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与《麦克白》的命运观的比较
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审美特征——以《俄狄浦斯王》为例

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审美特征——以《俄狄浦斯王》为例《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一部著名悲剧作品,该剧展现了人类命运的无奈和悲剧性。
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被看作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人类无法摆脱。
首先,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审美特征在于强调命运的威力和决定性。
在《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俄狄浦斯的命运从一开始就被注定,并不断被命运的力量推动。
无论他如何努力逃避和挣扎,最终都无法逃脱注定的悲剧结局。
命运被描绘成一种无情而不可逆转的力量,人的努力和意志都是微不足道的。
此外,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审美特征还表现在对命运的深度思考和探讨上。
在古希腊悲剧中,命运不仅是人无法抵挡的力量,也是一个存在于人类生活和行动中的普遍现象。
剧中的角色对命运的态度、对命运的解释和思考,展示了对命运本质的深刻认识。
《俄狄浦斯王》中的角色们不仅面对自己的命运,也在对命运的思考中引发了对道德、责任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最后,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对悲剧结局的追求上。
在古希腊悲剧中,悲剧结局往往是命运的惩罚和教训,也是观众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部分。
在《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最终被发现是父母亲生子,糊涂的真相导致了自己的悲剧结局,而观众也透过这个结局获得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古希腊悲剧命运观的审美特征通过深度地探讨命运的威力和决定性,宿命论的观念,对命运的深度思考和对悲剧结局的追求,展示了古希腊悲剧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俄狄浦斯王》作为古希腊悲剧的一部代表作,通过对命运的描绘和探讨,使观众得以感受到命运的无奈和悲剧性,从而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触动。
《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研究

《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研究引言《麦克白》和《俄狄浦斯王》是西方文学中命运观念的两大经典表达。
两者分别由莎士比亚和索福克勒斯创作,跨越了时空的鸿沟,却都展现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挣扎。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两部作品中的命运观念进行比较研究。
一、《麦克白》中的命运观念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通过主人公麦克白的故事,揭示了个人欲望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将军,但在权力的诱惑下,他背叛了国王,并犯下了谋杀罪。
然而,他的背叛和罪行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幸福和满足,反而使他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不安。
在这个故事中,命运以一种不可预测和无法掌控的方式影响着主人公。
麦克白的命运看似是由他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决定,但事实上,每一个选择都像是一个无法逃脱的宿命。
这种宿命感在故事的结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麦克白面对自己的罪行和悲惨命运时,他感叹:“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
”二、《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观念在《俄狄浦斯王》中,索福克勒斯通过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表达了人类对命运的无奈和反抗。
俄狄浦斯是一位年轻英俊的王子,他为了逃避“杀父娶母”的预言而逃离了自己的国家。
然而,命运的魔爪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
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依然犯下了预言中的罪行。
在这个故事中,命运被描绘成一个无法逃避的巨大力量。
它无情地推动着人们走向预定的结局,无论人们如何努力反抗,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观念在故事的结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俄狄浦斯面对真相时,他虽然痛苦不堪,但仍然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
三、比较分析尽管《麦克白》和《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观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揭示了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和无奈。
在《麦克白》中,命运似乎是一个无法预测和掌控的力量,它无情地摧毁着主人公的自我意志和追求。
而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则被描绘成一个巨大的、无法逃避的阴影,它不断地提醒着人们:人的意志和努力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试比较《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

试比较《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摘要: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代表作,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同样表现了深沉的悲剧命运。
本文试从自我选择命运与逃避反抗命运的角度来分析在命运操作下人的意志和力量。
通过分析麦克白和俄狄浦斯两人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自身心理状态的不同来说明人的命运不是完全由神来支配,并讨论不同时空下作者的创造主题。
关键词:俄狄浦斯麦克白命运悲剧命运观悲剧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类型之一。
它源于古希腊,由酒神祭祀仪式中的酒神颂演变而来。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是对有一定长度的事的模仿;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称为悲剧。
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任何命运的冲突” 。
由于古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的努力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及困惑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在经过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发展之后,由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再到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实现了由神性向人性的转变。
而命运这一说不尽的话题也不仅仅存在于古希腊戏剧中,在往后的许多悲剧中也含有命运这样严肃的话题。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就都隐藏着关于命运的思索。
虽然在这两部悲剧中命运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却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主人公的生活。
一、被预言玩弄得俄狄浦斯和麦克白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两部相隔千年的作品。
他们一个处于拥有多神信仰的古希腊时期,一个产生于反对宗教迷信的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但却产生了两个同样被预言、被命运玩弄的可怜人,都是由预言开始的悲剧。
俄狄浦斯本是忒拜城王拉伊奥斯的儿子,在他还未出生的时候,阿波罗就预言他将会弑父娶母,因此,为了逃避这个悲剧,拉伊奥斯将刚出生的俄狄浦斯抛弃了。
83_%8初稿%9论《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性比较》

《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一、命运命运是一种冥冥之中超越于人之外、支配人的力量,是人虽然看不到却可以感觉到的神秘力量。
在古代社会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人们的生活观念中,命运一词根深蒂固,人们常将身边发生的悲喜剧看做是上天的安排或造化,人物悲剧使人们陷入对无知的崇拜和盲目的迷信,例如在两希神话中的诸多故事;在中国古代亦如此,史记中记载项羽兵败乌江时并不认为是军事的失利而是命该如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1]。
缺乏科学论证的人们只能夸大世界的无限性。
而麦克白与俄狄浦斯悲剧的根源在于忽视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但这两部悲剧也逃不出“命运悲剧”的范畴。
所谓“命运悲剧”,是指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同命运进行对抗,但结局往往是他<她)无法从命运的手掌中逃脱出来而不得不被命运所毁灭。
俄狄浦斯的悲剧注定是弑父娶母;麦克白的悲剧注定是谋权篡位并痛苦着死去。
美学史上最早的悲剧分类是将悲剧氛围“命运悲剧”<以古希腊悲剧为主)、“性格悲剧”<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为主)、“社会悲剧”<以近代易卜生的悲剧艺术)三类[2],因此有好多评论家据此将《麦克白》划归为性格悲剧,麦克白悲剧性的造成确实离不开其性格的弱点:暴躁骄横残忍,但这皆是某一时段的性格缺陷,无法据此认为是一生的性格缩影,否则显得片面离实。
其一生的命运在第一幕已经被女巫揭示:考特爵士、未来的君王,最后揭示班戈的命运:“比麦克白低微,可是你的低微在他之上;不像麦克白那样幸运,可是比他更有福,你虽不是君王,你的子孙将君临一国。
”这些看似神秘实则悖论性的语言伴随着情节的展开而逐步应验,麦与俄一样相信命运,即使也曾怀疑过命运,并惧怕命运的某种安排。
做了国王的麦克白只为他人铺平了道路,自己成了罪孽的化身,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战死沙场。
他不情愿接受命运的全局安排,在敌人兵临城下时开始怀疑命运并勇敢地开始反抗命运,表现在不愿接受敌人的劝降,未来追求自由、维护独立的人格而情愿身首异处,他这种行为充分肯定了人类认识自我的勇气和追求自身解放的力量,赞美人类勇于自承其咎的崇高责任感。
《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观

《俄狄浦斯王》中的命运观
《俄狄浦斯王》是著名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所写的悲剧作品。
作品中描绘了主人公俄狄浦斯为了揭开神谕所言的谜团,结果却引发
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家族的灭亡。
在作品中,命运被描述为一种
无法避免的力量,即使人们试图逃避也无济于事。
这种宿命论的题材
在古希腊戏剧中非常常见。
作品从一开始就揭示出命运的重要性。
俄狄浦斯出生时,他的父
亲拉伊奥斯带领全城庆祝,但是神使特留伊从未接到比较好的预言。
拉伊奥斯最后决定,将俄狄浦斯留在山上自生自养,并割掉了他的脚踝。
从那时起,命运便掌控了俄狄浦斯的命运。
无论他去哪里,无论
他做了什么,他似乎无法改变任何事情。
就像他的生命旅程已被预定。
在另一方面,索福克勒斯也描绘了人们的行动可以影响他们的命运,但这些影响通常是微不足道的。
虽然被视为一种宿命,但俄狄浦
斯的强烈欲望探究哪些事情引起了茫然的疾病导致他最终不能逃避现实,而这最终导致了他自己不可避免的厄运。
因此,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的力量与人的自由意志紧密相关。
“宿命”与“自我意志”之间的不断交错,虽然无论是神谕、疾
病还是自我探求,都似乎是受限制的,但却反映出古希腊人对于"命运"的理解和措施:对于在人与外界制约中"自由选择"之后,人的行动所
面临的必然后果,一种无奈与暗示的表达。
浅析《俄狄浦斯王》和《麦克白》中的预言

浅析《俄狄浦斯王》和《麦克白》中的预言作者:许卓艺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6期现代荒诞派剧作家尤金·奥尼尔说过:“只有悲剧才包含具有真理价值的美,这才是生活的意义,也是唯一的希望。
崇高的东西永远是悲剧性的。
”悲剧的这种由痛感转化为美感的特殊功能是其他艺术无法取代的,悲剧思想的深刻性以及它对人心灵的震撼力都是其他剧种无法比拟的,所以,悲剧必将保有长久的生命力,永远受到人们的钟爱。
悲剧是一种结局,而有两位大师在戏剧中把预言当作了这结局的开始。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正是这样。
俄狄浦斯是忒拜王拉伊奥斯的儿子,有女巫向他预言说俄狄浦斯会杀父娶母,因此,为了逃避这个悲剧,拉伊奥斯把刚出生的俄狄浦斯抛弃,可是悲剧正是因此而一点点的向前发展。
柯林斯王发现了襁褓中的俄狄浦斯,把他收为养子。
俄狄浦斯长大后,从阿波罗神庙得到神示,证实了他要杀父娶母,同样是为了逃避预言,俄狄浦斯离开了这个国家,可不巧他来到了忒拜,当了国王,娶了前国王的妻子。
后来,忒拜城里发生了瘟疫,死了很多人,人心惶惶。
神说只有找出杀害前王的凶手瘟疫才能停止。
经过调查他才知道多年前他杀掉的一个旅行者是他的父亲,而现在和他同床共枕的妻子是自己的亲生母亲,预言终于应验了,俄狄浦斯王羞怒不已,刺瞎了自己双眼,流放荒野,直至终老。
而相似的预言,在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中也在发生着。
但是,这个预言却引领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悲剧。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得胜归来,途中遇见女巫,女巫提出了三个预言:麦克白会成为苏格兰的国王;但是他没有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的后代将为王。
这时,国王邓肯的信差到达宣布原国王因为叛国被处死,令麦克白继任。
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应验了。
在可怕的欲望的驱使下,在野心勃勃的夫人的唆使下,麦克白开始垂涎国王的王位,他杀死了邓肯,害死了班柯。
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残暴。
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屠杀人民,置社会于混乱,人民于水火。
《俄狄浦斯王》与《麦克白》比较研究

106《俄狄浦斯王》与《麦克白》比较研究文/鹿佳妮摘要: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与文艺复兴末期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看似都讲述了人因无法反抗命运而走向毁灭的故事,但对两部悲剧进行细致梳理与对比分析后发现,其相似的叙事表象下隐藏着不同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麦克白;悲剧;比较研究《俄狄浦斯王》与《麦克白》都围绕“预言”展开戏剧情节,看似都展现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
但在两部作品中,预言却扮演着不同角色、处于不同地位,主人公面对神秘又可怖的异己力量也表现出不同态度,推动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悲剧结局的原因更是大相径庭。
这两部同样由预言引发的悲剧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戏剧主题与命运观。
一、命运悲剧与人性悲剧《俄狄浦斯王》是命运悲剧,预言是推动事件发展的决定力量,是预言将俄狄浦斯推上了“弑父娶母”的罪恶轨道。
悲剧以倒序的形式,从若干年后忒拜再次遭受天灾写起,关心民生疾苦的俄狄浦斯为求解决办法,便派人到阿波罗神庙问卜并遵照“神谕”去追寻当年杀死先王的凶手,却不曾想随着调查层层深入,那可怕的罪行最终落到了他自己头上,他竟是那个弑父娶母的罪人。
但俄狄浦斯犯下如此罪行并非蓄意,只因陷入了邪恶又残酷的命运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他为躲避“弑父娶母”的预言离开养育了他的科任托斯王宫,但他并非科任托斯王的亲生子,其生父是忒拜王拉伊俄斯。
当年他出生后,拉伊俄斯也被“王子注定弑父娶母”的预言所困扰,最终狠下心将他抛弃。
但他大难不死,鬼使神差流落到科任托斯王宫,并被国王收为己子。
在离家途中,俄狄浦斯与一行人起了冲突,闹出了人命,被他打死的人中便有他的生父拉伊俄斯。
后来他辗转来到忒拜,猜中了斯芬克斯的谜语,为忒拜消除了灾祸,顺利娶了忒拜王后也就是他的母亲伊俄卡斯忒。
至此,当初“弑父娶母”的预言彻底应验。
命运作为一种神秘的抽象力量,在剧作家那里带有既可怕又神秘的性质,在无理的命运面前,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俄狄浦斯最终沦为命运的玩物。
_俄狄浦斯_和_麦克白_

总第78期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 1999年第2期Ser ies78Journal of inner Mo ng olia T eachers Colleg e fo r the Natio nalities Issue2. 1999《俄狄浦斯》和《麦克白》李艳梅内容摘要:《俄狄浦斯》和《麦克白》两部悲剧,虽然在产生年代上相距久远,但两剧在悲剧的人物、主题、语言和细节描写上有共同之处。
同时又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对命运观念的深刻理解、悲剧的结构及悲剧精神方面有所不同。
关键词:俄狄浦斯;麦克白;悲剧;命运 《俄狄浦斯》(前431年)是古希腊悲剧成熟与辉煌的标志。
它庄严的主题、精心设计的戏剧结构以及震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征服了观众,流传至今。
《麦克白》(1606年首演),莎士比亚四大著名悲剧之一,它的上演虽然距《俄狄浦斯》有二千多年,但细细品味,两剧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悲剧人物:英雄的悲歌。
《俄狄浦斯》和《麦克白》两剧都是以英雄人物为主人公,围绕他们命运的发展起伏开展剧情的。
俄狄浦斯生来就是王子,虽历经坷坎,终未改日后称王的命运。
由于神示他的命运是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刺穿双踵,弃于荒野。
但善良的老仆不忍无辜的婴儿受难,将他送于临国的牧羊人,几经辗转,他成为临国国王的养子。
长大后,偶然得知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惊恐之中,俄狄浦斯离家出走,以避开命运的魔爪。
他以勇敢和智慧赶走狮身人面的妖兽,为忒拜国(实际上是他真正的祖国)除害,被拥为新王。
俄狄浦斯在称王期间兢兢业业治国,不惜一切代价为城邦人民消灾解难,他具有理想君王和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正直而勇敢,聪慧而英明,人们真心希望他幸福,但等待他的结局却是毁灭。
麦克白也是个大人物,未露面已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战无不胜、英勇无敌的大将军的威风,杀死了“残暴的无数奸恶的天性都集于一身”的麦克唐德,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另一战场,力克挪威的外侵。
他一出场,就加官进爵,风光无限,国王的信任和人民的爱戴集于一身,但这样的英雄最终是耻辱地战死沙场,为他的罪过付出生命的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与逃避——《麦克白》和《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文学院08级1班秦玉琴摘要: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悲剧的代表作,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同样表现了深沉的悲剧命运。
本文试从自我选择命运与逃避反抗命运的角度来分析在命运操作下人的意志和力量。
通过分析麦克白和俄狄浦斯两人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的不同态度以及他们自身心理状态的不同来说明人的命运不是完全由神来支配,并讨论不同时空下作者的创造主题。
关键词:俄狄浦斯麦克白命运悲剧命运观Abstract:Sophocles's famous king Oedipus taken is the masterpiece of Greek tragedy by Aristotle called drama, the model. Tragedy Macbeth is Shakespeare's greatest tragedies, also showed deep tragic fate. This paper tries to self choice destiny and escape the fate of the perspective of resistance in destiny operation of our will and strengt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acbeth and Oedipus two in the face of a twist of fate of different attitude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of different for the destiny is not entirely by reference to dominate god , and discuss the theme of the author's creation in the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Key words:Oedipus, Macbeth , destiny tragedy , destiny view悲剧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类型之一。
它源于古希腊,由酒神祭祀仪式中的酒神颂演变而来。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是对有一定长度的事的模仿;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称为悲剧。
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任何命运的冲突”①。
由于古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的努力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及困惑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在经过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的发展之后,由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再到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实现了由神性向人性的转变。
而命运这一说不尽的话题也不仅仅存在于古希腊戏剧中,在往后的许多悲剧中也含有命运这样严肃的话题。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就都隐藏着关于命运的思索。
虽然在这两部悲剧中命运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却都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主人公的生活。
一、被预言玩弄得俄狄浦斯和麦克白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和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是两部相隔千年的作品。
他们一个处于拥有多神信仰的古希腊时期,一个产生于反对宗教迷信的文艺复兴时期,虽然是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但却产生了两个同样被预言、被命运玩弄的可怜人,都是由预言开始的悲剧。
俄狄浦斯本是忒拜城王拉伊奥斯的儿子,在他还未出生的时候,阿波罗就预言他将会弑父娶母,因此,为了逃避这个悲剧,拉伊奥斯将刚出生的俄狄浦斯抛弃了。
仆人不忍,就将他送给了牧羊人,牧羊人又把他交给了柯林斯国王,于是俄狄浦斯成了柯林斯国王夫妇的养子。
在他长大后,他又从阿波罗神庙得到神示,知道自己会弑父娶母,未了逃避这个预言,他离开了父母。
可他却在十字路口为了自保杀死了拉伊奥斯,并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当上了忒拜城的国王,娶了前国王的妻子即他的亲身母亲。
最终弑父娶母的预言应验了,俄狄浦斯知道真相后羞怒不已,刺瞎了自己的双眼,流放荒野。
同样的预言也出现在了《麦克白》中。
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得胜归来,在荒原遇到了三个女巫,她们提出了三个预言:麦克白会成为苏格兰国王;但他没有子嗣能继承王位;班柯的后代将为王。
就在这时国王邓肯的信差来了,宣布原国王因叛国罪被处死,令麦克白继任。
女巫的第一个预言实现了。
在内心权利欲望的驱使下,麦克白杀害了国王邓肯,害死了好友班柯,并为巩固自己的王位最终成了一个冷酷残暴的君王,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众叛亲离之下,他不知反省,仍想着女巫的预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妇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麦克白”,“麦克白永远不会被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森林会冲着向邓西嫩的高山移动”②。
就是这样的预言,让麦克白迷失了本性。
每个人都是妇人所生,森林也不可能会移动,这让麦克白有恃无恐,但最终森林却移动了,麦克白也被剖腹生下的麦克德夫所杀。
凭麦克白的军事才华,若不被预言所惑,也许能打败马尔康和英国军队,但他对预言深信不疑。
最终预言一一应验了。
不同时空下的两部作品,都是预言造成的悲剧。
俄狄浦斯竭力的逃避命运的诅咒,但逃避是终点却是命运设定好的结局。
麦克白深信女巫的预言,并完全按照预言所示的方向前进,最终却被命运捉弄,成为了预言的牺牲品。
虽然两者对待命运的态度不同,却有一个相同的结局,即最终都我完全被预言掌控,成为预言的牺牲品。
二、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一)勇于反抗命运的俄狄浦斯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是希腊命运悲剧的代表作,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
同时也是古希腊命运悲剧中以人的意志反抗神的意志的典范,是一部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作品。
剧作中的人物从一开始就在反抗或者说在逃避着命运。
拉伊俄斯为了逃避被子杀害的命运而将儿子抛弃,俄狄浦斯为了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而出走。
然而,他们一步步反抗命运之路却将他们送入命运的罗网中。
俄狄浦斯的悲剧最震撼人心之处就在于他费尽心力的逃避的终点竟是命运安排好的结局。
而在揭开谜底之前所享有的一切幸福、美好、荣誉都只是过眼云烟,当一切假象被打破之后,留下来的就是恍然大悟之后的痛苦。
在《俄狄浦斯王》一剧中,俄狄浦斯本身是无辜的,他的命运在他未出生之前就已经被安排了。
虽然在他得知自己的命运之后拼命的反抗、逃避,但仍无济于事。
俄狄浦斯虽最终犯下了杀父娶母的大罪,但看完整部剧作之后,我们却并不觉得他是一个罪人,相反的,我们会对他寄予无限的同情与怜悯。
在他的一生中,他从未因为私心而做过什么损人利己的事,即使是杀害老国王,也完全是出于自卫。
因破解斯芬克斯之谜,拯救忒拜城,而迎娶王后,并与她生下了两男两女,一切都是那样的光荣与幸福。
然后为祛除瘟疫而寻找凶手,并最终发现凶手就是自己。
于是这个为反抗而决意抗争的青年也不幸的落入了命运的圈套。
最后是他“成了不应该生他的母亲的儿子,娶了不应当娶的母亲,杀了不应当杀的父亲”。
最终成为与命运抗争的无辜的牺牲品。
在这中间,俄狄浦斯之所以陷入悲惨的命运,不是由于他有罪,而是由于他竭力的逃避杀父娶母的命运,以及他身边的人也都在竭力逃避这个命运。
虽然他们逃避的结果只是促使自己深陷命运的漩涡。
但他们的这种反抗命运的精神却是值得赞扬的,这说明人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不再完全的迷信神的意志,并敢于同神的意志作斗争(二)选择迎合命运的麦克白《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它是一部命运悲剧也是一部性格悲剧。
是什么使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是命运的驱使还是权力的诱惑?赫士列特认为,麦克白“是让妻子的怂恿和预言的告知给引诱得犯罪的”③;布鲁克斯认为,“推动麦克白谋杀邓肯的是女巫的预言”④。
不可否认的,女巫和麦克白夫人的蛊惑和引诱是导致麦克白弑君的直接原因,但却不是决定因素,她们只是促使麦克白犯罪的外部原因其中取决定作用的还是麦克白本身。
他本身对权力的极强的欲望,女巫的预言只是使他的这种欲望更加的膨胀。
女巫的预言只是向麦克白表明了一种可能的情况,是抵制诱惑还是屈从诱惑取决于麦克白本人。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如果我们把女巫的两次预言当做是命运的话,那么究竟是顺从命运还是反抗命运则取决于麦克白本身。
在整个故事中,麦克白其实是有选择的顺应命运的,他相信并选择顺应命运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并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
女巫预言他将要当上国王,所以当国王邓肯宣布将由他的儿子马尔康继承王位的时候,他认为“这是一块横在我的前途上的阶石,我必须跳过这块阶石,否则就要颠仆在它的上面”⑤。
于是为了能让自己当上国王,他谋杀了邓肯,顺利的成为了苏格兰国王。
从这里看,与其说是命运使麦克白成为了国王,不如说是命运给了他弑君篡位的借口。
他打着顺应命运的旗号以掩饰自己对权力的极度热衷。
而且是他实现命运当上国王之后,他想到女巫的第三个预言“班柯的后代将会为王”。
于是,为了使自己的后代子孙能够顺利的登上王位,他设计杀害班柯父子,所幸班柯的儿子在混乱中逃走了。
所以,麦克白虽然迷信命运,但同时也认为命运并不是不可逆转的。
为了不让女巫的第三个预言实现,他不惜杀害班柯父子,希望通过自己人为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因此,麦克白其实只是选择了命运中对自己有利的一方面去实现而拒绝接受对自己不利的方面。
与俄狄浦斯不同的是,麦克白选择的是既服从命运的某些安排又试图扭转命运,而俄狄浦斯却始终不曾向命运屈服,由始至终都在反抗命运,虽然最终他们都落入了命运的罗网。
从《俄狄浦斯王》到《麦克白》我们可以看出,在命运面前,人的力量是在不断的壮大的。
从人在命运面前完全无能为力到可以选择命运并试图改变命运,这是人的意志在不断加强的表现。
麦克白的命运不是真正的命运之神的命运,它只是三个女巫洒下的一个恶魔的种子,是它催生了麦克白的悲剧命运,唤醒了麦克白心中的恶魔,使他深陷欲望的漩涡,并在野心的驱使下越走越远。
在这里,并不是命运在操控着麦克白,而是麦克白自己用命运当外衣,把自己越裹越紧,终于窒息而亡。
三、不同的主题《俄狄浦斯王》和《麦克白》都是以预言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的,无论是选择迎合命运还是反抗命运,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命运对于悲剧,人始终是占主体地位的。
但在这两部作品的比较中我们又清楚的看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与时代不相符的宗教观念。
俄狄浦斯生活在一个多神信仰的古希腊时代,在当时人们对神是怀着一种无比崇敬的心情的。
在一个被众神所围绕的时代中,人的意志显得微不足道,人们认为一切都是由神来决定的,充满的深沉的宿命论思想。
但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无③④比推崇神的时代,索福克勒斯却创作出了一个敢于挑战命运,与命运抗争的英雄——俄狄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