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20XX年20XX年国考行测备考:攻破行程问题有绝招

20XX年20XX年国考行测备考:攻破行程问题有绝招行程问题是行测考试中数量关系部分的常客,也是令众考生头疼的题型。
很多考生拿到一道行程问题都会感到无从下手、无的放矢。
那么,行程问题真的有那么复杂吗?其实不然。
下面我们将带着各位考生解开行程问题的重重迷团。
行程问题考察的知识点较多,但核心公式只有一个,即“路程=速度×时间”。
由此公式我们可以得到行程问题的两大绝招,即特值法和正反比例法。
一、特值法解行程问题特值法就是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取一个恰当的特殊值直接代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方法。
当题干中某个或者某几个量体现“任意性”,即这个未知量的数值不固定或者说取值不唯一时,我们就可以选取特殊值代入。
在行测考试中,题目中的概念间存在A×B=M 的关系,且要求出其中一个,而另外两个量未知,这时我们就可以选用特值法。
由此看来,在行程问题中,要求路程、速度和时间中的某一个量,而另外两个量未知时,就可以用特值法求解。
一个人骑自行车过桥,上桥的速度为每小时12公里,下桥的速度为每小时24公里。
上下桥所经过的路程相等,中间没有停顿。
问此人过桥的平均速度是多少?A.14 公里/小时B.16 公里/小时C.18 公里/小时D.20 公里/小时B。
总路程=平均速度×总时间,题目中要求平均速度,总路程和总时间都未知,可用特值法。
设总路程即桥的长度为特值(因为桥的长度不变,设其为特值较为方便),设为12和24的最小公倍数24公里。
上桥的时间为24÷12=2小时,下桥的时间为24÷24=1小时,所以此人过桥的平均速度是2×24÷(2+1)=16公里/小时,故选B。
二、正反比例法解行程问题由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正反比的关系,即:1、时间一定,路程与速度成正比;2、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3、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因此,各位考生也可以利用题目中的正反比关系轻松拿下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让你快速解决的方法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让你快速解决的方法行程问题解题技巧学会用正反比例这类行程问题很简单比例思想是考生在做题过程中常常会用到的一种思想,也是行测数量关系局部的重点考察内容,比例问题的难度属于中等偏上,相对于列方程求解这类常规方法而言,假如能巧用正反比,在行程问题中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通过两个例题带大家体会如何利用正反比巧解行程问题。
例1.一战斗机从甲机场匀速开往乙机场,假如速度进步25%,可比原定时间提早12分钟到达;假如以原定速度飞行600千米后,再将速度进步1/3,可以提早5分钟到达。
那么甲乙两机场的间隔是多少千米?A、750B、800C、900D、1000【答案】C。
解析:第一次提速前后速度比4:5,那么时间比为5:4,差了一份,相差12分钟,那么原速走完全程需要1小时,即60分钟。
第二次提速前后速度比为3:4,那么时间比为4:3,差5分钟,即原来的速度走完后面的路程需要20分钟;可得原速走600千米需要60-20=40分钟,那么原速为600千米÷40分钟=15千米/分钟,那么全程为15千米/分钟×60分钟=900千米,应选择C选项。
列方程求解是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常规思路,但是在行程问题中列方程那么比拟繁琐,而比例法的好处在于摆脱方程的束缚,利用正反比,可到达快速求解的目的。
例2.一个小学生从家到学校,先用每分钟50米的速度走了2分钟,假如这样走下去,他上课就要迟到8分钟:后来他改用每分钟60米的速度前进,结果早到了5分钟,求这个学生从家到学校的间隔是多少米?A、1200B、3200C、4000D、5600【答案】:C。
解析:V1=50,前2分钟走了100米,改变速度后V2=60,因为后一段路程两者走的间隔相等,路程一定的时候,速度和时间成反比。
因为V1:V2=5:6,在速度提升之后,t1:t2=6:5,从慢8分钟到快5分钟,增加了13分钟,1个比例点对应13分钟。
假如以50米/分钟的速度来走剩下的路程,应该走6个比例点,需要13×6=78分钟。
2020泉州事业单位行测数量关系答题技巧:行程问题的基本模型

2020泉州事业单位行测数量关系答题技巧:行程问题的基本模型
泉州中公事业单位为各位考生带来更多泉州事业单位咨询,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泉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目前2019年的各个类别的考试已经基本结束了,2020年开始了,也意味着新一轮的考试例如福建省事业单位考试、福建省考等即将陆续开始了,特别是个别市区已经发布了事业单位公告,所以各位考生们也应该开始进入我们新一年的备考中。
在备考前期还是需要多夯实基础,所以对于考试中的各个方向的各个考点还是需要详细掌握的,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我们考试中比较常见的考点行程的基本模型。
一、基本数量关系
公式:路程=速度×时间(S=V×T)
三、经典例题
【例1】甲乙两人相距若干米,且已知甲的速度为60m/s,乙的速度为
50m/s,若两人同时相向而行经过3分钟可相遇;若两人同时同向而行,且甲在乙后。
求甲多长时间可以追上乙?
A.27
B.33
C.36
D.35
以上就是行程问题中比较常见的两种模型,也是我们在学习行程问题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基础模型。
目前所讲授的题目整体来看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于一些相遇模型和追及模型的变式,还是需要各位考生通过多做一些题目以帮助更好的掌握。
并且在掌握好这两个基本模型之后,大家也可以进一步的去多了解行程问题的其他一些模型,例如多次相遇问题、牛吃草模型、流水行船模型等。
行测数量关系常见题型与答题技巧

行测数量关系常见题型与答题技巧行测考试中的数量关系部分一直是许多考生的“拦路虎”,但只要掌握了常见的题型和有效的答题技巧,就能在这一部分取得较好的成绩。
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行测数量关系题型及对应的答题技巧。
一、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是行测数量关系中的常见题型,通常涉及到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解题关键在于找到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等量关系。
如果题目中给出的是完成工作的时间,那么可以将工作总量设为时间的最小公倍数,从而求出工作效率。
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 10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 15 天完成,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完成?设工作总量为 30(10 和 15 的最小公倍数),则甲的工作效率为 3,乙的工作效率为 2,两人合作的工作效率为 3 + 2 = 5,那么两人合作完成这项工作需要的时间为 30 ÷ 5 = 6 天。
二、行程问题行程问题包括相遇问题、追及问题等。
相遇问题的核心公式是:路程和=速度和 ×相遇时间;追及问题的核心公式是:路程差=速度差 ×追及时间。
比如: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 5 米/秒,乙的速度为 3 米/秒,经过 10 秒相遇,A、B 两地相距多远?根据相遇问题公式,路程和=(5 + 3)× 10 = 80 米,即 A、B 两地相距 80 米。
再比如:甲在乙后面 100 米,甲的速度是 8 米/秒,乙的速度是 6 米/秒,甲多久能追上乙?根据追及问题公式,追及时间= 100 ÷(8 6)= 50 秒。
三、利润问题利润问题涉及成本、售价、利润、利润率等概念。
基本公式有:利润=售价成本;利润率=利润 ÷成本 × 100%。
例如:某商品进价为 80 元,按标价的 8 折出售,仍可获利 20%,则该商品的标价为多少元?设该商品的标价为 x 元,根据利润公式可得 08x 80 = 80 × 20%,解得 x = 120 元。
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答题技巧

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答题技巧资料来源:中政行测在线备考平台行程问题的重点在于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考来考去总是这三个点,那命题人如何增加难度呢?一是改变考查形式,比如直接求速度变成间接求解,二是增加因素,比如流水对船速的影响、车身长对路程的影响,等等。
但归根究底还是考一个公式:路程=速度*时间,命题就围绕这个公式展开,一般都是已知一个或多个运动过程,每个运动过程包含三个量:路程、速度、时间,与此同时,不同的运动过程间这三个量必然存在某个共通点,比如路程相同,或者相同时间。
因此,行程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就是:分析题干中的每一个运动过程,结合问题看未知量、找出已知量,如果有多个运动过程,找出彼此之间共通点,从一点延伸到面,列出数学表达式,思路一目了然。
1、行程问题之相遇问题答题技巧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的一种考查形式,指两人(或两车等)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的行程问题,是研究“速度”、“相遇时间”和“两地距离”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三个量中比较难理解一点就是相遇时间,两人同时出发、同时到达某一点。
很明显,运动时间相同,这个时间就称为“相遇时间”,做题时要谨记这个等量关系,是隐含的已知条件。
尤其,近年来考题难度有所增加,单一的相遇问题很少考,综合题比较多,因此,做题时一定要思路清晰,抓准核心,当题中涉及相遇问题时,谨记“相遇时间相同”这一点,利用等量关系巧妙求解未知量,化未知为已知,结合其他已知条件解出最终答案。
2、行程问题之追击问题答题技巧追及问题指的是两人(物)在行进过程中同向而行,快行者从后面追上慢行者的行程问题。
它考虑的是两人(物)在相同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差。
命题人一般会从三个角度命题,直线运动中有两个:“同地不同时出发型”和“同时不同地出发型”;还有一个是环形运动中的“同时同地出发型”,这里要注意一点,它的路程差是一个隐含的已知条件,与追上次数有关。
第一次追上,路程差是一个周长,第N次追上,路程差是n个周长,做题时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很难理清思路。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正反比法解行程问题

行测数量关系技巧:正反比法解行程问题行测数量关系技巧:正反比法解行程问题在行测数量关系中,行程问题是很重要的一局部,对于这一局部的题目,根据题干信息找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从而解决题干的问题。
但是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有的题目列出等量关系去解方程会相比照拟费事,对于一些计算才能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讲无疑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因此,在行程问题中,我们可以通过正反比的方法来解决。
要理解正反比,首先要知道正反比代表的是什么。
正比指的是假设两个数相除为定值,那么这两个数成正比;反比指的是假设两个数相乘为定值,那么这两个数成反比。
理解了正反比的概念之后,我们来看一下使用正反比的方法来解决两道题目。
例1、经技术改良,A、B两城间列车的运行速度由150千米/小时提升到250千米/小时,行车时间因此缩短了48分钟,那么A、B两城间的间隔为:A.300千米B.291千米C.310千米D.320千米【答案】A。
解析:题目所说列车的速度发生了变化,时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在这个过程中,A、B两城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即路程一定,我们路程=速度×时间(s=vt),两数相乘为定值,因此,速度和时间成反比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提速前和提速后的速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原来:如今V 150 : 250(3 : 5)t 5 : 3由题干信息可得,时间因此缩短了48分钟,由时间关系可知,如今的时间比原来的时间少2份,2份对应48分钟,因此1份时间对应24分钟,原来时间占5份,即为24×5=120分钟=2小时。
所求路程=速度×时间=150×2=300千米,选择A选项。
例2、某____从驻地乘车赶往训练基地,假如将车速进步1/9,就可比预定的时间提早20分钟赶到;假如将车速进步1/3,可比预定的时间提早多少分钟赶到?A.30B.40C.50D.60【答案】C。
解析:题干中车速发生变化,时间也随之发生变化,保持不变的是驻地到训练基地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路程保持一定,因此速度和时间成反比的关系,当车速进步1/9时,原来和第一次发生变化时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如下:原来:第一次V 9 : 10t 10 : 9由题干信息可得,时间提早20分钟,由时间关系可知,第一次变化与原来相比时间少1份,即1份对应20分钟,那么原来的时间为10×20=200分钟。
2020部队文职岗位能力: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在数量关系的考试当中还是比较常见的,那么什么是行程问题呢,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跟行程有关的问题,更加确切的说是研究路程速度还有时间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路程=速度×时间,也就是s=vt。
中公教育相信大家对这个公式也不陌生,在小学的数学课堂当中肯定也接触过。
那么在数量关系当中我们碰到了行程问题要了解一些什么又如何去较快解决这类问题呢。
主要是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只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配合一些方法来较快地解决我们的行程问题。
第一、就是要掌握我们的基本公式s=vt。
1、小张将带领三位专家到当地B单位调研,距离B单位1.44千米处设有地铁站出口。
调研工作于上午9点开始,他们需要提前10分钟到达B单位,则小张应通知专家最晚几点一起从地铁口出发,步行前往B单位?(假设小张和专家的步行速度均为1.2米/秒)A.8点26分B.8点30分C.8点36分D.8点40分【答案】B。
中公解析:根据s=vt我们发现我们要求时间,已知地铁口跟单位路程是1440米,小张跟专家的速度也知道均为1.2米每秒,从地铁口步行到B 单位需要1440÷1.2=1200 秒=20 分钟,又需要提前10 分钟到达B 单位,则最晚需要在8 点30 分从地铁口出发,选择B。
这是对s=vt公式的基本应用,相信大家也能够掌握。
第二、我们要掌握的就是关于s=vt,他们三者之间的正反比关系当s一定时,vt乘积为定值,那么v越大t就越小,vt之间成反比。
当v一定时,s与t的商为定值,那么s变大t也变大,st之间成正比。
当t一定时,s与v的商为定值,那么s变大v也变大,sv之间成正比。
我们可以用正反比来进行求解。
2、甲乙两辆车从A 地驶往90 公里外的B 地,两车的速度比为5∶6。
甲车于上午10 点半出发,乙车于10 点40 分出发,最终乙车比甲车早2 分钟到达B 地。
问两车的时速相差多少千米/小时?A.10B.12C.12.5D.15【答案】D。
2019国考行测: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

2019国考行测:数量关系之行程问题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在行测的数量关系题型中,最愿意考的一个题型就是行程问题,所以接下来中公教育专家就给大家总结一下行程问题的几种题型和常用方法。
(1)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S=v×t)(2)正反比S一定,v与t成反比;v一定,s与t成正比;例题:甲乙两轿车从A地驶往90公里外的B地,两车速度比为5:6,甲车上午10点半出发,乙车10点40分出发,最终乙车比甲车早2分钟到达B地。
问两车时速相差多少千米/小时?A.10B.15C.12D.20答案:B。
(3)相遇追及问题相遇:S路程和=(V1+V2)×t追及:S路程差=(V1-V2)×t例题:一支600米长的队伍行军,队尾的通讯员要与最前面的连长联系,他用3分钟跑步追上了连长,又在队伍休息的时间以同样的速度跑回了队尾,用了2分24秒,如果队伍和通讯员均匀速前进,则通讯员在行军时从最前面跑步回到队尾需要多长时间?A.48秒B.1分钟C.1分48秒D.2分钟答案:D。
(4)直线异地多次相遇(8)流水行船问题V顺=V船+ V水V逆=V船- V水例题:某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它从上游甲地开往下游乙地共花了8小时,水速每小时3千米。
则这船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几小时?A.12B.11C.10D.9答案:A(9)牛吃草问题追及型:(N1-x)×t1=(N2-x)×t2=(N3-x)×t3相遇型:(N1+x)×t1=(N2+x)×t2=(N3+x)×t3极值型:求x例题1:某招聘会在入场前若干分钟就开始排队,每分钟来的求职人数一样多,从开始入场到等候入场的队伍消失,同时开4个入口需30分钟,同时开5个入口需20分钟。
如果同时打开6个入口,需多少分钟?A.8B.10C.12D.15答案:D中公教育专家认为,行程问题虽然题型较多,但是大家如果掌握题型特征和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就会很快地选出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在行测数量关系当中还是比较常见的,那么什么是行程问题呢,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跟行程有关的问题,更加确切的说是研究路程速度还有时间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路程=速度×时间,也就是s=vt。
中公教育相信大家对这个公式也不陌生,在小学的数学课堂当中肯定也接触过。
那么在数量关系当中我们碰到了行程问题要了解一些什么又如何去较快解决这类问题呢。
主要是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只是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配合一些方法来较快地解决我们的行程问题。
第一、就是要掌握我们的基本公式s=vt。
1、小张将带领三位专家到当地B单位调研,距离B单位1.44千米处设有地铁站出口。
调研工作于上午9点开始,他们需要提前10分钟到达B单位,则小张应通知专家最晚几点一起从地铁口出发,步行前往B单位?(假设小张和专家的步行速度均为1.2米/秒)
A.8点26分
B.8点30分
C.8点36分
D.8点40分
【答案】B。
解析:根据s=vt我们发现我们要求时间,已知地铁口跟单位路程是1440米,小张跟专家的速度也知道均为1.2米每秒,从地铁口步行到B 单位需要1440÷1.2=1200 秒=20 分钟,又需要提前10 分钟到达B 单位,则最晚需要在8 点30 分从地铁口出发,选择B。
这是对s=vt公式的基本应用,相信大家也能够掌握。
第二、我们要掌握的就是关于s=vt,他们三者之间的正反比关系
当s一定时,vt乘积为定值,那么v越大t就越小,vt之间成反比。
当v一定时,s与t的商为定值,那么s变大t也变大,st之间成正比。
当t一定时,s与v的商为定值,那么s变大v也变大,sv之间成正比。
我们可以用正反比来进行求解。
2、甲乙两辆车从A 地驶往90 公里外的B 地,两车的速度比为5∶6。
甲车于上午10 点半出发,乙车于10 点40 分出发,最终乙车比甲车早2 分钟到达B 地。
问两车的时速相差多少千米/小时?
A.10
B.12
C.12.5
D.15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我们发现路程时不变的,所以速度与时间成反比,甲乙两车的速度比为5∶6,因此两车从A 到B 所用的时间比为6∶5,乙比甲晚出发10 分钟,且比甲早2 分钟到达,因此全程乙比甲快了12 分钟,即一份时间为12 分钟,因此全程乙用时12×5=60 分钟=1 小时,乙的速度为90 千米/小时,因此两车速度之差为15千米/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