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及法律思维_陈凯共73页

合集下载

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理解

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理解

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理解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理解引言法治思维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理解法治思维的内涵和价值,将有助于他们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法治的原则和方法,有效地推动社会进步和治理的现代化。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理解,并分享对这一概念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法治思维的深度理解1. 法治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则法治思维是一种基于法治理念和法治原则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它强调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执政,注重以法律为基准、以法治为指导来处理各种问题。

法治思维的核心原则包括法定权力、法律平等、法律效力、法律尊严和法律公正。

2. 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法治思维不仅是处理复杂问题的有效工具,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

领导干部若能深刻理解和运用法治思维,将能够规范自身行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效地维护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推动法治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法治思维的广度理解1. 法治思维在治理中的应用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法治思维的过程中,需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综合考虑。

在决策制定方面,领导干部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体的合法权益,确保政策和规章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在行政管理方面,领导干部需要做到守法行政、公正执法,确保法律的平等适用和严格执行。

在推进社会改革方面,领导干部需要依法进行制度创新和改革,推动法治理念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入落地。

2. 法治思维在个人素质和能力中的巩固领导干部作为党的干部,他们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对于发挥法治思维的作用至关重要。

领导干部应具备崇法尚德的高尚情操,坚守法律底线,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责任感。

同时,他们还应增强学习和研究法治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领导干部对法治思维的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观点和理解是根据个人在实践中对法治思维的理解和应用而形成的。

领导干部决策中的法律思维

领导干部决策中的法律思维

优解决方案迅速稳定化和普适化, 并以国
家强制力为其 背景 , 从而节约社会无数次
重复博弈的成本 。
不再 相信 第一 户搬 迁与 最后一 户搬 迁所
得的补偿是一致的时候 。 本意在于双赢 的 城建 拆迁 自然会 跌入一 个诱发人 们进行
族, 人们需要具备军 事才能 的领 袖 t 国 当
定和公平的规则。在这种时候, 具备深刻 法律思维的政治家将拥有独特的专业背
景优势。
然而在当前社会生活中 , 我们却 经常
面临着因法律规则的缺失、 不公正或不执 行而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从而诱发了比 比皆是的重复博弈现象。 造成社会成本的
巨大浪费。
客观地看, 由于国情的复杂性和特殊
缺而诱发的成本巨大的重复博弈。 无须讳
言, 在过去 相 当长一 段时 间里 , 多地方 许 在城 建拆迁 中存在着 因补偿不 足而损 害 群众利益的现象。然而根据调 查 , 前许 目
第四阶段也已经崭露头角并对第三阶段
形成一定的补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法治
社会的逐步建立, 中国的领导结构将不可 避免地走向第三、 第四阶段并重乃至于第
拆迁难问题 , 实际上就是一种 困确定性 欠
模地选拔具备法律背景的人才担任领导 人时, 其背后一定折射着这个社会对法律
的一种深刻 的需求。换句话说 , 个社会 这 看 中的是这 些领导人身上 所具备 的深刻 的法律思维 。
我们知道 , 专业 背景对于一个 人的社
过渡 。 形成以第三阶段为主的态势, 但是
艺术 。
盾、 平衡利益。 因此。 领导特质与法律特质
具 备天然的适配性 , 法律学科从来就是一
门领导 学科 。

领导干部要培养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要培养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要培养法治思维(讲课提纲)引言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十八大报告一、什么是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就是按照法治的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一)什么是法治1.法治的概念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的一种治国理政的方式。

按照通识:法治即法的统治,而人治则是人的统治。

法治下,法律地位最高;人治下,纵有法律也处于次要地位。

2.法治的内涵(1)法治的本质是法律统治,即rule of law,两层意思:第一,法治意味着法律至上,法律是公权力行使的唯一准则。

法律不是执法者手中的橡皮筋,不因领导人的意图而忽紧忽松乃至可有可无,否则即是人治、专制。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与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

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即下户羸弱,时口言,虽文致法,上财察,于是往往释汤所言。

”——史记·张汤传第二,法律至上的前提是法乃良法。

恶法非法,恶法必须通过正当途径废止。

良法的标准:●从价值标准上来判断,必须是正义之法,符合人们对事物普遍的合乎理想的认识。

反人道主义的法律以及可能导致公权力侵犯基本人权(生命权、平等权、自由权等)的法律都非正义之法。

*张汤腹诽罪开中国法制史之大恶例。

承武帝旨意,提议发行“白鹿皮币”,一张价值四十万钱。

以廉洁正直著称的大农令颜异,提出异议,武帝大不高兴。

后来有人告发颜异,张汤审理此案,遂破天荒以“腹诽”——口里不言,心中讥笑,将颜异定罪处死。

*新加坡的鞭刑与韩国的化学阉割●从程序标准上来判断,良法必须坚持正当、合理的立法原则。

立法活动必须公开、民主,听取相关利害关系人的意见,特别是听取可能因此项立法而蒙受损失的人的意见。

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郑高键㊀㊀摘㊀要: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法治思维内涵而言,其指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自觉运用法律规则和原则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㊁综合㊁判断㊁推理,从而得出合乎法治逻辑结论的过程.具有从形式合法到实质合理㊁从理念要求到行动规范㊁从规则运用到实践理性㊁从法治精神到习惯思维等特征.就领导干部来讲,具备法治思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领导干部获得最大凝聚共识和认同并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迫切需要.法治思维体现在底线思维㊁规则思维㊁权利本位思维㊁权力控制思维㊁程序优先思维五个维度上.关键词:依法治国;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权力控制作者简介:郑高键,法学博士,甘肃政法大学教授.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第1版.引㊀言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 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的1信念㊁决心㊁行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再次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㊁推动发展㊁化解矛盾㊁维护稳定㊁应对风险的能力.3 自十八大以来,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在中央文献中多次被指出,中央召开的每次全会也都会强调.4 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来看, 5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实现依法治国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思维方式㊁思想基础和表现形式,对于深化改革㊁推动发展㊁化解矛盾㊁维护稳定㊁解决纠纷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6 作为领导干部,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在履职中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内化于心㊁外化于行,是我们实现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时面临的重要和紧迫的问题.一㊁法治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一)法治思维的概念法治思维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了论证㊁剖析,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认识.姜明安认为: 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㊁法律原则㊁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㊁综合㊁判断㊁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7 蒋传光认为: 法治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是一种社会思维,是一种国家治理的理念,视角和2 西部法学评论㊀2020年第3期 2 3 4 5 6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尊法的模范,带头尊崇法治㊁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带头了解法律㊁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带头遵纪守法㊁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带头厉行法治㊁依法办事.参见«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载«党建»2015年第3期.«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载«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1版.关于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的论述较早是在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十八大会议上,胡锦涛同志代表中央作的报告中提出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㊁推动发展㊁化解矛盾㊁维护稳定能力.此后十八届三中全会㊁四中全会㊁五中全会都强调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会议 的批示中强调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 .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代表中央作的报告中提出了坚持战略思维㊁创新思维㊁辩证思维㊁法治思维㊁底线思维 五大思维.2019年10月31日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 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以及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㊁推动发展㊁化解矛盾㊁维护稳定㊁应对风险的能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体目标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㊁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㊁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㊁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㊁依法执政㊁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㊁法治政府㊁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㊁严格执法㊁公正司法㊁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前注[1].刘作翔:«法治思维如何形成? 以几个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姜明安:«法治是法治思维与法律手段的良性互动»,载«北京日报»2012年10月15日,第19版.思路. 8 江必新认为: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㊁规则和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路径与过程.9 从国内学者研究来看,虽然表述不同,但对法治思维的内涵理解是一致的,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法治思维就是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自觉运用法律规则和原则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㊁综合㊁判断㊁推理,从而得出合乎法治逻辑结论的过程.具体而言,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是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路径和过程;第二,在价值观上法治思维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为导向;第三在方法论上法治思维强调运用法律原则㊁规则和方法进行思维.10 (二)法治思维的特征思维形式具有多样性,因问题不同可以分为政治思维㊁军事思维㊁经济思维㊁道德思维㊁法治思维等.与其他思维比较,法治思维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1 从形式合法到实质合理形式法治主义认为法治必须凸显其外在的规则性,重视法律的经验性㊁实证性,认为只要法律得到严格的实施就是法治.所谓的 恶法亦法 就是形式法治的一种极端表达.11 形式法治思维容易造成法律的空洞化,产生诸多不合理的现象,譬如有人对行政诉讼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公开质疑:自由裁量权能释放人性光芒吗?法律的终极目的是什么?12 实质法治主义着眼于法的伦理性内容即法的价值追求,强调社会所需要的法治必为良法之治,法律制度不仅应符合法律的形式要件,还应有效地制约权力和保障权利.实质合理的法治思维要求制定和运用法律不仅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还要受到自然法㊁共同习惯㊁道德或共同体 善 的约束;合法行为不仅首先在于严格和不折不扣地遵守法律规范所蕴含的要求和命令,还在于它是一种为社会所需和对社会有益的行动. 你有 把枪口抬高一厘米 的权利,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是二战以来所形成的一项法治原则和文明规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在特定背景下对自己行为的调整方式,是法律服从良知㊁社会法服从自然法的崇高体现.13 因此,法治思维是实质上的合理和形式上的合法相互联系的思维,二者不可偏废,应该追求实质法治和形式法治的统一.2 从理念要求到行动规范法治思维不是一个抽象㊁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贯穿从决策到执行整个社会治理过程的思维,包括从理念到行动的全方位的合法性要求,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具体应包括五个合法性要求:一要目的合法,符合法律规定的目的;二要权限合法,符合法律规定的权限;三要内容合法,符合法律的规范要求和原则精神;四要手段合法,运用的方式㊁采取的措施符合法律规3 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8 9 10 11 12 13 蒋传光:«法治思维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载«东方法学»2012年第5期.江必新:«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治中国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第109页.同前注 9 ,第109页.孙笑侠:«法治思维的基本要领»,载«北京日报»2014年12月8日,第17版.«法制日报»刊登了一则不服房屋拆迁纠纷的案件,一三口拆迁户,老人70多岁高龄,儿子儿媳有残疾,行动不便,与拆迁公司协商未果,房管部门裁决他们回迁位于顶楼(六层,无电梯)的一套三居室.该户老少均感不公,于是诉至法院要求说法,法院认为,房管部门裁决安排楼层的高低,完全在其自由裁量权范围内,法院对此也无能为力.作者于是发问:房管部门如此裁决算是正当使用自由裁量权吗?法律的终极目的又是什么参见王敏:«自由裁量权你能释放人性光芒吗?»,载«法制日报»2002年11月13日,第8版.胡建淼:« 把枪口抬高一厘米 的权利»,载«法制日报»2016年12月28日,第11版.定;五要程序合法,过程㊁步骤㊁实现等符合法律规定.以 陕西延安夫妻家中看黄碟事件14 为例该案件为典型的由于缺乏法治思维而导致的严重违法事件.法律并未规定夫妻不得在家中播放淫秽音像,民警更不能以此为由搜查该公民住宅,亦不能因此惩罚观看淫秽音像的公民.民警接到举报后,应从法治思维的理念到行动全方位五个合法性的要求去考虑:夫妻家中看 黄碟 是否违法?为此事出警有无法律依据?公民有没有在家看 黄碟 的权利或自由行使权力过程中会不会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和自由?强行进入公民住宅和搜查行为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如果严格按照这五个合法性要求去执法,就会比较谨慎地处置类似的事件,从而避免滥用职权的严重违法行为.3 从规则运用到实践理性理性是人类回避了冲动㊁偏见㊁自私之后的审慎明断,法治思维可以被视为在法律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折射出的人类理性,是一种实践理性.法治思维不是追求一种绝对真理或正确,而是通过程序和制度的设计,在人们反复论证过程中,通过调和各方面的利益冲突,促使人们尽可能地理性思考,尽可能得到最大多数人的认可,获得人们普遍服从的结果,以实现所有人利益的最大化效用.在供给有限的情况下,分西瓜时切西瓜的人最后拿,单位分房房源有限时,符合条件的人采用摇号抽签分配等,就是民众在多年实践中为避免暗箱操作而总结形成的分配程序,因较为公正公开而认同度高. 彭宇案15 是判决结果与公众认知形成巨大反差的典型,其负面效应仍在持续发酵. 彭宇案 法院调查的原始证据表明,原㊁被告相撞的事实成立,一审据此判决的结果是适当和正确的,但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警方丢失询问笔录等关键证据的情形,法官在一审判决中对原㊁被告相撞事实认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引发舆论哗然和公众批评,导致社会舆论普遍不认同一审判决结果.经媒体曝光,该案在公众舆论中成了 好人被冤枉 司法不公 的典型案例.二审期间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但由于和解协议中规定了 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㊁电台㊁报纸㊁刊物㊁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 的保密条款,从而使 彭宇案 的真相未能及时公之于众,由于法院没有积极与媒体沟通,导致出现背离事实真相的不当炒作,各类文艺节目又将此类事件编排成小品,使 彭宇案 负面效应进一步被误读和放大,经数年发酵,逐步演化为社会 道德滑坡和诚信危机的 反面典型.因此,司法裁判要注重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把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有机融入司法裁判全过程,最大程度达到社会普遍认同.4 从法治精神到习惯思维法治思维是人们遵从法治精神㊁原则和程序,思考㊁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性模式.作为一种习惯思维,法治思维可能更加彰显在 有事实㊁无规则 情形下思维主体的能动作用,要求思维主体以思维的 相对简单 来应对问题的 相对复杂,使得个人成为法律机制中最为鲜活的血液.法律的局限性决定了法治思维的习惯性在两种情形下更为重要:一是相对概括抽4 西部法学评论㊀2020年第3期 14 15 2002年8月18日晚,陕西省延安市万花山派出所民警接到一居民家正播放黄片 的举报,遂派4名民警未携带任何文书在该居民房屋外通过门窗向内窥视,之后又强行进入居民家中搜查.详细请参见«夫妻家中看黄碟事件:公民权利终于得到保护»,h t t p ://n e w s s i n a c o m c n /s /2003-01-05/0921862639 s h t m l 最后访问时间:2019年9月11日.佘宗明:« 刀刺辱母案 评论上亿条,请珍惜民意»,h t t ps ://w w w s o h u c o m /a /130399308_668686,最后访问时间:2019年7月16日.象的法律规则要通过习惯解释以便于实务操作;二是习惯总结升华为立法的内容.法治思维反对把法治当成一种精确装配起来的科学结构,反对把法治当成多种要素复杂合成的器具技术.近年来,部分学者主张的电脑量刑㊁大数据审理案件等,16 之所以遭到反对,就是因为在鲜活的案例中,仅仅通过冷冰冰的软件和大数据分析系统所得结论确定裁判结果,不能体现法官的经验理性㊁能动性和自由裁量权,不能体现判决对社会主流价值和民众普遍价值的认同.法律不可远离 看得见的人情 ,如果某个判决在 法律公正 人本关怀 等精神上与普遍的民意脱节,那我们就应该反思:是不是有些环节出了问题? 17 赵春华涉枪案被评为 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刑事案件 18 ,于欢故意伤害案入选 2017年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以上两个典型案例的最终判决结果之所以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就在于二审裁判结果实现了法㊁理㊁情的有机融合,在不损害法律统一性㊁权威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天理㊁人情等伦理道德因素,体现了法院判决遵循 国法 ㊁不违 天理 ㊁合乎 人情 的要求.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多重思维方式,为其履行职责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法治思维不排斥其他思维方式,但从社会治理视角考量,领导干部在思考和研判问题时,法治思维应当是一种基准思维,法治方式则应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当然,法治思维必须有其运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有些可用道德㊁纪律㊁乡规民约㊁习俗㊁政策等社会规范解决的问题,未必一定要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途径解决,如 探望父母等,19 虽制定有法律,但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三)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证关系1 法治方式的概念缪蒂生认为, 法治方式作为方法论是一种行为准则,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20 姜明安认为: 法治方式是指公权力执掌者在法治理念和法律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制定㊁执行法律㊁法规,运用法律㊁法规创制的制度㊁机制处理各种经济㊁社会问题,解决各种5 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16 17 18 19 20 很多专家认为,电脑量刑㊁大数据审理案件裁判结果的准确率已远远高于法官审理案件的结果,建议法官量刑时应用电脑量刑软件或采用大数据分析结论确定案件裁判结果,以防止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而导致的量刑失衡等问题.同前注 15 .赵春华摆射击摊营利时被公安查获,当场收缴的9支枪形物,经鉴定6支为能正常发射㊁以压缩气体为动力的枪支.一审法院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赵春华上诉.2017年1月26日,天津一中院二审综合考量各方因素,对其量刑依法改判,以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卢建平点评:赵春华非法持有枪支案的最终判决认定其有罪,同时酌情从宽判处缓刑,不仅符合我国刑法规定和枪支管理政策,也体现了司法的人文关怀,实现了法理与情理的平衡.详细请参见卢建平:«2017年度人民法院十大刑事案件之四:赵春华涉枪案»,载«人民法院报»2018年1月6日,第4版.2013年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和问候老年人.这一规定在网上引发很多争议,反对的理由有:法律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依赖法律,真孝顺无须法律强制, 常回家看看 关键在子女本身有孝心, 度 如何量化,精神层面不能靠法律解决,入法的 常回家看看 依旧是歌词,无法强制执行,很多人不回家,是没钱没时间,如农民工.很多民众不了解 常回家看看 入法的细节,以为但凡入法就牵扯到刑事责任,有个网络调侃段子:张三因工作忙经常加班,父母又在外地,不能常回家看看,父母告上法庭,假设判半年,这半年因坐牢,仍无法常回家看看,于是父母又告,累犯从重判一年,依此类推,张三要等父母全部去世才能出狱.详细请参见:« 常回家看看 入法是否见孝»,h t t p ://n e w s c n t v c n /s p e c i a l /w y w y ,最后访问时间:2019年7月16日.缪蒂生:«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载«群众»2013年第1期.社会矛盾,促进经济㊁社会发展的措施和手段. 21 江必新认为, 法治方式是指公权力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在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通过立法㊁执法㊁司法,守法活动,运用规范,制度,机制,程序,法律设施等处理问题,解决矛盾,进行建设的方法㊁手段㊁措施的综合.22 江必新的论述比较全面的概括了法治方式概念的内涵,其认为,法治方式有以下特征:第一,法治方式具有规范性,以既定的规则为依据做出合法与非法的判断;第二,法治方式是一种 先规范,后制裁 的方式;第三,法治方式是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来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具有程序性.借助程序这个形式性操作杠杆,把利益的博弈以及价值衡量等都转化为以法治语言表达的诉求,纠纷和问题最终回到法律的轨道上得以公正解决;第四,法治方式具有司法的终结性.23 2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辩证关系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是相伴相生的概念,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它是一种方法论,是法治思维在执行层面提出的要求.24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相互作用㊁相互统一㊁相互促进,法治思维决定㊁支配着法治方式的运用,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法治方式反过来有助于法治思维的实现和养成.当法治方式的运用不能适应治国理政的需要时,必然促使行为主体调整法治思维,调整后的法治思维又决定新的法治方式的产生,通过这种相互作用,促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不断完善.二㊁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的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实现依法治国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思维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5 在建设法治中国背景下,法治思维体现了党的治国理念,凝聚了全国人民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法治共识,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紧迫性.首先,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确立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步走 的目标.26 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倍受重视,法治被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持续深入推进,法治获得普遍认同.27 什么样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在建设法治国家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6 西部法学评论㊀2020年第3期21 22 23 24 25 26 27 姜明安:«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治国理政»,载«中国法律»2012年第4期.同前注 9 ,第112页.同前注 9 ,第113页.同前注 9 ,第112页.同前注 2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㊁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㊁优越性充分展现.同前注 3 .刘锐:«领导干部要具备法治思维»,h t t p ://w w w l e g a l d a i l y c o m c n /f x j y /c o n t e n t /2019-05/27/c o n t e n t _7888299 h t m ,最后访问时间:2019年5月27日.领导干部作为 关键少数,必然要求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其次,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是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思维是前提和基础,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对领导干部来说,实现从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的转变,是迈进法治之门的第一步,也是最为有效的一步.28 在依法治国进程中,法治思维是领导干部的核心素养,只有树立了法治思维,领导干部才有可能成为尊法的模范,学法的模范,守法的模范,用法的模范.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是,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对2020年工作部署为, 坚持稳中求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 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提高经济竞争力 .2019年2月25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领导干部以法治思维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对领导干部当前最急需和紧迫的要求.再次,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和认同. 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主张私益与公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不仅防止私益的过度张扬,同时也极力遏制因公益过度扩张而排除或挤压私益.正是在这个层面的意义而言,法治思维引导每个个体都要关顾多元主体间所秉承的多元价值和共识,并竭力达成多元价值的衡平效果.29 作为公权力行使的主体,在从事可能影响相对人利益的行为或作出相关决策之前,只有运用法治思维进行思考,才能形成思维认同,避免因行为㊁决策不当而损害相对人的合法利益.30 最后,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是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现状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是依法治国的 关键少数,事实证明,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既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也可能起到致命破坏作用.之所以说领导干部是 关键少数,不仅因为我国推行的是自上而下为主的法治模式,还因为一些领导干部的法治能力并不是很高,其法治思维能力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2019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共通报曝光形式主义㊁官僚主义问题177起.31 其中, 不顾实际情况㊁不经科学论证,违反规定程序乱决策㊁乱拍板㊁乱作为 方面的问题最突出,共计64起,占全部问题的36 2%; 漠视群众利益和疾苦,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无动于衷㊁消极应付,对群众合理诉求推诿扯皮㊁冷硬横推,对群众态度简单粗暴㊁颐指气使 问题,共计23起,占全部问题的13%.从中纪委通报的案件和实践中不断报道的类似 鸿茅药酒案32 等典型滥用职权事件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还比较普遍地存在以言代法㊁以权压法㊁轻视公民权利㊁重管理轻治理等特权思想和法治工具主义倾向,忽视法治的公平正义㊁比例原则㊁正当程序㊁信赖保护等价值功能,还比较普遍地欠缺研判,尤其是制定良法善规的能力.337 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28 29 30 31 32 33 同前注 27.江必新:«法治思维 社会转型时期治国理政的应然向度»,载«法学评论»2013年第5期.同前注 11 .«从177起通报看形式主义㊁官僚主义问题»,h t t p ://w w w g d j c t g d g o v c n /z h y w /75004 jh t m l ,最后访问时间:2020年1月2日.广州医生谭秦东因发文吐槽鸿茅药酒被内蒙古凉城警方以涉嫌损害商品声誉罪跨省抓捕,其后被刑拘㊁逮捕,并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此案疑点重重,损害商品声誉罪的认定如何?是否存在民事案件刑事化?跨省抓捕行为合法吗医生吐槽鸿茅药酒两千阅读量值得跨省抓捕涉及刑事罪名吗?这些法律问题需要由司法机关来解释.同前注 27 .。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马聪浙江财经大学讲师、法学博士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有关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的问题。

这个题目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重点的题目来进行讲解、说明和讨论,主要是因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在现在的国内背景下,依法治国和法治已经成为我国治理国家的一种基本方式和一种基础性的治理手段,而且它对于我们国家实现治理的现代化有着根本性和保障性的意义,因此,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必须对法治及其法治的基本理论与法治的基本观念进行一个详细的梳理与总结。

第二,因为我们在把法治作为一个基本的治理方略的国际背景下,领导干部在地方法治或国家部门治理当中发挥着非常极端重要的作用。

那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治理能力及其治理方式的一种根本性的制约作用。

在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的有无及其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个转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对于我国法治的根本实现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我们把领导的法治思维作为一个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说明和讨论。

具体来看今天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有关什么是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我们之前很多的讲法治思维的课程基本是从国家的政策和国家的政治意义上进行把握的,但在法治作为一种基本观念的前提下,甚至是一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如何从法学的角度进行法治的角度,进行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的培养和说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此,第一部分是关于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一种法理化的法学理论性质的解读。

第二个问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如何贯彻的问题,如何在实践当中真正展开的问题,在这部分当中基本围绕着领导干部所从事的三类领域,即立法和决策领域、执行领域及司法领域,在三个领域当中,如何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领域当中贯彻法治思维,进行一个简要和比较明确化的、口语化的说明。

第三大问题,针对现在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特别是互联网信息时代下,一些突出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一个概括性的说明。

领导干部与法律思维_陈凯

领导干部与法律思维_陈凯

典型的权大于法的案例是现 代文字狱的十大冤案。
(1)福建莆田 “诽谤领导 ”冤案 1996年7月份,至今不纠正 不平反。
(2)安徽五河“诽谤领导” 冤案 2006年5月 至今不纠正不平反。
(3)重庆彭水 “诽谤领导” 冤案——“彭水诗案” 2006年9月11日,结果以涉 案领导不降反升的惊人结局“尘埃 落定”。
1949年以来,中国高层领 导学历背景变化有规律可循。
经历了“军事——工科——经 济”的三次演变,将很可能会经历 “军事——工科——经济——法律 ”四个阶段的演变。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是法学博 士学位,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则 有法学学士和经济学博士背景, 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 部长李源潮是法学博士。它标志 着我们国家向“法治国”迈进。
二、现阶段领导干部法律思维的 状况
总体评价归为两点,一是改革 开放以来,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思 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二是我国历 史上缺少民主法制传统,加上人治 的影响根深蒂固,一些领导干部的 法律思维仍然比较薄弱,甚至给我 们的事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1、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思 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可以从以 下三个方面来看:
十大冤案,堂堂正正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竟然不敌县市 委书记手中的权力。“宪法不如县 官大”。
第二,有的领导干部还没有 养成法律思维方式,严肃执法、 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不高。
第三,有的领导干部法律知识 欠缺,在经济活动中不按法律、规 章办事或草率行事,给国家和集体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第四,个别领导干部置法律 于不顾,以身试法,走上违法犯 罪的道路。
领导干部与法律思维
陈凯
在正式讲课前,先请大家运 用法律思维思考两个问题: 1、我国制定《刑法》的目 的是什么? 2、前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 是什么样的人?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思维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思维作为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法治思维是指一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问题形成的一种思维意识和思维方式。

具备法治思维能够帮助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保持公正、平等和稳定的决策,推动社会发展和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首先,领导干部应该有法律意识。

法律是治理社会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法律的约束,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确保决策合法合规。

这需要从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开始,了解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以及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

同时,还要始终牢记法律的适用性,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法律合规性的审视。

其次,领导干部应该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一种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原则。

领导干部要注重依法履职,通过制定和实施符合法律规定的政策,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和依法解决问题的原则,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监督。

同时,要高度重视权力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防止滥用职权、违规操作等行为的发生。

再次,领导干部应该倡导公正和平等。

法治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保障公平正义。

领导干部要强化公正和平等意识,在处理各种事务和决策中,做到公正无私、平等对待。

要坚守法律的底线,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防止权力寻租、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同时,要尊重并保障个人权利,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守法用权,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和推动社会公正和法治思维的形成。

最后,领导干部应该注重制度建设和执行。

法治思维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制度的遵守和执行上。

领导干部要加强制度意识,尊重和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要严格执行制度,杜绝任性、随意和个人偏好的行为。

要推动制度的完善和落地,加强制度的宣传和培训,让每一个干部都能深入理解和遵守制度,确保制度有效运行并得到广泛认同。

同时,要关注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确保长效发展和社会稳定。

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指在工作和决策中,秉持依法治国的原则,以法律为准绳,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治意识,主动维护和推动国家法制建设,以及自觉接受法律监督,依法行使权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公正高效的服务。

法治思维对领导干部来说至关重要,它涉及到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公信力和可持续发展。

1.法律尊重和遵守:领导干部应该自觉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法律是国家的基本准则,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

领导干部作为法治建设的表率,应该严格遵守法律,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绝不搞特权、搞特殊,以身作则。

2.法治思维贯穿工作全过程: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要始终贯彻法治思维。

无论是决策、制定政策还是处理问题,都要立足于法律,科学决策,依法办事。

法律是最基本的规范,也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3.依法行使权力:领导干部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职责,但这些权力和职责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使。

领导干部不能滥用职权,不能随意干预司法,不能以权谋私,要在法律的约束下,严格执行职责。

4.推动法治建设:领导干部应该积极推动法治建设,参与相关的法律制定和修改工作,推动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同时,也要加强对法治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

5.接受法律监督: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接受法律监督,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如果出现违法行为,要敢于接受法律的制裁,不逃避责任,积极主动纠正错误,避免不良影响。

6.加强法治宣传教育:领导干部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普法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只有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法治思维,才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7.做法治建设的表率: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的标杆,要做法治建设的表率。

在工作中要坚决执行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受私利驱使,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问题。

结语:法治思维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重要方面,它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和形势稳定。

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时刻以法律为准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推动法治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努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富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73
领导干部及法律思维_陈凯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