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管理规范
医院临床医师输血权限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临床用血管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规范临床医师输血行为,提高临床用血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临床医师输血权限的准入与培训1. 临床医师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后,方可申请获得输血处方权限。
2. 临床医师获得输血处方权限前,须参加医院组织的临床输血知识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申请。
3. 获得输血处方权限的医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临床输血知识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三、临床医师输血分级管理1.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上级医师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毫升至1600毫升以下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经上级医师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3. 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部批准,方可备血。
四、临床合理输血管理1. 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合理应用,积极推广成分输血,严禁输安慰血、搭配血、人情血,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输血。
2. 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身输血等。
3. 临床医生在给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应根据病情,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认真做好临床输血治疗前的全面评估,记录在病历中。
4. 患者需要输血时,临床医生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输血治疗的利弊,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与患者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方可输血治疗。
五、临床输血申请与审批1. 病人输血前应做血型、输血九项(ALT、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anti-HCV、anti-HIV、RPR)等检查,报告单贴在病历上。
临床输血标准规程

临床输血流程标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血液资源必须加以保护、安全有效应用,避免浪费,杜绝不必要的临床输血。
第二章输血申请流程第三条临床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病人实施临床输血疗法。
第四条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病人或其直系亲属履行告知义务:第一款经治医师应向病人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病人或其直系属的同意,并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全名签字。
第二款病人《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入病历保存。
第三款无直系亲属与相关人员签字的无自主意识患者的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保存。
第五条申请输血应由临床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
第一款《临床输血申请单》内容包括:1.病人姓名、年龄、性别、民族、门诊号(住院号)、科别、病区、床号;2.疾病诊断、输血史、妊娠史、输血反应史;3.相关检验(Hb、HCT、PLT、HBsAg、Anti-HBs、HBeAg、Anti-HBe、 Anti-HBc、Anti- HCV、Anti-HIV1/2、梅毒等);4.输血成分与输血量、血型(已有红细胞ABO血型与RhD血型必须填写备查);5.申请日期、输血日期、输血地点、申请医师全名签字等。
第二款《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核准全名签字,连同病人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第三款输血科(血库)医师或工作人员可根据病人病情与输血目的选择最合适的血液制品种类进行配发血。
第三章病人血样采集与送检流程第六条确定病人输血后,医护人员(必须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病人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第一款采集血样时,如病人意识清楚可要求病人回答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科别、病区、床号、血型(已知红细胞ABO血型与RhD血型)等确认其身份;如病人意识不清式,通过询问病人的亲属或其他护理人员,确认其身份。
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

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医院临床输血管理,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和输血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和《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并参照《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适用于所有开展临床输血工作的医疗机构,是对医院临床输血管理检查评价的基本依据。
第三条医院临床医护人员应执行输血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诊疗规范。
第四条医院应充分发挥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的作用,负责临床用血的规范管理和技术指导,开展临床安全、合理、科学和有效用血的教育、培训和评价。
第五条医院应开展输血质量全程监控,加强临床输血培训,制定、实施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严格执行输血技术操作规范,建立科学有效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制度及应急用血预案。
第六条医院应定期开展对各临床科室及医师合理用血情况的评价,评价结果与科室质量管理和医师个人业绩考核及用血权限认定挂钩。
第二章输血培训第七条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应对临床医护人员及从事临床输血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的教育与培训,并做好记录。
未经临床输血培训的人员不得从事与临床输血相关的工作。
第八条输血科(血库)人员须具有国家认可(或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经过输血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九条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并经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注册的临床执业医师,须经医院组织的输血培训合格后,由医院医务处(科)授权方可开展临床输血工作。
每年至少培训一次,每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
第十条医院必须对新入院医护人员和其他从事输血相关辅助工作的专门人员进行临床输血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学时。
第十一条医学生、进修人员入院教育培训必须包括临床输血知识,在带教教师指导下从事临床输血相关工作。
2023年《临床输血管理技术规范》

2023年《临床输血管理技术规范》
本规范旨在规范临床输血管理技术,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为规范内容:
一、输血前准备
1. 确认输血指征
在确认患者需要输血之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
确保输血是必要的,在确诊后立即开始输血。
2. 确认输血前实验室检查
输血前必须进行全面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等。
3. 警示标志
在输血前应正确标注,以避免输血错误。
标记应包括血型、交叉配血结果。
二、输血后观察
1. 输血速度
控制输血速度,不应过快,以免造成对身体负担。
2. 输血异常反应
输血后如出现异常反应,应及时进行处理。
三、输血设备和操作
1. 输血设备
使用符合标准的输血设备,确保输血的全面控制。
2. 输血操作规范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范,包括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的操作。
每名医务人员在操作之前应接受培训。
以上为《临床输血管理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临床医务人员
应严格执行该规范,确保输血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2024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临床输血管理实施细则第一条总则为规范临床输血工作,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组织管理1. 医疗机构应当成立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组织输血相关培训和考核、监督输血工作的实施等。
2. 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由医务部门、输血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3. 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独立的输血科(血库),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血液储存和配血等工作。
第三条输血指征和原则1. 临床医师应当掌握输血指征,合理应用血液制品。
2. 输血治疗前,应当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权衡利弊,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
3. 输血应当遵循同种异体血输注原则,优先选择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
第四条输血前检查1. 受血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应当进行血型鉴定、抗体筛查等检查。
2.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受血者血型档案,定期更新,确保输血安全。
3. 输血前,应当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血型等信息,确保准确无误。
第五条输血申请和审批1. 临床医师应当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经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样一并提交输血科。
2. 输血科应当根据临床输血申请单和相关检查结果,进行配血和交叉配血。
3. 输血科应当将配血结果和交叉配血报告单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
4. 申请输血量超过2000毫升的,应当填写大量输血申请表,经医务部门批准。
第六条输血过程管理1. 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共同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等信息,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
2. 输血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3. 输血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当核对输血量,确保准确无误。
第七条输血后管理1. 输血后,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进行跟踪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输血并发症。
2.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报告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输血相关具体制度与规范

临床输血相关具体制度与规范篇一:临床输血制度4.18.1.2 临床输血相关具体制度临床输血制度为了使临床输血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输血必须在输血管理委员会指导下开展工作。
二、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
三、临床输血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
四、血液来源必须合法,不得非法自采自用血液。
五、检验科应有专人负责血液的入库、储存、发放工作,并作好相应记录。
六、执业医师严格掌握输血指征,科学合理使用血液,提倡成分输血。
七、受血者或家属必须知情同意,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输血。
八、执业医师认真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并由主治执业医师审核签字后申请备血。
九、检验科应有专人负责标本收集、处理、检测及输血前检查工作。
十、检验科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包适ABO正反定型、Rh血型)和交叉配血工作,保证结果准确可靠。
十一、认真做好血液收领、发放、质量检查和发放前核对工作。
十二、输血前由两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做好“七查、八对、九不用”工作。
“七查”指:①查血站名称及许可证号;②献血者条形码号;③献血者血型;④血液品种;⑤采血日期及效期;⑥储存条件;⑦输血器材质量。
“八对”指:①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②病案号、住院号;③病室、床号;④病人血型;⑤配血结果;⑥献血者血袋号;⑦血液品种;⑧血量。
“九不用”指:①标签有破损的血液不用;②标签字迹不清的血液不用;③血袋有破损的血液不用;④有明显凝块的血液不用;⑤血液呈乳糜或暗灰色的血液不用;⑥血浆层有大量气泡、絮状物或大颗粒的血液不用;⑦血浆层与红细胞层分界不清或交界面有溶血的血液不用;⑧红细胞层呈紫红色的血液不用;⑨过期血或有疑问的血液不用。
十三、输血以“先慢后快,密切观察”为原则,输注前15min,以1~3ml/min为宜,无输血不良反应后,适当加快速度,一旦有输血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血,查清原因后再输注。
临床输血管理和规范

临床输血管理和规范
第1页
血液安全现实状况
采供血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完善;
自愿无偿献血:提升了血液起源安全性;
输血传输性疾病筛查: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使 HIV危险几率只有1/2,000,000;
输血前检验逐步完善:ABO、RhD血型判定、不 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试验;
成份输血合理使用:白细胞滤除、辐照血、洗
(4)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5)输血后6小时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及
血清抗A、抗B凝集素效价。
临床输血管理和规范
第14页
临床输血存在问题
用血浆补充血容量和蛋白情况普遍存在,造成 血浆供需矛盾突出,真正符合输血浆指证患者 却无足量血浆输注。
临床输血管理和规范
第5页
临床用血管理(输血申请)
申请输血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临床输血申 请单》,由主治医师核准签字,连同受血者血 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备血。
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出ml时要推行报 批手续,需经输血科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署 名后报医务科同意(急诊用血除外)。
急诊用血事后应该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方法》第十一条)
(2)普通冰冻血浆是全血在保留期以内或过期5天以内 经自然沉降或离心后分出血浆,马上放入-30℃以下冰 冻成块,即为普通冰冻血浆。冰冻状态一直连续到使 用之前,使用期为5年。该制品内含有全部稳定凝血 因子,但缺乏不稳定凝血因子VIII和V,主要用于凝血 因子VIII和V以外因子缺乏症病人治疗。新鲜冰冻血浆 保留期满1年,可改为普通冰冻血浆。(卫生部医政 司《临床输血须知》)
2023年临床输血管理规定

2023年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引言:输血是指将外源性血液或其组分通过静脉(或其他途径)输入到患者体内,以纠正血液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维持生命的一种治疗手段。
由于输血涉及到献血者、血液采集、血液贮存、输血操作以及受血者等多个环节,因此需要严格规范和管理。
2023年的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将进一步完善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保输血安全,提升医疗质量。
本文将对2023年临床输血管理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一、献血者管理:献血者是输血链条的第一环节,要求其身体健康、年龄在18岁到55岁之间、无传染病史等基本条件。
2023年的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将会加强献血者的筛查工作,引入更加严格的血液检测技术,确保献血者的血液安全可靠。
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对献血者的教育,引导其自觉遵守相关规定,提高献血者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减少献血者在输血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二、血液采集与贮存:血液采集是输血链条的第二环节,血液贮存是输血链条的第三环节。
2023年的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将要求血液采集单位具备相关的许可证和资质,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并且配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确保血液采集的安全和质量。
同时,血液采集单位还需建立完善的血液贮存管理体系,包括血型鉴定、血清学检测、血液质量评估等内容,确保采集的血液贮存安全有效。
三、输血操作:输血操作是输血链条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受血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2023年的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将进一步加强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标准化。
将要求输血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资质,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
同时,还将加强对输血器材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质量可靠。
此外,还将要求输血操作人员严格遵循输血操作流程,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四、受血者管理:受血者是输血链条的最后一环节,他们的安全和治疗效果直接受到影响。
2023年的临床输血管理规定将加强对受血者的责任管理和评估。
将要求医务人员对受血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并选择适当的输血方式和血液成分,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输血管理规范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临床输血管理规范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天津市卫生局文件精神,结合我院输血工作特点,制订本管理规定。
二、本院设置临床输血委员会和输血科,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确保科学、安全、合理用血。
三、医院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和输血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
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减少预防性输注。
四、临床所需各种血液制剂,由天津市卫生局指定的采供血机构负责制备和供给。
不私自采集互助献血者的血液。
五、建立输血前告知制度。
经治医师给患者实行输血治疗前,应当向患者或其家属充分告之输血目的、可能发生的输血反应和经血液途径传播肝炎等疾病的可能性,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六、经治医师决定输血后开具血型化验单,然后根据血型结果开具输血申请单,申请单项目应填写完整,除一般项目外,应填写输血适应证。
七、临床输血一次用血、备血量超过2000毫升时要履行报批手续,需经输血科医师会诊,由科室主任签名后报医务处批准备案。
急
诊用血事后应当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八、患者血液治疗和自体输血工作,由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共同实施。
临床医师负责适应证选择及治疗过程中患者监护,输血科负责仪器运转。
九、需要自体输血者,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并填写自身输血申请单,入病历保存。
十、临床科室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送取血标本、输血申请单和输用的血液,并做好核对工作。
血标本要求:临床需输血而以前未输过血的患者,必须送检血型和合血标本,标本要求为72小时内。
需再次输血的患者,必须根据血型报告单结果开输血申请单,并应于输血前抽取血液合血样本。
十一、护理部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相应的输血制度,输血前做好核对工作,血型核对应以患者血型报告单为准。
十二、输血后及时书写病程记录,包括输血目的、输血过程等。
有输血反应和疑似输血传播疾病向输血科或医务处反馈信息,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并按规定上报相关部门。
输血反应回报率应,90%。
十三、临床科室和输血科按照规定保存输血相关物品和资料。
十四、输血器材和试剂由医院指定渠道统一购进,不得随意更改。
十五、医院按照规定和要求定期考核临床科室用血情况和输血科工作情况。
十六、输血科工作条件和人员配备应符合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