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_麦克白_悲剧性分析

合集下载

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麦克白》的悲剧意义

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麦克白》的悲剧意义
学教 育
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 麦克白 》 的悲剧意义
圃徐 丽
内容 摘要 : 《 麦克 白》 作 为莎士 比亚 的重要 作 品, 产生 了深远 的影响 , 作 品 自问世 以来就被赋 予不 同角度 的 阐释 。 《 麦克 白》 构架的鲜明男性世界 以及女性 因素对于“ 悲剧性” 的参与成为相 当典 型的分析对 象。 本 文以女性 意识 的觉醒入 手, 试 图在命运 悲剧 、 性格悲剧之外, 将 以“ 性别悲剧” 来分析《 麦克 自》 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 : 《 麦克 白》 男性原则 女性意识 性别僭越
论, 2 0 0 9 , (1 1) .
到 的那严寒 中 的沼泽地 ,就是一 个 极好 的象 征 :神 秘莫测 又危 机 四伏 , 但 同时也孕育生 命 的胚 芽 。
在 斯 图 尔 特 笔 下 , 阳光 下 的 玉 米 地, 艰 苦劳作 的父子 , 维 持生计 的
[ 4 3沈 东平 .叙 事 策略 对 主题 的 映
正 是 通 过 男 性 暴 力 来 塑 造 的 。在
《 麦克 白》 的悲剧性成 为莎评家 们
研 究 的 焦 点 。 有 人 强 调 麦 克 白 的
悲 剧在于 真正伟大美 好的人 的死
《 麦 克 白》 一剧 的开 场 , 我们 就 被
那么 , 在何种 情况下 , 人 性 中 的“ 原始 人” 的一 面会 正确” 与“ 错 误” 几乎 是分不清 的 , 而且是 比生 存 本身远为 次要 的。大 多数人 则 把 麦克 白归结为一个 罪恶 的 “ 不
悲剧 ,其短 小精 悍的篇 幅加 以惊
悚 紧凑 的情 节 ,如疾 风骤 雨般猛
玛 利林 ・ 弗 兰奇 把 莎剧 分 成
式。 在《 麦克 白》 一剧 中 , 父权特 征

《麦克白》悲剧意味探析

《麦克白》悲剧意味探析

《麦克白》悲剧意味探析麦克白具有独特的悲剧特质。

在美学原理中,一个可恶的人走向毁灭是不会引发观众的一丝同情的,相反只会引起我们的快乐。

只有一个足以激起观众悲伤感情的角色,才使悲剧成为悲剧。

在《麦克白》中,激起观众悲伤情感的特质集中表现麦克白内心的矛盾。

麦克白首先是以一个受人喜爱的角色进入人们的视角的,他既有德行又有勇气,力挽狂澜地打败了叛贼麦克唐华德和挪威国王的不义之师。

而且他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刚听了女巫力量的预言,弑君的恶念刚起。

他就感到了震悚不安。

“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恐怖的印象,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卜卜地跳个不住呢?想象中地恐怖远过于实际上地恐怖;我的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

”相较于哈姆雷特的悲剧,哈姆雷特可以说是在全然无意识的状态下犯下了弑父娶母的罪行。

而麦克白不是,麦克白一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背叛以及相关的代价,这是他的性格的悲剧所在,也是他一直饱受折磨的原因。

他在杀害邓肯之后说不出“阿门”。

他还在想象中听到有一个声音在说:“麦克白已经杀害了睡眠。

”并且自问“大洋里所有的水,能够洗净我手上的血迹吗?”从这时开始,麦克白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一旦弑君夺位成功,弑君的后果随之而来,为了保全自己的来之不易的王位和性命,麦克白就被迫不断实施邪恶,最后他彻底陷入污泥之中。

所以,麦克白的悲剧首先是他个人性格的悲剧。

麦克白兼具强道德感和贪欲的性格是他悲剧命运的起点,也是他的弑君夺位的经历能具备悲剧特质的重要原因。

在超自然氛围的烘托下,观众已经知道:在麦克白犯下骇人的弑君罪行之后,厄运最终会降临到麦克白身上。

由此,当麦克白心中的善在恶的巨大诱惑前面一步步让步的时候,当麦克白在被自己的道德感折磨时而不敢向上帝祈求保佑时,当他在班戈的鬼魂下的出丑时,当他被猜忌心折磨得失去理智时,尤其是他被意料之外的厄运捕获时,观众的悲剧情感油然而生,麦克白因此赢得了我们的悲伤之情。

论《麦克白》的悲剧性

论《麦克白》的悲剧性

论《麦克白》的悲剧性卢博文摘要:《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中外众多戏剧家都对其有着不一样的思考与认知。

时至今日,这部话剧已经被无数次的以各种艺术风格搬上舞台,而能做到经久不衰就是依靠其中的悲剧魅力。

这种悲剧的魅力能给人以深思与警醒,感悟与感受。

我将要以《麦克白》部分剧情与一些戏剧家的理解,来分析这部悲剧中的悲剧性以及造成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悲剧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麦克白》是迄今为止被人们排演次数最多的经典剧作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剧作风格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一位忠臣—麦克白,因极力追求权力、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走向毁灭道路的故事。

其实我国著名戏剧家徐晓钟先生也曾导演过《麦克白》,他对于麦克白这一角色拥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他认为麦克白是英雄式的人物,因为利欲熏心,最终被权欲的血河所吞没。

戏剧史上,悲剧往往为了给人们精神上巨大的冲击,故事一般都发生在英雄人物上。

所以在該剧的一开场我们就可以知道麦克白是平定叛乱的大英雄,被苏格兰的人民所敬仰。

而国王邓肯也是一位明君,为了表彰麦克白英勇战绩,并且出于对麦克白的信任选择住在了麦克白的城堡。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过,在得胜归来的路上麦克白碰见了三个勾起他心中权欲的女巫。

这三个女巫就像我们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的贪、嗔、痴一样。

三个心魔一但在心中扎根,就很难去除。

而全剧最重要的女主角麦克白夫人恰恰就是滋养这个三个心魔的肥料。

也就在当天夜里,麦克白的刺杀行动就堂而皇之地展开了。

他的内心是犹豫的,麦克白夫人的作用就是把他推上了一条不能回头的权力之路。

麦克白这一人物的内心从始至终都是复杂矛盾的。

包括权欲与忠诚、信任与猜忌、自信与不自信等等都在他的身上暴露无遗。

而麦克白的人物性格又不同于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因为其行动的犹豫造成了一切的惨剧,因为其性格而形成的性格悲剧。

但麦克白却是因为自己一次又一次为了权力做了错误的决定最终被权力吞没,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悲剧的性格造就悲剧的命运——麦克白之主题分析

悲剧的性格造就悲剧的命运——麦克白之主题分析
下 所 做 出 的 残 忍 行 径 不 仅 使 身 边 的人 感 到 恐 怖 , 更 加 造 就 了他 悲剧 的命 运 。 而 他 性 格 之 中最 令 人 生 畏 的 是 他 强 烈 的 权 力 欲 、 野 心 和 为 达 目的 不 择 手 段 的 残 害 他 人 之 后 难 以 控 制 的 罪 恶 感 。 而 这 一 贯 穿 全 文 始 终 的主 线 , 构 成 了 麦 克 白采 取 行 动 的 心 理 基 础 , 也 就 决 定 了他 最 终 悲履 的结 局 。 【 关■饵1 性 格 ;野 心 ; 悲剧 【 中圈分类号】 1 1 0 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鼍1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4 ) 0 3 . 0 0 1 2 . 0 2
( 4) Al l s h o u l d l i v e n a t u r a l l y , h e s a i d , f o r wh a t i s n a t u r a l i s
no r ma l a n d c a n no t p o s s i b l y be e v i l o r s h a me f u1 .Li ve wi t ho ut
随着剧情的发展读者们看得到麦克白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始终有着清醒的罪恶感但这种罪恶感又区别于懊悔心理麦克白在谋杀了苏格兰老国王邓肯之后长叹我怎么了什么声音都叫我心惊
学科 ,是一切文化 、科学 ,尤其是人 文社会科 学的精神 基石 ,使 人知而能 识,学而 能思 。从 古希腊哲 学到现代 西方 哲学 ,各种 西方 哲学理 念无 不在影 响着 西方 文化 。 哲学理念 不但影 响个人 的人 生观和价 值论 ,它 同样在政 治领域影响着国家行为 。例如 :
戏剧 《 麦克 白》被批 评家视 为莎士 比亚悲剧 中一 出 最令 人恐惧 的悲剧 ,悲剧的主人 公麦克 白,初始 时是 对 内镇 压叛乱 ,对外抵御 外敌 的骁 勇 的将 军形象 。只医 轻 信所遇女 巫所说 自己将登上王 位的预了国王邓 肯 。由于发颈

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麦克白》的悲剧意义

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麦克白》的悲剧意义

徐丽内容摘要:《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的重要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品自问世以来就被赋予不同角度的阐释。

《麦克白》构架的鲜明男性世界以及女性因素对于“悲剧性”的参与成为相当典型的分析对象。

本文以女性意识的觉醒入手,试图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之外,将以“性别悲剧”来分析《麦克白》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麦克白》男性原则女性意识性别僭越《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作为一出描写弑君篡权的充满暴力和流血的悲剧,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加以惊悚紧凑的情节,如疾风骤雨般猛烈震撼人心。

同时,阴郁诡谲的氛围和无时不在的心理挣扎,又给该剧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刺激出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女性主义成为不可避免的一种解读方式。

在《麦克白》一剧中,父权特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权力、暴力、杀戮、血腥、斗争,无一不是男性世界的产物,体现菲勒斯中心,渗透父权制的价值观。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女性角色是如何参与这场男性原则主导下的悲剧的,以及“性别”模糊和僭越与全剧“悲剧性”所在之间的关系。

一.男性原则的悲剧玛利林·弗兰奇把莎剧分成两种类型,以讲述爱情故事为主的喜剧,展现的是女性的世界,它注重情感、内在体验、交流和融合;而悲剧体现的是男性原则,它强调英雄行为,追求权力和正义,表现了在一个人物统治下森严的等级秩序。

《麦克白》一剧中,国家权力和流血的暴力使其笼罩了鲜明而浓重的男性色彩。

由于颠覆了历来的正面悲剧英雄塑造,而以一位非正义人物为主人公,《麦克白》的悲剧性成为莎评家们研究的焦点。

有人强调麦克白的悲剧在于真正伟大美好的人的死亡,也有人认为,莎士比亚是把麦克白提到了一种“高度”,在那种“崇高的水平上”,“正确”与“错误”几乎是分不清的,而且是比生存本身远为次要的。

大多数人则把麦克白归结为一个罪恶的“不幸者”。

无论是从其“人格价值”入手,还是推其为“崇高水平”或者“不平凡的沉沦”,评述的前提就是这依然不失为一部“英雄”的悲剧,剧中的主人公事先享有一定“高度”,“强度”,而随着剧情的发展,由于某些因素的介入,引发矛盾和挣扎,最终导致精神和肉体的全面崩溃。

《麦克白》读后感

《麦克白》读后感

《麦克白》读后感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杰作,讲述了苏格兰国王麦克白为了权力和野心而不择
手段,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的故事。

读完这部戏剧,我深深感受到了铁血统治和人性
的蛮横对立,以及权力的腐蚀和毁灭性。

麦克白的悲剧警示我们要警惕权力的诱惑,
以及勾勒出了人的复杂性和心理变化。

作为一个观众,我觉得《麦克白》描绘了人性的黑暗和脆弱,使我对人性和权力的探
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麦克白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在面对欲望和野心时可
能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可能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这部戏剧对于揭示人
类内心的阴暗面和冲突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启发。

总的来说,《麦克白》是一部充满悲剧气息的作品,通过麦克白的命运引发了对权力、人性和道德的思考。

这部戏剧带给我沉重的思索和感悟,让我思考人性的本质和行为
的动机,使我不断反思自己的选择和价值观。

《麦克白》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和思考
的文学作品,它给我们带来了对人性探讨的启示和警示。

莎士比亚麦克白

莎士比亚麦克白
高潮到达
4
麦克白的暴虐统治引起百姓反抗,最终被推翻。 整个剧情围绕着麦克白权力欲望的逐渐膨胀展开。从最初的功勋昭著到最终的暴虐统治,麦克白逐步沦 为一个被权力和野心所蒙蔽的悲剧人物。剧情随着麦克白内心的不断扭曲而推进,最终导致他惨遭推翻 的结局。
象征意义
生命的循环
麦克白中的各种自然意象,如月亮、树木、鸟兽 等,都蕴含着生命的循环和永恒的规律。这些自 然元素成为人性命运变幻的象征。
莎士比亚《麦克白》概 述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悲剧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野心勃勃的苏格兰军 官在妻子的唆使下谋杀国王,最终走向毁灭的故事。该剧描绘了人性的阴暗面 和权力欲望的危险性。
BR by BD RR
剧本背景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之一,创作 于17世纪初。该剧描述了一位军事统帅在妻子 的怂恿下杀害合法国王的残酷故事,反映了人性 中权力欲望和罪疚感的交织。剧本基于苏格兰 历史事件改编而成,揭示了当时暴力和政治阴谋 的黑暗面。
3 权力腐蚀论
剧中呈现了权力的腐蚀 作用,描绘了权力欲望如 何蚕食一个人的道德和 良知,最终导致自我毁灭 。
人物塑造
夫人麦克白
夫人麦克白是一个充满野心和 决心的女性角色。她操纵和操 纵她的丈夫,推动他实施杀害国 王的阴谋。她内心的冰冷和无 情在她的表情和行为中一览无 余。
麦克白
麦克白最初是一个勇敢正直的 军事领导者,但在夫人的怂恿下 堕落到谋杀国王。他内心的挣 扎和愧疚感反映在他愈加偏执 和暴力的行为中。他逐步沦为 一个暴君。
的心理变化生动呈现。
艺术成就
语言艺术
莎士比亚在《麦克 白》中展现了其丰 富的语言艺术天赋 。他运用复杂的比 喻、隐喻和象征手 法,营造出阴郁、诡 谲的氛围,凸显了人 性的黑暗面。翔实 生动的对白令人回 味无穷。

浅析麦克白的悲剧成因

浅析麦克白的悲剧成因

浅析麦克白的悲剧成因作者:梁文武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8期梁文武[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委外语学院,太原030006]摘要:麦克白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唯一的反面形象主角,既是残暴的,又是值得同情的。

正因其复杂冲突的内心,引得无数学者竞相分析研究。

本文试从人物性格特点及人性方面入手,探讨其悲剧的成因。

关键词:麦克白莎士比亚性格特点悲剧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以其特有的阴沉而震撼的悲剧效果影响着读者。

其中的主人公麦克白,则用其跌宕起伏、血腥残酷的一生,向人们呈现出一个被自己所陷的悲剧形象。

许多学者从如人类学、接受美学及心理学等学科对其悲剧的内在成因进行过综合探究。

在本文中,笔者试从人物性格角度入手,去发掘其悲剧人生,揭示作为悲剧典型的麦克白和人类性格缺陷的相近之处。

一、麦克白性格特点之——“不安分”不同于莎士比亚其他三部悲剧中的主人公,本身不坏但因为各种原因一步步被“命运”毁灭,麦克白是一个内心极度纠结最终变得嗜血暴虐的人物形象。

根据亚里士多德理论,像麦克白这样的恶人遭遇厄运是“活该的”,故此不能算作悲剧。

但是从人物整体及内部剖析来看,麦克白并不是一个从头坏到尾的恶魔,他只是在内心善与恶的不断挣扎争斗中败下阵来,向邪恶的一方低头了而已。

他自己也意识到:“我们树立下血的榜样,教会别人杀人,结果反而自己被人所杀;把毒酒投入酒杯里的人,结果也会自己饮鸩而死,这就是一丝不爽的报应。

”在故事刚开始的时候,麦克白是一个成功者。

他作为能征善战的大臣,帮助国王成功地抵御了外敌,带着累累战功班师凯旋。

至此,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仿佛还是之前的传统英雄形象,英武挺拔,武力过人。

等着他的,似乎也是无限光明的美好前程。

往往在成功,或者说事情顺利的时候,人对于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事物是不大相信的,因为这样一来会把自己靠能力得来的成果分一半给不可闻不可见不可言的事物,这是无法令人接受的。

但是,当神秘的话语指向的是你隐约可见的未来的时候,这一切就又是可以商榷的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麦克白悲剧结局是由他自己的野心和权欲导致的,麦克白心中的野心与女巫的预言不谋而合,通过谋杀去实现这番预言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欲望,麦克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不是命运悲剧。

关键词:性格悲剧;命运悲剧;麦克白;女巫;预言《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也是篇幅最短的一部,戏剧动作发展最迅速的一部,与《哈姆雷特》的行动迟缓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一个用谋杀国王的手段来篡夺王位的故事。

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

悲剧主人公麦克白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恶人,而是一个正直慷慨、英勇善战的英雄。

是什么力量扭曲和毒化了他的灵魂?英国19世纪文学批评家赫士列特认为,在《麦克白》中,“超自然势力不可抗拒的压力以双倍的力量激荡着人类感情的浪潮。

麦克白自己被命运的狂力所驱策,像一只船在风暴中飘荡。

”[1]由此看来,女巫是操纵了麦克白行动的命运女神,三个女巫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而麦克白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并最终落到毁灭的下场,则完全被看成是受了女巫的捉弄的结果。

这种说法显然是与莎士比亚的意图格格不入的。

剧本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麦克白是在女巫的胁迫下才采取行动的。

一、女巫的第一次预言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军功赫赫的大将,是国王邓肯的表弟,深受国王的宠爱和赞赏。

苏格兰国内发生了叛乱,麦克白和班柯将军一起,经过激战,打败了叛军。

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碰到了三个神秘的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苏格兰国王,也预言班柯的子孙将来也当上苏格兰国王,这是女巫的第一次预言。

让人迷惑不解的是,这时候,国王邓肯的使者来迎接麦克白,并称麦克白为考特爵士,原来国王将叛变的考特爵士的封号和领地转封给了麦克白,女巫的预言应验了一半,这就勾起了麦克白更大的野心。

于是麦克白就给家中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把女巫的预言告诉了妻子。

而麦克白夫人在得知这些预言的时候,脑子里顿时生满邪恶的念头,她决心鼓动麦克白夺取王位。

麦克白回到朝廷以后,国王邓肯立长子马尔康为太子,这引起了麦克白的不满,在麦克白夫人的一再鼓动下,麦克白亲手杀死了在自己城堡作客的国王,并制造假像嫁祸于国王的两个侍卫。

如女巫所预言:麦克白终于当上了国王。

然而麦克白并没有忘记女巫还曾预言:苏格兰大将班柯虽然不能为王,但他的子孙将要当上苏格兰的国王。

于是,麦克白夫妇决心要把班柯和他的儿子一块儿弄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布置了一个盛大的晚宴,把所有重要的大臣都请来,当中,特别隆重地邀请了班柯父子。

但麦克白却暗地里安排刺客杀死了前来赴宴的班柯。

所幸的是,班柯的儿子在混战的时候逃跑了。

事实上,女巫的第一次预言尽管对麦克白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但是,根本原因还在于潜伏在麦克白心中的权势欲立刻与女巫的预言产生了共鸣。

这一点,可以通过麦克白和班柯对预言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得到证实。

班柯虽然也有对权势的渴望,但却心地坦荡,因而他对女巫的预言一听了之,毫不动心。

可是,麦克白一听到女巫的预言就惊恐不已,立即产生了邪恶的念头。

显然,女巫的预言只是向麦克白表明了未来的可能情况,而抵制诱惑还是屈从诱惑则完全取决于麦克白本人。

更何况,女巫只是向他宣布了可能发生的事情,将他尊称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然而只字未提实现这些预言所必须采取的行动。

由此可以断言,通过谋杀去实现这番预言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想法。

二、女巫的第二次预言麦克白虽然派刺客暗杀了班柯,但是班柯的儿子却逃脱了,麦克白的心病仍然没有消除,更可怕的是,在那个晚上的宴会上,班柯的鬼魂屡屡出现,鲜血淋漓地坐在麦克白应该坐的位子上,麦克白被吓得魂不附体,对鬼魂否认自己与谋杀有关,班柯的鬼魂除了麦克白之外,众人都看不见,因此麦克白的这一番辩白反而引起大臣们的怀疑。

此后国内流言四起,麦克白终日生活在可怕的幻觉之中,心力交瘁。

登上了王位的麦克白并没有得到一点欢乐,却时时在担忧王位的丢失。

于是,麦克白又去找三个女巫,在荒野里的一个山洞里终于找到了那三个女巫,这三个女巫又神秘地发出三个预言:一,要他留心大臣麦克德夫,二,没有一个妇人所生的人可以伤害他。

三,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嫩方向移动。

得知这三个预言后,麦克白还没来得及下手,大臣麦克德夫已经逃往英格兰,麦克白便派刺客杀死了他的妻子和儿子。

如果说麦克白第一次遇见女巫纯属偶然的话,那么,在谋杀了邓肯和班柯之后,他再度去和女巫见面时,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不是女巫来找他,而是他自己主动找上门去。

麦克白在这次和女巫会见之后,立即就去屠杀了麦克德夫的妻儿。

而我们知道,在女巫与他的第二次会面时并没有对这个暴行有任何暗示。

麦克德夫怀着深深的仇恨,与避居国外的王子马尔康带领一万英格兰将士打回了苏格兰。

这时,麦克白因为不得人心,已经众叛亲离。

但他仍然把希望全寄托在女巫的预言上。

麦克白把自己的王宫搬到了地势险要的邓西嫩高山上的城堡。

麦克白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准备凭借地理上的优势与对方决一死战。

麦克德夫和马尔康王子率领的军队已经打回了苏格兰,在勃南森林附近,为了隐蔽实力,马尔康王子让每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麦克白》悲剧性分析杨振喜(北华大学文学院)84个士兵砍一根树枝用手举着向邓西嫩方向前进,而在邓西嫩方面的麦克白看来,确是像一座勃南森林在向前移动。

女巫的可怕预言现在已经实现了,麦克白已经感到无路可逃,决心垂死挣扎。

在战斗的号角声中,他和麦克德夫相遇了。

麦克白宣告自己的生命有魔法保护,没有一个妇人所生的人可以把它伤害。

然而麦克德夫随即声称:他是没有足月就从母亲腹中剖出来的,是剖腹产。

最后,麦克白终于死在麦克德夫手中。

这样,三个预言都从形式上应验了,但却和麦克白原来的期望正好相反,麦克白得到了罪有应得的毁灭下场。

事实上,无论是女巫的第一次预言,还是女巫的第二次预言,尽管对麦克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充满诱惑和误导的预言并不涉及麦克白的任何行动。

通过谋杀去篡夺王位,又通过新的暴行去巩固已经取得不义成果,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野心和罪恶使然。

麦克白可以诅咒女巫欺骗了他,可是却无法将罪责归咎于女巫。

三、女巫及其预言在剧本中的意义剧中的三个女巫并不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女巫及其预言?女巫及其预言在剧本中有两层意义:第一层,女巫及其预言是麦克白的思想和欲望的象征性表现,是麦克白的心理幻象。

显然,女巫关于王位的那番预言,确实道出了麦克白潜意识中的野心,而女巫后来告诫麦克白要留心麦克德夫的那番话,也完全符合麦克白心中的某些想法。

但如果仅仅把女巫的预言视为潜伏在麦克白心中的欲望,那就不可能圆满地说明该剧中的所有预言。

麦克白当初对考特爵士的谋反并不知情,不可能预料到他正是由于考特爵士的叛乱才会被加封这一爵位。

对于女巫的第二次预言,麦克白事先也不可能会有任何心理准备。

要不然,他就不会那么担心自己的统治难以长久,也不会如此迫不及待地去找女巫询问。

尽管这些具有神秘意味的预言与麦克白的内心思想毫无共鸣之处,但它的确存在于剧本之中,而且在整个情节中是不可缺少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二层意义,即女巫及其预言绝不仅仅是作为麦克白的野心和欲望的象征而存在,她们本身也是确切无疑的罪恶实体,是这个邪恶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她们煽动和搅乱了人们的头脑,伺机诱惑人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莎士比亚笔下,这三个女巫是魔鬼的走卒,是邪恶力量的象征。

这三个女巫并不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女神,她们在剧中的功能与其说是主宰人物的命运,不如说是象征了那种煽动主人公野心的罪恶、黑暗的势力。

黑格尔认为《麦克白》不是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而是典型的莎士比亚式的性格悲剧。

布拉德雷也认为,麦克白决不是在女巫的预言下才采取谋杀行动的,而是通过谋杀去对应女巫的话,麦克白心中的野心与女巫的预言是不谋而合的,通过谋杀去实现这番预言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欲望。

而且,杀死国王夺得王位已经超出了女巫的预言,所以说,麦克白悲剧结局是由他自己的野心和权欲导致的,是由麦克白自身的性格导致的,麦克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不是命运悲剧。

参考文献:[1][英国]赫士列特.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论[A].柳辉.莎士比亚批评论汇编(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197。

摘要: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文学界一位杰出的自然主义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思想性。

一部《美国的悲剧》通过对美国社会腐败,罪恶的现象与本质的无情揭露与批判,揭示出生活本身的悲剧性,强烈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德莱塞;美国社会;悲剧性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是一位出身贫寒,相信自我奋斗,经历坎坷,但又意志坚强的小说家,也是自然主义作家中描述工业化与城市化题材的代表。

批评家格伯曾这样认为,德莱塞是“第一个以自己的真诚与活力描述我们这个商业化与工具化的现代世界的美国作家,是第一个描述由于城市化与社会压力加剧而导致人性异化的美国作家,更是第一个坦率而严肃地刻画我们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挣扎者的美国作家。

”①其作品呈现了世纪之交一个美国的“社会文化全景图”。

一1871年8月28日,德莱塞出生于印地安纳州一个贫苦的家庭,从小就辛苦劳作,与父母兄姐一起在贫困线上挣扎。

批评家斯万伯格在叙述德莱塞的童年生活时曾经说:“他是在一种迷信、狂热、无知、贫穷、屈辱的复杂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下成长的。

虽然童年时代过早地遭受苦难,但他并没有被生活的残酷与不幸所压垮。

这些都归因于德莱塞自己坚强的精神意志及其母亲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保护。

”②正是由于家庭的贫困,所有家庭成员才必须不断地寻找赚钱的方式,所以作家童年生活的另外一个特点便是家庭的不断分离和迁徙。

这种不停地奔波使整个家庭的统一性丧失,家庭的传统也变得难以维持,失去了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启迪思想与进行道德教化的功能。

1899年夏天,德莱塞在俄亥俄州的一个朋友家中构思和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

这是一个思索人生的故事,一个关于美国生活与价值的故事。

正如批评家格伯西奥多·德莱塞与《美国的悲剧》李旸杨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