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奴隶社会的经济思想
新教材—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1

到奴隶制国家的诞生,人类告别漫长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奴隶社会。这一过程( )
①激活了人所固有的私有观念,产生了私有制 ②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剩余产
品的出现 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④是生产发展基础上贫富
差距逐渐缩小的过程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②③正确,私有制的产生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①错误,私有观念不是人所 固有的;④错误,原始社会末期,土地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确立,贫富分化加剧。 【答案】C
课堂探究
【探究与分享】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 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不料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 给了当地的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布片,这使来访的欧 洲人大惑不解。其实,这样的举动反映了当地居民仍然保持着平均分配的原始习俗。 探究问题:联系上述故事,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原始人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原因。 提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只能使用石器等落后的生产工具,人无法单独同 自然和猛兽作斗争。为了获得食物,求得生存,人们不得不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 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成果。否则,在劳动成果很少的情况下, 有的人得到的多了,另外一些人就可能会被饿死,整个集体就会遭到削弱和破坏。
人类社会是由猿群转变而来的,人类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同一过程。古猿 进化成人,猿群也就相应地转变为人类社会。古猿的一支在一定的条件下,终于 进化成为人,开始了制造和利用工具进行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也就开始 了生产劳动。人类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进行。在生产 劳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如生产中的协作关系、分工 关系、产品分配关系、领导关系、婚姻关系,后来又出现了宗教关系、政治关系 等。这种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就构成了 人类社会。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摘要:
1.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2.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3.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正文:
一、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主要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
生产力方面,奴隶社会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如耕种、纺织等。
生产关系方面,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对奴隶的占有和剥削为特点。
奴隶主拥有生产资料,奴隶则负责生产,生产成果全部归奴隶主所有。
二、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政治上,奴隶主阶级通过军队、警察、法庭等国家机器维护其统治地位。
法律上,奴隶制法律主要用于维护奴隶主的权益,对奴隶进行严格管制。
思想上,奴隶社会盛行迷信和宗教信仰,奴隶主阶级通过宗教思想控制奴隶的精神生活。
文化上,奴隶社会的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简单的音乐、舞蹈、绘画等。
三、奴隶社会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在奴隶社会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决定了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
而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面,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巩固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经济学说史教学活动大纲

《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编码:04000127制定单位:经济学教研室执笔者:翁媛媛审定时间:2012年3月7日审定:政治与管理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一、课程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经济学说史是一门年轻的社会科学,它是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在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后产生的。
它的形成是社会经济和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产生了多种经济学说,他们支间的相互矛盾与斗争,推动了经济学说的发展。
经济学说史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及其各种规律和范畴产生发展的历史来解释历史上各种经济学说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思想渊源和发展规律,并探讨各种经济学说的产生、发展演变同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阶级斗争的发展关系。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以及对前人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考察,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培养一种对经济问题的洞察力。
通过对前人的理论思维足迹的追踪,寻求现代经济问题的理论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准确掌握各个时期代表学说的基本思想、代表人物的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及其历史演进。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分析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指出其科学和庸俗成份,不断提高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在学习《经济学说史》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该课程是学习《经济学说史》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之后才能开展《经济学说史》课程的学习,学完本课程后将进一步学习经济类课程。
4、教学时数分配5、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参考书目:(1)晏智杰,《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第1讲+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知识清单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讲中外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春秋战国时期(前8世纪—前3世纪)1.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2. 具体表现(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宗法分封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 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3) 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 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兴起。
(5) 社会关系上:礼崩乐坏,社会秩序混乱。
3. 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明末清初(16—18世纪)1. 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都有新的发展,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2. 具体表现(1) 政治上: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形成奏折制度,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 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政府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
(3) 文化上:文化专制、理学统治禁锢思想;出现批判传统儒学的早期民主思潮;出现总结性的科学巨著;文学艺术平民化、世俗化倾向明显,呈现出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4) 阶级关系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5) 外交上:政府实行“海禁”“闭关自守”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同时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西方殖民活动影响了海疆。
3. 转型原因: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19世纪中期)1. 总体特征: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

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一、前言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教育内容也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从奴隶社会的基本概念入手,逐一探讨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奴隶社会的基本概念奴隶社会是指在生产方式上以奴隶制为基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导,政治制度以专制国家为核心的社会形态。
在这个社会中,劳动力被剥夺了自由和所有权,成为奴隶主私人财产。
奴隶主通过对奴隶的剥削和控制获取财富和权力。
三、教育内容1. 基础知识教育在奴隶社会中,基础知识教育被视为培养劳动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种教育主要包括文字、数学、天文等方面的知识,并且通常只针对男性进行。
这些知识对于劳动者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各种任务。
2. 价值观教育奴隶社会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
通过宣传奴隶主的权威和伟大,灌输奴隶们要服从、忠诚和敬畏奴隶主的思想。
同时,也会对劳动者进行道德教育,强调劳动者应该勤劳、诚实、忠诚等品质。
3. 技能培训在奴隶社会中,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农业是经济生活的主导,因此农业技能培训成为了重中之重。
这种培训通常由有经验的老师或工头来进行,内容包括耕种、灌溉、收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4. 身体锻炼在奴隶社会中,身体锻炼也被视为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劳动者需要长时间从事体力劳动,因此他们需要保持健康和强壮。
这种身体锻炼通常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来完成。
5. 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在奴隶社会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奴隶主通常会通过宗教来控制奴隶的思想,灌输奴隶们要顺从、忍耐和接受自己的命运。
同时,宗教信仰也可以带给劳动者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
四、总结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基础知识教育、价值观教育、技能培训、身体锻炼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这些内容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力而设计的。
虽然这种教育方式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适用,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西方经济学史-简要版

西方经济学史1. 奴隶社会时期的经济思想萌芽一般公认,世界上现存第一本经济学著作是古希腊色诺芬(Xenophon,约前430-约前355 或354)《经济论》英语单词“Economy”的,、“Economics”即源于此。
该书采用苏格拉底与别人对话的形式,讨论如何管理奴隶主家庭农场,堪称“古代微观经济学”。
他还著有《雅典的收入》,论述如何增加雅典国家收入,堪称“古代宏观经济学”。
此外,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所著《理想国》,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和完善奴隶经济制度,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主张限制商业、高利贷和私有财产。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所著《政治论》主要论述奴隶经济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巩固奴隶经济制度,《伦理学》分析商品等价交换现象,认为货币使不同的商品等价。
2. 欧洲中世纪时期的经济思想欧洲封建社会始于公元476 年,终于1640 年,其间战乱、灾荒和瘟疫连绵不断,经济、文化黯然失色,人称黑暗的“中世纪”(Middle ages)。
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Thomas Aquienas,1225 或1226-1274)著有《神学大全》,根据上帝意志论证封建农奴制度的合理性,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有高低之分,“下等人”应当受“上等人”统治。
同时,提出公平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商业理论和利息论,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了折衷和辩护,有一定历史进步意义。
1492 年哥伦布(Cristoforo Colombo,约1451-1506)“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国际贸易成为当时西欧主要经济增长点,催生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萌芽。
认为:只有金银才是财富,主张促进商业发展,开展国际贸易,实行贸易管制。
第一次正面肯定商业和商品经济,堪称“革命性”突破。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货币差额论”,即只出口不进口,主要代表作是1581 年于英国匿名发表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
第一章 导论 《政治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 马克思运用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地吸收了古典政治经 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的科学成分,创立了工人阶级的 “圣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科学体系的最 终建立以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的完成为标志。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 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二是生产力的发 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才能 为分配、交换和消费提供必需的物质材料。 第二,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和结构。分配、交换和消费 所能达到的水平和规模,以及它们所需物质资料的品种、质量、规格, 都是由生产提供的。 第三,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具体方式。比如,社会成员按什 么方式分配他们在社会产品中所得到的份额,是由他们参与生产的方 式决定的。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以后,马克思、恩格斯根据随 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科学研究的进展不断丰富和发 展自己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他们所创立的政 治经济学又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如列宁、毛泽东、邓小 平等所继承、坚持、发展、创新。
西方经济学说史教学课件 第1章古希腊、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21
4.国家财富职能观
• 针对雅典贡赋减少的现状,他提出了增加 政府财政的主张:
(1)鼓励吸收移民,增加人头税。 (2)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 (3)国家投资基础商业结构。 (4)国家投资规模递增行业。
8
二、物物交换的荷马时代
• 时间: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8世纪 • 背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私有制出现、阶
级分化、出现一系列城邦国家,其中最典型的是 雅典和斯巴达。 • 代表:荷马著《荷马史诗》 • 主要观点: (1)财富占有:以家畜多寡来衡量 (2)“市场”由领会场所变为财货交换地。 (3)物物交换中,一般等价物出现,如家畜。
• 第二: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和手工业,并从奴隶主立场 出发论证社会分工。
• 第三,对商品经济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第四,承认小商业存在的必要性,反对大商业和放贷取息,
严厉谴责高利贷,认为用货币增殖货币的行为是不自然的。
6
第一节公元前6世纪及前期古希腊的 经济思想
一、公元前6世纪及以前的古希腊社会 • 古代希腊是西方奴隶制文明的发源地。 • 古代希腊时期形成的文化对后来西方文化产生
了极大的影响。西方最早出现的经济学说也产 生于古代希腊。 • 公元前11—前8世纪,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 度向奴隶主所有制时代过渡,史称“荷马时 代”。古代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就见于此时的 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
7
一、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社会
(一)荷马时代—物物交换 (二)赫西俄德—市场经济观念 (三)梭伦时代—经济运行法制化的先声
• 约写作于公元前387—前371年之间,是用记录 苏格拉底和别人对话的形式写成的。
• 色诺芬在这本书中最早使用了“经济”一词, 其原意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谈论的经济 是家庭经济。管理家庭经济的学说,就是奴隶 主阶级的经济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贾图的经济思想
重视农业。认为一切经济部门中只有农业才是 罗马人最适宜从事的职业。 奴隶主的任务就是用心经营农业、加强对奴隶 的管理,管理好自己的田庄,增加收入。 农庄应建在交通便利之处;主张商品交换中必须 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买入的是自己不能生产 的产品,卖出的是自己多余的产品。 主张奴隶主农庄要做到自给自足。
---财产观:“共产主义”
柏拉图认为:私有财产和家庭养成人们利己和贪 欲之心,引起社会的分歧和矛盾。 哲学家和战士都不应该拥有私有财产和家庭,应 实行共妻共子,在公共食堂进食,从而才能最终 使国家获得永久和平,保持全国团结一致。 柏拉图所主张的这种“共产主义”,是在奴隶主 阶级内部消灭财产私有制,借此消除统治阶级的 内部矛盾和冲突,以维护奴隶制度。
设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组成: –执政者阶层(哲学家) –保卫者阶层(战士) –供应营养阶层(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自由民) –奴隶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没有列入国家组成阶层内
柏拉图主张理想国家的国土不应过大,也不要过小,应保持 一定的土地面积。一国的人口应与土地保持比例,人口不应 过多,也不要过少。他认为一国人口以5040人最为适当。
第一篇 西方前古典经济学时期的 经济思想
框架:
古希腊经济思想 西方奴隶社会 的经济思想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
色诺芬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贾图
瓦罗 西塞罗 1.经院学派经济学说:托马斯· 阿奎那 2.重商主义经济学说 早期 约翰· 海尔斯 晚期 托马斯· 孟
西方封建社会 的经济思想
第一讲 古希腊、罗马的经济思想
1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
---关于《经济论》 《经济论》是色诺芬根据自己管理领地经济的经验而写成 的,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论述经济的著作。 – 探讨奴隶主经济任务与如何经营奴隶制经济的问题, 论述奴隶主如何管理家庭农庄,如何使具有使用价值 的财富得以增加。全书大体分为两部分: – 一部分论述与奴隶经济制度有关的问题,诸如奴隶主 的经济任务,财产的经营与管理,奴隶的管理与训练 ,管家人的挑选和培养等; – 另一部分涉及生产力问题,例如论述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耕作技术问题。
(3)对待利息的态度 从总体上看,古罗马法学家是不支持获取利息 的,古罗马初期法律禁止借贷取利。 ---然而,随着货币关系的发展,借贷取息逐 渐为人们所容忍,但利率一般由法律规定,超 出法定利率,将被视作高利贷而被禁止。随着 货币借贷范围的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多,法 律上规定的利率成为空文,利率完全取决于市 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情况。
---财产观:坚持私有财产
私有制有更高的生产力,从而有助于进步。 私有财产给人以愉快。 财产私有有助于慈善活动。 财产共有并不导向社会和平,反而会导致人们在报 酬方面的攀比和争执。 如果财产共有优于私有,那么它应该早就实行了, 但是人类经验表明私有制更普遍。
三、古罗马的重要经济思想
古希腊、罗马的经济思想既有维护奴隶主自然经济的 内容,又有对商品货币经济的探索。
二、 古希腊主要思想家的经济思想
古希腊主要思想家: 1.色诺芬(前430-355),《经济论》和《雅典的 收入》。 2.柏拉图(前423-347),《理想国》和《法律篇 》 3.亚里士多德(前384-322),《政治论》和《伦 理学》
---产业思想
---“农业是其他技艺的母亲和保姆”,是希腊自 由民的最好的职业;农业繁荣,百业兴旺;土地 荒芜,则百业凋零。 ---手工业是“粗俗的技艺”,由外邦人、奴隶承 担
---商业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使人们获得具有使 用价值的东西。
重视农业,鄙视手工业和商业
---价格与供求
---商品价格和供求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农产品为 例,当农产品太多时,价格就低廉,农民就会 放弃农业从事其他行业。 感受到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但还不能对价 值规律作出正确解释 ---人们对白银是不厌其多,人们之所以喜欢储 藏白银是因为白银可以随时购买到有用的物品 。 货币的职能:流通手段、贮藏手段
---产业思想
柏拉图提出农业应成为理想国的基础。认为雅典人 只应从事农业。 在理想国中工商业是必要的,但雅典人不应该从事 这种不体面的行业。工商业只能让外国人和奴隶去 做。他主张制定法律使商人只能得到适当的利润。 他意识到在商品交换中必须有货币充当流通手段, 但他反对把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更反对放款和抵押 放债,其目的在于防止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侵吞 奴隶主阶级的剩余产品和侵蚀奴隶制自然经济。
---色诺芬的分工观
肯定分工的必要性 ---一个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艺,专门从事一种技艺 的人能工作的更好。 分工能使产品制作更加精美,提高物品质量 ---在波斯王国的餐桌上享用食物不仅是一种荣誉, 而且这些食物比一般菜肴可口。因为国王厨房里有 广泛的分工。 分工的程度取决于市场的大小
5.其他的经济思想
(1)主张财产私有制 罗马法学家在古希腊思想家自然观念影响下创立 了自然法学说。认为自然法是一切规则的总和, 它出自万物的本性,支配万物的行为。他们利用 自然法证明奴隶制度符合事物的本性,因而是自 然、合理的。同时他们号召人们听天由命,顺从 命运,抛弃仇恨,恬淡寡欲,摈弃人生乐趣。 古罗马法论证了私有财产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力。 他们对于把奴隶列入物品的范畴并不表示任何怀 疑。
(2)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
罗马奴隶制兴盛时代,商品货币关系已相当发达。 罗马法学家研究了商品生产者的各种关系,诸如买卖 、借贷、债务、契约和其他义务,承认个人地位,保 障签订契约的自由,确认债权者有役使债务者的权利 。罗马法学家确认个人地位、保障契约自由等思想对 后来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罗马法学家认为,货币是为便利交换而产生的,货 币产生后,货币本身也成为具有价值的交换物品。 在罗马法中,也提出过“公平价格”的概念。根据 罗马法学家的解释,所谓“公平价格”或“真正价格 ”是指某个时期不受市场变动影响的价格。大多数从 事交换的人就是按照这个价格买卖,因而这个价格也 被称为“通行的价格”。
教学目的和要求: 1.要求掌握古希腊、古罗马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和经济政策主张; 2.初步认识任何一种经济思想都是在一定历史条 件下的产物,比较成熟的经济体系都有其最初的 萌芽阶段。
教学课时:2-3课时
教学重点:古希腊、古罗马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作业:简述古希腊、古罗马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古希腊、罗马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柏拉图
(公元前427-前347)是古希腊哲学家、伦 理学家和政治家。出身贵族,是苏格拉底 的学生,长期从事哲学学园的讲学活动, 宣传唯心主义哲学;他著作较多,其中含 有经济思想的著作有《理想国》《法律论 》,阐述了其农业、分工、交换、货币的 观点。
---理想国家组织
柏拉图:每一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 生来却 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 立,于是人们便自愿联合起来结成团体形成国家。
---色诺芬的财富观
“一只笛子只有对于会吹它的人是财富,而对于不会吹它 的人,则无异于毫无用途的石头……对于不会使用笛子的 人而言,一只笛子只有在他们卖掉它时是财富,而在保存 着不买时就不是财富” 。 财富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是财富 ,而无用的东西就不是财富。 财富有两种用途:直接使用和用于交换。物品最主要的是 第一种用途,即物品的使用价值。 “奴隶主要想增加自己的财富,必须致力于组织和监督 奴隶从事劳动 ”,“对奴隶要严加管理,甚至主张用驯 服野兽的办法来驯化奴隶”。 奴隶主的经济任务是更有效地管理奴隶,以增加财富。
4.西塞罗的经济思想
推崇农业,重视农业。 ---认为劳动有高低之分,农业劳动是高贵的罗马人最适 宜从事的劳动。在所有职业中,没有一种比农业更具 生产性,更令人愉快和更为优越的职业。 反对小商业,赞成大商业。 ---认为奴隶主不宜从事卑贱的小商业。当时有些奴隶主 除经营田庄外,还靠经营大商业来 积累财富。 反对高利贷,让货币增殖货币,简直就是杀人。 ---意识到高利贷对自然经济的瓦解作用 坚持、保护财产私有 分工形成各种专业与职业,有助于社会有机体的正常 运转。经济社会是以分工为基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
古希腊的奴隶制经济基本上是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 但商品经济也比较发达,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都已 出现。特别是雅典,在公元前6世纪就成为了手工业 生产的主要中心,其海港比雷块夫斯也在公元前5世 纪中期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中心。 古罗马奴隶制社会经济的特征与古希腊基本相同,都 属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手工业有一定发展。由 于占领了许多殖民地,特别是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大国 后,对外贸易、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高利贷流行。
---分工思想
分工的必要性 ----如果一个人专门作一种工作,他所生产出来的 产品必然较好和较多。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 从事各种行业的人。 ----分工是出于人性和经济生活所必需的一种自然现 象。 分工是社会分裂为阶级的基础。社会上划分为统 治者和被统治者,一部分人从事脑力劳动,另一 部分人从事体力劳动,是合理的和自然的。
古罗马主要的思想家: 1.克尤斯〃贾图(前234-149),《农业论》 2.瓦罗(前116-27),《论农业》 3.柯鲁麦拉(前1世纪-?),《农业论》 4.西塞罗(前106-43),将色诺芬《经济论》译 成拉丁文 5.奥古斯丁(253-430),提出“公平价格”概 念 古罗马的经济思想还散见于法学家、哲学家和农 学家的著作中。3.亚里士多德
其经济思想主要见于《政治学》和《伦 理学》两书中。古希腊经济思想在他的 著作中得到最高发展。
---价值思想
物品有两种用途:一是供直接使用,一是供与其他物品相 交换。 交换的产生:从物物交换开始,进而过渡到以货币为媒介 的交换,即小商业,继而过渡到以获取货币为目的的交换 ,即大商业。前者交换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交换 属于“经济”之内。大商业是为获取货币目的而进行交换 ,它无限制地追求货币财富。这种交换属于“货殖”,它 是反自然的。 交换的原则:等同性。 货币是交换的中介,为交换提供了衡量等一性的标准;指 出货币对一切商品起着一种等价关系的作用。(最早分析 商品价值形态和货币性质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