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典建筑赏析论文中国古代建筑经历千年发展,在尊重民族性、地区性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改良、进步,形成富有内涵的建筑文化体系。

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赏析有助于我们的审美视觉。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古建筑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斗拱之研究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

提到木结构,不得不再提及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的重要作用,是集木结构之大成者。

关键词古代建筑;中国文化;木结构;斗拱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极具中国传统思想内涵。

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示了先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

屋顶的硕大构筑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

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

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上海中外建筑赏析论文(9816-UATXVWN1WUB-WUNN-INNUL-DQQTY-建筑作品赏析结课论文班级:城规13班学号:姓名:刘嘉琛《论自己最喜欢的五个建筑》从古至今,天下建筑千千万,千姿百态各显其貌,西方的建筑注重突出雕刻般的造型,中国的建筑注重山水画般的写意园林风貌。

至我们这一代,建筑的历史已过去数千年。

而我们终究选择了与建筑相关的专业,那么就绝对少不了和建筑打交道。

无论是去设计还是去欣赏,无论是从现实中看到的还是从书籍或者网络上浏览到的,总有那么一些建筑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自己去研究、学习借鉴。

接下来,让我来说说我所欣赏喜欢的一些建筑其中的五个一一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他们都有值得我为白己设计建筑而去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Shan Dong Art Gallery山东省美术馆新馆/同济设计集团1、建筑介绍坐落在山东济南市文博中心的山东省美术馆新馆由同济设计集团设计,新馆的建设总面积5. 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五层,地下一层。

馆内一至四层设有展厅12个,展览总面积19700平方米,实际可用展线1600 米。

美术馆一至四楼都有咖啡厅,地下有下沉式餐厅。

馆内还设置了艺术衍生品商店、书店、儿童托管区、学术报告厅、美术培训教室等。

2、建筑赏析其实单纯从平面图来想象美术馆的外形,无非是一个巨大不对称的四边形盒子,但是如果真的做成这样是无法满足任何人的视觉和内心需求,所以建筑师运用方形切割的手法将建筑的外形做的更加生动。

而建筑从整体四层到局部六层过渡在外形设计上并不突兀,显得比较平和,或许这点设计更好的把握了泰山山脉与济南南部平缓交接,将建筑与济南的地理特征比较完美的衔接,同时建筑的外形又像一块巨大不规则的岩石,坐落在这座山城之中。

所以我认为这座建筑的主题应该是“山与城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建筑顶部的天窗让我想到了“地面和水”,于是在我的思维中演变成济南着名的“釣突泉”,或许该美术馆还有所谓“泉、城相依”设计理念,这样即与“泉城济南”相互呼应,又更进一步的增强了建筑与城市的兼容性。

中外著名建筑鉴赏论文

中外著名建筑鉴赏论文

中外名建筑鉴赏姓名:学号:中国银行大厦中银大厦是中银香港的总部,位于香港中西区金钟花园道1号。

在1989年竣工,1990年启用。

原址为美利楼。

大厦为香港第3高的建筑物,仅次于国际金融中心及中环广场,全球排名则为居第12位。

(截至2008年6月)中银大厦地处中区经济和金融核心地带。

一九八五年四月开始动工,建筑期达4年零4个月;一九八九年八月启用;1990年五月大厦正式开幕。

大厦楼高70层,另地库停车场4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约50多米)共有367.4米。

中银大厦于一九八九年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筑物。

建筑外墙以铝板和银色反光玻璃装嵌,大厦底层铺砌深浅不一的灰色花岗岩。

整座大厦依靠四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内外附加一系列包混凝土的钢焊斜撑,这不仅给大厦外观带来独特的面貌,而且比传统方法节省钢材4成,且室内无柱,空间开阔。

大厦底层平面呈5 2米×52米的正方形,沿两条对角线分为4个三角形。

贝聿铭在此又一次发挥出他的设计天才,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的巧妙变换,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极富标志性,形成了香港城市轮廓线的一个制高点。

这幢大厦的设计过程备受挫折。

迷信风水的香港人认为它是不祥之物,说大厦像个三棱的刀,以至建成后周围的居民竟在家里装上了反光镜,声称要把这个“刀光”挡回去。

贝聿铭尊重了香港人的思想,原来想利用陡峭的地势,从大楼的一端引入喷泉水,再让水从另一端喷出,但根据风水的原则,这样做意味着失败,于是贝聿铭决定在庞大的地基两侧设置两座倾斜式喷泉,以减轻周围车辆的噪音。

贝聿铭所运用的是香港人能够理解的象征手法。

他让那幢闪闪发亮的方形尖塔座落在3层楼高的花岗岩地基上,笨重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基座与上面轻巧的塔楼十分笨拙地联结在一起,整体上却达到了表现尊贵气质与实力并存的目的。

如今,像贝聿铭设计的多数建筑一样,中银大厦已成为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物。

分析建筑的论文

分析建筑的论文

分析建筑的论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建筑行业的竞争也变得日益剧烈。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分析建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分析建筑的论文篇1建筑设计风格分析【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西方的各种建筑设计风格。

【关键词】建筑设计风格1.自然主义设计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

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

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2.现代主义设计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

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

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罗斯所说的:“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使用机会。

”他最为关心的是空间的利用而不是规划中的图案或所谓的风景秩序。

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人物丘奇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精妙平衡。

另一位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埃克博则更为强调景观设计中的社会尺度,强调景观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

3.生态伦理设计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

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麦克哈格称之为“千层饼模式”。

建筑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建筑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建筑教学论文赏析八篇2建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2.1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机械化当前建筑高校在实践环节上普遍缺乏对理论课程操作的灵活度。

由于总体教学方案制定的保守化,多数实践教学被机械地设置在学习期末,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在高年级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虽为真题真做,但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追求过于理想化,真题设计大有纸上谈兵之势。

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性、实践性、严谨性,使学生对建筑实务的过程缺乏了解。

在教学模式上的脱节,造成了建筑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设计任务时的孤芳自赏和无视社会需求而进行设计的现实。

2.2单位实习质量难以保障高校扩招后,生产实习的学生大幅增加,加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设计强院不愿接收本科实习生。

即使进入设计单位实习,设计单位处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普遍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设计人员的报酬与业绩挂钩,安排实习的任务很难在人员、场地、时间上予以保证。

大多数处于工期的应急需要,实习生基本承担一些辅工作,在不同的项目中不断被调配,难以全程跟踪其中一具体项目、体验建筑设计(管理)的全部过程、接受系统训练和学习。

部分实习单位出于种种原因,实习负责人对实习目标和任务认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缺乏细化的考核标准,客观上给实习的组织、管理与评价带来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这样的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习质量得不到保障。

3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

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知识输出为出发点,根据市场和科学技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构建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思路中各模块并非是单一、孤立的,它的设置与认知规律本身高度吻合,即模块之间的承接递进关系反映着“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涵”的认知规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连续性。

对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整合,重新整编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美术写生、建筑认知、古建测绘和综合技能四大模块,除此之外,计算机设计实践也贯穿整个大学的教学实践,如CAD、SketchUp、Photoshop等绘图软件的运用。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

建筑欣赏论文范文建筑欣赏摘要:本文通过对多个建筑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探讨了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形式,它结合了美学、工程学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对人们的情感和意义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建筑作品的欣赏和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建筑欣赏,美学价值,社会意义引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实用的空间,更是一种富有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的艺术表达。

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建筑作品都承载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特点,通过对建筑的欣赏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一、建筑的美学价值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筑具有形式美。

建筑的形式是建筑师通过几何结构和比例关系的运用创造出来的,它反映了人们对空间和比例的审美追求。

例如,古代希腊的柱廊式建筑采用了严谨的几何结构,并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比例关系营造出整体的和谐美。

其次,建筑具有空间美。

建筑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空间,它的设计和布局对人们的情感和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教堂的尖顶和拱形天花板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与信仰和宗教活动的内涵相吻合。

再次,建筑具有装饰美。

建筑的装饰是建筑师通过雕塑、壁画和装饰细节等手法对建筑外观进行装点,以增加建筑的美感。

例如,巴西里斯那斯冰岛教堂的外墙装饰采用了独特的几何图案,增加了建筑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氛围。

二、建筑的社会意义建筑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建筑是社会文化的表达。

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建筑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例如,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以宏伟壮丽和庄严肃穆为主,体现了中国古代王朝的权威和尊严。

其次,建筑是城市发展的标志。

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物的规模都与城市的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有关。

例如,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和摩天轮成为城市标志,展示了城市的现代化和繁荣。

再次,建筑也是社会生活的载体。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1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1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1"东方之冠"——世博会中国馆东方奥运传奇之后,“鸟巢”和“水立方”依然在展示着“奥运之城”的无穷魅力,无论是晴日里蓝天、白云下,还是阴天里冷冷的北风中,总有无数游人穿梭其间,领略其独特的建筑设计所带来的雄伟和震撼。

的确,它们是2008年奥运留给北京、留给中国遗产的核心内容之一。

带着对奥运辉煌的美好记忆,人们不禁遐想,中国另一件举世瞩目的盛事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黄浦江畔,给上海、给中国留下什么样的珍贵馈赠呢?当然,上海不会让每一个中国人、让每一个关心中国的人失望。

这座富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远东都市,这座长江文明的核心之地,这座近代以来就一直为向现代社会转型而不停探索的中国经济中心,在悄然间铸造着巍峨、瑰丽的“东方之冠”,它就是作为永久性建筑的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国家馆的展示主题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以东方为视角,以寻觅为主线。

展馆共分三层,展示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

搭乘电梯,观众可以直奔49米上层,这是展馆最高、最大的展层,也是核心展示层“东方足迹”,面积达8500平方米。

“发展”和“时空转换”为该层的两个核心展示角度。

这座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馆,享有东道国的先天优势——紧邻黄浦江,处于南北、东西轴线交汇的视觉中心。

它由国家馆、地区馆、港澳台馆组成,其中,国家馆居中升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拟斗拱。

地区馆平卧于国家馆之下,为人们活动提供坚实的平台。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艺术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它可以使人感受到愉快的建筑意,即建筑的意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建筑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建筑艺术赏析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文化中,以人居住的宫殿、住宅为主流,即使是为神佛建造的道观、佛寺,也是将其看作神与佛的住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 —2011 学年第(2) 学期
课程名称:现代建筑结构赏析
任课教师:李琨
题目:论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
学号:ACC08056
姓名:杜怀志
年级:08级
专业:会计
提交日期:2011年6月12日评语:
成绩:评卷人:
论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
杜怀志 ACC08056
摘要:迪拜塔作为目前世界第一高建筑,不仅是在实际用途和数据上都是遥遥领先于第二名的,我们在赞叹其雄伟磅礴气势的同时,也需要一些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字:迪拜塔、钢结构、世界第一高
正文:
迪拜塔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阿联酋政府所决策修建的,而迪拜塔作为世界最高建筑的落成,也为当地的旅游和世界品牌影响做出了贡献,也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最耀眼最璀璨的明珠。

建造背景:
迪拜市也是阿联酋第二大城市,位于阿拉伯半岛中部、阿拉伯湾南岸,是海湾地区中心,被誉为海湾的明珠。

迪拜经常以奢华但构思巧妙的建筑吸引人们的目光,从比较早的七星级帆船酒店,到模仿地球、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世界岛”,再到热带沙漠中的“雪穹”滑雪场,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迪拜塔是由迪拜酋长国政府决策,由SOM 美国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内部则由乔治·阿玛尼设计,建造由韩国三星公司负责。

SOM 设计事务所以设计世界超高层建筑闻名于世,例如:芝加哥的西尔斯大楼与纽约市的自由塔;而乔治阿玛尼更是世界奢侈品牌——ARMANI所创立,这两家的合作正所谓强强联合,使得迪拜塔不仅仅只是高度上是世界第一,其内部外部的装修和设计理念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

2010年1月4日当地时间晚8点(北京时间夜12时)举行落成启用典礼,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的“迪拜塔”在烟火的点缀下正式亮相。

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迪拜酋长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以阿联酋总统、阿布扎比酋长谢赫·哈利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的名字将“迪拜塔”重新命名为“哈利法塔”。

建造过程:
于2004年9月21日开始兴建,2007年12月开始使用钢骨结构,之后在没有用到混泥土结构,于2009年1月17日以最终高度828米(2717英尺)封顶,在上万名工人和各种高科技建筑器材的共同努力下,以最快每3天一层的速度层层拔高,成为目前世界第一高建筑,打破美国KVLY电视台曾经创造的628.8米,创造新的世界记录。

成为迪拜旅游的又一大亮丽的风
景。

设计特点:
迪拜塔的设计为伊斯兰教建筑风格,楼面为“Y”字形,并由三个建筑部份逐渐连贯成一核心体,从沙漠上升,以上螺旋的模式,减少大楼的剖面使它更如直往天际,至顶上,中央核心逐转化成尖塔,Y字形的楼面也使的哈利法塔有较大的视野享受。

建筑设计采用了一种具有挑战性的单式结构,由连为一体的管状多塔组成,具有太空时代风格的外形,基座周围采用了富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几何图形——六瓣的沙漠之花。

迪拜塔总共使用33万立方米混凝土、3.9万公吨钢材及14.2万平方米玻璃,迪拜塔也为建筑科技掀开新的一页。

迪拜塔也拥有世界最快电梯,速度达17.5米/秒(1050米/分,63.0公里/39.1英里小时),曾经世界最快的电梯是在中国台湾省的台北101,达16.8米/秒(1010米/分,60.6公里/37.7英里小时)。

迪拜塔共有160层,内设有住宅、办公室和豪华酒店。

哈利法塔预期能容纳1.2万人,发展商希望将塔塑造成“自给自足”的群体,让住户足不出塔,仍可解决一切生活需要。

迪拜塔共有160层,内设有住宅、办公室和豪华酒店。

迪拜塔预期能容纳1.2万人,发展商希望将塔塑造成“自给自足”的群体,让住户足不出塔,仍可解决一切生活需要。

人们可到122楼的餐厅,边欣赏海拔440米的壮丽景色,边享受世界各地中西美食。

123层的高层大堂设有健身室和室内泳池,没有恐高症的人还可以挑战露天泳池。

迪拜塔作为世界第一高建筑,在人身安全和建筑本身的保护方面做的是相当出色的,楼顶安装有大型避雷天线,防止雷雨天气对建筑的破坏和影响。

为避免“9.11”惨案的发生,迪拜政府在安保措施和防恐怖袭击方面出动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以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在建筑内部,每隔20层左右就会有一层为避难和安全所用的机械性保护层,这也是为了防止火灾和其他突发情况所必不可少的结构,是每一个超高层建筑所必需的。

为了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以迪拜酋长阿勒马克图姆为首的迪拜执政者在迪拜塔的项目可谓费尽心血。

迪拜塔在2004年1月动工后,曾两次推迟竣工时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有开发商艾马尔公司在建设过程中一直要求设计方不断增加设计高度,以打造一个令人瞠目的世界纪录。

除了大楼主体,周边的建设也极尽奢华。

迪拜塔边上有大片人工湖,号称全球最高的喷泉也坐落在此。

连同周边开发项目,迪拜塔的总投资将达到200亿美元。

建筑数据:
【建筑现况】已完工投入使用
【动土时间】2004年9月21日
【封顶时间】2009年10月
【使用时间】2010年1月4日
【建筑高度】总高度:828米(2,684英尺)
【建筑用途】综合
【建筑层数】168层
【结构形式】钢结构
【抗震能力】 6.3级地震
【建筑造价】20亿美元
【占地面积】34.4公顷
【设计单位】SOM--阿德里安·史密斯
【建筑工人】 1.2万名
【建筑温差】底层-顶层:-10℃
【开发单位】伊玛尔地产
【施工单位】韩国三星工程、BESIX、Arabtec
建筑用途:
如右图所示
俯视图:如下图所示(成螺纹型上升)
期末感言: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使我了解了很多建筑上的知识,如建筑结构的种类,建筑的用途,建筑的模式、材料、规模等等,在李老师的讲述下,我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到了很
多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和心得,相信这些知识在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肯定是有其用武之地的,在这里也感谢李老师的悉心教授和认真备课,才使得我们能够生动形象的去学习和了解建筑的美。

参考文献:
/view/842272.htm#3百度贴吧
/index.php?gid=32网易结构设计论坛
/view/17176.htm百度百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