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用九年级化学电子版教材(上册)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苏教版)第二章《化学基本概念》的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详细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
教学重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酒精、水、食盐、蔗糖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饮料、空气、金属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征,引出物质的概念。
2. 新课内容:(1)物质的组成:讲解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
(2)物质的分类:介绍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通过实例进行区分。
(3)实验演示:分别进行酒精与水的混合、食盐与蔗糖的混合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判断纯净物与混合物。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组成2.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2)列举生活中的单质和化合物,并说明其特点。
2. 答案:(2)生活中的单质如金属(铁、铜等),化合物如水(H2O)、二氧化碳(CO2)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情况较好,但对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涉及第四章《物质的构成》中的第2节“分子和原子”。
具体内容包括:分子的概念与性质,原子的概念与性质,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了解它们的基本性质。
2. 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并解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及区别。
难点: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及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如酒精、水、玻璃片等)。
2. 学具:电子书、笔记本、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酒精挥发、水结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例题讲解:(1)讲解分子的概念,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2)讲解原子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稳定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的概念、性质、作用。
2. 原子的概念、性质、作用。
3. 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分子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2)简述原子的概念、性质及作用。
(3)分析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答案:(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质量小、体积小、运动速度快等特点。
分子在物质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如化学反应中的分子破裂与重组。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保持稳定,不发生变化。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于大小、构成及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分子的组成部分。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苏教版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物质的变化》的第1节“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定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的特征、反应类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及其分类,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质变化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反应类型的判断。
重点:物质的变化定义,化学变化的特征,反应类型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如酒精灯、试管、烧杯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电子书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燃烧、融化、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2. 知识讲解(15分钟)(1)物质的变化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化学变化的特征。
(4)反应类型。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电子书展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利用电子书发布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实验演示与操作(15分钟)(1)教师演示化学变化实验,如铁丝燃烧。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变化定义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3. 化学变化的特征4. 反应类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例。
①水变成水蒸气。
②铁生锈。
③酒精燃烧。
2. 答案:(1)化学变化:如食物腐败、燃烧等;物理变化:如冰融化、水沸腾等。
(2)①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③化学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较为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例讲解和实验演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苏教版)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二节“化学变化及其特点”。
教学内容包括:化学变化的定义、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及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变化的定义,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并能举例说明。
3. 了解化学反应的类型,学会分析化学反应的实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及化学反应类型。
难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分,化学反应类型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子书、PPT、实验器材(如酒精灯、试管、酚酞试液等)。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器材(如试管、酒精灯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2. 讲解:讲解化学变化的定义、特征,通过PPT展示化学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的类型。
3. 实践: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现象,让学生亲身体会化学变化的特征。
4. 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与发现,讨论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变化定义2. 化学变化特征3. 化学反应类型4. 典型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2. 答案:(1)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的变化。
(2)分别为:合成反应、化合反应。
(3)铁生锈:铁与氧气、水反应铁锈;燃烧: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量;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盐和水。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化学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收集化学变化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完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核心教材图片

附录本册核心教材图片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教材图1-1 水的沸腾(P6)现象:试管口有水雾生成,玻璃片上慢慢有水珠生成。
结论: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2.教材图1-3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P7)现象: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试管和烧杯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 2+CO2↑+H2O;CO2+Ca(OH) 2===CaCO3↓+H2O。
3.教材图1-4 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P8)现象:三支试管中依次出现产生红褐色沉淀;产生气泡;生成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的现象;火柴燃烧发光放热。
注意: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4.教材图1-5 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P9)操作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
注意: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5.教材图1-10 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P13)现象:火柴梗与外焰接触的部位先变黑。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6.教材图1-11 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P13)现象:烧杯内壁蘸有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7.教材图1-12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P13)现象:点燃白烟,蜡烛又重新燃烧。
结论:白烟是石蜡蒸气冷凝成的固体小颗粒聚集物。
8.教材图1-15 收集呼出的气体(P15)操作方法:在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放在水槽中。
将塑料管小心地插入集气瓶内,吹气。
注意:装满水的集气瓶内不要留有气泡。
9.教材图1-17 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P15)现象:燃着的木条在充满空气的集气瓶中无明显变化,在充满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熄灭。
结论: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的空气中高。
10.教材图1-18 用澄清石灰水检验(P15)现象:盛有空气的集气瓶内澄清石灰水没变浑浊,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

2024年最新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苏教版电子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二章《物质的基本变化》第2节“化学变化的特征”。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掌握化学变化的特征。
2. 学会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能解释其意义。
3.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的特征,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化学反应演示器材、实验器材。
2. 学具:化学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引发学生对化学变化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a. 演示木炭燃烧、铁生锈等反应。
b. 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现象的共同点。
2. 基本概念: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及化学变化的特征。
a. 解释化学反应的概念。
b. 分析化学变化的特征。
3. 化学方程式: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解释其意义。
a.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b. 举例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4. 能量变化:探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区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a. 分析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b. 举例说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a. 书写给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 判断反应类型(放热或吸热)。
6.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加深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化学反应的定义及特征2.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及意义3.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a. 放热反应b. 吸热反应七、作业设计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意义掌握程度,以及对能量变化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电子版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材分析: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在内容的选取,体系和结构的构建,呈现方等方面做了重点改革。
选取元素、原子、分子、离子、化学的能量等作为初中化学的核心概念,符合课标;采用了融合的方式,吸收了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结构各自的优点,使学生获得双基的过程。
本册教科书采用单元—课题式,本册共编写了一个绪言和七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几个相关的课题组成,课题中设置了活动与探究、实验、讨论、课堂练习、化学、技术、社会、资料、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习题、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栏目,对观察、实验、操作、探究、讨论、调查等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教材一共编写了16个“活动与探究”,有31个演示实验。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多给学生提供亲历探究的机会。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观察上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如空气氧气、水、CO2、几种燃料等,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欲望,初步对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念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
2、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学等方式,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通过学习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3、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反应伴随能量变化,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4、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以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情况分析:九年级学生年龄大约是14—15岁。
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逐渐成熟。
智力方面,逻辑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发展,有了假设演泽推理的能力,对材料能进行逻辑加工,记忆向智力化发展,但他们的思维还需要直观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属于“经验型”逻辑思维。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教材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教材(最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教材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教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电子课本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查看完整版电子课本可微信搜索公众号【5068教学资料】,关注后对话框回复【9】获取九年级电子课本资源。
九年级上册化学单元知识点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重要结论,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4、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5、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
6、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木材燃烧、铁的生锈等。
7、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还伴随有能量变化,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8、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变化中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9、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根本区别是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变现出来。
通常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属于物理性质。
可燃性、毒性、助燃性、氧化性、稳定性、金属的活泼性等属于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性质。
10、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性质的描述中往往有“能、会、易、难”等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