上,有的人要把他踩在脚下,还要再踩上一只脚。

画外音:北宋时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

与前朝相比,官宦士人的俸禄待遇非常优厚。

士大夫们普遍追求高雅而又奢侈的生活方式。

很多官员的家中不仅妻妾成群,还蓄养着不少的歌姬舞女。

朝廷对于这种现象不仅不会干涉,事实上还鼓励有加。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当中,贵为一国宰相的王安石,却始终坚持一夫一妻,终其一生,他始终不离不弃,没有出妻纳妾。

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这种违背世俗常规的做法,到底说明了什么呢?康震:王安石的第二个不寻常:婚恋观念与众不同,一夫一妻,不离不弃。

王安石曾经做过一个官叫知制诰。

这是什么官啊?就是专门负责给朝廷起草中央文件,给皇帝负责起草诏书的。

这个官不是特别大,但是内容非常深刻。

王安石做这个官做得大,做得重要,心一点都不花。

有一天晚上在屋里正办公呢,特认真,突然有人给他端茶送水。

王安石抬头看时,却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不认识,“你谁啊?干嘛的?”这时候王安石的夫人,姓吴,吴夫人赶忙走上前来向他解释说:“夫君,这是我给你买的一个小妾,侍奉你的。

”好家伙,你给我买一小妾,我都不知道,该不会是夫人在考验我吧。

那当然不是。

王安石很吃惊,怎么就买一小妾,我都不知道,就问这个女子说:“你从哪儿来的?你什么出身呢?”因为他看这个女子长相端庄,仪态也非常端正。

这个女子告诉他说:“我的丈夫也是一个将军,给朝廷运粮食,走水路,船翻了,粮食全没了,把全家都当完了,卖完了,还补不上这个空缺,就把我也卖了。

”王安石一听这个回事,就说夫人买你的时候花了多少钱啊?说花了90万。

王安石面有悯色,脸上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说你把你丈夫叫来,我有话要说。

一会儿工夫,她丈夫来了。

说:“你把你夫人带回去好好过日子,再困难也不能卖老婆啊。

90万我不要了,我再给你一些钱,回去把家重新建立起来。

”这个很不寻常啊。

为什么很不寻常?因为在唐宋时代,这读书人,当官的取个三妻四妾那太寻常了。

所以我们就觉得和奇怪,那王安石是怎么回事?他老婆主动给他买了一个妾回来,服侍他的生活,他还视而不见,而且还把人家退回去了,让人家夫妻团圆。

眼睛瞎了?看不见人家这女子长得漂亮啊?长得这么温柔啊?我相信王安石也是个男人,看见美女他也会动心,看见女子长得漂亮,他也会赏心悦目。

那他为什么这么做呢?他这么做实在违背常规,不合情理,特别是不合宋代的情理。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在宋代,在古代社会,像王安石这样的做法,不能说绝无仅有,那也是非常罕有了。

他一辈子只有一个夫人,吴夫人,是他的表妹。

他们两个结了婚之后,王安石身边再没有第二个女人。

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王安石在和他夫人结婚的时候是不是赌咒发愿来着?是不是拍着胸脯在这儿发誓来着?我们现在找不到这样的资料。

而且我觉得对这样一个正人君子而言,找这样的资料,对他都是一种侮辱。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王安石心目当中,他和他的妻子吴氏结了婚之后,他心里边就不再有别的女人了。

为什么?因为他要对他的妻子负责任。

当然同样,他的妻子也要对他负责任。

他们结了婚之后成了一家人,成为一对夫妻,这就意味着他必须要坚守一种原则,这个原则与别的女人是不是长得越来越漂亮?自己老婆是不是长得越来越难看没有关系。

与什么有关系呢?与承诺有关系。

我无法告诉大家王安石给他的老婆有什么承诺?但是显而易见的,这个结果让我们能够看到他内心里面是有一个承诺。

这个承诺就是:我必须要坚守我们两个人之间的纯粹的感情,纯粹的婚姻。

当初的承诺就是坚守,现在所坚守的也就是当年的承诺。

这是一个纯粹的人的表现,他的纯粹不仅仅是表现在不接受贿赂,做官要清廉,而且体现在个人的感情生活当中。

所以我们经常在想什么叫正人君子?我们有时候说起“正人君子”好像有一种讽刺的意思,说你是个“正人君子”。

我告诉你,我们身边有正人君子,只不过是太少了。

现眼前就有一个,就是王安石。

正人君子,不靠赏心悦目活着,靠原则。

这些原则才能支撑起他纯粹的人格,才能受人的敬仰。

我们说王安石的做法违反了当时的常规、行规,但是有很多纯粹的人,他们的做法坚守了自己的原则,违背了世俗的常规,他们的做法和原则才是正确的。

真理往往就在少数人的身上。

这是他的第二个不寻常。

画外音:自宋太祖赵匡胤建国以来,北宋王朝一直坚持重用文臣,抑制武将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