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两个案例

合集下载

以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命题的辨证

以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命题的辨证

以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命题的辨证多年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论点一直被理论界认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它在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然而,这一命题在提出、表述和论证等方面都存在理论困难和逻辑问题,以及引导实践的偏误,并不能科学地说明历史创造者的问题,有予以辨正的必要。

澄清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确认所有参与历史活动的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命题并非源于马列经典及其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命题在马列经典著作中没有表述。

根据有关专家考证,“这个说法起源于苏联哲学家对《苏联共产党怖)历史简明教程》书中某些观点的引申和附会。

《联共怖沥史》出版于1938年。

同年11月14日,联共怖)中央做了一个关于《联共怖)历史》出版的宣传工作的决议,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以课共怖沥史》为根据。

苏联哲学家普。

尤金于1939年在联共怖冲央理论刊物《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五期发表题为《论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马克思学说次内论文,接着巴。

伯纳丁尼又在该刊第七期发表题为《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论文,都以课共怖)历史));刊俄国民粹派强调英雄创造历史的批评并引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根据,提出一个相同的命题,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后来被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那么,在以往究竟有哪一本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曾经这样说过呢?没有。

无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这样说过。

这是尤金首创的学说。

由于苏联共产党在当年拥有无可置疑的权威,这个学说很快流行开来。

苏联哲学家费。

瓦。

康士坦丁诺夫先后在1951年主编《历史唯物主义}), 1958年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两书中都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章节。

1957年,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还集体著作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书,对这一命题做了专门的论述。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分析方法——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解读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分析方法——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解读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分析方法——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解读拉布里奥拉是意大利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为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 19 世纪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

拉布里奥拉在掌握马克思恩格斯翔实著作资料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的现实考验和理论挑战的情况下,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正确的理解和科学的阐述,这集中体现在其著作《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当中。

恩格斯曾高度赞扬他是“一个严肃的马克思主义者”。

拉布里奥拉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进行一般的理论复述,而是在总结概括《共产党官言》发表以来欧洲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变化发展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在意大利没有站住脚,而所谓的那种马克思主义,不过是附在旧思想、旧需要和旧情感上的新词句的情况下,运用新的社会革命实践和思想斗争成果,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创造性地发展和阐述。

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集中围绕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历史辩证法的两个方面,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实质的把握在今天仍具有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人类的社会历史生活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但是,人与自然界的联系与其他动物与自然界的联系不同,人制造工具进行生产的劳动完全不同于列物单纯的生存斗争。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

”拉布里奥拉以人为环境为中介,辨证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他指出,历史只能开始于人的社会生活开始的地方,“历史(如果我们赋予这个词以书本上通用的意义),即人类发展过程中其传统深深印入各代人的记忆中的那一部分,是在人为的环境经历了很长一个发展时期才开始的”。

“各种需求和人的活动即劳动,是创造人为环境的动力,从而也是形成历史过程的动力”。

人们为了满足某些“最基本的需要”和从这些需要中产生出来的“比较完备的需要”而制造和改进工具并利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创造出人为的环境和人类生存的条件。

介绍一个典型案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介绍一个典型案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介绍一个典型案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去分析其历史背景,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这个案例这里我们介绍的案例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黑人民权运动(African-American Civil Rights Movement)是一场反对美国种族歧视的运动,历时从1954年的“圣路易斯公民权诉Brown案”以来,持续直至1965年的《民权法案》签署实现美国个人民权得到彻底解放之时。

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发掘黑人民权运动的历史背景。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是由社会发展的连续不断的过程驱动的。

它是一种由社会矛盾引起的普遍性事件,社会矛盾的发展与解决过程决定了它的发展性质、方向和步骤。

具体而言,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为例,历史背景可以从黑人集体获得自由、决定自己命运的早期遗留问题到当前种族主义社会所产生的种族歧视持续存在,可以分析出起源。

具体来说,从历史上看,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是一种反对种族歧视的运动,它源自黑人社会,早期源自黑人被奴隶制统治并被剥夺了基本权利的历史,由于种族歧视,立法、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存在明显的不平等。

最明显的反映是新南向的实施,使不少黑人被遗弃,他们必须走上应对当局的抗争路线,争取民权。

再深入来看,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基础是美国的唯物的思想和思潮,从具体行动、到社会斗争,都是基于宣扬和争取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理念和行为。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既是受到历史所限所影响,又受到西方文化传播影响,它具有社会运动理论作为特点,即思想是实践的前提,实践是思想的运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时间性质的绩效能力,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

总的来说,以美国黑人民权运动为例,借助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它可以更加深入地解读这场历史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中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上一种通用的理论体系,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应用。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本文将对这一观点在中国的实践进行复习和总结。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变革,这种变革决定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和人们的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发展的,驱动历史发展的关键力量是阶级斗争。

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中国的实践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和变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中国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实践案例: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革命,它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的背后驱动力是推动中国社会向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力量,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中国的实践体现。

2.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到了领导地位,推动中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这一革命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同时改变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使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的落后国家转变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和国防体系的社会主义国家。

3. 社会主义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实施土地改革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这些举措都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旨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4.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转折点。

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在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的反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中国的实践体现。

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介绍

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介绍

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介绍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观点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介绍一、引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核心观点,是对历史发展的唯物主义解释。

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在不同时期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探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背景入手,介绍了解主题所必需的人物及其生平,然后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分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背景及人物生平介绍1.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背景19世纪,资本主义在欧洲国家的迅速扩张导致了剧烈的社会变革。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深入地探讨社会问题,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2.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卡尔·马克思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革命家。

马克思用他独特的方法,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

3.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合作伙伴和重要贡献者。

他是一位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家,与马克思合作研究并撰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如《共产党宣言》。

恩格斯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历史唯物主义的其他重要人物除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许多其他人物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列宁、斯大林等。

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建设。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1. 历史的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决定了社会的组织和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学研究案例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学研究案例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学研究案例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学研究案例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对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力求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在历史学领域,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被广泛运用,有助于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现象,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

一个典型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学研究案例是对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

英国工业革命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全球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历史学者的研究中,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中,历史学者通过深入挖掘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揭示了工业革命是由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的相互作用所催生的。

农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拓展了市场需求,为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商业革命则促进了商品流通和资本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注重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工人阶级开始组织起来谋求自身权益。

历史学者研究工业革命时,往往会着重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阶级斗争,揭示工人阶级的抗争与斗争对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进程产生的影响。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在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研究中,历史学者会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和文献,总结出工业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他们认为,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由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变革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所决定的。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学研究案例对我们理解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历史学研究案例不仅有助于我们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有助于我们深刻领略历史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以上观点都是一家之言,不足为 训,但是我们觉得对待历史, 至少也得是兼听则明,偏信则 暗
我们不兜售观点,只是提供一 种视角
可供参考的历史观
• 我们不想再长篇大论地引用史学概论的基 本原理,或者复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我们仅仅想用几句话来总结一下。 •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前言 中说到:“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 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东方红v Nhomakorabea蒋公纪念歌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 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 幸福 他是人民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 他是 人民大救星 大救星 毛 主席 爱人民 他是我们 的带路人 为了建设新 中国 领导我们向前进 共产党 象太阳 照到那 里那里亮 那里有了共 产党 那里人民得解放 • 总统蒋公,您是人类 的救星,您是世界的 伟人,总统蒋公,您 是自由的灯塔,您是 民主的长城。 内除军 阀,外抗强邻, 为正义 而反共,图民族之复 兴! 蒋公,蒋公,您 不朽的精神,永远领 导我们。 反共必胜, 建国必成,反共必胜, 建国必成!
李鸿章
• 李鸿章,一位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 物之一,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 •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 平等条约,备受诟病,近来随着越来越多 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 多元化。
李_鸿_章_简介.doc
•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 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 梁启超:“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 李之遇也”。 • 梁在其所著《李鸿章传》中说,中国俗儒 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 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 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 名之曰狂吠而已。
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 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两个案例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两个案例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两个案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文化衫”流行现象透案例文本:几年前,一股“文化衫”之风从大洋彼岸刮来,于是乎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身着“文化衫”的人比比皆是,“文化衫”匆匆而来。

而时至今日,身着“文化衫”的人已寥寥无几,这股“文化衫”之风似乎已是匆匆地离去。

这种“文化衫”来去匆匆的现象,使许多人感到困惑,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和思考。

那么,这种“文化衫”来去匆匆现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现象?如何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它进行分析呢?“文化衫”何以匆匆而来呢?服装的流行是有规律可循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任何流行的东西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其所以流行的根据。

一种服装的流行,反映的是某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或社会意识,而一定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又是对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某种反映。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所谓“文化衫”,就是涂有颜色、绘有图案或写有文字的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汗衫。

它既是一种休闲衫,也像一件艺术作品。

它以各种典型的艺术形象、文字通过服装将社会生活呈现于人们眼前。

人们身着“文化衫”借以表现自己什么样的心理和意识呢?这就必须让我们回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引起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趋于多元化,人的个性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有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

人们在服装穿着上,开始追求一种放松、自由和个性化。

美国人的“文化衫”,以其形式不拘一格,色彩、图案、文字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为一些人所认同。

“文化衫”就在这一时期流行起来。

“文化衫”的风靡一时,正是人们通过服装穿着来表现自主、平等、竞争、公开、公正、创新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而这些新思想、新意识恰恰是市场经济刚刚确立的现实反映。

那么,“文化衫”为什么又匆匆离去呢?服装流行除了有其社会根据外,也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比如流行心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两个案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文化衫”流行现象透案例文本:几年前,一股“文化衫”之风从大洋彼岸刮来,于是乎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身着“文化衫”的人比比皆是,“文化衫”匆匆而来。

而时至今日,身着“文化衫”的人已寥寥无几,这股“文化衫”之风似乎已是匆匆地离去。

这种“文化衫”来去匆匆的现象,使许多人感到困惑,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关注和思考。

那么,这种“文化衫”来去匆匆现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现象?如何从哲学的角度来对它进行分析呢?“文化衫”何以匆匆而来呢?服装的流行是有规律可循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任何流行的东西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其所以流行的根据。

一种服装的流行,反映的是某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或社会意识,而一定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又是对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某种反映。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所谓“文化衫”,就是涂有颜色、绘有图案或写有文字的一种带有文化气息的汗衫。

它既是一种休闲衫,也像一件艺术作品。

它以各种典型的艺术形象、文字通过服装将社会生活呈现于人们眼前。

人们身着“文化衫”借以表现自己什么样的心理和意识呢?这就必须让我们回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引起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趋于多元化,人的个性发展和价值的实现有了更为广阔自由的空间。

人们在服装穿着上,开始追求一种放松、自由和个性化。

美国人的“文化衫”,以其形式不拘一格,色彩、图案、文字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为一些人所认同。

“文化衫”就在这一时期流行起来。

“文化衫”的风靡一时,正是人们通过服装穿着来表现自主、平等、竞争、公开、公正、创新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而这些新思想、新意识恰恰是市场经济刚刚确立的现实反映。

那么,“文化衫”为什么又匆匆离去呢?服装流行除了有其社会根据外,也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比如流行心理。

一般说来,一个社会中,总有少数人,热衷于追求新奇,标新立异,他们引领时尚,率先穿起“文化衫”。

而在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竞相效仿,“文化衫”便流行开来。

然而此时,那些时尚前卫又觉得“文化衫”已不能满足他们领先一步的心理需求,开始去追赶更新的潮流。

这样,在他们的引领下,“文化衫”流行渐渐消退,逐渐被新的流行所代替。

“文化衫”的流行如此,“唐装”的流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2002年春节期间,“唐装”着实火了一把。

无论是电视上露面的影视明星,还是穿行于大街小巷的黎民百姓,都以身着这种中国传统服装为荣。

所谓“唐装”,实指旧式中国服装,或者说是中国人传统的服装。

之所以以“唐”字相称,似乎意指唐朝人穿的服装。

经专家考证,这并不准确。

但老百姓接受了,毕竟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从心理上人们更愿意接受这个名称。

唐装的流行同样有其社会根据的。

2001年中国喜事多多,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加人世贸,呈现出一派国家昌盛、民族兴旺的气象。

这一切令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而在上海召开的EPEC会议上,亚太国家的领导人身着唐装集体亮相,则对这次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不难看出,今天的人们穿上古式的唐装,表达了一种对国家所取得成就的一种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美好憧憬,这正是唐装得以流行的主要根据。

当然唐装也有它自身的流行规律,它既会流行起来,也会过时。

思考讨论题:1、什么叫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都有哪些?结合案例具体列举一下。

3、此案例说明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案例解析:1、社会存在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主要是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作为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精神过程的总和,是一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

2、社会存在的内容与形式表现有: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现实和生产关系等。

比如:案例中的提到的: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加人世贸、上海召开的EPEC会议、2002年春节“唐装”的流行、“文化衫”的流行等。

社会意识在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各种基本要素。

在形式上则包括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等不同的层次。

所谓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感性阶段,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处于自发状态的社会意识。

(情感、习俗、传统、自发的倾向、意愿和兴趣等等)。

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意识的理性阶段,是一种系统化的、具有确定形式处于自觉状态的社会意识。

具有理论性、自觉性、系统性、稳定性等特点。

比如:“文化衫”流行以及2002年春节“唐装”流行背后人们的心理表现3、反映了一个哲学道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服务员的困惑——“小姐”含义变迁的思考案例文本:报纸曾登载过这样一件事:一外省女子到广州某一酒家吃饭,恭候在门口的女服务员,客气地向她打招呼说:“小姐请进。

”没想到的是,该女子怒不可遏:“谁是小姐!”紧接着一巴掌随之而来。

女服务员感到万分委屈,但又不能还手,顾客是上帝!本来服务员尊称女客人为小姐是出于礼貌,结果得到的是客人毫不留情的巴掌,真是冤枉。

“小姐”本来是对年轻女士的通常称谓,而这位女性客人对“小姐”这个称谓却特别反感,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竟然一怒之下给了对方一巴掌。

为什么对于同样一个词,两个人的理解何以如此不同呢?它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象呢?“小姐”这一称谓,其实古已有之,解放后逐渐消失。

改革开放以来,又在神州大地悄然复苏,并作为对女性的尊称而流行开来。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那些从事“三陪”活动的女性也被称为“小姐”,一些女性开始不喜欢这个称呼,类似的由此而产生的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这场不大不小的冲突中,服务员没有注意到小姐含义的变化,而女客人恰恰很在意,显然是“小姐”一词含义的变迁,直接导致了两位女性的冲突发生。

那么,“小姐”一词的含义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迁呢?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语言包括称谓词的含义是在不断发生变迁的,当然其变迁决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反映。

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首先,特定称谓词的产生是与特定的社会条件相一致的。

人是社会存在物,是以社会的方式而存在的。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处在一定的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身份。

人类的生产生活,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

人与人交往必然离不开一定的、符合其特定身份的相互称谓。

在语言当中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关于人的称谓词。

英语中的ladies&gentlemen,中文中的小姐、同志、老板等称谓词,皆由此而来。

关于小姐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旧时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对年轻女子的尊称”。

至于为什么将女子尊称为小姐,有人理解为这个“小”字是年少的意思,因为女子大都喜欢别人说自己年轻,希望青春永驻。

总之,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交住,就需要语言,就离不开称谓。

其次,称谓词的内涵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符合。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本文开头故事中的那位女客人,之所以对小姐这个称呼那么反感,是因为“小姐”这一词的含义发生了某些改变,小姐这个称谓在一些地方已另有所指,指的是从事“三陪”的女性。

尽管小姐一词还在使用,但意思有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有其现实根据的。

正是因为一些地区“三陪”现象的大量存在,久而久之,人们习惯地把“三陪小姐”简称为“小姐”了。

原来受欢迎的尊称,变得越来越刺耳,被洁身自好的女性所唾弃。

而这位服务员则没有敏感地意识到这一问题。

实际上,称谓词的变化远不止“小姐”这一个。

比如,改革开放前,对人最普遍的称呼是“同志”。

因为那时候人们热衷于搞政治斗争,比较讲究身份地位、政治立场,讲究志同道合。

改革开放以后称“先生”、“老板”的越来越多了。

因为搞市场经济,承认利益差别,鼓励发财致富,被别人称为先生或老板,当然不会反感。

这些都是语言这种社会意识对社会物质生活变化的鲜活反映。

第三,语言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迁。

社会存在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推动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小姐”一词由原来一种尊称变成为人所不齿的称谓,反映了近些年来社会所发生的种种变化,反映社会上严重存在的社会阴暗面。

对于这种变化,服务员有些迟钝,而女客人却异常敏感,由此发生冲突就难以避免了。

当然在社会变化中,积极的和消极的都有,都会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反映到语言中来。

如果说“小姐”一词含义在今天所发生的变化,反映社会变动中的消极的一面,那么“老板”一词在大学校园里流行,则反映了当前社会所发生的一种积极的变化。

现在大学里的博导、硕导通常不再被称为“老师”或“导师”,而是冠之以“老板”,个中缘由乃是这些导师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穷教授”、“傻博士”、“书呆子”,而是逐步融入到激烈变动的社会中去,追逐市场经济的大潮,做课题,弄项目,搞开发,忙得不亦乐乎!既是学者,又是老板,这就是新时代研究生导师的新形象,这是知识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一些年轻女士不再愿意接受“小姐”的称谓,而一些大学教授不知不觉被称做“老板”,这些称谓的变化以及对称谓含义的不同理解,都是社会变动的反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动,不断会有新的语词产生,原有的语词将会发生变化,语言总是在不断发展的。

看来,语言学家应该不断地修改他们所编纂的词典,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而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应该关注这些变化,以防止一些误会的发生。

思考讨论题:1、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2、此案例说明了一个什么哲学道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3、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如何理解?案例解析:1、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反映。

对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2、此案例同样反映了这么一个道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启示我们: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互动性反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