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心声》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心声》教学实录

《心声》教学实录

《心声》教学实录教学设想:《心声》一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上册第三单元,这是一个小说单元,在教学时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挖掘和主题的把握;而且,《心声》一课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很紧密,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因此在设计时,以研讨、探究为主;并引导学生正确的审视当今教育现象。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从情节入手,抓住“心声”这一突破口,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抓住矛盾冲突,体会小说的特色——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对自己的愿望的执著追求,以及希望老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愿望。

并促成师生共同探讨当前教育的有关问题。

教学构思: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回顾情节,整体感知3.分析人物,精读赏析(自主探究)4.问题研讨,焦点探寻5.联系现实,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合作探究)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

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呢能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生1: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女儿已经长大,请您松开您的手,让她自由地飞翔吧!生2: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的成绩总是没有达到您希望的目标,请您不要伤心,我会继续努力的!生3:我想对爸爸说:爸爸,那天我确实没拿您的钱,您应该信任您的儿子!生4: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们很久都没坐在一起聊聊天了,你们能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轻轻松松地陪我吃顿饭吗?师:(听取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看来,面对人生,面对爸爸妈妈,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静静地聆听黄蓓佳阿姨的“心声”吧。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心声》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心声》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心声》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心声》教学设想:《心声》一课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九册上册第三单元,这是一个小说单元,在教学时侧重于对人物形象的挖掘和主题的把握;而且,《心声》一课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很紧密,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因此在设计时,以研讨、探究为主;并引导学生正确的审视当今教育现象。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从情节入手,抓住“心声”这一突破口,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抓住矛盾冲突,体会小说的特色——心理描写。

过程与方法:通过矛盾冲突的分析,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刻理解文章主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亲情、友情的渴望,对自己的愿望的执著追求,以及希望老师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愿望。

并促成师生共同探讨当前教育的有关问题。

教学构思: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回顾情节,整体感知3.分析人物,精读赏析(自主探究)4.问题研讨,焦点探寻5.联系现实,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合作探究)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万卡》的故事,勾起李京京对往事深深的怀念。

他多么想在课堂上满怀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可是老师却说他“嗓子沙哑”,拒绝了他的请求。

在公开课上,京京还是抑制不住的举起了手……是什么原因使他如此坚持?他的这种坚持又在向我们昭示些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京京,去解读他的内心世界。

二.回顾情节,整体感知师:一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心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心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心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心声》这篇作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其中的表达技巧,并尝试写一篇自己的心声。

首先,我们还是从分析这篇作文的结构入手。

我们可以看到,整篇作文分为三个部分:引子、主体和结尾。

引子部分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平静的氛围,同时也为接下来的主体内容做了铺垫。

接着,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直接展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迷茫。

在主体部分,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写以及对家乡人民的描述,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爱国情怀的根源。

最后,在结尾部分,作者以扎实的写作功底,巧妙地回到了开篇的自然界描写,通过构思独特的句式和用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想请你们思考一下,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运用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A:老师,我觉得作者通过对家乡的描写,用了很多生动的细节,比如水田、河流、小桥和村庄等,这些形象的描绘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家乡的美好。

教师:非常好,你抓住了其中的重点。

作者在描写家乡的时候,除了使用具体的词语,还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请你们回想一下,有哪些修辞手法被作者用到了?学生B:我记得有一个地方,作者用了反问句来表达对家乡美好的思念之情。

教师:没错,作者写道:“我真不知道,世界上有哪个村庄的山是不包在有恋人的河湾之间?”这是一个修辞手法中的反问句,通过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美景的思念和让人共鸣的情感。

接下来,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在心里默默思考一下,家乡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你们对家乡和祖国有什么样的情感?请你们利用我们刚刚学到的表达技巧,试着写一篇自己的心声。

(学生们开始思考和动笔)教师:同学们,完成了吗?谁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声?学生C:我愿意。

我写了这样一段话:“家乡是一个温暖的怀抱,它孕育了我成长的根基。

每当我离家外出,无论走多远,不论遇到多少美丽的风景,我总是会时不时地想起家乡的山水,那片属于我的土地。

《心声》课堂实录

《心声》课堂实录

《心声》课堂实录一、检查预习情况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黄蓓佳的小说《心声》。

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心声》写了什么内容?生1:李京京非常想在公开课上朗读《万卡》,但是遭到了老师的拒绝和同学的嘲笑。

一个偶然的原因,李京京得到了朗读《万卡》的机会。

他充满感情的朗读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师:昨天布置预习的时候,我发给了大家一份学案。

学案的第一部分是“链接材料”——契诃夫的小说《万卡》。

谁能说一说《万卡》与《心声》这两篇小说有什么联系?生2:我觉得两篇小说的主人公都处在自己不是特别喜欢的环境中。

万卡被送去当学徒,受尽折磨。

李京京生活得并不好,跟万卡的境遇很像。

他和万卡一样都想离开这个地方,去寻找自己的爷爷。

生3:《心声》写的这个故事是由《万卡》引起的。

二、体验人物情感,探究“心声”含义1.李京京为什么读《万卡》读得那么好?师:两篇小说的故事到底有哪些联系,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

大家想一想李京京为什么能把《万卡》读得那么好?生1:因为他们有非常相似的生活经历。

师:嗯,生活经历相似。

你能不能从文章中找出一句话来说明这一点。

生1:92页24段第一句话,“哦,多叫人怀念的事,跟万卡信里写的多像多像啊!”师:“多像多像啊”说明了李京京与万卡有相似之处。

相似之处除了生活经历之外还有什么?生2:情感经历相似。

师:对。

这两个方面的相似导致李京京与万卡发生了共鸣,使得他把《万卡》朗读得那么感人。

2.找出李京京朗读的《万卡》中的段落。

师:请具体说说李京京与万卡有哪些相似之处。

我们来看学案的第二部分“体验探究”,共同完成表格。

首先请大家找一找李京京一共朗读了几段《万卡》中的文字。

生1:一共有5段,19、22、26、54、56段。

3.说说这些文字引起了李京京的哪些心理活动。

填写学案中的表格。

师:我们先来看李京京朗读的第1段。

首先看表格的第一部分“读万卡”,概括一下李京京朗读的这一段的内容。

生1:万卡给爷爷写信,想到自己没爹没娘。

《心声》课堂实录

《心声》课堂实录

《心声》课堂实录
【小编寄语】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而这一观点不正是作者力图通过她的作品告诉我们的吗?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将在学生的眼底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特别是在新课改下,老师,请推倒心中那堵已并不牢实的“师道尊严”的篱笆,给每个学生以宽容和爱,让师生成为一对相互尊敬、“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陶行知语)吧!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这篇《心声》的教学实录,在本课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关注作品的主人公李京京的形象,力求通过对李京京心理的分析挖掘出作品深刻的主题含义,进而结合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师生观。

希望能给教师朋友们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带来些许帮助!
 导入新课。

激发阅读表达的兴趣
 师: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们就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的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

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呢?能不能放下心中的顾虑,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呢?
 生l: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女儿已经长大,请您松开您的手,让她自由地飞翔吧!
 生2: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的成绩总是没有达到您希望的目标,请您不要伤心,我会继续努力的!。

《心声》课堂教学实录1

《心声》课堂教学实录1

《心声》课堂教学实录课题:《心声》(人教版九年级上第12课)授课班级:四川省平昌中学九年级 12班授课时间:2013年10月24日执教者:四川省平昌中学马晓东授课课时:第1课时教学内容:儿童小说教学目标:1.品析小说题目“心声”的内涵,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2.理清情节,借助于情节和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提高概括课文并用口语表达的能力4.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执教者简介:马晓东,男,生于1967年9月,汉族,西华师范大学中文本科。

现为四川省平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平昌县教育学会理事长。

名师视点: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小说,而小说的核心任务是把握人物形象。

由于本课的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非常贴近,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学这篇小说时重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注入课堂,是这节课的重点所在。

★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

(激发阅读表达的兴趣)师:同学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想法,不同的人生,当你遭受困难和挫折时,你会怎么办?当你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主人公经历跟你类似时,是否很容易就引起你的共鸣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课文《心声》,一起去静静地聆听黄蓓佳阿姨的“心声”吧。

生:好(拍手)。

二、读一读,倾听心声(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师:通过阅读,你们发现本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了吗?生齐答:小说。

师:你们能谈谈小说这种文体知识吗? (生举手回答)生A:小说有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

生B: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生C: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阶段。

生D: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中篇、长篇和小小说。

按时间可分为古典小说、现代小说……师:大家对小说体裁知识说得非常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小说《心声》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九年级语文《心声》听课记录

九年级语文《心声》听课记录

九年级语文《心声》听课记录九年级语文《心声》听课记录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模仿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栏目。

我先代一下主持人采访一下各位同学: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

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

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

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

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生2:现在,我觉得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和谐,有许多同学比较自私,不愿帮助别人,老是想着自己,记得有一次,有一道题我不会做,我问过很多同学,他们中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差的,但没有一个人告诉我如何去做。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生4:个别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提问,但是他们提问的对象却是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那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却经常成为老师遗忘的角落。

我认为老师的这种做法有些不妥。

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

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

我想告诉第二位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 我想告诉第三位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

大胆的说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

九年级语文《心声》教案(二篇)

九年级语文《心声》教案(二篇)

九年级语文《心声》教案(二篇)九年级语文《心声》教案 1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活动,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深切盼望专家和评委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心声》是人教社课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单元学习目标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心声》这篇小说是自读课文,语言精美易懂,结构清晰明了。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诉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因此,它对于学生理解小说这种体裁及它的现实意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材处理】《心声》是一篇反映孩子心声的儿童小说。

作者围绕一次公开课展开情节,通过心理描写,再现了孩子的心路历程;两个孩子相似的身世,拨动了孩子情感共鸣之弦。

文章有两条线索,设置了四个场景,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跌宕起伏,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教学设计为四个具体的活动,引导学生自读,突破教学难点。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描写(2)教学难点:小说中人物情感的共鸣4、【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会梳理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2).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辨证地看待社会问题和学校的不良现象;学__京执著地追求目标的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品质。

(3).过程与方法:教师激趣,学生探津。

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二、教学方法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以下几点:1、巧引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用具有浪漫色彩的流星雨画面和音乐创设情景,巧妙引入课题。

2.妙链以学生熟悉的歌词链接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激情。

3.畅谈精选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心声》听课记录
九年级语文《心声》听课记录
导入新课:
生3:自从上学以来,我觉得家长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他们不理解我们,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为我们安排一切。

师:刚才我们有四位同学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板书课题)。

我想告诉第一位同学,“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趁我们
年轻,趁我们的父母还健在,请善待我们的父母。

我想告诉第二位
同学,把同学当朋友,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或许情况就会得到改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我也希望同学之间能够互相团结,记住,“给别人一缕阳光,自己就可能得到一轮太阳。

”我想告诉第三位
同学,“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做换位思考,你就会明白父母的良
苦用心。

我想告诉第四位同学,你很有爱心,乐于助人。

大胆的说
出来或者给这位老师写封信,这位老师可能就会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毕竟教学相长。

师:同学们,其实,当我们遭遇不平时,我们不应怨天尤人。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

今天这堂课,我真心
希望,我能做同学们的朋友;我更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毛
遂自荐,积极发言。

一、出示目标,指导自学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心声》一课。

读的过程中注意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然后,完成下列目标:
1、了解本文文体—小说;
2、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
3、整体感
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生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二、自学检测,互帮互学
1、扫清阅读障碍:
窸窸窣窣()恍惚()蜷在()簪子()
抽噎()发窘()纸捻()
(生举手回答)
生1:小说有三个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

生2: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短篇、中篇、长篇和小小说。

生4: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人物描写必须具有典型性。

生: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局要到校听课,程老师为了学校的荣誉,对这节课进行了精心准备。

她提前安排了几个同学朗读《万卡》这篇课文。

李京京很想读,可程老师却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

最后,在公开课上李京京面对突然发生的变故,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课文。

师:你认为这个同学对课文主要情节的复述完整吗?你觉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内容吗?
生:小说写了李京京班上要上一节公开课,老师预先指定了六个她信任的学生朗读课文。

李京京很想朗读这篇文章,因为李京京和课文《万卡》中的主人公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和感受。

可老师却因为他声音沙哑,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京京的请求。

李京京只好躲进小树林里去读这篇深深打动了他的文章;他情不自禁地为同学纠正不正确的朗读却遭到同学无端的嘲笑。

公开课上,老师预先指定朗读的同学由于f去场没有站起来,京京却勇敢地举起手朗读了这篇文章,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复述,我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

第二个同学的复述更完整,他补充了两个重要情节,一个是李京京在小树林里读课文,另一个是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师:很好,大家听得很仔细。

的确,经过第二个同学的补充,故事的主要情节我们就基本上整理出来了。

通常我们学习;小说,可
以将小说情节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
生: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师:好!本文的开端是……?
生:区教育局要在“我们班”组织一次公开教学课,李京京想朗读课文,可是遭到了程老师的`拒绝。

师:故事的发展是……?
生:李京京躲在小树林里朗读课文;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师: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往往联系在一起,本文呢?
生:本文的高潮和结局是:李京京勇敢地举起手,在公开课上用真情朗读课文,打动了在场的每个人。

师:阅读结束了,同学们对于文中的各个人物有什么感受在心中油然而生?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
经历。

而且他投入的学习,积极的进取也值得我学习。

生2:我特别敬佩李京京同学。

我觉得他很有自信。

尤其当自己
的愿望遭到别人拒绝的时候,他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

最后他成
功了。

正所谓: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生3: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

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相
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优秀的。

生4:老师,“心声”这个题目是不是一语双关啊?我觉的这不
仅仅是李京京的心声,更是普天之下学生共同的心声。

生5:我特别讨厌像程老师这样的人!太偏心了!学习好就喜欢,学习不好就讨厌。

生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认为,李京京固然值得我们
同情,但是程老师所做的这一切也是为了学校的荣誉,他们两个人
都很好。

生8: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
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
唯一标准。

三、质疑答疑,更正讲解
师:刚才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感受很深。

尤其是最后一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仿佛看到了我们每一位同学的那颗渴望关爱、渴求平等
的心,其实老师也有过许多失误,也曾经遗忘过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但今天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之后,我决心改正,争取做一个公正
无私的老师。

师:同学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标题“心声”呢?
生2:我觉得这是像李京京同学一样不被老师重视的学生的心声。

他们渴求得到老师的关怀和帮助。

生3:我觉得这是作者的心声。

他写这篇文章旨在告诉我们读者,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要自我肯定,永不言弃。

生4:我觉得这是教育专家的心声。

教育本是一块净土,不容弄
虚作假。

他们呼唤教育要返璞归真。

四、分层训练,完成作业
1、填空
(1)小说三个要素,即、和。

(2)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为、、、。

(3)小说以塑造为中心,通过的叙述和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4)小说情节的结构、、、。

2、任选一题
(1)请写出最想对语文老师说的话
(2)请以“——我想对你说句心里话”为题写一篇文章
听课反思:
进一步来说,新课程课堂该有什么样的教育氛围?学生要什么样的学习状态?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三,就是民主。

课程就是教师帮助学生经历、体验转变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同事、伙伴、协作者的关系,像这节课上,我写错了
一个字,学生立即给我主动的指了出来,这点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那是一种感情
非常融洽的同事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它已经成为习惯,再这样既宽松、自由又很民主、感情很融洽的氛围之下,学生才敢于指出老师
的过错,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处于一种很有安全感的心理状态之中。

我们的课堂就要达到这样的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

只有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习方法转变的关键是提升学生学习的本质,解决的是怎么学的问题。

比如说朗读,可以有学生自由读,教师领读,全班齐读;还
有对课文的分析,怎么理解等等。

像教读《心声》这篇文章,主要
通过“阅读——解读——拓展”几个环节,第一是理解性的读,把
课文读懂了;第二是探究,把课文中有可争论的东西挖掘出来进行
探究,因此需要设计有思考深度的问题,但又不能过多,防止出现“蜻蜓点水”,分析布头,加讲解不透的问题。

因为此前学生对课
文的内容是理解性的,学生的整体感知大都一样,现在学生就要结
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个性化的理解,这正好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
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进行解读。

当然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
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文章中李京京现象透视出来的有关教育的深层
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